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孫犁的創作風格被稱為什麼
孫犁
「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小說被稱為「詩體小說」。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家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里可以借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家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家,我們只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犁小說的藝術特色有三:首先,以革命現實主義為根基,糅進浪漫主義情調,是孫犁藝術風格最主要的特點。第二,孫犁的作品噴放著濃郁的泥土的芳香,激盪著作者對故鄉的愛。孫犁的小說對美有一種特殊的追求,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孫犁的小說是風格獨具的美小說。第三,孫犁特別擅長描寫農村的青年女性,不僅有一種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更具有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的過硬本領。
孫犁的小說善於從平凡的生活中顯示時代和社會的特徵,創造美的意境,充分體現藝術的含蓄,人物性格、風習民情等方面充滿濃郁的地方色彩,用質朴的語言塑造出個性鮮明的人物,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學作品.
⑵ 作家孫梨寫作的風格
孫犁(1913DD1996),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現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集《白洋淀》、《荷花澱》、《采蒲台》、《囑咐》,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筆調明麗流暢,有著秀雅、雋永的風格,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善於用簡潔、樸素而生動的對話體寫作來刻畫人物,含蓄地展現人物內心活動,溫情脈脈。
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
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朴,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澱」派。
⑶ 孫犁戰爭題材作品風格介紹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致。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淀風光,清新疏朗,散發著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是《蘆花盪》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麼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艷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著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才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蘊藉,樸素潔凈,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才領悟到濃妝艷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朴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鍾情不已。《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家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里可以借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家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家,我們只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⑷ 孫犁作品的語言風格是什麼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作者簡介:
孫犁(1913.4.6-2002.7.11)
