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龍一共有多少部小說
古龍作品年表
蒼穹神劍 (1960年出版) /處女作 月異星邪 (1960)
劍氣書香 (1960) /後半部由墨餘生代筆 湘妃劍 (1960)
劍毒梅香 (1960) /上官鼎代筆 孤星傳 (1960)
失魂引 (1961) 游俠錄 (1961)
護花鈴 (1962) 彩環曲 (1962)
殘金缺玉 (1962) 飄香劍雨 (1963)
劍玄錄 (1963) 劍客行 (1963)
浣花洗劍錄 (1964) 情人劍 (1964)
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 (1965) 武林外史 (1965)
名劍風流 (1966) /結尾由喬奇代筆 絕代雙驕 (1967)
楚留香傳奇--鐵血傳奇 楚留香傳奇--血海飄香 (1968)
楚留香傳奇--大沙漠 (1969) 楚留香傳奇--畫眉鳥 (1970)
楚留香續集--鬼戀俠情 (1970) 楚留香續集--蝙蝠傳奇 (1971)
楚留香續集--桃花傳奇 (1972) 新月傳奇 (1978)
午夜蘭花 (1979) 多情劍客無情劍(風雲第一刀) (1970)
九月鷹飛 (1974) 歡樂英雄 (1971)
大人物 (1971) 蕭十一郎 (1973)
火並蕭十一郎 (1976) 流星·蝴蝶·劍 (1973)
七種武器--長生劍 (1974) 七種武器--碧玉刀 (1974)
七種武器--孔雀翎 (1974) 七種武器--多情環 (1974)
七種武器--霸王槍 (1975) 七種武器--離別鉤 (1978)
拳頭 (1976) 天涯·明月·刀 (1975)
七殺手 (1975) 劍·花·煙雨·江南 (1975)
槍手·手槍(絕不低頭)(1975)/現代槍戰小說 三少爺的劍 (1975)
陸小鳳傳奇 (1976) 綉花大盜 (1976)
決戰前後 (1976) 銀鉤賭坊 (1977)
幽靈山莊 (1977) 鳳舞九天 (1978)
劍神一笑 (1981) 邊城浪子 (1976)
血鸚鵡 (1976) 白玉老虎 (1976)
白玉雕龍 (1981) /由中碎梅代筆 大地飛鷹 (1976)
圓月彎刀 (1977) /由司馬紫煙代筆 飛刀·又見飛刀 (1977)
英雄無淚 (1978) 七星龍王 (1978)
風鈴中的刀聲 (1980) /結尾由於東樓代筆 怒劍狂花 (1982) /由丁情代筆
那一劍的風情 (1982) /同上 邊城刀聲 (1983) /同上
獵鷹·賭局 (1984) /遺作, 短篇
古龍,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終年49歲。古龍從小身世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台灣讀書,18歲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困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台灣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他曾在台北美軍顧問團任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龍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發日子,借酒來麻醉自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龍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龍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缺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友,而舍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已卻是難尋,怎麼可以舍朋友而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
和好色,古龍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的好友、著名武俠小說家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龍已經看淡了人生。過度的酒色,致使古龍病情迅速惡化,終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龍的身世、性情和行為,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了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龍的作品。
古龍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龍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家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自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武俠小說,有許多被香港、台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台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龍的小說更是風靡大陸、港台及海外。
古龍對武俠小說創作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首先,他認為當代武俠小說不應再走傳統武俠小說的老路,而是「要新,要變」。他說:「武俠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怎麼樣寫,才能算正宗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只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對於武俠小說應該如何變,如何新,古龍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武俠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麼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沖突,由情感的沖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他還認為:「只有人性才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並不僅是憤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麼要特別看重其中丑惡的一面?」寫武俠小說的目的,是「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餘,還能對這世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基於這種認識,他更指出:「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的事,也未嘗不可注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武俠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沖突,事件的沖突,盡量將各種沖突堆構成一個高潮。若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來烘托動作的刺激。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武俠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古龍的這些觀
點,散見於他的各個小說前面的「序」中,這些觀點和看法,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對閱讀和理解他的武俠小說是大有幫助的。
古龍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已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引》《游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劍》)《流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才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風》,寫《流星·蝴蝶·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第一階段的創作是古龍初入江湖的「闖盪」時期,此時的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乃到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束縛,但從小說的情節布局來看,已可以看出古龍具有巨大的潛在力和豐富的想像力,並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
從寫《武林外史》開始,古龍進入了武俠小說創作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他力圖打破傳統,有所創新,從《武林外史》到《鐵血大旗》,再到《絕代雙驕》,可以看出古龍不斷探索的艱難「足跡」。
古龍後期的作品面貌一新,小說的意境深沉、幽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小說語言灑脫不俗,人物塑造很有深度,小說的情節更是「奇」、「險」兼備,鬼神莫測,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古龍初步「江湖」時,乃為生活困境所逼,寫小說是為了賺錢,學學別人自然方便。到了後期,困頓擺脫,責任感加強,對創作武俠小說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上屢屢試筆,多年歷練,語言、技巧也漸趨成熟,終於走出了古龍自
己的路,亮出了古龍獨特的「武功」。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怪俠」。
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
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
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
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
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在國內,乃至港台,署名古龍出版的武俠小說有100多部,這些作品有的是古龍寫了一半,由別人續寫完成的,如《圓月彎刀》、《劍毒梅香》等,有的完全是別人所作,而以古龍名義發表的,如《鐵樹艷情》等。造成這種情況,乃因古龍成名之後,著作風行一時。出版商見有利可圖,紛紛登門求稿,由於供不應求,便請別人代筆,於是偽作流行世上,真假參半,優劣並存。
② 金庸、古龍、梁羽生、卧龍生的小說各有什麼特點,其代表作分別是什麼
呵呵,樓主 權威答案來也
摘之:古龍作品全集序:江湖一怪俠
1,金庸:射鵰三部曲 天龍八部
2,古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小李飛刀系列
3,梁羽生:女帝奇英傳 七劍下天山 江湖三女俠
4,卧龍生:金劍鵰翎 岳小釵 飛花逐月(特點:擅長心理描寫 尤其是女主角刻畫突出)
重點是 四大天王中 金庸、古龍、梁羽生小說各有什麼特點:(摘之:古龍作品全集序:江湖一怪俠)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法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
