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

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

發布時間:2021-03-26 22:19:54

Ⅰ 魯迅寫的小說,故鄉(全文)

魯迅短篇小說《故鄉》原文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 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年;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說是買木器,順手也就隨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親站起身,出去了。門外有幾個女人的聲音。我便招宏兒走近面前,和他閑話:問他可會寫字,可願意出門。
「我們坐火車去么?」
「我們坐火車去。」
「船呢?」
「先坐船,……」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親也就進來,從旁說:
「他多年出門,統忘卻了。你該記得罷,」便向著我說,「這是斜對門的楊二嫂,……開豆腐店的。」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么高,嘴唇也沒有這么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系,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⑺,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⑻似的,冷笑說:
「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
「那有這事……我……」我惶恐著,站起來說。
「那麼,我對你說。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並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
此後又有近處的本家和親戚來訪問我。我一面應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這樣的過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
「阿!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他回過頭去說,「水生,給老爺磕頭。」便拖出躲在背後的孩子來,這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只是黃瘦些,頸子上沒有銀圈罷了。「這是第五個孩子,沒有見過世面,躲躲閃閃……」
母親和宏兒下樓來了,他們大約也聽到了聲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實在喜歡的了不得,知道老爺回來……」閏土說。
「阿,你怎的這樣客氣起來。你們先前不是哥弟稱呼么?還是照舊:迅哥兒。」母親高興的說。
「阿呀,老太太真是……這成什麼規矩。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閏土說著,又叫水生上來打拱,那孩子卻害羞,緊緊的只貼在他背後。
「他就是水生?第五個?都是生人,怕生也難怪的;還是宏兒和他去走走。」母親說。
宏兒聽得這話,便來招水生,水生卻鬆鬆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於就了坐,將長煙管靠在桌旁,遞過紙包來,說:
「冬天沒有什麼東西了。這一點干青豆倒是自家曬在那裡的,請老爺……」
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的吸煙了。
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裡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他出去了;母親和我都嘆息他的景況: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台,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們這里煮飯是燒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夜間,我們又談些閑天,都是無關緊要的話;第二天早晨,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隻。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裡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我們的船向前走,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
宏兒和我靠著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他忽然問道:
「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麼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於是又提起閏土來。母親說,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裡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里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著這么高底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親和宏兒都睡著了。
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一九二一年一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第九卷第一號。
⑵猹 作者在一九二九年五月四日致舒新城的信中說:「『猹'字是我據鄉下人所說的聲音,生造出來的,讀如『查'。……現在想起來,也許是獾罷。」
⑶大祭祀的值年 封建社會中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費用從族中「祭產」收入支取,由各房按年輪流主持,輪到的稱為「值年」。
⑷五行缺土 舊社會所謂算「八字」的迷信說法。即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來記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得兩字,合為「八字」;又認為它們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各有所屬,如甲乙寅卯屬木,丙丁巳午屬火等等,如八個字能包括五者,就是五行俱全。「五行缺土」,就是這八個字中沒有屬土的字,需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等辦法來彌補。
⑸鬼見怕和觀音手,都是小貝殼的名稱。舊時浙江沿海的人把這種小貝殼用線串在一起,戴在孩子的手腕或腳踝上,認為可以「避邪」。這類名稱多是根據「避邪」的意思取的。
⑹西施 春秋時越國的美女,後來用以泛稱一般美女。
⑺拿破崙(1769 ― 1821)即拿破崙·波拿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一七九九年擔任共和國執政。一八○四年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自稱拿破崙一世。
⑻華盛頓(1732 ― 1799)即喬治·華盛頓,美國政治家。他曾領導一七七五年至一七八三年美國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勝利後任美國第一任總統。
⑼道台清朝官職道員的俗稱,分總管一個區域行政職務的道員和專掌某一特定職務的道員。前者是省以下、府州以上的行政長官;後者掌管一省特定事務,如督糧道、兵備道等。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也曾沿用此制,改稱道尹。
關於小說《故鄉》的寫作背景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919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台門故宅,帶著母親、三弟及家屬來到北京。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三十,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憔悴,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深刻雋永的人物形象。
小說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裡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實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感情,但這是文學作品,經過虛構、想像,所以不能說「我」就是魯迅。課文是小說中的一段插敘,題目《少年閏土》是編者加的,節選出來的章節所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與《故鄉》整篇小說的主題是有差異的

