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之子的內容簡介
「地之子」,1930年代李廣田以之作為詩題;前於他,1920年代,台靜農已以此題名他的小說集。「地之子」應屬五四新文學作者創造的表達式。中國現代史上的知識分子,往往自覺其有承繼自「土地」的精神血脈,「大地之歌」更是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習慣性吟唱。亦如古代詩人託言田父野老,新詩人在讓他們的農民人物傾訴大地之愛時,往往忘記了那份愛原是他們本人的。赫爾曼。黑塞在他著名的小說《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中稱藝術家、詩人為「母性的人」,此種人以大地為故鄉,酣眠於母親的懷抱,是由於他們富於愛和感受能力。協和廣場「對出租汽車司機說來不是審美對象,田野對農夫也不是審美對象」①,這卻又不只受制於愛和感受能力,更因為賴土地為生的農夫不可能對田野持「非功利」的審美態度。因而不無諷刺意味的是,近代知識分子由於擺脫了與「田野」的基本生存聯系,脫出了農夫式的與自然的原始統一,才便於自命為地之子。朱曉平在他的小說里說,知識分子向天,農民向地。或許只有「向天」者才擁有一塊與農民的土地不同的「大地」,賴有超越基本生存關系的對大地的凝視,也才會有知識分子的鄉村感知和鄉村文化思考。
在中國這個泱泱農業大國中,廣大知識分子與鄉村,農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對鄉土,大地有著深廣的文化感情。本書通過對大量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分析、研究,探尋知識分子對土地,農民的文化感情及精神聯系,揭示了作家與鄉村、農民之間的文化關系及其文學表達方式。對知青文學設有專章介紹、論述,也是此書的一個亮點。
『貳』 台靜農的簡介
台靜農(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省六安葉集人。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系密切,友誼深厚。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台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他也是一個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
。亦擅篆刻、繪畫。台靜農書藝的涵蓄是可圈可點的,他幼年得先君庭訓,苦摩古帖,後「取悅新知,視書藝為玩物喪志」,一度中輟。「抗戰軍興,避地入蜀」,復臨舊碑,得沈尹默先生指導,於胡小石、張大千處獲書法秘本,這才境界別開,格調生新,其後,「時日累聚,亦薄有會心」,一時間求字者勝於問學者。有《台靜農書藝集》。 曾三次被捕。抗戰爆發前,於北京輔仁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等校執教。抗戰時期赴四川,任職白沙國之編譯館,並於白沙女子師范學院執教並任中文系主任。曾創作小說《大時代的小故事》。 在藝術上,台靜農的小說「師法魯迅」前面已有論述,其格調沉鬱陰冷,手法質朴圓熟,出色地寫出了當時農村社會的環境氣氛。因此,楊義先生認為:「如果說三十年代一批優秀雜文家發揚了雜文上的『魯迅風『,那麼台靜農則在二十年代繼承了小說上的『魯迅風『,他主要不是繼承魯迅小說格調中那種果戈理式『含淚的笑『,而是繼承了安特萊夫式的陰冷」(《中國現代小說史》)。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來到中國考察時,曾與劉半農商定,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金候選人,由劉半農托台靜農寫信探詢魯迅意見。魯迅在致台靜農的信中答道:「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這大概是中國作家第一次問鼎諾貝爾獎金之事。而這里,魯迅對於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獎金之事的態度和看法,則頗值得時下許多急著要問鼎諾貝爾獎的作家(或經濟學家……)好好反省一下了。一個文學家或者是一個科學家,如果沒有寂寞艱苦的勞作和淡泊名利的修養,而僅僅靠媒體的炒作來浪得虛名,就能得到諾貝爾獎嗎? 三、台灣的書法名家 台靜農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即練習書法,又喜收藏。
早年所習隸書為華山碑與鄧石如,行楷為顏魯公《麻姑仙壇記》及《爭座位帖》。及至求學北京時,台靜農受到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視書藝為「玩物喪志」,因此不再練習。抗戰居川期間,受到業師沈尹默的指導,頗喜倪元璐行書之格調清新,並為之心折不已,後來,隸書又改習《石門頌》。任教台灣大學後,台靜農由於與魯迅及左翼文壇的親密關系,再加之他在戰前幾次鋃鐺入獄的經歷,其行動和言語受到了台灣當局的嚴密監控。在此背景下,台靜農遂開始寄託浸淫於書藝。他在《靜農書藝集》序上說:「戰後來台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郁結,意不能靜,惟時弄毫墨以自排遣,但不願人知」。經過四十年的苦練,台靜農的書法卓然成為一代名家,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台靜農的書法廣取前人墨意,變化倪書筆致,由行書而草書,以晉唐人為典則,於奇肆古雅中顯出個人風格。著名美術評論家蔣勛先生評論道:「大體說來,靜農先生的書法,動勢的狂辣嚮往晚明,線條的起落和移動則來自於漢隸北碑,是頗為復雜的綜合」。除了書法外,台靜農對中國書法史上幾位既能承繼傳統又能開創新局面的樞紐人物,如生於陳隋末世的智永禪師及生於五代末世的楊凝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並有談論書法藝術的《靜農書藝集》問世。
