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淮軍40年有聲小說

淮軍40年有聲小說

發布時間:2021-05-16 07:36:22

1. 淮軍是從什麼軍隊衍生出來的

淮軍是從湘軍衍生出來的一支勇營武裝,不僅營制大同小異,軍營風氣也一脈相承。所以,有人把淮軍看作湘軍的一個分支是有一定道理的。淮軍主帥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其父是曾國藩的同年。自道光二十五年至咸豐二年(1845~1852)李鴻章一直在曾國藩門下受教,可以說是曾國藩登堂人室的弟子。咸豐三年(1853)李鴻章以翰林院編修奉命回籍辦理團練,咸豐九年(1859)在江西建昌投入曾國藩幕府任幕僚,甚受器重。曾國藩不僅在幕僚面前稱贊李鴻章「所擬奏咨函批皆有大過人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競青出於藍亦未可知」,還在奏摺中薦舉他「勁氣內斂,才大心細」,「堪膺封疆之寄」。咸豐十一年(1862)逃至上海的蘇南士紳派專使赴安慶向兩江總督曾國藩求援,曾國藩既垂涎於上海厘稅饒富,又苦於無力分兵,遂令李鴻章回廬州老家募勇,以湘軍營制編練淮軍。曾國藩這樣做主要出於兩種考慮。第一,開辟新的兵源,以解決湘軍兵源不足的問題。由於湘軍只在湖南募勇,又主要集中於長沙、寶慶二府,致使隨著湘軍人數的增加,兵源日見缺乏,如不另闢蹊徑,將來必有難以為繼之一日。曾國藩認為,軍隊之強弱主要取決於營制之優劣,不在於兵勇是否募自湖南。淮、徐一帶民風強悍,若以湘軍營制編練一軍,其戰鬥力絕不會低於湘軍。故此次增募新軍一改往日不論將領籍隸何處,必赴湖南募勇的慣例,令李鴻章返回皖北招募淮勇,從而大大擴大了兵源,解決了戰爭形勢需要迅速擴軍和湘軍兵源不足的矛盾。第二,創立新軍,為取代湘軍預作準備。曾國藩認為,自安慶戰役之後,湘軍募氣漸重,積習日深,已顯露出強弩之末的景象,如不預作準備,必有一天陷於被動。如建立新軍之時仍赴湖南募勇,勢必新舊摻雜,積習難改。故決計「創立淮勇新軍」以「濟湘軍之窮」,一旦湘軍不可用,即以淮軍取而代之。李鴻章回到合肥老家,即將昔日辦理團練時的舊部招募成軍,帶往安慶,同治元年(1862)乘輪船開赴上海。

2. 淮軍的發展與裁撤

李鴻章早年曾與呂賢基一起辦過團練,但治軍不成,逃名遠播。後投奔在江西的曾國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決心建軍立業。而後淮軍的主要將領多來自於李鴻章早年辦的團練隊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營淮軍分七批耗官紳18萬兩租用麥李洋行輪船運兵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3. 一首用李鴻章臨終詩譜的歌曲,很有氣勢,好象是某個節目篇尾曲,聽過一次記不清了,請問歌名和下載地址

紀錄片《淮軍》的片尾曲,徐沛東演唱的。「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安徽台經常會播的。

4. 誰能介紹一下淮軍的歷史詳細點謝謝了。

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淮軍營制,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桿。1863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小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制度。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調度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調度,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勛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5. 李鴻章與淮軍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李鴻章與淮軍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在今天的安徽省蕪湖市北,有一座一百多歲的老磚瓦廠,名曰「四褐山磚瓦廠」。這座磚瓦廠始建於晚清,在如今不斷涌現的眾多同行廠家中,雖說它已漸失往日鶴立雞群的地位,但在一百多年前,卻是當地唯一擁有進口設備的磚瓦製作場。更為當時人們關注的是這個廠的創辦人乃「當朝大員的少爺」,所製作的磚瓦也幾乎全部供自家使用。
這位少爺到底有多大的家業,需要有這樣規模的廠來為其添磚加瓦?
此話說來確實不假,這位少爺名為李經方,那麼,當朝大員就是其父親李鴻章了。
李經方(18551934),名為李鴻章的長子,實際上是李鴻章從他六弟李昭慶家過繼來的。李經方在李鴻章的三個兒子中,顯得精明能幹,李鴻章對他比較鍾愛,因此,家中很多產業都交由李經方掌管。根據文獻記載,李鴻章家族產業雄厚,在合肥、蕪湖、安慶、上海、南京、大連等市都有大量的房產和地產。他的兒子李經方是這些房產和地產的主要經管人。李經方在這些城市經營房產和地產,成為這些城市較早……