Ⅱ 魯迅小說《故鄉》原文

《故鄉》原文

作品名稱:故鄉、創作年代:1921年、作品出處:《吶喊》。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作者:魯迅。

故鄉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

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

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是的。」「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

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

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

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

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

他說:「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賊嗎?」「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

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去……」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他不咬人么?」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



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這好極!他,怎樣?……「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母親說著,便向房外看,"這些人又來了。

(2)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小說寫「我」「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通過自己在故鄉的所見所聞表達了離鄉多年後重新回鄉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說一開始所極力渲染的那種悲涼的氣氛,是為後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鋪墊:「時候既然是深冬……沒有一些活氣。」

這也正是「我」此次回鄉的悲涼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懷疑「這可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旋即轉入對故鄉的回憶:「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識到,「故鄉本也如此」,只不過是「我」的心境變化而已,「因為我這次回鄉,本來就沒什麼好心緒」。

這「心境的變化」表明了「我」在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離本鄉、「走異路,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人們」這一段隱藏在小說背後的曲折經歷之後,卻仍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的失落和悲哀,而這一切正是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

帶著這樣的心緒,「我」回到了久別的故鄉,心中自然感到了無限的凄涼。在這個意義上,「回鄉」也正是「尋夢」,從而帶有了一層形而上的人生況昧,表達了一個出走異鄉的現代文明人對於故鄉的眷戀,一種難以割捨的鄉土情懷。

Ⅲ 2000字的 短篇小說

我有,我12萬字的吧

Ⅳ 魯迅小說《故鄉》的原文!!!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這祭祀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須大雪下了才好。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這好極!他,——怎樣?……」

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覺得外面有人進來了,便回頭去看。我看時,不由得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麼說才好,只是說:「阿!閏土哥,——你來了?……」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湧出……但又總覺得被什麼擋著似的,單在腦裡面迴旋,吐不出口外去。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我問問他的景況。他只是搖頭。母親問他,知道他的家裡事務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沒有吃過午飯,便叫他自己到廚下炒飯吃去。

下午,他揀好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台,一桿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待我們啟程的時候,他用船來載去。

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閏土早晨便到了,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九二一年一月。

(4)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

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從《魯迅日記》中可以了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

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

往返大約29天。《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Ⅳ 短篇名著 2000字左右

蘇比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那條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引吭高鳴,每當沒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親熱起來,每當蘇比躺在街心公園長凳上輾轉反側,這時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張枯葉飄落在蘇比的膝頭。這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名片。傑克對麥迪遜廣場的老住戶很客氣,每年光臨之前,總要先打個招呼。他在十字街頭把名片遞給「露天公寓」的門公佬「北風」,好讓房客們有所准備。

蘇比明白,為了抵禦寒冬,由他親自出馬組織一個單人財務委員會的時候到了。為此,他在長凳上輾轉反側,不能入寐。

蘇比的冬居計劃並不過奢。他沒打算去地中海游弋,也不想去曬南方令人昏昏欲睡的太陽,更沒考慮到維蘇威灣去漂流。他衷心企求的僅僅是去島上度過三個月。整整三個月不愁食宿,夥伴們意氣相投,再沒有「北風」老兒和警察老爺來糾纏不清,在蘇比看來,人生的樂趣也莫過於此了。

