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蕭紅的一首詩
人鳥低飛
我看見
她坐在一把紅椅子上
那是無背無腿的椅子
我看見她坐在
北中國最大塊的雲彩上
疼的火,燒著雲彩
她紅的透明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 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 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遜 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 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那紅是不是還在?
那椅子是不是還在?
一根針
在知覺里,每天每年尖走
萬物活著
那是鮮艷的顏色
蕭紅的一生是一場悲劇,她用柔弱的肩膀承擔了連男人也無法忍受的艱辛!作為女人,她是不幸的,作為一個作家,她是值得我們稱頌的!獨立與反抗是用血和淚的浸泡發出的吶喊,那個久遠的時代造就了她的苦難人生,也成就了她比男兒還要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一個偉大的不幸的女人,掙扎與生死的邊緣,用生死書寫了大大的"人"字!
有墨汁兒,該抹黑這一年,有黃泥,該封死這一年
風,起於青萍之末.苦難,起在哪兒呢?
沒有更好的結尾
人生下來,都說應該善始善終
但是,活著,是需要很大力氣的,我的力氣天生不足
天空上飛滿鳥,我掉下來
我死了
蕭紅的文字總是讓人在憐惜之時又有種敬畏,有凜然的氣節和風骨!又有對生活的絕望和不屈!這樣的女子活著就是要體驗生命,活的艱辛而又轟轟烈烈!註定是要用命來換的!我忽然覺的,人的懦弱是不是也是一種堅強?忍受平庸和淡漠,即使生命沒有精彩,卻能夠細水常流!難道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人生之道"無用之用"莊子<人世篇>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就是這樣充滿了悖論.人生,也就是一種取捨!
❷ 蕭紅 祖父和我的寫作手法 急 高分
種類繁多的小動物、色彩鮮艷的植物、太陽特大天空特高、花鳥自由自在的生存狀態,都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生命的嚮往和對活潑的生存方式的渴望。
其中,重點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如:顏色、形狀、聲音,以及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①蝴蝶有白蝴蝶、黃蝴蝶……好看的是大紅蝴蝶,滿身帶著金粉。(顏色)
②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的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顏色、比喻)
③花園里邊明晃晃的,紅的紅,綠的綠,鮮艷漂亮。(顏色)
④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聲音),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形態)。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亮度),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比喻)。——多角度的觀察,體現了作者對自然世界的好奇與喜愛
⑤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顏色)——澄靜的色彩烘託了孩子內心童話般空靈的美好世界
⑥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擬人)——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世界,激發了作者對自由的嚮往與熱愛
⑦可是白雲一來了的時候,那大團的白雲,好像灑了花的白銀似的。(比喻)——雲的白、亮、凈,給孩子無窮的想像和活力
有聲有色的大花園,是孩子眼中真正的樂園,提供了祖孫活動的生活環境。
❸ 哪個年代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和小說的黃金時代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剛剛經歷了初醒。左翼電影運動興起,文化工作者人才輩出。
編劇夏衍、田漢,明星趙丹、周旋、阮玲玉,導演孫瑜、吳永剛、袁牧之。
❹ 京派小說的理論主張李劼人「大河小說」的寫作特點蕭紅小說的文體特點
美學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說,京派文化是鄉土文化的典型象徵,具有雙重的文化和美學特徵:
一,對現代性既追求,又懷疑,從而導致對現代性的焦慮;
二,在現代性的強大沖擊下,對本土的傳統美感日漸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種輓歌情懷。
京派小說家們的文學觀念和主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堅持自由主義,反對政治和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干預和制約;
二,追求純正的文學趣味,對抗文學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歷史語境中,京派作家無疑是處在邊緣的,因為左翼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海派主張文學商品化,而他們的主張與時代格格不入,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理想,他們對人的尊嚴、對和諧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種永久的啟示意義。
李劼人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以方言寫作,真實記錄成都地區生活百態。