原名孫樹勛,曾用筆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始人。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於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後參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戰學院教官,晉察通訊社、晉察冀邊區文聯、晉察冀日報社及華北聯合大學編輯、教師,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師,《平原雜志》編輯。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在延安發表《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此外,還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文學評論集《文學短評》。《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成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品。1949年後歷任天津日報社副刊科副科長、報社編委,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主席,天津市文聯名譽主席,中國作協第一至三屆理事、作協顧問,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顧問、第五屆名譽副主席,中國文聯榮譽委員。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他的小說被稱為「詩體小說」。
⑸ 關於孫犁的基本介紹和作品
人物生平
孫犁
孫犁 (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作家,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12歲在安平縣城上小學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小學當過職員。 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小學教書,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孫犁的小說有詩體小說之稱。編輯本段成就及榮譽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
孫犁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孫犁全集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
風雲初記
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
白洋淀紀事
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他早年所寫的文章清新而雋永,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嚮往,而晚年的文章則老辣紛披,對社會和世事有較多的鞭撻和批評。他既寫出了象《荷花澱》那樣優美、抒情的小說,又寫出了象「不自修飾不自哀,不信人間有蓬萊。陰晴冷暖隨日過,此生只待化塵埃。」這樣消沉、悲觀的詩句。孫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於讀他前後不同時期的文章對他產生判若兩人的感覺。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個真實的孫犁到底又是什麼樣子呢? 孫犁是熱愛生活的,否則無法想像他筆下所描繪出來的那麼多美麗風景和人物形象,盡管他出生在國家和民族災難深重的時段里。偉大的抗日戰爭,曾召喚無數革命青年投身其中,孫犁也不例外。異常殘酷的烽火歲月,卻使人民的精神品質和民族勤勞勇敢的優秀傳統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孫犁為之而感動,創作了象《荷花澱》、《蘆花盪》、《光榮》、《囑咐》、《風雲初記》等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他的小說,「把紛涌的戰爭風雲映襯在白洋淀的月光葦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紅襖明眸之中,從而發現那些在日常倫理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視的人性之善、人情之美」 。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並塑造了一大批善良純朴的農村婦女形象。水生妻、秀梅、吳召兒、春兒、妞兒……孫犁不僅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他在文學的世界裡構築他理想的王國。孫犁曾經說過:「文藝雖小道,一旦出版發行,就也是接受天視民視,天聽民聽的對象,應該嚴肅地從事這一工作,絕不能掉以輕心」。因此,孫犁的文章,都是他親身經歷,他說:「我迴避我沒有參加過的事情」,「我寫到的都是我見到的東西,但是經過思考,經過選擇」。可以說孫犁筆下的那些美麗可愛的人物形象里寄寓了他全部的憧憬和理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永遠充滿著矛盾。作為一名解放區作家,孫犁曾一度受到廣泛地閱讀和推崇,被譽為「荷花澱派」的創立人,與趙樹理的「山葯蛋派」構成解放區文學的雙璧。但正當孫犁在小說中對生活寄予滿腔熱情時,現實處境卻使他越來越感到困惑和緊張。1942年整風運動帶來的精神沖擊,1946年因發表小說受到的公開批評,土改時因《一別十年同口鎮》、《新安游記》等文章被定為「客里空」的典型,以及解放後對知識分子的一連串批判,尤其是1955年批判胡風運動對知識界造成的大規模振盪,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身體素質不好並且時刻耽心自己在寫文章中犯錯誤的孫犁長期綳緊的神經終於在1956年春天崩潰。