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虞建華英語短篇小說

虞建華英語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2021-05-15 13:10:01

① 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有哪些

上課 上海外國語大學 博士生導師姓名(按漢語拼音順序)所屬學科蔡偉良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曹德明法語語言文學柴明熲翻譯學陳福康日語語言文學陳堅林英語語言文學陳萬里阿拉伯語語言文學陳曉春德語語言文學陳壯鷹德語語言文學戴惠萍翻譯學戴煒棟英語語言文學馮慶華英語語言文學顧力行(Steve J. Kulich)英語語言文學龔龍生英語語言文學郭可國際關系胡禮忠國際關系黃仁偉政治學金基石亞非語言文學金立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李基安英語語言文學李勤俄語語言文學李維屏英語語言文學劉中民國際關系陸經生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陸培勇阿拉伯語語言文學梅德明英語語言文學皮細庚日語語言文學錢培鑫法語語言文學喬國強英語語言文學史志康英語語言文學束定芳英語語言文學司徒羅斌(Robin Setton)翻譯學譚晶華日語語言文學汪波國際關系汪寧國際關系王恩銘英語語言文學王有勇阿拉伯語語言文學衛茂平德語語言文學吳大綱日語語言文學吳友富國際關系肖雲上法語語言文學謝建文德語語言文學許慈惠日語語言文學許余龍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楊潔勉政治學楊力國際關系耶魯安(Jeroen van de Weijer)英語語言文學俞東明英語語言文學虞建華英語語言文學張和龍英語語言言文學張定銓英語語言文學張健英語語言文學趙偉明國際關系鄭體武俄語語言文學鄭新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朱威烈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 國際關系庄智象英語語言文學鄒申英語語言文學說明:1)本列表未統計離退休或已辭世的博士生導師名單。2)導師個人簡歷正在匯總更新中。

② 要寫一篇關於《老人與海》中的硬漢精神的畢業論文,但不知道有哪些書可以看啊!有誰可以推薦幾本嗎急!

20世紀的美國文壇上,海明威以獨樹
一幟的藝術風格贏得了不朽的聲譽。海明
威的作品中,表現出男子漢優雅的風度、
和面對挫折生活的勇氣及信念。在其作品
中,塑造了一個個錚錚硬漢。海明威藉助
小說中的主人公,宣揚了在面臨死亡、
失敗等悲劇時,表現出來的勇氣的可貴
性。其代表作《老人與海》在1952年9月
的《生活》周刊刊出後,收到一致好評,
並使海明威獲得了1953年度的普利策獎和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在這部作品中,他
用簡潔、流暢、洗煉、准確的語言塑造了
一生中最完美的具有錚錚鐵骨的「硬漢」
形象——桑提亞哥。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
公多是不幸者,桑提亞哥也不例外,他是
一個失敗了的英雄。但對於海明威來說,
他所探究的並不是人物失敗、不幸的原
因,而是他們對待不幸命運的態度。
桑提亞哥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但他
從不渴求別人的同情和保護,只希望通
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因此,不管他
受到多少挫折,也從未絕望,不肯向厄運
低頭,是絕對的精神上的勝利者,生活中
的硬漢。桑提亞哥在84天沒有打到魚的情
況下,仍然獨駕孤舟,出海打漁。他不畏
艱辛,甚至直面死亡,在任何危險面前都
從未退縮,經過三天三夜的鏖戰,終於戰
勝了那條比他的船還要大的馬林魚,並且
在筋疲力盡的情況下,仍和鯊魚搏鬥。明
知他一個人的力量無法與鯊魚抗衡,但仍
堅持到完全沒有力氣為止。他竭盡全力,
搶回的只能是一具碩大的魚骨。怎麼辦?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被打敗的,你盡可
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
提亞哥的回答。在他看來,人類的精神力
量是不可戰勝的,在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
經受一些的挫折和磨難,但只要心中懷著
堅定的信念,最終一定會獲得勝利。
作為人類的代表,桑提亞哥具有超凡
的適應環境與改造環境的能力,他將人生
的渺小與短暫投入到大自然的偉大與永恆
之中,這代表著亘古以來與大自然搏鬥,
並在大自然中頑強生存,不斷進取的人類
精神。海明威的這部作品是一曲英雄主義
的贊歌。在普遍迷惘、焦慮的時代,海明
威對英雄主義的歌頌無疑是在肯定人的生
存價值,給人們指出擺脫困境的出路,給人們以增添信心的生命動力。正是在這個
可敬的「硬漢」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組成
這個硬漢的英雄主義的優秀品質。
桑提亞哥身上閃爍著堅定的自信。
在老人的話語中這種信心體現的淋漓盡
致。當孩子和桑提亞哥提到他的父母認為
和他出海打到魚的可能性很小時,可老人
卻說:「可是我們,可不是嗎?」非常短
的回答但能夠表明老人面對困難必勝的信
心。而後當跟隨老人的孩子在老人出海前
為他准備吃的魚時,海明威在對話中這樣
描寫桑提亞哥「他的希望和信心從沒消失
過。現在又向威風出起時那麼清新了。」
在出海前,老人對孩子說:「我也許不像
我自以為的那樣強壯了。可是我懂得不少
竅門,而且有決心。」這些都體現出桑提
亞哥老人不畏艱險、勇於面對一切困難的
必勝信心。
桑提亞哥身上具有驚人的頑強的意
志。海明威在文中這樣描寫老人的眼睛
「他身上的一切都顯得古老,除了那雙眼
睛,他們像海水一般藍,是愉快而不肯認
輸的。」 作者通過人類心靈的窗戶---眼
睛,來表達主人公內心世界的頑強。在與
鯊魚搏鬥時,作者運用了這樣的細節描寫
「他拿起上面綁著刀子的槳。他盡量地把
它舉起來,因為他那雙手痛的不聽使喚
了。然後他把手張開,再輕輕捏住了槳。
讓雙手鬆弛下來。他緊緊地把手合攏,讓
他們忍受著痛楚而不致縮回去一面注視著
鯊魚在過來。」當他在戰斗中處於下風時
「他看不清目標,只能感覺到、聽到,就
不顧死活地揮棍打去」。這就是英雄,這
就是硬漢。無論敵人有多兇猛,有多強
悍,桑提亞哥以其不屈不撓的精神,都會
戰斗到最後。
桑提亞哥身上洋溢著樂觀主義的精
神。這種樂觀主義的精神是其優雅風度的
真實寫照。在出海打漁前,他並沒有因為
連續幾十天沒有收獲而絕望,並沒有因為
失去孩子的陪伴而感到失落,而是依然懷
著一顆平常心,悠然的談起了生活中的一
些瑣事。當他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泊時,並
沒有過多的感到孤單,而是還惦記著「不
知今天的棒球賽結果如何。他想,干這行
有台收音機才美哪。」而當他那費盡千辛
萬苦才捕獲的巨大的馬林魚,在他眼前被鯊魚一口一口吃掉時,他也沒有怨天尤
人,而是這樣安慰自己「想點開心的事
吧,老傢伙。每過一分鍾,你就離家進一
步。丟了四十磅肉,你航行起來更輕快
了。」正是這種樂觀主義精神使得這位硬
漢,更加可愛。
《老人與海》中海明威所塑造的這個
典型「硬漢」形象,表現出如此鮮明的性
格特徵。桑提亞哥所表現的「硬」並非讓
人覺得脫離生活,遙不可及。而是讓人覺
得他可親可敬,有血有肉。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表達了他
對社會底層民眾和普通勞動者的熱愛與深
刻理解,同時也表現了他對於真正人性的
執著追求。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讓人刻
骨銘心,最具藝術感染力的是那些在迷惘
中頑強搏鬥的硬漢子形象。很多批評家指
出,硬漢形象體現了海明威在生活和自己
的創作中不斷探索和追求,那些展露給我
們的是人的堅毅的品質,頑強的精神。他
的這種塑造源於真實的生活,與自己的親
身經歷密切相連。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
種硬漢形象也是海明威自己的寫照。他所
寫的作品中往往源於他自己的所見所聞。
作品中塑造的硬漢身處凄慘的環境但卻不
認輸,不服輸。明知失敗,卻還是頑強的
去改變自己的命運。用積極的人生態度去
面對一切苦難。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
生觀,一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參考文獻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
2、海明威短篇小說集(上)[M].陳良延等譯.上海:上海譯
文出版社,1995.
3、虞建華.20部美國小說名著評析[M].上海外語教育,1989.

