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論短篇小說的結構藝術

論短篇小說的結構藝術

發布時間:2021-03-29 09:33:21

1. 短篇小說由幾個部分構成

中心:確立結構體。

將結構核通過橫向、縱向的立體展開,便形成結構體。它是小說內容具體體現的藝術框架,也是短篇小說表現階段最關鍵的一環。古今中外的作家均強烈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如美國作家艾薩克·辛格當被人問及寫作哪一方面最困難時,答道:"故事結構。我認為這最困難。怎樣構成一個故事使它有興趣。最容易的則是實際寫作。一旦結構定了,寫作本身--描寫和對話--就隨流而下了。"
對短篇小說結構體的設計與展現,必須體現六個字:簡潔,形象,興味。而這六字,則主要落實在場面(或稱描述單元)與情節(或稱事情轉折點)的設置、把握上。只有將兩者適當地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好的小說結構體。
對短篇小說來說,一般由一兩個描述單元(很少超過三個)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節轉換來組成。如何士光《鄉場上》,全篇只有一個場面:鄉場上糾紛;魯迅的《葯》,只有兩個主要場面:買葯與祭子。
描述單元猶如情節線的橫切面。而在短篇小說總篇幅為定量的前提下,則這切面與切點的關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點多,則切面小:切點少,則切面大。
因此,在設計結構體時,橫向的切面展開與縱向的情節進展要有精心設計。切面展開形成場面(描述單元),有助於細致形象地表現生活與塑造性格;情節進展則有助於引人讀興,搖曳生姿。
除場面與情節的設計外,短篇小說尤重開頭的技術。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短篇小說來說,尤其如此。短篇小說的開頭,一般向讀者展示一個特殊的有興味的形象小場面。然後,用簡潔筆墨介紹背景或問題,下面緊接著進入"主體",即主要的場面中人事矛盾沖突的展現。因此,盡量用一個精彩的小場面作為開頭,是短篇小說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短篇小說開頭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讀者交代背景、介紹人物,極容易由"說明性材料"構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以形象吸引讀者,並以形象的矛盾沖突或問題引起讀者懸念)。
如李銳的《厚土》系列小說《眼石》:
開頭是一個形象逼真的具體場面呈現:一輛滿載石灰的馬車行進在陡峭山路上。副手憤怒、悲痛、無地自容的心中、眼內,世界上一切景物人事均是變形、變態之後的一個狂暴、混亂的世界!加以女人失魂落魄的驚呼,車把式驕橫兇狠的咒罵,牲口的掙扎……逼真的形象直迫讀者眼底,頓時引人入勝。
之後,簡潔交代背景:昨天夜裡,因被迫借了車把式的救命錢,副手無可奈何地將老婆讓車把式睡了。……
於是,緊接進入中心場面:丈夫滿臉陰森森的殺機;女人驚恐萬狀,忐忑不安的神色;車把式旁若無人、自信威嚴的姿態……終於發生戲劇性變化:車載過重,將墜深淵。副手以死相拼,搶救了人、馬、車。甚至在關鍵時刻挺身救了車把式馬上要粉碎的生命!車把式於是與副手"禮尚往來":當天晚上,將女人讓副手睡,達到小說高潮。
結尾:副手與女人恢復了心理上的平靜與生理上的往常;車把式品嘗了昨天副手的滋味。
這是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說:簡潔、凝煉、形象、引人。描述單元與情節轉折達到精巧結合,產生很高藝術價值。
由於結構體是生活場面與故事情節的有機組合,因此,除上述介紹的結構體自身的技術性處理外,結構體的設計、把握還包括結構布局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問題,即結構體反映生活的角度問題。
短篇小說的結構角度常有以下幾種:
方面--正面;側面;反面。
視野--以小現大;全景式素描。
焦點--外在世界為主;內在世界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現:一般而言,若有可能,並有特色,採用正面表現可直截了當、清晰自然地將要體現的事物及意旨呈於讀者面前。如柯雲路的《三千萬》,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側面表現:這種角度選擇,可使小說新穎獨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契訶夫的《苦惱》,劉心武的《白牙》,張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現:要反映正義的強盛,偏從邪惡方面的驚惶寫起;歌頌光明之可愛,卻極寫黑暗可憎。如契訶夫的《一個小官吏之死》,從反面揭露沙俄統治的殘酷與等級的森嚴;如莫泊桑的《一個兒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對過去骯臟行徑大言不慚的炫耀來揭露他的丑惡靈魂;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以恬靜自然的場景來突出"文革"時畸型、狂亂的罪惡事情等。
以小現大:以小場景、小故事、小沖突,表現大內涵。如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等。可以說,短篇小說從廣義上說,都是以小現大的篇章,不過上述作品場景與寓意之比,更為懸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無剪裁地、全面鋪開式表現日常生活的場景、過程,給人一種真實朴質、無絲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覺。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震雲的《單位》等。外在世界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態、動作、過程為主,以形象來再現生活。我國傳統現實主義小說多如是。
內在世界為主:將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緒、情感、意念的演進、飄動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現人物心態。如"意識流"小說。
對任何小說來說,結構布局的本質均是對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的有機藝術組合。但在這基質上,不同小說的結構又有各自特點及要求:
1、情節小說。
