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娶了小喬、大喬、孫尚香的小說
自編《鐵瓶梅》呂布要是沒殺董卓。。。董卓肯定娶了小喬、大喬、孫尚香----完
⑵ 大喬小喬的故事
沒有,這個說法只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用來激怒周瑜的,事實上只是曹操的兒子曹植所作的一篇賦里的一句,我記得原意好像是說「銅雀台里的大小橋梁被圍在銅雀台里」「喬」是通假字「橋」的意思,而諸葛亮借用了這一句將原意扭曲成曹操要將周瑜的妻子小喬和孫策的妻子大喬囚禁在銅雀台供曹操取樂,已達到讓周瑜發怒,而與劉備合作的目的。大喬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妻子,孫策同時也是周瑜的好友,而大喬和小喬是姐妹,也就是周瑜和孫策是連襟。在孫策臨死時將自己的弟弟孫權託付給了周瑜,希望周瑜可以在他死後輔佐弟弟孫權坐穩江東霸主的位子,所以如果曹操真的有不良目的,那麼他所得罪的可就不僅僅是周瑜,還有周瑜背後的江東霸主孫權。而諸葛亮也恰恰是要利用這個關系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達成吳蜀結盟的成立,為劉備找來合作夥伴。
⑶ 有關小喬大喬的故事
小喬大喬的故事:
公元199年,即建安四年,年僅25歲的三國名人——周瑜,領著他的兩千親兵,追隨他結拜的大哥——孫策,從東吳向西邊橫掃。迅速「拔皖」,即攻佔了「皖」這個地方。
現在的安徽省簡稱「皖」,它的來歷,就是源於這里是古代皖國的封地,這個「皖國」的中心,就是現在的潛山一帶。
關於周瑜和孫策攻佔「皖」的這一歷史事件,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是這樣記載的:「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納小喬。」這里的「橋公兩女」,就是大喬、小喬。「喬」作姓氏時,古人又寫作「橋」。
戰敗失地,連美女也逃脫不了,看來是自古亦然。陳壽說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可見這是兩個絕代美人,活生生被揮師打來的戰將擁為己有:只比周瑜大一個月的哥哥孫策佔了大喬,周瑜要了小喬,可憐的岳丈橋公,心情何其凄苦,這已不言而喻了,天下還有比失去親骨肉更傷心的事嗎?
可孫策卻從容地對周瑜說:「老弟,橋公的這兩個女兒雖然從此顛沛流離,但他一天之內得到我們倆作為女婿,也足夠他歡喜一輩子了。」能想像得出,這兩位蓋世英雄得意之時,似乎還生發了一點惻隱之心。
胭脂井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二喬姐妹深處閨中,養尊處優,梳妝打扮是每天的重要「課程」。
每天到胭脂井邊梳洗,胭脂殘水就流到井裡去了,久而久之,這口井中的水不僅香氣撲鼻,而且水泛微紅,色澤艷麗,於是各種與二喬相關的美麗傳說就出籠了,稱這口井裡的水是可以「美容」的。
千百年來,胭脂井一直孤寂地晾身野外,可鍾情美麗的人們,卻一直熱心於這口井的保護。現在,人們用水泥鋼筋將它包圍著,准備當作旅遊景點進行開發。
⑷ 穿越三國救了大喬小喬一家的小說有哪些
這種很多好么,只要寫三國的就是各種強妹子,別說大小喬了,伏皇後,甄姬什麼都收
⑸ 尋找一部小說,有大喬小喬和龍天楊的。
《龍翔記》,應該算穿越文,望採納,謝謝!
