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天翼《華威先生》的故事梗概
這篇小說寫於抗抄日時期。當時前方戰事緊張,而後方的華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著為抗戰做「貢獻」──到各個組織開會、講話,然而總是講不了兩句,就又趕到下一個會場去了。他是真的在關心抗戰組織的發展嗎?不,他不過是想把各個組織的權力抓到手罷了,強調「領導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
㈡ 《華威先生》主要講了什麼
張天翼(1905~1985),湖南湘鄉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從空虛到充實》,中篇小說內《清明時容節》,長篇小說《鬼土日記》等。
張天翼的代表作短篇小說《華威先生》於1938年4月16日發表於《文藝陣地》第1卷第1期。
作品塑造了一個抗戰時期國民黨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揭示了當時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社會統治機構的陰暗與嚴重隱患,暴露了國民黨官僚打著抗日的假招牌,隨時破壞人民群眾抗日活動的真相。
文中的華威先生是一個奔走得片刻不得安寧的「忙」人,他「不怕吃苦」、「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緊緊張張地奔走在各種各樣的會議之間和各種各樣的抗日團體之間,哪怕是婦女界組織的「戰時保嬰會」,他都要親自關照,他每會必到,但總是不得已要遲到早退。他不論走到哪兒,所講的內容都是千篇一律地教導老百姓服從在「一個領導中心」之下。華威先生有著對權力的狂熱激情,到處鑽營,無孔不入。他謙恭、空洞、滑稽、裝腔作勢、附庸風雅。這一形象是多少年來中國文化背景下庸俗官僚的典型。
㈢ 華威先生的內容梗概
這篇小說寫於抗日時期。當時前方戰事緊張,而後方的華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著版為抗戰做「權貢獻」──到各個組織開會、講話,然而總是講不了兩句,就又趕到下一個會場去了。他是真的在關心抗戰組織的發展嗎?不,他不過是想把各個組織的權力抓到手罷了,強調「領導中心作用」的重要才是他的主要目的。小說巧妙地運用語言和動作描寫,運用誇張和對比手法,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國民黨頑固派。這部漫畫小品式的中篇小說,是抗戰前期著名的暴露國統區弊端的諷刺文學。華威先生這一帶有某些類型化傾向的人物,因其攫取權力的狂熱與無孔不入的流氓氣質而具有了一定超時代的因素,因此至今有人讀來仍然有所感慨。
㈣ 華威先生寫作背景
顏一煙,1912年生,北京人。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翻譯家。
1930年至1933年先後在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北京大學等校中文系學習。1934年至1937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學習。曾任中華留日戲劇學會幹事、留日左翼文化團體聯合會執委等職。抗戰爆發後回國,在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任秘書、編劇等,創作了《渡黃河》等獨幕劇本。1938年到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五大隊學習,後任抗大文工團編劇組長。1939年至1945年任狃藝術文學院藝術指導科教員,編譯處翻譯。1945年任東北文藝工作團編輯部長、編劇,創作了《東北人民大翻身》等多部劇作。1946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保江山》。
抗日戰爭揭開了中華民族空前雄偉悲壯的一頁,它以博大的氣勢力和深刻的內涵,彪炳於世界民族解放斗爭的史冊。在這場戰爭中,文學和藝術忠實地履行了表現中華民族新的崛起的天職,文藝工作者們從各個角度,運用各種形式,史詩般地記錄下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恢宏畫卷。人們從大量的文藝作品中,不僅看到了一個民族在血泊和烈火中傲然屹立起來的英雄形象,並且從中感受歷史性轉折的偉大契機。 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最能激發人們的愛國精神。這種寶貴的精神,在文藝家筆下展現為揭露侵略者的罪行、描寫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歌頌英雄業績、批判妥協投降等多姿多態的輝煌作品。它們有的怒斥為虎作倀的民族敗類,有的在血與火的交融中化作必勝的豪雄之氣,時而塑造戰場上身手不凡的具體人物,時而描繪戰時尋常生活中的一個側面。筆觸所及,無一不體現了在強敵面前威武不屈的民族韌性,從而使民族精神得到有力的張揚。