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十年荒於疾病,十年廢於遭逢」。 象所有現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命運一樣,作家的命運也和時代緊緊相聯。當革命一步步走向勝利並逐漸收縮知識分子言說的空間時,有的作家積極投身其間,有的作家在參與和退避之間猶豫徘徊,有的則保持沉默。沈從文、孫犁當屬後者。如果說沈從文的沉默中飽含了太多的辛酸和無奈,那麼孫犁的沉默則是以一種主動退縮的方式來守護自己的道德操守,盡管此中也有較多的無奈和被迫。 和沈從文的後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孫犁「文革」以後,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不僅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而且一反過去唯美的創作傾向,對社會的不公與人性的險惡有較多的揭露批評。比如他在《後富的人》一文中,對社會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貧富懸殊曾有辛辣的諷刺和批評。他通過一高級住宅處川流不息的揀破爛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特別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時遇見一個剛從一幢樓房的垃圾間出來,滿身滿臉是黑灰的外地來的小姑娘所帶給他的心靈震撼,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國家已經有不少人,先富了起來。這些從農村來城市覓生活的,可以說是後富起來的人吧。」在《芸齋書簡——致韓映山》的信中,他列舉了一次因簡單的答話,使人家認為受了挖苦,以至懷恨在心,結果當這個人後來成為文革中造反派的小頭頭時,並極盡報復之能事,「其用心之毒,手段之辣,幾乎使我喪生」。揭示了現實生活中人性的險惡。 對於他一生視為神聖的文壇,對其「商賈化」的現象加以了尖銳的批評,並多次指出:「因為文壇文風不正,致使一些本來很有前途的作者,經不住誘惑,走入歧途」。對流行的以「研討」、「慶祝」等形式「花錢買名聲」的做法,孫犁不屑一顧:「『花錢買名聲』,尤其是『花別人的錢,替自己造聲勢』,我極不願為,而恥為之。」 對於文壇的官場化現象,孫犁指出:「文藝團體變成官場,已非一朝一夕之事,而越嚷改革,官場氣越大,卻令人不解。」「文藝界變為官場,實在是一大悲劇。」進而他指出:「如果文途也象宦途(實際上現在文壇宦途已經難分),急功近利,邀譽躁進,總是沒有好結果的。」他對一些所謂新潮作家的淺薄和無知提出批評和忠告:「當代一些所謂新潮作家,他的處女成名作,也是適合了當時的政治需要,而得以走紅。這本來無可厚非,繼續努力,自然可成名家。然每當躋身官場(文藝團體也是官場),便得意忘形,無知妄作。政治多變,稍遇挫折,便怨人尤天,甚至撒潑耍賴。這不只有失政治風度,也有損作家風采。」對於文壇上一些丑惡現象,他不無悲憤地感嘆:「嗚呼!文壇乃人民之文壇,國家之文壇,非一人一家、一夥人之文壇。為什麼不允許人注視它,這能禁得住嗎?可憐的是,近年來,文壇上的一些人物。不自愛重,胡作非為,人民已經不願意再關心和愛護這個壇口了。」 孫犁的文學生涯肇始於抗日戰爭風雲初起之時,延續了近70年。特別是在晚年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他寫下了100多萬字的作品,迎來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從早年作品的清新、優美,到晚年作品的切中時弊,不平則鳴和悲憫情懷,他完成了從孫犁的理想到理想的孫犁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旅程。回顧平生,孫犁曾感慨萬千:「我不知道,我現在看到的,是不是我青年時所夢想的,所追求的。……」曾經懷筆從戎的孫犁,晚年獨居陋室,體弱多病,著書不輟,時常思念那些逝去的歲月,在孤獨和衰老中咀嚼人生的況味,有時不免熱淚盈眶。他曾在一篇題記中喟然長嘆:「今晉察冀故人凋謝殆盡,山川草木,已非舊顏,回首當年,不禁老淚之縱橫矣。」行文至此,我腦際忽然幻化出清人嚴遂成《三垂岡》中的詩句:「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這詩句的意象倒是孫犁先生的一生形象的概括,於是,索性將它用作了本文的題目。 孫犁以90歲高齡終其一生,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大富大貴。他留給世人的唯有那樸素的文字,以及隱藏在那文字下面真誠的人性和火熱的心腸,令後來者為之唏噓不已…… 文章《蘆花盪》被編入初中課文。編輯本段荷花澱派
荷花澱
荷花澱派,以孫犁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要內容並形成一定藝術特色的小說流派。此派作品大多採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把人物的心靈美與自然美融合在一起,一般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澱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於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於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此派與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山葯蛋派」和以周立波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茶子花派」並稱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補充:其作品《報紙的故事》收入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教材中,《蘆花盪》被收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編輯本段評價