多年來,好客的布萊克威爾島②監獄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正如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要買票去棕櫚灘③和里維埃拉④一樣,蘇比也不免要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最必要的安排。現在,時候到了。昨天晚上,他躺在古老的廣場噴泉和近的長凳上,把三份星期天的厚報紙塞在上衣里,蓋在腳踝和膝頭上,都沒有能擋住寒氣。這就使蘇比的腦海里迅速而鮮明地浮現出島子的影子。他瞧不起慈善事業名下對地方上窮人所作的布施。在蘇比眼裡,法律比救濟仁慈得多。他可去的地方多的是,有市政府辦的,有救濟機關辦的,在那些地方他都能混吃混住。當然,生活不能算是奢侈。可是對蘇比這樣一個靈魂高傲的人來說,施捨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從慈善機構手裡每得到一點點好處,錢固然不必花,卻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來回報。正如愷撒對待布魯圖一樣⑤,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單位的床鋪,先得讓人押去洗上一個澡;要吃他一塊麵包,還得先一五一十交代清個人的歷史。因此,還是當法律的客人來得強。法律雖然鐵面無私,照章辦事,至少沒那麼不知趣,會去干涉一位大爺的私事。

既然已經打定主意去島上,蘇比立刻准備實現自己的計劃。省事的辦法倒也不少。最舒服的莫過於在哪家豪華的餐館里美美地吃上一頓,然後聲明自己不名一錢,這就可以悄悄地、安安靜靜地交到警察手裡。其餘的事,自有一位識相的推事來料理。

蘇比離開長凳,踱出廣場,穿過百老匯路和五馬路匯合處那處平坦的柏油路面。他拐到百老匯路,在一家燈火輝煌的餐館門前停了下來,每天晚上,這里匯集著葡萄、蠶絲與原生質的最佳製品⑥。

蘇比對自己西服背心最低一顆紐扣以上的部分很有信心。他刮過臉,他的上裝還算過得去,他那條乾乾凈凈的活結領帶是感恩節那天一位教會里的女士送給他的。只要他能走到餐桌邊不引人生疑,那就是勝券在握了。他露出桌面的上半身還不至於讓侍者起懷疑。一隻烤野鴨,蘇比尋思,那就差不離——再來一瓶夏白立酒⑦然後是一份卡門貝乾酪⑧,一小杯濃咖啡,再來一支雪茄煙。一塊錢一支的那種也就湊合了。總數既不會大得讓飯店櫃上發狠報復,這頓牙祭又能讓他去冬宮的旅途上無牽無掛,心滿意足。

可是蘇比剛邁進飯店的門,侍者領班的眼光就落到他的舊褲子和破皮鞋上。粗壯利落的手把他推了個轉身,悄悄而迅速地把他打發到人行道上,那隻險遭暗算的野鴨的不體面命運也從而得以扭轉。

蘇比離開了百老匯路。看來靠打牙祭去那個日思夜想的島是不成的了。要進地獄,還是想想別的辦法。

在六馬路拐角上有一家鋪子,燈光通明,陳設別致,大玻璃櫥窗很惹眼。蘇比撿起塊鵝卵石往大玻璃上砸去。人們從拐角上跑來,領頭的是個巡警。蘇比站定了不動,兩手插在口袋裡,對著銅紐扣直笑⑨。

「肇事的傢伙在哪兒?」警察氣急敗壞地問。

「你難道看不出我也許跟這事有點牽連嗎?」蘇比說,口氣雖然帶點嘲諷,卻很友善,彷彿好運在等著他。

在警察的腦子里蘇比連個旁證都算不上。砸櫥窗的人沒有誰會留下來和法律的差役打交道。他們總是一溜煙似地跑。警察看見半條街外有個人跑著去趕搭車子。他抽出警棍,去追那個倒霉的人。蘇比心裡窩火極了,他拖著步子走了開去。兩次了,都砸了鍋。

街對面有家不怎麼起眼的飯館。它投合胃口大錢包小的吃客。它那兒的盤盞和氣氛都粗里粗氣,它那兒的菜湯和餐巾都稀得透光。蘇比挪動他那雙暴露身份的皮鞋和泄露真相的褲子跨進飯館時倒沒遭到白眼。他在桌子旁坐下來,消受了一塊牛排、一份煎餅、一份油炸糖圈,以及一份餡兒餅。吃完後他向侍者坦白:他無緣結識錢大爺,錢大爺也與他素昧平生。

