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警察和贊美詩簡介
歐·亨利(1862~1910)十九世紀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於美國南部北卡羅來納州一個鄉鎮醫師家裡,家境貧寒,3歲喪母,後寄人籬下。小時受教育很少,當過牧童、學徒,以後又做過辦事員、制圖員、會計、出納等各種工作,飽受歧視。1891年在休斯頓創辦了《反對傳統者》等雜志,兼任編輯,還當過記者和專欄作家。1898年,他在銀行做職員,因銀行錢被盜,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獄中表現良好,擔任葯劑師,有機會接觸各類犯人,聽到各種古怪的故事,這為他進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獄中就以歐·亨利為筆名開始創作短篇小說。1901年提前獲釋,後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
歐·亨利是一位多產作家。他一生寫了300多篇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作品有長篇小說《白菜與國王》(1904)、短篇小說《四萬年》(1906)、《西部之聲》(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代表作有《麥琪的禮物》、《警察與贊美詩》、《最後的一片葉子》等。歐·亨利與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印度的泰戈爾並稱為「世界短篇小說四大家」。
他的作品對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虛偽的道德給予揭露和諷刺,反映了下層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特別是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最為著名,他善於運用誇張、雙關等幽默手段,常常以「含淚的微笑」安慰生活中失意的小人物的心靈的創傷,常寫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把他們的心酸揉進逗趣的笑料,不僅給作品帶來「含淚的笑」的效果,也加深了作品的現實意義。他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淚的微笑」的風格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網路全書」。
《警察和贊美詩》
故事梗概
《警察和贊美詩》是他優秀短篇小說之一,作品寫到流浪漢蘇比在冬天來臨之際,想方設法到監獄過冬,他六次犯事,為非作歹,可是都沒有如願,正當他聽到教堂贊美詩,決定重新做人時,卻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說的矛頭直指當時美國社會,真實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顛倒黑白的社會的現實。
寫作背景
西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開始衰落的時候,美國現實社會的深刻變化(南北戰爭之後)引起文學的變化,這就是現實主義的興起和發展。它出現在美國資本主義日趨腐朽的階段,即由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的時代。當時社會貧富對立,階級矛盾日益激化。這時期一些出身於中小資產階級的作家,從自身的階層出發,一方面,譴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描寫人民的悲慘生活,反映人民對資產階級統治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他們又對美國資產階級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種種改良措施。可是當帝國主義的濁流來到時,他們又懷著悲觀絕望的情緒探索個人的命運和歸宿。然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也引起較大震動,使美國作家群體分化,一些來自下層而又傾向進步的作家,受到工人運動的影響,經歷了思想探索的過程,為社會主義理想所吸引,參加了工人運動,開始創作一些較先進的文學作品。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了壟斷資產階級殘酷的本性,控訴了統治者對人民的迫害。內容豐富,揭露深刻,手法多樣,是美國文壇上不可少的一支生力軍,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B. 馬克吐溫的『』競選州長『』, 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分別揭露了什麼, 我看不懂
「競選州長」這篇小說揭露了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一個正派、清白的老實人在競選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這就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競選」、「民主政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爭權奪利、殘酷傾軋的遮羞布。小說也暴露了資本主義「言論自由」的虛偽。資產階級的所謂「言論自由」實質就是用謊言來誣蔑、攻擊、陷害對方,來蒙蔽欺騙人民群眾。小說還撕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的畫皮。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不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這篇小說的思想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今天,它依然是我們認識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和欺騙性的好教材。