,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
有明顯差別 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
圍 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
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寞。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
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 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
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
。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
。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
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
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 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
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面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
雜、矛盾性格,面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話本身的復雜、矛
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
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
、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
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實話。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
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 自
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
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
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
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知此呼彼應。梁羽生武快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
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談,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
,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 主幹巍峨
,枝葉繁茂 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
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
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
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合巧 偶然中有若必然 事事不可料
,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
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 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續密無隙又
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 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
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 緊
張激烈,誇節有致。粱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
邪派武功 正派武功力道柔和 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
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 如修羅陰煞功
、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饅,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
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 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
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 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
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 九官八卦,醫道
,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
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
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道理
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個特點,就
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 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
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 如《邊城刀聲
》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
里,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
力量 』。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土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
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
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
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
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
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
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
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
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
還表現出一種境養—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的是忘
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 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
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
,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
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
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 一去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
武功』有這些 「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 簡短有
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
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
語點綴其間 ,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 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
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
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 文筆俊爽、瀟
灑、談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
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
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
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
,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
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
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糠概多氣,又濃諧幽默、
妙語解頤,揮灑肄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
物 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 逞才搞藻,笑傲「江湖」,力求新
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③ 古龍都寫了哪幾部小說
蒼穹神劍 (1960年出版) /處女作
月異星邪 (1960)
劍氣書香 (1960) /後半部由墨餘生代筆
湘妃劍 (1960)
劍毒梅香 (1960) /上官鼎代筆
孤星傳 (1960)
失魂引 (1961)
游俠錄 (1961)
護花鈴 (1962)
彩環曲 (1962)
殘金缺玉 (1962)
飄香劍雨 (1963)
劍玄錄 (1963)
劍客行 (1963)
浣花洗劍錄 (1964)
情人劍 (1964)
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 (1965)
== 以上為早期作品, 為生計而作, 多為模仿他人, 尚未形成風格.