孫犁一生筆耕不輟,是中國解放區文藝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眾多經典性的作品,描繪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一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圖畫。全國解放後,孫犁文學創作繼續取得長足的進展,成為新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被認為是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在
孫犁紀念館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孫犁文學創作迎來了第二個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體的創新,藝術風格的鮮明和爐火純青,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與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結合。 作為孫犁文學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孫犁同志長期從事黨報文藝副刊編輯工作,為解放區文學和天津文學的繁榮,為天津業余作者特別是工人作者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他開創了天津日報文藝副刊熱心扶植青年作者的優秀傳統,幾十年來為天津和全國文壇培養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業余創作骨幹。他是我國報刊史上一代編輯典範。 孫犁同志是我國革命文學的一面旗幟,是我國當代文學的一位大師。他始終不渝地遵循黨的文藝方針,身體力行發揚並豐富了我國革命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對中國革命文學的卓越貢獻,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贏得了廣大作家和讀者的敬愛。編輯本段著作
《荷花澱》(小說、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書屋;1959,人文(高中語文課本)《蘆花盪》(短篇小說集)1949,群益(人教版課文)報紙的故事(北師大版第十一冊) 《囑咐》(短篇小說集)1949,天下出版社 《村歌》(中篇小說)1949,天下出版社 《農村速寫》(散文、小說集)1950,讀者出版社 《采蒲台》(短篇小說集)1950,三聯出版社 《山海關紅續歌》(詩集)1951,知識書店出版社 《風雲初記》(長篇小說)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紀事》(小說、散文集)1958,中青出版社 《鐵木前傳》(中篇小說)1959,天津人民出版社
耕堂讀書記
《津門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出版社 《白洋淀之曲》(詩集)1964,百花出版社《晚華集》(散文集)1979,百花出版社 《秀露集》(散文、小說集)1981,百花出版社 《耕堂雜錄》(雜文集)1981,河北人民出版社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琴和簫》(小說、散文集)1982,花山出版社 《孫犁小說選》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孫犁文集》(l一5冊)1981一1982,百花出版社 《耕堂散文》1982,花城出版社 《尺澤集》(散文集)1982,百花出版社 《孫犁文論集》1983,人文出版社
孫犁散文
《書林秋草》(雜文集)1983,三聯出版社 《孫犁散文選》1984,人文出版社 《遠道集》(散文)1984,百花出版社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藝出版社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出版社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無為集》(散文)1989,人文出版社 《芸齋小說》1990,人民日報出版社 《孫犁文集》正編5卷,續編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藝出版社 《孫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本段散文
《相片》《識字班》 《第一個洞》 《游擊區生活一星期 》《三烈士事略並後記 》《塔記 》《王鳳崗坑殺抗屬》 《采蒲台的葦》 《安新看賣席記 》
書的夢
