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一篇近三年之內的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2500字。。。急急急急
對四篇短篇小說的點評
1、《扯淡》點評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爺爺是從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走來,是從保家衛國出生入死的苦難年代走來;孫子則是生活在和平時代,一個追求經濟追求個人利益物慾橫流的現實社會之中。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時代教育,塑造了兩種不同的道德觀念。爺倆的矛盾沖突因此而起,這是本文最大的一個看點。
作者在此為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同時又是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如何溝通祖孫兩代道德觀念沖突的問題?雖然作者沒有提出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隻字不提溝通兩代人之間的一個重要中介:父輩的教育作用。但我以為,社會主流思想的影響和家庭、學校教育在這中間所起的作用是無庸置疑的。作者雖沒有挑明其中的所以然,但正是本文散發出含而不露蓄而不發的藝術魅力,恰恰暗應了「文章合為時而著」也。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對這種變異的道德沖突的現狀的深深擔憂。
本文的第二個看點,就是本文語言洗練、通俗,非常口語化。它那帶有東北地方色彩特有的語言魅力,使人讀來饒有興味。尤其是南方人一見到這種作品,便會捨不得默讀,肯定會大聲地誦讀玩賞起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惜墨如金,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字、三字、四字一句;簡短的一句自成一段,從漫不經心的一問一答到強烈的正面交鋒,雖然作者極力進行了冷處理,卻也凸現了鮮明的人物個性。
《扯淡》正是反映了我們當今社會現代人正面臨道德「代溝」、道德變異的危險。本文好就好在它沒有把這一社會問題作簡單的地說教化、一般地圖解;也不是單純地靠諷刺或漫畫式地亂罵一通。而是寓教於平凡的生活之中,讓人思考:人生活在復雜與繁難的社會之中,本來就存在著多重的、多元的道德觀念,問題的症結在於人們以什麼樣的主流的、健康的社會道德來抵制來消解消極的不健康的道德思想。
2、《兒子請客》點評
這是一篇帶有一定藝術誇張但又不失針砭時弊的好小說。八歲孩童如此老成如此世故,把一套世俗游戲把玩得如此得心應手,竟然以請客的方式能解決了「我」求爺爺告奶奶都未曾解決的妻子再就業的重大問題。他那種諳熟人際游戲規則真讓人嗔目結舌,唏噓好久,讀完後不得不讓人陷入深思之中:這就是我們眼中純真可愛懵懵懂懂的小孩么?
這是本篇小說給人的最初感覺,那麼是誰讓我們這些稚氣未脫的孩童染上這股陋習呢?是我們的社會,還是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育呢?雖然小說沒有明說這到底是哪一方的責任,但它不能不讓人思考,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大人的一些做法、一些陋習、一些行為對孩童產生巨大的潛移默化地侵蝕和影響。小說為我們剖開了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一面,讓人通過這這種現象透視到更多的實際問題。這也就是這篇小說的現實價值和藝術魅力所在。
3、《父子之間的怯意》點評
這是一篇寓平淡之中見真情的好小說。我們不能忘記朱自清《背影》給我們留下了感人至深至真至純至朴的父愛。同樣,這篇小說從另一個視角,展現了看似隨意的講述中,卻蘊涵了不易為人察覺地深沉的父愛,同時又側面地說明了父子在現實生活和歷盡滄桑之後產生心理隔閡和情感易位的事實。
作者把深刻的生活體驗和感悟融入到了冷靜的敘述之中,小時侯挨打、父子嗚嗚哇哇唱戲、一起走遍全縣 「看廟」「評廟畫」、護送我10多公里上學、父親彎腰檢煙。前四件事,表明父親以自己淳樸的人格和樸素的教育觀熏陶著我教化著我,寄寓了父親那不易被人發覺的深沉而偉大父愛。後一件事,時過境遷,兒子有出息了,然而父親老了;父親仍然保留著鄉里人往常的那種陋習——「彎腰檢煙頭」,這讓已成為城裡人的我非常尷尬,深刻地說明了兩代人存在不同生活方式的矛盾沖突。作者在這篇小說中流露出了對現實生活中父子之間為社會功利所腐蝕所玷污的一種感慨和無奈!