③ 虞建華的個人簡介

2002-03年於美國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杜克大學);自2004起上海外國語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主要著作15部,其中包括:《20部美國小說名著評析》;《紐西蘭文學史》;《沈從文筆下的中國社會與文化》;《傑克·倫敦傳》;《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一輯》;《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譯著:後現代長篇小說名作《白雪公主後傳》;《20世紀外國文學史》;《美國文學辭典·作家與作品》;《英美文學欣賞入門》等。發表論文 30多篇。 參加了吳元邁(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5卷本《20世紀外國文學史》; 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美國文學的第二次繁榮》;現正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重大科研項目:《美國文學大辭典》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傑克·倫敦研究》

④ 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上、下篇或者上、下卷都是怎麼翻譯的

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問題研究
朱徐瑞 文學翻譯是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 動,既是不同語言的轉換活動,也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近年來,翻譯理論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所以,文學翻譯如何能做到忠於原作、保持原文的風采,又有所「創造」,成了人們經常研討的話題。不同的譯家,雖然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都無法迴避文學翻譯的語言、藝術審美以及文學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方面所面對的基本問題。諸如如何對待原作,是「忠實」還是「再創造」?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是否應盡量再現原作風格?文學翻譯語言應該帶有「異國情調」,還是應該完全歸化?翻譯家如何處理協調作者風格和譯者風格?文學翻譯問題的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理論建設工作,可以幫助我們克服「文學翻譯無理論」的思想,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文學翻譯活動的本質和內在規律。要考慮的方面很多,這里只對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的問題及解決建議作一粗淺的探討。一牢記忠實原文忠實原文是翻譯的立命之本。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當變異內容。應當說:變異是為了保留。文學翻譯的標準是個歷史范疇,隨著時代的變化,它也在不斷更新,具體表現在對「內容」一詞內涵的詮釋上:從最早的語音信息、語義信息、形式信息,擴及到美學信息、文化信息;還表現在對翻譯的要求上:從音譯、直譯、意譯,到「信、達、雅」,到「神似」「化境」等等。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更新,翻譯要忠實於原作的內容,這一點是絕對不會變的,變的只是「內容」的內涵。不應把「距離」或「陌生化」與忠實性對立起來。應當說,在必要的情況下,「距離」和「陌生化」恰恰是為了忠實原文。文學翻譯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實踐活動,在研究中首先要克服一種危險的傾向,那就是不以具體的翻譯實踐和現象為研究對象。翻譯質量的高低,首先取決於譯文對原作的忠實程度,同時也取決於譯文讀者對譯文的感受,包括文字和歷史、社會、文化等方面。文學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外國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的譯文,讀者要了解外國真正的文化背景。因此,譯者不應該在翻譯時只圖漢語譯文的流暢,更不應該隨便將外國的事物中國化,以致讀者誤認為外國社會和中國社會沒有什麼兩樣,誤認為外國的事物中國古已有之,達不到了解外國的目的。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使讀者不僅可以了解原文的語義內涵,同時也豐富了有關異國的文化知識。這樣的「陌生化」當然是允許的。譯者發揮創造性的前提,是忠實地傳達原作。對於文學作品翻譯來說,尤其要突出原作的美學信息。譯者必須受原文的約束,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線。譯者的選擇 僅僅限於原作的范圍,也就是說,僅限 於作家所反映的世界。譯文內容超出 原文或譯文勝過原文的現象,確實存 在,盡管有如鳳毛麟角,但它不能算作 翻譯,更不是翻譯的典範。 二適度地發揮創造性 關於翻譯的創造性問題,一直是 頗有爭論的問題。翻譯是一種跨語言 的活動。翻譯時不可能在文字形式上 進行詞句的機械變異,這就需要譯者 發揮創造性。譯者的創造性和作家的創造性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作家的創造性表現為:他是如何反映客觀現實的;譯者的創造性則表現為:他是如何用另外一種語言再現作家所反應的客觀現實———原作。忠實於原作決不等於字面上的忠實,決不等於逐詞、逐句的忠實,決不等於形式上的忠實。由於文學翻譯不只是一個從文本到文本的封閉過程,譯者要進一步打開思路,擴展視野,從社會、時代、譯者、讀者等各個方面進行探討。在翻譯高層詞句時,需要譯者有「再創作」的才能,譯者除了通曉兩國文字、兩種文化和不同的時代背景之外,還應當感受到作者的心態,只有自己進行創作,才能有所領悟,才能分辨出不同譯文的高 下。三譯作要翻譯成藝術作品文學翻譯界曾有個廣泛的提法:「文學翻譯就是要使譯文的讀者能獲得與原文讀者讀原作同樣的感受。」每 一個民族的語言都有其特殊性,譯者要充分體會原文,提煉每個字,才能譯得傳神而又符合本民族的審美習慣,慣於使用中國傳統的敘事模式,能夠隨意進入作品直接與讀者對話。在相 當一個時期內,人們總是強調,翻譯是 文字上的變異,是把某種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傳達出來。這當然是對的。但語言文字同時 是文化的載體。翻譯的內容不能僅限 於語義信息,而且應當包含文化信息。這一點卻經常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忽 視。翻譯的藝術,尤其是文學作品翻譯的藝術,還體現在:如何一方面豐富祖國語言,同時又保持祖國語言的純潔性。文學作品翻譯尤其強調要傳達 原文的美學信息,為此往往需要移植 原文在用詞及其他表達方式方面的特色,從而豐富祖國語言。這樣的情況, 可以說屢見不鮮。但是有一條原則:豐 富祖國語言決不能違反祖國語言的規 范。翻譯藝術包括要不斷為祖國語言 的豐富和純潔而斗爭,既不能讓祖國 語言「閉關自守」,又不能讓祖國語言 完全服從於原語。輸入新的表現方式, 或者說「陌生化」的前提,應是符合祖 國的語言規范。通過翻譯在人們的心 中架起一座大橋,溝通不同的民族和 不同的文化。譯作必須是藝術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翻譯,要以藝術的魅力吸引讀者,打動人心。參考文獻:[1]高莽:《文學翻譯與外國文學》 ,《國外文學》,2000年第4期。[2]黎燕:《文學翻譯譯語淺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3]虞建華:《文學作品標題的翻譯:特徵與誤區》,《外國語》,2008年。作者簡介:朱徐瑞,男,1965—,江西蓮花縣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文學研究,工作單位:井岡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⑤ 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的主要論文、論(譯)著