它主要通過曲折跌宕、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情節轉換來實現其藝術價值。一般而言,在開頭必須用精彩引人的場面展示出矛盾沖突,給讀者提出一個閱讀問題,迫使他們急切地要了解下面發生了什麼?如何發生?然後,要想盡方法保持住讀者的懸念,使他們隨著作者的誘引,沉溺於一個又一個變化起伏、難以預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後,才使懸念釋放,讓讀者明曉最終答案。
2、性格小說。
它以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為中心。好的性格小說往往比情節小說具有更大、更長久的藝術魅力:因為它不是提供聽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說作者都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極力將筆下人物寫得個性突出、不同凡響。於是,在肖像描寫、行動描畫、語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聲色俱備的某種獨特人物形體出來。有的作者更進一步,通過逼真的細節--比如嚴監生臨死不能閉眼,只為多點一根蠟燭之類,將人物神態活畫了出來。應該承認,他們的努力不無效果。但若說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則未免淺顯了些。因為,在塑造人物性格時不能為性格而性格,而應寫出性格的內在依據,讓人物在矛盾沖突的碰撞中表現出鮮明的性格來。
這些矛盾沖突是:
第一,性格與環境的沖突,通過外在環境與人物性格的特定沖撞,表現出鮮明確切的性格。例如《內當家》中農婦李秋蘭面對改革開放後以前殘酷欺壓過自己的地主以愛國華僑身份重新回來的局面;面對縣委要員以強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顏卑膝、裝假奉迎的場面,大義凜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實在地體現出新時期農民的情懷。這性格便扎實、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與性格的沖突。通過彼此對立或不同層次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對比方式或襯托方式表現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瑪特渥·法爾高納》中,父親正直、仗義、嫉惡如仇的性格與兒子貪圖錢物、出賣他人而背叛諾言的性格的沖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與魯四老爺、柳媽及其他人的性格的沖突;《月牙兒》中女兒與母親微妙復雜的性格沖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內部的沖突。通過人物性格中兩種品質或兩種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決,來表現人物性格的主導方面。比如魯迅《肥皂》中四銘老爺一方面懷流氓淫邪心理調戲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學家口吻訓拆兒女;比如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摯、深沉地相愛又受社會輿論、文化習俗束縛而自我剋制、痛苦煎熬的內心沖突等。
性格小說在結構設計上,情節的轉折、變化不宜過多。若轉折點過多,勢必造成切點多、切面小的局面,這樣,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橫向展示,而被淹沒在情節過程之中,性格小說便蛻化為情節小說了。
3、氛圍小說。
氛圍小說重在用氣氛、意趣感染讀者,因此,如何用生動傳神的氛圍、境界描述來吸引讀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圍小說引人入勝的方式大體有兩類:其一,逼真具體的形象描述;其二,細膩傳神的意趣傳達。
前者又可細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現讀者及熟悉的場景、人事。使讀者倍覺親切,進而獲得感染。比如魯迅的《社戲》:小兒女純情爛漫,鄉間生活質朴真淳,讀罷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現一般讀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畫面,使人讀罷產生因新鮮感所派生出來的欣悅或激動之情。例如鄭萬隆《異鄉異聞》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異場景來喚起讀者的感動,喬良的《靈旗》,似乎寫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現一段歷史,但就其總體藝術魅力來講,還是由於它創造出了一種現代讀者所陌生的沉重、悲涼、苦澀的藝術氛圍。
第三,利用距離感。將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人生畫面推到遠處以鳥瞰,或擺到"別處"以重視,利用拉開距離、換變角度的方式,吸引讀者情感。比如賈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讀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視螻蟻般的超脫宏闊眼光掃描一個中國勞動婦女的一生,於是,自然有種幽遠情思與透徹的悟性潛生出來。
後者的意趣傳達也常見兩種情況:
第一,通過心理情緒的藝術傳達,與讀者發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聲》,將岳之峰的心理流動直接向讀者展示出來,引起共鳴。
第二,通過提出新的哲理觀念,引起讀者驚動,陷入新的思考,從而產生藝術效果。這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氛圍"。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眼、口與心,向讀者傳達出一種社會氛圍,進而提出新的大膽直截的指控: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只寫著兩個字:"吃人"!
4、抽象小說。
抽象小說具有將藝術形象符號化的特點。但盡管如此,它也不能沒有人物、情節、環境的有機組合與配置。因此,抽象小說的結構體設計也應遵循上述三類小說所要求的規則。
而抽象小說還要多一項要求:必須將抽象的哲理與具象的呈示結合起來。

