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從文有什麼小說
【沈從文】(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開始接觸中外文學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曾去北京大學旁聽。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O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沈從文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57年放棄了文學生涯。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1980年曾應邀赴美國講學,1982年增補為中國文聯委員。沈從文的著作除前面列舉的外,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
沈從文(1902-1988), 京派小說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煥,荒僻神秘的湘西鳳凰縣,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宇慧根據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整理撰寫)
沈從文簡介
沈從文先生(1902~1988),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鳳凰(今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後隨本鄉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並學習寫作。1924年後開始發表作品,並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和《民眾文藝》周刊。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於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爭爆發後,到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勝利後,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集《鴨子》開始,沈從文先生出版了70餘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雲南看雲集》,批評專集《現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別具一格的抒情鄉土小說。他的創作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成為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後來的作家曾深受他創作風格的影響。在文學態度上,沈從文先生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的影響。
1948年沈從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責沈從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1949年,沈從文先生放棄了文學創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於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先生在國外名聲鵲起,於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並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離開了人世,為後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
姓名:沈從文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02—1988年
籍貫:湖南
沈從文(男)(1902—1988)原名沈茂林、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1917年小學畢業後,參加家鄉土著部隊預備兵的訓練,後正式從軍,任上士司書,後來作過屠宰收稅員。諳熟湘西民風民俗,對其後來創作的題材選擇和藝術風格形成很大影響。因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1922年到北京謀求升學,未果,開始寫作求生。曾與胡也頻合編《京報》副刊,同時在香山慈幼院圖書館工作。1928年到上海,先後與丁玲合編《紅與黑》,並曾參加新月社。出版了《鴨子》、《阿麗思中國游記》、《入伍後》、《雨後及其他》、《巫神之愛》等作品和作品集。此後歷任中國公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職。編過天津版《大公報》文藝副刊。30年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出版了中篇小說《邊城》、《阿黑小史》,短篇小說集《虎雛》、《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新與舊》,傳記《記胡也頻》、《記丁玲》,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西散記》、《湘西》等作品,成為文壇影響頗大的京派小說家。在三四十年代的歷次論爭中,他一再顯出與左翼文學思潮的隔膜。1948年曾被郭沫若點名批判,一度使他因神經過度緊張造成疾病,幸自殺未遂,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館等從事工藝美術和物質文化史的研究,不再從事文學創作。1978年調任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長期研究的成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初版)出版。8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一股「沈從文熱」,對他的研究逐步深入,對他的作品的評價也越來越高。近年他的書信集《從文家書》出版後更引起了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他的小說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湘西藝術世界,在這個恬淡靜謐的氛圍中揭示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對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的批判,是一種自然、純朴、自由的抒情文學。他把鄉土文學發展到了更高的境界,小說達到了鄉情風俗、人事命運、人物形象完美和諧、渾然一體的境地,語言具有個性,生機勃勃。而他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在當時喧嘩的時代中遲遲不能得到理解。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園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朴納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生命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塗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侯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拔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自己在裡面慢慢找吧!!!