「手腳麻利些,去請個警察來,」蘇比說,「別讓大爺久等。」

「用不著驚動警察老爺,」侍者說,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紅得像雞尾酒里浸泡的櫻桃,「喂,阿康!」

兩個侍者干凈利落地把蘇比往外一叉,正好讓他左耳貼地摔在鐵硬的人行道上。他一節一節地撐了起來,像木匠在打開一把摺尺,然後又撣去衣服上的塵土。被捕彷彿只是一個絆色的夢。那個島遠在天邊。兩個門面之外一家葯鋪前就站著個警察,他光是笑了笑,順著街走開去了。

蘇比一直過了五個街口,才再次鼓起勇氣去追求被捕。這一回機會好極了,他還滿以為十拿九穩,萬無一失呢。一個衣著簡朴頗為討人喜歡的年輕女子站在櫥窗前,興味十足地盯著陳列的剃須缸與墨水台。而離店兩碼遠,就有一位彪形大漢——警察,表情嚴峻地靠在救火龍頭上。

蘇比的計劃是扮演一個下流的、討厭的小流氓。他的對象文雅嫻靜,又有一位忠於職守的巡警近在咫尺,使他很有理由相信,警察那雙可愛的手很快就會落到他身上,使他在島上冬蟄的小安樂窩里吃喝不愁。

蘇比把教會女士送的活結領帶拉挺,把縮進袖口的襯衫袖子拉出來,把帽子往後一推,歪得馬上要掉下來,向那女子挨將過去。他厚著麵皮把小流氓該乾的那一套惡心勾當一段段表演下去。蘇比把眼光斜掃過去,只見那警察在盯住他。年輕女人挪動了幾步,又專心致志地看起剃須缸來。蘇比跟了過去,大膽地挨到她的身邊,把帽子舉了一舉,說:

「啊哈,我說,貝蒂麗亞!你不是說要到我院子里去玩兒嗎?」

警察還在盯著。那受人輕薄的女子只消將手指一招,蘇比就等於進安樂島了。他想像中已經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適和溫暖。年輕的女士轉過臉來,伸出一隻手,抓住蘇比的袖子。

「可不是嗎,邁克,」她興致勃勃地說,「不過你先得破費給我買杯貓尿。要不是那巡警老盯著,我早就要跟你搭腔了。」

那娘們像常春藤一樣緊緊攀住蘇比這棵橡樹,蘇比好不懊喪地在警察身邊走了過去。看來他的自由是命中註定的了。

一拐彎,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走。他一口氣來到一個地方,一到晚上,最輕佻的燈光,最輕松的心靈,最輕率的盟誓,最輕快的歌劇,都在這里薈萃。身穿輕裘大氅的淑女紳士在寒冷的空氣里興高采烈地走動。蘇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會不會有什麼可怕的魔法鎮住了他,使他永遠也不會被捕呢?這個念頭使他有點發慌,但是當他遇見一個警察大模大樣在燈火通明的劇院門前巡邏時,他馬上就撈起「擾亂治安」這根稻草來。

蘇比在人行道上扯直他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那樣亂嚷嚷。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罵,用盡了辦法大吵大鬧。

警察讓警棍打著旋,身子轉過去背對蘇比,向一個市民解釋道:

「這是個耶魯的小夥子在慶祝勝利,他們跟哈德福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鴨蛋。夠吵的,可是不礙事。我們有指示,讓他們只管鬧去。」

蘇比怏怏地停止了白費氣力的吵鬧。難道就沒有一個警察來抓他了嗎?在他的幻想中。那島已成為可望不可即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單薄的上衣以抵擋刺骨的寒風。

他看見雪茄煙店裡一個衣冠楚楚的人對著搖曳的火頭在點煙。那人進店時,將一把綢傘靠在門邊。蘇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慢吞吞地退了出去。對火的人趕緊追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說道。