1. 《轉喻的認知闡釋》,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2. 《英美後現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3. 《英語文體學》(主編,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4. 《20世紀英美文學要略》(編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獲江西省英語學會學術論著一等獎)。
5. 《格林童話精粹》(譯著),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0。
6. 《敘事:意義與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 《濟慈書信集》,(譯著)東方出版社,2001。
8. 《溝通與超越》,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
9. 《文本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0. 《贛文化論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1. 《實用漢英分類翻譯手冊》,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12.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主編(負責主要編寫工作),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10,(此書獲得江西省英語學會一等獎)。
13. 《跨文化傳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論》,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
14. 《傅浩文集之一·詩學卷·距離》,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
15. 《葉慈詩選》(英漢對照),300千字,台灣: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16. 《喬伊斯詩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7. 《阿米亥詩選》(增訂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 《葉芝詩集》(修訂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20世紀英語詩選》,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 《德瑞克·沃爾科特詩選》,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1. 《拿單·扎赫詩選》,約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
22. 《英語名詩譯解》,120千字,哈爾濱出版社,即出。
23. 《葉芝精選集》(主編、譯),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1. 「語義壓制的轉喻理據」,《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6。
2. 「概念隱喻與認知語境」,《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6)。
3. 「語言的模糊性和語境的解釋功能」,《西安外語學院學報》,2002(1)。
4. 「隱喻的語用闡釋」,《山東外語教學》,2002(3)。
5. 「信息短路下的話語標記」,《外語學刊》,2003(3)。
6. 「間接言語行為中的借代」,《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2003(2)。
7. 「語用標記與話語連貫」,《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8. 「論話語標記在語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6)。
9. 「轉喻的認知語用闡釋」,《外國語言文學》,2003(4)。
10. 「理想化認知模型與轉喻的語用功能」,《山東外語教學》,2003(3)。
11. 「基於腳本的架橋式語用推理」,《外語與翻譯》,2003(4)。
12. 「翻譯的語用等效觀」,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語》,2004 (1)。
13. 「框架轉換與意義建構」,《外語學刊》, 2004(3)。
14. 「架橋式語用推理的認知研究」,《天津外語學院學報》 2004(1)
《語言文字學》(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2004(5)。
15. 「構式義、轉喻與句式壓制」,《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2)
16. 「言語行為轉喻與話語的深層連貫」,《外語教學》,2004(3)
17. 「閱讀理解中語用推理的認知考察」,《外語教學》,2004(5)
18.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class.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2004.
19.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readings.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2003.
20.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TESOL Journal, 11/2, 5-11,2002.
2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teaching. System, 30/1, 85-105,2002.
22.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sian Englishes, 5/1, 40-63,2002.
2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2002.
24.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classes. ELI Teaching, 23/1, 16-19, 2001.
25.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Internet TESL Journal, 7/7.
26.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classes. Teacher's Edition, 6, 8-13. 2001.
27.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Guidelines, 23/2, 20-23. 2001.
28.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teaching. Guidelines, 22/1, 51-60.
29. Modern vs.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7/3, 27-29. 1999.
30.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setting. Guidelines. 21/1, 23-33. 1999.
31.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te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 35-43. 1999.
32.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Guidelines 20/2, 77-88. 1998.
33.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ELI Teaching. 28, 15-19, 1998.
34.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ELI Teaching 29, 37-39. 1998.
35.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4, 458-471. 1996.
36. 「中澳大學生學習觀念比較」, 《南昌航空工業學院學報》2004.
37. 「學習策略與教學方法」,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
38. 「論兼收並容,折衷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8期. P, 39 – 41.
39.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2003.
40.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cation,2000.1
41.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2003.1.
42.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2003.
43. 「康拉德研究在中國:回顧與展望 」, 《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3期。
44. 「當代文學批評語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學研究論叢》( 汪義群 ,虞建華主編)第4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即出)。
45. 「論美國後現代小說的兩大走向」, 《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46. 「論《查特來夫人的情人》的陽物意識 」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4 期。
47. 「電影的文學性、文化性與英美文學教學」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第9期。
48. 「別有洞天的敘述——論《法國中尉的女人》的敘事結構」,刊載於胡全生著《英美後現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
49. 「互文性與巴塞爾姆的小說《白雪公主》」, 刊載於胡全生著《英美後現代主義小說敘述結構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
50. 「Logos、道與後現代主義小說語言觀」,《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51. 「論康拉德的小說《吉姆爺》的敘事技巧」,《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1998年獲江西省英語學會學術論文一等獎)。
52. 「文本學與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文藝報》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2 期全文轉載。
53. 「文學與國民教育」,《文藝報》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3年第2期全文轉載。
54. 「繼承與創新——新敘事學對文本研究的貢獻(上)」,《創作評譚》第2期,2004。
55. 「繼承與創新——新敘事學對文本研究的貢獻(下)」,《創作評譚》第4期,2004。
56. 「淺談英譯中國古詩中的隱喻」,《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6。
57. 「翻譯的目的、對象與語篇類型——重溫嚴復的譯論」《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0,6
58. 「論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性」,《外語與翻譯》,2000,4
59. 「譯詩的標准與譯詩的方法」,《外語與翻譯》,2002/3(此文在中國譯協於鄭州舉行的「2002全國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上,獲得由「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頒發的一等獎)
60. 「英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4
61. 「論英譯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可譯性」,《江西師大學報》,2000,2
62.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與兩種技法比較」 《江西師大學報》,2001,2
63. 「從《無題》的幾種譯詩看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江西師大學報》,2001, 2
64. 「直譯為主,還是意譯為主——兼評幾種翻譯教科書的直譯意譯觀」,《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7
65. 「詩無達詁與古詩英譯」(參加「中國詩歌翻譯第四屆年會」,《外語論壇》 2003/1發表。
66. 「為了祖國語言的純潔性——從『武裝到牙齒談起』」《中國高等教育研究》, 2004/8
67. 「詩歌翻譯中的文化闡釋與文化定位」,《語言文學研究》,2004,4。
68. 「沃爾夫與女權論文學批評」,《江西師大學報》,1996,1。
69. 「文學符號學——一種新的文學批評理論」,《江西師大學報》,2001/2。
70. 「論英語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外語研究與教學》,航空工業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71. 「大學階段基於文體學的英語教學法」,《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72.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2001.7月參加「第二屆南京大學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
73. 「基於Internet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 第一作者,《中國電化教育》2002年第12期;
74. 「基於Internet學習資源的分析與評價」,第一作者,《現代遠距離教育》2002年第4期;
75.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國英語教學》),2003年第3期
76. 「學習理論的新發展與外語教學模式的嬗變」,第二作者,《外國語》2004年第4期;
77. 「基於信息技術的任務型外語學習環境設計」第一作者,《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78. 「論科技文體的翻譯原則與方法」,《中國科技翻譯》2004年第3期;
79. 「語義框架、場及其相互關系」,《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1。
80. 「不同的路向:關於語義分解的思考」,《外語學刊》,2001,1。
81. 「顏色詞的認知語義與認知結構」,《外語教學》,2001,4。
82. 「言語行為動詞語義分析及構架」,《外語學刊》,2000,2。
83. 「語義結構與文化意義」,《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7。
84. 「廣告英語模糊現象探析」,《山東外語教學》,2000,3。
85. 「格語法與當代語義分析理論」,《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3。
86. 「話語中名詞性詞的分析與情景語義學」,《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4。
87. 「葉芝的神秘哲學及與其文學創作的關系」 ,《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
88. 「菲利浦·拉金的詩歌語言藝術」,7千字,《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二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9. 「當你年老時:五種讀法」,5千字,《外國文學》2002年第5期。
90. 「詩歌翻譯對詩歌創作的影響」,5千字,《中華讀書報》2004年4月21日。

⑥ 教育部關於成立2007-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等四個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通知的附件:

2007年-2011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等四個科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名單 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戴煒棟 上海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何其莘 北京外國語大學 譚晶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孫玉華 大連外國語學院 賈文鍵 北京外國語大學
曹德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 陸經生 上海外國語大學
周 烈 北京外國語大學 劉曙雄 北京大學
秘書長
蔡偉良 (兼) 上海外國語大學
委員
申 丹 北京大學 梁敏和 北京大學
劉世生 清華大學 鍾美蓀 北京外國語大學
於日平 北京外國語大學 史鐵強 北京外國語大學
劉 建 北京外國語大學 馮玉培 北京外國語大學
陳准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楊言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常福良 首都師范大學 修 剛 天津外國語學院
劉利國 大連外國語學院 張紹傑 東北師范大學
王銘玉 黑龍江大學 鄒 申 上海外國語大學
魏育青 復旦大學 葉興國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衛茂平 上海外國語大學 陸培勇 上海外國語大學
張春柏 華東師范大學 朱 剛 南京大學
許 鈞 南京大學 王仰正 浙江大學
李紹山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許宗華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王松亭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朱小安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張光軍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蔣洪新 湖南師范大學
黃國文 中山大學 徐真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陳建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仲偉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林明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李 力 西南大學
石 堅 四川大學 李建平 四川外語學院
李克勇 四川外語學院 劉越蓮 西安外國語大學
戶思社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何其莘 北京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陳准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鄒 申 上海外國語大學
陳建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石 堅 四川大學
秘書長
孫雪晶 北京外國語大學
委員
申 丹 北京大學 程朝翔 北京大學
劉世生 清華大學 張勇先 中國人民大學
張敬源 北京科技大學 程曉堂 北京師范大學
鍾美蓀 北京外國語大學 寧一中 北京語言大學
王立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陳大明 北京理工大學
文 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封一函 首都師范大學
徐琴媛 中國傳媒大學 衡孝軍 外交學院
王宏印 南開大學 陳法春 天津外國語學院
李正栓 河北師范大學 王維波 大連民族學院
楊俊峰 大連外國語學院 張紹傑 東北師范大學
張 沖 復旦大學 虞建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張春柏 華東師范大學 葉興國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李 梅 同濟大學 蔡龍權 上海師范大學
朱 剛 南京大學 張 權 南京理工大學
姚君偉 南京師范大學 王臘寶 蘇州大學
李戰子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洪 崗 浙江師范大學
殷企平 浙江大學 陳正發 安徽大學
楊信彰 廈門大學 王俊菊 山東大學
王憲生 鄭州大學 李紹山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許明武 華中科技大學 許之所 武漢理工大學
張維友 華中師范大學 張慶宗 湖北大學
蔣洪新 湖南師范大學 陽志清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黃國文 中山大學 仲偉合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雍和明 廣東商學院 蔣道超 深圳大學
李 力 西南大學 李建平 四川外語學院
劉曉紅 雲南大學 王 文 陝西師范大學
楊達復 西安外國語大學 崔雅萍 西北大學
姜秋霞 西北師范大學
日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譚晶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於日平 北京外國語大學 修 剛 天津外國語學院
劉利國 大連外國語學院 許宗華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秘書長
曾峻梅 上海外國語大學
委員
於榮勝 北京大學 王志松 北京師范大學
潘壽君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王健宜 南開大學
張如意 河北大學 宋協毅 大連大學
杜鳳剛 大連理工大學 徐 冰 大連民族學院
宿久高 吉林大學 林忠鵬 東北師范大學
葉 琳 南京大學 韓小龍 南京師范大學
陳端端 廈門大學 李慶祥 中國海洋大學
李銘敬 山東大學 李國勝 武漢大學
韋立新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俄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孫玉華 大連外國語學院
副主任委員
史鐵強 北京外國語大學 王銘玉 黑龍江大學
王仰正 浙江大學 王松亭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秘書長
劉 虹(兼)大連外國語學院
委員
查曉燕 北京大學 錢曉蕙 中國人民大學
夏忠憲 北京師范大學 戴桂菊 北京外國語大學
隋 然 首都師范大學 祖淑珍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姜雅明 天津外國語學院 李鈴君 內蒙古大學
劉 虹 大連外國語學院 苗幽燕 吉林大學
趙秋野 哈爾濱師范大學 鄭體武 上海外國語大學
李 勤 上海外國語大學 王加興 南京大學
張 傑 南京師范大學 叢亞平 山東大學
胡谷明 武漢大學 朱達秋 四川外語學院
趙 紅 西安外國語大學 王 琳 新疆大學
德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賈文鍵 北京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衛茂平 上海外國語大學 魏育青 復旦大學
朱小安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劉越蓮 西安外國語大學
秘書長
繆雨露 北京外國語大學
委員
王 建 北京大學 任國強 中國人民大學
任為東 北京外國語大學 朱 錦 首都師范大學
王京平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黎東良 天津外國語學院
叢明才 大連外國語學院 黃克琴 同濟大學
孔德明 南京大學 許寬華 武漢大學
法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曹德明 上海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許 鈞 南京大學 徐真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李克勇 四川外語學院 戶思社 西安外國語大學
秘書長
王文新 上海外國語大學
委員
秦海鷹 北京大學 傅 榮 北京外國語學院
王秀麗 北京語言大學 王明利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李樹芬 南開大學 閆沐新 天津外國語學院
柳玉剛 大連外國語學院 褚孝泉 復旦大學
張森寬 中南大學 劉 陽 南京師范大學
杜青鋼 武漢大學 徐 楓 雲南大學
西班牙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陸經生 上海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劉 建 北京外國語大學 常福良 首都師范大學
秘書長
於 曼 上海外國語大學
委員
王 軍 北京大學 李 靜 南京大學
劉長申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何仕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阿拉伯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周 烈 北京外國語大學
副主任委員
楊言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陸培勇 上海外國語大學
秘書長
齊明敏 北京外國語大學
委員
張 宏 北京外國語大學 羅 林 北京語言大學
張洪儀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蔡偉良 上海外國語大學
孟蘇榮 內蒙古師范大學 馬福德 西安外國語大學
非通用語種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劉曙雄 北京大學
副主任委員
馮玉培 北京外國語大學 張光軍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林明華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秘書長
姜景魁 北京大學
委員
梁敏和 北京大學 趙 剛 北京外國語大學
任曉麗 大連外國語學院 姜銀國 復旦大學
唐建民 上海外國語大學 戈富平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
鍾智翔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林秀梅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梁 遠 廣西民族大學 楊光遠 雲南民族大學 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次炤 中央音樂學院
副主任委員
戴嘉枋 中央音樂學院 黃格勝 廣西藝術學院
譚 平 中央美術學院 周 星 北京師范大學
秘書長
戴嘉枋 中央音樂學院
委員
丁 寧 北京大學 朱漢城 清華大學
何 潔 清華大學 許 俊 中國人民大學
路盛章 中國傳媒大學 付 程 中國傳媒大學
楊 青 首都師范大學 諸 迪 中央美術學院
劉立濱 中央戲劇學院 徐昌俊 中央音樂學院
楊靜茂 中國音樂學院 趙塔里木 中國音樂學院
鄧一江 北京舞蹈學院 傅 謹 中國戲曲學院
嬴 楓 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 靳學東 天津音樂學院
薛 義 南開大學 董 雅 天津大學
於世宏 天津美術學院 付黎明 吉林大學
馮伯陽 吉林藝術學院 林家陽 同濟大學
吳國欣 同濟大學 孫惠柱 上海戲劇學院
韓 生 上海戲劇學院 徐孟東 上海音樂學院
鄒建平 南京藝術學院 劉偉冬 南京藝術學院
管建華 南京師范大學 廖 軍 蘇州大學
過偉敏 江南大學 潘魯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張志民 山東藝術學院 徐勇民 湖北美術學院
胡志平 武漢音樂學院 朱詠北 湖南師范大學
唐永葆 星海音樂學院 吳 洪 深圳大學
翁凱旋 四川美術學院 張 傑 四川美術學院
敖昌群 四川音樂學院 陳 勇 雲南藝術學院
楊曉陽 西安美術學院 王勝利 西安美術學院
音樂、舞蹈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戴嘉枋 中央音樂學院
副主任委員
徐昌俊 中央音樂學院 楊靜茂 中國音樂學院
鄧一江 北京舞蹈學院 馮伯陽 吉林藝術學院
徐孟東 上海音樂學院 敖昌群 四川音樂學院
秘書長:
趙易山 中央音樂學院
委員
朱漢城 清華大學 楊 青 首都師范大學
趙塔里木 中國音樂學院 郭 磊 北京舞蹈學院
靳學東 天津音樂學院 孫光鈞 天津師范大學
張文川 河北大學 姚泳全 沈陽師范大學
尹愛青 東北師范大學 李愛順 延邊大學
陳 婷 同濟大學 孫銘紅 上海音樂學院
管建華 南京師范大學 鄒建平 南京藝術學院
馬海生 江南大學 葉松榮 福建師范大學
蘇 力 廈門大學 李曉峰 山東大學
謝安慶 曲阜師范大學 陳家海 河南大學
鞏 偉 鄭州大學 李方元 華中師范大學
胡志平 武漢音樂學院 朱詠北 湖南師范大學
唐永葆 星海音樂學院 黃曉明 廣西師范大學
戴 雄 西南大學 陳 勇 雲南藝術學院
張曉農 陝西師范大學 項 亮 蘭州大學
王泳舸 新疆藝術學院
美術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黃格勝 廣西藝術學院
副主任委員
丁 寧 北京大學 徐勇民 湖北美術學院
張 傑 四川美術學院 楊曉陽 西安美術學院
韓 生 上海戲劇學院
秘書長
林貴雄 廣西藝術學院
委員
許 俊 中國人民大學 孫志鈞 首都師范大學
諸 迪 中央美術學院 王鴻海 北京電影學院
齊戰中 天津師范大學 於世宏 天津美術學院
王玉璽 山西大學 蘇 和 內蒙古師范大學
秦秀傑 東北師范大學 王天德 復旦大學
錢初熹 華東師范大學 潘善助 華東政法學院
劉偉冬 南京藝術學院 李超德 蘇州大學
陳振濂 浙江大學 陳 林 安徽大學
胡振德 福建師范大學 王彥發 河南大學
李 克 山東大學 潘魯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張志民 山東藝術學院 唐秀玲 山東理工大學
肖 豐 華中師范大學 汪曉曙 廣州大學
齊鳳閣 深圳大學 張春新 重慶大學
黃宗賢 四川大學 翁凱旋 四川美術學院
賈濯非 西安交通大學 王勝利 西安美術學院
阿旺晉美 西藏大學
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譚 平 中央美術學院
副主任委員
何 潔 清華大學 路盛章 中國傳媒大學
付黎明 吉林大學 林家陽 同濟大學
廖 軍 蘇州大學
秘書長
馬浚誠 中央美術學院
委員
劉 波 中央美術學院 楊 新 北京理工大學
薛 義 南開大學 董 雅 天津大學
苗延榮 天津理工大學 李炳訓 天津美術學院
楊文會 河北大學 王逢瑚 東北林業大學
王亞非 東北大學 張 鵬 沈陽師范大學
吳國欣 同濟大學 顧惠忠 上海交通大學
汪大偉 上海大學 陳建輝 東華大學
陳 瑩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過偉敏 江南大學
李龍生 南京財經大學 周 旭 浙江工業大學
何炳欽 景德鎮陶瓷學院 李春富 華中科技大學
潘長學 武漢理工大學 吳 洪 深圳大學
張 蘇 四川大學 李生森 雲南大學
胡玉康 陝西師范大學 龐永紅 西北大學
戲劇、影視、廣播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主任委員
周 星 北京師范大學
副主任委員
劉立濱 中央戲劇學院 付 程 中國傳媒大學
嬴 楓 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 孫惠柱 上海戲劇學院
秘書長
張 燕 北京師范大學
委員
陳 浥 北京電影學院 傅 謹 中國戲曲學院
周 龍 中國戲曲學院 宋生貴 內蒙古大學
梁國偉 哈爾濱工業大學 李亦中 上海交通大學
康愛石 上海師范大學 康 爾 南京大學
王廷信 東南大學 余 武 南京郵電大學
彭萬榮 武漢大學 彭菊華 湖南大學
盧學公 重慶大學 黃建國 長安大學 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餘光 北京大學
副主任委員
劉茲恆 北京大學 鄭建明 南京大學
葉 鷹 浙江大學 陳傳夫 武漢大學
程煥文 中山大學
秘書長
劉茲恆(兼) 北京大學
委員
耿 騫 北京師范大學 於良芝 南開大學
金勝勇 河北大學 裴成發 山西大學
王 龍 內蒙古科技大學 張秀蘭 遼寧師范大學
徐躍權 東北師范大學 馬海群 黑龍江大學
范並思 華東師范大學 呂 斌 上海大學
徐 雁 南京大學 李超平 浙江大學
吳昌合 安徽大學 江向東 福建師范大學
張 輝 山東大學 王國強 鄭州大學
肖希明 武漢大學 陳能華 湘潭大學
潘燕桃 中山大學 高 波 華南師范大學
鄧小昭 西南大學 黨躍武 四川大學
楊 勇 雲南大學 楊玉麟 西北大學 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
主任委員
王路江 北京語言大學
副主任委員
何 潔 清華大學 楊小平 中國人民大學
陳恭和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呂英華 東北師范大學
耿衛東 浙江大學 耿國華 西北大學
秘書長
盧湘鴻 北京語言大學
委員
劉志敏 北京大學 於雙元 北京交通大學
陳 明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王 柏 北京郵電大學
衷克定 北京師范大學 徐 娟 北京語言大學
黃都陪 中國政法大學 陳 英 北京理工大學
關 永 首都師范大學 伍建陽 中國傳媒大學
張子夫 中國音樂學院 孫克忱 南開大學
邊小凡 河北大學 張麗霞 河北大學
劉東升 內蒙古師范大學 史志才 大連大學
姜繼忱 東北財經大學 黃衛祖 東北大學
宋長龍 吉林大學 沈建蓉 復旦大學
王行恆 華東師范大學 馮佳昕 上海財經大學
高建華 上海師范大學 陳華沙 上海外國語大學
曹奇英 東華大學 袁春風 南京大學
陳漢武 東南大學 韓忠願 南京財經大學
吉根林 南京師范大學 朱巧明 蘇州大學
陳 崚 揚州大學 鄭巨欣 中國美術學院
許 勇 安徽師范大學 黃保和 廈門大學
郝興偉 山東大學 李春榮 中國海洋大學
王黎明 鄭州大學 申石磊 河南大學
李戰春 華中科技大學 熊建強 武漢大學
徐東平 武漢理工大學 趙 歡 湖南大學
周曉聰 中山大學 姜靈敏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李 霞 深圳大學 唐漢雄 廣西師范大學
林貴雄 廣西藝術學院 陳明銳 海南大學
曾 一 重慶大學 唐 雁 西南大學
王世普 雲南大學 曹 菡 陝西師范大學
許錄平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陳曉雲 蘭州大學
吐爾根·依布拉音 新疆大學