《張秋閣 》《光復唐官屯之戰》 《學習》 《宿舍》《節約》 《小劉庄》 《掛甲寺渡口 》《廠景 》《訪舊 》《婚俗》 《一天日記》 《回憶沙可夫同志》 《黃鸝 》《石子 》《善闇室紀年》序《夥伴的回憶》《服裝的故事《悼畫家馬達》《刪去的文字》《童年漫憶》《談趙樹理》《談柳宗元》《吃粥有感》《紅樓夢》雜說《方紀散文集》序《書的夢》《畫的夢》《戲的夢》《夜思》《悼念李季同志》《鄉里舊聞》《同口舊事》《新年懸舊照》《報紙的故事》《亡人逸《芸齋瑣談》《母親的記憶》《青春余夢》《芸齋夢余》《貓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編輯本段風格
讀孫犁的作品,最早是從小說開始的。給我強烈的印象是風格別致。同是戰爭題材,卻很少描繪血與火,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沒有復雜的戰爭描寫,而是更多地展示戰爭中人物心靈的美,卻自有一種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筆下的白洋淀風光,清新疏朗,散發著潮潤潤的水氣,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彌漫著濃郁的詩意。那時最愛讀的是《蘆花盪》和《荷花澱》,至今一閉眼,便浮現出朦朧迷離的月光下,聽水生說明天要到大部隊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裡吮了一下,多細膩、傳神的細節喲! 也許是年齡小、閱歷淺吧,那時不怎麼愛讀孫犁的散文,覺得太平淡,沒有奇崛的句子,詞藻也不花哨,寫人敘事,多是白描。那時更喜歡濃妝艷抹,詞藻華麗,熱烈奔放,甚至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隨著年齡地增長,閱歷地加深,才感到孫犁的散文講究情感的節制,含蓄蘊藉,樸素潔凈,像在水中淘洗過似的,是一種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大美」,才領悟到濃妝艷抹易,平淡自然難,做到「朴實無華、平中見奇、淡而有味」就更難。這時,愛其散文勝愛小說,對其新時期的散文更是鍾情不已。《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無論懷人記事,思及故鄉,追憶童年和戰爭歲月,還是詠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孫犁先生不喜歡官場,遠離熱鬧,自甘寂寞,正因有了這種難得的品性,才能長期以寧靜沉潛的心態,進入到一般人難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藝術境界。 孫犁先生的散文是「寫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於哲思的作家,他的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隨著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現,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又幫助著其作品詩情畫意地形成。他常常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升華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著深沉的人生情致,不僅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更讓人從中悟出關於人生、社會和自然的道理。讀其散文,如同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平靜隨和地傾訴,需靜下心來,慢慢地去品讀。《黃鸝》中,他充滿深情地寫道:「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就是它們的極致。」在《賈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贊喻賈平凹像是在一塊不大的園田裡耕耘不已的農民,同時又提醒作家:「文藝之途正如人生之途,過早的金榜、駿馬、高官、高樓,過多的花紅熱鬧,鼓躁喧騰,並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經受得清苦和寂寞,經受得住污衊和凌辱。要之,在這條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熱也能處得,風里也來得,雨里也去得。」 孫犁先生生活簡朴,不慕榮華,他對頭年冬季貯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黃白色菜花喜愛之極,精心放在水盆里,擺在書案上。於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璣的美文《菜花》。他認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樣是美的。作者在結尾寫道:「現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園如夢。面對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許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遠虛無,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悵。人的一生,無疑是個大題目。有不少人,竭盡全力,想把它撰寫成一篇宏偉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寫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當於菜花一樣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為文章的題目。」