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自成是什么人物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1] 明末农民 起 义 领 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 田 免 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Ⅱ 李自成在历史上是什么人物
李自成原本是驿站的士兵,崇祯为了减少政府支出,撤消了部分驿站,李自成从此失业,随后加入了造反的行列,还成了农民军的首领。这时中原大地上已经遍地都是叛军,李自成的影响力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只是排在他前面的头领都被明军剿杀,他才变成了农民军的最高领袖。由于明朝北方的经济危机太过严重,李自成的军队所到之处,到处都是踊跃加入他的农民,到处都是争相投降的明军,一不留神,农民军已经打到了北京的城下。
其实李自成并无大志,他没想过真要推翻明朝的统治,最大的理想是在自己的家乡割据——甚至在推翻明政府的最后关头,在他大军围攻北京城的时候,他还主动向崇祯提议双方和谈,只要允许他在西北称王就行。可是在知识分子的道德压力之下,崇祯皇帝没有和谈、逃跑或者投降的可能。在李自成军队入城的前一刻,崇祯帝逼着自己的母亲、皇后和嫔妃自杀,又用剑杀死不少嫔妃,砍伤了自己的女儿。然后他手持火枪,带着太监试图突围失败,又退回到皇宫里,在皇宫的后山上吊自杀。如果不算后来的南明小朝廷,大明此时就算是灭亡了。
李自成的部队在百姓的欢呼声中走进了北京城。假如李自成能有朱元璋一半的见识,他都能为中国历史创造出新的一页。然而,历史上像朱元璋那样出身于草莽,又有远大见识的领袖实在是太少了。大部分草莽英雄只懂得如何带领自己的穷兄弟杀出一条生路,但不懂得如何统治一个以农民为基础、由地主豪强构成中层、由儒家知识分子构成上层的复杂社会。
聪明的统治者征服一个地方,面对新的臣民,首先都会做出安民的姿态,表示秋毫无犯,安定人心。然后指派当地的地主豪强、族长家长干些征收赋税的事,算是他们表示臣服的“投名状”。在这个过程里,统治者摸清了哪些人可以拉拢,哪些人需要打击。等到时机成熟以后,用高官厚禄大力奖赏顺从者,用鲜血和酷刑狠狠惩罚叛逆者。因为人人都是自私的,在这拉拢和打击的刺激下,很快就能形成效忠于自己的新集团。
但是李自成不懂得这个道理,尤其不懂得统治古代社会离不开豪强和知识分子的协助。他进入北京后,对豪强、官僚实行的是全面打击的政策,结果引来了豪强和知识分子的集体反抗。
从本质上说,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得天下过快。李自成能成功,是因为他赶上了明朝经济崩溃的节点,整个北方社会秩序全面瓦解,他正好遇上了社会权力的真空期。李自成所到之处,大批农民加入,大批明军投降,那是因为明朝的统治太糟,并不意味着李自成的统治有多好。换句话说,在攻陷北京的时候,李自成看上去实力很强大:占领了广大的领土,拥有庞大的军队,好像是明末诸雄中最强的一支。实际上,这些地盘和军队只是暂时依附在李自成的身边,在李自成真正消化它们之前,并不是真正属于李自成的。
Ⅲ 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写了什么故事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描写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并从中总结了其最终失败的历史经验。小说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为中心,力图展示出一部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网络全书”。小说采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及农民起义军内部矛盾等多条矛盾线索即复线的形式,把笔墨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领域,全面系统地反映“天崩地裂”时代的历史巨变,艺术地探索和表现了一个政权的衰败、农民起义力量的兴盛覆灭等历史规律。小说整体视野开阔、色彩斑斓丰富、布局大气稳重、注重协调平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全书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三百人之多,“从皇帝后妃到豪绅役吏,从义军将士到巫婆乞儿,从绿林好汉到商贾市贩,三教九流,各式人等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晚明社会人物全景图,而且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突出。在艺术结构上,作品采取“单元共同体”的组合方式,但都有机地服务于中心事件。在叙事描写上,追求历史事件与社会风俗面貌的结合,语言上注重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也有观点认为,《李自成》虽然是一部古代历史题材小说,但在写作观念和叙事方式上,与同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不无相似之处,即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来“解剖”封建社会。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和人民解放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性和合理性。
Ⅳ 《李自成》小说简介
1、基本简介