「噢,是嗎?」蘇比冷笑說;在小偷小摸的罪名上又加上侮辱這一條。「好,那你干嗎不叫警察?不錯,是我拿的。你的傘!你怎麼不叫巡警?那邊拐角上就有一個。」

傘主人放慢了腳步,蘇比也放慢腳步。他有一種預感:他又一次背運了。那警察好奇地瞅著這兩個人。

「當然,」傘主人說,「嗯……是啊,你知道有時候會發生誤會……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一家飯店裡撿的……要是你認出來這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蘇比惡狠狠地說。

傘的前任主人退了下去。好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攙一位穿晚禮服的金發高個兒女士過馬路,免得她被在兩條街以外往這邊駛來的電車撞著。

蘇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為翻修而高低不平的馬路。他忿忿地把傘扔進一個坑。他嘟嘟噥噥咒罵起那些頭戴鋼盔,手拿警棍的傢伙來。因為他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偏偏認為他是個永遠不會犯錯誤的國王①。

最後,蘇比來到通往東區的一條馬路上,這兒燈光暗了下來,嘈雜聲傳來也是隱隱約約的。他順著街往麥迪遜廣場走去,因為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凳,他仍然有夜深知歸的本能。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地段,蘇比停住了腳步。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建築古雅,不很規整,是有山牆的那種房子。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來,風琴師為了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在鍵盤上按過來按過去。動人的樂音飄進蘇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膠著在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明月懸在中天,光輝、靜穆;車輛與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凍雀睡夢中啁啾了幾聲——這境界一時之間使人想起鄉村教堂邊上的墓地。風琴師奏出的贊美詩使鐵欄桿前的蘇比入定了,因為當他在生活中有母愛、玫瑰、雄心、朋友以及潔白無瑕的思想與衣領時,贊美詩對他來說是很熟悉的。

蘇比這時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會合在一起,使他靈魂里突然起了奇妙的變化。他猛然對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厭。那墮落的時光,低俗的慾望,心灰意懶,才能衰退,動機不良——這一切現在都構成了他的生活內容。

一剎那間,新的意境醍醐灌頂似地激盪著他。一股強烈迅速的沖動激勵著他去向坎坷的命運奮斗。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重新做一個好樣兒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經控制了他的罪惡。時間還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重新振作當年的雄心壯志,堅定不移地把它實現。管風琴庄嚴而甜美的音調使他內心起了一場革命。明天他要到熙熙攘攘的商業區去找事做。有個皮貨進口商曾經讓他去趕車。他明天就去找那商人,把這差使接下來。他要做個烜赫一時的人。他要——

蘇比覺得有一隻手按在他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只見是警察的一張胖臉。

「你在這兒干什麼?」那警察問。

「沒干什麼。」蘇比回答。

「那你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萊克威爾島,三個月。」

Ⅵ 《故鄉》故事梗概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故鄉》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6)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於1898年第一次離開老家紹興,「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吶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後一次回故鄉紹興接他的母親等人來北京居住。

從《魯迅日記》中可以了解這次回鄉的經過:1919年9月,魯迅賣掉了紹興的老屋,添了些錢,買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彎宅第。11月修葺完畢,21日「上午與二弟眷屬俱移入八道彎宅」。

26日魯迅「上書請歸省」。12月1日,由北京動身回老家,4日晚「抵紹興城,即乘轎回家」,在家鄉處理搬遷事務,大約住了二十來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29日中午抵達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約29天。

《故鄉》的故事情節便是根據這段生活經歷演繹而來。不過這只是觸發故事的一點,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卻是更為廣闊深邃的社會背景。

《故鄉》創作於1921年1月,最初發表於《新青年》雜志第九卷第一號,後來由作者編入小說集《吶喊》。

Ⅶ 求一篇小小說.大概2000字左右!