⑦ 請問考上外的英語專業研究生要讀哪些參考書目

上外 英語語言文學 考研 初試參考書

以下這幾本書 也推薦大家可以參考

《英譯中國現代散文詩》 (1-4冊)張培基譯注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這套書要仔細精讀, 可以不用全部看完 4冊, 但至少看完前倆冊, 而且每本書要 看 3遍以上,做到把每一篇譯文吃透,逐漸體會漢譯英的遣詞造句。
《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著 上外外語教育出版社
這本書講的是英譯漢的技巧和方法,很詳細,與《英譯散文選》互為補充,注意 整理讀書心得,仔細揣摩書中給出的例證。
《英漢名篇名譯》
《散文佳作108篇》
《名家評點翻譯佳作—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作品與評析》
《英國散文名篇欣賞》楊自伍編的《實用翻譯教程》馮慶華

英語語言文學 初試 考試內容、考試題型
英語綜合由兩塊組成:(1)閱讀理解(題材基本不限),題型以選擇題、填空題和改錯題為主;(2)英語寫作,含大作文和小作文兩篇。

英漢互譯由英譯漢和漢譯英兩部分組成

英語語言文學語言學方向 復試參考書
戴煒棟 何兆熊(主編)《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胡壯麟(主編)《語言學教程》second edition,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

George Yule 1996/2000 The Study of Language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Teaching Press.

⑧ 誰有上外的考研資料英語專業的

英語語言文學
學科、專業代碼及名稱 研究方向 指導教師 擬招生人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1.語言方向
a.英語語言學研究

b.語用學研究

c.英語語法研究

d.句法學

e.語義學

f.語音學

g.社會語言學

h.心理語言學

i.對比語言學

j.應用語言學

k.修辭學
戴煒棟 教 授

何兆熊 教 授
俞東明 教 授
洪 崗 教 授

李基安 教 授
趙美娟 副教授
陸 遠 副教授

梅德明 教 授
花東帆 副教授

束定芳 教 授
譚業升 副教授

柴明熲 教 授

李基安 教 授

梅德明 教 授
鄒 申 教 授

許余龍 教 授

束定芳 教 授
張雪梅 副教授

胡曙中 教 授
龔儉青 副教授 擬招186人
2.文學方向
a. 英美文學

b.文學評論
李維屏 教 授
虞建華 教 授
史志康 教 授
張定銓 教 授
喬國強 教 授
張 群 教 授
吳其堯 副教授
吳 剛 副教授
汪小玲 副教授
張和龍 副教授
楊麗達 副教授
孫 黎 副教授

張定銓 教 授
吳其堯 副教授

3.教學法方向
a.外語教學法

b.外語習得理論

c.外語測試學

d.課程設置與教材開發

鄒 申 教 授
陳堅林 教 授
束定芳 教 授
龔龍生 教 授
黃學壬 副教授
顧偉勤 副教授
陳 龍 副教授
羅杏煥 副教授

梅德明 教授
張雪梅 副教授
趙美娟 副教授
顧偉勤 副教授

鄒 申 教 授
徐 強 副教授
張艷莉 副教授

趙美娟 副教授
張雪梅 副教授
4.翻譯學方向
a.修辭文體翻譯研究

b.翻譯評論

c.語言與翻譯

d.應用文翻譯

e.文化與翻譯

f.時文翻譯

g.散文翻譯
馮慶華 教 授
龔 芬 副教授
李 美 副教授
喬龍寶 副教授

羅 平 副教授

許余龍 教 授

陳堅林 教 授

方永德 副教授

張 健 教 授

梅德明 教 授
張 群 教 授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5.口譯學方向
a.口譯理論與實踐

b.商務口譯

c.政務口譯

d.同聲傳譯

e.接待陪同口譯

f.特殊用途口譯
梅德明 教 授
柴明熲 教 授
張愛玲 副教授
張 燕 副教授

龔龍生 教 授

孫信偉 副教授

張愛玲 副教授
張 燕 副教授

龔龍生 教 授
孫信偉 副教授

齊偉鈞 教 授
6.英語國家文化方向
a.美國社會與文化

b.英國社會與文化

王恩銘 教 授
孫信偉 副教授
汪永興 副教授

陳漢生 教授
賀 雲 副教授
7.跨文化交際方向
a.跨文化交際學理論

b.跨文化外語教學與培訓

c.跨文化商務溝通

d.國際價值觀研究

e.跨文化心理與語言研究
顧力行 教 授
張紅玲 副教授
於朝暉 副教授

張紅玲 副教授
於 飛 副教授

於朝暉 副教授

顧力行 教 授

顧力行 教 授

考試科目 參考書目
① 101政治
② 第二外國語
(215俄、216法、217德、218日、219西、220阿、221意、222葡、223朝)任選一門
③ 619英語綜合
(知識與技能)
④ 419英漢互譯 1. 第二外國語參考書目見招生簡章總章。

