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個人作品
曼斯菲爾德的小說主題往往不難理解。她的小說很像契訶夫的作品,經常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轉折和時空變化。擅長表現男女之間的復雜微妙關系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發展方向。同時她的文字也力求簡化,力爭把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她使用了不少現代派表現手法,以淡化情節與女性視角詩化的語言,印象主義技巧的運用及象徵主義的運用為表現的鮮明的現代主義傾向。
曼斯菲爾德把她短暫的一生都獻給了很少受英國作家重視的短篇小說創作,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筆,融進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描寫了她的同類在闖世界的奮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難,刻畫了廣大女性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所迫下產生的孤獨感、幻滅感、恐懼感和她們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們深沉的思考和無聲的嘆息,表達了對她們遭遇的無限同情和憤慨之情。
意象、象徵歷來是作家們鍾愛的寫作手法。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在其短篇小說中也大量地使用了意象、象徵以及不同的敘述視角等形式技巧,在她的小說中有一個特殊的意象群,除傳統意義之外還賦予了自己特殊的意象模式:一是悲劇感——孤寂和死亡;二是童心——真善美和無序。通過對比,曼斯菲爾德認為孩童是人生最佳的自然狀態和最高人格理想,為此她傾注畢生精力來回憶祖國和童年,抒寫孩童式成人,由此反映出一種返始歸根與「復歸孩」傾向。這些意象以縮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說的寓意,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傳達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狀態。
凱瑟琳從而形成了傳統象徵和現代象徵的有機交融,豐富了作品的主題,也使得其作品魅力經久不衰。曼斯菲爾德的小說更像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她的小說的題材選擇上脫離了傳統小說的題材形式,而是把平凡人物和瑣碎事情寫進小說,通過精心選擇有意義的細節來刻畫人物,揭示主題。這需要一種敏銳的眼光來支撐那種散淡的時光流逝中所呈現出來的生活場景,這使人感覺作家在看似無所事事的、輕松的日常生活中所顯示出來的意義。 曼斯菲爾德的女性主題的嬗變
第一類
一類表現為生存而苦鬥、掙扎的年輕女子。這些作品多產生於她創作的早期,有《求職女》、《一杯茶》、《羅莎蓓兒驚夢記》、《莫斯小姐的一天》、《女主人的財身女僕》、《巴克媽媽的一生》等。這些作品融匯了曼斯菲爾德早期的經歷。
《莫斯小姐的一天》這篇小說中,莫斯小姐四處求職毫無結果,又凍又餓。房東太太攆著叫她交房租,給她下最後通牒,限她晚上八點以前交房錢,否則,就不要怪她不客氣。莫斯小姐只好出門再找機會。她在外邊四處找職業未遂,來到一家咖啡館,對面很快坐了一個結實的紳士,他把她當成了妓女,最後她因此就順水推舟,跟紳士一起走了。
《求職女》是曼斯菲爾德早期的作品,寫一個剛得到家庭教師職位的小女子孤身一人乘輪船、火車前往綠蔭飯店,與來接她去她家的一位太太會面這段時間的經歷。這是她第一次獨自外出旅行夜間孤身一人在異鄉旅行,從英國到德國去。求職女最擔心的是來自陌生男子的性騷擾,她在這方面驚恐不安的心理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
曼斯菲爾德早期作品缺陷甚多,她做不到對所描寫的事件作合理引申,探索它產生的根源,進而達到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否定,使作品獲得深廣的背景的歷史內涵。她的思索和描寫極少超出自己的現實經歷之外,過分寬容、謙和,在淡淡的哀傷和自我安慰中化解現實的殘酷。
第二類
曼斯菲爾德的第二類作品表現中產階級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這類作品,有《幸福》、《陌生人》、《起風了》、《鴿子先生》和《夫人》、《花園茶會》、《理想家庭》、《序曲》、《在海灣》等。第二類作品的出現,開始從單純描摹外在生活現象轉向精神探索,標志著她女性主體意識走向自覺。
《幸福》是曼斯菲爾德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貝莎是一個生活在夢幻中的少婦,過了而立之年,心頭燃燒著幸福的火焰,愛她的生活里得一切。當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和她的朋友之間友曖昧關系時,她內心的幸福的火焰被冰冷的失望和痛苦澆滅了。
在這篇小說里,有一點應該注意,就是在這個美好的春天裡,愛喚起了貝莎很少出現的情慾,卻被哈里打入了冷宮。開頭貝莎是一團烈火,後來是透心涼。這種情節的陡轉,也突出了女性情感被摧殘的嚴重性。
《幸福》中透出了人物幸福的虛幻性,也透出了作者對兩性關系的不信任。
曼斯菲爾德關注婚姻關系穩定,卻沒有幸福的家庭模式。在大多數家庭中,很難說有直接來自男性壓迫,欺凌或暴力,相反,在女性的威懾下,男性則失去了自信和權威。如《摩登婚姻》、《理想家庭》。男人在家庭中的處境令人們想起曼斯菲爾德早期作品中女性的遭遇。
曼斯菲爾德自身經歷和個性在小說中的充分擴張,傳達了對傳統女性價值觀念的反思和破壞。這是理解曼斯菲爾的第二類和第三類作品的關鍵。貝莎清醒後怎麼辦,小說結尾,作者的調子是比較沉靜的。熱心的讀者不禁要為貝莎設計兩種前途:要麼學易卜生筆下的娜拉毅然出走,要麼忍辱負重,與哈里繼續同床異夢。女人發現了自己只是丈夫養的小鳥兒。發現了又怎麼樣呢。在19世紀,易卜生的答案是讓娜拉出走。而曼斯菲爾德是二十世紀的作家,她提供的是一條心理解放之途。這正是曼斯菲爾德的獨特之處。
在曼斯菲爾德的日記中,人們可以看出她的厭世和對現存世界的厭倦,她甚至渴望到非洲和印度去換取心靈的寧靜。在她去世不久前的1922年10月,也就是徐志摩拜訪她之後的兩個多月,她在日記中寫道:
「我的精神已經死亡。我生命的源泉已到了源流堵塞卻還沒有枯寂的時刻……我是個徹頭徹尾的不可救葯的廢人。我的生命像什麼?像一個寄生蟲在苟且偷生。」 1991年《在德國膳宿里》(In a German Pension)