❷ 沈從文都有什麼作品啊
1、小說集
《老實人》、《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版龍權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雪晴》、《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街》、《蕭蕭》、《三三》等。
2、散文集
《記胡也頻》、《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廢郵存底》、《燭虛》、《雲南看雲集》、《沈從文散文選》、《不知為什麼忽然愛上你》等。
3、學術著作
《從文賞玉》、《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❸ 沈從文的中長篇小說代表作都有哪些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阿麗思中國游記》是文學大師沈從文創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 沈從文的《阿麗思中國游記》被認作是世界文學名著《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的中國續書,他借鑒19世紀英國作家卡羅爾(Lewis Carroll 1832—1898)這本風靡全球的兒童讀物的技法和風格,讓書中12歲的英國小阿麗思小姐和4歲的兔子紳士儺喜先生,迢迢萬里來到中國,漫遊遼遠東方這塊古老而又神秘國土的奇境,在中國的大都會和僻遠鄉村,,他們遇到利種荒誕無稽、離奇古怪、荒唐不經的可笑可驚又可嘆的故事,比如,剛踏上中國土地,就碰上一個攔路求死的餓漢,他已經好久沒有吃東西了,連自殺的力氣都沒有,只能乞求別人殺死自己。從這個求死者身上,映照出當時中國由於戰亂、災荒、失業和外國入侵,而千萬的餓殍遍地的慘狀。在民間,敬神崇鬼、占卜打卦等痼疾陋習,隨處可見,蒙昧迷信浸蝕著人們的靈魂,在儺喜先生造訪古跡、搜羅文物以及與上層社會的交往中,對紳士崇尚孔孟、媚外畏洋、重虛禮愛面子的文化心態,給予揶揄嘲諷。在「八哥歡迎會」上,百禽畢集,各展歌喉,在紛擾嘈雜中,影射中國知識界的淺薄無聊、凡庸猥瑣、攻訐傾軋,阿麗思還饒有興味地游覽了中國南方農村,看到水田裡各式各樣的水車,並在深夜聆聽了兩輛水車有趣的對話。當最後來到作者的故鄉——湖南湘西苗人居住區,親身體驗山區淳樸率直而又怪異古舊的風情民俗,特別是目睹了慘無人道的原始奴隸買賣,天真善良的阿麗思小姐感到不可思議,她大惑不解地問:「把人不當人,來買賣……買來有什麼用處呢?」帶著游歷中國的許許多多疑惑和感想,阿麗思隨著儺喜先生悄然打道回國.
《長河》為沈從文名作,是作者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並且在沅水中部一個縣城裡住了約四個月之後有感而寫的一篇隨記。是他繼《邊城》之後,關於湘西人物、風情的又一曲輓歌。跟隨作者敘述的目光,我們可以感受到湘西在戰爭發展中的種種變遷。
別的就不大清楚了,應該差不多了。
❹ 求一篇沈從文的短篇小說
目測是沈從文的嫡傳弟子汪曾祺的優秀短篇《受戒》,小和尚叫明子,小女孩叫小英子,庵叫荸薺庵,寺叫善因寺,末章節附註著「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你去搜下看吧,很容易找到的。
❺ 沈從文以哪部短篇小說的發表為標志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以1928年8月發表的《柏子》為標志 ,可以把沈從文的小說創作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192 5— 192 8年 ,是其創作的前期 ,多數的短篇可以看成是散文 ,或者是以散文筆致寫成的短篇小說 ,幼稚而且粗糙 ,在藝術表現上處於習作階段。這些作品主要收在花城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分店聯合版《沈從文文集》第一、二卷內。諸如《夜漁》、《黎明》、《我的小學教育》、《臘八粥》、《初八那日》、《玫瑰與九妹》、《爐邊》、《記陸韜》、《傳事兵》等等 ,多是對故土鄉情的回憶 ,明顯地帶著直錄、描摹生活的自然主義傾向。
192 8年以後 ,《柏子》、《牛》、《菜園》等一批作品的發表 ,表明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時期。
❻ 沈從文的經典小說有哪些
沈從文的經典小說有:
《邊城》、《長河》、《從文自傳》。
簡介:
沈從文(1902-1988),中國回著名作家,原名沈答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其祖父沈宏富是漢族,祖母劉氏是苗族,母親黃素英是土家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應是漢族,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評價: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文學作品《邊城》 、《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不僅是作家,還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❼ 沈從文的小說有那些