《李自成》, 姚雪垠所著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2、名家点评
《李自成》并不是单纯反映明末农民起义,而是以这支农民起义为中心,写出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 ——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胡绳
《李自成》写潼关大战,脱尽《三国演义》《水浒传》之传统写法,疏密相间,呼应灵活,甚佩甚佩。
《商洛壮歌》整个单元十五章,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有波谲云诡之妙;而节奏变化,时而金戈铁马,雷震霆击,时而凤管*弦,光风霁月;紧张杀伐之际,又常插入抒情短曲,虽着墨甚少而摇曳多姿。 ——茅盾《关于<商洛壮歌>》(摘自1975年6月18日致姚雪垠的信)
《李自成》一个重要贡献,是对传统悲剧观念的突破,把悲剧人物的性格更深一层地推进,许多对立面的人物都有了悲剧意味……总的看来,第三郑对前两卷的悲剧观念有了新的突破,为农民起义战争降下帷幕做了极其悲壮的铺垫。
另一重要成就,是保持了全书结构艺术的很高美学水准。作品首尾呼应,气势连贯,既宏大复杂,又舒展自如,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北京大学教授 严家炎
3、作者简介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邓县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抗日战争前后,创作了小说《差半车麦秸》、《牛全德和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长夜》等。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东北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夏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湖北省文联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3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卷。二十多年之后,这部五卷本小说才全部完成。
Ⅳ 李自成的人物履历
1978.09—1981.07, 湖南省粮食学校学生;
1981.07—1985.07, 怀化地区粮运车队会计、地区粮食局财基科干部(其间:1982.09-1985.07,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
1985.07—1988.04,怀化地区粮运车队副队长(副科级);
1988.04—1992.09,怀化地区粮食局财基科副科长;
1992.09—1995.12,怀化地区粮食局财基科科长;
1995.12—1997.07,怀化地区粮食局总会计师(副处级);
1997.07—2000.03,怀化地区行署(怀化市政府)副秘书长、行署办(政府办)党组成员;
2000.03—2002.05,沅陵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2002.05—2006.03,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2002.06-2004.12,中央党校函授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毕业、2004.03-2004.07,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6.03—2006.07,沅陵县委书记、县长;
2006.07—2008.12,沅陵县委书记(其间:2008.11-2008.12,中央党校县委书记培训班学习);
2008.12—2009.07, 溆浦县委书记;
2009.07—2013.01, 怀化市副厅级干部、溆浦县委书记;
2013.01—2013.03, 怀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溆浦县委书记;
2013.03—2015.05,湖南怀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Ⅵ 李自成的作者是
李自成
作者:姚雪垠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
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Ⅶ 李自成行宫的人物介绍
李自成第二次归乡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其时他已经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就在头一年,明毅宗朱由检旨命米脂知县边大授刨毁了李自成在三锋背山的祖坟,并焚烧尸骨,扬言已斩断了闯王家的“龙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为报毁坟扬骨之仇,重建祖莹,闯王命侄儿李过统兵3万,回师米脂先行做准备祭陵等事宜。回米脂后,李过见城北马鞍山后有群山环抱,前有无定河回绕,龙盘虎踞,气势雄威,便仿承天府的式样,将山上原有真武庙改建为闯王行宫,以恭侯闯王驾临。行宫修成后,整个建筑更加威武显赫,公然帝王居址。是年十一月,闯王亲率大军回故里参加祭奠,“戌马万匹,旌旗数十里。”沿途百姓扶老携幼,欢声雷动,以迎闯王。到米脂后在行宫前下马,闯王见行宫地势雄伟,建筑庄严,心中十分欢喜,遂赐名为“蟠龙山”,行宫正殿为“启祥殿”,后殿为“兆庆宫”。宴请米脂父老乡亲,并在乐楼唱戏3天,与民同乐。