1992年《花園派對:和其它故事》(The Garden Party:and Other Stories )
1923年《鴿巢:和其它故事》(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1923年《幸福》(Bliss:and Other Stories)
1923年《蒙達那的故事》(The Montana Stories)
1923年《詩》(Poems)
1924年《稚氣可掬》(Something Childish)
1927年–195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日記》(The Journal of Katherine Mansfield)
兩冊,1928年–1929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書信選》
1930年《蘆薈》(The Aloe)
1930年《小說與小說家》(Novels and Novelists)
193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
1939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剪貼簿》(The Scrapbook of Katherine Mansfield)
兩冊,1945年–1974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精選》
1951年《致約翰·穆里的情書》(Letters to John Middleton Murry)
1978年《魯拉的筆記本》(The Urewera Notebook)
198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評論集》
四冊,1984年–1986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書信選》
兩冊,199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園會筆記》(The Katherine Mansfield Notebooks) 《女掌櫃》The Woman At The Store (1912)
《比爾・巴頓的綁架》How Pearl Button Was Kidnapped (1912)
《米莉》Millie (1913)
《稚氣可掬但又十分自然》Something Childish But Very Natural (1914)
《家庭女教師》The Little Governess (1915)
《電影院》Pictures(1917)
《畫頁》Feuille d'Album(1917)
《蒔蘿泡菜》A Dill Pickle(1917)
《我不會講法語》Je ne parle pas franç;ais (1917)
《序曲》Prelude(1918)
《不恰當的旅行》(An Indiscreet Journey )(1920)
《幸福集》(Bliss)(1920)
《布里爾小姐》Miss Brill (1920)
《心理》Psychology(1920)
《陽陽與亮亮》Sun and Moon (1920)
《起風了》The Wind Blows (1920)
《雷金納德·皮庫克先生的一天》Mr Reginald Peacock's Day (1920)
《時髦的婚姻》Marriage à la Mode (1921)
《航程》The Voyage (1921)
《她的第一次舞會》Her First Ball (1921)
《鴿子先生和太太》Mr and Mrs Dove (1921)
《帕克大媽的一生》Life of Ma Parker (1921)
《已故上校的女兒》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 (1921)
《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1912)
《陌生人》The Stranger (1921)
《依順的丈夫》The Man Without a Temperament (1921)
《在海灣》At The Bay (1922)
《蒼蠅》The Fly (1922)
《花園舞會》The Garden Party (1922)
《一杯茶》A Cup of Tea (1922)
《洋娃娃的房子》The Doll's House (1922)
《一個已婚男人的自述》A Married Man's Story (1923)
《金絲雀》The Canary (1923)
《唱歌課》The Singing Lesson
《理想家庭》An Ideal Family

⑵ 求the garden party 的翻譯作者是katherine mansfield 凱瑟琳 曼斯菲爾德
http://wenku..com/view/f878e1d328ea81c759f57807.html上面有翻譯
⑶ 關於《落花生》這篇文章,老師要我們寫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急急急急急急~~5分鍾後要,拜託了~~~~
把下面的挑一些:
[編輯本段]作家許地山——落花生
許地山(1893~1941),現代作家、學者。名贊堃,字地山,筆名落華生。祖籍廣東揭陽,生於台灣台南一個愛國志士的家庭。回大陸後落籍福建龍溪。1910年中學畢業後曾任師范、中學教員。1917年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1920年畢業留校任教。期間與翟秋白、鄭振鐸等人聯合主辦《新社會》旬刊,積極宣傳革命。「五·四」前後從事文學活動,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等12人,在北平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小說月報》。1922年往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哲學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後轉入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學院研究宗教學、印度哲學、梵文、人類學、民俗學等。 1927年回國在燕京大學文學院和宗教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時致力於文學創作。 1935年應聘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任教授,遂舉家遷往香港。在港期間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協會主席。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發表文章、演講,宣傳抗日,反對投降。"皖南事變"發生,即與張一廛聯合致電蔣介石,呼籲團結、和平、息戰。同時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常務理事,為抗日救國事業奔走呼號,展開各項組織和教育工作。後終因勞累過度而病逝。