黑色幽默的藝術運用 -- 《警察與贊美詩》賞析
《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歐·亨利的作品曾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網路全書」。幽默風趣、辛辣諷刺、構思奇特情節曲折多變,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小說描寫一個窮因失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進監獄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幾次惹事生非都沒有達到目的,後來想改邪歸正,警察卻逮捕了他。
歐·亨利的幽默舉世公認。在《警察和贊美詩》一文中,許多描寫都體現出了這一風格。但無論是在選詞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節構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緊緊抓住了托恢諧寄意這一要旨。
縱觀全文.歐·亨利幽默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性」。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局,令人捧腹之餘又辛酸不已,警察該抓他的時候不抓,不該抓的時候偏抓。這一系列與情理相悖的現象無不使人啞然失笑。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們巧妙地利用來表現幽默,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黑色幽默」是美國當代文學中的一股潮流。美國作家弗里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東西與幽默的東西的結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著陰沉的東西;它是絕望的,但從中又會令人發笑。
有一次,蘇比想通過「調戲」一女子來達到進監獄的目的。但這貌似「文雅嫻靜」的女子卻反過來勾搭起了蘇比。又有一次蘇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顧客的傘,可這傘原本「來路不正」。「簡朴而頗討人喜歡」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顧客都給人以品格端莊的感覺,卻做了暗娼和小偷,這似乎不合理。可是縱想一下,在那個社會,所謂高尚的上流社會成員豈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貴?事實上,他們只是把卑鄙的行徑掩藏在美麗的面紗下而已。也正因為內心的骯臟,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裝點。因而表裡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些描寫,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海況愈下的世風。
另外,蘇比本身行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觀判斷之間的矛盾也是蘇比屢屢「背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蘇比砸了玻璃等著被抓,可警察認為一個散了壞事的人總不會坐等就擒,而把蘇比給「排除」了。又如他想藉助於 「擾亂治安」這根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鬧,但警察卻認為只有大學生在慶祝球賽勝利時才敢在大街上如此大肆喧嘩。蘇比一心想進監獄所表現出的反常行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決定的。這種反常的心理和行為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下層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後蘇比受宗教的「感召」想「從善」時,警察卻認為一個流浪漢絕不會與教堂周圍幽靜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動人的音樂有聯系。於是,蘇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這「意外」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是非混淆、善惡不分的本質。
當然,文中運用幽默的方法還有很多,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什麼地方有幽默,什麼地方就有作者的深意。如果說作者寫文章的筆法是諒諧的,那麼他對當時社會的揭露是深刻的,反映下層人民生活和精神痛苦時的心情是沉重的。
深刻的對比也是該篇小說的一大特色. 正如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要去棕櫚灘和里維埃拉一樣,蘇比也不免要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口氣宛如一位腰纏萬貫,財大氣粗的百萬富翁在吃膩了山珍海味、游遍了名山勝地之餘想換種粗淺的享受方式一般,與其本人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境況形成成了極不諧調的對比,令人捧腹。
誇張、比喻、嘲諷的手法的運用也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又如蘇比在一家飯館未付錢而吃喝一頓後,本想因此入獄卻慘遭痛打的情節中,有這樣的描述:兩個侍者干凈利索地把蘇比往外一叉,正好讓他右耳貼地摔在鐵硬的人行道上。他一節一節地撐了起來,像木匠在打開一把摺尺。……這里,作者似乎在賞玩蘇比的狼狽相,把小人物痛苦掙扎的慘狀,用無動於衷的比喻寫來,使人倍感辛酸。
