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有聲完結 > 十七年文學短篇小說代表作

十七年文學短篇小說代表作

發布時間:2021-02-20 22:03:35

❶ 對十七年文學的認識有哪些

1、政治性凌駕在文學性之上,政治運動造成了文學的盲從特徵。面對那時的作品,我們幾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政治氣息和那個時代人們的某些精神特徵,作品被強行要求放進一個形勢認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傾向。當高昂的革命熱情替代了文學的現實創造和詩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產生與這些要求相適應的文學規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與創作手法。一是反映革命的現實,二是對大眾的影響教育。文學的現實功用被擺在藝術追求之上。革命浪漫主義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過程中,可以看出文學在「情節化」與「宗教化」上的深層次結合。情節是反映現實的,在世俗意義上宣傳政策吸引讀者 。 這個看作品名字就很容易體現::《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
2、雖有種種的不足,但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佔有相當的地位的。在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十七年文學時期也產生了很多藝術成就很高的文學作品,例如:《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創業史》、<<紅岩>>、〈暴風驟雨〉等還涌現出如杜鵬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復、魏巍、姚雪垠等優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漢等老作家也奉獻了不少好的作品。
3、呈現的特點也是非常鮮明的,因為是建國之初,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他的領袖是非常崇拜,國人都非常積極向上,思想非常單純,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了,所以這一階段的作品題材大約有三個:歌頌、回憶、斗爭。 歌頌黨、領袖、社會主義、人民;回憶戰爭歲月,回憶苦難年代,回憶過去生活;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舊思想、舊觀念作斗爭。所以這個時候的少數作品藝術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體現文以載道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往往失之於簡單,人物也呈現一些程式化的傾向。
4、17年文學在詩歌上:三十、四十年代活躍的一批詩人(以郭沫若,何其芳,徐遲為例)在建國初期五十年代仍在歌唱,然而已無法代表這個時代。情感的空洞使詩歌變得蒼白和不值一體。五十年代選擇了屬於他的詩人,年輕的能適應這一時代政治要求的詩人,他們從小就受革命的教育,未受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
代表人物:郭小川,賀敬之,聞捷,李瑛,公劉,邵燕祥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體頌》 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日》 艾青《國旗》。一系列的敘事詩《白雪的贊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嚴厲的愛》等。有的寫革命戰爭中的愛情,高大純潔的必然旋律外,類似於宗璞的《紅豆》那樣的感情也貫注其中。
賀敬之的詩時代特色較郭小川更為明顯。延安文藝座談會後,賀敬之開始虔誠的改造自己的創作,使作品大眾化。這些類似於順口溜的詩作也在後來集結成書《朝陽花開》(《南泥灣》就是其中的作品)與丁毅和寫的歌劇《白毛女》使賀敬之成為新中國戲劇的領導人,重執詩筆之後的第一首詩《回延安》即引起了全國范圍內的關注。詩人本身的藝術技巧是值得肯定的,而時代背景下曾經在延安生活過的人們的強烈共鳴也是《回延安》成功的重要原因。緊接著賀敬之以《放聲歌唱》奠定了他在當代詩歌史上的地位。
聞捷等人的詩。聞捷「適應政治需要和吸引讀者」的夾縫中尋找創作道路,在大西北做隨軍記者多年,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頌歌風」中作品不多,到1955年才成為為人廣泛知曉的青年詩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組詩《吐魯番情歌》和《果子溝山謠》(均收入《天山牧歌》)。李瑛手法上值得肯定,善於細致刻畫。邵燕祥50年代表現建設者、歌唱建設者的詩人代表。作為記者的邵燕祥,走遍全國進行報道和詩歌創作。
5、17年文學在散文上:魏巍等人的報告文學、楊朔等人的散文。楊朔善於結構文章,成為一種雕琢的模式,從根本上是缺乏真實性的。秦牧則以知識見長。
鄧拓等人的雜文。鄧拓是北京是副書記,作官的文人。文革開始時對「三家村」批判,就是針對鄧拓、吳晗和廖沫沙的批判,其實他們只寫了一點社會上雞毛蒜皮的問題的批判。
6、17年文學在小說上:農村題材的小說:趙樹理的小說及「趙樹理方向」。 趙樹理,柳青和浩然構成了十七年農村題材小說的一條發展線索。
1948年趙樹理在文壇已有了很高的地位,「趙樹理方向」形式上通俗易懂,內容上為農民所喜聞樂見,追求大眾化,不能以精英知識分子的立場「高高在上」的看待生活,或是用啟蒙的姿態寫農民。而是站在農民之中寫生活、寫農民。短篇小說《登記》是為了配合新中國《婚姻法》的出台,長篇小說《三里灣》是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的長篇小說。
五十年代末,趙樹理的時代過去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柳青和李准。柳青和他的《創業史》。梁生寶這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形象,優點太多,以致於顯得並不真實。相反,作家筆下受批判的人物,卻寫的較為真實。李准,五十年代初《不準走那條路》(指的是個人發家致富的道路)為互助合作唱贊歌;1958年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轟轟烈烈的生活,婦女解放事業在農村的發展,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
浩然的《艷陽天》
革命歷史題材
楊沫《青春之歌》:結構上以主人公命運為線索,帶有強烈的自傳色彩。
梁斌《紅旗譜》等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作者想把它寫成史詩,卻寫成了一部革命傳奇。
7、17年文學在戲劇上:老舍的《茶館》
老舍可以說是十七年話劇中最優秀的,為配合宣傳而作,但是老舍懂得藝術,在順從政治之餘,他做過很大的努力爭取,保留下了不少精彩的章節。
郭沫若、田漢等人的歷史劇:郭沫若是善於迎合政治和現實的,這使他的詩歌創作在1949年之後變的象小丑。然而他是通曉時理的,迴避現實,從歷史劇中求得創新,是他開辟的一條道路,《蔡文姬》為曹操翻案,同時作為大文學家,大文人的郭沫若在思想感情上對蔡文姬是有感情的,這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入動人之處。《武則天》則為武則天翻案。
田漢,浪漫主義手法歌頌偉大劇作家關漢卿。
《千萬不要忘記》等現代戲,代表著當時的一般潮流。毛澤東又一次提出「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億苦思甜」運動在全國廣泛開展。《霓虹燈下的哨兵》、《豐收之後》等現代戲劇涌現。「告戒青年一代繼承革命傳統,保持革命本色」為主題的。《千萬不要忘記》、《霓虹燈下的哨兵》是與毛澤東思想佔領社會每一個角落的階級觀念一致的。取材於民間傳說的《劉三姐》,改編自歷史劇的《天仙配》、《秦香蓮》調和了當時一切戲劇都講政治的格局。