許地山一生創作的文學作品多以閩、台、粵和東南亞、印度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危巢墜筒》、《道學史》、《達衷集》、《印度文學》;譯著有《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孟加拉民間故事》等。
[編輯本段]許地山譯事
許地山對於印度的"詩聖"泰戈爾是十分崇敬。 他喜歡泰戈爾的作品,因此曾翻譯過《吉檀迎利》(文言文,未發表)、《在加爾各答途中》(載《小說月報》12卷4號)、《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載《小說月報》22卷1號)等泰戈爾的詩歌、小說、散文。由於喜愛泰戈爾,又引起他對印度文學的濃厚興趣。1928年他翻譯了《孟加拉民間故事》, 1930年,出版了專著《印度文學》,1934年,又譯出印度故事《太陽底下降》、《二十夜問》等等,從而成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學專家。經過數年的刻苦努力,許地山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結出了累累碩果。據統計,許地山從英國留學歸來後的幾年間(自1927年起,至1935年離開燕京大學止),寫有學術論文8篇,學術論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學》,是中國人自己撰寫的第一部印度文學史專著。這本著作與他深厚的文學、翻譯功底是分不開的。
30年代初,北平中華樂社柯政和主編過《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冊,每冊十曲(由北平中華樂社於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冊的十曲歌詞都是許地山翻譯的,書前有許地山寫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書後有許地山寫的歌詞解釋。許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寫到的他演奏、研習、教授音樂和譜曲的事都鮮為人知。他在廣州文廟當佾生之前就開始研究音樂。他擅長琵琶,能譜曲編詞(雖然他所從事的工作似乎與音樂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樂和音樂教育),同時許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樂曲和西洋民歌,對英、德、法、俄羅斯、蘇格蘭、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音樂傾注的熱情尤其多,他譯的這十曲名歌就是一個佐證。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搖籃般底擺》之外,都是情歌。有寫熱戀時真摯而灼熱的情感:"炙熱的手互相執持。嘴唇顫動不息。微音優美直像歌樂,從我這里發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罷!》);有寫戀人別後的相思:"野鳥在清唱,野花正在開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靜如睡,雖然想見底歡樂可以消滅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歸"(《羅魯孟》);有寫生活中的戀舊情結:"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不放在心裡么?你能忘記舊時的朋友,和舊的時日么? 舊的時日,我愛,舊的時日,我們要為它喝一杯。"(《你能忘記舊時朋友么?》)。從他譯的這十曲歌詞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對生活的摯愛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間情懷。如果沒有對藝術的虔誠,沒有豐富人生經歷作基礎,是很難想像他能譯出如此雅緻多情的世界名歌。對許地山而言,翻譯也就是藝術的創作。所以許地山與他所敬佩的音樂家柯政和相會面後,談起音樂教育,有著相同的見解,柯政和約他翻譯西洋樂曲,他便一口答應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冊的《前言》中說:"民國十五年,我從歐洲回國,過擯榔嶼,到華僑辦底學校去找幾位舊同事,我們已經別離十幾年了。可是那學校所授底唱歌不但與十幾年前一樣,並且和我在小學時代所學底不差隻字,我問他們為什麼不教新的,他們反都問我那裡來底新的。這個越使我覺得非趕辦音樂學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樂興趣雖然有,我底音樂底知識卻夠不上提倡,這事非專門家去做不可。" 這里,我們不難體會到許地山對普及音樂教育的用心良苦,我們看到許地山確實用他的筆為我們翻譯,介紹了好的西洋音樂作品。
許地山的翻譯風格
談及此,我想引許地山《孟加拉民間故事》譯敘中的一段話加以探討:"這譯本是依1912年麥美倫公司底本子譯底。我並沒有逐字逐句直譯,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寫出來。至於原文底辭句,在譯文中時有增減,因為編譯民間故事只求其內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餘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譯述這22段故事底動機,一來是因為我對"民俗學"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興趣,每覺得中國有許多民間故事是從印度輾轉入底,多譯些印度底故事。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必定很有幫助,二來是因為今年春間芝子問我要小說看,我自己許久沒有動筆了,一時也寫不了許多,不如就用兩三個月底工夫譯述一二十段故事來給她看,更能使她滿足。"