托灰諧音深意是歐·亨利的幽默。從這角度看,《警察和贊美詩》一文不僅體現了作者幽默諒諧的風格,而且讓我們進一步值得什麼才是真正的幽默與談諧。
警察和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為了把一個小人物—蘇比的悲慘生活表現出來,大量運用了幽默、對比的手法,使人在捧腹之餘深刻的感覺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所以說幽默的手法是該短篇小說的最大特點。
C. 警察與贊美詩的詳細概括
蘇比面對著寒冷與飢餓,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他有兩種選擇:第一是承受巨大的精神屈辱,到政府救濟機關領取施捨,第二則是進監獄。
他經過一番考慮之後,決定去監獄待三個月,這樣的決定對於平常人而言,的確無法理解,而對於蘇比而言這完全是出於無奈,而且他為達成這一目標,費盡心思。
一開始他希望通過去豪華的餐館里白吃一頓飯的方法,然後被逮捕送進監獄;但是他的這一想法落空了,當他剛要進入餐館,因為他破爛的衣著,餐館領班和侍者就將他哄了出去。
他只好開始第二個行動,他來到六號大街拐角處,用一塊鵝卵石將一家商店的櫥窗砸碎了,他站在那裡等著警察到來,然而警察認為真正的肇事者肯定會立馬逃跑。
蘇比懊惱萬分,一直走向前走,繼續尋找機會讓警察逮捕自己。他注意到在一家商店的櫥窗前,有一個少婦風姿可人,而一個警察就在不遠處。蘇比上前去調戲這個少婦,然而警察竟然熟視無睹。
蘇比來到一家雪茄煙店裡,看到一把雨傘, 便偷了過來,還與穿著體面的雨傘主人爭吵起來,一直強調這把雨傘是自己的,然而,十分出乎他意料的是,雨傘主人竟然主動放棄了。
蘇比再次失敗,一直走到一個幽靜古雅的舊式教堂中,看到風琴師正在苦練贊美詩,贊美詩熟悉的曲子,讓蘇比回想起了過去,一幕幕美好的畫面。
他感慨良多,認為自己還年輕,還能夠通過不斷的進取,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希望自己可以重新做人。於是他決定明天就去找一份工作,去做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然而就在他決心重新做人,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一隻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他被逮捕了,被無端地送進了監獄,判處三個月的監禁。
(3)歐亨利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概括擴展閱讀:
《警察與贊美詩》的主題思想:對美國不公正的畸形社會進行譴責。
《警察與贊美詩》向讀者展示了美國社會的真實一面。 歐·亨利所塑造的蘇比形象是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它以喜劇的形式體現了美國下層社會小人物的悲劇命運。
該小說讓讀者宛若置身於紐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目睹像蘇比一樣底層人民的坎坷艱辛的生活,認識五光十色的美國社會的骯臟、卑俗的世態,領會美國司法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本質。
蘇比的不幸遭遇蘊藏了「嚴肅的人生哲理」:生活在美國社會像蘇比這樣的下層小人物的命運,註定只能陷入泥坑而又走不出泥坑的悲劇。人無法從人本體的困境中擺脫,只能從困境走入困境。
「警察」作為國家機器是法律的持有者和執行者,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政權,是政治文明的象徵,而「贊美詩」則代表著宗教道德的精神力量,牽引著人性的回歸,是精神文明的象徵。
在文本中,蘇比一共五次與警察邂逅,第一次砸玻璃時,從拐角跑出的警察卻去追趕趕車的人,這反映出警察無視現實、自作聰明的辦事作風。第二次調戲「良家少婦」,卻招致該妓女的如影隨形。
可見當地世風日下,而警察卻對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第三次「擾亂治安」時,警察卻幫助開脫,可見警察自以為是、自作主張的行事風格。
第四次偷傘時,警察先是「好奇」地觀望著他與「傘主人」的竊竊私語,後見一「穿晚禮服的高身材的金發女郎」,忙「趕過去攙扶」「陪她過馬路」,這諂媚的行為反映他們只是上流人士的奴僕,只會忠心地為上流社會服務。
最後一次當蘇比在音樂的感召下,重振自我時,卻毫無理由地被捕入獄。黑白顛倒、混淆是非的司法行徑躍然紙上。歐·享利正是抓住了警察這一特殊的能指身份,對他所代表的政權和社會的荒誕做了最深刻的鞭撻和嘲諷。
「贊美詩」是宗教王國里的精神力量,它能喚起蘇比那曾經失落的「母愛、玫瑰、雄心、朋友、純潔的思想」;它能讓他「憎惡起他所墜入的深淵,墮落的生活,卑鄙的慾望,破滅了的希望」;它能使蘇比迸發出「迅疾而強有力的沖動」,使他向「坎坷的命運奮斗」;
「他要把自己拔出泥淖」;「他要重新做人」。然而在警察粗暴的干預下,那迸發出樂觀向上的火花瞬間熄滅。在強大的政治暴力面前就連「贊美詩」這樣強大的精神力量也無力改變蘇比的命運。強大的政治文明和虛弱的精神文明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警察」和「贊美詩」在標題中雖然是形式上對等排列,但作為支配人類生存選擇的兩股力量是不對等的。在警察與贊美詩的二元對立中,以「警察」為代表的國家政權永遠支配著和控制著以「贊美詩為代表的精神力量。
D.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全文
索比急躁不安地躺在麥迪遜廣場的長凳上,輾轉反側。每當雁群在夜空中引頸高歌,缺少海豹皮衣的女人對丈夫加倍的溫存親熱,索比在街心公園的長凳上焦躁不安、翻來復去的時候,人們就明白,冬天已近在咫尺了。
一片枯葉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傑克·弗洛斯特①的卡片。傑克對麥迪遜廣場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氣,每年來臨之先,總要打一聲招呼。在十字街頭,他把名片交給「戶外大廈」的信使「北風」,好讓住戶們有個准備。