影子 很久很久以前,在寒冷的北方有一位博學的學者。他寫過很多書,人們尊敬他,有不明白的事都去請教他,他也十分樂意幫助人們。 一次他應南方人民的請求南下去解決一個復雜的問題。那地方太熱了,太陽像個大火球,烤得房屋和街道都要冒煙了。學者難以忍受酷熱,只有在太陽落山後才能工作。 一天晚上,學者在窗前思索。他忽然發現自己的影子站在對面房間的陽台上,似乎要進對面的屋子,他清楚是燭光送影子去的。 他第一次清楚地面對自己的影子,有些驚奇。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的影子不見了,大為驚訝,左顧右盼,卻怎麼也沒有找到。他心裡納悶: 「難道影子昨晚留在那個房間沒有出來?」 當天晚上,學者站在窗前向對面陽台望去,但是影子沒有出現。學者不知怎麼辦才好,他想:沒有影子,別人會議論的,認為我是個不正常的人。人們會誤解我,疏遠我。 學者焦急不安地等了幾天,影子還是沒有回來,草草解決了問題,他就回家了。人此閉門不出,埋頭研究工作,幾乎與社會隔絕了。人們很奇怪,都認為他遇上了什麼難題,也就不再去打擾他。 一天,學者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外面站了一個模樣很像自己的人,他很疑惑,問那人: 「你找誰?」 「你不認識我了?」 學者仔細看了看,仍然搖搖頭,說: 「不認識。」 「我是你的影子啊!」那人說。 學者睜大了眼睛,問: 「你躲到什麼地方去了?我怎麼找也沒找到你,怎麼你會說話了?」 那人說: 「我在南方時,走進你房子對面的房間里。」 「那房間里有人嗎?」 「那裡住了一位仙人,他用法術讓我看到很多人們看不到的事情。很多事情的內幕我都知道了。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罪惡,太多的假相,我比跟著你的時候清醒多了。」 學者問道: 「這次回來你還走嗎?」 那人說: 「我看到了太多的內幕,太多的假相,我必須把一切公諸於世,讓更多的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我是影子,很多事情無法完成,我必須變成真人才能完成這一任務。」 學者問: 「那你怎樣才能變成一個真人呢?」 那人說: 「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請你屈尊做我的影子。因為真正的人是不能沒有影子的。」 學者說: 「那怎麼行!你是我的影子,怎麼反要我做你的影子。」 影子苦苦哀求,說得情真意切入情入理,讓學者不能不答應。 於是,影子成了學者,而學者反倒成了影子的影子。 影子成了學者之後,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不想伸張正義,戳穿內幕假相了。變成影子的學者對他說: 「你得履行自己的職責,既然你知道那麼多黑暗的事情,你就應該大膽地揭露出來。」 變成學者的影子卻說: 「我不能說實話,那樣我會失去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我必須保持沉默,像一個真正的學者。」 變成影子的學者嘆了口氣,不再言語,似乎明白了什麼。

Ⅷ 《故鄉》主要故事情節(50字左右)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

(8)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擴展閱讀: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