2. 試論明清小說的結構特點3000字

明清小說的結構特點

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到了明清時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本講以明清小說的題材開拓和藝術探索為視點,試圖在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描畫出明清小說的梗概面貌。

一、明清小說與傳統文化

從思想內涵和題材表現上來說,明清小說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傳統文化的精華,而且經過世俗化的圖解後,傳統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而走進了千家萬戶。傳統文化給明清小說提供了豐富的養料,而明清小說又將傳統文化空前地發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的衍繹中予以創造性的闡說。

1、史傳色彩--世俗文學的歷史依傍

中國的史官文化異常發達,源出於「紀實」的傳統小說,與史官文化有著血肉相連、密不可分的密切關系,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史傳的烙印,史傳性是中國傳統小說最重要的民族特徵。盡管明清小說帶有濃厚的市民文化色彩,但無論從衍說故事之形式還是從諷寓教化之動機出發,都深深地受到了史傳文化的決定性影響。

題材的史傳性 觀念的史傳性 小說藝術的史傳性

2、懲勸教化--儒家文化的影響

中國古典小說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長久深遠,而將這種影響合理化、具體化者,則是小說理論中的「懲勸教化」說。幾乎可以說,「懲勸教化」模式籠罩了整個封建時代的小說創作。

重視小說的教化作用 懲勸模式牢籠創作

3、神妖仙道--佛道思想的濡染

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國後,一直在文化形態上深刻地影響著文學創作。而道教是唯一在中國本土上產生發展成長的宗教,它與古代小說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肉關系,尤其在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對古代小說影響深刻。佛道所創造的神仙境界,仙、道、妖、鬼等意象,奇譎變幻的仙道法術,因果業報的結構,以及由此孕育的小說母題,無疑為小說世界帶來了奇觀異彩。

小說描寫空間的拓展 小說人物畫廊的豐富 小說情節的奇譎變幻

二、明清小說的內容拓展

就題材而言,明清小說可謂是包羅萬象,空前豐富。明清小說全方位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關系和生活方式,表達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和理想追求。敘事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特點,使文學對社會生活的表現,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寬廣和深入。城市經濟和市民階層的凸起,新的價值觀念和新的社會理想又給文學注入了新的思想內涵。

1、題材內容的空前豐富

題材豐富,內容多樣是明清小說的突出特點。除了在民間流傳蘊育多年而經文人加工的歷史演義、英雄傳奇,以及用魔幻的方式反映生活的神魔小說外,小說作者的筆觸更是切近了現實生活。直接描寫社會世態人情的世情小說的出現,是小說題材開拓上的重大突破,標志著小說創作進入了成熟發展的新階段。

世情小說 歷史演義 英雄傳奇 神魔小說 諷刺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

2、世俗生活的全面展現

明清文學觀念的演進,使世俗現實生活日漸成為小說關注的焦點,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系,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這是明清小說的突出貢獻。

愛情婚姻,家庭盛衰 官場黑幕,社會丑態

科舉禮教,人生百態 日常生活,世情風貌

3、社會理想的全新探索

中國古代小說素有理想探索的傳統,在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和宋元話本中,往往通過幻想浪漫的手法,表現理想。明清小說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則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社會政治理想 愛情婚姻理想 人倫關系理想

三、明清小說的藝術成就

到了明清小說,敘事藝術已趨向成熟和完美。先前那種故事式的作品已衍化為繁富的鴻篇巨制,其間有宏大精緻的結構,引人入勝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豐富多彩的語言,無微不至的描繪。文學的表現力達到了從未有過的完備,《紅樓夢》的問世,更是標志著中國古典文學走到了它的巔峰。

1、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

作為敘事文學的典範作品,明清小說在敘述方式和情節結構上的成就不同凡響。無論是章回體的長篇小說,還是精巧綿密的短篇作品,都各有優長。歷史演義、英雄傳奇,結構宏偉,能在尺幅之間,舒展歷史風雲,飽覽英雄人物,追尋歷史進程。世情小說則脈絡清晰,精巧細密,逼真地反映現實生活,展示生活樣貌。

從事件結構到人物命運結構 從平鋪直敘到立體交錯

從單線縱深到全方位鋪展 從主線突出到一線兩描寫

2、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

從歷史傳奇中人物刻畫的類型化、平面化,到英雄傳奇的個性凸現,直至世情小說注重平常人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明清小說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成就非凡。將情節事件發展與人物性格密切相連,細膩委曲地傳遞人物的情緒心聲,在對比映襯中凸現性格,描繪出人物的心靈成長史……明清小說中風韻獨具、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顯示了敘事文學在人物塑造上的突飛猛進。

因人設事 曲盡人情 相依相存 發展變化

3、曲描細敘的藝術刻劃

由敘事為主,轉向以描寫為主,明清小說在藝術描寫上漸趨細膩逼真,無論形象塑造、環境描寫、細節刻劃,還是人物心理情感的揭示,都力圖描摹生活,筆參造化。追求洞察深微、見微知著的概括作用和藝術感染力。

3. 小說在情節構思上的藝術特色有哪些

A.單線型結構

構成小說情節的線索只有一條。情節單純,線索明晰,小說白始至終圍繞中心人物展開有頭有尾的情節,使主題在完整的情節描寫和人物刻畫中表現出眾這是中國小說創作的傳統的結構形式。這種形式,其實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說創作中廣泛使用。特別在我國,不僅在短篇、中篇中廣泛使用,在長篇中也是主要結構形式之一.
這種結構有兩個特點:
第一,多是圍繞一兩個主要人物展開情節描寫。《喬廠長上任記入《小鎮上的將軍》、《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紅玉蘭》、《蒲柳人家》、《張鐵匠的羅曼蟲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說就是這樣安排情節的。長篇小說,圍繞一兩個人物單線型地組織情節也有不少,如《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磋蛇歲月》(人物略多,主要情節線索仍然是單線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條線索。上面是從人物安排上說的,這里則是從情節線索安排上進行分析。這條單線要貫穿始終,沒有第二線索干擾,更沒有兩條以上線索穿插。中國古典小說,如「三言」、「二掐」中記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這種結構方式。小說的情節內發端——展開——結局直至尾聲,次第展開,環環相扣,所以它的結構形式也可以說是「鏈條式」的。
B.復線型結構