1992年孫犁先生寫了一篇意味淡遠的《扁豆》。「白扁豆細而長,紫扁豆寬而厚,收獲以後者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時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麵粉,謂之扁豆魚。」寫到這里,突然一轉,切入1939年的生活記憶,與一個單身游擊隊員共同生活的時光。「每天天晚,我從山下歸來,就坐在他的已燒熱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餅子和炒扁豆。灶上還烤了一片綠色的煙葉,他在手心裡揉碎了,我倆吸煙閑話,聽著外面呼嘯的山風。」由物及人,對戰爭年代同志間生死與共、相見以誠的和諧關系表現了深深的思念與懷想,朴實真摯,情理兼備,境界高遠,細中見大,靈動飄逸,爐火純青。 在十七年間,孫犁的小說從書名來看視乎是未完成之作,細細品味,才能發現其中的甘苦體驗。孫犁先生的風格與日本川端康成類似,但二人的源頭卻迥然不同:孫犁源於對故土的愛,而後者卻因其生世。孫犁對「小說散文化」孜孜以求,善於刻畫形形色色的村姑形象: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傳統,並賦予其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又在關於革命的敘事中,突出鄉村日常生活的清新與陰柔意味,從而在實際上展示一個為人低調、襟懷淡薄、情感陰柔的作家在革命年代對於人生的某些獨到發現。 文如其人。孫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簡出,低調為人,愛憎分明。作家謝大光在《孫犁印象記》中說得好:「孫犁的作品和他的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賴的。這里可以借用他在紀念俄國作家契訶夫時所說的一段話:『我們只能從他的作品認識他。……對於像這樣一個真誠的作家,我們只要認真地閱讀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⑹ 孫犁寫的文章有什麼共同點
犁作品的特點
孫犁小說及散文基本上可以用以下五個方面來體現:
1、從描寫平凡的生活中體現社會的特徵
孫犁能從自己周圍常見的生活現象中,神情畢肖的體現時代的特徵。例如在《荷花澱》里,描寫的是幾個婦女尋找丈夫的遭遇,我們卻從中聽到了冀中人民抗日的吶喊;在《囑咐》里描寫的是一個離家八年的戰士在家度過的一夜,我們卻聽到了廣大婦女送郎參戰的心聲;在《山地回憶》里,描寫的一次河邊的摩擦與和解,我們卻聽到人民熱愛子弟兵的真情表白……不僅他的短篇具有這些特點,就是他的長篇和中篇,也大都通過一些日常的生活場景來勾勒時代的風雲變換。如《風雲初記》是一部描寫滹沱河兩岸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抗日戰爭的長篇,但作者主要寫人,寫這場神聖的民族自衛戰爭在每個人、每個家庭中產生的不同反響,以及他們迅速動員起來的情況。青壯年背起了三八式,孩子們組織了兒童團,婦女、老人出力獻策。總之小說通過大量的普通生活場景的描寫,表現出了群眾飽滿而熱烈的情緒,它雖然沒有直接描寫戰爭,但寫出了出事戰爭的人民的偉大力量。再如《鐵木前傳》細膩的描寫了鐵木兩家友誼的建立及破裂的過程,由此顯示了解放前後北方農村生活的矛盾和分化;尤其它曲折動人地描寫青年一代在對待生活、勞動的態度,以及由此展現的錯綜復雜的人生旅程,更使小說反映的生活畫面光彩斑斕。所有這些就使得他的小說在描寫同類題材的許多作品中,保持了自己獨樹一幟的鮮明風格。
總之,題材上的「細」和精神上的「大」組成了孫犁作品似淡而濃、似素而絢的格調,作者巧妙的將真、善、美的人生道理,化做歌聲、清泉,潤澤人們心中。
2、從普通的環境中創造美的意境
讓我們先欣賞一下《荷花澱》中這段描寫:「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潔白的雲彩上。」這里描寫的不過是編席,但作者卻寫出了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動人景象;每天進行的繁重勞動變成了一首詩;辛苦的勞動者和她的勞動產品變成了極富有詩意的美麗迷人的形象了。再如《紀念》當那個家鄉被戰友解放、自己也在守衛著戰友家鄉的八路軍戰士,聽到戰友的妻女在深夜絮語中將一家安危系與自己的部隊時,這位正在站崗的戰士激動了,他不禁心中一震,感到了自己責任的沉重。於是,他很自然的向著星星編織出這樣的一幅美妙的意境:「……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象一張木犁,它常年在天空中游動,密密層層的星星,很象他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種子。」畫面是新奇的,而且是跳動的,它能夠使讀者的思想隨之活躍起來,發生一連串豐富的聯想。作者感情的火花是這樣富有生命活力,它似乎能隨時隨地構造出令人嚮往不止的美的意境內外,包括那離開人間很遠的天上。
那麼,孫犁是怎樣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斷創造美的意境呢?首先,深厚的生活基礎,是他創造美的意境的源泉。幾十年來,他不僅經常從故鄉汲取素材和靈感,而且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表達故鄉人情風物之美的「動型」。再者,感情在形成他作品意境的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曾說:「看到真善美的極致。我寫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惡的極致,我不願意寫。這些東西,我體驗很深,可以說是鏤心刻骨的。可是我不願去寫這些東西,我也不願回憶它。」可見作者傾向於或習慣於表達美好事物,他是喜歡和美作伴的作家。讀者在他作品中普遍感到的那種愉快和激動,就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作用於生活並結晶為形象畫面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他的藝術是感情化成的。孫犁那些晶瑩婉好、意境秀美的作品,反映著他在創作中嘔心瀝血,精益求精的特點。他將自己全部真實的感情坦率地、信任地交給讀者,最大限度地贏得讀者的感情,是他的小說獲得了成功的主要原因。