❷ 「十七年」文學的創作特色

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特徵及探源
隔水觀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這左右同時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揭開了又一個文壇大一統局面的序幕,而五四新文化傳統,如民主自由、個性化創作、獨立思考等則在政權的強力控制下逐漸進入沉潛期。五四傳統的沉潛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一個宣稱無產者的政權建立了,這個一窮二白的國家無法支撐五四先驅們達到的探索深度,同時以工農為主體的社會「先進階級」也沒有能力消費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國家初定,既不能無視五四新文化的傳統,又不可能放棄對大眾精神領域的宣傳與佔領,於是左翼文學的觀念便藉助政權力量擴張而至全面貫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與創作手法。周揚給了它一個新名稱:「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以與西歐、俄國19世紀的「舊」現實主義相區別,即文學要「從革命歷史發展上」來反映現實革命的遠景,並注重對民眾的教育。可見,現實主義的兩大任務,一是反映革命的現實,二是對大眾的影響教育。文學的現實功用被擺在藝術追求之上。丁玲說:「我也承認,今天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寫新人物的這些作品,還不是很成熟,作者對於他所喜歡的新人物,還沒有古典文學對於貴族生活描寫的細致入微,這里找不到巴爾扎克,也沒有托爾斯泰。」從某種程度上看,所謂「現實主義」是五四文學傳統沉潛的「非精英化」導致的必然結果。政權出於現實功利的性的考慮,排斥這種執著於高層次精神探索的活動,排斥精英化的啟蒙,雖然實際上精英式探索是更深一層意義的啟蒙與提高,但是已經說過,這個政權本身負擔不起這樣的高度與深度,它也不願意使大眾的目光過多地投注到內心、終極等精神領域,而希望能集中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政權自身,從而盡快實現政治統治、經濟建設等外在征服的目的。至於作品藝術水平的低劣,丁玲又說:「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的。因為一切都是新的,當文藝工作者更能熟悉與掌握這些新的內容與形式時,慢慢就會使人滿意起來。我希望讀者們不要強調這個缺點,因為強調只有增加你的成見,加深你對於新事物與新文藝的距離,讓我們不要留戀過去。」
然而實際卻並不能使人滿意,理論指導與實際執行發生了偏差。其一體現在對通俗文學的批判上。現實主義創作是「非精英化」的結果,亦即有「平民化」的要求與趨勢。而根據當時的階級劃分,小市民階級被定為類似於「亞小資產階級」,是一個落後的,需要工農改造的階級。對通俗文學的批判也主要基於它所服務的讀者層是小市民階級。但是,與歐洲相比,中國由於工商業與都市的欠發達,「小市民」作為一個階級,從未強大到有左右政局的力量,而掌握了文化的工農極其容易與小市民在審美趣味取向上達成一致。因否定城市而否定小市民,到否定通俗文學,再到否定平民化,這是政權力量控制下文學方針與實際情況的悖論。導致的結果是使得一批藝術水平不高,吸引不了知識青年的作品,在面對工農兵時又顯得曲高和寡,完全淪於說教。這一點雖然在實踐中又逐漸被修復,一批在藝術形式和結構上借鑒通俗文學的作品,如《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的出現所代表的開創意義,卻也使得對通俗文學的批判變得模糊與不合理。