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Ⅸ 《故鄉》2000字讀書筆記

故鄉讀後感3000字
小說《故鄉》的研究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研究者一般將《故鄉》作為當年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將關注點集中在閏土身上,通過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魯迅縱向地展示了社會的歷史性,對於農民命運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作了深刻的展現和探索。
在傳統評論中的基本問題首先存在於對於少年閏土的敘述的評論解釋: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摸一把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對於這一段描寫的解釋,典型地有如下引文:「小說追想過去,不是引導人們沉緬過去,而是引導人們正視現實。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中國現實,是殘酷地毀掉一切詩和美,製造慘絕人寰的悲劇的。在苦難生活中煎熬了二十年的閏土,已經失去了少年時候的勇敢、聰明、純朴、真摯的性格,已經埋葬了西瓜地上手捏鋼叉的小英雄形象。當他再度出現的時候,已經彷彿石像一般,臉上刻滿皺紋,連最深的愁苦也不能使這些皺紋動一動。他用增長了一倍的身材去承擔生活的重擔,他已經向尊尊卑卑的封建等級制度低下了頭。他向准備搬家進京的老朋友所要的雜物,暗示了他的人生,也暗示了他的信仰:長桌、椅子、抬評、草灰,說明他默默負起愈益沉重的家累,把行將榨乾的血汗繼續榨到土地上去;香爐、燭台,說明他在血汗人士的同時,希望靈魂升天,人世幸福求之不得轉而向神鬼世界尋求靈魂的安慰。小說採取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把少年閏土和飽嘗艱辛的中年閏土這兩組鏡頭有機地組接起來,產生了一種連貫、呼應、對比、暗示的綜合效果,深刻地顯示了這位勤苦農民的悲劇命運和他靈魂中令人震慄的變化,使人驚心動魄地體味到:多子,飢荒,苛捐,兵,匪,官紳,把閏土磨難成一個木偶人了。閏土的形象是苦難深重的中國農民的出色畫像,茹苦含辛,質實勤懇,如大地一般厚重,如大地一般生產食糧,如大地一般任人踐踏。他是用來作為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的表象的。作者追思往昔、諦視當今,是為了探索未來。他希望下一代『應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生活。他對此憂心如焚,疑慮重重,但是作為先驅者,他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教導人們腳踏實地地開拓未來:『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1]盡管評論者已經注意到了對於少年閏土的描寫是詩化的,「戀鄉之情,往往令人把故鄉詩化,而故鄉的一切詩、一切美,都收在這幅人與自然交融的神異的畫面上了。」也還是將這段描寫當作與中年閏土的對比來研究,並從中概括出對農民命運的過去、現在、未來的題旨。
其實,我們應該回到文本,小說在開頭,人物「我」已經說得很明白: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故鄉只是「我」心目中的故鄉,也就是我記憶中回憶的故鄉。記憶的東西,尤其是在回憶中出現的東西能否當作「真」的東西,我們說不能。從敘事學上講,有個底本與述本的關系,底本的東西被敘述時,總是被敘述主體加工的,「我」的童年事情進入述本的微乎其微;從心理學講,被我們記憶住的東西也總是與情感態度聯系在一起的,而回憶更是受到當前的語境的影響,當前語境中主體的處境產生出對於記憶進行篩選的動機與指令,因此,對於一個主體的回憶,重要的不是他講了什麼,而是他為什麼要講,是他所講的東西對於他的意義,這就是說,回顧性的追述,主要的不是事實的,而是意義的價值的。小說中的「我」已經體認到這一方面的原因。從後面的敘述可知,「我」的回故鄉是專為別它而來: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
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聚族而居的老屋」在當年也是當地的大家族,曾經風光過,享過自己的尊榮的吧。祖上的事情「我」沒有說,但是父親時的景況是約略提到:
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那就是說在他父親時代,同輩的各派各支能承辦祭祀的有三十家之多,那確是當地一大家族的了。可是,到「我」這一輩,家族敗落,以致他這一支連聚族而聚的老屋也保不住,不得不易姓了,甚至要等賣了老屋的錢去添置傢具,所以「我」的別故鄉就是要從故鄉連根拔去,從此故鄉沒有這一家了。中國人作後輩的要有出息,有出息的要光宗耀祖,要衣錦還鄉,要重修祖墳,因此小說中的「我」的實在是愧對先人的不肖子孫,他的回故鄉心緒能夠好嗎?正因此楊二嫂是那麼令他討厭:
「……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什麼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
