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人對四大名著的評價
端木吟天
知道合夥人生活技巧行家
水滸是反映古代農民戰爭的小說代表,綠林小說一路;
三國是歷史題材,演義類的小說;
西遊是魔幻小說的代表,神話小說--自山海經開始;
紅樓是現實小說的達大成,傳承了《金瓶梅》的寫實傳統;
這四部書其實是代表了四類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題材;並不是說,中國的古典小說也就這四部能看了,可以稱得上是「名著」了;他們分別表示了各類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
一、《三國演義》 講三國底事情的,也並不自羅貫中起始,宋時里巷中說古話者,有「說三分」,就講的是三國故事。 蘇東坡也說:「王彭嘗雲:『途巷中小兒,……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可見在羅貫中以前,就有《三國演義》這一類的書了。因為三國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底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再有裴松之注《三國志》,甚為詳細,也足以引起人之注意三國的事情。至羅貫中之《三國演義》是否出於創作,還是繼承,現在固不敢草草斷定;但明嘉靖時本題有「晉平陽侯陳壽史傳,明羅本編次」之說,則可見是直接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的。但是現在的《三國演義》卻已多經後人改易,不是本來面目了。若論其書之優劣,則論者以為其缺點有三:(一)容易招人誤會。因為中間所敘的事情,有七分是實的,三分是虛的;惟其實多虛少,所以人們或不免並信虛者為真。如王漁洋是有名的詩人,也是學者,而他有一個詩的題目叫「落鳳坡吊龐士元」〔1〕,這「落鳳坡」只有《三國演義》上有,別無根據,王漁洋卻被它鬧昏了。(二)描寫過實。寫好的人,簡直一點壞處都沒有; 而寫不好的人,又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其實這在事實上是不對的,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全好,也不能事事全壞。譬如曹操他在政治上也有他的好處;而劉備,關羽等,也不能說毫無可議,但是作者並不管它,只是任主觀方面寫去,往往成為出乎情理之外的人。(三)文章和主意不能符合——這就是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像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要寫孔明之智,而結果倒像狡猾。——然而究竟它有很好的地方,像寫關雲長斬華雄一節,真是有聲有色;
❷ 我是怎麼看懂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
在近幾十年的的歷史里,1994年為我們奉獻了諸多經典電影,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這一年一定是上帝想看電影了。同樣是那年的電影《低俗小說》可以說是這些經典里的招牌之一了。然而和那些傳統的經典電影所不同的是《低俗小說》一直都飽受爭議。基本上只要你喜歡電影就很難不聽說這部電影,它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標志,一種品位。但凡說自己愛看電影的,沒有不看它的,但凡搞文藝的,沒有不對它評說兩句的。而這些評論也嚴重兩極化,神作和垃圾是比較常見的詞彙。
其實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出現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常見的。如果相較於其他的藝術便不難理解。比如一開始繪畫講究寫實,突然出現了一些人喜歡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根本看不懂,後來我們知道了有一種畫叫抽象派。你可能根本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些看起來就像3、4歲孩子畫出來的東西可以賣幾個億。但它依然是藝術,不會因為你的不理解就變成垃圾。類似的情況像文學作品裡的《金瓶梅》也差不多。
