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錢鍾書小說作品有哪些
錢鍾書寫的小說只抄有兩部:
長篇小襲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共四篇《上帝的夢》《貓》《靈感》《紀念》
長篇小說《百合心》沒有完成.
其他《管錐編》《談藝錄》都是學術類的著作.
《寫在人生邊上》是散文集
《槐聚詩存》是詩集
2. 錢鍾書散文
贈與季康
序
重印本序
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
窗
論快樂
說笑
吃飯
讀伊索寓言
談教訓專
一個偏見
釋文盲
論文人屬
《中國詩和中國畫》、《讀〈拉奧孔〉》、《通感》、《林紓的翻譯》
:《詩可以怨》(1981)、《漢譯第一首英譯詩〈人生頌〉及有關二三事》(1982)、《一節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1983)
《精印本〈堂·吉訶德〉引言》、《人生邊上的邊上》。:《俗氣》、《談交友》、《小說瑣征》、《讀小說偶憶》、《中國文學小史序論》、《論不隔》、《中國的文學批評的一個特點》、《小說識小》、《小說識小續》、《談中國詩》。 :《詩可以怨》(後收入《七綴集》)(《文學評論》1981年1期)、《也是集》(1984)、《模糊的銅鏡》(《隨筆》1988年第5期)、《石語》(1996)、《容安館札記》、《錢鍾書英文文集》(2003)、《宋詩紀事補訂》(2005)。
3. 錢鍾書、王蒙、季羨林、劉墉、余秋雨的短篇優美散文
聽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台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裡,同一種死文字拚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裡,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裡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鍾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
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
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瞭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裡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6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裡,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台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裡,每一個葉片都彷彿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拚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乾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准備力量向水面沖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鑽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願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4. 錢鍾書的兩部著名的學術論著談藝錄斜邊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短篇小說人獸鬼和長
C
5. 錢鍾書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錢鍾書寫的小說只有兩部:
長篇小說《圍城》
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共四篇《上帝內的夢》《貓》《靈感》容《紀念》
長篇小說《百合心》沒有完成.
其他《管錐編》《談藝錄》都是學術類的著作.
《寫在人生邊上》是散文集
《槐聚詩存》是詩集
6. 文學常識:錢鍾書,現代 家、 家、 家和 家,著作有散文集 。長篇小說 ,短篇小說 。
作家,文學研究家,翻譯家長篇小說:《圍城》短篇小說:《人.獸.鬼》
7. 錢鍾書有什麼作品
1、《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2、《寫在人生邊上》是2000年05月遼寧人民出版社/遼海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錢鍾書。 該書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是錢鍾書的一本散文集。
3、《人·獸·鬼》是學者錢鍾書的一本短篇小說集。本書中所收入的《上帝的夢》、《貓》、《靈感》、《紀念》四篇小說作品,出自中國現代著名學者、作家錢鍾書寫於1945—1946年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
4、《槐聚詩存》系著名學者錢鍾書先生的一本詩詞合集。《槐聚詩存》匯集了作者1934年至1991年的詩作,其中有《還鄉雜詩》、《牛津公園感秋》、《窗外叢竹》、《秋心》、《王辛迪寄茶》、《閱世》、《代擬無題七首》等。入《錢鍾書集》。
5、《模糊的銅鏡》,這是錢鍾書 先生1988年給香港版《宋詩選注》所寫前言的題目。錢先生把他的這部《宋詩選注》比作「模糊的銅鏡」,是有其深意在的,可惜學界至今似未有評述。
8. 結合作品談談錢鍾書散文的特徵
錢鍾書先生以學術和小說譽滿天下,於是乎,《圍城》、《管錐編》和《談藝錄》的煌煌盛名,掩蓋了其散文的光芒——似乎很少有人稱錢鍾書為散文家了。殊不知,錢鍾書的散文,內涵豐富,邏輯縝密,文筆老辣,機趣盎然,嘻笑、譏諷、幽默、誇張擬人、引經據典、類比取譬、小說筆法……俱成文章,文風行雲流水,幾達於「無技巧」之境,可謂自成一家。在我看來,錢鍾書不僅是散文家,而且稱得上是20世紀現代白話散文的大家。