⑹ 大喬和小喬有什麼故事
三國時期一對姐妹花,以美貌出名。大喬為孫策妻子,小喬為周瑜妻子。有詩句:江東有二喬,河北甄芙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激怒周瑜而謊稱曹操在《銅雀賦》中有「攬二喬於東南兮」。蘇軾在《赤壁懷古》中「小喬初嫁了」也提到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真三國無雙5小喬
——蘇東坡
折戟沉沙鐵未銷,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
這是圍繞三國時的英雄和美女所作的詩篇。
這里說的英雄是孫策和周瑜,美女是大喬和小喬。
二喬的姓本作「橋」,至於她倆的芳名,史書失載,只好以「大喬」、「小喬」來區別。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二喬長得很美,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
喬家兩個女兒原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二位小姐驚人的美貌卻在一路上有機會得以展現,看到二喬,人們都說看見仙女了。這話就悄悄傳揚了開來,甚至連遠在洛陽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聽說了江東二喬的美名。
孫策是當時遠近聞名的「虎將」,被封為吳侯。周瑜也是當世英雄,還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三國志》記載,孫策「美姿顏」,周瑜「有姿貌」,可見都是完美的奇美男子,二喬得此二人也算是琴瑟和諧了。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周瑜的協助下,一舉攻克皖城。而喬公和他的兩位國色天香的女兒當時正住在皖城東郊。孫策慕名前來求親,周瑜和他一道前來。
大喬、小喬都美若天仙,常常讓人分不清,孫策和周瑜也一樣。還是孫策開了口:「公瑾,你我自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我比你大幾天,乾脆這樣,我娶大喬,你娶小喬。」周瑜欣然同意。喬公看到這兩位將軍少年了得,戰功赫赫,也有意把自己的這對姊妹花嫁給二人。於是,便有了孫策納大喬、周瑜娶小喬的韻事。孫策還得意非凡地調侃周瑜這位連襟,說:「喬公二女雖然光彩照人,不過,得到我們兩個人做女婿,也算快慰了吧!」
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裴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有一句:(孫)策從容戲(周)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流離,即容顏光彩煥發),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後,當時,孫、周二人都是25歲。孫策、周瑜對能娶到二喬為妻感到非常滿意。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看法,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
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書上沒有說。不過,從有關資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給孫策之後,孫策忙於開基創業,東征西討,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時甚少。僅僅過了一年,孫策就因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客刺成重傷。孫策生命垂危,回到吳國,使人尋請華佗醫治。不料華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吳國。徒弟說:「箭頭有葯,毒已入骨,其瘡難治。」可憐孫策沒有死在激烈的戰場,而是死在一個窮途末路的人手中,年僅26歲。
大喬和小喬聞訊一起趕來,孫策先望著妻子,再看看小姨子。有人說,孫策每當他跟妻子在一起的時候,他覺得他是愛大喬的,但每次看見了小喬,他又覺得自從第一眼見到小喬,他便一直在愛著她。這種感覺在他臨死前分外強烈,到最後的一刻他還是沒有弄清楚。他在臨終前拉住小喬的手,對小喬說:「請妹妹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
孫策死時,周瑜守御巴丘,得到快報,星夜趕回來奔喪。吳太夫人領著二喬和孫權出來,當面將孫權託付給周瑜。周瑜望著大喬,回想孫策的知己之恩,十分同情她的悲傷與哀痛。
當時,大喬充其量20出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傳聞曹操虎視江南,其實也為二喬。曹操發誓說:「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二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台,以樂晚年,雖死無憾!」於是都督周瑜主戰,看似為了保住二喬。其實,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單單為了兩個女人。
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11年。在這11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勛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准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周瑜死的時候,小喬並不在他身邊。周瑜的遺體運回來的時候,太陽即將落山。小喬素服舉哀,她沒有看見丈夫的臉,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陽下閃爍,映出晚霞的光芒,卻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將,才36歲,竟然就這樣死去了。
當時,小喬不過30歲,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為小喬所生,史無明文,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她終歸是這二子一女的嫡母。由於周瑜的特殊功勛,孫權待其後人也特別優厚:其女嫁給孫權的太子孫登,若不是孫登死得早了一點(亡年33歲),當皇後是沒有問題的;長子周循,取了當朝公主,拜騎都尉,頗有周瑜弘雅瀟灑的遺風,可惜「早殤」;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後封都鄉侯,但因「酗淫自恣」,屢次得罪,廢爵遷徙,不過最終仍被孫權赦免。
⑺ 找關於 大.小喬的愛情小說。
孫策與周瑜同年,都是少年英雄;大喬與小喬這對姊妹花同是江東國色。周瑜納小喬,孫策納大喬,雄姿英發的天下豪傑,得與亂世佳人相結合,這么完美的故事自然要傳為千古佳話了。
我們在京劇里看慣了諸葛亮由須生(老生)飾演、周瑜由小生飾演的場面,並有周郎之稱,總以為諸葛亮(公元181—234年)的年齡大於周瑜(公元175—210年),
實則周瑜比諸葛亮大上六歲,但周瑜享年確實不長。後世又稱兩人才力匹敵者為「一時瑜亮」,這也是出於《三國演義》寫周瑜臨終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實則亮與瑜生前並沒有多大的直接交涉。
周瑜與孫策同年,瑜居舒城(今屬安徽)時,擴道南大宅以寓策,升堂拜母,有無相通。
建安七年,曹操挾勢迫使孫權委任子(以親屬作人質),大臣有猶豫不決者,孫權本人原不想遣質,便獨領周瑜至母前定議,瑜力陳送質之弊,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可見周瑜之於孫吳,不僅有政治上的效忠,還有倫理上的比附。權母即孫堅之妻吳氏,也是孫吳的女主。孫策在世時也說:「周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
談到周郎,自然會想到小喬,如東坡《赤壁懷古》詞說的:「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但這位小喬,究竟是誰家的女兒?