索比意識到,該是自己下決心的時候了,馬上組織單人財務委員會,以便抵禦即將臨近的嚴寒,因此,他急躁不安地在長凳上輾轉反側。
索比越冬的抱負並不算最高,他不想在地中海巡遊,也不想到南方去曬令人昏睡的太陽,更沒想過到維蘇威海灣漂泊。他夢寐以求的只要在島上待三個月就足夠了。整整三個月,有飯吃,有床睡,還有志趣相投的夥伴,而且不受「北風」和警察的侵擾。對索比而言,這就是日思夜想的最大願望。
(4)歐亨利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概括擴展閱讀:
人文背景
《警察與贊美詩》發表於1904年,當時正是新工業革命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美國資本主義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極大的物質文明時,美國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明顯。
到1920年,美國己經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美國的城市化。城市的發展成為一種無法限制和不可逆轉的趨勢,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大多數蝸居在廉價的出租房裡,美國是世界上「貧富間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
美國社會的快速發展造成資本的集中和社會底層人民的貧困,而中下層人民的大量破產以及失業大軍的不斷擴大,都導致了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尖銳化和表面化。因此,廣大的美國民眾對所謂「民主」社會產生了懷疑和失望,他們曾為消滅蓄奴制而進行了流血戰爭,本以為消滅了蓄奴制,美國就會成為世界上最民主的國家。但事實遠非如此,美國不但沒有成為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權利的天堂,而且成了世界上貧富鴻溝最深的國家之一。
E. 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 『贊美詩』的含義是什麼為何是與贊美詩
因為贊美詩是作為一種平和的理性信仰而存在,是一種美好。蘇比在警察的眼中的是一個專不良的人,而他居屬然也安詳地聽起贊美詩了,警察心裡覺得這是不可思議的,覺得蘇比是沒資格聽的。然而贊美詩是不帶感情的,它本身就是讓人心平靜。警察與贊美詩,是一種諷刺。
警察象徵的是那個冷酷虛偽的社會,贊美詩象徵了蘇貝的美好願望,作者用「警察與贊美詩」做題目,是為了形成對比反差。
(5)歐亨利短篇小說警察與贊美詩概括擴展閱讀
《警察與贊美詩》講述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索丕,寒冬想去監獄熬過,因此費勁腦汁故意犯罪,比如去飯店吃霸王餐,擾亂治安,偷他人的傘,調戲婦女等,然而這些都沒有讓他如願進監獄;最後,當他在教堂里被贊美詩所感動,想要從新開始、改邪歸正的時候,警察卻將他送進了監獄。
這篇小說發表之際正逢新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之時。美國資本主義在工業化進程中取得極大的物質文明時,美國的生活方式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貧富兩極分化日益明顯。通過這則短篇小說,歐亨利試圖向讀者展示了美國社會的真實一面。主人公索丕是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小說以喜劇的形式體現了美國下層社會小人物的悲劇命運。
F. 歐亨利小說警察與贊美詩全文
世界就是這么搞笑,你想做好人的時候確讓你成了最壞的壞人!
G. 歐亨利短篇小說有哪些主要內容
有《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愛的犧牲》、《紅毛酋長的贖金》等。
1、《麥琪的禮物》
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
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
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4、《愛的犧牲》
該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卻熱愛藝術的年輕夫妻,為了成全對方不得不放棄各自摯愛的藝術追求的感人故事,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艱辛。
喬和德麗雅是一對從事藝術的年輕夫婦,此時的他們正面臨現實生活的貧窮和是否繼續藝術之路之間進行抉擇的窘境。
因源於彼此的深愛,妻子德麗雅主動放棄了藝術,瞞著丈夫在一家洗衣房當女工以支持他能夠在藝術上繼續深造;而丈夫喬也為了妻子德麗雅能夠繼續教音樂,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同一家洗衣房當修理工,希望以此來支撐家庭的經濟支出。
該小說中,主人公們用彼此純潔的心靈、真摯的情感和崇高的犧牲精神給予了愛情最美麗的詮釋,盡管他們的努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矛盾,但卻讓對方看到了相互為愛的付出,看到了彼此愛情的忠貞。
生活的貧窮和捉襟見肘並沒有磨滅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仰,表面上看,夫妻雙方雖然都放棄了自己的摯愛追求,但彼此之間純真、炙熱的愛情卻得以進一步升華。
正如該小說的篇名所描述的那樣,愛是需要有犧牲的,只要彼此間有真愛,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也正是因為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能夠相互理解,才能夠互相體貼,才能夠讓愛情永恆。
5、《紅毛酋長的贖金》
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