其二體現在作家隊伍上。可以說,新文學發展到四十年代,內心化傷感化的傾向十分明顯,甚至一部分走進了象牙塔。纖柔,穠麗,哀婉的美學風格容易使人產生厭煩情緒,解放區文藝此時帶著泥土的香氣出現了,使得那一批作家得到了解脫,他們為這種剛健、質朴、有點粗野的風格所吸引。同時政權對文藝的重視,使「以文致仕」的古老傳統在解放區推行下去,文人與政治的「和諧相處」在這里得到實現。於是大批作家投入到解放區文藝的陣營來,從天上的玄思轉到人間的生活,從內心的獨語轉到土地上的歌唱。這可以從另一個視角觀察現實主義的美學意義。然而政治的束縛一旦過緊,現實主義在美學上的吸引力減退,這批作家的創作也就失去了光澤,或退出主流,或藝術水準大打折扣。
總之,現實主義在這些因素影響下,生命力大大減弱,非但不能保持原意旨,甚至走向了現實的對立面——對現實的粉飾、誇張、歪曲,而確實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
二 革命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是個類似於「儒道互補」的命題。浪漫主義更加靠近了文學的藝術性追求,更偏重於內心的東西。然而它的妙處就恰恰在於,它同時又是「革命」的,這就意味著這種內心感覺是開放性的,而非封閉的。這極其適應了當時政治宣傳與太平粉飾的需要,它不要過多的思考,而只是「光明」基礎上的升華,就好比一團蘑菇雲,所需的原料並不多,卻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外顯的,絕不引向深層思考,然而又時在內心前面扣了一下門,這一扣便彌足珍貴,補充了現實主義所缺乏的豐富內涵。「我們的時代充滿了浪漫精神,我們的創作也需要美妙無邊的幻想。」兩者的結合實現了藝術的更上層樓,作者與讀者產生巨大的激情共鳴。原本缺乏激情的現實主義充其量只是概念的文字顯現,是死板的政治說教,但在浪漫主義激情的巨掌扶持下,現實主義充盈起來,不再笨拙蹣跚。好像因了這激情,所有的一切立刻真實感人而光彩重生。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同時,不論是美好信仰還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在作品中看來是從未失去乃至毀滅的,英雄總是能夠憑借著崇高的信仰戰勝敵人,這使得整個十七年文學基調是喜劇式的,即使激情的宣洩也是喜劇式的。這些作品只提供給讀者一些精神支持與情感寄託,而缺乏真正反思的力度與悲劇的最終凈化心靈的效果——但這對於它來說是大不必要的,這不是它的目的。由此衍生出十七年文學的美學風格:奔放雄偉剛健熱烈。可以看出,這是基於對現實的絕對自信而生成的,也更成功地為不斷的政治運動提供激情庫存。
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結合過程中,可以看出文學在「情節化」與「宗教化」上的深層次結合。情節是反映現實的,在世俗意義上宣傳政策吸引讀者;「宗教化」則有終極旨歸性質,情節是它的依託,它又使情節本身成為先驗的,不可質疑的存在。情節在宗教的籠罩下不可以被思考,只有「信」與「不信」兩種選擇。相應地,讀者付出的也是類似宗教體驗的庄嚴與激動。這個結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治抒情詩,那些對現實的描述和謳歌,讀起來多麼感人,讀者與作者兩方面都表現出皈依來,一同進入理想的聖地。
盡管如此,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即在一個限定如此之嚴的文學環境中,「兩結合」並非萬全之策。那些喜劇式的激情最終變成一種虛妄,沒有深厚動力支持的狂喜只能造成愚昧濫情虛偽,漸漸地這種喜悅也不能再吸引人了。也許是耗費太多了吧,它給民族心理帶來的疲乏和理性的匱乏都不是短時期內可以恢復的。情節的「宗教化」產生了迷信的惡果,極端缺乏思考同時又極端敏感導致對藝術虛構與生活真實的不加區分。因為按照它的邏輯,情節的真實性是不可以懷疑的,加之其上的宗教情感也必然是作者自己的真實想法,由是觀之,便不難理解五十年代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和後來一部《海瑞罷官》引起的文革巨浪。「兩結合」的出現,反映了文學當時夾縫中的兩難處境:既要迎合政治,又得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這是文學扭曲與變形的一種表現,一旦有了輕松的環境,沉潛的五四傳統便
會露出頭來找到接續者。
三 斷裂與重生