2.綜合英語
•李觀儀:《新編英語教程》第5-8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2001年版。

3.翻譯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共2輯(漢英對照),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⑨ 《時震》是本怎樣的書有人看過么

作者: 庫爾特·馮內古特
譯者: 虞建華
《時震》 是一本後現代主義小說,用荒誕和誇張的手法表現荒誕。乍讀之時,看似零亂散漫,時空曲折錯置,但是作者的用意並不僅僅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小說家執筆時遊走於想像空間及生物時間的一段豐富旅程。本書文筆幽默,讀了令人回味。
寫的是時間突然倒回了十年,而所有人不得不把所有發生的事情再重新做一遍,作品中充滿現代寫法與辛辣的黑色幽默。

⑩ 求美國作家麥爾維爾的著作《白鯨》(即Moby Dick)的書評。

被時代冷落而後又重現異彩的偉大作品在文學史上並非鮮見。美國浪漫主義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 (1819-1891) 的代表作《白鯨》(Moby Dick) 就曾一度被十九世紀美國文學的大潮所淹沒,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沉寂後,當新時代的人們以新的視角重新審視它時,這部史詩般的文學巨著就像深埋於古墓中的珠寶重見天日,放射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如今它已成為世界文壇公認的偉大傑作,被譽為「時代的鏡子」和「美國想像力最輝煌的表達」①。
《白鯨》是一部融戲劇、冒險、哲理、研究於一體的鴻篇巨制。依託美國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工業發達、物質進步的時代背景,作者將藝術視角伸向了艱辛險阻、財源豐厚的捕鯨業,以沉鬱瑰奇的筆觸講述了亞哈船長指揮下的「裴廓德號」捕鯨船遠航追殺白鯨最後與之同歸於盡的海洋歷險故事。在與現實生活的相互映照中,作者寓事於理,寄託深意,或講歷史,談宗教,或贊自然,論哲學,閑聊中透射深刻哲理,平敘中揭示人生真諦,不但為航海、鯨魚、捕鯨業的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而且展現了作家對人類文明和命運的獨特反思。難怪這部表面看似雜亂無章、結構鬆散的皇皇巨著被冠以各種形式的名字:游記、航海故事、寓言、捕鯨傳說、有關鯨魚與捕鯨業的網路全書、美國史詩、莎士比亞式的悲劇、抒情散文長詩、塞萬提斯式的浪漫體小說……它就像一座深邃神奇的藝術迷宮,呈現出異彩紛繁的多維性、開放性和衍生性,具有開掘不盡的恆久藝術價值。

一、多重象徵意蘊的復合

《白鯨》像一座象徵主義的迷宮。這里大到典型人物、宏觀景物,小到靜止的物體幾乎都具有多層次的象徵意義。作者正是通過多重奇譎的象徵事物來表現他對哲學、社會、宗教等問題的深刻思考。
陸地和海洋是小說中一對相反相成、內蘊豐富的象徵物。一方面,陸地象徵著安閑舒適,海洋象徵著凶險莫測;陸地代表著封閉自足,海洋代表著冒險求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陸地也象徵著使人喪失精神生活的人類文明,而海洋則代表未受人類文明污染的原始文明的保留地。與此相映,航海遠行既可象徵探索與發現的心靈歷程又可象徵返璞歸真的精神之旅。
「煙斗」是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及的另一重要意象,它的基本寓意是現實生活的日常享樂,藉此寓意作者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態。當以實瑪利和魁魁格分享同一支煙斗的時候,不僅表明他們是在享受生活,而且象徵他們已結成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友誼;二副斯塔布整天煙斗不離嘴,象徵他是一個注重物質生活享受的樂天派;亞哈船長把煙斗拋入大海,則象徵了他要拋棄享樂、追捕白鯨的決心。
「裴廓德號」捕鯨船的象徵意義更為豐富。它代表人類生活的世界舞台;象徵執著探尋自然界秘密的美國精神;代表原始文化的一葉方舟;象徵基督教對其他「落後」文化的統治之地;又由於「裴廓德」取自被滅絕的印第安部落之名,因而它還可以象徵邪惡的人類世界必遭毀滅的命運。
然而,小說中更為隱秘微妙的復雜象徵仍然主要體現在白鯨莫比·迪克和船長亞哈這兩個形象身上。對於二者象徵意蘊的闡釋,是理解這部小說的關鍵。
「莫比·迪克」是一條頗富傳奇色彩的白色巨鯨,小說從不同人物的視角展現其多重的象徵寓意。在異教徒水手看來,它是一隻時而平靜安詳,時而恐怖暴虐的海怪;瘋子迦百利把它當做震教神的化身;在亞哈眼中,「一切最使人狂怒和痛苦的事情,一切足以攪起事物的殘渣的東西,一切附有惡念的真理,一切使人焦頭爛額的東西,一切有關生命思想的神秘而不可思議的鬼神邪說,一切的邪惡等等,都是莫比·迪克的顯明化身」。它是亞哈心中邪惡與恐怖、難以征服而又必須予以摧毀的仇敵。但對以實瑪利來說,白鯨既代表高潔安寧,也代表恐怖死亡,它是宇宙間一切對立矛盾的結合,象徵宇宙的浩闊與奧秘、上帝的無邊神力、人類的命運與前途,它給以實瑪利的重要啟迪不是簡單的摧毀,而是努力完善認識、不懈地追求真理。
從社會政治的角度來看,白鯨象徵著龐大的資本主義生產力。許多評論家認為這個尚不被人理解而又威力無窮的龐然巨鯨,實際上是作者對資本主義巨大發展的生產力迷惑不解而又惶恐不安的真實心理反映,也表達了作者對處在變動時代的人類命運的憂患意識。
亞哈船長同樣是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矛盾體。他違犯了基督教關於「傲慢」的戒律,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背棄捕鯨獲取鯨油的使命,執迷不悟於一己私仇,全然置船員的安危於不顧,在這個意義上,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和邪惡魔王的象徵。然而,就其敢於搏擊邪惡、挑戰命運、反抗神明而言,他又是人類反抗英雄的象徵。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堅毅執著探索宇宙奧秘的勇士,盡管具有頑強無畏和驍勇善戰的勇氣和能力,但終因無視大自然的內在規律,而徒勞地成為與宇宙力量抗爭的犧牲品。可見,在亞哈身上同樣體現了善惡並存、美醜相共、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的多重意義,這一形象所蘊含的象徵意義與白鯨一樣也是復雜深邃、難以把握的。讀者很難從中找到絕對的、唯一正確的結論,小說的意義並不是證明所有這些不同的結論都可能正確,而是要求讀者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思考做出評判,正如評論家 C. K.希勒加斯 (C.k.Hillegass) 所言:「《白鯨》的意思不在書中,而在讀者身上。」②
總之,《白鯨》中的象徵不計其數,它們像閃爍著寓意與思想哲理的光鏈,不但映現出作品的題旨與美學價值而且開掘、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意蘊。