如今,一座玻璃钢制作的闯王铸像安置在正殿之中,那炯炯目光,凝视着远方,似乎在闪烁着希望之光;那铁浇铜铸般的头颅,不屈地略略昂着,显示出一付英武的凛然之气来。站在雕像前,让人不禁缅怀起他那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这一别具风格的木建结构群,由于历代重视保护,至今保存完好。现已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
Ⅷ 碧血剑中的李自成是什么样的人物
《碧血剑》中的李自成是一个经不起胜利考验的流寇英雄。
小说中李自成初入京时风光无限、威风凛凛,后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迅速腐化。他容易出尔反尔,毫无领袖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态度,纵容手下烧杀抢掠,乐受奉承。
书中写李自成,主要有三个情节:一是写他率起义军入京城,威风凛凛,志得意满,他在欢声雷动中接受“万岁、万万岁”的欢呼。他亲自号令:“有人妄自杀伤百姓,奸淫掳掠的,一概斩首。”但事实上,他手下的大将除了李岩之外,都忙于抢劫掠夺财物与美女。这说明这支起义军一胜利就暴露出种种弱点。二是写李自成出尔反尔,刚刚决定宽恕太子,但听了牛金星一句话,又默默同意下毒手。三是写李自成对众人的奉承丝毫不生反感,他帐下的大将见了陈圆圆丑态百出,他身为主帅居然乐不可支。这几笔,无疑点出李自成只是个流寇英雄,他经不起胜利的考验,后来的失败也势所难免。这支农民军中唯一能保持清醒头脑的李岩,忠而见疑,最后被杀。
当然,毕竟是小说,还是武侠小说,金庸笔下的李自成,跟史实是有很大出入。
Ⅸ 李自成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都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李自成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到了商洛山以后,李自成黾勉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重整旗鼓,与突围到豫西的高夫人会师,并推动张献忠重新起义,使形势有了好转。但是在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明军乘势进攻,同时起义军内部又有叛乱,情况十分险恶。李自成等义军经过艰辛努力,内平叛乱,外歼官军,终于赢得了胜利。这时,由于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再加上明末中原地区天灾频繁,农民走投无路,只有起来作武装抗争,各地已经形成星火燎原之势。李自成“星驰入豫”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攻洛阳,杀福王,起义出现了历史性转折。但是在起义走向高潮后,农民起义军自身的狭隘性也开始暴露出来,胜利滋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农民起义中那种根深蒂固的流寇主义使李自成攻占洛阳后,不听李信兄弟的劝告,放弃了这个中原重镇。各路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斗争摩擦也在加剧,所有这些都为以后李自成起义军的悲剧结局埋下伏笔。
主要人物
《李自成》的一个显著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作为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历史小说,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各色人物,这些人又分成不同的群体:其中有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义军领袖,刘宗敏、李过、郝摇旗、李双喜、袁宗第这些义军将领,牛金星、宋献策、李信、徐以显等参加义军的封建知识分子,高夫人、红娘子、慧英、慧梅等义军女英雄,还有作为封建统治者代表人物的崇祯、洪承畴、杨嗣昌等。然而作者着力最多的是主要人物李自成。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以史料为根据,着重突出了李自成性格中作为农民英雄的一面,表现了他的积极进取、坚毅沉着、英勇无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小说开篇,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血腥的潼关南原大战,起义军数千将士陷入官军十几倍于自己的重围,李自成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以寡敌众,殊死奋战,结果蒙受重大损失。在商洛山练兵,粮草匮乏,瘟疫流行;外有官军大兵压境,内有石门谷杆子的叛乱;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郝摇旗又拉走自己的队伍。突围至鄂西以后,李自成希望与张献忠合兵一处,共举大业,不料徐以显又极力唆使张献忠杀掉李自成。正是在这种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李自成显示了一个久经考验的义军领袖的英雄本质。同时作者又注重将李自成放在起义军由弱到强的大背景中,写出他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小说起始,李自成刚接过高迎祥的闯王旗不久,政治、军事经验都很欠缺,于是在南原大战的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带着全军疲于奔命,一直硬往潼关冲”,误入官军埋伏;他虽然作战英勇,但毕竟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南原突围后,李自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他也变得成熟了。