新文學的兩大主題:對未來中國現代性的思考與對古老中國「家園」印象式的依賴,或由於階級斗爭的觀念,或由於美學風格的差異,都在十七年文學的主流中發生了斷裂,極少有人對生存本身做超出馬列范圍的反思,或者對遙遠的故鄉唱一曲異鄉漂泊的惆悵歌謠。
這有現實的原因,社會在大規模建設時期,建設取代了思考與懷念。更深一層則是因為對於「現代性」這個命題,政權和工農都不熟悉,在他們的概念中,這是與城市,資本,金錢,誘惑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裡面充斥著不可把握的罪惡,於是,既然無法把握它,那就乾脆消滅它好了。同時,解放後出現的統一局面,消磨了對「家」的遠距離的觀照,更沒有戰爭年代顛沛流離的家國命運之感。所以,從這些意義上說,新文學的兩大主題是被時代斷裂,被政治斷裂的。兩者的重建又是必然的結果。因為對過去與未來的思索是一個民族必然要進行的活動,然而由於斷裂的原因不同,重建的時間也不同。
關於現代性的思考直到後朦朧詩運動時才真正出現。也就是說,只有當改革進行到一定程度,經濟實力與文化程度達到某個高度時,現代性的問題才有機會被探討,「城市」的概念也開始復甦。當然,由於經濟文化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性思考遠遠達不到西方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深度,加之十七年文學與十年文革的排斥,這種思考更顯得稚拙。因此便不難理解十七年文學中工業題材與城市題材的淺薄與缺乏生命力,正是由於現代觀念的缺乏所致,而同時,這種觀念卻又是在政治操縱下人為祓除的。
相比較而言,「家園」印象的斷裂更是一種美學風格的斷裂,因為它與剛健熱烈的「時代精神」相悖而遭到了摒棄,例如周立波的《山那邊人家》即因此成為爭議之作。然而在另一個層面上,「家」的概念則被延續下來,從而與五四文學一脈相承,表現為十七年文學中的兩大題材:革命歷史小說與農村小說。
革命歷史小說是將政權統治合法化的產物,除去政權自身的需要外,還表現了政權甫立,民眾包括作者在內的對於前途未知的茫然以及由此產生的對「黨」的依賴。因此,「黨」就必須被重新塑造,成為一個歷史必然,具有千秋萬代不可變更的正義性與合法性。因而,這種證明自己「從何處來」的過程便類似與一個「尋根」的過程,而對這個被塑造出來的歷史的堅信依賴也就具有了對「家園」的感情色彩。例如《紅岩》中時時刻刻灌輸給讀者的「黨」與「光明」的必然聯系。這一點對於佔主流的解放區作家來說,意義更加深刻。是革命歷史年代賦予他們智慧,光榮,激情以及創作的源泉,解放後的回憶便是一個在「遙想當年」的家園回望中尋找自我肯定的過程。許多作家,例如郭小川,孫犁,都有對戰爭年代的懷念,從而產生一種心靈的慰藉。
農村小說則更是發於一種對土地的眷戀與熟悉,這是五四文學「鄉土性」的直接延續。這里不同的是,沒有作家的思考,甚至無關技巧,而主要是對「家」(或者「根」)的直接描述。一切都是深深了解,毋庸置疑的,這就是在拉家常,所有的語言,修辭,邏輯,情感駕輕就熟。魯迅當年沉痛地提到的隔在他與故鄉之間的「厚障壁」在這里被對「家」的強烈情感輕而易舉地消除掉,肯定代替了批判,和諧代替了沖突。但是應該看到,假使如此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農村小說在政治宣傳上的優點被強化到了極端的地步,成為跟在政治後面亦步亦趨的工具。「怎樣描寫農村題材,反映農村中的問題,是作家們的重大責任。由於農村發生了問題,也引起了創作上的新問題。1960,1961年,公社問題明確起來,寫得多了。到今年又寫得少了,情況還不大摸得准。」由是觀之,這種對五四傳統的重生由於現實的限制,只是在極其膚淺層面上的一種繼續。這里放棄了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權力,使文學成為政治的附庸。而思考,恰是文明發展所不可或缺的。