抗日戰爭不是單純的衛國戰爭,也是一場民族復興運動,抗戰文藝同樣肩負著民族解放與社會解放的雙重史命。人民的力量在戰爭中不斷壯大,它首先體現在民族意識獲得前所有過的覺醒之中。這種覺醒過程,在文藝作品中初期表現為對侵略行為的無比仇恨,進而融入與封建和落後意識的抗爭,相持階段以後則集中在呼籲團結抗戰、爭取民主自由方面。這種思想意識覺醒的客觀記錄,真實反映了人民進步的軌跡,加深了人們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敵後堅持抗日斗爭,堅持統一戰線,使人民力量迅猛發展。大量作品較好地反映了這一事實,人們從中真切體會到中國共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全民抗戰寄寓著民族新生的歷史要求,而抗戰怒潮更造成了近百年來民族積郁的總爆發。綜觀抗戰時期的文藝作品,大多在歷史命運和現實土壤的交錯中誕生的。它們深刻地反映出時代精神與現實社會的有機結合,記錄了歷史轉折關頭民族的情緒與變化,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積極進取精神,勾勒出中華民族英勇邁進的時代輪廓。於是,譜寫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敵歷史篇章的文藝作品,獲得了「信史」榮譽,成為映射抗戰社會發展的鏡子。
中國人民率先舉起反對法西斯侵略和民族解放斗爭的旗幟,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援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世界反法西斯運動成為一體,同一營壘中的各個國家加強聯系,互相支援。在這種形勢下,中國的抗戰文藝在傳遞信息、交流感情等方面,與各反法西斯國家彼此補充、遙相呼應,成為反法西斯文藝運動的重要一翼。 溝通各國人民互相了解是文學藝術的重要使命之一。全國文協誕生之初,即發布《告世界文學家書》和《致日本被壓迫作家公開信》,它在成立宣言中呼籲「全世界中國之友的文藝家給予我們更多的力量」,「為爭取遠東的真正和平、自由發展」,「攜手共同前進」。介紹中國人民的戰時生活,在抗戰初期對外宣傳中尤為迫切。抗戰開始不久,上海就出版了第一種專門對外發行的《中國吼聲》。隨後,廣州、武漢相繼出現《新階段》和《東方呼聲》。不久,面向歐美的《遠東使者》於 1938年5月在香港創刊,創刊號上《我們控訴》一文, 以大量事實痛斥日本為侵略中國所散布的謊言,被人稱為「恐怖時代的文獻」。全國文協曾與英國《眾生》雜志成出版翻譯合作協定,後又增設「國際文藝宣傳委員會」,並提出與「文章下鄉」、「文章入伍」並重的「文章出國」口號。1940年文協香港分會出版的英文月刊《中國作家》,成為香港淪陷前西方人民了解中國戰時生活的一個重要窗口。一些文藝工作者這時走出國門宣傳抗戰。武漢失守前,一些大學師生組成的「武漢合唱團」,曾前往新加坡、印度、英國、美國義演了《打回東北去》、《長城謠》、《最後勝利是我們的》等歌曲。1940年,上海戲劇界救亡協會戰時流動演劇二隊、廈門兒童劇團從桂林出發到東亞、南洋一帶,演出了《保衛盧溝橋》、《民族萬歲》、《台兒庄之春》等劇目。1944年,抗敵演劇五隊還將《國家至上》、《渡黃河》送到緬甸戰場。與此同時,蘇聯許多雜志也發表了一批中國戰時小說、戲劇,其《國際文學》1940年7月開辟了「中國抗戰文學專輯」, 出版界也翻譯了老舍的《被佔領的城市中》、蕭三的《不可征服的中國》、蕭軍的《八月的鄉村》、姚雪垠的《差半車麥秸》、張天翼的《華威先生》等。此外,丁玲的《給孩子們》、劉白羽的《滿洲的俘虜》、碧野的《北方的原野》等作品,也出現在英文刊物上。這些作品在國外產生了相當影響,正如南斯拉夫《南星》月報評論所說, 它們「反映了中國的現實」,表現出「不願意作牛馬」與「爭取自由的斗爭」精神。
㈤ 中國著名短篇小說故事提要
中國著名短篇小說