年表 1902 年 12 月 28 日 生於湖南省西部的鳳凰縣,原名沈岳煥。 1917 年 秋 自縣第一小學高小畢業。這是他最後學歷。 8 月 入地方軍隊當兵。 1922 年 夏 隻身抵北京,住酉西會館。半年後遷銀閘胡同一公寓「窄而霉齋」,進行自學。 1924 年 12 月 《一封未曾付郵的信》發表於《晨報副刊》。 1926 年 11 月 《鴨子》(散文、小說、戲劇、詩歌合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1927 年 9 月 《蜜柑》(短篇小說),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8 年 1 月 赴上海。 2 月 《入伍後》(小說戲劇集),由北新書局出版。 7 月 《老實人》由現代書局出版。 同月《阿麗思中國游記》(長篇小說),第一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同月《好管閑事的人》(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8 月 被胡適聘為上海中國公學講師。 9 月 《篁君日記》(長篇小說),由文化學社出版。 10 月 《雨後及其他》由春潮書局出版。 12 月 《不死日記》(短篇小說集),由人間書店出版。 《阿麗思中國游記》第二卷由新月書店出版。 1929 年 1 月 《紅黑》《人間》兩雜志創刊,與胡也頻、丁玲合編。 同月《呆官日記》(長篇小說),由遠東圖書公司出版。 2月 《男子須知》(短篇小說集),由紅黑出版社出版。 3月 《十四夜間及其他》(短篇小說集),由光華書局出版。 7月 《神巫之愛》(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1930 年 2月 《一個天才的通信》(中篇小說),由光華書局出版。 4月 《旅店及其他》由中華書局出版。 6月 《沈從文甲集》(短篇小說集),由神州國光社出版。 12 月 《舊夢》(長篇小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1 年 1月 《石子船》(短篇小說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同月 胡也頻被捕,不久被槍殺於上海龍華。 4月 陪同丁玲及其孩子回湖南常德。 5月 《沈從文子集》(短篇小說集),由新月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山東青島大學任教。 8月 《龍朱》(短篇小說集),由曉星書店出版。 同月《一個女演員的生活》(長篇小說),由大東書局出版。 1932 年 1月 《虎雛》(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5月 《記胡也頻》(長篇傳記),由光華書店出版。 7月 《泥塗》(中篇小說),由星雲堂書店出版。 秋 應楊振聲之邀赴北京參加中小學教材編選委員會的工作。 11 月 《都市一婦人》(短篇小說集),由新中國書局出版。 1933 年 3月 《阿黑小史》(中篇小說),由新時代書局出版。 同月《慷慨的王子》(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5月 丁玲被捕失蹤。 7月 發表《記丁玲女士》,於《國聞周報》連載,後集為《記丁玲》。 同月《鳳子》由巷山書店出版。 9月 與張兆和結婚。開始主編《大公報.文藝》。 10 月 發表《文學者的態度》,引起京海論爭。 同月《一個母親》(中篇小說),由合成書局出版。 11 月 《月下小景》(短篇小說集),由現代書局出版。 1934 年 1月 返湘西探母病。 4月 《游園集》(短篇小說集),由大東書局出版。 5月 《如蕤集》(短篇小說集),由生活書店出版。 7月 《從文自傳》由第一出版社出版。 9月 《記丁玲》(散文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0 月 《邊城》(中篇小說),由生活書店出版。 1935 年 12 月 《八駿圖》(短篇小說),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36 年 1月 《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大光書局出版。 3月 《湘行散記》(散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4月 《沈從文選集》(短篇小說集),由萬象書屋出版。 5月 《從文小說習作選》(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6月 《沈從文小說集》(短篇集),由仿古書店出版。 10 月 發表《作家間需要一種新運動》,引起關於當前創作關於反「差不多」運動的爭論。 