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大全 >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的作者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的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13 15:21:12

1.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什么呀

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作者是紫式部(女、公元978—1016)年,成书时间约为十一世纪。

世界文史之最

世界最古老的诗是比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塞》早一千五百多年的巴比伦罗诗《吉斯加密斯》。

世界最早的传记文学是我国西汉时司马迁编著的《史记》。

世界最早的寓言集是《伊索寓言》。

世界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是公元一世纪希腊作家卢西恩的月球旅行记——《真实的历史》。

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作者是紫式部(女、公元978—1016)年,成书时间约为十一世纪。

世界最早的推理小说是我国四百多年前产生的《包公案》。

世界最长的史诗是我国藏族的长篇叙事诗《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的散文部分不算,单史诗部分就有100万至150万行。

世界写得最久的一部书是德国作家歌德的《浮士德》,从二十四岁一直写到八十四岁临死前,整整写了六十年。

世界被拍成电影最多的文学名著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共19次;《汉姆雷特》共17次。

世界最高产的作家是:

英国连环画作家汉密尔顿(1875—1961),共写作7200万字。

法国作家大仲马(1802—1870),写了357部书。

世界写作最快的作家是:

美国小说家斯坦利.加特奈(1889—1970),他同时写七部小说,每天写作一万字。

英国作家克雷赛(1908—1973),每年创作22部书,每两周写一本书。

世界作品发行量最大的作者是英国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她的作品被译成世界上157种语言出版,总发行量达四亿册之巨。

世界稿酬最高的作家是美国的爱尼司.海明威(1899—1961)。1960年1月,他为《体育画刊》写了一篇有关斗牛的二千字短文,稿酬高达三万美元,平均每个字15美元。

世界第一个喜剧作家是古希腊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一生写了40多部喜剧,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

世界第一悲剧作家是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一生共写了90部悲剧和笑剧。被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

世界最大的圆形剧场是古罗马弗拉维里朝时所建造的弗拉维圆形剧场。剧场略呈椭圆形,长约188米,宽约156米,周长527米,外墙高48.5米,占地二万平方米,共四层,可容纳观众约45000人。

世界最早的一部电影摄影机是由法国生理学家居勒.马莱伊在1880年10月发明的。

世界第一个电影放映处是法国巴黎卡普辛路十四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1895年12月28日,电影的最早发明者—法国人奥古斯特. 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俩第一次售票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到站》、《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

世界第一部故事片是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游记》。

世界最早的一部有声影片是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

电影蒙太奇手法的首创者是“电影导演创始者”法国的乔治. 梅里爱。

世界最早将位置固定不变的电影摄影机改成能移动、拍摄自由的摄影机的是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

世界获奥斯卡金像奖最多的一部电影是美国1959年的《宾虚》,共获奖11项。

世界最长的电影是日本在1961年放映的《人类的环境》,需放11小说之久。

世界最早的一部正规无声故事片是1906年澳大利亚的《凯利集团的传奇》。

世界制作费最高、所用胶卷最多的电影是不久前美国拍摄的一部反越南战争的影片《现代启示录》。此片所花制作费高达3200万美元,共用去457,200米胶卷。

世界第一部全息电影是1976年有莫斯科举行一次国际电影技术会议上放映的。

世界演员费最高的电影明星是美国的马龙.白兰度。他演出《超人》影片的时候,合约上规定他的收入为入场收入的百分之十一点三,结果他共收得370万美元。

世界最大的电影制片中心在美国洛杉矶环球城,由561幢楼房及34个摄影棚组成。

世界拥有电影院最多的国家是苏联,总数达154,800家。

世界拍摄故事片最多的国家是印度,1979年拍摄了714部,1980年为742部。

目前欧洲的第一幅大银幕是安置在荷兰依马克斯电影院内的银幕,它高17米、宽23米,比一般银幕大四倍。放映机大如面包车。

世界角色最多的影片是美国的《偏执》,有1.5万人。

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是波兰普洛茨克的华尔扎那电视塔,高达645.33米。在塔的347.5米处,建有一个四百个座位的旋转餐厅,供游人使用,从那里可以眺望周围一百多公里美丽的景色。

世界最古的绘画属于旧石器时代(约二万年前)的奥瑞纳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的绘画,是在西班牙北部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和尘法国蒙地亚克的拉斯珂洞穴中的壁画。壁画的内容是马鹿、熊等富有现实感的动物,也有极其粗糙的人像。

世界最早一幅水彩画是十六世纪德国画家丢勒画的《一大块草皮》,在这以前仅是在素描上作些水彩色补充。

世界最早的招贴画见于十六世纪德国农民和宗教改革时期出现的用木刻印的招贴画,叫“飞单”。

世界最早的漫画是英国的著名油画家和版式画家贺加斯(1697—1764)在1743—1745年间用六幅油画组成的讽刺组画《时髦婚姻》。由于它的某些夸张、幽默的手法,辛辣的讽刺和现在的漫画具有共同点,所以,人们把《时髦婚姻》评定为最早的漫画,并把作者贺加斯作为最早的漫画家来肯定。

世界最早的铜版画家是十六世纪初叶德国画家霍普菲尔.丢勒。他先用铁版,后才改进铜版。

世界最早的色粉画家是威尼斯女画家卡莉拉(1674—1757),她用色粉作肖像画和风俗画。

世界作品最多的画家是二十世纪初的西班牙人毕加索。他在近八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总共创作和设计了13500幅画、版画及雕版10万件、书刊插画34000件、雕刻或陶器作品200件。