二、多重主題的變奏

《白鯨》所構築的藝術世界可謂千姿百態。這里既有反映航海捕鯨生活的人類現實世界,也有闡析基督教義的宗教世界,而且潛蘊著充滿隱喻的哲理世界。這里既有對人鯨共斗恢宏場面的藝術描繪,又有對捕鯨科學條分縷析的客觀講述,更有對「變動的時代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③的本真顯現,其深度和廣度很難以一個主題來囊括全篇,因而作品總能在不同時代讀者的心中不斷衍生出種種寬泛的解讀意義,故事的主題也由此具有了多重變幻的復合特徵。恰如美國當代文學批評家昂利·霍德華所言:「有多少深深捲入人生矛盾、並且敏感得足以捲入一件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精神矛盾中的讀者,這部書就有多少種含意。要給這本書硬加上一準確的、正統的、權威性的意義,就等於摧毀了本書活生生的持久性,也摧毀了它帶給讀者的激動……」④
復仇是世界文學的一個古老母題。《白鯨》正是以復仇主題貫穿故事始末的。從事捕鯨業四十餘年的船長亞哈不幸在出海時被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一條腿。此後,他對白鯨就充滿了刻骨的仇恨,復仇的慾望吞噬著他的每一個細胞,他出航乃至整個餘生的唯一目標就是誓死捕殺莫比·迪克。滿腹仇恨使他成為最孤獨自閉的人。為了報復白鯨,他聽不進理智的勸告,完全被自己的「我」所吞沒,他不再為妻子和孩子著想,不再和船員們交流,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使他幾乎完全喪失了理性和人性,為報一己私仇不惜傷害他人。他始終固執地認為,自己的意志就是唯一的法則,世界為他而存在,世人為他而犧牲。「我所敢做的,我就有決心做;而我有決心做的,我就要做!他們當我發瘋了……可是,我是惡魔,我是瘋上加瘋!……我現在預言,我一定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傢伙。」復仇的抉擇一旦作出,滿載禍殃的命運之船便開動了,一場由狂妄和偏執領航的復仇戰斗就在這泯滅了理智的黑暗航行中開始了,最終把「裴廓德號」引向了毀滅的航程。在這個意義上,亞哈的悲劇主要源於由復仇導致的極端自我膨脹,他的靈魂因過於獨立而難以得救,因而成為唯我論的犧牲品。

除人鯨復仇的故事之外,小說在第五十四章「大鯨出來了號」中也穿插了一段人類之間互相報復的插曲。船上大副和一名水手僅因一點小事就互起報復之念,大副憑借權力加害水手,水手則聽任大船漏水沉掉也不願合作,以伺機泄憤。在追捕白鯨的關鍵時刻終因兩人難解的仇怨而未能友好合作,致使白鯨跑掉,大副命喪白鯨之口。這段插曲似乎暗示出,復仇是人類固有的罪惡天性,如果任由這種報復性爭斗肆意膨脹將會把人類引向瘋狂甚至死亡的悲慘境地。
與復仇主題緊密相關的便是更具現實意義的人與自然關系的主題。亞哈船長和白鯨作為一對尖銳的矛盾,代表了人類與自然界的激烈沖突。亞哈船長剿滅白鯨的過程就是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一個濃縮,是雙方無數次殊死搏鬥中的一次。盡管這艘滲透著人類智慧的「裴廓德號」捕鯨船在獵捕大鯨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但是人鯨交鋒兩敗俱亡的悲劇卻說明人類與自然同樣都無法戰勝對方,二者的執拗對抗只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小說最後那重歸寧靜的大海或者說是人類和其他物種共同生活其間的世界似乎在提醒人們:與造物主的其他傑作和諧共處才是人類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唯一出路,這一思想甚至在當今高揚環保大旗的現代社會仍具有廣泛的警示意義。
十九世紀中期文學作品的一個普遍主題是「擯棄與尋求」,這一主題在《白鯨》中同樣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船長亞哈甘願拋棄安逸的陸地生活去隔絕危險的海上,其表層動機源自追殺白鯨的復仇計劃,實則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尋求精神的安寧與自由;船員以實瑪利自稱出海的目的是驅除肝火、調劑血液循環,實際上是為了擺脫百無聊賴的生活狀態和自殺的念頭,重獲生命的真意;其他的船員,或為生計所迫,或為逃避無情的命運,或為更換環境,總之,是為逃離那個不能帶給他們歡樂和幸福的陸地世界去尋求心馳神往的理想天地。在他們眼中,陸地上到處是現代工業文明的機器和煙囪,到處是生存壓力下的困惑與無助,禁錮在物質主義高牆之內的人們正在失去追求絕對真理的銳氣,也日益喪失了精神生活的深度;而在無邊無際的海上,不管風平浪靜,還是狂風暴雨,大海總會激起人類的無限遐想和體內聚集的原始生命力,「唯有汪洋大海才富有最高的真理」,更為重要的是,它能帶領船員們暫時擺脫陸地的生存困境,盡管不能改變這個世界的不合理境況。
然而,水手們真的在海上尋到了一如他們所憧憬的理想之地嗎?從「裴廓德號」船員的工作生活中讀者不難找到其中的答案。「裴廓德號」在小說中被刻畫成一個眾人入股的公司,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工廠,具有所有十九世紀資本主義企業的典型特徵。這里金錢、權力高於一切,捕鯨工人不得不完全聽命於船上高級管理層的擺布和欺壓,僅靠一點可憐的分賬作為出生入死的收獲。為了金錢,二副甚至扔下在海中掙扎的船員,去追捕一條到手的巨鯨,並且心安理得、毫無悔意,「我們不能為了像你這樣的傢伙丟了鯨,我們可丟不起。在阿拉巴馬,賣一條鯨的錢可是賣你的錢的三十倍……」 可見,海上世界也遠非純凈的理想樂土,而只不過是與陸地同流合污的人類宰割自然、屠戮萬物的流動工廠或戰場。船員們原本要到海上去躲避現代文明,卻不幸成為它的犧牲品。
當然,《白鯨》所描繪的世界也並非只是瘋狂殘酷的仇恨與殺戮,小說通過故事敘述者以實瑪利的視角也揭示了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主題——博愛與友誼。不同於亞哈船長自我封閉的極端個人主義價值觀,以實瑪利卻深感人類的相互依存是不可逃脫的客觀現實。他渴望理解與友誼,相信人類靈魂中的美與善,主動從欣賞他人優點的角度與人們真誠交誼,這也是他和黑人異教徒魁魁格成為親密知己的根本原因。他看到魁魁格野蠻可怖的外貌下所覆蓋的質朴崇高的心靈,也從他身上認識到「普天之下就是一個共同、合股的世界」這一道理。在第七十二章「猴索」中,甲板上的以實瑪利與站在被捕獲的鯨魚背上的魁魁格由一條繩索聯結在一起,一人落海將兩人同死的危險境遇使他們成為相依為命的患難兄弟。由此使他參悟到更加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看到我的這種處境,正是一切活著的人的處境;不同的是,在大多數的場合上,一切活著的人,都有一根縛住一大串人的暹羅索子。」在第九十四章「手的揉捏」中以實瑪利則更加充滿激情的熱切呼喚人與人間素樸真摯的友情:「讓我們彼此都捏在一起吧;讓我們把我們自己一起融化在這乳油交融的友情里吧。」 在此作者藉以實瑪利之口大力闡揚了人類博愛與友誼的重要性。
宗教主題是《白鯨》所要揭示的又一深刻主題。在《白鯨》中讀者可以看到一幅幅略作改寫的《聖經》畫面,小說中半數以上人物的名字直接取自《聖經》,且相當一部分人物的性格特徵及所體現的宗教寓意都與《聖經》原型極為相近。如船長亞哈的名字來自《舊約·列王紀》,他與十惡不赦的以色列第七代王亞哈的性格和命運如出一轍;敘述者以實瑪利與《舊約·創世紀》中無家可歸而後又被上帝拯救的同名人物有著相似的經歷;小說中名叫約拿的干癟、忙碌的老頭是根據《舊約·約拿書》中一個希伯萊預言家的名字命名的……整部小說與《聖經》相關的內容多達上千處,使得它同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更增添了文章的宗教氣息。
對於基督教的重要作用,小說第八章「講壇」這樣寫道:「(教堂)講壇從來就是人間的為首的部分,其餘的一切都是跟著它走的。講壇領導整個塵世,特別叫人討厭的暴風雨就正是從這里被首先發現的……上帝的清風或逆風就正是從這里被首先變成順風的……世界就是一隻向前駛出的大船,而且這只講壇就是它的船頭。」在此作者告訴讀者:世間的一切皆歸於上帝掌握,人的一切活動都只是在執行上帝的旨意,上帝的意志不可違抗,個人的意志應該遵從上帝的意志。然而作者並沒有囿於這一基本的宗教要旨,而是借梅普爾神甫講述的約拿的故事對其作了進一步闡發:「如果我們遵從上帝,我們就得違反我們自己;正是在這種違反我們自己中,包含有遵從上帝的困難。」這一源自作者心靈深處的宗教體悟似乎說明,人們對自己慾望或意願的滿足即是對上帝意志的違背或反叛,那麼違背上帝的結果又將如何呢?妄圖征服一切的亞哈不相信上帝的宿命,不屈服於神力的安排,在狂風暴雨中倔強地航行,其結果不但是首先付出了失去一條腿的慘重代價,最後甚至使整條捕鯨船陷入滅頂之災。可見,固執己見、違逆上帝的人最終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只有肯於放棄個人慾望接受神的意志,潛心改悔,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
從另一角度來看,小說在大力宣揚服從神意觀點的同時,也熱情歌頌了反叛神明的精神。小說中最大的反叛者非亞哈莫屬。這位偉大的、不敬神卻像神一樣的好漢有著「敢於戳穿太陽」的英勇氣概,面對著作為上帝化身的兇狠巨鯨,始終保持著人的尊嚴,凜然不可侵犯。盡管他沒有贏得斗爭的勝利,但他執著的反抗精神卻永遠不會被擊敗,他的自尊永遠不可征服。「這就是亞哈——他身體給分裂了,可是亞哈的精神卻是靠一百隻腳活動的蜈蚣。」他就像違抗上帝為人類盜取天火而甘受折磨的普羅米修斯,像拜倫筆下背叛天意、鋌而走險的該隱,像彌爾頓筆下具有領袖號召力敢於造上帝之反的魔鬼撒旦和義無反顧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力士參孫,更像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盡可以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的硬漢聖第亞哥。在這個意義上,他就是人類真正的英雄。
總之,無論是社會現實層面上的批判,還是宗教、文化哲學層面上的感悟,《白鯨》都堪稱是一部意蘊深邃之作。但從總體來看,作品中對人在冷漠,甚至敵視性的宇宙中掙扎乃至毀滅過程的描刻卻是這部小說最為深刻的地方。這種深刻性恰是從多重題旨的互補作用中透射出來的,這無疑也對小說敘事藝術的表現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多維藝術形式的融合