3、以勞動者的文學強調藝術的含蓄
在世界民族之林里,中華民族是比較含蓄和內向的,在我國古代文論里比較強調藝術的含蓄。在藝術上,有時候不說出來比說出來更有表現力。孫犁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藝術的這個特點。「你總是很積極的」這是《荷花澱》中講水生媳婦聽到丈夫報名參軍以後說出來的七個字,這七個字如此含蓄,正是她感情極其豐富和強烈的表現。因為這時的她,要說的決不止這七個字。正由於這樣,讀者就在這七個字之中,聽出了許多弦外之音;既像表揚,也有不滿,甚至於還流露出一些女人才會有的怨刺。總之,是一種十分復雜的感情表現。但是,她卻並不沖動。這七個字可看出她的性格:任勞任怨,純朴善良,對於來自生活和丈夫的壓力,表現出理解與寬容,這就是含蓄。由於它是在有真情而又能節制的情況下產生的,所以更能震動讀者。真實而濃厚的感情是形成含蓄的一個重要條件,當作者有節制地、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種感情時,就可能獲得含蓄的效果。含蓄,是感情力度的表現。我們在孫犁的作品中,幾乎到處可感受到這種感情的力度,因而讀他的作品,不會感到疲倦乏味,而總是得到一種陶冶,一種鼓舞或一種啟示。
因為孫犁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含蓄,他也同時收獲到了「短」。「短」是孫犁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說創作的一個顯著特色。「五四」以來,只有魯迅等極少數作家的短篇小說是真正地做到了「短」的,「短」是含蓄的外在形式。在我國文學遺產中,「短」常常和豐富聯系在一起。
4、塑造人物的特點
孫犁作品中許多人物,特別是一些婦女形象,都因為具有鮮明的個性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是一個十分注重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做深入探討的作家,《正月》深深觸及了一個待嫁姑娘十分隱秘的內心世界:「她穿的乾乾凈凈,頭發梳的光亮。……她的頭微微歪著,嘴角上掛著猜不透的笑。」作者緊緊抓住這個待嫁姑娘的神態和心理特點富有詩意地寫出了她的個性。再如《鐵木前傳》里,自幼懂事而愛惜柴鹽的九兒,放盪不羈的小滿兒,游手好閑的六兒,爭氣進步的四兒等等,都寫出了他們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性格。作者還善於通過外形描寫刻畫人物性格,使一些人物形象,具有很強的雕塑性。例如《鐵木前傳》中關於傅老剛的描寫:「他有五十歲年紀了。他瘦乾的臉就像他那左手握著的火鉗,右手掄著的鐵錘,還有那安放在大木墩子上的砧的顏色一樣。他那短短的連鬢的胡須,就像是鐵銹。」這里的描寫,刻滿了人物的生活經歷。作者為我提供的這個鐵匠的形象,本身就像鐵鑄的一樣。如果請雕塑家按照這里的描寫塑一座像,那將是一座很有生活、很有性格的、強而有力的塑像。作者還善於從細微處表現人物個性,就是在同一人物的性格中,他也善於發現那些不同的因素。
5、語言藝術。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對於一個作家來說,語言既反映他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他的生活、技巧;對於他,語言簡直就是一切。因此,如果說孫犁的散文是一條歌唱的小溪,那麼,他的語言就是小溪里流動的水,如果說他的散文是天上的彩霞,那麼,他的語言就是映著陽光的浮雲。當我們說,孫犁的散文是優美的,因為歸根結蒂,文章是運用語言的藝術。
孫犁的作品,很有思想深度。這種深度,常常是藉助他那清新、剛勁的語言來實現的。例如,在《香菊的母親》中,作者是這樣描述一個貧農家庭在土地改革中分到的那條紅漆的小凳的:「它很小、很簡單,但它是一個點一條線,通到勝利的終點。就好比,每個人都想進京城,他現在已經走在路上,經過了一個村莊。這勝利的起點,就包括著勝利的全部。」同樣的內容,在有些作者寫起來,可能寫出群眾分到勝利果實的喜悅也就夠了。在這種情況下,勝利果實是被當作「靜物」處理,是某一斗爭回合結束的表示,此外,再沒有什麼延伸的意義。在這里,作者把這勝利果實--一條小凳,看作是不斷運動著的革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它不僅標志著這一回合的勝利結局,更重要的,它還聯結著整個革命運動的全過程,而且以行進的姿態昭示著它的發展。這就是這段夾敘夾議的語言表述得十分出色的地方。在散文的敘述過程中,這稱得上是神來之筆;有了這一筆,確實加強了散文的思想深義,使之生色不少,但這神來之筆,卻直接出自作者敏銳而活躍的思想。
孫犁的作品 ,還常常顯示著作家非凡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能夠幫助他發別人所未發,一旦形諸語言,就很具有一種新鮮感。一個作家,只有具備很強的洞察能力,才能在生活中獲得新鮮的感受和新鮮的語言。洞察力和作家的生活閱歷有關,也和他的感情狀態有關。感情豐富、細膩的作者,才能有敏銳的感受力,才能細致地區別各種事物,他的筆下,也才能出現准確而富有個性的語言。