11 月 《新與舊》(短篇小說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937 年 1月 《廢郵存底》(散文集,與蕭乾合著),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8月 離京轉道天津、煙台、濟南、南京、武漢、長沙,到大後方。後又回湘西。 1938 年 4月 離沅陵,經貴州到達雲南昆明,任西南聯大師范學院副教授。後任西南聯大北京大學教授。 本年《一個婦人的日記》(小說),由星光書店出版。 1939 年 1月 發表《一般或特殊》,引起關於「反對作家從政」的討論。 8月 《湘西》(散文集),由長沙商務印書館出版。 9月 《昆明冬景》(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同月《記丁玲》(續集),由良友圖書印刷公司出版。 12 月 《主婦集》(短篇小說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0 年 本年《紳士的太太》(短篇小說集),由三通書局出版。 1941 年 1月 《如蕤》(短篇小說集),由上海藝流書店盜編出版(與生活書店出版之同名小說集篇目不同), 8月 《燭虛》(散文集),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3 年 4月 《春燈集》(短篇小說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6月 《雲南看雲集》(雜文集),由重慶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 7月 《黑鳳集》(短篇小說集),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9月 《長河》(長篇小說),由桂林開明書店出版。 1945 年 1月 《長河》出昆明文聚社版。 1946 年 夏 離昆明返京,時任北京大學教授, 《大公報》兼編、《益世報》等四種報紙副刊。 10 月 《沈從文傑作選》(短篇小說集),由新象書店出版。 1948 年 8 月 《長河》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1949 年 秋 入中央革命大學研究班學習。後改行於歷史博物館工作。 1963 年 周恩來提議其參與《中國歷史圖譜》的編寫。 1964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初稿完成。 1969 年 赴湖北咸寧幹校,在雙溪看菜園子。 1971 年 獲准回京。 1978 年 調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赴美國訪問講學。 1981 年 1981 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由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8 年 5 月 10 日 於北京逝世。
❽ 沈從文短篇小說漁概括
沈從文短篇小說《漁》是一部很值得回味的作品,寫於1929年,正好是「從文成熟時」。它貫通「過去」和「現在」,連通人事中的「神性」和「魔性」,既有「斗爭」又有「合作」,講的雖是兩個家族及兩個兄弟的事,其所指卻是兩個民族的關系。開篇後,《漁》裡面提到的湘西華山寨烏雞河兩岸「甘」、「吳」兩族的爭斗與魯迅小說《葯》裡面華家、夏家的譬喻色彩如出一轍,直接指向便是苗漢兩族的民族斗爭,書中寫道:「在那裡,有兩族極強,屬於甘家為大族,屬於吳家為小族。小族因為族小,為生存競爭,子弟皆強梁如虎如豹。大族則族中出好女人,多富翁,族中讀書識字者比持刀弄棒者為多。象世界任何種族一樣,兩族中在極遠一個時期中在極小事情上結下了冤讎,直到最近為止,機會一來即有爭斗發生。」
「過去一時代,這仇視,傳說竟到了這樣子。兩方約集了相等人數,在田坪中極天真的互相流血為樂,男子向前作戰,女人則站到山上吶喊助威。交鋒了,棍棒齊下,金鼓齊鳴,軟弱者斃於重擊下,勝利者用紅血所染的巾纏於頭上,矛尖穿著人頭,唱歌回家,用人肝作下酒物,此尤屬平常事情……」
「甘族」自然就是漢族了,「吳族」則為苗族,兩族之間的斗爭直至煮人為食,斗爭之殘忍想而易見,而這卻並非短暫的刀兵相接,而是持久戰,因為「相傳在這地方過去兩百年以前,甘吳兩姓族人曾在烏雞河荒灘上各聚集了五百餘彪壯漢子大戰過一次,這一戰的結果是雙方同歸於盡……岸上還有司官所刊石碑存在。」而在「現今」兩族合作時,雖然「野蠻的殺伐已經演變為『漁』」,但離去的父親還是交代下來了復仇之事,用祖傳下來的刀去「流那曾經流過你祖父血的甘姓第七派屬於朝字輩仇人的血」(《漁》)。
《漁》是一部主題很隱蔽的作品,但深入其中我們便能感覺到這部講族與族之間斗爭的小說其主題卻是和平主義的,它顯揚的明顯是神武不殺柔情似水的「弟弟」龍朱一樣的人物,而不是那個拿祖傳寶刀斫魚殺蛇的「哥哥」,這其實就是用辨證的眼光看待民族的傳統、家國的爭斗等,是對民族未來的跨越式思考。
.
參考鏈接: http://wenku..com/view/0e8ab6bef121dd36a32d82b5.html
.
如果你認為我的解答對解決你的問題有幫助.請點擊我的回答下方【選為滿意答案】按鈕.
❾ 沈從文的小說集有哪些
《蜜柑》《雨後及其他》《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