武林外史 (1965)
名劍風流 (1966) /結尾由喬奇代筆
絕代雙驕 (1967)
楚留香傳奇(鐵血傳奇)
血海飄香 (1968)
大沙漠 (1969)
畫眉鳥 (1970)
楚留香續集
鬼戀俠情 (1970)
蝙蝠傳奇 (1971)
桃花傳奇 (1972)
新月傳奇 (1978)
午夜蘭花 (1979)
多情劍客無情劍(風雲第一刀) (1970)
九月鷹飛 (1974)
歡樂英雄 (1971)
大人物 (1971)
蕭十一郎 (1973)
火並蕭十一郎 (1976)
流星·蝴蝶·劍 (1973)
七種武器
長生劍 (1974)
碧玉刀 (1974)
孔雀翎 (1974)
多情環 (1974)
霸王槍 (1975)
離別鉤 (1978)
拳頭 (1976) /非"七種武器"之一, 誤收入
天涯·明月·刀 (1975)
七殺手 (1975)
劍·花·煙雨·江南 (1975)
槍手·手槍*) (1975) /現代槍戰小說
三少爺的劍 (1975)
陸小鳳傳奇
陸小鳳傳奇 (1976)
綉花大盜 (1976)
決戰前後 (1976)
銀鉤賭坊 (1977)
幽靈山莊 (1977)
鳳舞九天 (1978)
劍神一笑 (1981)
邊城浪子 (1976)
血鸚鵡 (1976)
白玉老虎 (1976)
白玉雕龍 (1981) /由中碎梅代筆
大地飛鷹 (1976)
圓月彎刀 (1977) /由司馬紫煙代筆
飛刀·又見飛刀 (1977)
英雄無淚 (1978)
七星龍王 (1978)
風鈴中的刀聲 (1980) /結尾由於東樓代筆
怒劍狂花 (1982) /由丁情代筆
那一劍的風情 (1982) /同上
邊城刀聲 (1983) /同上
獵鷹·賭局 (1984) /遺作, 短篇
== 取自珠海出版社《古龍作品集》, 共十卷, 五十九本.
== 以上為古龍全部作品, 如有其他, 若非換名, 必屬假冒!
④ 看過古龍原版小說《武林外史》及《多情劍客無情劍》(《小李飛刀》《飛刀又見飛刀》)進
我個人特別喜歡阿飛,這里重點說說阿飛。少年時,有一個夢,終有一日能一飛沖天,俯瞰世界,河山盡收眼底,何等意氣風發!
阿飛也正少年,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成名後是怎樣的風光,他只是一直想著那個不滅的信念,「我和別人不同,我非成名不可,不成名我只有死」,當這句話從那個堅定、倔強、冷漠的少年口中說出時,李尋歡不禁黯然。
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的理由去做一些事情,想要成名,也同樣有許多種理由,一些人為了成名後的風光,一些人為了成名後的富貴……而阿飛卻一直沒有說出他要成名的理由,李尋歡笑著說「每個人都希望成名,你至少比別人都誠實得多。」的時候,是怎麼樣也想像不了這個信念對這個少年會有多大的影響,「不成名我只有死」,這樣的言語所能代表的會是什麼呢?
非生即死,非死即生,只有生才能與死相對應,但對於阿飛來說,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須成名。古龍用簡單的一句話就把這個倔強、冷漠的少年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生來就註定不同於常人、長大後必定也有非凡經歷的人得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經歷他的人生、獲得他的成功呢?李尋歡忍不住問「為什麼」,但又止住了,阿飛如迷的身世固然令人好奇,但更多的卻是悲痛與不幸,李尋歡看出了其中的凄苦,除了沉默,他還能選擇什麼呢?
阿飛第一次見到李尋歡的時候,言語並不多,但簡單有力絕不多餘的言語把這個少年的倔強、冷漠刻畫得入木三分。而第二次,是在李尋歡救了阿飛後,這次言語仍不多,但阿飛卻說出了必定纏繞著他一生的心結,成名。沒有給出的理由的現實並不是不能被接受,阿飛說出那句話時,臉上除了露出悲傷憤怒的神色外,更多的是一種孩子般的天真和坦白。而這一切對於未嘗人間冷暖的人來說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對如李尋歡般已是飽經滄桑的人來說,這種天真坦白卻是彌足珍貴,少而又少。李尋歡初識阿飛,便能引為終身朋友,其中道理想必也有幾分是出自這里。
是可以追溯其中的根源,十幾年前,阿飛的母親白飛飛心灰意冷後孤身留在大漠,但她雖因內心畢竟孤高而終究舍沈浪而成全朱七七,也算是留作美名,但孤身一人,何等凄苦,最後還是鬱郁而終,竟未能等到阿飛長大成人。
而年幼的阿飛終日可見母親倚門而立,神情恍惚,這一切對阿飛幼小的心靈來說會是一種怎樣的沖擊呢?他也許一直都未能弄明白母親為何終生都不能得到快樂,但因此而從他的內心深處所迸發出的是一種不甘於為某些人後、誓要揚眉吐氣的人性中某些因子自然的逆轉,父親沈浪行俠武林,名滿天下,但沈浪終究還是離開了白飛飛,對阿飛來說,父親從小就不能在身旁始終是一個心結,而白飛飛最後鬱郁而終雖然不能歸咎於沈浪,但這一切在阿飛心中卻產生了一種極其復雜的思緒:父親,該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離開自己的父親呢?這最終也竟走向一個點,我要成名——若不能名動天下,則終生不過是沈浪的兒子罷了;不成名只有死——若只是窩窩囊囊一生一世,有何顏去面對死去的母親呢?