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
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H. 歐亨利短篇小說集的主要內容
有《麥琪的禮物》、《警察和贊美詩》、《最後一片葉子》、《愛的犧牲》、《紅毛酋長的贖金》等。
1、《麥琪的禮物》
講述的是一個聖誕節里發生在社會下層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僅夠維持生活的小職員,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賢惠善良的主婦。
他們的生活貧窮,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擁有一樣極珍貴的寶物。吉姆有祖傳的一塊金錶,德拉有一頭美麗的瀑布般的秀發。
為了能在聖誕節送給對方一件禮物,吉姆賣掉了他的金錶為德拉買了一套「純玳瑁做的,邊上鑲著珠寶」的梳子;
德拉賣掉了自己的長發為吉姆買了一條白金錶鏈。他們都為對方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而換來的禮物卻因此變得毫無作用了。
4、《愛的犧牲》
該故事講述了一對貧窮卻熱愛藝術的年輕夫妻,為了成全對方不得不放棄各自摯愛的藝術追求的感人故事,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草根階層生活的艱辛。
喬和德麗雅是一對從事藝術的年輕夫婦,此時的他們正面臨現實生活的貧窮和是否繼續藝術之路之間進行抉擇的窘境。
因源於彼此的深愛,妻子德麗雅主動放棄了藝術,瞞著丈夫在一家洗衣房當女工以支持他能夠在藝術上繼續深造;而丈夫喬也為了妻子德麗雅能夠繼續教音樂,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藝術之路,在同一家洗衣房當修理工,希望以此來支撐家庭的經濟支出。
該小說中,主人公們用彼此純潔的心靈、真摯的情感和崇高的犧牲精神給予了愛情最美麗的詮釋,盡管他們的努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生活和藝術之間的矛盾,但卻讓對方看到了相互為愛的付出,看到了彼此愛情的忠貞。
生活的貧窮和捉襟見肘並沒有磨滅他們對愛情的堅貞和信仰,表面上看,夫妻雙方雖然都放棄了自己的摯愛追求,但彼此之間純真、炙熱的愛情卻得以進一步升華。
正如該小說的篇名所描述的那樣,愛是需要有犧牲的,只要彼此間有真愛,再大的犧牲都是值得的。也正是因為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能夠相互理解,才能夠互相體貼,才能夠讓愛情永恆。
5、《紅毛酋長的贖金》
講述了一個綁架的故事「我」與比爾在一個名叫頂峰鎮的地方,綁架了這個鎮上有名望的居民埃比尼澤多塞特的獨子,「我們」原想靠他去敲詐埃比尼澤;
然而「我們」萬萬沒想到,這個孩子捉弄人,一開始,「我們」三個扮印第安人玩,後來這個孩子越來越囂張,越來越捉弄人,還把其中一個人弄傷了,讓比爾差點成了精神崩潰者。
最後「我」把勒索信送到埃比尼澤的家,可後來「我們」卻被埃比尼澤給敲詐,實在是因為「我們」無法忍受著個孩子,最後的結果,「我們」把孩子送回去,並且給了他父親250元。
I. 求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全文
年輕女人轉身面對著他,伸出一隻手,捉住了索比的上衣袖口。
「當然羅,邁克,」她興高采烈地說,「如果你肯破費給我買一杯啤酒
的話。要不是那個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輕女人像常青藤攀附著他這棵大橡樹一樣。索比從警察身邊走過,心
中懊喪不已。看來命中註定,他該自由。
一到拐彎處,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氣跑到老遠的一個地方。
這兒,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燈光,最輕松的心情,最輕率的誓言和最輕快的歌
劇。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在這凜冽的嚴寒中歡天喜地地走來
走去。索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也許是某種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
了被捕。這念頭令他心驚肉跳。但是,當他看見一個警察在燈火通明的劇院
門前大模大樣地巡邏時,他立刻撈到了「擾亂治安」這根救命稻草。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開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盡各種伎倆來攪擾這蒼穹。
警察旋轉著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對著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釋說:「這是
個耶魯小子在慶祝勝利,他們同哈特福德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個大鵝蛋。
聲音是有點兒大,但不礙事。我們上峰有指示,讓他們鬧去吧。」
索比怏怏不樂地停止了白費力氣的鬧嚷。難道就永遠沒有警察對他下手
嗎?在他的幻夢中,那島嶼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
單薄的上衣,以便抵擋刺骨的寒風。
索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火頭點煙。那人進店時,
把綢傘靠在門邊。索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漫不經心地退了出來。點煙
人匆匆追了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道。
「呵,是嗎?」索比冷笑說;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條侮辱罪吧。
