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尤多拉韋爾蒂短篇小說集

尤多拉韋爾蒂短篇小說集

發布時間:2021-03-26 10:07:42

Ⅰ 尤多拉·韋爾蒂的個人事跡

*決心讀遍天下書*
尤多拉.韋爾蒂1909年出生於密西西比州的傑克遜城。父親是一家保險公司的高級職員;母親是學校老師。韋爾蒂是家裡的老大,在她的下邊還有兩個弟弟。韋爾蒂的父母很愛讀書,所以在韋爾蒂姐弟三個長大的過程中,書籍從來都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韋爾蒂在晚年曾在哈佛大學舉辦系列演講,回憶她的生活,並據此出版了她的回憶錄「一個作家的開端」。韋爾蒂在回憶錄里寫道:在她還不識字的時候,她就下決心要讀遍天下所有的書了。韋爾蒂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作的。家裡的書不夠讀了,她就去當地的圖書館。當時的韋爾蒂也許沒想到:幾十年後,那所圖書館改建,新圖書館就被命名為尤多拉. 韋爾蒂圖書館。
*差點成為生意人*
二十年代,韋爾蒂先後在密西西比州立女子學院和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她從威斯康星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韋爾蒂對父母說:她將來想當作家。但是,她的父親覺得當作家可不那麼保險,還是有點實際的技能比較可靠。於是,韋爾蒂的父母又把她送到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讀了些廣告方面的課程。三十年代,韋爾蒂回到老家密西西比,開始為當地的廣播電台和報紙撰稿。大蕭條期間,韋爾蒂在州政府找了份工作,有機會去密西西比州各地旅行。旅行使韋爾蒂開了眼界。這些美國南方偏遠地區普通人家的生活情景,讓韋爾蒂深深地著了迷。
*攝影寫作俱卓越*
那時,韋爾蒂有一架老式照相機,她用那架照相機拍了好幾百張黑白照片。1936年,韋爾蒂拿這些照片在紐約舉辦了攝影展。同年,她的第一篇小說也獲得發表。多年以後的1971年,蘭德書屋把韋爾蒂女士當年的那些照片結集出版,題為<<大蕭條中的密西西比>>。這本攝影集出版後,人們說,這充份顯示了韋爾蒂女士多方面的才華。
四十年代是韋爾蒂女士文學創作的第一個高潮。四十年代初,她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綠色的帷幕>>和<<大網>>;1946年,韋爾蒂的長篇小說<<德爾塔婚禮>>出版;1949年,她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金蘋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韋爾蒂女士曾在紐約時報短期任職,撰寫圖書評論,並在戰後的1954年出版了<<沉思的心>>。但是,在五十年代她的母親和弟弟病重以後,韋爾蒂就辭去了紐約時報的工作,回到老家密西西比。此後十幾年裡,一直到六十年代末,韋爾蒂女士除了幾篇短篇小說和書評外,沒有發表其他有影響的作品。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韋爾蒂女士的作家生涯也許就此結束了。
韋爾蒂女士在那十幾年間把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照顧病重的母親和弟弟上。到她的母親和兩個弟弟先後去世後,韋爾蒂在七十年代初重返文壇,開始了她的文學生涯的第二個高潮。1970年,韋爾蒂出版了小說<<失敗的戰爭>>。1972年,她出版了 小說<<樂天者的女兒>>。後者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
*熱情謙遜不結婚*
韋爾蒂女士終身未婚。她的父母和兩個弟弟也於多年前去世了。在韋爾蒂女士的晚年裡,她沒有任何直系親屬在身邊。但是,她的謙遜品德,她的熱情好客,自然還有她在文學上取得的成就,卻使她的身邊聚集了許多朋友。她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城的家,也成了無數次文學會談的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韋爾蒂女士從十六歲起就一直住在傑克遜城的那所房子里,直到晚年。她的小說也都是在那所房子里寫的。那所房子是韋爾蒂的父親建造的。
韋爾蒂女士的作品來源於她對美國南方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她對人性的感受。美國文學巨匠福克納在1943年讀了韋爾蒂女士的小說後寫信給她。信中說:「你寫的不錯」。 直到韋爾蒂女士去世時,那封信還掛在她的卧室的床頭。