小說安排的線索有兩個,就構成復線式結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線索就有兩條:一條以涅倫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綳為主;一條以列文為主。長篇中的線索往往在兩條以上 (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兩條以上的線京,如《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的線索就有兩條——存妮一條、荒抹一條。前者為主,後者為輔。在長篇中,這種復線型結構,出於兩條線索同時展開,使得小說反映的生活內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會刻畫得更豐滿、更充分。

C.輻射型結構

這種結構方式的特點是作者的「透視點」很集中,整篇小說的情節線索都從這一點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這種方式運用得很嫻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說

的復雜內存是從陸文鎔躺在床上的朦朧追憶中散射出去的。 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方式。
D.蛛網型結構

三條以上線素互相交又,盤根錯食象一個蛛網。《水滸傳》的每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索,其中的很多線索是交織在一起的,使得結構有氣魄,。《紅樓夢》情節線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用蛛網形式組織起來。
蛛網型結構在推理小說中往往表現丸同時寫幾條表面上看不出來聯系的線索——把情節的網撤出去,隨後收網,使各條線索的必然聯系浙瀝顯露出免把各條線索集中在案件的結局上。柯南道爾的偵探小說,如《藍寶石》、《英犬》就慣用此法。當代日本推理小說家仁水悅子的《貓知道》(江戶川亂步獎獲獎作品)把這種結構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環型結構

這種方式的作用在於使情節線索之間能「咬得很緊,前後融為一體。張弦的《扯不斷的紅絲線》可作為典型文例。楊玉潔參加了文工團,組織股長馬秀花把她介紹給齊副師長,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則和蘇駿結了婚。蘇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離了婚。而齊副師長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後,馬秀花又來把博再介紹給齊;傅終於沒有扯斷這根紅絲線。博轉了一大圈,終於轉回來了。在結構上,人物關系形成一種迴文式的回環:博齊——蘇博——齊傅。情節的發展沿著倒轉回環的方式展開。
F.情特型結構

有的小說,在結構上,看不出情節線象故事性不強,或根本無故事性可言,只寫一些事,全篇側重於作者情緒的抒寫。組成小說結構的主要部分就是館結朗描寫。它用以吸引讀者的並不是生動的信節,而是流動的意識,對細節的精彩描繪和對感情的細致生動的抒寫。意識流小說常用這種結構形式。所謂無情節小說,採用的也是這種結構形式。

近年國內小說創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體地運用這種結構形式,不注重情節,不講故事,如王蒙的《春之聲》、《夜的眼》竿。又如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使情緒貫徹全篇,成為組織小說材料的無形線索。
G.板塊型結構

現代小說的結構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不少作者已不滿足以上的結構形式,使小說結構有很大的「隨意性」。作者在小說中『隨意」地寫出一個人物,並對他進行描寫,然後放在一邊;或「隨意」描寫某種心別、景物,又放在一邊,這種胡寫自成一統,有它自己特定的內容,形成一個穩定的板塊。

4. 簡述泰戈爾短篇小說的藝術特點

你好,簡述泰戈爾短篇小說的藝術特點,關於他的藝術特點,我在網上幫你查一相關的內容和資料,然後再答復你,可以嗎?

5.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藝術特色

1、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寫實方法是與他的現實主義典型化的藝術思想不可分的。他嚴格地把「逼真」和「真實」區分了開來,他摒棄照相式的真實,而致力於「把比現實本身更完全、更動人、更確切的圖景表現出來」。
2、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斷,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還有根本沒有人物的。

3、在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論小說》),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6. 什麼是文學作品藝術結構包括