李劼人小說中關於川劇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稱為「小說的晚清川劇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對話,一段場景,就把當年川劇的盛況生動地展現出來。川劇藝術中那簡練而經典的對白、豐富的方言以及濃郁的鄉土氛圍,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從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藝術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熱愛川劇。他的小說中到處都有關於川劇的描述。川劇研究員蔣維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評語,稱「大河三部曲」是「小說的晚清川劇史」。
既然是「史」,當然就有對川劇的全方位描寫。川劇的演變,川劇、唱腔、演員、觀眾,川劇演出的環境等等,在李劼人筆下都有生動而親切的記述。《死水微瀾》寫鄧幺姑對成都的嚮往就是從川戲開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會館,每個會館里,單是戲台就有三四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江南館頂闊綽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戲,一天總有兩三台戲在唱。」對於川劇的劇目和演員,作家借書中人物之口,隨意就拈出一大串:「悅來茶園三慶會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楊素蘭的《大劈棺》,劉文玉、周名超的《柴市節》,李翠香的《三巧掛畫》,鄧少懷、康子林的《放裴》,蔣潤堂的《飛龍寺》,還有游澤芳的《痴兒配》,小群芳的《花仙劍》。這才是高尚娛樂啊,好不安逸!」諸如此類的文字,在《暴風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對話,一段場景,就把當年川劇的盛況生動地展現出來。
一、 創造了中國現代長篇歷史小說的一種新形式"大河小說"。
在這個形式中,波瀾壯闊的社會歷史大變動,被有聲有色地以風俗史的面貌再現出來,而探討社會歷史變動的原因,也成為小說隱含的主題。郭沫若曾經稱贊李劼人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史"、"小說的華陽國志"。《華陽國志》是東晉時江源(四川崇慶縣)人常璩寫以四川為中心的方域史,李劼人在民國史還沒有問世之時,以過來人的身份對地域史料征之於野,集中描繪歷史轉折時期一個多事的內地省份的政治風雲和人情世態,帶有地方域史小說的色彩。所以,稱他的小說為"小說的近代《華陽國志》",是恰到好處的。
二、 注重細節刻畫及環境描寫的真實性和整體性,追求客觀、冷靜地再現現實。
這一點體現著對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的借鑒,而與中國現代小說主流現實主義,即不避主觀抒情的、表現手法開放的現實主義,有著明顯的差異。
三、對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福樓拜、左拉作品女性形象刻畫的某種特徵。
《死水微瀾》中的鄧幺姑,《暴風雨前》中的伍大嫂,《大波》中的龍蘭君(黃瀾生太太),以及後來寫的《天魔舞》中的陳莉華等人一起,構成了李劼人小說的女性形象系列,而在注重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法國文學對李劼人的影響是明顯的。
總之,在中國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具體形態中,李劼人代表了一種古典的、法國式的追求客觀真實的風格。
《呼蘭河傳》是蕭紅後期完成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相對於《馬伯樂》的未完成而言),是蕭紅小說創作的顛峰之作。蕭紅對小說文體的追求,蕭紅小說風格的建樹,都見之於這部作品。而我認為,蕭紅小說風格最重要的特質,遠非所謂抒情的、感性細膩的,而是在於戲劇性的諷刺。適應這種想像方式,蕭紅創造出場景性的小說結構,發展了一系列反諷手段,從而建立了她個人的成熟的小說文體形式。如果我們錯過了這個最重要的特質,我們也就忽略了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藝術建樹,我們也就會錯過在中國現代女性寫作傳統中如此可貴的一個新要素。
文字,是文學作品訴諸讀者的審美情感和認知活動的最原初的物質形態。它直接體現著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藝術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具有不同藝術風格的女作家都呈現出不同的語言特色。如冰心的清瑩圓潤、蘊藉空靈,丁玲的細膩直白、激切酣暢,廬隱的凄麗悱惻、感傷沉鬱……,均各呈異彩,各有千秋。而蕭紅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別具一格,表現為超常規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來的新鮮自然、稚拙渾朴的美學意趣,形成了獨特的「蕭紅味」。
讀蕭紅的小說,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規的文體語言。她並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維循規蹈矩地寫,而是以一種極自然的陌生語言去描寫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鮮」(《九一八致弟弟書》)。比如《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葉和菜葉都蒙蓋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黃了葉子的樹,在等候太陽。太陽出來了,又走進朝霞去……