6. 淮軍有哪些特點

湘軍起於團練、鄉勇,是咸豐朝由曾國藩創建的軍閥武裝,後來成為清朝正規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來在甲午戰爭中為日軍摧毀。
曾國藩於咸豐二年受咸豐帝之命以羅澤南、王鑫團兵為基礎組織地方武裝——團練。開始叫湘勇,後來稱湘軍。他用明戚繼光和嘉慶時浙江人傅鼐之法訓練。三年春,曾國藩增募3000兵,並派羅澤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軍圍困的江忠源。鑒於太平軍有強大水師,除陸師外曾國藩又在咸豐四年建立了水師,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
湘軍實行募兵制,在選將、招募、教育、編制、訓練、武器、餉源上與綠營不同。
選將、募勇原則和將士之間的關系:將有治軍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於名利。士兵要朴實,並有全家擔保。將士之間實行家長制:兵為將有,士兵服從營官,營官服從將領。將領服從曾國藩。
湘軍陸師13營,每營500人。下設4哨,哨轄隊,1哨有1至8隊,1隊10人。陸師共有5000餘人。水師10營,每營開始440人,船21艘,後來500人,船30艘。1營30哨,每船1哨。水師5000人。馬軍1營,分5哨,每哨5棚,1營250人。
水陸師指揮員加上戰斗員,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軍共17000人。攻打天京時總兵力達到12萬人。
湘軍裝備:刀、矛、抬槍、劈山炮、小炮、鳥槍、船(長龍、舢板、快蟹)、馬匹等。
教育、訓練:用儒家思想教育,嚴格訓練,雖酷暑寒冬不鬆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過丈寬之溝,火球能擲20丈之遙。
湘軍軍餉自酬,實行高薪餉,比綠營多1倍有餘。兵餉名義上是自籌,實際上一靠捐輸,二靠各省督撫支援。
與綠營比,湘軍有很多方面不同。綠營歸兵部指揮,實行世兵制,湘軍不歸兵部,聽從曾國藩一人,實行招募制,士兵選擇嚴,質量好,訓練艱苦。綠營吃國家糧,武器由國家提供;湘軍的薪餉自籌,武器先進,刀矛與火器並重,水師裝備洋炮。綠營腐朽,沒有戰鬥力;湘軍蠻橫,敢拼。綠營餉薄額多,湘軍餉厚額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較:魏源《聖武志》卷十一:「綠營兵餉之制,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米五斗。各省鎮標,馬兵月餉銀二兩,步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皆月支米三斗。」湘軍勇丁4.2兩。
淮軍是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於同治元年初在安慶組建的軍閥武裝。李鴻章招募3500人,曾國藩撥給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發展到六、七萬人。編制模仿湘軍,不同的是淮軍在裝備方面優於湘軍,洋槍洋炮多,並且採用洋操。
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征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咸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惟一軍隊,充當了正規軍的角色,這是清朝軍事制度上的一大演變。

7. 淮軍是誰建立起來的

淮軍作為一支漢人武裝力量,在清王朝末年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作為最重要的國防力量存在。由於主要招募於安徽江淮一帶,軍隊大部人馬都是由淮勇組成,因此就被稱為淮軍。

保定淮軍公所

當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從江西打到金陵,盤踞南京建立太平天國後,繼續派兵東進和西征。太平軍攻勢猛烈,先後兩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清政府在長江下游的兵力損失殆盡,各地地主豪紳紛紛逃往上海避難(被太平軍抓到後沒有直接弄死的佔少數)。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很快推進至上海周邊,清軍守備部隊根本不是其對手,節節敗退,形同孤島的上海岌岌可危。