4、《腳步聲》點評
《腳步聲》有三處可圈可點。
一選材好。雖取平凡之事,卻別致新穎;雖開口小卻見深刻。
二筆法精妙。母子對話恰到好處,點到為止,不溫不火,不蔓不枝;主人公殷新渴望得到市委焦書記贊賞的心理、動作描寫,可謂力抵千鈞,入木三分,讓人掩卷長思。
三含而不露。不但表現在開頭與結尾皆意味深長,更體現在表面上看似作者純客觀的敘述,實際上卻說明了舐犢情深的母子之情終究抵不過巴結上司之心的殘酷現實。本文好就好在作者始終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作冷靜客觀地描述,把尖銳的現實問題交給讀者仲裁。這恰恰說明了本文作者藝術手法的高明之處。其實,你如果是一位聰明的讀者,你不難發現,作者在這看似純客觀描述之中其實已經表明了對主人公少廉寡恥的人品的憎惡、鄙夷,以及對現實做了深刻地思考。
雖然孩提時母親占據著他的整個心靈,母親的腳步聲是熟悉的;然而成年後領導掌握著他的仕途命運,於是領導的腳步聲變得熟悉了,反而那原先熟悉的腳步聲漸漸變得陌生了。文章耐人尋味,意味深長。相信每個讀者,在讀完全篇之後,那迫切響起的腳步聲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重重地在我們的耳際、腦際回盪。
評季宇中短篇小說集《獵頭》
作者: 劉鵬艷 來源: 文藝報 時間: 2012-02-24 閱讀: 200 次 在線投稿
近日,季宇的中短篇小說集《獵頭》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該集收入作家近十多年來創作的中短篇小說19篇,共計55萬字。這些作品的題材可歸類為「歷史」和「現實」兩大類:一類如《當鋪》、《縣長朱四和高田事件》、《王朝愛情》、《盟友》等;一類如《最後期限》、《名單》、《獵頭》、《灰色迷惘》、《老范》等。正如評論家指出,季宇具有兩副筆墨,一副寫歷史,一副寫現實,其作品具有深厚的民間情懷和堅定的人文立場,注重對人性的挖掘,敘述冷靜,入木三分,構思精巧,情節生動,既富有歷史的厚重與沉穩,又具有現代的明快和犀利。
收在本集中的小說多數發表之後便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小說選刊》等國內權威性的選刊所選載,有的還搬上銀屏,改編成影視劇。季宇現任安徽省文聯主席、作協主席。不久前,他的百萬字長篇小說《新安家族》出版,好評如潮,並登上新書排行榜,而由他擔任編劇的同名電視劇《新安家族》也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熱播,受到廣泛的關注。
我在季宇的中短篇小說集《獵頭》中解讀出他的歷史觀。季宇的「歷史」和「現實」之間實無本質的分別,「歷史」是「現實」之根,成為一種時間過濾的寓言,而「現實」未嘗不是復活的「歷史」,循環往復地重現從前的故事。由於在季宇的表述中,「歷史」的涵蓋范圍是被無限放大的,所以季宇小說中的一切敘事皆為歷史,或曰「被敘述完成的現實」,包括一般意義項下的歷史上存在的現實,以及共時進行中的正在被塑造的現實性歷史。
短篇小說《墓》可看做是季宇對歷史的曖昧本質的完整表述。「文革」中陸子離為了自保,拒不相認於己有救命之恩的楊漢雄,以至楊漢雄被作為反革命分子遭到槍殺。後來楊漢雄夫人來本市投資,市裡為楊漢雄修建墓穴時,也只能在埋死人的小梅山上辟一塊「楊漢雄先生之墓」,與安置烈士的大梅山公墓遙遙相望。陸子離心中嚴嚴實實地埋藏了一段歷史、一個永遠的秘密、一顆也許只有他自己才能深切體會到的、普通人的良心。此時歷史作為一個冷卻的抽象概念完全摒棄了曾經糾纏其中的、雖然被湮沒卻確實存在過的微量道德元素,以及掙扎過、疼痛過的情感溫度。時間的流逝不僅沒有讓歷史悲劇作為終結的故事煙消雲散,反而令歷史的錯誤更加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中篇小說《縣長朱四和高田事件》則利用一個非常曖昧的「尾聲」製造了一段語意模糊的歷史。季宇採用「元敘事」的手段經營了一段關於戰爭背景下一個被唾罵的「英雄」與曖昧歷史之間相互糾纏的故事:1995年春天,一個名叫季宇的人受出版社委託來到五湖,收集民國十九年有關松縣保衛戰的材料。這個季宇後來在圖書館里找到了兩份資料,並確信這兩份資料對於破譯高田事件極有價值,因為它們「從另一個側面提供新的思索角度」。結果高田和朱四的死全部成為謎中之謎,甚至連死亡本身都被曖昧的歷史合法化地予以虛構,變得面目全非。
《當鋪》更絕,不僅有一個曖昧的「尾聲」,而且還加上了一個把歷史曖昧進行到底的「尾聲之尾聲」:大火完成了一場陰謀,也充滿表演欲地製造了層層疊疊的歷史迷障。大火起於永義當還是裕和當?朱輝正死於自殺還是他殺?這是當戶的報復還是朱七的陰謀?朱老闆為什麼壽終正寢還死不瞑目?一連串的疑問似乎讓故事永無順利終結的可能,敘事者只能以「為什麼」來收束他的「尾聲之尾聲」——「至於為什麼,自然又引起了種種猜測」。至此我們只能不無頹敗地承認,由於曖昧交織的歷史無法從不同方向獲得統一的解讀可能,所以人們在企圖有效指認歷史方面總是徒勞無功的。歷史的不可逆性決定了它無法追溯求證,只能是根據種種跡象進行猜測的結果。