【一】
對許多人來說,名字只是用於身份辨識的符號,但對於錢鍾書教授來說,「鍾書」二字則不啻是他的座右銘,是他矢志不渝的信條,也是他「作家兼學者」形象的真實寫照。在舊中國,錢先生「兵罅偷生」,尤其是「重之喪亂,圖籍無存」令他深深的嘆惋;在「文革」中,「經過九蒸九焙」的改造,他提出最不能忍受的只有一條:「沒有書」;女兒訪英,他也只有一句交代:多買新書。難怪與他鶼鰈相得的夫人楊絳先生曾斷言:「他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錢先生如此鍾情於書,自有他的道理。用錢先生自己的話說:「有些書,如先秦諸子,特別是孔、孟、老、庄、韓、列,如《左傳》、《詩》、《騷》,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宋書》、《魏書》、《南齊書》,如《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等等,都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基礎書、必讀書。」他認為,一個人只要多讀書,多比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見解。這當然是他的切身體會。錢先生到底讀過多少書,碌碌如我輩者實難估計。但是,僅《管錐編》一書的引文已逾萬種,杜少陵所謂的「讀書破萬卷」,錢老所讀之書之數想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錢先生坐擁書城,手不釋卷,直至「朱墨爛然,方譙周獨笑」。然而,他是「讀書以極其至」,而非「以讀書為其極至」。錢先生說過:「假使人生是一部大書……這部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所以,他在酷嗜古今中外文史哲典籍的同時,從來也未放鬆對於「人生」這部無字「大書」的閱讀。
錢鍾書先生少年時,讀書的「食腸很大」,無論是詩歌、小說、戲曲、「極俗的書」,還是「精微深奧」的「大部著作」、甚至「重得拿不動的大字典、辭書、網路全書」,他都「甜咸雜進」。這個習慣後來貫徹到學術研究當中,就成為他打通學術壁障的不懈努力。當然,鍾書「鍾書」到了破萬卷之境,則後來無論在小說、散文隨筆也好,抑或是在學術論著也罷,「下筆有如神」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
錢鍾書的散文是典型的學者散文。所謂學者散文,大都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主旨不在於表情寫景,主要的表現手段也不是抒情、寫景或敘事,而是議論、說理和達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啟人。錢鍾書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見長。他好像是把博大的知識海洋融會貫通,濃縮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測的一潭清水。雜而博,既是其散文的內容特色,也成其大家風范。讀他的散文,你會在表面的駁雜紛繁中,發現其中始終隱現著的智性思辯的光芒和嚴整有序、滴水不漏的推理的力量,而這一切又是在從容不迫,「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得不止」(蘇東坡語)的行文風格中體現出來的。如數家珍般的知識掌故、信手拈來的名言雋語、爽辣尖刻的類比分析、入木三分的刻畫描摹以及讓人忍俊不禁而又拍案叫絕的譬喻揶揄,讓人大有目不暇接、酣暢淋漓之感。
就數量而言,錢鍾書的散文並不多。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散文,主要收在《寫在人生邊上》,其他散文大多散見於各報紙雜志。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出過兩個集子,近幾年才又出過一本《錢鍾書散文》和《錢鍾書楊絳散文》。
錢鍾書的散文,常常語出驚人,挾帶著先聲奪人的力量,使你一旦開讀便欲罷不能。如《吃飯》的開頭:「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只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了一個轉了彎的、不甚素樸的人生觀。辨味而不是充飢,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或最高的裁判。不過,我們仍然把享受掩飾為需要,不說吃菜,只說吃飯,好比我們研究哲學或藝術,總說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樣有用的東西只能給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無用的東西會利用人,替它遮蓋和辯護,也能免於拋棄。」真可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彷彿不經意間,絮絮叨叨之際,人生的感悟、素樸而又不乏真知灼識的哲理,便綿綿而來。
錢氏文體中比喻手法的運用固然是意象審美的需要,但更是打通、博綜的手法。錢氏的文章,中心意思主流思想脈絡是相當清晰的,但他卻並非作狹窄的專門論述,所以他的問題手法常常是旁徵博引、散漫扯談、旁敲側擊、比喻類比,這樣,文章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如《釋文盲》里寫道:「學會了語言,不能欣賞文學,而專做文字學的功夫,好比向小姐求愛不遂,只能找丫頭來替。不幸得很,最招惹不得的是丫頭,你一抬舉她,她就想蓋過千金小姐。有多少丫頭不想學花襲人呢?」自「不幸得很」以下是比喻後的散發式輻射,對喻體加工發揮,這種描寫性闡述的賓意已遠,揭示的動機是更深入了一步,自然使文體更加立體了。