為什麼畢加索隨便一副畫可以賣出你無法想像的高價,而普通畫家類似鬼畫符可能一文不值。因為他是畢加索,而《低俗小說》可以成為經典的原因在於他是昆汀·塔倫蒂諾的作品。如果你想真正知道為什麼《低俗小說》是一部經典而不只是想裝個13,那麼了解昆汀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實昆汀的每一部作品都處處充滿了昆汀的性格,流著昆汀的血液,以至於如果你不了解昆汀就很難理解為什麼他的作品這么獨特,你不認可昆汀就很難認可他的作品。當然有一類人不算在內,就是看完昆汀作品後他的影評只需要寫一個字——「爽」的人。因為昆汀的電影本來就是拍給你們看的,自然符合你們的口味。
十六歲就高中退學的昆汀沒有經過專業的電影知識學習。他大多數的電影知識和技法都是在錄像租賃店工作時通過大量觀看和仔細研究電影逐漸領會並掌握的。所以昆汀是一個典型的非學院派導演,而不拘一格,大量的電影知識儲備成為他最大的武器。
讓昆汀能夠進入電影行業的是靠他的編劇能力。1991年,他憑出售《致命浪漫》劇本所得的5萬美元,1992年決定拍攝自己的第三個劇本《落水狗》, 電影在聖丹斯電影節參展後,立馬受到了評論界和cult片迷的熱烈追捧。大受鼓舞的昆汀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於是幾乎把自己全部的才能都用在了下一部電影《低俗小說》身上,結果《低俗小說》大獲全勝,奪得戛納影展金棕櫚獎,次年獲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獎,奠定了他的好萊塢地位。或許是《低俗小說》真的是用盡了昆汀的才能,以至於之後的幾部作品都不斷在走下坡路。直到後來因為受到香港功夫片的影響拍出了《殺死比爾》才東山再起。所以讓《低俗小說》如此特別的理由只有一個——它能夠全方面代表昆汀·塔倫蒂諾。
電影的敘事結構是最常被提到的特點。電影講述了幾個不同的故事,每段配上一個小故事的標題,其實在電影默片時代是被廣泛採用的,只是在今天昆汀·塔倫蒂諾把這些看似每一個獨立的小故事,連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個環環相扣的整體,從而完美的形成了一部電影。這種獨特的敘事手法並非《低俗小說》第一個使用,但應該是第一個很成功的電影,所以對之後電影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和影響,其中諾蘭的《記憶碎片》算是一個例子了。然而看到很多人在分析《低俗小說》的時候把每個故事都總結出來並按照正確順序排列我覺得是沒什麼必要的。因為我們需要明白《低俗小說》本身講的就是低俗的故事。昆汀並沒有試圖像那些傳統電影一樣通過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告訴你一些人生哲理。而且電影的故事內容也沒什麼難以理解的,如果是類似《記憶碎片》那樣的懸疑破案的電影,捋順故事似乎有些必要。當然兩者共同的特點的原本的故事如果按正常順序就過於普通了,所以這更像是導演把一個無聊普通故事拍的精彩的把戲,畢竟知道原理的魔術就沒什麼觀賞意義了。
既然說這部電影最能代表昆汀。那昆汀有什麼特點呢?
一.了解觀眾
在成為導演之前,昆汀就是最狂熱的電影觀眾。所以他也是最明白觀眾喜歡的是什麼。出人意料的情節,震撼感官的暴力都是昆汀不斷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法寶。其中在昆汀之後作品裡發揚光大的昆汀式暴力更是成為他電影最顯著的特點。和其他電影里的暴力有所不同的是,那些普通的暴力叫做「blood」,我更願意把昆汀的暴力稱作「red」。這種不可預料和「red」完美的結合在影片那場文森特在車子里誤殺間諜的戲體現的淋漓盡致,一場看起來十分血腥的場景在卻讓人忍俊不禁,這就是屬於昆汀的魔力。所以說對於有些觀眾一個「爽」字就足以代表所有的感受。