這里,不說霜覆蓋了草葉和菜葉。而說草葉和菜葉都蓋上霜;不說山上的樹黃了葉子,而用一個修飾語來修飾中心詞「樹」,讓它去「等候」太陽;不說太陽被朝霞擋住,而說它「走進朝霞去」。顯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語言,而後者則多少都超乎規范了。這就給讀者帶來了一種生疏感和新鮮感——一種「明麗和新鮮」
蕭紅對語言的超常規運用既表現為新鮮、生疏,同時又表現為直率、自然。蕭紅語言的直率首先表現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觀照世界時對這個詩意世界不加雕飾的語言描繪。這里有《牛車上》中的三月春陽,有《後花園》中的六月鮮花,有《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等,它們都是一個個兒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飾,秀韻天成。同時,這種直率的語言又表現出自然的特點,因為直率,毋庸偽飾、矯情,就更顯得自然質朴。在蕭紅的文學語言中,直率和自然這兩種特性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蕭紅的小說語言清純童稚,拙樸天成,純而多韻,拙而能巧;於渾朴中帶有雋逸的色彩,在清純中內蘊醇厚的意韻,從而成為「蕭紅體」小說敘述風格的重要特徵。
蕭紅在本質上是一位自傳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認為「一個題材必須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來,或者跟作者起著一種思戀的情緒」。【33】正是基於這樣的審美意識,自傳式敘事方法才成為蕭紅自覺的選擇與追求。在她的小說中,這種自傳式敘事方法主要體現在下述的兩個方面:
首先,是自傳性的懷舊筆調。
蕭紅最成功、最富藝術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進她個人生命體驗和生活經歷的自傳體小說,如《後花園》、《家族以外的人》、《呼蘭河傳》、《小城三月》等,它們均無一例外地運用了自傳性的懷舊筆調,通過回憶的方式,「以我觀物」敘事記人,寫景狀物。
蕭紅之所以如此執著地運用自傳性的懷舊筆調,緣於其一種自覺的創作觀。一般說來,與現實貼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質與內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適當的審美心理距離以後,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價值。因此,蕭紅非常重視「思索的時間」,她曾以雷馬克的創作為例強調了這種時間距離的重要性【34】。正是這種心理距離,使她有充分觀照和反思的時間,從而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實底蘊創造了條件,她的自傳性懷舊作品因此獲得了巨大成功。此外,這種適度的心理距離不但為蕭紅提供了一種「思索的時間」,而且也為她提供了一個題材與她的情感熟習的時間。蕭紅也是這樣認為的,題材與情感的熟習,「這多少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夠把握的。」【35】而這里所說的情感不再是簡單的原始情緒,而是較高層次上的審美情感。由於蕭紅在時空上已遠離故事中的題材、人物和環境,過去的一切已經經過時間的過濾與沉澱,這就使她能夠抽身事外,而以一種審美靜觀的態度去回憶,用懷舊的筆調將自己的原始情緒升華為一種審美情緒,並進而與題材溶為一體。《呼蘭河傳》回憶的是故鄉呼蘭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畫的是動物般生存著的人們,但這里「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36】
❺ 郭玉斌簡歷
郭玉斌,男。滿族,黑龍江綏化人,1965年10月生。東北師大文學學士,吉林大學文學碩士,九三學社成員,市政協委員,省作協會員,蕭紅研究會會員。教授,教學督導,供職於綏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講授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小說與地域文化、蕭紅研究、朗誦藝術等課程。獨立完成省級科研項目一項,獲省級科研獎五項;參編教材兩部,獨立完成並出版學術專著三部。其中2006年出版的《朗誦藝術的技巧與賞析》被全國十佳藝術教育機構「中藝清美藝術教育」定為「教輔用書」,被中國傳媒大學定為播音與主持藝術類的「專業必備書」。
著作類
1、《蕭紅:漂泊的詩化象徵》 專著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2年3月 2、《蕭紅評傳》 專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9年6月 3、《朗誦藝術的技巧與賞析》 專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6年8月
論文類
1、 有關《綠色的谷》評論的幾個問題 《綏化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 2、 舒而為雲 疾而為馳 《教育藝術》2003年第6期 3、 此時無聲勝有聲 《戲劇文學》2003年第6期 4、 朗讀的重音處理 《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5、 書寫人生悲涼 呼喚人格尊嚴——蕭紅短篇小說《手》賞析 《語文學刊》2005年第1期 6、《呼蘭河傳》:純美的大荒詩魂 《學術交流》 2005年第3期 7、 兩人世界的反顧 一種心境的獨語——解讀蕭紅的散文集《商市街》 《名作欣賞》2008年第7期 8、 揀出幾粒爛櫻桃 《文學自由談》2008年第4期 9、 蕭紅與外國友人 《新文學史料》2009年第1期 10、「速朽」,還是「經典」? 《文學自由談》2010年第3期 11、論蕭紅小說的「小城系列」 《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12、魯迅小說人物「不具名」現象探幽 《語文建設》2010年第9期
❻ 誰有蕭紅的《呼蘭河傳》有聲小說。
http://www.tingbook.com/book/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