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短篇小說贊賞師教案
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求教師寫教案,並把教案做為考核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方面。但據調查,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寫教案純粹是為了應付檢查,對教學並無多大實際意義,後補教案的現象非常普遍。
自己做了教師之後,我一直按「備教材」和「備學生」這兩個要求來設計我的教學。後來我發現,「備教材」與「備學生」其實是合二為一的事情,而並非分開的兩個要求或兩個程序。我將它理解為「根據學生的學情梳理教材的知識結構」。有一段時間,我認為我自己的這個想法和做法得意。學校曾在全校范圍內檢查教師的教案,我寫的教案作為優秀教案受到學校領導的認可和贊賞。但做教師的時間長了,我感覺我的教案越來越沒有個性、越來越沒有生機。像周圍其他老師一樣,我發現我的教案不過是在不斷「重復」昨天的、過去的故事。只是用心地去寫工整,並沒有思考的過程,上課按案上的內容去上幾乎是沒幾次,多說公開課的教案是照著去做,但一堂課下來也超越了教案的界線。
我開始為寫教案的問題感到困惑。
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工作中的案例來談談。
有一次學校讓我在省現場會上上一節公開課,在為這節「公開課」准備教案的過程中,我提醒自己「要注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開始反思我自己以往的「公開課」的得意與失意。意識到所有的得意與失意,似乎都與「教案」、「教學設計」相關。而且,關鍵的問題不在「上課前」我如何設計教案,關鍵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實際狀況調整我的原先設計好的「教案」。如果這樣來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學之後。
我不知道我這個想法是否正確,但我很願意按照這個想法來展開這次的「公開課」。
那天語文課的內容是是《小書架》,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學生進行滲透性識字,從中讓學生領會我們每個人要讀書,與課後的語文天地中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相吻合,調動學生讀書的興趣。
這節課一開始我利用我事先准備好的課件與精心設計的導入語相結合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之中,可以說教案中的第一個環節按部就班地得以展現,我很得意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下一個環節。
後來有一位學生說到「老師丁丁冬冬那麼喜歡讀書,你喜歡嗎?我也喜歡讀書,你能給我介紹幾本嗎?」。當時我就一愣,平時我讀的關於教學方面的書比較多,還真是忽略學生應該讀哪些書,可是我靈機一動,說到:「我們班有很多同學也喜歡讀書,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幾個孩子紛紛舉手為我解圍。下課後,我有些後悔因時間緊而沒有上書店走走。在講課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該讀哪些書好,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可這一契機卻在我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溜走,忽略了這一「課程資源」。
接下來的課堂過程中,就並不是按我所寫的每一個步驟去完成,而是時而與學生議論紛紛,時而產生共鳴。課堂的氣氛在孩子們一次次的問題得到解答時而不斷地掀起高潮。
而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盡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和學生的「插嘴」調整上課前設計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遺憾,要是再有機會教同樣的內容,我想我的「教案」會重新改寫。
從上述的一個小小的案例中,我得到很多的啟示:
我認為:教案要寫,但不一定要詳細的,而是根據學生實際寫出可操作性強的個性化的教案。教案是課前的整體構思,可以是以框架的形式出現,其具體內容應隨課堂的需要而充實,因為學生的思維是多變的,如果按預定的教案去教,那就是死灌,不符合新形勢下的教育。 所以我認為應該寫,至少對課堂的流程應有一個安排,盡管課堂上大多數教師會靈活安排,但是整體把握還是變化不大的。應在走進課堂之前,自己准備在這節課帶著學生做什麼,達到一個什麼目標,預測一下學情並作一定的應答准備。這些都是教學准備所必不可少的。人腦的絕對記憶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常教導學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自己首就應該作個榜樣。
到北京的兩次學習給我很深的體會,我看到他們那裡的教師的教案都是別俱一格的,每一位教師的教案都有可值得學習的地方,拿到哪一本都愛不釋手,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書寫「開放式」的教案。首先,要打破傳統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許教案因人、因課程、因教學內容而異,倡導書寫個性化、創新性教案。同時要改變教案檢查的傳統理念和標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書寫教案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迎合檢查而是為了促進教師實現個性化的教;不是苛求環節的完備與否而是充分張揚教師的個性;不是約束教學活動的範式而是促進教學生成的載體。唯其如此,才能調動教師寫教案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其次,倡導教案「留白」。所謂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具體來說就是教案的書寫在內容上不要過於詳盡,形式上不要過於瑣碎,結構上不要過於封閉和程式化,而是要體現出內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結構上的不確定性,以便能夠適應新情境、容納新內容、確立新策略,為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