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代表作和戲劇有
北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選入了課文(第十三課)《我從羅丹得到的啟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選入(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七年級下冊第21課《偉大的悲劇》。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紀》《滑鐵盧之戰》《巴爾扎克》《斷頭王後》《瑪麗·斯圖亞特》《人類的群星閃耀時》[1]《三作家》《同魔鬼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羅曼 羅蘭》戲劇《Das Lamm der Armen》《Tersites》《Jeremias》短篇小說《舊書商門德爾》《償還舊債》《Die Wanderung》《一顆心的淪亡》《Wondrak》《灼人的秘密》《Wunder des Lebens》《奇妙之夜》《Zwei Einsame》《看不見的收藏》《無形的壓力》《情感的迷惘》《Der Stern über dem Wald》《Amokläufer》《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里昂的婚禮》《Praterfrühling》《日內瓦湖畔的插曲》《Geschichte eines Untergangs》《貴婦失寵》《Geschichte in der Dämmerung》《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Die Liebe der Erika Ewald》《Das Kreuz》《Ein Mensch, den man nicht vergisst》中篇小說《恐懼》《象棋的故事》《Die Frau und die Landlschaft》《女僕勒波雷拉》《夏日小故事》《Der Verbummler》《Vergessene Träume》傳奇《Rahel rechtet mit Gott》《Virata-Das Auge des ewigen Bruders》《Der begrabene Leuchter》《Die Legende der dritten Taube》長篇小說《Clarissa》《永不安寧的心》《變形的陶醉》《愛與同情 - Ungeld des Herzens》其他作品《昨日的世界》《人類的群星閃耀時》《歐洲的遺產》《卡斯特利奧對陣加爾文》(或譯:《良知對陣暴力》、《異端的權利》)《州,城市,風景》《藝術創造的秘訣》《Begegnung mit Menshchen, Büchern, Städten》《時間與世界》《詩集》《文章與介紹》《日記與書信》
2. 奧地利的茨威格的作品有哪些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
《恐懼》
《月光小巷》
《看不見的珍藏》
《象棋的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裡。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熏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志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
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飢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斗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
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
,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贊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並,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一九三八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一九四零年經紐約去巴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的歷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歷史;這是對昨日的世界,亦即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淪的資產階級世界的回憶。他死後發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沉痛地訴說了一個心靈和才智遭到納粹摧殘的人的經歷。
茨威格一生寫過、同情過許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們的同情。
3.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有哪些主要內容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內容概述:茨威格一生著有6部小說集、7部戲劇、9部散文集、12部傳記和兩部長篇小說。《茨威格中短篇小說選》是一本譯者的選集,收錄了包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灼人的秘密》、《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雨潤心田》、《象棋的故事》等在內的主要中短篇小說。受弗洛伊德學說的影響,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說更多地把藝術的燭光照進了人之情慾的隱秘世界,少年的萌動、青年的焦灼、中老年的壓抑和突然爆發等激情時刻,都在茨威格的筆下原生態地展現了出來。因為關涉人之情慾的萌動、發育、變化的全過程,他的3本小說集被稱為「鏈條小說」。
《灼人的秘密》選自茨威格「鏈條小說」之第一本——《初次經歷》,寫一個兒童眼中的成人生活:假期里母親和一個陌生叔叔的頻繁約會,成了他灼人的秘密。《雨潤心田》、《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選自「鏈條小說」的第二本——《熱帶癲狂症患者》,展示的是青年和成年人的「激情時刻」——突然而至淹沒一切的情慾、狂熱執著的愛情火焰等等。最著名的《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選自「鏈條小說」之三——《情感的迷惘》,寫的是一個身份高貴、年逾不惑的孀居女人,竟然為了一個年輕賭徒的一雙手而神魂顛倒、以身相許,甚至想與其遠走天涯。《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最後一部小說,寫一個遭納粹迫害的奧地利博士戰勝心理恐懼,在遠洋輪船上與世界冠軍弈棋艱難取勝的虛構故事,具有明顯的反納粹傾向。
以下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概略:我的兒子昨天死了。如今這世上我只剩下了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你對我一無所知,但我卻一直深愛著你。要不是我現在將不久於人世,我也不會寫信給你。
我的生命是在13歲時開始的,那一年,我認識了你,你和我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你的門正對著我的家門。大家都敬重你,因為你是個作家,風趣雅緻,只有25歲。我把我少女的全部精力用來窺視你的生活,那是我最大的樂趣。
5年後終於有一天,你邀我共進晚餐。激動的我,怎麼能拒絕你呢?飯後,你邀我去你那兒聊天,我也神不守舍地跟你去了。我將我處女的身心都獻給了你。不,不,我現在不是想責怪你,我只會永遠感激你。那一夜是多麼幸福、多麼愉快啊!你知道,你和我共度了3個夜晚。然後,你就旅行去了,再也沒給我寫過一個字。
我的孩子死了。那也是你的孩子,親愛的,是我們三日恩愛的結晶!