「好哇,那你為什麼不叫警察呢?沒錯,我拿了。你的傘!為什麼不叫巡
警呢?拐角那兒就站著一個哩。」
綢傘的主人放慢了腳步,索比也跟著慢了下來。他有一種預感,命運會
再一次同他作對。那位警察好奇地瞧著他們倆。
「當然羅,」綢傘主人說,「那是,噢,你知道有時會出現這類誤會……
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廳撿的……
要是你認出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索比惡狠狠地說。
綢傘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開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攙扶一個身披
夜禮服斗篷、頭發金黃的高個子女人穿過橫街,以免兩條街之外駛來的街車
會碰著她。
索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氣沖天地把綢
傘猛地擲進一個坑裡。他咕咕噥噥地抱怨那些頭戴鋼盔、手執警棍的傢伙。
因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⑾。
最後,索比來到了通往東區的一條街上,這兒的燈光暗淡,嘈雜聲也若
有若無。他順著街道向麥迪遜廣場走去,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
凳,但回家的本能還是把他帶到了那兒。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轉角處,索比停住了。這兒有一座古老的教堂,
樣子古雅,顯得零亂,是帶山牆的建築。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的玻璃窗
映射出來,毫無疑問,是風琴師在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悅耳的樂聲飄進索
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月亮掛在高高的夜空,光輝、靜穆;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屋檐下的燕
雀在睡夢中幾聲啁啾——這會兒有如鄉村中教堂墓地的氣氛。風琴師彈奏的
贊美詩撥動了伏在鐵欄桿上的索比的心弦,因為當他生活中擁有母愛、玫瑰、
抱負、朋友以及純潔無邪的思想和潔白的衣領時,他是非常熟悉贊美詩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猛然間出
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
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
活。
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沖動鼓舞
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
惡魔。時間尚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再現當年的雄心壯志,並堅定不移地
去實現它。管風琴的莊重而甜美音調已經在他的內心深處引起了一場革命。
明天,他要去繁華的商業區找事干。有個皮貨進口商一度讓他當司機,明天
找到他,接下這份差事。他願意做個煊赫一時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隻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來,只見一位警察的寬
臉盤。
「你在這兒干什麼呀?」警察問道。
「沒干什麼,」索比說。
「那就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萊克韋爾島,三個月。」
①傑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凍」的擬人化稱呼。
②布萊克韋爾島(Blackwell):在紐約東河上。島上有監獄。
③棕櫚灘(Palm Beach):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城鎮,冬令遊憩勝地。
④里維埃拉(The Riviera):南歐沿地中海一段地區,在法國的東南
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是假節日憩游勝地。
⑤愷撒(Julius Caesar):(100—44BC)羅馬統帥、政治家,羅馬的
獨裁者,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布魯圖(Brutus):(85—42BC)羅馬貴族派
政治家,刺殺愷撒的主謀,後逃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和屋大維聯軍,
因戰敗自殺。
⑥作者詼諧的說法,指美酒、華麗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產於法國的Chablis地方的一種無
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門貝(Carmembert)乾酪(Cheese):一種產於法國的軟乾酪。原
為Fr.諾曼底一村莊,產此乾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紐扣是黃銅制的。
⑩阿卡狄亞(Arcadia):原為古希臘一山區,現在伯羅奔尼撒
半島中部,以其居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淳樸生活而著稱,現指「世外桃園」。
⑾英語諺語:國王不可能犯錯誤(King can do no wrong.)年輕女人轉身面對著他,伸出一隻手,捉住了索比的上衣袖口。
「當然羅,邁克,」她興高采烈地說,「如果你肯破費給我買一杯啤酒
的話。要不是那個警察老瞅住我,早就同你搭腔了。」
年輕女人像常青藤攀附著他這棵大橡樹一樣。索比從警察身邊走過,心
中懊喪不已。看來命中註定,他該自由。
一到拐彎處,他甩掉女伴,撒腿就跑。他一口氣跑到老遠的一個地方。
