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詩雲》
《詩雲》是劉慈欣早期的一部非常經典的科幻小說,在一般讀者眼裡,《詩雲》描述的是「技術與藝術的對抗」,這個主題語也是劉慈欣小說選集本出版社的宣傳語。在閱讀《詩雲》的過程,讀者會直覺地想起魯迅的《故事新編》所構築的神話模式。
《詩雲》所表現出的視角、譏刺、幽默或油滑,與魯迅的《故事新編》有著潛在的聯系,兩者都是講述「創造」的故事。
(1)讀劉慈欣科幻短篇小說集擴展閱讀:
《詩雲》最早是在2003年3月份發表於《科幻世界》上,是劉慈欣「大藝術系列」之二 ,榮獲當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後收錄於《2003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全文一萬八千餘字。
《詩雲》的主線故事其實很簡單,描寫了一個擁有超高級文明、代表宇宙至高智慧的技術之神,如何被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低等文明「人類」(蟲蟲)的古典詩詞所吸引,進而化身唐朝詩人李白的軀體,模仿其行為方式,意欲用技術創造一種實體的詩雲的故事。
B. 劉慈欣,《2018》讀後感,800字!急求!
前幾日,我閑暇無聊,便讀了劉慈欣寫的小說集《2018》。去年,我讀了他寫的《三體》三部曲,深為震憾。我以前讀過兩本科幻小說,是邁克爾·克萊頓寫的《侏羅紀公園》和《神秘之球》。雖然讀起來也不錯,但氣勢遠不如《三體》恢宏。《三體》是長篇巨著,是基於一些物理假說構築延伸的一個龐大復雜的故事體系,而《2018》帶給我則是另一種感受。每篇篇幅雖短,但想像力絲毫不遜,也有各種曲折矛盾,讓人腦洞大開。不同於一些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說,開始讓人難以捉摸,然後漸漸明晰,高潮之處終於讓人恍然大悟又驚心動魄。結尾簡略卻令人深思,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
劉慈欣的小說有許多都反映了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並不是那種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帶領人們通過頑強抵抗得以戰勝外星人的理想主義。在劉慈欣的筆下,一個文明的誕生與覆滅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他不是機械地描述這一過程,而是結合社會、文化生動地反映出危機來臨時人們的反映。在危機面前,社會中許多潛在的矛盾都會爆發出來,並猛烈沖擊現有的秩序。這其中所蘊含的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讀者思考的。
即便人類渺小,但大劉筆下對人類文明還是充滿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時代總是越來越好的」,這其實就是對發展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寄託。《詩雲》中,即使是掌握著宇宙頂級科技的文明,也難以創作出超越李白的詩篇。這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單純的技術並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則現實地表達了作者對煤礦工業變革的期望。《超新星紀元》反映了孩子們肩負著重任,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花朵,更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具體篇目我就不加細說了,裡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許多話題,引發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說不是胡思亂想,憑空捏造,而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將劉慈欣評價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說其實就是他對現實社會,對人類文明,對宇宙審美的沉思結晶。他的科幻作品不僅可以給廣大讀者帶來科學的滋養,也能帶來心靈的啟迪,而且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
我讀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也有這樣一個信念,歷史在進步,時代一定是越來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