魯迅狂人日記/魯迅阿Q正傳/魯迅祝福/魯迅在酒樓上/魯迅傷逝/魯迅醍醐天女/許地山潘先生在難中/葉聖陶春風沉醉的晚上/郁達夫微雪的早晨/郁達夫麗石的日記/廬隱斷魂槍/老舍蕭蕭/沈從文在其香居茶館里/沙汀山峽中/艾蕪春陽/施蟄存套不住的手/趙樹理華威先生/張天翼小城三月/蕭紅山地回憶/孫犁受戒/汪曾祺世界著名短篇小說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皇帝與小姑娘/蕭伯納變色龍/契訶夫喀布爾人/泰戈爾麥琪的禮物/歐·亨利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精確的婚姻學/歐·亨利十字勛章/巴比塞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茨威格阿拉比/喬伊斯判決/卡夫卡鼻子/芥川龍之介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印第安人營地/海明威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作者+作品)
本人比較喜歡《伊豆的舞女》
所以……
伊豆的舞女: 主人公是一個二十歲的高中學生,性情孤僻。一次,在去伊豆的旅行途中,遇到一隊鄉村巡迥演出的藝人,並與之結伴同行。他認識了一個十四歲左右的美貌舞女,對她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為舞女迷人的姿色所吸引,甚至還產生過佔有她的邪念。但他不願這種無瑕的美受到沾污和損害。一方面。他為自己難以抑制的沖動而苦惱,更為少女夜晚可能受到侮辱而惴惴不安。當他在男女公共浴場看到她裸露著少女純潔的肉體,歡叫著朝他迎面跑來時,從那天真無瑕的神態中,感到了無限的寬慰。舞女也對這位青年一見鍾情。幾天後,青年旅費耗盡,不得不和這隊藝人分別了。臨行前,來送他的舞女默默無言,心中有說不出的難受。船開了,舞女的身姿漸漸遠去,消隱。他沮喪地躺在床上,眼淚撲簌撲簌地往下淌。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張天翼有哪些小說比較有名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早期成名作品有長篇小說《鬼土日記》,以革命的立場觀點,用現實主 義創作方法,真實反映了社會和人生。抗日戰爭時期,發表短篇小說《華威先生》,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文化界爪牙丑惡的面貌,最負盛名。長篇童話《金元帝國》以兒童語言寫兒童心理性格,發出人民正義呼聲,揭露國民黨政權的反動統治。《羅文應的故事》榮獲1953年全國兒童文學藝術評獎會一第獎,《寶葫蘆的秘密》亦深為全國少年兒童的喜愛。發表各類作品370餘件,其長、中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逾百篇,長篇童話4部,劇本近10個,寓言數十篇,文藝論文及雜文逾百篇,文藝論著2部。作品除有各種專集、結集本、別集本、選集本及收入叢收類的版本外,有《張天翼文集》行世。 上小學和中學期間,讀了不少中外文學作品。1922年寫作滑稽和偵探小說,在《禮拜六》雜志發表短篇《新詩》。1924年中學畢業後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畫一年。1926年進北京大學預科。翌年退學,當過家庭教師、職員和編輯等。1929年發表短篇《三天半的夢》。1931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參加它的文藝大眾化研究會的工作,協助編輯《十字街頭》等刊物。創作產量日豐,面向現實,內容充實,給文藝界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這時所寫短篇有《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團圓》、《萬仞約》、《春風》、《追》等集子,他的小說以諷刺與幽默擅長。寫得最多的是小市民和某些知識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揭示現實的虛偽與丑惡,抨擊畸形社會的弊病,《包氏父子》即是他的代表作。這時期還寫有長篇小說《鬼土日記》、《齒輪》、《一年》、《洋涇浜奇俠》、《在城市裡》,中篇小說《清明時節》,兒童文學作品有長篇童話《大林和小林》、《禿禿大王》,中篇小說《奇怪的地方》等,寓教育於生動活潑的故事講述之中,推動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 抗日戰爭開始後,參加發起上海市文藝界救亡協會,任《救亡日報》編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他寫的短篇集《速寫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國統區抗日運動的陰暗面,引起文藝界的重視和討論,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中的《華威先生》是他諷刺小說的力作。