為了免遭滅頂之災,集聚上海的鄉紳土豪和本地的官紳買辦,一邊花錢僱傭外國軍隊保護上海(上海是當時最大的對外貿易集散地,駐有各國使館),一邊派人到安慶請求曾國藩派兵支援上海。來人涕零滿面,說江南士紳日日盼曾國藩,就像期盼久旱之甘霖,並且允諾可以每個月能夠籌集白銀60萬兩以資軍費。曾國藩有意派他弟弟去,曾國荃不願意去,一心要攻陷天京,拿下首功。後來只得派在自己帳下做幕僚的李鴻章前去,李鴻章欣然領命,隨後開始招募淮軍。

淮軍進入上海

1862年,李鴻章招募集結淮勇,在老師曾國藩的幫助下訓練成新軍(分成十四個營,每營五百多人),藉助英國商船把士兵由水路運往上海。經過和太平軍的幾次血戰,成功守住了上海。

進入上海的淮軍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他招募新兵主要就在家鄉江淮一帶。由於早年辦過團練,他召集舊部,聯系同窗故友,聯系父親的門生和以前的老部下,加之家族宗親勢力,他在江淮之間一呼百應,投者眾多,淮軍的招募、組建,非常迅速。

淮軍

保住上海後,李鴻章慢慢站穩腳跟,招賢納士,擴充軍隊,淮軍規模不斷擴大。他雖然沿用湘軍營制,但把部隊裝備都換成了洋槍洋炮,而且專門請洋人來當教習進行訓練。隨後,他有模仿德國建立炮兵部隊,戰鬥力明顯提高。到了他率軍參與攻陷天京時,淮軍部隊已經發展到7萬人。

天津淮軍操作克虜伯戰車

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大部裁撤,而淮軍依然維持舊制,繼續肅清太平軍殘余勢力以及圍剿捻軍。1865年,清軍剿捻統帥僧格林沁所率大部人馬在曹州(今山東菏澤)被捻軍誘敵深入、一舉全殲。作為清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全軍覆沒使朝野震驚。為了繼續剿捻,清廷先後派曾國藩、李鴻章全力清剿捻軍,經過兩年苦戰,到1867年東捻軍與西捻軍全部被消滅。因此,李鴻章也加官進爵,淮軍勢力不斷壯大。

保定淮軍公所

此後,淮軍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主要負責衛戍直隸保定、天津、上海、吳淞及沿海地帶。1884年法軍進攻台灣基隆,淮軍主將劉銘傳率軍擊潰法軍,取得基隆大捷。1855年2月法軍從越南打過來,淮軍參與鎮南關一戰,3月法國軍艦進逼鎮海,淮軍老將劉秉璋率眾擊退法軍,重創法軍旗艦。

淮軍公所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陸地上淮軍參與了平壤戰役,不敵日軍。李鴻章以淮軍為基礎,嘔心瀝血打造的北洋艦隊經過豐島海戰、黃島海戰損兵折將,最終在威海衛一戰中,雖重創日本艦隊,自身卻全軍覆沒,威海衛失守。甲午一戰中,淮軍將領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水師以及葉志超、魏汝貴指揮的陸軍都慘遭大敗,淮軍勢力日漸衰落。

甲午海戰

此時,一個重要人物出現了。袁世凱作為李鴻章門生吳長慶的手下,憑借個人能力和突出表現,得到李鴻章的賞識和大力護持。甲午戰爭前一直常駐大清藩屬國,總督朝鮮,戰爭爆發後回國,他親歷了整個甲午戰爭,深知軍隊戰鬥力和軍事制度的重要性,一直向朝廷進言由他募練新軍,一直不被採納。1895年6月李鴻章聯合數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保薦袁世凱,到了12月袁世凱獲准在天津小站練兵。他廣招淮軍舊將、骨幹,大練新兵,逐步培養成自己的嫡系。

甲午海戰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在山東任上的他(山東巡撫)參與「東南互保」,手下新軍得以保全,並迅速擴大規模。李鴻章死後,他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算繼承了李鴻章的很大一部分勢力)。到1902年袁世凱兼練兵大臣,在保定大練北洋新軍,編成六鎮,近8萬新式陸軍,其中絕大部分軍官要職全部是他小站練兵的嫡系。1905年新軍練成,自此袁世凱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大成(袁世凱練的兵,嫡系向他效忠,而不是向慈禧效忠)!