看了這段文字我們不難體會許地山翻譯的風格--樸素而真實,正如他的人一樣。當然,翻譯的風格是與翻譯文本的文體息息相關,許地山對此是駕輕就熟的,《孟加拉民間故事》一書的翻譯便是朴實的。這里另附一首許地山譯的德國民歌,以此我們可領略他熟捻的翻譯技巧以及扎實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鳴。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西天一片雲影,黑暗像要下臨。停住罷!別走近來遮片刻底愛光陰,停住罷!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頂;遠處顫音低微,是夜鶯底幽嗚,是夜鶯底幽嗚,唱罷,快樂的夜鶯!在銀光里唱罷,這如夢的夏夜,我們不能聽見別的聲。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快樂的鳥,唱給我們聽!
同時,我們可以發現許地山翻譯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傳播異域文化,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其譯作《孟加拉民間故事》和《二十夜問》對於研究中國民俗學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西洋名歌的翻譯也對中國普及音樂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畢生從教,誨人不倦。他的早逝,確是文學界、學術界一個無可彌補的損失。他所熱情倡導的"落花生精神"是難能可貴、深入人心的。他的譯著也將永遠烙渭生輝。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語體文法大綱 1921,生活
綴網勞蛛((短篇小說集)1925,商務
商人婦(短篇小說集)呵住,1925,商務
空山靈雨(散文集)1925,商務
無法投遞之郵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學社
印度文學(論著)1930,商務
解放者(短篇小說集)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道教史(上冊,論著)1934,商務
春桃(短篇小說集)1935,生活
落華生創作選(短篇小說、散文)1936,上海仿古書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務
螢燈(童話故事)1941,香港進步教育出版社
許地山語文論集 1941,香港新文學學會
國粹與國學(論著)1946,商務
雜感集 1946,商務
危巢墜簡(短篇小說集)1947,商務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集)1951,開明
許地山選集(短篇小說、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冊)匯編,1923,燕大圖書館編纂處
落花生
達衷集 編纂,1931,商務
[翻譯書目]
孟加拉民間故事 印度戴博訶利著,1929,商務
二十夜間 英國貝恩編,1955,作家
大陽底下降 英國貝恩編,1956,作家
[編輯本段]許地山譯作年表
1. 在加爾各苔途中 (泰戈爾著) 1921年4月 《小說月報》12卷4號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絲鳥 1924年6月 《小說月報》15卷6號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說月報》16卷5號
4. 歐美名人底戀愛生活 1928年11月《小說月報》19卷11號12號
5. 孟加拉民間故事 [據戴伯訶利編譯的《孟加拉民間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務印書館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爾著)1931年1月《小說月報》22卷1號
7. 樂聖裴德芬的戀愛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將來 1931年《北京晨報》
9. 二十夜問 [據貝恩編譯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譯]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陽底下降[據同上書第8卷譯]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編輯本段]同名作品
落花生 許地山
我們家的後園有半畝空地,母親說:「讓它荒著怪可惜的,你們那麼愛吃花生,就開辟出來種花生吧。」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母親說:「今晚我們過一個收獲節,請你們父親也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好不好?」我們都說好。母親把花生做成了好幾樣食品,還吩咐就在後園的茅亭過這個節。
晚上天色不太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父親說:「你們愛吃花生么?」
我們爭
⑷ 急用!!!凱瑟琳曼斯菲爾德作品的有關評論!!
The Doll's Hous娃娃屋
garden party花園酒會
happy幸福
著名短篇小說家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技巧而聞名."無情節"結構是其寫作技巧和風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的小說形式,開創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敘述手法,為英國現代短篇小說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文章從五個方面對曼斯菲爾德小說的結構特點進行了探討:一、小說的開頭從中間開始(in medias res);二、細節的安排以人物心理情緒的變化為線索,同時注意時間的轉換與流動;三、"粘連"式與"迂迴"式兩種結構在較長的小說中的運用;四、小說以一個有意義的瞬間的洞察為高潮;五、"負結尾"或"零結尾".