文學作品的形成是指作品的內容結構和具體表現形態。它的構成因素主要包括語言、情節、結構、體裁等。
1.結構:結構是文學作品形式的構成因素之一。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作家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了一定的題材,在醞釀、形成作品主題的同時,必然要考慮如何安排這些材料,用以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構成為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這就是作品的結構問題。它是表現作品內容,顯示作品主題的重要的藝術手段。在文學作品中,一般都包含著作家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抒情議論和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等,而在敘事性的作品中,還有眾多的人物、事件和展開人物、事件的社會環境等等,這些紛紜復雜的內容,必須經過作家的精心組織,才能成為一幅統一、完美的社會生活的藝術圖畫。所以,結構在文學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沒有結構,文學作品的內容就無法組織起來,也無法表現出來。文藝創作中剪裁和布局等等是作品結構的具體表現環節,作家在進行剪裁和布局時,要考慮許多問題:哪些生活素材要寫、哪些不要寫、哪些要詳細地寫、哪些要簡略地寫、哪些人物、事件是主要的,要突出地寫;哪些是次要的,可以放在不太顯著的位置;整個作品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何者安排在先、何者安排在後……總之,如何使作品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都需要在動筆之前進行周密的考慮與安排。文學作品的結構工作,並不是一種純粹技術性的工作,它與作品的內容、與作家的藝術思想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換句話說,它既要符合作家塑造形象、顯示主題的整個藝術構思的需要,又要符合客觀生活的規律。一般說來,作品的結構往往遵循如下幾個原則:
(a).結構要服從主題的需要:主題是作品的靈魂,作品的每一結構工作都必須為更充分、更鮮明、更突出地表現主題服務。在敘事性作品中,作品的主題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顯示出來的,因此,作家在安排材料時,必須根據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根據人物之間矛盾沖突的實質來安排人物、事件和環境,才會有利於作品主題的表現。譬如,矛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就是根據主要人物吳蓀甫的思想、性格的發展邏輯,並以他為中心來安排小說里的各種人物、事件、環境等各類矛盾沖突,集中地刻劃出他思想性格的發展過程和悲劇道路,從而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不可避免的歷史結局,突出了作品的主題。
(b).結構要完整、和諧、統一:文學作品的結構,必須具有本身的完整性、統一性,才能使作品成為一幅完美的插畫。每一篇作品,特別是敘事性的長篇作品,內容豐富、人物眾多,作家在組織構造時,總是首先分清主次,抓住主要脈絡,圍繞主要的矛盾,突出中心;同時,也十分注意前後照應,使作品的各部分保持有機的聯系,成為完整、和諧的統一體。結構的完整統一,並不意味著在創作中只容許幾種固定不變的結構形式。在實際創作中,由於作品內容的不同、作家的創作個性和藝術才能的不同,作品的結構也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在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結構。可以說,沒有一部優秀作品的結構,會和其他作品的結構完全相同。文學作品結構的多樣化,正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反映了作家的創作個性、藝術才能和藝術手法的多樣化。歷來的那些在內容上陳陳相因、結構上落入陳套的摹擬性的作品,往往是缺乏藝術生命力的,最終必為歷史所淘汰。真正的優秀作家,善於根據作品內容的需要,創造性地安排作品的結構,使得它既能鮮明、突出地顯示出作品的主題,又保持著形式的完整性、統一性。
(c).結構要適應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的要求:一部文學作品採取什麼結構形式,是受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作品的主題所制約的,但同時也與作家採用什麼文學體裁來寫作有密切的關系。作為形式的構成因素之一,文學體裁也是受文學作品的內容所制約的,但它一經形成就具有自身的特點和相對的獨立性。例如,表現在結構問題上,不同體裁的作品對於結構工作就有不同的要求。一般說來,抒情詩的內容比較簡短、集中,結構也就比較單純,它主要是按照作者的感情發展的波瀾來安排的。而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的內容比較復雜,它往往有紛繁的線索,眾多的人物、事件、場景,在結構上需要更加細致、周密、妥帖的安排。這類作品,要求以人物為中心,按照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發展的邏輯和人物之間的關系,來安排作品的結構。因此,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作家考慮作品結構的頭一件工作,往往是根據作品的內容來選擇適當的體裁,而後才是根據內容的需要與體裁的要求,進行具體的、細致的結構安排。
(d).結構還要照顧到民族的藝術欣賞習慣:結構是一種藝術手段,它不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各民族的文學在結構方面也具有一些共同的規律。但是,各民族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由於群眾的藝術欣賞習慣以及文學藝術的民族傳統等原因,在結構上又往往形成了某些特點。例如,我國人民在長期的文化生活中,習慣於欣賞有頭有尾、層次分明、交代清楚、針線緊密、前後呼應的結構。對於這種民族欣賞習慣,作家在考慮作品的結構時也必須尊重它,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文學作品結構工作,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勞動,一些優秀作家的創作經驗證明,只有當作家在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的同時,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鍛煉自己的觀察現象、認識生活的能力,他才有可能從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洞察各種事物的內在聯系。創造性地安排作品的結構,使作品的形象體系生動、有機、完整、鮮明地體現作品的思想內容。
2.情節:文學作品的情節是指敘事性作品和劇本中人物活動的過程,某種性格、典型成長的歷史,它是由一系列能顯示人物與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的具體時間組成的。如高爾基所說的,情節「即人物之間的聯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關系,——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那麼,文學作品的情節,畢竟是屬於內容的因素,還是屬於形式的因素?對這個問題需要做具體的分析。如果情節是指作品因素,作家在創作過程中,根據什麼原則、採用什麼方式來組織情節的結構問題。文學作品的情節結構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重要藝術手段。「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社會關系和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也往往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才能得到最充分、最鮮明、最突出的表現。因此,作家刻劃人物性格,就要通過人物自己的行動,通過他與周圍環境、與其他人物間的關系和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來表現,也就是通過作家精心安排的情節來表現。沒有巧妙而合理的情節安排,人物性格就無法充分地顯示出來。文學作品的情節,並不是一些生活事件的簡單羅列鋪陳,而是作家依據一定的原則,通過一定的藝術處理,加以組織、安排而成的。在敘事性作品中,不同性格的人物,總是按照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展開行動,構成各種各樣的事件和人物關系。因此,人物性格的發展,是作品情節的核心。作家在創作中,不能任意地編造、安排作品的情節,也不能把某些與人物性格無關的情節強加在人物身上,而應根據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根據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內在關系,來選擇事件與虛構事件,組成完整的情節。
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是作品情節的基礎。文學作品情節的生動性、豐富性,正是社會生活中矛盾沖突的生動性、豐富性的集中表現。生動的、完美的情節,必須正確地、恰當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的發展;離開了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結果必將是本末倒置,使作品喪失藝術生命力。例如,近代的某些武俠小說和偵探小說,往往是迴避了甚至是掩蓋了生活中真正的矛盾沖突,企圖以曲折離奇的情節來吸引讀者,這類作品,不可能創造出有深刻教育意義或令人信服的人物形象。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生活事件的展開,總是有頭有尾、有起有伏、有發展過程的。文學作品情節的展開,也有段落、有過程。它一般包括這樣的基本部分: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發展的過程一般包括以上五個部分,但並不是每部作品都如此。在實際創作中,作家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根據不同的藝術要求,創造性地安排作品的情節。例如,有些作品沒有序幕,「開門見山」地揭示出矛盾、沖突;有些作品在結局之後,還有尾聲,交代情節結束後人物的命運,與序幕相呼應,如曹禺的《雷雨》。同時,作品情節的各個組成部分,可以根據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來安排,也可以把某些組成部分省略或倒置,以加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如魯迅的《祝福》,就用倒敘的方法,先寫祥林嫂的悲慘結局,然後回述她一生的坎坷遭遇,這樣就給整個作品籠罩了一層凄慘的悲劇氣氛,增強了對封建禮教的控訴力量。此外,情節的安排可以採用單線發展,也可以採用雙線或多線交織發展。總之,對於作品情節的安排,作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和創作個性,根據藝術表現上的不同需要,相應地採取各種不同的方法。