Ⅱ 尤多拉·韋爾蒂的作品《一個作家的開端》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一個作家的開端》不是尤多拉·韋爾蒂自己所著的作品,是由哈佛大學根據韋爾蒂女士主持系列講座(所講主題即為韋爾蒂本人的創作事跡及經歷),把這些講稿輯成專集。
此書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者自十歲開始的生活,餘下的篇幅則講一個作家的起始和她在藝術上的成長。她的講課謙和隨散,信口道來,可是字里行間又不乏真知灼見,不僅妙語如珠,且言多警句,如說,「小孩子猶如小動物愛憑感官來發掘周遭世界,」「所謂藝術家也不過隨同樣方式再次發掘世界而已。」她幼年時就愛夾在成人中參預他們的高談闊論。她總在聽了故事很久以後才執筆寫述下來。她說,「光聽還不夠,要集中注意追蹤一件事的始末。」以她的短篇《我為什麼住在P.O.》為例,雖以獨白的形式來表達,但大量的故事卻使用生動的對話來進行。而敘述中又在情節上作了多方面開展,特別在採用敘述體時,她善於集中使用某一具體時間和地點,不但有根有據,所用語言也是令人信服和習慣的。

韋爾蒂的故事多半取材於密西西比河流全程中的某一特定地段。她一輩子幾乎沒有離開過傑克遜縣,而且六歲以後一直住在同一座房屋裡。在美國密西西比州是一個貧乏的州,學校教育也被全國視為程度最低劣的,可又出了為數眾多的卓越作家包括馬克·吐溫等。許多第一流作家還偏愛逗留在這貧瘠之地而從事長期的創作生涯,因此文壇上有些人把韋爾蒂列入所謂密西西比派或南方作家派。其實當地並無這些派系,即使有這些人為的存在,韋爾蒂也是獨具一格,而無法歸入任何派系之中的。

Ⅲ 《綠簾》這本書找不到讀後感

今年(2013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給了加拿大女作家愛麗絲門羅,又一個在獲獎之前我們對其了解不多的作家。我不喜歡跟風,也沒有買當年諾獎作家作品的習慣,實際上一直到現在到現在也沒有把她的《逃離》看完。現年80多歲的門羅讓我想起前不久(2013年)逝世的90多歲高齡的前諾獎得主多麗絲萊辛。事實上,我也是前段時間才在網上看過萊辛的一些文章和作品的片段,我被她的故事吸引,了不起的作家,雖然她拿諾獎已經是2007年的事了。說到底在時下能拿諾獎確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想著還有像米蘭昆德拉和村上春樹這樣的作家「被」排著隊。

門羅獲獎後,有評論認為這是短篇小說的一次勝利,說它來之不易。確實,相較於長篇小說的恢弘氣勢和拿在手中的厚重感,單篇的短篇小說充其量只顯得「黑又硬」而長度不足,讀者往往只能享受到短暫的快感卻很難一口氣達到閱讀上的高潮。所以這就需要作家以篇幅取勝,通過量的積累給讀者持續的快感,以此達到和長篇小說一樣的閱讀體驗。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作家可以通過一部長篇處女作一舉成名,而很難憑借一兩篇短篇小說留名。

請原諒我的感性和粗俗,但上面的話也是我閱讀短篇小說集的直觀感受。比如我接下來要談到的尤多拉•韋爾蒂的短篇小說集《綠簾》。書的腰封上寫著「美國南方小說的中興之作」,很容易讓我想到菲茨傑拉德筆下的美國南方:「開滿鮮花的炎熱黃昏」和「令人回味的木蘭花香」,是一個「擁有夢一樣的天空、螢火蟲的夜晚和喧鬧的黑人街市的慵懶的樂園」。在試讀章節里《綠簾》確實也這樣寫道:

「有一年夏季,拉金山鎮每天都會下點兒雨。這雨是有規律可循的,下午兩點左右准會落下來。 差不多都到五點了,還是陽光燦爛,太陽幾乎像在如洗的天空中兜著小圈子;下方『街道兩旁的樹木上和鎮上成排的花園里,每片葉子都如同鏡面般硬生生地反射著陽光。幾乎所有女人都坐在自家窗前,搖扇、嘆氣,等著下雨。」
多麼迷人的南方氣息不是嗎?再配上一曲鄉村民謠豈不更棒?可實際上這只是韋爾蒂小說中的一部分。在她的小說中確實有「偏遠小站的候車室里一片寂靜,唯聞夜裡蟲兒的叫聲」(《鑰匙》);「午後向晚時分,鑲著銀邊的烏雲密布天空,似乎比棉田還闊大,一會兒就下起雨來。陽光還在照耀,又大又圓的雨點落在滾燙的錫皮小屋上」(《克萊蒂》)等等這樣環境描寫,但所講的故事卻讓人意想不到:《莉莉道和三女士》講的是一個智障少女;《一則新聞》寫家庭主婦臆想被自己的丈夫殺死;《石化人》寫的是無恥的少婦和強奸犯;《基拉,流離失所的印第安女郎》講的是印第安老頭被白人虐待的故事;《克萊蒂》整個一家就是悲慘的神經病;唯一比較不那麼「重口味」的算是《老路》,故事講一個可憐的黑人老太太為她更為可憐的孫子到鎮上領免費救濟品的故事。全書17個故事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美滿溫馨。用譯者的話來講是「總之是林林總總,把人生的秘密、辛酸、孤獨、恐懼、危險描摹得入目三分」。

初讀的時候不明就裡,隨後慢慢漸入佳境,讀完後回過頭看每篇作品,方知篇篇都是精品。偉大的作家應當是特點鮮明的,他們往往能夠建立自己的語言語境乃至自己的世界,想想馬爾克斯,想想福克納,想想契訶夫和歐•亨利。從這個意義上講,尤多拉•韋爾蒂無疑是了不起的,她可以使看過她作品的人在腦海中留下「美國南方」的深深印記。

關於韋爾蒂小說的具體特點,譯者吳新雲老師在譯後記里有專門的總結,網上也能看到若干關於其作品的論文。鑒於水平有限,我在這里只談了看完後的粗略感受。

後來簡要看了尤多拉•韋爾蒂的部分資料,發現她和查爾斯蘭姆一樣,都有過常年照顧親屬的經歷,不知道也是否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她和蘭姆一樣終身未婚。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文章的副標題是「也談美國短篇小說」,實際上只是簡單梳理下今年(2013年)讀的幾本美國短篇小說。 卡爾維諾在《美國講稿》里提到,「美國文學中短篇小說的傳統至今興而不衰。我甚至要說,短篇小說是美國文學中最最寶貴的精華」。雖然他舉的是惠特曼和卡洛斯•威廉斯的例子,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把他稱贊的對象擴大化。

回想自己這一年來看的小說不可謂不多,但單就美國短篇小說來說,只有杜魯門•卡波蒂的《卡波蒂短篇小說全集》、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雷蒙德•卡佛的《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和這本《綠簾》。其中卡波蒂的短篇小說也曾單獨寫過讀後感(見《杜魯門•卡波特與杜魯門•卡波蒂》)。就個人而言,卡佛和韋爾蒂在風格上有些相像,故事講述比較突兀和隱晦,卡波蒂的篇幅較長些,故事也更加完整,但個別幾篇讀來確實覺得差勁。同時也能感到他受到韋爾蒂的影響。卡波蒂本人也承認:「有幾個評論家告訴我,我早期的作品受惠於福克納、韋爾蒂以及麥卡勒斯。有可能。上述三位都是我推崇備至的」。

美國是出版傳媒大國,全國或地區性的報刊雜志為作家的成長和作品的發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像《君子》、《紐約客》、《時尚芭莎》和《時尚先生》等,提供豐厚的稿費和充足的版面,人們也有隨手購買和閱讀的習慣。拿菲茨傑拉德來說,他在成名後短篇的單價從三十塊漲到一千塊,而要知道,那時候美國一個普通教師的年薪也不過一千多塊。

我對國內的當代短篇小說的情況不太了解,只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大陸和台灣作家的小說合集,印象最深的就是馮驥才了。後來有人送我一套《五十名作家孤篇自薦叢書》,裡面有王朔、方方和阿城等人的作品,也多是中篇小說居多。與此同時,文學期刊上卻多充斥著中長篇小說,好在還沒有泛濫到像無聊透頂的學術論文那般讓人作嘔。