二.電影知識網路
昆汀對於電影的認識基本都來自大量的觀看錄像,相信每當不知道怎麼拍好一個場景的時候,昆汀就開始在他那個電影網路全書一般的大腦里找尋類似的考驗借鑒的場景。所以昆汀的作品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多的場景都來源於借鑒。根據 imdb 的不完全統計,《低俗小說》共有 136 處引用和致敬。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只包含影視類的文化承載實體的致敬。像手提箱密碼 666 是《聖經·啟示錄》中的獸名數目這樣的類似於猜測的例子是不算數的。當然作為一個不熟悉美國電影文化的國人想要看出這些引用和致敬是極難的,甚至即使告訴你具體的致敬是什麼,你可能也不知道昆汀致敬的名人是誰。但這依然不能否認昆汀的別有用心,說的形象點,昆汀其實不是在拍電影,而是在玩電影,只是很少有人想他一樣對電影如此熟悉。所以他應該是玩得最開心的那個人吧。
由於引用和致敬很多不可能一一列舉,這里就寫幾個簡單的,如果對其他的引用和致敬感興趣可以去imd詳細看看。
黑老大 Marcellus 轉過頭來看見 Butch 坐在車中的鏡頭,是從希區柯克的經典作品《驚魂記》中搬來的。
段經典舞蹈中 Vincent 有個動作源自叫作「Batusi」的搖擺舞。該舞蹈源自於 1966 版《蝙蝠俠》,由「Batman」 +「 Watusi」(60 年代一種舞蹈類型)兩詞疊合而來。
文森特之死無疑是引用了《禿鷹七十二小時》中 13 分 30 秒處 Harold 死在浴缸中的場景。
。。。。。。
三.話嘮
如果你問昆汀最想拿什麼獎,既不是奧斯卡最佳影片,也不是奧斯卡最佳導演,而是奧斯卡最佳編劇。作為編劇出身的昆汀在他的電影里有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話嘮,簡潔而密集的對話是昆汀所有電影的特點。
絕大多數的電影里對白都是為推動劇情而服務。而昆汀則不滿足於此,他更喜歡去挖掘文字本身的魅力,有些電影去掉畫面就什麼都不剩,比如你一定不願意去聽沒有畫面的《變形金剛》,即使你再喜歡它;而《低俗小說》去掉畫面依然是非常好的有聲讀物。影片里的人物就像普通人一樣在隨意的聊天,和劇情似乎沒有一點關系,卻又和人物本身有著極大的關聯。或生動的表現人物的性格,也有可能是人物接下來遭遇的暗示。比如文森特在談論毒品,即巧妙的表達的文森特是個癮君子,而且在接下來文森特關於吸毒的劇情觀眾又不會覺得意外。
昆汀影片里的人物說話有時候就事論事、推動劇情,有時候天馬行空,完全和劇情無關。影片開頭兩個殺手在車里的對話就很經典。兩個人在路上談到了阿姆斯特丹的毒品控製法令,不同國家漢堡叫法的差別以及足底按摩和性暗示的關系。這些對話絕不僅僅只是為了調節氣氛,而是昆汀自己獨特的講故事方式。無論是毒品,漢堡,還是足底按摩隨著故事的發展總是可以找到對應。這種方式的熟練運用其實代表了昆汀出色的駕馭故事的能力,即使影片的劇情反復切換,但前後的劇情以及伏筆都能一一對應,從而讓那所謂的「環形結構」可以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你可以不喜歡《低俗小說》,因為它就像昆汀·塔倫蒂諾一樣獨樹一幟,這與它是否低俗沒有關系。但如果你了解了昆汀·塔倫蒂諾並且喜歡上了它,《低俗小說》以及他其他的作品你一定不願意錯過。
❸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作品
少年天才和大器晚成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而並不矛盾,這便是張愛玲。
1943年,張以一篇《沉香屑:第一爐香》橫空出世,同年接連創作了《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茉莉香片》。質量之高,數量之豐,幾乎一舉超越同時期所有的中篇小說。傅雷賞識其才情,撰文《論張愛玲的小說》,稱張的出現「太突兀了,太像奇跡了」。文中高度評價《金鎖記》,同時亦批評了她在創作中隱隱出現的「濫才」弊病,言辭頗有勸誡之意。