再者,錢氏散文還運用了諷刺刻薄的小品文筆法。如錢鍾書先生的《寫在人生的邊上》。「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開頭一句就留下大埋伏,隨你想去。「假使人生真是這樣,那末,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具有書評家的本領,無須看得幾頁書,議論早已發了一大堆……」抄到這里,我便覺得有些心虛。讓讀的人心虛,正是小品文的妙處。《論文人》篇的後半段說:「至於一般文人,老實說,對於文學並不愛好,並無擅長。他們弄文學,彷彿舊小說里的良家女子做娼妓,據說是出於不甚得已,無可奈何。」「據說」兩字再次出現,似調侃,堪玩味。文章開頭說:「文人是可以嘉獎的,因為他虛心,知道上進,並不拿身份,並不安本分。」欲擒故縱是小品文的章法之一,有點相聲里抖包袱的味道。「真的,文人對於自己,有時比旁人對於他還看得輕賤;他只恨自己是個文人,並且不惜費話,費力,費時,費紙來證明他不願意做文人。在這個年頭,這還算不得識時務的俊傑么?」最後一句有暢快淋漓之勢。下面一句仍然是讓筆者讀來心虛的:「至於不事虛文,精通實學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專家,盡管也洋洋灑灑發表著大文章,斷乎不屑以無用文人自居……雖然還夠不上武人的資格。」錢鍾書式的小刻薄初露端倪。好戲尚在別的文章里呢。《釋文盲》篇開頭照例是閑扯:「在非文學書里找到有文章意味的妙句,正像整理舊衣服,忽然在夾袋裡發現了用剩的鈔票和角子;雖然是分內的東西,卻有一種意外的喜悅。」文章寫到中間,那種叫人嘆服的刻薄又出現了:「說來也奇,偏是把文學當做職業的人,文盲的程度似乎愈加厲害……看文學書而不懂鑒賞,恰等於帝皇時代,看守後宮,成日價在女人堆里廝混的偏偏是個太監,雖有機會,卻無能力!」「色盲決不學繪畫,文盲卻有時談文學,而且談得還特別起勁。」
作為卓越的小說家,錢鍾書還常常把小說的筆法融入散文,形成了其敘事靈活自如、虛構擬人精妙絕倫的特點。如《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就虛擬了一個溫文爾雅、「人性」十足、通情達理的「魔鬼」。每個讀者都能從中以文為鑒,照見自己或他人的隱秘世界。這不僅是小說與散文的結合,也是知識與想像的結合。
但錢鍾書的學者散文中也常常難免有「掉書袋」的毛病,他不是為知識而知識地炫耀和賣弄,其創作(包括小說)完全可以歸入「為人生」的寫作之列。正如作者在解釋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時說的:「人生據說是一部大書。假如人生真是這樣,那麼,我們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書評家。」「假如人生是一本大書,那麼下面的幾篇散文只能算是寫在人生邊上的。這本書真大!一時不易看完,就是寫過的邊上也還留下了好多空間。」在這里,我們除了看到錢鍾書的謙虛外,更能體會到他對人生的態度。
毫無疑問,錢鍾書的散文是啟人心智的智者的言說,是廣泛繼承與借鑒中外優秀散文傳統、融通中西文化的文化「寧馨兒」。
【三】
「寫在人生邊上」是值得注意的文體視角。在圍城外看圍城,在人生邊上看人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走出了「此山」又如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只看到錢鍾書永遠高高在上的立場,有些學者頗不滿意錢鍾書那種高於一切人的審視與幽默的超然態度。其實錢氏一直在努力追求作為一個智者,於是「他只好採用一種全知全能式的視角,這才能超脫,能在人性的、價值的、文化的最高角度獲得一種客觀,保有一種比一切人都聰明的靈感的洞察力」(李嘉建語)。他為誰說話呢?他只為一種存在做解釋,所以,他成了一個存在主義者,一個以真理和人類價值為闡述對象的智者。
如今,漫步在人生邊上的錢先生步出書頁邊緣,而他的名字便留在了書底留白處。
9. 錢鍾書散文集
錢鍾書(1910.11.21-1998年12月19日)字默存,號槐聚。江蘇無錫人。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絛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著作書目:
《寫在人生邊上》(散文集)1941,開明
《人.獸.鬼》(短篇小說集)1946,開明
《談藝錄》(文論)1948,開明;補訂本,1984,中華
《管錐篇》(1-4冊,文論)1979,中華;增訂本,1982,中華.《管錐編》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述,它完整地闡釋了作者錢鍾書先生的哲學、美學、文學、學術觀,甚至政治觀等。它像一座龐大的迷宮,處處充滿睿智,處處把你引入一個新境地,讓你顧盼沉思,同樂同悲。《管錐編》全書由許多札記組成,主要評論十部中國古典,它們是經部《周易》、《左傳》、《毛詩正義》,史部《史記》,子部《老子》、《列子》、《易林》,集部《楚辭》、《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評述的佛家和道藏典籍也很多,中國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廣笑府》等著作也常被引述,西方典籍更多不勝舉。
《七綴集》(文論集)1985,上海古籍
《圍城》(長篇小說)1947,晨光.錢鍾書的圍城,精闢的概括了婚姻的內涵和外延.把亘古以來的婚姻之疼盡數娓娓道來,大師把婚姻解說的如此透徹,沒人可與攀比. 「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據癖的人也當然不肯錯過索隱的楊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 作為一名世界級的學者,錢鍾書的學術成就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流傳在小范圍內。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說的,學術本來說是三五「素心人」的事。盡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內,錢鍾書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嘆,但對於更多中國人來說,「錢鍾書」這個名字仍然緊緊地與小說《圍城》聯系在一起。
假如以小說類型來劃分的話,《圍城》大概可以劃入「文人小說」這一類。書中最突出的是作者機敏的才華、詼諧幽默的描述與隨處可見、令人叫絕的比喻。這類小說在中國尚無傳統,但熟悉英美文學的讀者不難在17、18世紀一些優秀的隨筆和散文作品中發現這種令人回味無窮的「知識與智慧」的閃光。
你在網路里可以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