7.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他的短篇小說構思別具匠心,情節變化多端,描寫生動細致,刻畫人情世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

8. 論述余秋雨散文思想結構及藝術特徵

藝術風格的認識:
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緻語言,並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余秋雨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余秋雨嫻熟地運用了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還採用了小說筆法、戲劇的筆法、鏡頭特寫等多種手法,這對於烘托主題,使文章內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評價: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所謂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的內容是濃重的。余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引起讀者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許是最重要的。

9. 請分別論述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在藝術結構方面的特點

古典四大名著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
《紅樓夢》的藝術特點:
首先,《紅樓夢》從生活的情理出發,用多種化統一的原則,塑造了許多性格復雜和生活中的一樣豐富多彩的真的藝術生命。其次,《紅樓夢》在總體結構,具體情節展開,人物塑造等方面廣泛地應用了對此手法,並將它上升為一種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的藝術手段。再次,《紅樓夢》盡管是敘事藝術的集大成之作,但它的藝術獨創卻並非敘事藝術手段所能涵蓋。它是我國抒情傳統與敘事的完美結合,在敘事中顯示濃烈的詩化傾向。它的詩化傾向,主要體現在敘事的抒情基調,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意境的營造,象徵手法的運用上。
《三國演義》的藝術特點:
首先,《三國演義》雖然在創作很大程度地依據了有關三國的歷史文獻,但卻能不受史實的限制,根據表現人物和設計情節的需要,發揮想像加以藝術虛構,從而使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得到了有機的統一。其次,《三國演義》刻劃人物,選取許多典型的事件,將人物置於現實矛盾的尖銳沖突中,通過他們的言行來展示性格,並注意細節描寫,運用誇張,對比等藝術手段來突出人物的不同特徵。再次,小說採用了多頭緒,多層次的網狀結構形成,把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特別是戰爭,寫得條理清楚,主次分別,有聲有色。此外,《三國演義》在吸引史傳語言高度成就的基礎上又適當加以通俗化,形成一種「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語言風格,敘述描寫,簡潔明快,雅俗共賞。
《水滸傳》的藝術特點:
首先,《水滸傳》最被人稱道的是人物塑造的成功。書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高度典型化了的英雄形象。(1)作者在塑造這些形象時,一方面將想像中的英雄所應具有的勇和力、傳奇式的本領凸現出來,另一方面,又精細地描寫了他們的性格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使英雄具有鮮明的個性,真實可親。(2)作者塑造英雄形象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既以高度誇張的情節來充分展示英雄的本色,好漢的豪氣,使讀者產生對英雄的仰慕;同時又以逼真的細節刻畫,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本身的行動以及人物間的映襯。對比來表現人物性格,使讀者感到英雄的形象真實可信。其次,《水滸傳》的語言也富有特色,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傑出的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創造地繼承和發展了宋元以來「說話」的語言藝術,在運用當時口語的基礎上,加以進一步錘煉,使語言具有了非常准確、生動、通俗而又洗煉的特色。最後,《水滸傳》的結構也很有特點,是以單線發展的方式來構架情節的。
《西遊記》的藝術特點:
(1)《西遊記》所描寫的幻想世界和神話人物,大都有現實人生活作基礎,這就使神話人物,神話環境和各種神奇的魔法都是顯得和諧自然,從而構成了《西遊記》浪漫主義的基本藝術特徵。(2)小說的另一個藝術特點,是塑造了一群人、神、獸三位一體的形象(3)小說還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基調,富於喜劇色彩(4)書中語言活潑跳躍,詼諧幽默妙趣橫生,並以方言俗諺。人物語言也富於個性化,較好地烘託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5)小說的結構,以取經人物的活動為中心,逐次展開情節。

10. 小說的結構布局

短篇小說的特點是緊湊、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寫了一個或很少幾個人物,描寫了生活的一個片斷或插曲。短篇小說所反映的生活雖不及長篇、中篇廣闊,但也同樣是完整的,有些還具有深刻、豐富的社會意義。 一篇典型的短篇小說能做到:簡潔、凝煉、形象、引人。