生下孩子後,我一直沒再見到你。思念溫暖著我痛苦的心靈。每年你的生日,我總會給你送上一束白玫瑰,你還記得嗎?在近11年中,你可曾問過是誰送的嗎?
現在,你也許會問:這些年我是怎樣過的,怎樣帶孩子的?告訴你,我最親愛的人,我賣身了。我只是為了你的孩子,才這樣做的。我委身的男人都喜歡我,只有你不是這樣。
我得了傷寒,活不久了……
我愛你,現在依然愛你。永別了。
4. 介紹幾本茨威格的小說
茨威格最有名的就是短篇小說和傳記.其中最經典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最能代表他的風格.還有本傳記《斷頭女王》,非常經典,五星級推薦
5. 茨威格短篇小說集都有什麼
灼人的秘密
夏天的故事
月光巷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里昂的婚禮內
國際象棋的容故事
女僕勒德雷拉
舊書販門德爾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
一顆心的淪亡
桎梏
巧識新藝
情感的迷惘
償還舊債
偶識此道
雷潑萊拉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看不見的珍藏
無形的壓力
奇妙之夜
6. 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忘卻的夢》主要內容是什麼
《忘卻的夢》,並於20世紀初發表。小說的篇幅不長,講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由於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兩人的價值觀念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女的追求的是榮華和富貴,男的嚮往的是理想和愛情,志趣不同,當然走不到一起。
7. 茨威格的小說有哪些
斯蒂芬·茨威格作品集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看不見的珍藏 月光小巷
里昂的婚禮 無形的壓力
償還舊債 女僕勒波雷拉
偶識此道 舊書販門德爾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 是他嗎?
變形的陶醉 象棋的故事
情感的迷惘 奇妙之夜
雷潑萊拉 一顆心的淪亡
巧識新藝 舊書商門德爾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桎梏
相關文章
序(張玉書)
茨威格,S.(1881~1942)奧地利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企業主家庭。1899年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皙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16歲就在刊物上發表了處女作。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感情的紊亂》(1927)等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8. 茨威格中短篇小說有哪些
1.被遺忘的夢 2.灼人的秘密 3.熱帶癲狂症患者 4.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5.月光巷 6.恐懼 7.一顆心的淪亡 8.巧識新專藝 9.情感的迷惘 10.一個屬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11.舊書商門德爾 12.看不見的收藏 13.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14.象棋的故事
每篇故事都很好 但是個人比較喜歡《情感的迷惘》《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故事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每一個心理活動都描寫的非常細膩。茨威格是一個靈魂的獵者。
9. 茨威格的哪一部中短篇小說獲過諾貝爾獎。
茨威格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版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權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茨威格在德語文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的經典中短篇小說有1.被遺忘的夢2.灼人的秘密 3.熱帶癲狂症患者 4.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5.月光巷 6.恐懼 7.一顆心的淪亡 8.巧識新藝 9.情感的迷惘 10.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11.舊書商門德爾 12.看不見的收藏 13.日內瓦湖畔的插曲 14.象棋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