種種歷史曖昧其實在深層結構上昭示的是人性的曖昧,這是我思考的有關季宇的敘事原型命題的第二層面。季宇小說基於題材大致劃分為歷史和現實兩類,但貫穿於季宇小說的全部主題卻只有一個,即對人的靈魂的拷問。楊漢雄、藍十四、朱四之死,都是典型的歷史悲劇,但埋藏在沒有感情的冰冷歷史之後的東西卻模糊復雜得多。陸子離為什麼不敢說出楊漢雄曾經利用CC的身份掩護革命、救過自己性命的事實?刎頸之交的兄弟為什麼在最後一刻出賣了藍十四?一心想捍衛民族尊嚴的朱四為什麼背上歷史罵名?人們總說歷史是一面鏡子,照得見現在和未來,它從深層折射出的主宰歷史的人類心理的曖昧正是歷史曖昧的根源。有了這一體認,對於過往發生的一切錯誤,我們不禁要追問,究竟是歷史的錯誤還是人性的錯誤?
季宇寫小說喜歡在前人的故事裡尋找現代人的影子,因此他的表述不僅僅是歷史的和文學的,也是哲學的和心理學的。譬如關於五湖二次革命失敗的故事,很多人翻炒過這段歷史,但是失敗的原因不外乎被歸結為准備不足、內奸、資產階級性格軟弱、不敢發動群眾等等。季宇的《盟友》讓人眼前一亮,「革命」這么宏觀龐大的意識形態對象,竟然十分偶然地被個體情慾的胃液消化了。革命的失敗是因為「重色輕友」,因為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不乏真情混雜的狂熱佔有欲。應當說「重色輕友」這個主題在中國傳統小說中曾經是被反復表現過的,而以弗洛伊德心理學介入歷史、解析人性則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界一個沸沸揚揚的話題,不過借用「力比多」來闡釋革命的功敗垂成,卻鮮有人吃這只「螃蟹」,塑造一個全新的貪色負義的偽革命者形象,確乎顯示出季宇「創新」與「闖新」的膽識。把西方歷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的新觀點與中國古老觀念結合起來,別開生面地鋪演一個老套的故事,是季宇的一次成功嘗試。
《灰色迷茫》則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中篇力作,精準地把握了在經濟改革年代的產業工人由行政附屬物走向市場和民主的過程中性格與意識的嬗變。這是一篇運用「散點透視法」予以結構的小說,種種不太連貫的局部的顯影,疊合成一個「輕度陽痿」的國民人格縮影。小說的文化意蘊寬泛而深刻,關於「人種的問題」讓「精神陽痿」這個人格的痼疾超越了階級成分,並且超越了時代界限。作品外諧內庄,細膩流暢,平和雍容卻不掩其凌厲的批判鋒芒,深掘靈魂的根本,直指傳統的症結,在引發讀者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方面毫不遜於先鋒作家。在此,季宇以平和溫厚的藝術風格和親切隨意的原生態手法完成了沉甸甸的批判和自我批判。
季宇一以貫之地在創作中對復雜人性進行隱幽探密和直逼靈魂深處的執著追問,諸如個體的生動慾望和群體性的精神危機,都是他努力挖掘、積極探尋的對象。無論是季宇一向嫻熟的晚清風物,還是充滿現代政治元素和都市元素的現實題材,其精心架構的故事都為剖示、開掘、反思、叩問人的復雜生物性和社會性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這種拷問靈魂、反省人性的力度,顯示出季宇小說深刻飽滿的思想力度。
該文章轉自:說怪網 www.shuoguai.com 原文鏈接:http://www.shuoguai.com/a/dpxs/2562.html
樓主看著辦吧。我盡力了
⑵ 兩篇中短篇小說的文學評論
《邊城》
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幕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項鏈》
《項鏈》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丟失項鏈的前前後後構成。小說以「項鏈」為線索,將瑪蒂爾德為參加晚會而借項鏈,戴著項鏈在晚會上出盡風頭,回來時丟失項鏈沿途尋找未得而焦急萬分,四處借錢買了項鏈歸還,用10年的光陰償還所借款項,直到得知那項鏈原來是條贗品為止貫穿情節,使讀者對小說中的項鏈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這一失一得中盡顯風采,使其成為外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獨具特性的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項鏈》在藝術上也是韻味無窮的。首先他採用了以物寫人的手法,將項鏈作為一條主線,從它與人物的多重關系出發,用它牢牢系住人物的行為、語言和心理活動,使讀者透過項鏈對女主人公的形象一目瞭然。在小說中,項鏈與瑪蒂爾德的關系分為「強烈地被項鏈吸引」「戴上項鏈的風采 」「丟失項鏈的恐慌」「賠償項鏈的代價」「得知是假項鏈的真相」等環節,一環扣一環,從不游移,從不松動,用項鏈這一物品刻畫出了瑪蒂爾德動態的變化過程。其次,莫泊桑巧妙地處理了幾組對應的關系,使多種關系在相輔相成中既是真實可信的情理之中,又是突如其來的意料之外,給讀者以思考的空間。