「我並沒有闊哩。我須賣了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 大轎,還說不闊?嚇,什麼都瞞不過我。」
我知道無話可說了,便閉了口,默默的站著。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
楊二嫂卻不知趣,偏偏那壺不開提那壺,難怪引得我討厭而得到一個兩腳圓規的雅號。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研究中,研究者運用敘述學進行解讀,注意到小說中「我」的存在與小說的內在情感,這是一個進步,下面的敘述概括了第二個階段對於《故鄉》的最新研究水平:
「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模式,也稱為「歸鄉」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小說中,…《故鄉》…敘述者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兩者互相滲透、影響,構成了一個復調。《故鄉》的敘事是從「我」「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說起的,(A)作者顯然採取了橫截面的寫法,將完整的人生歷程的第一階段「離去」推到了後景。小說虛寫了這樣一個「我過去的故事」:當年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農村社會所擠壓,「我」不得不離本鄉、「逃異地」,到現代都市「尋求別樣」的出路。二十年過去,依然在為生活而「辛苦輾轉」,卻失去了精神的家園。(B)此番歸來,正是為了尋夢:那「時時記得的故鄉」不過是心象世界裡的幻影。因此,整篇小說所寫的其實是「我」的一個心理過程:「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的現實圖畫逐漸取代那想像中理想化了的「神奇的圖畫」,「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而變得「模糊」。而現實閏土的故事(還包括現實楊二嫂的故事)無疑起了驚醒的作用,幫助我完成了幻景與現實的剝離。「我」由希望而絕望,再度遠走,從而完成了「離去一歸來一再離去」的人生循環(在小說的外在形式上則表現為「始於篷船,終於篷船」的圓圈)。[12]
這段論述中有(A、)、(B)兩點尚有討論餘地。
(A)講「我」是受到擠壓而逃異地尋求別樣的出路的。這一對於小說文本的概括顯然脫離了文本自身的描寫,評論者顯然引用了《〈吶喊〉自序》中的語言和其它魯迅的自傳材料,但是敘述人「我」並不就是魯迅,這是敘述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如果我們不劃清這個界限,將使評論變成兒戲:哪些小說中的「我」是魯迅,哪些不是呢?
(B)尋故鄉與別故鄉的模式問題。這個模式在魯迅小說中是存在的,在這篇小說中也有故鄉問題,但是這里的故鄉是具體的,不能離開具體的情節而作任意的哲學的、思想的概括。《故鄉》里的故鄉其實有三個層次:一個是自然的故鄉,一個是我的故鄉——它具體為一個大家族的過去與現在,第三是社會的故鄉,具體為楊二嫂與閏土。
在二十世紀的作家的小說中表現出濃厚傳統情感的作品並不少,而這些作品往往也正是最能撥動當代中國讀者的心弦的。比如巴金的《憩園》中「我」關於「園」的敘事。小說中敘述了三個家庭的園的故事:「我」的已經失掉的園,楊家小孩對於失掉的園的敘述,正在上演的姚國棟家的園的故事。
自然的故鄉構成了「我」敘述的背景與基調,在這個背景上,「我」的家族的過去與現在及「我」因此而生的感觸(「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構成「我」的敘述的一個傷感的調子,在這個傷感的調子下,閏土的今昔之變(閏土的昔日的小英雄與今天的「辛苦麻木而生活」)、楊二嫂的今昔之變(昔日的豆腐西施與今天的兩腳圓規,「辛苦恣睢」的生活)與「我」的家族故事構成復調,而最後歸結到對於故鄉的別離的感傷(「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這里的「老屋」不是時間久遠之屋,而是祖上遺留之老屋),不過,敘述人並沒有沉緬在對於往昔的傷感中,而是在最後有所升華,由對於自己家族興衰的傷感升華到對於童年朋友人生的感慨,升華到對人與人關系的感慨,升華到對於所有人生的感慨與對於未來的美好的希望、祝福、勉勵: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
……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閱讀全文

與故鄉短篇小說2000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綠痕小說合集免費下載 瀏覽:416
穿越重生玄幻類的女頻小說排行榜 瀏覽:733
寫大明王朝的小說 瀏覽:337
色短篇小說閱讀 瀏覽:948
完美女神完結小說 瀏覽:149
主人公郝人的小說 瀏覽:664
虐心現代已完結gl小說排行榜 瀏覽:450
校園異能小說男主 瀏覽:771
女主對男主付出一切的小說 瀏覽:156
男主低調的校園小說排行榜 瀏覽:492
三生三世菩提劫小說續寫 瀏覽:543
都市林雲小說全集 瀏覽:829
盜情有聲小說 瀏覽:91
完結免費一妻多夫小說 瀏覽:52
都市狂梟小說下載txt全集下載 瀏覽:99
長篇系統流完本玄幻小說 瀏覽:503
惡魔心尖寵全文小說 瀏覽:147
寫小說怎麼避免雖然但是 瀏覽:578
女主角叫揮玉的小說 瀏覽:307
肥臀小說網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