這兒,整夜都是最明亮的燈光,最輕松的心情,最輕率的誓言和最輕快的歌
劇。淑女們披著皮裘,紳士們身著大衣,在這凜冽的嚴寒中歡天喜地地走來
走去。索比突然感到一陣恐懼,也許是某種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使他免除
了被捕。這念頭令他心驚肉跳。但是,當他看見一個警察在燈火通明的劇院
門前大模大樣地巡邏時,他立刻撈到了「擾亂治安」這根救命稻草。
索比在人行道上扯開那破鑼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樣胡鬧。
他又跳,又吼,又叫,使盡各種伎倆來攪擾這蒼穹。
警察旋轉著他的警棍,扭身用背對著索比,向一位市民解釋說:「這是
個耶魯小子在慶祝勝利,他們同哈特福德學院賽球,請人家吃了個大鵝蛋。
聲音是有點兒大,但不礙事。我們上峰有指示,讓他們鬧去吧。」
索比怏怏不樂地停止了白費力氣的鬧嚷。難道就永遠沒有警察對他下手
嗎?在他的幻夢中,那島嶼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阿卡狄亞⑩了。他扣好
單薄的上衣,以便抵擋刺骨的寒風。
索比看到雪茄煙店裡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對著火頭點煙。那人進店時,
把綢傘靠在門邊。索比跨進店門,拿起綢傘,漫不經心地退了出來。點煙
人匆匆追了出來。
「我的傘,」他厲聲道。
「呵,是嗎?」索比冷笑說;在小偷摸小摸之上,再加上一條侮辱罪吧。
「好哇,那你為什麼不叫警察呢?沒錯,我拿了。你的傘!為什麼不叫巡
警呢?拐角那兒就站著一個哩。」
綢傘的主人放慢了腳步,索比也跟著慢了下來。他有一種預感,命運會
再一次同他作對。那位警察好奇地瞧著他們倆。
「當然羅,」綢傘主人說,「那是,噢,你知道有時會出現這類誤會……
我……要是這傘是你的,我希望你別見怪……我是今天早上在餐廳撿的……
要是你認出是你的,那麼……我希望你別……」
「當然是我的,」索比惡狠狠地說。
綢傘的前主人悻悻地退了開去。那位警察慌忙不迭地跑去攙扶一個身披
夜禮服斗篷、頭發金黃的高個子女人穿過橫街,以免兩條街之外駛來的街車
會碰著她。
索比往東走,穿過一條因翻修弄得高低不平的街道。他怒氣沖天地把綢
傘猛地擲進一個坑裡。他咕咕噥噥地抱怨那些頭戴鋼盔、手執警棍的傢伙。
因為他一心只想落入法網,而他們則偏偏把他當成永不出錯的國王⑾。
最後,索比來到了通往東區的一條街上,這兒的燈光暗淡,嘈雜聲也若
有若無。他順著街道向麥迪遜廣場走去,即使他的家僅僅是公園里的一條長
凳,但回家的本能還是把他帶到了那兒。
可是,在一個異常幽靜的轉角處,索比停住了。這兒有一座古老的教堂,
樣子古雅,顯得零亂,是帶山牆的建築。柔和的燈光透過淡紫色的玻璃窗
映射出來,毫無疑問,是風琴師在練熟星期天的贊美詩。悅耳的樂聲飄進索
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鐵欄桿上。
月亮掛在高高的夜空,光輝、靜穆;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屋檐下的燕
雀在睡夢中幾聲啁啾——這會兒有如鄉村中教堂墓地的氣氛。風琴師彈奏的
贊美詩撥動了伏在鐵欄桿上的索比的心弦,因為當他生活中擁有母愛、玫瑰、
抱負、朋友以及純潔無邪的思想和潔白的衣領時,他是非常熟悉贊美詩的。
索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潛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靈魂猛然間出
現了奇妙的變化。他立刻驚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經墜入了深淵,墮落的歲月,
可恥的慾念,悲觀失望,才窮智竭,動機卑鄙——這一切構成了他的全部生
活。
頃刻間,這種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動萬分。一股迅急而強烈的沖動鼓舞
著他去迎戰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駕馭自己的
惡魔。時間尚不晚,他還算年輕,他要再現當年的雄心壯志,並堅定不移地
去實現它。管風琴的莊重而甜美音調已經在他的內心深處引起了一場革命。
明天,他要去繁華的商業區找事干。有個皮貨進口商一度讓他當司機,明天
找到他,接下這份差事。他願意做個煊赫一時的人物。他要……
索比感到有隻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過頭來,只見一位警察的寬
臉盤。
「你在這兒干什麼呀?」警察問道。
「沒干什麼,」索比說。
「那就跟我來,」警察說。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萊克韋爾島,三個月。」
①傑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凍」的擬人化稱呼。
②布萊克韋爾島(Blackwell):在紐約東河上。島上有監獄。
③棕櫚灘(Palm Beach):美國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城鎮,冬令遊憩勝地。
④里維埃拉(The Riviera):南歐沿地中海一段地區,在法國的東南
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是假節日憩游勝地。
⑤愷撒(Julius Caesar):(100—44BC)羅馬統帥、政治家,羅馬的
獨裁者,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布魯圖(Brutus):(85—42BC)羅馬貴族派
政治家,刺殺愷撒的主謀,後逃希臘,集結軍隊對抗安東尼和屋大維聯軍,
因戰敗自殺。
⑥作者詼諧的說法,指美酒、華麗衣物和上流人物。
⑦夏布利酒(Chablis):原產於法國的Chablis地方的一種無
甜味的白葡萄酒。
⑧卡門貝(Carmembert)乾酪(Cheese):一種產於法國的軟乾酪。原
為Fr.諾曼底一村莊,產此乾酪而得名。
⑨指警察,因警察上衣的紐扣是黃銅制的。
⑩阿卡狄亞(Arcadia):原為古希臘一山區,現在伯羅奔尼撒
半島中部,以其居民過著田園牧歌式的淳樸生活而著稱,現指「世外桃園」。
⑾英語諺語:國王不可能犯錯誤(King can do no wrong.)