例如偶然與必然的關系,項鏈對改變瑪蒂爾德生活的作用,就在種種偶然中孕育了必然:因舞會而借項鏈、用項鏈和丟項鏈是偶然,但實質上正是瑪蒂爾德的愛慕虛榮和炫耀姿色使她在舞會上忘乎所以,為不使別人發現她的真實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會結束時她倉皇逃離,才忽略了項鏈而丟失,而這一切都恰恰來自於她性格的必然。在處理虛幻與現實的關繫上,小說也自然妥帖,將瑪蒂爾德舞會前對物質生活的嚮往虛寫,將項鏈丟失後她生活的窘況實寫,一虛一實恰到好處。小說中真與假的關系也轉換得很微妙:瑪蒂爾德參加舞會戴的是別人的項鏈,作為項鏈的主人她是假的;項鏈丟了她當做真的賠上,而10年後才得知原來那項鏈根本就是假的。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是對普遍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欺騙的最好諷刺。小說結尾處,作者以隱喻的方式對全篇作了總結:瑪蒂爾德最初嚮往而不得的那些東西,就如同那掛項鏈,原來每一顆粒都是假的;而她用了10年艱辛換來的這一掛,就像她真真切切領悟到的人生一樣,每一顆粒都是真實的,只不過她付出的代價多了一些而已。
⑶ 跪求外國文學的文學評論。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均可。要求原創無抄襲。
評論《高老頭》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有人曾贊賞他「表現了人類崇高的至性」。其實,這都是把高老頭的父愛抽象化,神聖化了。事實上,高老頭的父愛並不單純,而帶著階級的復雜性,他的父愛是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的。從封建宗法倫理道德觀出發,他認為父女之愛天經地義,「父道」是家庭、社會的軸心;但他又懷著往上爬的虛榮心,把對女兒的「愛」作為攀援名貴、抬高地位的手段,結果,原本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猥瑣。 高老頭
高老頭的父愛的悲劇,既是個性發展必然結果,也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他的父愛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和資產階級的金錢法則。因而具有自我抹殺性,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⑷ 寓言短篇小說文學評論怎麼寫
寓言是一種諷喻或寄託的故事,是一種形象與寓意相結合的文學體裁。優秀的寓言故事裡有著豐厚的思想容量,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需要學生們去領悟言外之意、品評味外之味。在寓言王國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種動物,它們是人格化了的逗人地,就是人的言行舉止也大多顯得怪誕奇異,這些都能使學生難以忘懷。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不少文質兼美的寓言故事,那麼,小學寓言故事教學應注意哪些問題呢看
一、 指導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內容
小學階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課文,比如《亡羊補牢》、《南轅北轍》、《井底之蛙》等,寓言故事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那麼,如何使學生弄清故事情節,把握故事內容呢看
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詞。比方說《亡羊補牢》一文中逗亡地和逗牢地的意思,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因此,教學中面對三年級的孩子要指導他們學會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還理解逗後悔地逗接受地這兩個詞意,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逗後悔地一詞你了解到了什麼看從逗接受地一詞明白了什麼看
加強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意思讀出來。如學習逗亡羊補牢地時,可以使用分角色朗讀對話部分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