1982年,台靜農首次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個人書法展。翌年9月,台北《雄獅美術》月刊151期接著推出「書家台靜農專輯」,由學理上闡釋台靜農在書法上的傑出成就,從而奠定了他在書法史上的崇高地位。雖然他從不以書法家自詡,然而他的書藝卻聞名中外。從此,求書者日多,台靜農越寫越覺得不勝其苦。這是因為台靜農個性和氣親切,又從不對人擺架子,故對於登門求書者不管識與不識,幾乎像「土地公似的,有求必應」。1985年元旦,台靜農在《聯合報》上以《我與書藝》為題,發表了他的《告老宣言》,鄭重聲明自1985年起,一概謝絕為人題書寫字,這樣,許多中外人士都以得不到台靜農的字為憾。 台靜農《詩畫》中對書畫方面提的幾點建議: 一、書法: (一)臨帖:一帖至少臨二百至三百遍。 (二)選帖:字帖對練字的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他選帖以「墨跡本」為佳,並推薦唐 褚遂良《倪寬贊》、智永《真草千字文》供初學者參考。 (三)要有耐心,不要求快,要慢慢磨。 (四)要讀書。 (五)要越寫越有興趣,否則將前功進棄。 二、繪畫: (一)臨畫:目的在學筆法、設色。 (二)要經、要熟。 (三)要有功夫、要研討。 (四)求姿態(結構)之美。 (五)見識要廣:可多游歷欣賞、觀察自然界之美。 魯迅在台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出版後,也稱贊它為「優秀之作」(《二心集·我們要的批評家》),並在後來編輯《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時,特意以自己的小說發端,而以台靜農的小說殿後。其中,台靜農入選四篇:《天二哥》、《紅燈》、《新墳》和《蚯蚓們》,與魯迅的篇數相等,而超過其它作者。這足以說明,在魯迅看來,台靜農的小說是不容忽視的。 二、魯迅的終生摯友 1925年4月,台靜農經由小學同學張目寒的介紹,初識魯迅。從此,兩人成為終生摯友。魯迅之於台靜農,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們一直過從甚密,據《魯迅日記》記載,二人交往在180次以上。在他們十一年半的交往中,台靜農致魯迅信件有74封,魯迅致台靜農信件有69封,收錄於《魯迅書信集》中的尚 有43封。綜觀這些書信,不管是論人或議事,都直言不諱、毫無忌憚地袒露自己的心聲。如果不是一種特殊的關系,像魯迅這樣為人謹慎的「世故老人」是斷不會如此而言的。由此可見,魯迅對台靜農的由衷信任和深厚情誼。
魯迅一生,以尖刻冷峻而著稱於世,故其終身少有朋友。而他所引以為至交的,大多為忠厚、正直、篤實之人,如許壽裳、台靜農等人即是。「台君為人極好」(《書信331219·致姚克》),這是魯迅對台靜農人品的高度評價。 1926年,台靜農曾花費很大功夫,搜集文壇對魯迅的評論,結集為《關於魯迅及其著作》。這是台靜農問世的第一本書,也是新文學以來第一本評論魯迅的論著。他講到編輯緣起時,認為魯迅小說中尤其清楚地表現出戰斗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必須的,新的中國就要在這里出現」,「我愛這種精神,這也是我集印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寫完這篇序言的次月,他就創作了《天二哥》和《吳老爹》等鄉土題材的小說,自此便文思如潮,把所耳聞目見的「人間的酸辛和凄楚」,「用我的心血細細地寫出」了。《地之子》結集之前,全部小說稿曾寄呈魯迅審閱,魯迅建議把書名《蟪蛄》改為今名。 書 名: 台靜農
作者:洪文慶
出版社: 湖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3-1
ISBN: 9787535630957
開本: 16開
定價: 15.00元 台靜農(1902~1990)
《陳大樽詩》
《誠齋小詩》
《梁任公集宋人詞句聯》
《篆書格言》
《董作賓墓誌銘》
《六言隸書對聯》
《五言隸書對聯》
《四言隸書對聯》
《七言行書對聯》
《草書橫批》
《鷗香館詩》
《登樓賦》
《詩箋》
沉鬱勁拔欹側道麗——台靜農書法略論
台靜農和他的時代
『叄』 台靜農·代表作:建塔者目錄
台靜農,中國近代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以細膩的情感描繪和獨特的敘事風格著稱。他的作品豐富多樣,涉及小說、散文等多個領域,展現了中國社會的多面性和復雜性。
在《建塔者》中,台靜農以塔為象徵,描繪了一個普通人為了追求理想和尊嚴,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故事。塔不僅代表著目標和追求,也象徵著社會的束縛與壓力。小說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和掙扎,讓讀者在感嘆主人公命運的同時,也能深刻反思社會現實。
《紅燈》中,台靜農通過描寫一個女子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賣淫之路的悲慘命運,揭示了社會的不公和人性的悲哀。小說以其獨特的敘事手法,展現了女性在傳統社會中的無奈與抗爭,對女性地位的探討,令人深思。
《棄嬰》則聚焦於一個被遺棄嬰兒的命運。通過細膩的筆觸,台靜農描繪了嬰兒在社會邊緣的孤獨與掙扎,同時也展現了人性的溫暖與希望。這部作品不僅關注了兒童權利,也引發了對社會冷漠和道德缺失的深刻反思。
《春夜的幽靈》中,台靜農以幽靈的視角,觀察並反思了人性的善惡與社會的冷漠。通過幽靈的眼睛,讀者得以窺見人性的陰暗面,以及社會對於個體命運的忽視。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展現出了台靜農對人性和現實的獨到洞察。
台靜農的作品不僅關注社會問題,也深刻探討了人性的復雜性。他的小說、散文作品,如同一座座塔,矗立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反思社會、人性與命運的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