有采訪報道稱,就作者來說,寫短篇不掙錢,若寫長篇,最不濟發個五千冊一萬冊,拿百分之十的版稅;再趕上有影視機構看上,版權一賣,作者可能就「發」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長篇出版幾乎到泛濫的程度,每年出版長篇居然近千部。就是寫中篇,也有被改編成影視的可能。惟獨短篇,辛辛苦苦,萬把字,拿個幾百塊錢,費力不討好。這種形勢下,作者自然會被長篇市場拉走。(引自《短篇小說為何失寵》中國作家網)。
當然,國內短篇小說不興盛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只歸結於錢是片面的。更何況作家也是人,在當下掙錢是國人的第一大事,掙更多錢有時候比創作嚴肅的文學作品更重要。但我們不必過於悲觀。就像卡爾維諾在《美國講稿》里所說的那樣:

「這一千年即將結束了,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越來越關心文學與圖書在科技與後工業化時代的命運如何。我不想就這個問題貿然進行預言。我對文學的未來是有信心的,因為我知道有些東西只能靠文學及其特殊的手段提供給我們」。

Ⅳ 尤多拉韋爾蒂的death of a travelling salesman的中文翻譯

關於死亡的旅行推銷員。。。。

翻譯得很死板,見諒

Ⅳ 美國南方文學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納、托馬斯·沃爾夫、羅博特·潘·華倫、艾倫·格拉司戈、尤多拉·韋爾蒂、卡森·麥卡勒斯、弗蘭納麗·奧康納、凱瑟琳·安·波特、杜魯門·卡波特、威廉·斯泰倫、沃克·帕西等

Ⅵ 尤多拉·韋爾蒂《綠簾》什麼意思

《綠簾》是201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美)尤多拉·韋爾蒂。
《綠簾》是韋爾蒂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亦是作家的成名作,在文學界被譽為「美國南方文學中興之作」。
她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美國南方她所熟悉的小鎮生活,寫盡人生之波詭雲譎,有平淡庸常之人的樂事,有深淵絕境之客的苦情;或博人會心一笑,或令人心尖一顫;語言與主題珠聯璧合,犀利入骨。
韋爾蒂素以客觀世界的記錄者自居,她的文字就像一部部攝影作品,精準無誤地記錄著當時當地的事件。但引起韋爾蒂更多興趣的是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景緻。她善於捕捉人物短時間內的情緒波動以及在危機時刻的微妙心理變化,誠如她自己所言,「我想跳入他人的頭腦里、內心世界,以及皮膚肌理之中。