孫犁區分人物感情的能力是很強的,他能夠從面部表情上,分辨出一個女孩子待嫁前的外貌特徵和心理表現:院里很安靜……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孩子在納鞋底兒。院里的雞一叫喚,她抬頭看見了我,驚喜地站起來了。
這是小紅,她已經長大成人,發育出脫得很好,她的臉上安靜又幸福。只有剛剛訂了婚並決定了嫁娶的日子,女孩子們的臉上,才流露這種感情。她把鞋底兒一扔,就跑著叫大娘去了。
作者在一個隱藏著許多秘密的女孩子的心裡,在一個最令她陶醉的時刻,捕捉到了它的意義。這樣一來,他才洞悉了一個女孩子的心,他筆下的語言,才被賦予了生命的魅力。至於小紅見到客人所表現出來的驚、喜、站、扔、跑……這種種情態,也十分符合她的心理和個性,作者用字不多,入情入理地表現了一個農村少女的富有青春朝氣的連貫動作。
孫犁的作品也很善於運用比喻。這些比喻是那樣新鮮、親切,如果沒有精確的觀察、敏捷的思維和貫注的感情,是無法找到這樣的比喻的。例如,下面是寫白洋淀的葦塘:我到了白洋淀,第一個印象,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的是那麼緊。人好象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這個比喻很美,反映出了白洋淀地區的風光和人民生活的特點。比喻的運用,表現著作者的趣味和愛好,但只有象上面這樣能夠引起外鄉人嚮往、本鄉人的思戀的比喻,或者是那些益人心智,有利於啟發他們進行廣泛聯想和培養他們高尚情趣的比喻,才是上乘的。比喻運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生色。以一當十:他非常愛好清潔的秩序。他的牛圈裡從來看不見糞尿,一層沙土鋪在牛身下,他刷洗的小牛好象剛出閣的少婦。
對於趙老帥愛好清潔的習慣和性格,很難再找出比這一喻更熨貼、更具有表現力的語言了。「他刷洗的小牛象剛出閣的少婦」,甚至於都沒有污辱了「少婦」,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兩者都是受到贊美的對象,都是「人格化」了的趙老帥自身。
孫犁的語言,是一支歌,一支象生活的長河一樣,豐富多采、無窮無盡的歌,它的主題、旋律、音響和效果,也象生活的長河一樣,有著迷人的魅力。如果我們不光是在書本上,而是跳到生活的長河裡去,就會對它有更多的了解了。
⑺ 試比較孫犁、峻青、王願堅三作家短篇小說創作藝術風格
孫犁小說的藝術特色有三:首先,以革命現實主義為根基,糅進浪漫主義情調,是孫犁藝術風格最主要的特點。第二,孫犁的作品噴放著濃郁的泥土的芳香,激盪著作者對故鄉的愛。孫犁的小說對美有一種特殊的追求,他著力描寫、贊揚故鄉的風光美和人情美。孫犁的小說是風格獨具的美小說。第三,孫犁特別擅長描寫農村的青年女性,不僅有一種描寫她們的美麗容貌的特殊素養,而且更具有深入她們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從她們命運的變化反映時代風雲變幻的過硬本領。
峻青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小說創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特色,其美學風格是悲與壯的高度融合,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所以說,悲壯的格調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又一個顯著特點。為了突出這種悲壯的風格,峻青還常常在小說創作中著力於場面的烘托和氣氛的演染,把自然環境的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他的小說故事性強,場面驚險,情節曲折緊張,真可謂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扣人心弦。
王願堅的作品,多取材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軍和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生活,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富有故事性,並善於抓住典型細節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閃光的東西來表現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寫得真切感人。
⑻ 孫犁簡介短篇小說集散文集
作家簡介:
孫犁(1913~2002年7月11日),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 ,被譽為「荷花澱派」創始人。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⑼ 孫犁小說的美學特徵
孫犁小說語言清新自然、樸素洗練,被稱為「詩體小說」。他和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在創作風格上有共同的特點:如荷花一樣根植於水鄉泥土,帶著自然的清新純朴,充滿詩情畫意。被稱之為「荷花澱」派。
⑽ 幫忙找出孫犁小說的5個共同特點。
(1)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戰斗情景。
(2)憑借細節和對話展示人物的個性。
(3)文筆婉約而流暢,感情的抒發和人物感情的敘寫,都同景物與人物的描繪自然地融合。
(4)篇篇作品都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抒情詩的韻致。
(5)追求的是詩一般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