J. 警察與贊美詩的故事梗概
《警察與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品之一。歐·亨利的作品曾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網路全書」。幽默風趣、辛辣諷刺、構思奇特情節曲折多變,是這篇小說的藝術特色。小說描寫一個窮因失業、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為進監獄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幾次惹事生非都沒有達到目的,後來想改邪歸正,警察卻逮捕了他。 歐·亨利的幽默舉世公認。在《警察和贊美詩》一文中,許多描寫都體現出了這一風格。但無論是在選詞造句、塑造人物性格或是情節構思方面,他的幽默都緊緊抓住了托恢諧寄意這一要旨。 縱觀全文.歐·亨利幽默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其中之一就是作者巧妙地運用了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性」。蘇比曾幾次惹事生非,想進監獄得以安身,可他總是「背運」。當蘇比受到贊美詩的感化,欲改邪歸正時,警察卻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他投入了監獄。主人公的反常心理,跌宕起伏的情節,出乎意料的結局,令人捧腹之餘又辛酸不已,警察該抓他的時候不抓,不該抓的時候偏抓。這一系列與情理相悖的現象無不使人啞然失笑。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合理性」常被人們巧妙地利用來表現幽默,而歐·亨利就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方法,並藉此深刻地反映社會現實。,這就是黑色幽默的效果。 「黑色幽默」是美國當代文學中的一股潮流。美國作家弗里德曼認為,「黑色幽默」是一種在思想感情上黑色的東西與幽默的東西的結合:它是幽默的,但包含著陰沉的東西;它是絕望的,但從中又會令人發笑。 有一次,蘇比想通過「調戲」一女子來達到進監獄的目的。但這貌似「文雅嫻靜」的女子卻反過來勾搭起了蘇比。又有一次蘇比拿走了一位「衣冠楚楚」的顧客的傘,可這傘原本「來路不正」。「簡朴而頗討人喜歡」的女子、「衣冠楚楚」的顧客都給人以品格端莊的感覺,卻做了暗娼和小偷,這似乎不合理。可是縱想一下,在那個社會,所謂高尚的上流社會成員豈不更衣冠楚楚、文雅高貴?事實上,他們只是把卑鄙的行徑掩藏在美麗的面紗下而已。也正因為內心的骯臟,才更需要表面上的裝點。因而表裡不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些描寫,在幽默中深刻地擒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海況愈下的世風。 另外,蘇比本身行為的不合理性和警察「合乎情理」的主觀判斷之間的矛盾也是蘇比屢屢「背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蘇比砸了玻璃等著被抓,可警察認為一個散了壞事的人總不會坐等就擒,而把蘇比給「排除」了。又如他想藉助於 「擾亂治安」這根稻草在街上大吵大鬧,但警察卻認為只有大學生在慶祝球賽勝利時才敢在大街上如此大肆喧嘩。蘇比一心想進監獄所表現出的反常行為,正是他反常的心理決定的。這種反常的心理和行為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下層人民生活和精神的痛苦。而最後蘇比受宗教的「感召」想「從善」時,警察卻認為一個流浪漢絕不會與教堂周圍幽靜的環境、柔和的燈光、動人的音樂有聯系。於是,蘇比「意外」地被抓了。正是這「意外」反映出了資本主義社會是非混淆、善惡不分的本質。 深刻的對比也是該篇小說的一大特色. 正如福氣比他好的紐約人每年冬天要去棕櫚灘和里維埃拉一樣,蘇比也不免要為一年一度的『冬狩』作些必要的安排。」……口氣宛如一位腰纏萬貫,財大氣粗的百萬富翁在吃膩了山珍海味、游遍了名山勝地之餘想換種粗淺的享受方式一般,與其本人窮困潦倒、走投無路的境況形成成了極不諧調的對比,令人捧腹。 誇張、比喻、嘲諷的手法的運用也是小說的一大特色。又如蘇比在一家飯館未付錢而吃喝一頓後,本想因此入獄卻慘遭痛打的情節中,有這樣的描述:兩個侍者干凈利索地把蘇比往外一叉,正好讓他右耳貼地摔在鐵硬的人行道上。他一節一節地撐了起來,像木匠在打開一把摺尺。……這里,作者似乎在賞玩蘇比的狼狽相,把小人物痛苦掙扎的慘狀,用無動於衷的比喻寫來,使人倍感辛酸。 警察和贊美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在作品中為了把一個小人物—蘇比的悲慘生活表現出來,大量運用了幽默、對比的手法,使人在捧腹之餘深刻的感覺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所以說幽默的手法是該短篇小說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