Ⅶ 請問尤多拉.韋爾蒂《失敗的戰爭》的復調特徵有哪些

你可以看看這個 http://www.studa.net/yingmei/100706/10284223.html

Ⅷ 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歷年獲獎小說

年份獲獎小說獲獎作家1950年《金臂人》納爾遜·艾格林1951年《福克納小說集》威廉·福克納1952年《從這里到永恆》詹姆斯·R·瓊斯1953年《看不見的人》拉爾夫·埃里森1954年《奧吉·馬奇歷險記》索爾·貝婁1955年《寓言》威廉·福克納1956年《北弗雷德里克街十號》約翰·奧哈拉1957年The Field of VisionWright Morris1958年《瓦普肖特紀事》約翰·契佛1959年《魔桶》伯納德·馬拉默德1960年《再見,哥倫布》菲利普·羅斯1961年The Waters of KronosConrad Richter1962年《看電影的人》沃克·珀西1963年Morte D'UrbanJ.F. Powers1964《馬人》約翰·厄普代克1965《赫索格》索爾·貝婁1966《灰色馬,灰色的騎手》凱瑟琳·安·波特1967《修配工》伯納德·馬拉默德1968The Eighth DayThornton Wilder1969StepsJerzy Kosinski1970《他們》喬伊斯·卡羅爾·奧茨1971《塞穆勒先生的行星》索爾·貝婁1972《短篇小說全集》弗蘭納里·奧康納1973《客邁拉》約翰·巴思1973 AugustusJohn Williams1974《萬有引力之虹》托馬斯·品欽1974A Crown of Feathers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1975Dog SoldiersRobert Stone1975The Hair of Harold RouxThomas Williams1976《小大亨》威廉·加迪斯1977The Spectator BirdWallace Stegner1978Blood TieMary Lee Settle1979Going after CacciatoTim O'Brien1980《蘇菲的選擇》威廉·斯泰倫1980《蓋普眼中的世界》約翰·歐文1981《約翰·契弗短篇小說集》約翰·契弗1981Plain SongWright Morris1982《兔子富了》約翰·厄普代克1982So Long, See You TomorrowWilliam Maxwell1983The Collected Stories尤多拉·韋爾蒂1983《紫色》艾麗斯·沃克1984Victory over JapanEllen Gilchrist1985《白噪音》唐·德里羅1986World's FairE.L. Doctorow1987Paco's StoryLarry Heinemann1988Paris TroutPete Dexter1989SpartinaJohn Casey1990Middle PassageCharles Johnson1991MatingNorman Rush1992《天下駿馬》科馬克·麥卡錫1993《船訊》安妮·普魯1994《訴訟游戲》威廉·加迪斯1995《薩巴斯劇院》菲利普·羅斯1996Ship Fever and Other StoriesAndrea Barrett1997《冷山》查爾斯·弗雷澤1998《迷人的比利》Alice McDermott1999《等待》哈金2000《在美國》蘇珊·桑塔格2001《糾正》喬納森·弗蘭岑2002《三個六月》朱莉亞·格拉斯2003The Great FireShirley Hazzard2004《巴拉圭消息》莉莉·塔克2005Europe CentralWilliam T. Vollmann2006《回聲製造者》理查德·鮑爾斯2007《煙樹》丹尼斯·約翰遜2008Shadow Country彼得·馬修森2009《轉吧,這偉大的世界》科倫·麥凱恩2010Lord of MisruleJaimy Gordon2011Salvage the BonesJesmyn Ward2012The Round House路易斯·厄德里克2013The Good Lord BirdJames McBride2014RedeploymentPhil Klay2015Fortune Smiles: StoriesAdam Johnson

Ⅸ 求尤多拉·韋爾蒂(Eudora Welty)的短篇小說《送給瑪朱莉的花》(Flower to Marjoeli)英文版!

Ⅹ One writer's beginning 全文翻譯

1 I learned from the age of two or three that any room in our house, at any time of day, was there to read in, or to be read to. My mother read to me. She』d read to me in the big bedroom in the mornings, when we were in her rocker together, which ticked in rhythm as we rocked, as though we had a cricket accompanying the story.

She』d read to me in the dining room on winter afternoons in front of the coal fire, with our cuckoo clock ending the story with 「Cuckoo,」and at night when I』d got in my own bed. I must have given her no peace. Sometimes she read to me in the kitchen while she sat churning, and the churning sobbed along with any story.

It was my ambition to have her read to me while I churned; once she granted my wish, but she read off my story before I brought her butter. She was an expressive reader. When she was reading 「Puss in Boots,」 for instance, it was impossible not to know that she distrusted all cats.

我從兩三歲起就知道,家中隨便在哪個房間里,白天無論在什麼時間,都可以念書或聽人念書。母親念書給我聽。上午她都在那間大卧室里給我念,兩人一起坐在她那把搖椅里,我們搖晃時,椅子發出有節奏的滴答聲,好像有隻唧唧鳴叫的蟋蟀在伴著讀故事。

冬日午後,她常在餐廳里燒著煤炭的爐火前給我念,布穀鳥自鳴鍾發出「咕咕」聲時,故事便結束了;晚上我在自己床上睡下後她也給我念。想必我是不讓她有一刻清靜。有時她在廚房裡一邊坐著攪制黃油一邊給我念,故事情節就隨著攪制黃油發出的抽抽搭搭的聲響不斷展開。

我的奢望是她念我來攪拌;有一次她滿足了我的願望,可是我要聽的故事她念完了,她要的黃油我卻還沒弄好。她念起故事來富有表情。比如,她念《穿靴子的貓》時,你就沒法不相信她對貓一概懷疑。

2、It had been startling and disappointing to me to find out that story books had been written by people, that books were not natural wonders, coming up of themselves like grass.

Yet regardless of where they came from, I cannot remember a time when I was not in love with them — with the books themselves, cover and binding and the paper they were printed on, with their smell and their weight and with their possession in my arms, captured and carried off to myself.

Still illiterate, I was ready for them, committed to all the reading I could give them.

