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赤佬」的初始意不為罵人語(萬老闆趣話蘇州之十四)
吳方言中「赤佬」出口,人們但凡會理解為罵人之語。其實,「赤佬」一說流傳已有千年,豈止不為戾言損人,甚至還跟一位傑出歷史人物有關,寓有極大的榮耀與褒揚意味呢!
話說宋朝仁宗年間,出了位國家棟梁,他就是赫赫有名的狄青大元帥。雖說狄將軍統領大宋三軍,在朝廷武班大員中身居魁首,可無論何種戲文,只要狄青出場,導演要求於演員的,一律必須扮相英俊,舉止瀟灑,風度翩翩,稟賦優雅,儼然乎一介博學高才之儒生,這跟民間傳說的狄青為武曲星投身之掌故顯然不睦。反觀同時代的龍圖閣大學士、開封府尹包拯包大人,百姓都曉得他是文曲星下凡,可偏偏生得如黑炭也似的,難不成戲劇裡面角色開相時,導演犯了迷魂症,來了個張冠李戴。關於這段公案,古典歷史小說《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並不見載,小說演繹英雄傳奇人物楊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將抗擊外臘辯侮、斥佞除奸、忠君報國的故事,將包公斷狸貓換太子案,楊、包、狄與奸相龐吉的斗爭寫得有聲有色,扣人心弦,楊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氣方剛,包拯的足智多謀,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小說好像沒有對狄青、包拯的面相與身份之間的何以悖謬作出解釋,倒是民間傳說回答了這問題。狄青、包拯武曲、文曲乃是知己好友,兩位星宿同一天投胎凡世,出生之前,在天宮逍遙如常,慣開玩笑的他們商議嘗試換頭取樂,於是,包拯的文曲星清秀俊朗相貌為狄青擁有,狄青的武曲星黝黑莽撞面龐被包拯所得,可謂一拍即合,兩廂滿足。哪裡知曉,玉皇大帝的命令即刻下達,兩人投胎出世的時辰已到,容不得半分耽擱,若想換回頭顱,談何容易——光以醫用羊腸線縫合頸部切口,即需三分之一時辰。這樣,包拯落了個黑不溜秋的無奈相,而狄青卻佔了個便宜——天生一個美男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少年狄青出生於貧苦人家,歷盡人間艱辛,後踏上從軍報國路途,於兵卒之低階起步,積獲累累軍功,官階逐漸升遷,終至擔任大宋樞密院軍機首長之職,執掌全國軍權。因為其生涯際遇這般的與眾不同,故而頗得下屬官兵的擁戴、尊敬,大家都佩服他身居要職而起於「赤士(宋朝軍隊中最低等的小兵稱號)」的人悄備生經歷,就贈送他一「赤老(赤士中的老一輩)」的綽號,在背地裡一傳十、十傳百的稱開了。再說,狄青大將軍的私德品性可謂眾口皆碑,司軍令而秉公行事,握帥印而身先士卒,清正廉潔當為居官正道,即便對官場中迎來送往的那一套禮節亦不屑為之,每每狄大人出行巡視,地方下屬總會事先得到通報,於是就提前作好歇宿排場、碼頭出接等准備,可往往恭敬迎候、懈怠而歸,為何?原來,狄青大人早已微服出行,先於迎候下屬而來至營帳衙署。一回二回不打緊,三回四回的,人們就生怨言了,一句流行語在軍中傳開:要接「赤老」,難上加難;不見「赤老」,接著「赤老」。此話中前兩個「赤老」指狄青其人,第三個「赤老」意為「影子」,這就相當於罵狄青為幽靈鬼魂了,不過,背後話與其說是怨言,不如說是頌語,大家對狄青將軍不擺架子、平易近人作風的贊揚之情溢於言表輪運缺。歷史何其相似,廉潔奉公、不好迎送的大人物古有狄青,今有許世友,據說,許司令為使迎候者下不為例,會使出少林弟子的硬功夫,趁握手之機讓對方手腕生疼、苦不堪言,於是,暗暗叮囑自己,下回再也不會來迎接他許司令啦,免得自討苦吃。這亦正合老許的心意:獨來獨往,省卻煩惱,何樂不為!
沿用日久,「赤老」寫成「赤佬」,以示稱人。其語義也日漸顯出兩面性:爭執以至打架者,「赤佬」戾詞不離口——動恨生怒時表切齒痛罵;路遇熟友,「赤佬,多日不見你了」——惹憐寄愛時抒百般喜歡。語義的豐富性可見一斑。(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