據《三國志·周瑜傳》:瑜從孫策攻皖城(今安徽潛山縣北),「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喬」。喬、橋二字,漢代通用。
當時孫、周年二十五。裴注雲:「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為婿,亦足為歡。』」則二喬正是亂世佳人,識豪傑於江湖,她們的身世卻引起後人的懷疑。
後漢末有一個橋玄,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太尉,頗為曹操尊敬,卒後,曹操曾撰文祭奠,中有「斗酒只雞,過相沃酹」語,後人遂以為二喬即橋玄之女,沈欽韓即說:「橋公者太尉橋玄也,漢制,為三公者方稱公。」趙翼以精博見稱,其《橋公墓》詩也有「生有隻雞留戲笑,死猶兩女嫁英雄」語。實皆附會之詞。
所謂「橋公」,原是尊稱,並非僅限三公(太尉為三公之一)。盧弼《三國志集解》,舉孫權呼張昭為張公、程普為程公之例以駁之,張、程就不是三公。又雲:二喬之父為皖縣人,橋玄為睢陽人,兩不相涉,「果為玄女,則阿瞞方受知於玄,銅雀春深,早已如願相償,伯符、公瑾不得專此國色矣」。說得很風趣,駁得很中肯。二喬若為橋太尉之女,何至流離於江東呢?橋玄有子橋羽,官至任城(今山東濟寧)相,則橋羽姊妹更不會流離南方。
其次,橋玄生於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於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時,孫、周只有九歲。橋玄即使在六十歲時,其側室生下兩女,年齡也要大孫、周好幾歲。
孫、周同庚,又皆少年英雄,二喬為江東國色,故後人傳為佳話,歷代吟詠其事的頗多,杜牧《赤壁》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即著名的一首。實則曹操建銅雀台,在赤壁之戰以後。明代還有以「二喬觀兵書圖」為題的詩,如高啟、湯胤績等,倒真像不愛紅妝愛武裝了。
《三國志集解》引雲:舒州懷寧縣有橋公亭,在縣北,隔皖水一里,今亭溪為雙溪寺。王士禛《漁洋詩話》雲:「二喬宅在潛山縣,近三祖山,故山谷詩雲:『松竹二喬宅,雪雲三祖山。』今遺址為彰法寺。余甲子過之,有詩雲:『修眉細細寫松山,疏竹泠泠響佩環。霸氣江東久銷歇,空留初地在人間。』」雖地以人傳,然蛾眉故宅已廢為頭陀寺院,或亦可作色空之別解。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雲:「天生一將定三分,才貌遭逢總出群。大母早能知國士,小喬何幸嫁夫君。能拋戎馬聽歌曲,未許蛟龍得雨雲。千載墓門松柏冷,東風猶自識將軍。」其二雲:「旌旗指日控巴襄,底事泉台遽束裝?一戰已經燒漢賊,九原應去告孫郎。管蕭事業江山在,終賈年華玉樹傷。我有醇醪半尊酒,為公惆悵奠斜陽。」周瑜卒於巴丘,後人因此又附會為今岳陽一中學內有小喬墓,但周瑜靈柩後即還吳,孫權曾迎之於蕪湖。
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載一聯雲:「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十四字卻雍容豪健,落落大方。
史載孫策有一子三女,周瑜有二子一女,瑜女配太子孫登,子周循尚公主,早卒,周循弟周胤,封都鄉侯,恐皆非二喬所生,故史中於二喬稱為「納」。孫、周之正妻皆不見於正史,反不如二喬之名傳千古,而小喬以周郎之故尤著稱於詩詞
這是本人在網站上找的 就簡單的看一下吧 呵呵
⑻ 大喬和小喬各自的愛情故事
廬江皖縣喬國老有二女,大喬和小喬。大喬有沉魚落雁之資,傾國傾城之容。孫策征討江東,攻取皖城,娶大喬為妻。自古美女配英雄,伯符大喬堪絕配。曹操赤壁鏖兵,虎視江東,曾有攬二喬娛暮年,還足平生之願。
編輯本段補充說明
史籍中有關江東二喬的記載極少。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 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裴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只有一句:(孫)策從容戲(周)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按:流離,光彩煥發貌),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
第一,二喬的姓本作「橋」,至於她倆的芳名,史書失載,只好以「大喬」、「小喬」來區別。現代人對此會覺得奇怪,但在以男性為中心的封建社會里,這種現象卻是見慣不經的。歷史上許多皇後都沒有留下名字,就是孫權的母親吳夫人、妹妹孫夫人,不也同樣不知其名嗎?