當我得知故事書原來是人寫出來的,書本原來不是什麼大自然的奇跡,不像草那樣自生自長時,真是又震驚又失望。

不過,姑且不論書本從何而來,我不記得自己有什麼時候不愛書—— 書本本身、封面、裝訂、印著文字的書頁,還有油墨味、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以及把書抱在懷里時那種將我征服、令我陶醉的感覺。還沒識字,我就想讀書了,一心想讀所有的書。

4、Neither of my parents had come from homes that could afford to buy many books, but though it must have been something of a strain on his salary, as the youngest officer in a young insurance company, my father was all the while carefully selecting and ordering away for what he and Mother thought we children should grow up with.

They bought first for the future.

我的父母都不是來自那種買得起許多書的家庭。然而,雖然買書准得花去他不少薪金,作為一家成立不久的保險公司最年輕的職員,父親一直在精心挑選、不斷訂購他和母親認為兒童成長應讀的書。他們購書首先是為了我們的前程。

5、Besides the bookcase in the living room, which was always called 「the library,」 there were the encyclopedia tables and dictionary stand under windows in our dining room.

Here to help us grow up arguing around the dining room table were the Unabridged Webster,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Compton』s Pictured Encyclopedia, the Lincoln Library of Information, and later the Book of Knowledge.

In 「the library,」 inside the bookcase were books I could soon begin on — and I did, reading them all alike and as they came, straight down their rows, top shelf to bottom. My mother read secondarily for information; she sank as a hedonist into novels. She read Dickens in the spirit in which she would have eloped with him.

The novels of her girlhood that had stayed on in her imagination, besides those of Dickens and Scott a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were Jane Eyre, Trilby, the Woman in White, Green Mansions, King Solomon』s Mines.

除了客廳里有一向被稱作「圖書室」的書櫥,餐廳的窗子下還有幾張擺放網路全書的桌子和一個字典架。這里有伴隨我們在餐桌旁爭論著長大的《韋氏大詞典》、《哥倫比亞網路全書》、《康普頓插圖網路全書》、《林肯資料文庫》,以及後來的《知識庫》。

「圖書館」書櫥里的書沒過多久我就能讀了—— 我的確讀了,全都讀了,按著順序,一排接著一排讀,從最上面的書架一直讀到最下面的書架。母親讀書最重要的不在獲取信息。她是為了享受快樂而埋頭讀小說。她讀狄更斯時的神情簡直就像要跟他私奔似的。

她少女時代讀的小說印在了她心頭的,除了狄更斯、司各特和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等人的作品之外,還有《簡?愛》、《切爾比》、《白衣女士》、《綠廈》和《所羅門王的礦藏》。

6、 To both my parents I owe my early acquaintance with a beloved Mark Twain. There was a full set of Mark Twain and a short set of Ring Lardner in our bookcase, and those were the volumes that in time united us all, parents and children.

多虧了我的父母,我很早就接觸了受人喜愛的馬克?吐溫。書櫥里有一整套馬克?吐溫文集和一套不全的林?拉德納作品集,這些書最終將父母和孩子聯結在一起。

7、Reading everything that stood before me was how I came upon a worn old book that had belonged to my father as a child. It was called Sanford and Merton. Is there anyone left who recognizes it, I wonder?

It is the famous moral tale written by Thomas Day in the 1780s, but of him no mention is made on the title page of this book; here it is Sanford and Merton in Words of One Syllable by Mary Godolphin.

Here are the rich boy and the poor boy and Mr. Barlow, their teacher and interlocutor, in long discourses alternating with dramatic scenes — anger and rescue allotted to the rich and the poor respectively.

It ends with not one but two morals, both engraved on rings: 「Do what you ought, come what may,」 and 「If we would be great, we must first learn to be good.」

我一本接一本閱讀擺在我面前的書,讀著讀著便發現一本又破又舊的書,是我父親小時候的。書名是《桑福徳與默頓》。我不相信如今還有誰會記得這本書。

那是托瑪斯?戴在18世紀80年代撰寫的一本著名的進行道德教育的故事書,可該書的扉頁上並沒有提及他;上面寫的是《桑福徳與默頓簡易本》,瑪麗?戈多爾芬著。書中講的是一個富孩子和一個窮孩子與他們老師巴洛先生之間的冗長的談話,其間穿插著戲劇性場面—— 分別寫了富孩子和窮孩子如何發火、如何獲救。