對短篇小說結構體的設計與展現,必須體現六個字:簡潔,形象,興味。而這六字,則主要落實在場面(或稱描述單元)與情節(或稱事情轉折點)的設置、把握上。只有將兩者適當地結合起來,才能成為好的小說結構體。
對短篇小說來說,一般由一兩個描述單元(很少超過三個)為重心,加以必要、合理的情節轉換來組成。如何士光《鄉場上》,全篇只有一個場面:鄉場上糾紛;魯迅的《葯》,只有兩個主要場面:買葯與祭子。
描述單元猶如情節線的橫切面。而在短篇小說總篇幅為定量的前提下,則這切面與切點的關系自然成反比。即是:切點多,則切面小:切點少,則切面大。
因此,在設計結構體時,橫向的切面展開與縱向的情節進展要有精心設計。切面展開形成場面(描述單元),有助於細致形象地表現生活與塑造性格;情節進展則有助於引人讀興,搖曳生姿。
除場面與情節的設計外,短篇小說尤重開頭的技術。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短篇小說來說,尤其如此。短篇小說的開頭,一般向讀者展示一個特殊的有興味的形象小場面。然後,用簡潔筆墨介紹背景或問題,下面緊接著進入"主體",即主要的場面中人事矛盾沖突的展現。因此,盡量用一個精彩的小場面作為開頭,是短篇小說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短篇小說開頭部分很自然地和不可避免地要向讀者交代背景、介紹人物,極容易由"說明性材料"構成。所以,形象化的描述在消除枯燥乏味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這樣,才能以形象吸引讀者,並以形象的矛盾沖突或問題引起讀者懸念。
由於結構體是生活場面與故事情節的有機組合,因此,除上述介紹的結構體自身的技術性處理外,結構體的設計、把握還包括結構布局與生活的內在聯系問題,即結構體反映生活的角度問題。