❸ 什麼是十七年文學

十七年文學是指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1966年)這一階段的中國文學歷程。如果要「斷代」的話應該屬於中國當代文學的一個時期。
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第一階段應該就是「十七年文學」;第二階段應該是「文革文學」(如果當時還有文學的話);第三階段是「傷痕文學」;第四階段是九十年代至今。
我認為這十年的歷程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佔有相當的地位的,不應該簡單的把它界定為「高度相似性」的文學時期。在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和豐富的藝術內涵。當然,我也不否認在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史上,現代文學的作品是最豐富和最具藝術價值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藝術大家,例如魯迅、矛盾、郭末若、巴金、冰心、郁達夫、老舍、丁玲、徐志摩等等。
十七年文學時期也產生了很多藝術成就很高的文學作品,例如:《保衛延安》、《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創業史》、<<紅岩>>、〈暴風驟雨〉等還涌現出如杜鵬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復、魏巍、姚雪垠等優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漢、郭沫若等老作家也奉獻了不少好的作品。
十七年文學呈現的特點也是非常鮮明的,因為是建國之初,全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他的領袖是非常崇拜,國人都非常積極向上,思想非常單純,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學作品中了,所以這一階段的作品題材大約有三個:歌頌、回憶、斗爭、歌頌黨、領袖、社會主義、人民;回憶戰爭歲月,回憶苦難年代,回憶過去生活;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舊思想、舊觀念作斗爭。所以這個時候的少數作品藝術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體現文以載道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往往失之於簡單,人物也呈現一些程式化的傾向。但我覺得「十七年文學」比「傷痕文學」要從容、平靜、豐富,比「今天文學」要高尚、積極(「今天文學」在我看來就是「床上文學」、「賺錢文學」、「沒落文學」。

❹ 中國當代短篇文學作品都有什麼

孫犁的作品《荷花澱》
、《蘆花盪》、《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內盛名的篇章。
趙樹理,容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李家莊的變遷》
李季,長詩《王貴與李香香》,《社會主義史》,《馬克思傳》、《卡爾•馬克思詩傳》、

《燕妮•馬克思詩傳》

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沈從文,《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集《從文自傳》、《湘行散記》。
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錢鍾書,《圍城》
張愛玲:散文集《流言》短篇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長篇小說《十八春》(《半生緣》)
巴金:代表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