1942年因患肺病在成都、上海、香港等地養病,輟筆多年。長篇童話《金鴨帝國》也因病未寫完。1950年到北京;曾任中央文學研究所副主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人民文學》主編、《兒童文學》編委等職。他除忙於編輯刊物、培養青年文藝工作者外,還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發表小說《去看電影》、《羅文應的故事》(1954年獲全國少年兒童文學藝術創作一等獎)、《他們和我們》,童話《不動腦筋的故事》、《寶葫蘆的秘密》,劇本《蓉生在家裡》、《大灰狼》等,並結集為《給孩子們》出版。作品人物刻畫細膩,想像豐富,生動有趣,循循善誘,幾十年來深受小讀者的喜愛,為發展兒童文學創作做出了重要貢獻。從30年代起,張天翼還發表了不少具有新穎獨到見解的理論批評文章,出版有文藝論著《談人物描寫》、《文學雜評》、《張天翼文學評論集》等,他的許多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著有短篇小說《從空虛到充實》、《華威先生》、《新生》、《包氏父子》、《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團圓》、《追》、《春風》、《同鄉們》、《速寫三篇》、《畸人集》、《給孩子們》,長中篇童話《鬼土日記》、《一年》、《清明時節》、《齒輪》、《回家》,兒童文學《大林和小林》、《洋涇浜奇俠》、《禿禿大王》、《金鴨帝國》、《寶葫蘆的秘密》,文藝理論《〈西遊記〉札記》、《略談〈紅樓夢〉史》,文學評論集《文學雜評》,《張天翼選集》、《張天翼小說選集》、《張天翼文集》(10卷)等。兒童文學《羅應文的故事》獲1954年全國少年兒童文學創作榮譽獎。
㈦ 能不能推薦一些好的中國諷刺類的小說
談到古代的諷刺小說,要數《儒林外史》和「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水平比較高,另外如《聊齋志異》里部分篇章也有諷刺的內容。
談到現代的諷刺小說,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作家——張天翼,這個人可以說是「諷刺小說聖手」,文筆極富風趣、幽默,諷刺味十足。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洋涇浜奇俠》、《鬼土日記》,中篇小說《清明時節》,短篇小說《包氏父子》、《華威先生》等,都是諷刺小說的上乘之作,被視為30年代進步文學的重要收獲。
此外,現代文學作家葉聖陶的短篇小說《潘先生在難中》隱隱有著對知識分子軟弱矛盾性的諷刺;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老向(王向辰)的中長篇小說《庶務日記》有著對機構臃腫、人浮於事這一社會現象的諷刺;現代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的長篇小說《八十一夢》也用諷刺的手法刻畫了霧重慶光怪陸離的現狀。
這些作品盡管現代文學史教材里沒有將它們定為「諷刺小說」,但是它們筆法上的諷刺力度是被學界公認的。
至於建國初期,由於時局的影響,諷刺小說基本絕跡,也就很難談得上好的諷刺小說了。這一情況直到「浩劫」後的新時期文學才有所改觀,諷刺小說重獲新生。
新時期文學里,王蒙的《說客盈門》,張辛欣的《瘋狂的君子蘭》,何立偉的《白色鳥》,馬瑞芳的《天眼》,王小鷹的《丹青引》等都是比較有深度的諷刺小說,值得一讀。
㈧ 華威先生是什麼文學
1、簡述:
《華威先生》是現代文學中的短篇小說作品。
2、拓展:
《華威先生》,專短篇小說,張屬天翼著。1938年發表。國 民 黨 官 吏 華威整天忙碌於開會、演說、吃飯,企圖操縱一切群眾活動。其所作所為遭到人們的鄙視和抵制,最後,他不得不為此感到害怕。作品以誇張諷刺手法,刻畫了一個自命不凡、剛愎自用的國 民 黨 官 僚形象。
㈨ 中國著名短篇小說·世界著名短篇小說的目錄
中國著源名短篇小說
狂人日記/魯迅
阿Q正傳/魯迅
祝福/魯迅
在酒樓上/魯迅
傷逝/魯迅
醍醐天女/許地山
潘先生在難中/葉聖陶
春風沉醉的晚上/郁達夫
微雪的早晨/郁達夫
麗石的日記/廬隱
斷魂槍/老舍
蕭蕭/沈從文
在其香居茶館里/沙汀
山峽中/艾蕪
春陽/施蟄存
套不住的手/趙樹理
華威先生/張天翼
小城三月/蕭紅
山地回憶/孫犁
受戒/汪曾祺