不同於麥爾維爾同時代的多數浪漫主義小說家經常採用的單一散文體敘事手段,麥爾維爾廣泛吸取了多種藝術表現技巧,將其融會貫通地應用在《白鯨》中,體現出一種多元化的藝術效果。在這部氣勢磅礴的巨著中,既有莎士比亞戲劇的格調,又有史詩般的氣勢,既有詩情畫意的抒情描寫,也有平鋪直敘的白描。對於這樣一部形式奇特的小說,威爾遜·F·恩格爾(Wilson F. Engle)做了一個很好的形容:「它是一部長篇的散文體的虛構作品,但不是一部傳統的小說。雖然它借用了史詩和悲劇的傳統,它又不能被確切地稱為一部史詩或悲劇。它近於一種特別的網路全書,叫做解剖圖,或者說是對捕鯨業這一領域人類生活的詳細剖析,但盡管它借用了多種文學形式,《白鯨》並不真正屬於任何單一的文學類型。就像任何天才的作品一樣,它遵循自己的原則來探索生活的奧秘。」⑤
就整體而言,《白鯨》的敘事結構可分為正文前的「語源」與「選錄」、由一百三十五章構成的正文以及「尾聲」三部分。「語源」與「選錄」是作者從西方各種文化典籍中摘錄的關於鯨魚的記述與描寫,初看起來,這種別出心裁之舉似為閑筆,但其實,麥爾維爾是在架構一座復雜的迷宮,等待著讀者去探索。仔細分析不難發現,它們與小說正文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它們有助於我們了解這部作品的來龍去脈,有助於深入挖掘小說的主題和境界,它們同故事、人物互相映照,耐人尋味,不但是小說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作者用以發展他這本別具一格的小說的主要手段之一。
正文部分在整體結構上呈現出「喜劇—鬧劇—悲劇」這一明晰易見的發展脈絡,大體可以第二十三章分為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基本上是傳統的小說模式,以喜劇式的現實主義筆觸描寫當時的社會生活。而其餘的一百一十二章,特別從亞哈出場後第二十八章開始,小說在表現手法上做了重大變化。不但將前半部分明快風趣的筆調轉變為詞藻華麗的文體,而且將敘議結合的描述、新聞報道性的描寫、戲劇化的宏大場景以並列或遞進的方式交替展開。敘述者在故事講述中角色的頻頻轉型,敘事視點的時時變更,以及敘事文體的不斷變換,使得這部分的敘事結構看似顯得雜亂無章、復雜難辨。其實,這正是麥爾維爾對多元藝術手段的創新應用,這種對傳統敘事手法的突破恰好是當今現代主義文學慣常採用的藝術手段,體現了麥爾維爾高超而頗具現代性的表現藝術。正如美國評論家約翰·布萊恩特在《〈白鯨〉:一場革命》中所言:「充滿節奏的長句、散文體詩歌、文學種類的混雜及各種人物的聲音、視點上的實驗、象徵手法、心理學、以實瑪利與亞哈內心生活的戲劇化,甚至是小說的悲喜劇性,都預示著詹姆斯·喬依斯和福克納的文學意味。」⑥
小說第三十六章至四十章的描寫是這一全新藝術手法的突出典範。第三十六章「後甲板」是小說出現的第一個高潮。亞哈首次向船員宣布「裴廓德號」航行捕殺白鯨的目標,並以一枚金幣為獎品激勵船員們的熱情。為了渲染氣氛,突出人物形象,本章採用了一系列戲劇手法,如舞台說明、開場白、主人公的大段台詞、群眾角色的合聲呼應、兩個主要角色針鋒相對的對白等。本章最後則以歡慶的群眾場面結束。在其後的三十七章、三十八章、三十九三章中作者又採用戲劇人物獨白的形式分別揭示了三位主要角色的內心活動,而故事的敘述者則完全退到舞台之後。接下來,作者又將整個四十章寫成一幕舞劇,以群眾舞蹈的形式繪聲繪色地刻畫出深夜前甲板上水手們飲酒作樂的情景。可見,作者在第三十七章之後的四章里徹底脫離了傳統小說的寫作形式,建構了具有超越時代性的小說多維表現藝術。

《白鯨》是一幅描寫大海而自身又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的小說長卷。這部以捕鯨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在充滿了大海咸濕味的深邃文字中,所思想的是比海洋更復雜的人類歷史、社會文化及人性的奧秘,激活了現代人對自我意識和人性意識的深刻反省,帶給了讀者無比清新的藝術感受,其超越時空的藝術之光將永遠閃爍在讀者心頭,成為後世寶貴的文學財富和文化積蓄。
《白鯨》是一部隱喻無窮的「天書」。
《白鯨》是一座深邃神奇的「藝術迷宮」。

本文引文如無特別標注,均來自曹庸譯《白鯨》,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

① 伊恩·烏斯比.《50部美國小說》,王問生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1:80.
② 虞建華.《20部美國小說名著評析》,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87-88.
③ 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處.《美國小說評論集》,1985:31.
④ 曹琳.《〈白鯨〉中的倫理思想沖突》,遼寧大學學報, 2003(3):27.
⑤ 轉引自李世存.《評梅爾維爾的〈白鯨〉》,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1):109.
⑥ 轉引自肖誼.《超越浪漫主義的史詩》,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9):64.

閱讀全文

與虞建華英語短篇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本重生小說主角秦朗 瀏覽:545
都市小說完結免費豪門隱婚 瀏覽:325
抗日英雄穿越現代當醫生的小說 瀏覽:718
顧西爵小說人物名字大全 瀏覽:60
影帝重生劇本小說 瀏覽:830
小說男主角上官夜 瀏覽:49
邪瓶漫畫小說網 瀏覽:878
主角是女生的校園言情小說 瀏覽:376
悅看小說網資源分享 瀏覽:906
男主強女主弱的仙俠小說 瀏覽:992
替身女帝的逆襲小說排行榜 瀏覽:115
小說這樣寫 瀏覽:29
兩個女子穿越古代的小說 瀏覽:138
女主是網紅重生小說排行榜 瀏覽:867
擁有冒險島技能的穿越小說 瀏覽:445
千章以上的都市仙俠小說排行榜 瀏覽:658
神通板磚有聲小說鏈接 瀏覽:295
男主角叫陰陽的小說全集 瀏覽:596
總裁小說灰姑娘 瀏覽:896
葉辛周鐵有聲小說 瀏覽: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