❺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泊桑的三百五十多中短篇小說從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反映普法戰爭的:回在這類題材答的作品裡,莫泊桑揭露了普魯士侵略者的殘暴與野蠻;法國軍隊的無能,歌頌了法國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者的愛國精神如《羊脂球》(1880)、《米隆老爹》(1883)(必讀)、《兩個朋友》(1883)等。《羊脂球》是寫被敵軍佔領的里昂城裡十幾位居民同乘一輛馬車出逃的故事。一輛馬車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作者通過乘客們出逃的不同原因,一路上的表現,特別是對羊脂球前後不同態度的變化,表現了他們不同的社會身份和性格特徵。

2.描寫資產階級世俗生活,揭露資產階級道德墮落的,如《項鏈》(1884)、《戴家樓》(1881),表現世人貪圖錢財而不注重親情的《我的叔叔於勒》(1883),描寫小市民吝嗇的《雨傘》(1884)等。

3.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貧困痛苦以及優秀品質的,如《西蒙的爸爸》(1881)、《一個女長工的故事》(1881)等。

❻ 十七年文學作品有哪些

紅色經典賽,三紅一創青山保林 都是

❼ 十七年文學與文革文學中有哪些優秀作品

平凡的世界,狼圖騰 。
這兩天又看了一本《活著》,余華的,屬於中篇,也不錯

❽ 十七年文學包括哪些文學作品

好熟悉的題目啊。。。。
作為中文專業的孩子~~去年期末的文學史貌似就是考的這些東西。。。
不過很抱歉。。。。額~我的筆記不在,我自己記不住。。。額

其實~你去網路搜一下~可以輕松搞定的~~~

❾ 十七年頌歌文學

頌歌在這里主要指20世紀50年代出現的大量歌頌新中國、歌頌新時代歌回頌毛主席的詩答歌作品。
通過想像、誇張、幻想等手法,將建立於革命理想基礎上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詠革命者
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節日》、郭沫若《新華頌》、胡風《時間開始了》、李季《玉門詩抄》、聞捷《天山牧歌》、田間的《祖國頌》、艾青的《國旗》、臧克家的《有的人》、馮至的《我的感謝》具有代表性。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賀敬之的《放聲歌唱》成為頌歌高潮之作。
50年代中期的「雙百」詩歌: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艾青的《養花人的夢》、郭小川的《望星空》等。

人人寫詩歌,村村出詩人)60年代前期的戰歌時代: 政治抒情詩主導詩壇,詩歌變了「戰歌」,標語化、口號化、政治化。賀敬之、郭小川為代表的政治抒情詩占據了本詩壇的大半壁江山。
政治抒情詩,一般是指在題材上反映社會生活重大事件,突出明顯的政治內容,在風格上追求氣勢雄壯、激情洋溢,在語言上注重節奏韻律的鏗鏘,便於朗頌等。

一句話來說就是,歌頌黨,歌頌新中國,要變為標語化、口號化、政治化。反應社會重大事件。住韻律,朗朗上口

閱讀全文

與十七年文學短篇小說代表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主女主明確處的小說 瀏覽:560
末世空間系統女主小說排行榜 瀏覽:267
重生美國尋金少沙小說 瀏覽:546
穿越小說男女主攜手巔峰 瀏覽:144
葉青風穿越小說 瀏覽:345
安卓小說閱讀ap 瀏覽:35
玄幻小說女主角名字叫茉莉 瀏覽:584
重生軍婚完整版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148
求一本好看熱血的小說推薦 瀏覽:977
聽的小說閃婚總裁契約妻 瀏覽:975
都市小說主角睡著後可以控制老鼠 瀏覽:914
主角會吹簫都市小說 瀏覽:778
男糙女嬌的小說現代 瀏覽:763
老當益壯小說全文免費閱讀麻 瀏覽:134
重生含邱淑貞小說 瀏覽:799
妖孽神探小說閱讀網 瀏覽:412
有沒有好看的絲襪戀足長篇小說 瀏覽:437
小說女主角名字叫若琳 瀏覽:861
重生小說新聞 瀏覽:393
校園到社會的小說有肉bg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