世界著名短篇小說
我的叔叔於勒/莫泊桑
皇帝與小姑娘/蕭伯納
變色龍/契訶夫
喀布爾人/泰戈爾
麥琪的禮物/歐·亨利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
精確的婚姻學/歐·亨利
十字勛章/巴比塞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茨威格
阿拉比/喬伊斯
判決/卡夫卡
鼻子/芥川龍之介
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
印第安人營地/海明威
小徑分岔的花園/博爾赫斯
㈩ 華威先生 中的環境描寫 和情節
《華威先生》
短篇小說《華威先生》是張天翼於抗戰期間創作的一篇最傑出的諷刺小說。
張天翼是一位以諷刺著稱的小說作家。他早年寫過滑稽小說和偵探小說。以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發生了變化,小說創作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增強。1928年,張天翼小說創作進入旺盛期,至抗戰前夕,他出版的短篇小說集相當多,有《從空虛到充實》、《小彼得》、《反攻》等;中篇小說有《清明時節》;長篇小說有《鬼土日記》、《一年》等。張天翼的作品大多描寫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舊知識分子的虛偽。他筆下的人物,大都過著庸俗無聊的生活,有的百般鑽營;有的附庸風雅;有的游手好閑;有的自甘墮落;有的則對社會深懷不滿,但卻不肯去追求新的生活。對這些人物,張天翼以辛辣而又詼諧的筆調毫不留情地剖露了他們的靈魂。1930年,張天翼發表了表現小市民卑瑣心理的優秀短篇小說《包氏父子》。小說中的主人公老包是某公館的僕役,他渴望兒子包國維能夠讀書成名,將來做大官。為此,他四處千方百計為兒子借學費。然而兒子包國維卻根本無進取心,他整日跟浪盪子弟學一些浮華的時髦,多次留級仍安之若素。最後,終因打傷了人而被學校開除。小說生動地描繪出了老包望子成名、小包驕縱愚妄的心理和性格。
抗戰爆發後,張天翼繼續以他的作品敏銳地反映社會。這時期他創作了小說《華威先生》、《譚九先生的工作》和《新生》等作品,這些作品在當時都較有影響。
張天翼一生除創作了大量小說外,還創作了不少童話。
《華威先生》以華威先生和抗日群眾之間的對立和矛盾為表現中心,塑造了華威先生這樣一個混在抗日文化陣營中的國民黨官僚的形象,從而深刻揭露了民族矛盾掩蓋下的階級矛盾,揭露了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嚴重斗爭,並滿腔熱情地寫出了革命群眾的抗日要求和力量。
華威先生是作品主人公。作為「抗日工作者的上層分子」,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不斷高漲的時候,他忙著「順應時代的潮流」,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積極抗戰的愛國者、領導者。在作品中,華威先生貫穿始終的就是「忙」。他整日坐著跑得像「閃電一樣快」的黃包車,忙於出席各種會議,有時「一天要開幾個有關抗戰的會」。他忙於發言,忙於參加一切抗日組織。為此,他聲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因為「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而他都必須去「領導起來才行」。但實際上,這位「抗戰要人」整日蜻蜒點水式地參加每一個抗日團體的會議,發表幾句千篇一律、空洞無味的指示,什麼具體的抗日問題都解決不了。他整天忙的是什麼呢?是到處兜售「一個領導中心」,也就是千方百計伸手攫取一切抗日團體的領導權。他每到一個會議必定反復強調:「要是上面沒有一個領導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事情就會變得「很危險,很危險」。他拚命攬權,就連「戰時保嬰會」這樣絕無「危險性」的團體,他也絕不放鬆,甚至連最為名正言順的「日本問題座談會」,也要被他追問「到底是什麼背景」。華威先生不但自己一點抗日實際工作都不幹,還要對群眾的抗日活動百般阻撓。當他發現有些抗日組織不容他插手,他非常氣憤,又是打聽,又是調整,並威脅說:「你能不能夠對我擔保你們會內沒有漢奸,沒有不良分子?」並大罵那些反對他控制的群眾搞「秘密行動」,是成立「非法團體」的「渾蛋」。作品通過塑造華威先生這樣一個打著抗日招牌卻不幹實事,到處鎮壓人民的官僚形象,有力地抨擊了國民黨統治者以抗戰之名行反人民之實的反動本質。