這些背景在想像中被突出來,是無法判斷其中的正誤,但古龍未曾說出的話只是給了讀者更多的遐想,對於阿飛來說,這一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初出江湖的他是對人類避而遠之的。他寧願與野獸為伍,也不願接近人類,只是因為人性中無窮的醜陋和險惡,而冷漠恐怕才是他唯一可以選擇的。
「上來吧,我載你一程」,李尋歡友善的微笑,對於這個冰雪大地上行走的阿飛來說卻沒有絲毫的作用。這種從一開始就拒絕接納友善的行為,是一種極為簡單得對人性醜陋一面免疫的方式,阿飛習慣於簡單,所以他就算心懷感激卻也並不接受這份好意。而後李尋歡想請阿飛喝一杯酒卻遭拒絕,但李尋歡反應甚為奇特——「好,我走,但等你買得起酒的時候,你肯請我喝一杯么?」卻著實讓阿飛吃了一驚:這世上竟會有這等「有趣」之人,若不是熱愛生活、盛開友情之花,又豈會有這等友善言語?
而友情之種在這里播下時,就已是可以看到未來某個時候友情之花的盛開。阿飛請李尋歡喝酒的時候,冷漠已是被友情的芬芳掩蓋,初出江湖的赤子本以為人心盡是險惡,卻未料到第一個遇上的竟是李尋歡。
一個並不是天生自閉的少年,又怎會拒絕如溫暖春風般的友情呢?這時候的阿飛已是把李尋歡當作唯一的朋友,是可以絕對信任的朋友。只有這樣,當中原八義和趙正義欲殺被誤解的鐵傳甲時,那句擲地有聲的話:「你口口聲聲不離江湖,難道你一個人就代表江湖么?」如天降救星般,讓讀者頓時心頭一熱。
阿飛相信自己的判斷,「在原野中長大的人,都會和野獸一樣,天生就有一種分辨善惡的本能。」這個只為報恩就甘為李尋歡車夫的鐵漢子又怎會是賣友求榮的人呢?我相信你,就這簡單的一句,已是可以讓阿飛不惜和趙正義等人為敵而救出鐵傳甲。而其中,除了對善惡異於常人的敏銳外,因為友情對李尋歡的信任進而信任李尋歡信任的人,在這裡面也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而江湖始終是江湖,投入大石必引起巨波,阿飛如亂石中的金子一樣,遲早都會閃爍出耀人的光芒。他終於成名了,興雲庄中一戰就可成名,更何況是數場惡戰後還能全身而退。從此江湖無人不知「快劍」阿飛,成名的過程就是如此地簡單和可笑——與江湖正道人士為敵,這只怕也是阿飛始料不及的。但阿飛或許從來都不會想及這些問題,若已將人心看透,又怎會為此等光怪陸離的現象所詫異呢?
從小就必須為生存而費盡心思,會給他帶來一種怎樣的思想呢?阿飛如天生般對危險的警覺以及對人性獨特的看法,把他擺到了一個特殊的位置,《多情劍客無情劍》講述的應該是阿飛的故事,可我始終習慣於稱古龍筆下的第一神品為《風雲第一刀》。
阿飛仗劍江湖行的時候,他第一個遇到的人叫李尋歡,一個始終用愛以及寬容對待朋友的人,於是,阿飛有了另一個名字:沈飛。而另一個時候,當親情遠離我們、遠離武俠的時候,愛情就成了唯一可以與友情抗爭的對象,很久以前,每次當我看到這兩個名字:阿飛和林仙兒的時候,我都有諸多感慨,各種神色溢於言表;而現在,我已是無話可說。有人告訴我了一個這樣的說法:當我們太過靠近現實的時候,我們唯一能作的只有用心而感受,而不是用語言去表達。
我無法不接受這個觀點,而諸如什麼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女人、一個男人如何擺脫愛的枷鎖、一個女人如何理解什麼是真愛,再以及批判,痛恨,真誠,沉迷等等說法都已被我拋在腦後。阿飛與林仙兒之間早已經超越一部小說,一個故事。我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它是如何在我們的身上以及我們的身邊一幕一幕地上演。
初識——溫柔——感動——真相——矛盾——沉迷——痛苦——沉淪——現實——憤怒——枷鎖——輪回——頓悟——初識——
一個鏈條是勾勒不出一種人生,而故事演繹的時候,情節是作為鋪墊的事物而存在的,下一個場景是具有更深刻的含義。而初識是開始,更是結束。阿飛第一眼看見林仙兒的,一切就開始了,而改變是以一種順承的方式行走的,直到那一天,阿飛說出這句話「我一直忍受到現在,因為我們一直是朋友,但以後,你若再侮辱她一個字,這侮辱就得要用血來洗清!」的時候,李尋歡震動了,但他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只是他並沒有聽見阿飛的另一句話,「我要你明白,李尋歡是我的朋友,我不許任何人侮辱我的朋友……任何人!」,而林仙兒是理解不了這句話的含義。他們兩人用了不同的方式對待這兩句看似不同本質卻相同的話,但他們的心都在緊縮,是一樣的緊縮。可友情與愛情卻相視而笑,在人性的天空里,一直,一直。
斜斜刺出,激起千層浪,阿飛拔劍,收劍。在那一瞬間,天地變幻,人影竟似已縮小,停,定格在萬里長空中!