二、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蘊涵道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往往只有上百個字,但是幾乎每一則寓言,都有一個生動有趣、情節富於變化的故事,同時語言精練簡潔易於朗讀,這樣的故事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從而激發了他們閱讀的興趣。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反映人們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蘊涵著深刻的哲理,就像慈愛聰明的長者,總是語重心長地告訴人們一些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由於小學生形象思維較強,理解能力較差,缺乏感性經驗,要揭示和理解深刻的寓意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寓言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創設故事情境並讓學生帶著問題初讀課文,在閱讀寓言故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學習寓言故事時,一定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身邊以及在電視、電影或讀過的故事裡所知道的類似的人。比方說:學習了《亡羊補牢》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有沒有犯過和養羊人一樣的錯誤看如果你是養羊人你會怎麼做看還有學習了《南轅北轍》可以談一談這個人錯在哪裡看你想對這個楚國人說些什麼看學習了寓言故事你收獲了些什麼看讓學生在閱讀課文中通過理解、提取、分析、概括信息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樣學生在閱讀中揭示和理解了寓意,同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捕捉編者意圖,了解寓言特點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漢語言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那麼編者在小學語文中選編寓言的目的是什麼呢看我們學習寓言哪些特點呢看
首先,從形式上看,寓言故事的特徵:一是語言精練簡潔,概括性極強,極富表現力;二是篇幅短小精悍,結構嚴謹,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最簡短的一種。寓言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是一個充滿機智、幽默、滑稽、膽識和豐富想像力的世界,它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賦予了人類豐富的思想情感和基本的善惡觀,蘊涵著深刻的哲理。由於要在短小的故事中蘊涵豐富深刻的哲理,把諷刺對象的本質充分地揭示出來,讓人們在嘲笑故事丑角荒誕可笑的行為之餘,感悟生活的哲理,因此,要求寓言故事的語言既要精煉概括,極富表現力,又要幽默、風趣。此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寓言故事很好地吸收了象徵、誇張、擬人等藝術表現手法,增添了更加豐富的文學色彩,使寓言故事的情節更具曲折性和趣味性。寓言故事憑借形象誇張的形象、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贏得了兒童的喜愛,也成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文學體裁,為學生的寫作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要注意教給孩子學會區別寓言和童話,他們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很大的區別。童話是一種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話,它以少年兒童認識、理解的人或事物為描寫對象,通過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童話有詩一般優美的意境和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 注重拓展延伸,增加文化積累
(一)推薦寓言故事書
教師要給學生推薦一些寓言作品,讓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如:《伊索寓言》、《中國古代寓言》、《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以及相關的成語故事、歷史故事等有關書籍,並向學生提出每人每周不少於兩篇故事的閱讀要求。從而使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文章有更深一層次的了解,拓展他們的視野,擴大他們的閱讀量。學生逐漸從被動讀書轉變為主動讀書,對語文學習起了推動、促進的作用。