第二,二喬的籍貫是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
第三,二喬長得很美 ,有傾國之色,顧盼生姿,明艷照人,堪稱絕代佳麗。
第四,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縣之後,當時,孫、周二人都是25歲(周瑜比孫策小一個月),因此,估計二喬的年齡不過20上下。第五,孫策、周瑜對能娶二喬為妻感到非常滿意。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觀點,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 作為艷名傾動一時的美女,江東二喬很自然地成了文學藝術的對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當推唐代詩人杜牧那首膾炙人口的《赤壁》詩: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編輯本段凄涼一生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堪稱美滿姻緣了。郎才女貌,諧成伉儷,當然兩情相愜,恩愛纏綿。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實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孫策娶大喬的那年是二十四歲,大喬是十八歲,可惜天妒良緣,兩年後正當曹操與袁紹大戰官渡,孫策正准備陰襲許昌以迎漢獻帝,從曹操手中接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柄時,孫策被許貢的家客所刺殺,死時年僅二十六歲。大喬和孫策僅過了三年的夫妻生活。當時,大喬充其量二十齣頭,青春守寡,身邊只有襁褓中的兒子孫紹,真是何其凄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孫策:喬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江表傳》
編輯本段歷史遺跡
大喬墓,亦位於湖南嶽陽市。孫策之妻大喬葬於此。有題聯曰:
高唱大江,誰把黃金鑄銅雀;
方遷喬木,忍拋紅豆打流鶯。
巴蜀人空悲夜雨;
女貞木落吊秋風。 陳茀詒
⑼ 求關於大喬小喬的小說,非穿越
《三國神隱記》
⑽ 大喬小喬的相關故事
1800年前,三國時期出了兩位風華絕代的美人--大喬小喬,三國時的大喬和小喬合稱「二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的大美女,分別是三國東吳霸主孫策和大將周瑜的妻子。唐代著名詩人杜牧《赤壁》中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更是讓這二喬家喻戶曉。 有文獻記載說這兩位大美女是安徽潛山人。最近,二喬的籍貫似乎又出現了一點新問題,浙江義烏、湖北嘉魚還有河南商丘這三處都紛紛拿出證據,請專家考證二喬的故鄉在自己這里,並且宣布說要打造二喬故里、二喬公園、二喬故里休閑園等一系列旅遊項目。四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作為二喬故里,安徽潛山有史料可考。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記載,周瑜和孫策在公元199年攻佔皖,即今安徽潛山一帶,並分別娶小喬、大喬為妻。現在潛山據說仍有二喬當年生活遊玩過的喬公庄園,附近還有二喬梳洗用水的胭脂井。 河南商丘爭奪的切入點在二喬的父親喬玄身上。依據也是《後漢書》中有《喬玄傳》,稱喬玄字公祖,梁國睢陽人。而後漢時的「梁國睢陽」,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這樣,商丘人稱喬玄是「俺老鄉」,好像有那麼點根據。父親是商丘人,女兒自然也錯不了。 湖北嘉魚人稱,二喬的父親是喬玄,喬玄是漢末名臣。早年,他曾寄居在「沙陽堡」一個中醫家,後來,娶了該中醫家的千金,生下了大喬、小喬。而這個「沙陽堡」,就是現在的嘉魚縣,因此,可以說:喬玄是在嘉魚結婚的,或許,大喬小喬也是在嘉魚出生的。水邊上的娃子水性好,因此也就有了二喬「洗遍溫泉」一說――至少,嘉魚是二喬的「外婆灣」。 浙江義烏西南山區的赤岸鎮有個喬亭村,喬亭到處都是大小喬的影子,有關二喬的地名、傳說,在喬亭實在是舉不勝舉。義烏人稱,這里就是三國時東吳國丈――喬公的老家,是大美人二喬的故里。 「小喬墓」也有兩個 安徽廬江小喬墓據說建於東漢年間,現墓址位於安徽廬江縣城內。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於廬江東門橫街朝墓巷,小喬居守廬江,扶養遺孤。公元223年,小喬病卒,享年四十七歲,葬於縣城西郊,舊稱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墳,墓有封無表,漢磚結構,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門向東,明崇禎時毀於兵亂,僅存一座土冢,與城東周瑜墓遙遙相望。2001年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嶽陽小喬墓又名二喬墓,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志》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巴陵縣志》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岳陽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