⑸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主要榮譽
在西方的男性作家當中,D·H·勞倫斯是真崇拜曼斯菲爾德的,他認為莫瑞在從曼斯菲爾德的紙簍里給讀者淘東西,還說是「天才之作」。無獨有偶,中國詩人徐志摩對曼斯菲爾德同樣也是充滿了崇敬之情,他可能是中國作家中唯一見過曼斯菲爾德的人,雖然只是一面之緣,但卻被她的才貌深深打動了。在得知曼斯菲爾德過世後,徐志摩深情切切地寫下了悼念她的文章《曼殊菲爾》。那個時代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但曼斯菲爾德還是非常好讀的,她的很多小說只是一杯茶的功夫就可以使人回味那種恍惚的寂寞,那種從平淡的生活中觀察和琢磨的趣味。
作為英國短篇小說領域的創新者之一,曼斯菲爾德的短篇小說呈現出與傳統短篇小說極不相同的敘事風格,經其革新後的英國短篇小說面目一新,自此開始廣受世人矚目。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被譽為是20世紀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家,她對英語短篇小說的貢獻在於她獨樹一幟的小說敘述藝術。她作品中的」無情節」結構的表現手法是其寫作技巧和風格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它突破了傳統的小說形式,開創了一種完全嶄新的敘述手法,為英語短篇小說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⑹ 美國短篇小說精粹50篇有哪五十篇

⑺ 曼斯菲爾德《園會》 中文版
我在超星閱覽器的《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里找到了,是第一篇,翻譯的名稱為內《花園茶會》。由於裡面的書容是掃描進去的,所以我一頁一頁地截圖到了word里。。。(共18頁)
嗯。剛傳到我的163網盤里。
打開http://www.163disk.com/
輸入用戶名:knifevivi
密碼:12345
點擊進入文件管理頁面,然後就可以看到,下載了。
還有什麼問題 可以留言。
⑻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 《蒼蠅》譯文
小蒼蠅,
你夏天的游戲,
給我的手無心地抹去。
我豈不像你,
是一隻蒼蠅?
你豈不像我,
是一個人?
因為我跳舞,
又飲又唱,
直到一隻盲手抹掉我的翅膀。
如果思想是生命,
呼吸和力量,
思想的缺乏,
便等於死亡;
那麼我就是一隻快活的蒼蠅,
無論是死,
無論是生。
《蒼蠅》是布萊克《經驗之歌》中又一首頗有影響的抒情詩。這首詩以蒼蠅作象徵物,表現詩人對那些思想貧乏、過著寄生生活的人的輕蔑和嘲諷。

(8)曼斯菲爾的短篇小說選擴展閱讀:
詩歌鑒賞
全詩共五個詩節。第一節寫小蒼蠅在夏天裡胡亂地飛,而小蒼蠅對於「我」,只是個無足輕重的東西,「我」的手無意中就可以將它抹去。第二節由「我」無心地抹去蒼蠅,聯想到自己也像一隻蒼蠅,從而又想到蒼蠅也像某一種人。
四行詩用了兩個「豈」字,將「我」的下意識活動逼真地傳達了出來。第三節第三節解釋了「我」為什麼像蒼蠅的原因。因為「我」像蒼蠅一樣「跳舞」,「又飲又唱」,「直到一隻盲手抹掉我的翅膀。『盲手」,可理解為不經意的舉動。
第四節是詩歌的中心,是詩人的結論。意思是說,蒼蠅沒有思想,所以容易抹去,人如果也沒有思想,和蒼蠅無異,雖生猶死。第五節,由於「我」不會思想,所以「我」就是一隻快活的蒼蠅,得過且過,管它是死,還是生。
通讀全詩,不難體會到詩人對那些像蒼蠅一樣沒有理想,沒有生命活力的寄生蟲似的人們給予揭露和諷刺。詩歌中的「我」,並非詩人自己,他象徵那些無理想、無感情、不承擔任何社會責任的庸人。詩人對他們的人生哲學是不贊同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蒼蠅
⑼ 曼斯菲爾德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曼斯菲爾德,1888年10月14日生於紐西蘭惠靈頓。父親是紐西蘭銀行行長。她19歲到倫敦,從事文學創作。她的創作有短篇小說、詩和文學評論,並與人合譯過契訶夫和高爾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