這是1943年,張愛玲23歲。至此,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中篇作品基本創作完成。後世大多數讀者對張的印象,和文學界對張愛玲的官方評價,也基本是定格到這一年為止。
然而閱讀張如果真的「到此為止」,便很難真正評價張愛玲。
張早期的作品,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風格化極為強烈的描寫能力。但是,這些奇譎、劍走偏鋒的描寫到底好在哪裡,卻常常難以說清——所謂精妙的比喻,華麗的辭藻,不過是張順手的炫技而已。
她真正的高超之處,在於「直寫印象」。
他開著自來水龍頭,水不甚熱,可是樓底下的鍋爐一定在燒著,微溫的水裡就像有一根熱的芯子。 這女人把右手從頭發里抽出來,待要與客人握手,看看手上有肥皂,不便伸過來,單只笑著點了個頭,把手指在浴巾上揩了揩。濺了點沫子到振保手背上。他不肯擦掉它,由它自己幹了,那一塊皮膚便有一種緊縮的感覺,像有張嘴輕輕吸著它似的。 ——1944年《紅玫瑰白玫瑰》
剛才在三等電車上,她被擠得站立不牢,臉貼著一個高個子人的藍布長衫,那深藍布因為骯臟到極點,有一種奇異的柔軟,簡直沒有布的勁道;從那藍布的深處一蓬一蓬慢慢發出它內在的熱氣。這天氣的氣味也就像那袍子——而且絕對不是自己的衣服,自己的臟又還臟得好些。 ——1944年《桂花蒸 阿小悲秋》
在觀察和描寫事物上,福樓拜曾教導莫泊桑:
「 你所表達的,只有一個詞是最恰當的,一個動詞或者形容詞,一定要找到它,別用戲法來矇混,逃避困難只會更困難。」
這個唯一的,絕對准確的詞。有勤奮有野心的人慢慢雕琢,也可以找到它——「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而張毫不費力。
這甚至不算是她的一流作品,也不是她最得意最精心的段落。但正因為毫不費力,所以這樣的例子才能俯拾皆是。如果是喜歡尋章摘句的讀者,看張愛玲的書,不得了,兩大本也抄不完的。
❹ 喜馬拉雅上最值得聽的書
每天上下班步行共兩小時,周末和做飯也經常開著藍牙音箱在喜馬拉雅上聽節目,以下是我的推薦:
一、喜馬拉雅的播客類:
1.得意忘形
這檔播客的播主叫張瀟雨,播客沒有特定的主題,有單口的,也有請嘉賓的。播客中經常聊到心理學、消費主義、網球等各類話題。是我最喜歡的播客,張老師思想很有深度,也很幽默,有個人魅力。重點推薦和學霸貓老師的幾期播客,這幾期對人際關系、自我提升方面有很深的思考。
2.Steve說
Steve老師就是《假性親密關系》的作者,播客主題偏心理學,但又貼近生活,可以說是聽著廣播就學到了知識,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聽一下。
3.子夜讀書/子夜書社
這是推薦書籍的一個播客,跟現在流行的羅輯思維之類的領讀型播客有點像,但這個節目做了很多年了,很有小時候聽的那種廣播的特色,推薦的書也不是暢銷口水書,挺有水平。二、有聲書類:
1.《面紗》 毛姆著 播主:悅簡
悅簡老師的聲音、語速都非常優秀,而且還是免費的,這本書不算長,故事引人入勝,一兩周就可以聽完,適合入門(這本書我聽哭了)。
2.《夜航西飛》 播主:VividCrystal
真的是寶藏書,書中描寫了很細節的非洲生活和飛行生活,作者的語言非常風趣,看得出作者很有魅力。播主的聲音也非常好聽,配樂也很有氣氛。聽完我又買了實體書看了一遍。
3.《人類的群星閃耀時》 播主:不過了了
這本書本來就是一個個的小故事,很適合作為聽的書,播主聲音語調都很不錯,後面幾期發揮很很穩定。
4.《霍亂時期的愛情》 播主:瑪格麗特
這本書聲名在外,讀完的人又有幾個?但聽書就比較容易了,我一個月聽完了,還是挺震撼的。5.《別鬧了,費曼先生》 播主:表達小美好
試問有人不喜歡幽默風趣又聰明的費曼嗎,應該沒有的。
6.《羅茜計劃》 播主:艾利艾利Alexis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可以說是很geek了,播主語速有點快,但是還是可以跟上,非常有趣。
7.《我的阿勒泰》 播主:霄柏聲音
內容非常有趣,播主聲音也充滿童趣,聽著非常的放鬆。心情不好的時候聽聽,思緒就飄到新疆的牧場了。
8.《魚翅與花椒》 播主:米小麥米小麥
這本書最近很火,但是做飯的時候聽還是挺能勾起食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