(二)組織寓言故事會
老師在學生大量閱讀中外寓言故事的基礎上,趁熱打鐵、組織寓言故事會,用不同的形式詮釋自己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可以是改編後的相聲、小品、課本劇等等,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寓言故事學習的興趣。
(三)編寫寓言故事
想像和寫作有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和發揮想像力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積極作用。寓言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機智、幽默、滑稽、諷刺、膽識和豐富的想像力的世界,十分符合小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機。通常情況下寓言故事的寓意深刻而具有多面性,語言精煉簡潔。還有的寓言只講故事沒有明說道理,在結尾對故事的結局或人物的命運或作品的寓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想像空間,讓讀者自己品味、辨析、感悟。因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並根據寓言故事的特徵設計續寫寓言故事、改寫寓言故事、仿寫寓言故事等教學環節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1.續寫寓言故事。有的寓言故事的結尾言已盡而意無窮,因此,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寫下有可能發生的故事結局,不一定要求有標准、統一的結局。
如寓言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結局沒有說明可憐的小羊的最後命運如何,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藝術空白,激發學生的想像力,續寫之後可能發生的事情,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讓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句話:逗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地然後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凶惡的狼向小羊撲去時的動畫,讓學生充分感受狼的兇狠,小羊的弱小、無助,為可憐的小羊被狼吃掉而痛惜。也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逗小羊最後被狼吃掉了嗎看如果沒有,小羊是怎樣獲救的呢看地並引導學生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思維,想出解救小羊的辦法。最後,在學生充分說出辦法的基礎上,要求以逗小羊獲救地為題,寫一段話。
在學生充分閱讀寓言故事的基礎上感受問題情境的特定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思路展開創造性的聯想,為寫出有特色的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⑸ 急求《家》的文學評論,分析評價其中一個人物形象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於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珏共同為三弟准備的盤纏。不要小看這一筆的處理,他使整個高覺新的思想軌跡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使人物的層次變得豐富而,統一。難怪當三弟怒斥大哥無能的時候,瑞珏挺身而出說:「他不是這樣的」。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
希望採納
⑹ 求幾篇短篇小說賞析。
你好!
《外套》: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理(1809—1852),世紀俄國偉大作家,俄國文學自然派的創始人,另外還是傳說中的俄國散文之父,我們中國人還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大師,代表作品《死魂靈》。
《外套》是他的一部短篇小說,發表於1840年,沙皇治下的俄國等級森嚴,果戈里是用小說抨擊那害人的官僚制度。