袁世凱與北洋軍將領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相繼病逝(太過巧合),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雖然想鎮壓起義,可袁世凱練的兵誰過來都不好使,只能請袁世凱出馬,主持大局。權衡利弊後,袁世凱把小皇帝傅儀廢了,清朝就這樣沒了,民國建立。不久袁世凱稱帝,因不得人心,眾人合力討伐,又匆匆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各自割據一方,自立為王。國民黨軍北伐後,大部分被消滅,一部分投降,一部分潰走,最後盤踞東三省的奉系軍閥幾十萬人馬,在少帥張學良帶領下,進行了東北易幟,此時天下自此歸國民政府管轄。淮軍也從巔峰一步一步衰弱,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袁世凱稱帝儀式

淮軍的誕生和壯大,源於清朝維護統治不崩塌的需求(畢竟滿八旗兵早已不復昔日戰力,只能依賴漢軍),而淮軍戰場失利也加速了清廷的衰亡。日漸衰弱的淮軍在袁世凱大練新兵中得以延續,成為北洋新勢力的一份子,最終因北洋軍閥的分裂而消失殆盡。

8. 鳳凰大視野 大清淮軍

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秉璋、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編輯本段]【淮軍隊列】淮軍營制,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桿。1863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小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制度。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調度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調度,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勛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9. 淮軍是由哪些人組成請列舉有關戰例及其屠殺。

李鴻章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創辦的一支勇營軍隊——淮軍,在中國近代社會存在近40年,並深為清王朝所倚重,究其原因,除諸種社會歷史因素之外,它本身的近代化(或稱「西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本文擬就淮軍近代化問題略抒淺見。

淮軍的近代化,包括武器裝備、組織編制、訓練教育等方面,其中以武器裝備近代化為先。

淮軍成軍時,一切均仿湘軍,武器裝備主要為大刀、長矛、小槍(鳥銃)、抬槍、劈山炮等舊式兵器。同治元年八月(1862年9月),淮軍進駐上海還不到五個月,李鴻章就已令淮軍各營添練洋槍小隊,共有洋槍千桿。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淮軍裝備洋槍的數量不斷增多。同治三年五月,李鴻章稱:淮軍槍炮最多而精,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王永勝四軍1.5萬人,洋槍萬余支,劉銘傳所部7000餘人,洋槍4000支。在鎮壓捻軍起義時,淮軍陸師5萬餘人,約有洋槍4萬桿,摒棄了舊式兵器的大部,而裝備近代西洋槍炮。以後,淮軍所裝備的西洋武器,也隨著西洋武器的不斷更新而更新。洋槍由前膛更新為後膛;洋炮則由前膛短炸炮更新為長炸炮、後膛鋼炮。

淮軍的新式武器裝備,最初主要是通過各種渠道購自外洋。但是,向外洋購買價格昂貴,又緩不濟急。因此,在向外洋購買的同時,開始自設局廠製造新式軍火,首先製造新式軍火的兵工廠,有上海的三個炸彈(炮彈)局,統稱「上海炸彈三局」,分別由英國人馬格理、淮軍將領丁日昌、韓殿甲負責,用機器製造開花炮彈。淮軍攻陷蘇州後,李鴻章把由英人負責的上海炸彈局遷至該地,並購買機器設備,成立蘇州洋炮局,每周可生產1500至2000發槍彈和炮彈。同治四年五月,李鴻章在丁日昌、韓殿甲兩炮局的基礎上,又購買了美國的機器設備,組建了規模更大的江南製造總局。該局生產的新式軍火種類繁多,有西式前膛來福槍、林明敦邊針槍、林明敦中針槍、黎意兵槍、快到新槍,九磅子前膛炮、阿姆斯脫郎800磅大炮、100磅至380磅大炮,以及各種火葯、槍炮子彈和水雷等。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後,把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擴建為金陵製造局,製造各種槍炮子彈等。同治九年,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後,即接管由通商大臣崇厚督辦的天津機器局,並加以擴大。以上幾個兵工廠全部採用大機器生產,所製造的各種新式武器、彈葯,全部或部分供應淮軍,使其武器裝備的近代化有了基本保證。