這篇小說沒有一般小說常有的貫穿始終的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詳盡的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剖析,然而作品卻能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漫畫式的筆法,突出了人物的特徵。如作品是這樣勾勒華威先生的外形的:「他永遠挾著他的公文皮包。並且永遠帶著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左手無名指上帶著他的結婚戒指,拿著雪茄的時候就叫這根無名指微微地彎著,而小指翹得高高的,構成一朵蘭花的圖樣。」這段描寫,可以說是粗線條漫畫式的勾勒。由於作者在表現人物外形時,能緊緊抓住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徵加以描寫,因此,使人物的本質真實、准確地凸現了出來。「他永遠挾著他的公文包」,這顯示出了華威先生是個包不離手的忙人;他的手杖「粗」且「黑油油」的,而且「永遠帶著」,這又寫出了人物官氣十足,總愛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官老爺的樣子;無名指上的戒指和拿著雪茄煙的特有姿態,又進一步將人物虛偽做作的性格特徵表現了出來。
這篇作品不僅能用漫畫式的筆法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徵,而且還能通過誇張而不失真的細節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如作品寫華威先生每會必到,而且常遲到並總是希望別人注意到他,於是,「他在門口下車的時候總是順便把踏鈴踏它一下:叮!」這一典型細節抓得很好,它准確地將華威先生那惟恐別人不知道他到場了,而且是忙得不能准時到場的特定心理,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另外,作品寫華威先生常愛「掏出表來看一看」,看時「他那一臉豐滿的肌肉立刻緊張了起來。眉頭皺著,嘴唇使勁撮著,好像他在把全身的精力都要收斂到臉上似的」。這些細節也抓得很准,它將人物整日煞有介事的樣子誇張地表現了出來。
利用人物舉止前後矛盾、言行不一來凸現人物性格,也是作品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如作品寫華威先生開會常遲到,但是步入不同的會場,他的神情卻大不相同。如果是參加下級的「難民救濟會」,他的態度會是「很庄嚴」,而且是「用種從容的步子走進去」。不僅如此,他還要在門口稍停一下,「讓大家好把他看個清楚,彷彿要喚起同志們的一種信心,彷彿要給同志們一種擔保什麼困難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來。他並且還點點頭,他眼睛並不對著誰,只看著天花板。他是在對整個集體打招呼」。如果是參加上級領導機關的「工人救亡協會指導部」的會議,他步入會場的表現則是另一番景象:「他臉上堆上笑容,並且對每一個點頭。對不住得很,對不住得很,遲到了三刻鍾。不僅如此,當「主席對他微笑一下」後,他會馬上「笑著伸了伸舌頭,好像闖了禍怕挨罵似的」。這里,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將華威先生步入不同會場行為極不統一的特點顯現了出來,使人物對上奴顏屈膝,對下驕橫無理的本質鮮明地表現了出來。華威先生不僅在行為舉止上有前倨後恭、自相矛盾之處,在言與行上也有極矛盾之處。如他整日叫喊自己太忙,「抗戰工作實在太多了」,「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覺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時」。他嘴上這樣說,可是行為舉止呢?他在「工人救亡協會指導部」召開的會議上,與小鬍子的一番對話,已經不打自招地供出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原來,這位忙得睡覺的時間都沒有的官員,卻有的是時間去赴宴會,並且喝得酩酊大醉,然後睡大覺,做美夢。這里,作者成功地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讓人物在對比中呈現出本質,收到了明顯的諷刺效果。
這篇小說僅余字,然而作者卻以高超的諷刺藝術筆墨活畫出了華威先生這樣一個虛偽、庸俗、淺薄、好賣弄、卑劣無恥的國民黨官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