“星驰入豫”显示了李自成的果断。进入河南以后,他又提出暂时不攻城池州县,只取富家山寨,推行剿兵安民,劫富济贫,不向官府纳粮,三年免征的政策。特别是他听从了李岩引用朱升的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起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攻占洛阳以后,李自成在胜利面前滋生了骄傲情绪,他拒绝了李岩提出的“据宛、洛以扫荡中原,据中原以夺取天下”的方略,轻率地放弃洛阳,为农民起义以后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作者联系人物所处的外部环境探讨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内涵,也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李自成》在刻画义军将领的时候,非常注重彼此的差异。通过突出人物的特点,显示出他们的个性。如写刘宗敏,就着重渲染他的骁勇无畏:南原大战中,义军突遭洪承畴、孙传庭的状击,但刘宗敏“在纷乱的千军万马和刀光剑影中,像山岳一样地屹立不动”。他的坐骑被流矢射中,“三易坐骑”而镇静自若。同时作者也写到他的粗中有细和机智能谋:在商洛山保卫战中,为了将赚取依附官军的宋家寨的武装,巧施苦肉计,在视察射虎口防线,突然“身子一晃,栽下马来,口突鲜血,不省人事”,终于引蛇出洞,聚歼他们于老营之内。作者还着重写到郝摇旗的粗鲁豪爽、热情好义,李过的刚毅沉着,田见秀的忠厚淳朴和李双喜的少年老成、智勇双全等等。
在封建统治者的群像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形象。作者曾明确指出:“我要将崇祯写成一个生活着的人,而且是他这个人,并不是别人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也不是一般的亡国之君。 ”在小说中,崇祯并未被写成那种荒疏朝政、沉湎于酒色的皇帝,相反,他17岁登基后,就除掉了魏忠贤等宦官,收回朝政。他自命“中兴之主”,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但是,由于明末几代皇帝溺于声色,宦官把持朝政,社会积弊如山,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空前尖锐,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崇祯为中兴所作的努力根本不能改变明王朝的命运。作者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既刻画了崇祯刚愎自用、横暴残忍的一面,又写出了他怯懦多疑、悲观迷信的性格特点。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一种动态过程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如袁忠第是起义军中一个重要将领,小说就在矛盾冲突中写到他的勇敢和智慧:他只身一人来到马兰峪会周山,但很快识破了周山的阴谋,在周山举杯拿血酒的一刹那,他一连打死了两个亲兵,然后迅速将周山抓了过来,虽然众寡悬殊,但仍打得敌人不得近身。只一个小故事就显示了袁宗第的胆气和虎威。作者还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突现人物的性格。如马亻夫王长顺听说李自成将在洛阳称帝,心中喜忧交加,纷乱如麻。他喜的是跟随李自成这么多年,盼的也就是这一天;忧的是李自成一旦称帝,高墙深院,他再也不能随便见到闯王。这些都充分揭示了王长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
Ⅹ 历史人物李自成何谁人也
我认为是流寇乱贼生不伟大死不光荣大顺不顺永昌不昌若非其人清兵难犯
下文供参考
《甲申三百年祭》说李自成进北京后立马骄傲了,军纪立马涣散了,因此失败了。哪有这么简单!我才不相信一支平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队伍一进北京就成了一群土匪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看看李自成干的那些缺德带冒烟的事,就知道这支军队难改流寇恶习,不失败才怪。三攻开封不下,丧心病狂地决黄河水淹城。占据宁武后屠城,“婴幼不遗”。攻下凤阳,他竟掘了朱皇帝的祖坟。拿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徇,居然和鹿肉一起煮,喝了“福禄汤”,这还有人性吗?一群魔鬼啊。被农民军占领后的北京很快陷入人间地狱,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官员遭拷掠,商户、百姓遭抢劫,连宫女都被抢光了,李自成自己也抢了一个做嫔妃。去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的大顺官兵人人身上揣着金银财宝,这样的军队谁会拼命啊?仓皇撤离北京时,李自成下令:烧!一把火让紫禁城化为灰烬。从西安逃跑时,李自成还是一个字:烧!现在想想,读中学那会儿的我是多么天真,还以为农民起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呢。
李自成最终下落有多种说法,最流行的是在湖北九宫山被农民程九伯一锄头拍死。用袁腾飞的话来说,“那哥们以为他是贼呢!”我也相信这种说法。历史真会开玩笑,农民起义军领袖最终窝窝囊囊地死在农民手里,程九伯这个普通山民一不小心青史留名了。
历史就像一个小姑娘,任人打扮。姚雪垠的小说把李自成写的有点像八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