主人公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下文用『他』代替),是一個九等文官。寒冷的天氣逼迫他必須更換一件外套,而這一切耗費了他所有的積蓄。而當他最終穿上了那身體面的大衣之後不久,就去參加了一個類似局長的人物給他安排的慶祝酒會。偉大的主人公似乎就要因為新的外套改變人生了,但是在從酒會回家的路上;野蠻的劫匪奪走了他全部的幸福,他們搶走了他的大衣。失落的他最終鼓足所有的勇氣去尋找警察署的長官;後者不失時機的展示了自己的地位,拿出十九世紀的殘酷的條文,斥責他違背政府機構辦事的例行程序。這位「將軍」認為他的敢於親自拜訪嚴重挑釁了長官的地位,是不可饒恕的。於是,失望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維奇·巴什馬奇金一病不起,最後嗚呼哀哉。
屠格涅夫、托爾斯泰和陀斯托耶夫斯基共同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從果戈里的《外套》里走出來的。」人們經常引用這句評語來表達對果戈里的敬意,並說明他影響之大。無疑,果戈里是俄國寫實主義作家當之無愧的先驅。不僅如此,他的《外套》還是最早表現小人物並對弱者寄予同情的短篇小說,對全世界的文學創作和人文主義關懷都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
《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The legend of the Sleepy Hollow)是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包含在他的著名散文集《見聞札記》中。它與華盛頓·歐文的另外兩篇短篇小說《瑞普·凡·溫克爾》、《鬼新郎》被稱為「最早的現代短篇小說」。
《睡谷的傳說》講述的是發生在哈得遜河畔的一個名叫「睡谷」的地方的故事。這個地方鬼氣森森,流傳著許多恐怖故事,其中無頭騎士的故事最為可怕。傳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一次戰役中一個赫塞騎兵的頭被炮彈打飛了。死後,他的陰魂常在夜裡騎馬飛奔,到戰場上去尋找自己的頭顱。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伊卡伯德·克萊恩的小學教師。他是一個貪婪、迷信、自負、懦弱而又愚蠢的傢伙。他看上了當地一戶富裕的荷蘭人家的女兒卡特琳娜·凡·塔塞爾,對她的美貌,尤其是她家的財產,垂涎不已……
在《睡谷的傳說》中克萊恩看著地里的牲畜家禽,想像著它們在飯桌上讓人美餐的情景等等,讀來令人忍俊不禁。歐文的文風模仿中有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曾翻譯過《睡谷的傳說》。
《睡谷的傳說》自1912年首次搬上銀幕以來,曾有多個電影版本相繼面世,其中迪斯尼的卡通版《無頭騎士傳奇》最為深入人心。1999年,好萊塢著名導演、懸念大師蒂姆·伯頓(Tim Burton)將《睡谷的傳說》改編後重拍(片名為《Sleepy Hollow》),在戲劇化與幽默感兼顧的情況下將歐文的小說原著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同時,曾為《星球大戰》系列影片以及《終結者》等片製作數碼特效的工業光魔公司,成功為影片營造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場面將使該片毫無爭議地躋身經典恐怖片之列。
《羊脂球》:
因為跟上面的差不多,所以就不寫了,上面的那位將羊脂球賞析的蠻徹底的...可以參考。
《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於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與寒冷、飢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麴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傑克·倫敦很擅長描寫周遭環境,通過描寫環境和人物動作、心理活動來塑造意境,烘托出了主人公的苦難和進入絕境的感覺,然後又用意境來襯托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質。這一招屢試不爽,因為它的因果關系無可挑剔,只要作者把握好細節就可以利用這種方式很好地凸顯主人公的品質。而這里的一段心理活動很真實,雖然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場面,但一樣能夠感受到那張境況下的壓力。他只能「極其小心地讓自己鎮靜下去」「 剛強地打起精神」,因為他極度虛弱,疲倦和孤獨,這些物質上的實實在在存在的困境那樣強大,他卻還能「憑著一種奇怪的心靈作用,另外找到一絲毅力,更堅強地劃著」。他,雖然一次次掙扎,意識漸漸模糊,但心中的毅力沒有不見,那重奇怪的心靈作用應該就是一定要活下去的念頭吧!