⑤ 誰了解古龍
寂寞、孤獨;俠氣、任意、自由; 好色、好酒;文人、劍客?
他是才華橫溢的武俠怪才,也是在凡塵俗世中掙扎的普通凡人。
文學的漫爛讓他熱愛生命;現實的無奈又讓他意興闌珊。
生命或許是空虛和無聊,但絕不拒絕善良和浪漫!
……………………………………
古龍的個性很復雜,這得源於他作品的成功;成功的作品總是能表現出復雜的人性。當然古龍也有很大的缺陷!這種缺陷對一些熱情而又容易盲動青少年有很不好的影響。所以要公正的對待。
⑥ 金庸 古龍 梁羽生 他們的小說各有什麼風格 ,有沒有網友可以分析一下!
1)三位大師的共同之處,就是書中對人性、情感的描寫都非常精彩。
我看金庸的小說比較多,重點說金庸吧
金庸小說大多非常有氣勢,並且,他描寫「俠」多過描寫「武」,很多角色能體現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像陳家洛,為了反清居然連香香公主都能放棄,郭靖更不用說了,袁承志多少也有這方面表現,蕭峰更是為了阻止戰爭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當然也有例外,有像荻雲、令狐沖這樣情願做隱士的角色,也有韋小寶這類滑頭,至於《白馬嘯西風》的李文秀是個小女孩,就不多說了,但李文秀身上也有一種「隱士」的感覺......)。
金庸的書里大多數主角都有一種「出世」的表現,做「陶淵明」的心情多一些(就連蕭峰的最大願望都是和阿朱一起到塞外木馬放羊,東邪黃葯師、老頑童周伯通、楊過都是代表人物,令狐沖更是如此,這樣的人物幾乎每部金庸小說里都有)。
雖然這么說,但金庸小說卻沒有固定的路數,他14部長篇小說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風格的作品,但是每部作品之間卻又有很多相同之處,這種相同之處我形容為是一種「金庸的感覺」......
而且金庸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強,每個角色都能寫的非常生動(這也是為什麼「金庸戲」的演員不怎麼好找的主要原因,想想能演活「韋小寶」的有幾人?......)
梁羽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武」多過描寫「俠」,他的小說往往要用好幾頁紙來很細致的描寫打鬥的整個過程細節(就武功的描寫這一點而言,金庸正好介於梁羽生和古龍之間,金庸對武功描寫是可以收放自如,想長的時候就長些,想短的時候就短些)。他的故事,也要更側重於兒女情長一些,而且他似乎有一種「塞外情節」,很喜歡寫大漠,或者中國邊境地帶的故事......
古龍是個很量產的作者,一生寫了70多部長篇小說,我看過的並不多,只有《小李飛刀》《陸小鳳》系列種的幾部以及《絕代雙驕》和《蕭十一郎》。除了那種「一擊必殺」的武術形式以外,我看這幾部小說後的感覺是,古龍非常擅於描寫武林中的恩恩怨怨和險惡的江湖,他的小說中陰謀詭計總是一環套著一環,很有一種「構建在武俠故事上的懸疑推理小說」的感覺(特別是《陸小鳳》),雖然說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裡也設計有謎團,但是都不如古龍小說用的多......
2)金庸:豐富; 梁羽生 :直線;古龍:取巧。
3)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 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