書末講的道德寓意不是一條,而是兩條,都印在環形圖案里:「不管發生什麼,該做的就去做」,還有「想做偉人,必須先學會做個好人」。

8、 This book was lacking its front cover, the back held on by strips of pasted paper, now turned golden, in several layers, and the pages stained, flecked, and tattered around the edges;

its garish illustrations had come unattached but were preserved, laid in. I had the feeling even in my heedless childhood that this was the only book my father as a little boy had had of his own. He had held onto it, and might have gone to sleep on its coverless face: he had lost his mother when he was seven.

My father had never made any mention to his own children of the book, but he had brought it along with him from Ohio to our house and shelved it in our bookcase.

這本書沒了封面,封底用幾條紙片粘牢,有好幾層,如今都泛黃了,書頁上污跡斑斑,邊角處都破碎了;書中花哨的插圖脫了頁,但都保存良好,夾在書里。即使在少不更事的童年,我就覺得那是我父親小時候擁有的惟一一本書。

他一直珍藏著這本書,或許還枕著這本沒了封面的書睡覺:他7歲時就沒了母親。我父親從來沒跟自己的孩子提起過這本書,但他從俄亥俄一路把它帶到我們的家,把它放進我們的書櫥。

10、My mother had brought from West Virginia that set of Dickens: those books looked sad, too — they had been through fire and water before I was born, she told me, and there they were, lined up — as I later realized, waiting for me.

母親則從西弗吉尼亞帶來了那套狄更斯:那套書看上去也慘不忍睹—— 她告訴我,我還沒出生,這些書就歷經水火之災,可現在它們還是整齊地排列在那兒—— 後來我意識到,是等著我去讀。

11、My own words, when I am at work on a story, I hear too as they go, in the same voice that I hear when I read in books. When I write and the sound of it comes back to my ears, then I act to make my changes. I have always trusted this voice.

寫小說時,我也能聽見文字落紙的聲音,與我讀書時聽到的聲音一樣。我寫著,那聲音傳入耳內,於是我聞聲而動,加以修改。我一直信賴這一聲音。

(10)尤多拉韋爾蒂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在美國文學界,尤多拉·韋爾蒂被人們譽為短篇小說大師,人們常把她和俄羅斯作家契訶夫相提並論。這一比較顯示了韋爾蒂在美國當代文學界的地位。但是,韋爾蒂的作品在她文學生涯的早期卻沒有受到推崇。

但是,韋爾蒂的作品在她文學生涯的早期卻沒有受到推崇。

人們認為:她的作品地方性過於濃厚。在韋爾蒂進入晚年以後,美國文學界逐漸認識到了韋爾蒂作品的重要性,給予了她很大的榮譽。韋爾蒂對此則一如既往,處之泰然,謙遜依舊。

韋爾蒂女士的作品來源於她對美國南方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以及她對人性的感受。美國文學巨匠福克納在1943年讀了韋爾蒂女士的小說後寫信給她。信中說:「你寫的不錯」。 直到韋爾蒂女士去世時,那封信還掛在她的卧室的床頭。

閱讀全文

與尤多拉韋爾蒂短篇小說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生三世菩提劫小說續寫 瀏覽:543
都市林雲小說全集 瀏覽:829
盜情有聲小說 瀏覽:91
完結免費一妻多夫小說 瀏覽:52
都市狂梟小說下載txt全集下載 瀏覽:99
長篇系統流完本玄幻小說 瀏覽:503
惡魔心尖寵全文小說 瀏覽:147
寫小說怎麼避免雖然但是 瀏覽:578
女主角叫揮玉的小說 瀏覽:307
肥臀小說網 瀏覽:757
男主角南宮熾的小說 瀏覽:781
綜影視有還珠格格同人小說 瀏覽:232
怎麼在網上報名寫小說 瀏覽:450
韓星同人小說下載 瀏覽:258
完結本末日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630
完結免費搞笑小說排行榜 瀏覽:599
霍夫曼穿越小說 瀏覽:681
都市偷心龍爪手小說2185章 瀏覽:550
關於暴富系統小說 瀏覽:66
小說重生民國之生死狙擊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