傑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裡還捧著它。
《驛站長》:
普希金是俄國19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是使俄國文學獲得世界聲譽的第一個人。他在文學史上被稱為「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後來的俄羅斯著名小說家岡察洛夫說他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他的《棺材店老闆》、《驛站長》等小說一發表便成為經典之作。他創立了俄國文學的語言規范,成為真正俄國的民族語言。
驛站長是個五十開外的老頭,他每日接待著來來往往的客人,招待他們吃住,還要受人們因心緒不好而給他的氣。一天,驛站來了一位騎兵上尉明斯基。就在老人及女兒冬妮亞做好了晚餐並准備好明斯基上路的馬匹時,上尉卻幾乎失去了知覺。冬妮亞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明斯基,老人也從很遠的地方請來了醫生。但醫生檢查了明斯基之後,只同他耳語了一陣子,吃完飯就離開了。上尉病癒上路了,他建議順路帶冬妮亞去村邊的教堂,驛站長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但是冬妮亞一去不回。老人四處尋找女兒,給明斯基看病的大夫告訴他,上尉根本沒生病,還付了一筆錢以封住醫生的嘴。驛站長明白女兒被騙走了。驛站長尋女兒來到了聖彼德堡,卻被暴怒的上尉推下了樓梯。老人回到驛站,重操舊業,但他一下子老了許多。幾年後,一個男孩帶驛站最後一個客人去看了驛站長的墳墓,並告訴他:曾有一個年輕美麗的貴夫人,帶了三個孩子來過這個墳墓,貴夫人還哭過。
《套中人》:
提起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自然很容易使人想起他筆下的「套中人」別里科夫。契訶夫在短短的篇幅里,以諷刺的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這一沙皇專制制度的忠實衛道士的典型形象。
作品開始時光從他的日常生活著手,描繪他在生活中一刻也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套子」:晴天帶雨傘,耳朵塞棉花,把臉也躲藏在豎起的大衣領里。如果僅僅這樣,那麼只是孤僻可笑罷了,就讓他躲在角落裡吧;然而不止如此,他還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這個「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壓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個勁地嚷著:「千萬別鬧出亂子啊!」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讓他自言自語吧,用不著理睬他。但是問題遠不止此。他還要用「套子」去湊別人的思想。更令人詫異的是大家看見他都害怕。就是這么一個古怪猥瑣的人,就把大家壓得透不過氣來,把整個中學轄制了足足十五年,而且全城都受他的轄制,弄得大家甚至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交朋友……總而言之,人們對這個神經質的、變態的套中人妥協讓步,可以說許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鑽進「套子」中去了。作者在這里向我們提出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別里科夫並不是達官貴人,他沒有顯赫的地位和權勢,而是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員,他在生活中是無足輕重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他不是作為單個的人,而是作為知識界和社會上的一種典型,是舊制度、舊秩序、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人們害怕他,其實是被那黑暗污濁的政治空氣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的俄國,亞歷山大三世實行恐怖統治,在俄羅斯大地上警探密布,告密誣陷之風盛行,在社會上確實有許許多多的別里科夫式的人物。作品通過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將批判鋒芒直指扼殺一切生機的沙皇專制制度。
從藝術上著眼,小說最大的特色是諷刺手法的大量運用。首先以誇張的筆墨給別里科夫畫了一張惟紗惟肖的漫畫,顯得多麼迂腐和可笑。另外還運用巧妙的對比手法,以他荒謬絕倫的思想和他一本正經的語言構成一種對比,使人忍俊不禁。騎自行車,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他眼裡卻變成了極為反常的事,他一本正經地指責道: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麼「學生就要倒過來用腦袋來走路了」。作品還不露痕跡地運用了反語和豐富的潛台詞,極其辛辣地嘲笑了別里科夫,作者寫道:「他躺在棺材裡,神情溫和、愉快,甚至高興,」瞧!這個「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著指出:原來他「彷彿是暗自慶幸自己終於裝進了一個套子里,從此再也不必出來了,是啊!他的理想實現了」。這是何等辛辣的諷刺!作者暗示我們,只有棺材,才是別里科夫應該去的地方,而且這也應當是一切「套中人」最好的歸宿。
小說的開頭與結尾也不能忽略。它們是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起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小說是從一月夜兩位打獵朋友的聊天開始的,他們本是海闊天空地閑聊,殊不知別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們的感慨和深思。開始的輕松寧靜和別里科夫的故事的沉悶氣氛形成了一種反差,接著又引出了一段皎潔恬靜的月色的描繪。這又和別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種反差;大自然是寧靜美好的。現實生活又是那麼黑暗污濁。於是在那個月夜裡,布爾金和伊凡·伊凡內奇浮想聯翩,想到生活中的種種套子。作品最後寫到伊凡·伊凡內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來,坐到門外,點上了煙斗。也許,他想到:再也不能照這樣生活下去了!小說的這個結尾耐人尋味。
希望這些資料對你有幫助!
⑺ 小說文學評論怎麼寫,可以寫對小說中人物的評論嗎
可以對作者的寫作手法 文筆 情節等進行評論,也可以根據內容分析人物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