淮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的變化,相應地在組織編制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變化。首先,是洋槍隊的增設。淮軍初起,以營為單位,每營由刀矛、小槍、抬槍、劈山炮等隊混編。同治元年八月,淮軍各營已編配洋槍小隊;淮軍程學啟部於十月還組建了洋槍營。這在當時已算是一種新式編制。其次,是炮隊的編成。同治三年五月,淮軍由程學啟和劉銘傳所部炮隊,組建成專門的炮兵部隊。旋又接管常勝軍炮隊600人。次年,淮軍共組建開花炮隊四營,均裝備了開花炸炮。到光緒三年(1877年)淮軍仿德國炮兵營制,組建新式炮隊19營,裝備德國克虜伯後門鋼炮114尊。第三,淮軍增編了名為「長夫」的「工程兵」。長夫之制本於湘軍,每營設180人,承擔搬運彈葯、軍裝、抬槍、劈山炮等雜役。隨著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的改變,淮軍的長夫則主要擔負修築洋式炮台、營壘和疏河、修路等工程任務,與西方早期的工程兵相似。此外,淮軍中編有騎兵部隊。騎兵雖屬清軍舊有建制,但淮軍的騎兵已與舊式騎兵不同,弁兵皆裝備雙響短洋槍。

淮軍武器裝備的近代化,必然導致採用先進的訓練方法。淮軍剛到上海,李鴻章就密令其將弁學習外國軍隊的「臨敵布陣之法」。隨後,淮軍將領劉銘傳聘請一名法國軍官,在營中教練施放洋槍。從同治二年開始,李鴻章便令各營雇覓洋人,教練使用炸炮、洋槍之法。到光緒十年,李鴻章又令駐德公使李鳳苞在德國選雇德軍退伍軍官24人來華,到淮軍各營教練槍炮技藝和西方戰陣新法。同時,又派淮軍將弁卞長勝等7人赴德國,入武學院學習德國最新槍法、操法、設伏、繪圖、布陣等軍事技術。他們學成回國後,即擔任淮軍的軍事教官。

新式訓練需要大批掌握新式軍事技術的教育人才,為此,淮軍積極推行新式軍事教育。李鴻章除派淮軍部分將弁出國留學外,還自行創設軍事學堂。光緒十一年,李鴻章奏准在天津仿照西方軍事學院之制設立武備學堂,聘請德國軍官10餘人為教官,挑選淮軍弁兵入堂學習。學堂設置的課程有兵法、地利、軍器、炮台、演算法、測繪等;學生除完成專業課程外,每天還要操練炮隊、步隊、工兵隊及分合陣法。學生畢業後,回原單位傳授所學軍事技術。軍事學堂的設立,對於新式軍事技術的普及無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淮軍其他方面近代化的深入發展。

淮軍的近代化之所以發生和不斷深入,從當時社會背景來看,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沉重打擊後,清朝統治者從「天朝大國」的迷夢中開始驚醒過來。面對西方的武力挑戰,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識到刀矛弓箭與槍炮船艦的差距,提出效法西方以求「自強」。咸豐十年,奕

10. 湘軍與淮軍興衰的過程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台,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晚清在曾國藩指示下由李鴻章招募淮勇編練的一支軍隊。淮軍出於湘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湘軍駐安慶,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成立時有六千五百人。1862年4、5月間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勾結,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陷落後,1864年秋冬,淮軍經過裁撤,尚存一百零四營,五萬餘人。1865年至1868年間,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里江海要地的防守。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淮軍主要將領張樹聲、劉銘傳、周盛波、潘鼎新、吳長慶、丁汝昌、葉志超、衛汝貴、聶士成等,形成淮系軍閥,是統治階層中一個重要的武裝政治集團。
【淮軍隊列】
淮軍營制,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桿。1863年,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小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隊。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1877年(光緒三年),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制度。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調度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調度,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丁汝昌指揮的北洋海軍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勛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閱讀全文

與淮軍40年有聲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