短篇小說的結構角度常有以下幾種:
方面--正面;側面;反面。
視野--以小現大;全景式素描。
焦點--外在世界為主;內在世界為主。
以下,分而述之:
正面表現:一般而言,若有可能,並有特色,採用正面表現可直截了當、清晰自然地將要體現的事物及意旨呈於讀者面前。如柯雲路的《三千萬》,契訶夫的《變色龍》,莫泊桑的《米隆老爹》等。
側面表現:這種角度選擇,可使小說新穎獨特、精巧含蓄。如莫泊桑的《在一個春天的晚上》契訶夫的《苦惱》,劉心武的《白牙》,張抗抗的《流行病》等。
反面表現:要反映正義的強盛,偏從邪惡方面的驚惶寫起;歌頌光明之可愛,卻極寫黑暗可憎。如契訶夫的《一個小官吏之死》,從反面揭露沙俄統治的殘酷與等級的森嚴;如莫泊桑的《一個兒子》,用道貌岸然的主人公對過去骯臟行徑大言不慚的炫耀來揭露他的丑惡靈魂;如何立偉的《白色鳥》以恬靜自然的場景來突出"文革"時畸型、狂亂的罪惡事情等。
以小現大:以小場景、小故事、小沖突,表現大內涵。如古華的《爬滿青藤的木屋》,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等。可以說,短篇小說從廣義上說,都是以小現大的篇章,不過上述作品場景與寓意之比,更為懸殊而已。
全景素描:指"生活流"式作品。似無剪裁地、全面鋪開式表現日常生活的場景、過程,給人一種真實朴質、無絲毫文人刀斧痕的感覺。如池莉的《煩惱人生》,方方的《風景》,劉震雲的《單位》等。外在世界為主:即以描述事物、人物的外部形態、動作、過程為主,以形象來再現生活。我國傳統現實主義小說多如是。
內在世界為主:將描述的重心放在人物的思緒、情感、意念的演進、飄動上,可以深入、直接地表現人物心態。如"意識流"小說。
對任何小說來說,結構布局的本質均是對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的有機藝術組合。但在這基質上,不同小說的結構又有各自特點及要求:
1、情節小說。
它主要通過曲折跌宕、引人入勝的戲劇性情節轉換來實現其藝術價值。一般而言,在開頭必須用精彩引人的場面展示出矛盾沖突,給讀者提出一個閱讀問題,迫使他們急切地要了解下面發生了什麼?如何發生?然後,要想盡方法保持住讀者的懸念,使他們隨著作者的誘引,沉溺於一個又一個變化起伏、難以預料的情境之中。直到最後,才使懸念釋放,讓讀者明曉最終答案。
2、性格小說。
它以塑造鮮明的人物性格為中心。好的性格小說往往比情節小說具有更大、更長久的藝術魅力:因為它不是提供聽一遍即可的故事,而是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小說作者都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極力將筆下人物寫得個性突出、不同凡響。於是,在肖像描寫、行動描畫、語言描述、心理描摹上大下功夫,果然也就有了聲色俱備的某種獨特人物形體出來。有的作者更進一步,通過逼真的細節--比如嚴監生臨死不能閉眼,只為多點一根蠟燭之類,將人物神態活畫了出來。應該承認,他們的努力不無效果。但若說因此已塑造出了人物性格,則未免淺顯了些。因為,在塑造人物性格時不能為性格而性格,而應寫出性格的內在依據,讓人物在矛盾沖突的碰撞中表現出鮮明的性格來。
這些矛盾沖突是:
第一,性格與環境的沖突,通過外在環境與人物性格的特定沖撞,表現出鮮明確切的性格。例如《內當家》中農婦李秋蘭面對改革開放後以前殘酷欺壓過自己的地主以愛國華僑身份重新回來的局面;面對縣委要員以強迫命令方式要求她奴顏卑膝、裝假奉迎的場面,大義凜然、不卑不亢又自然實在地體現出新時期農民的情懷。這性格便扎實、深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二,性格與性格的沖突。通過彼此對立或不同層次的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對比方式或襯托方式表現人物性格。例如梅里美的《瑪特渥·法爾高納》中,父親正直、仗義、嫉惡如仇的性格與兒子貪圖錢物、出賣他人而背叛諾言的性格的沖突;例如《祝福》中祥林嫂性格與魯四老爺、柳媽及其他人的性格的沖突;《月牙兒》中女兒與母親微妙復雜的性格沖突等。
第三,性格自身內部的沖突。通過人物性格中兩種品質或兩種思想情感的自相矛盾及矛盾的定向解決,來表現人物性格的主導方面。比如魯迅《肥皂》中四銘老爺一方面懷流氓淫邪心理調戲女乞丐,一方面又正襟危坐,以道學家口吻訓拆兒女;比如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男女主人公彼此真摯、深沉地相愛又受社會輿論、文化習俗束縛而自我剋制、痛苦煎熬的內心沖突等。
性格小說在結構設計上,情節的轉折、變化不宜過多。若轉折點過多,勢必造成切點多、切面小的局面,這樣,人物性格就缺乏必要的橫向展示,而被淹沒在情節過程之中,性格小說便蛻化為情節小說了。
3、氛圍小說。
氛圍小說重在用氣氛、意趣感染讀者,因此,如何用生動傳神的氛圍、境界描述來吸引讀者,便是重心所在。
氛圍小說引人入勝的方式大體有兩類:其一,逼真具體的形象描述;其二,細膩傳神的意趣傳達。
前者又可細分:
第一,利用同感。直接表現讀者及熟悉的場景、人事。使讀者倍覺親切,進而獲得感染。比如魯迅的《社戲》:小兒女純情爛漫,鄉間生活質朴真淳,讀罷令人陶醉。
第二,利用陌生感。展現一般讀者所不熟悉的生活畫面,使人讀罷產生因新鮮感所派生出來的欣悅或激動之情。例如鄭萬隆《異鄉異聞》中的一些篇章,即以特定的奇異場景來喚起讀者的感動,喬良的《靈旗》,似乎寫了不少人物、事件,以求再現一段歷史,但就其總體藝術魅力來講,還是由於它創造出了一種現代讀者所陌生的沉重、悲涼、苦澀的藝術氛圍。
第三,利用距離感。將人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人生畫面推到遠處以鳥瞰,或擺到"別處"以重視,利用拉開距離、換變角度的方式,吸引讀者情感。比如賈平凹的《夏屋婆悼文》,使讀者如置身冥冥高天之上,用俯視螻蟻般的超脫宏闊眼光掃描一個中國勞動婦女的一生,於是,自然有種幽遠情思與透徹的悟性潛生出來。
後者的意趣傳達也常見兩種情況:
第一,通過心理情緒的藝術傳達,與讀者發生心理交流。比如王蒙的《春之聲》,將岳之峰的心理流動直接向讀者展示出來,引起共鳴。
第二,通過提出新的哲理觀念,引起讀者驚動,陷入新的思考,從而產生藝術效果。這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氛圍"。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眼、口與心,向讀者傳達出一種社會氛圍,進而提出新的大膽直截的指控: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只寫著兩個字:"吃人"!
4、抽象小說。
抽象小說具有將藝術形象符號化的特點。但盡管如此,它也不能沒有人物、情節、環境的有機組合與配置。因此,抽象小說的結構體設計也應遵循上述三類小說所要求的規則。
而抽象小說還要多一項要求:必須將抽象的哲理與具象的呈示結合起來。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閱讀全文

與論短篇小說的結構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生女叫圓圓的小說 瀏覽:146
隱秘的角落小說作者三部作品 瀏覽:732
關於布萊克所有小說全集 瀏覽:445
主角叫天月的小說 瀏覽:934
小說主角秦若 瀏覽:791
近代有名小說推薦 瀏覽:41
最坑網路小說 瀏覽:880
女主角叫楊梅的小說 瀏覽:226
手機寫小說怎麼排段 瀏覽:316
我的徒弟是主角類小說 瀏覽:626
高幹小說在線閱讀 瀏覽:788
免費讀穿越抗戰全本小說 瀏覽:554
一部穿越小說秋雨晴 瀏覽:961
女主是雙色瞳穿越小說 瀏覽:496
女生免費小說排行榜 瀏覽:61
帶武器系統穿越第三帝國小說 瀏覽:349
關於寫主角是兵王的小說排行榜 瀏覽:315
600x800像素圖片小說封面現代 瀏覽:334
都市小說男主段位剛開始先天 瀏覽:73
青春校園小說有點肉的那種 瀏覽: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