世界最名贵的画是达 芬奇的名画《莫娜.丽萨》,曾在1916年以一万二千里弗(法国古金币)卖给法国弗朗西斯一世。

世界上售价最高的油画是英国著名画家透纳(1775—1851)的一幅《朱利叶和她的乳母》油画,竟以高达640万美元的金额售出。

世界最大的油画是意大利玛利奥.罗泽里的一幅画,它高2米,长41米。

世界上画面上人数最多的油画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后期威尼斯派的重在画家丁托列托(1518—1594)在1590年画成的《天堂》。这幅高10米、宽25米的画中人物共有700人之多。

世界最长的石窟画廊是我国丝绸古道上的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窟内有壁画45000余平方米,如果把窟内所有壁画一幅幅连接起来,足可组成一个长达25公里的画廊。

世界最早的纪念碑塑是公元前五世纪七十年代古代希腊克里拉与涅西奥特所作的《弑暴君者》雕塑群像和雅典的李希克拉特纪念碑(竞赛中的胜利者)。

世界最大的佛像雕刻是我国四川的乐山大佛。它高达72米。

世界最小的雕刻是当代我国雕刻工艺师沈为众雕刻的象牙佛像,只有一粒米的五分之四大。

世界最大的雕刻是美国石雕艺术家齐奥尔科瓦尔斯基,在儿子的协助下,用34年时间在美国南达科他的一座花岗大山上,凿成一位印第安人首领骑马征战的巨大石像。像高563英尺,长641英尺,估重约1800万吨。

世界最多产的作曲家是德崭的台莱曼(1681—1767)。他一生创作了1000多部大合唱曲和清唱剧,44首耶稣遇难曲,40部歌剧。

世界最长的交响乐曲作品是理查德.罗杰斯皇1952年创作的交响乐《海上大捷》,需演奏13小时。

最长的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阿里戈.波依托(1842—1918)于1868年创作的《梅菲斯多夫》,剧长6小时10分钟。

世界最大的管弦乐队是1872年2月美国举行的世界狂节上斯特劳斯在波斯顿所指挥的那个乐队。它由2千名演奏员组成,合唱队员竟达2万人之多;施特劳斯任总指挥,下设一百名助理指挥,开场时,以鸣炮为信号。

世界售价最贵的小提琴制作家安东尼奥.斯特拉地瓦利在1713年制作的一把名叫《亚当》的提琴,1972年的售价为25万美元。

世界最早的钢琴是意大利人克利斯托佛里(1655—1731)于1709年发明的。他制造的现存最早的钢琴造于1720年,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世界最早的国歌歌词是日本国歌《君之代》的歌词,其历史可追溯到九世纪末,歌词原载于萨摩琵琶歌《蓬莱山》。

世界上歌词最多的国歌是希腊国歌《自由颂》,有158段歌词。

世界最长的国歌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的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长达142小节。

世界上最短的国歌是巴林的国歌,只有7小节。

世界最大、层次最多的歌剧院是意大利米兰城的斯卡拉剧院。该剧院有七层看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是一个具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的艺术中心。

世界最早讲授摄影技术科目的学校是英国伦敦大学,该校1856年开设了摄影技术课。

世界第一幅彩色照片的作者是法国的阿梅代.芒特,制作时间是1856年。

世界最早最大的网络全书是中国的《永乐大典》(成书于1403—1408),共有22937卷,11095册,由2000名学者编写。

世界内容最广泛的网络全书是《大英网络全书》,有30卷、33141页、4300万字。

世界页数最多的书是十八世纪中国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461部,分装3.6万余册,共有853,456页。

世界最小的书籍是不久前日本出版的一本儿童歌谣,长1.4毫米、20页,印有一位诗人为儿童写的二首歌谣。共印200册。

世界最大的书是英国威廉.伍德著的《红色小淘气鬼》,书高2.2米,打开后宽3米。

世界最大的书店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总面积7万平方英尺,陈列书籍150万册,书架与陈列桌相接总长27公里。

世界最早的邮票:1840年英国的面值一便士和两便士的黑色和蓝色邮票。

世界最大的邮票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组成国富查伊拉于1972年为纪念美国“阿波罗—17号”飞船的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而发行的邮票,长15厘米,宽8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一枚邮票是南非联邦于1943年发行的宽仅1.25厘米,长仅2.25厘米。

2.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是哪一部,作者、书名、哪一年,此书被誉为什么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它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1983年出版了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全译本。 《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哪一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哪一部

1922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冲积期化石》出版,作者张资平。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

如果巴人(王任叔)先生在《莽秀才造反记》初稿完成当年便设法出版,这本书很可能成为中国现代磨察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过,“第一”不“第一”说到底不重要。文学史并不是单纯以出版时间作为刻度表,更重要的是作品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另一位老作家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澜》出版于1935年,被文学界公认为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驱,然而后来写历史小说的作家们却很少遵循李劼人“大河三部曲”的创作规律。巴人的《莽秀才造反记》与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在创作思路上非常相近,都是以近人近事为原型素材,以小人物为作品主人公,以再现数誉亏十年前的社会风俗和日常生活面貌为艺术追求。《莽秀才造反记》创作于1920年代末,出版于1984年,出版后也获得了文学界一片好评,被认为是一部脱出窠臼的作品。但是此后写作农民起义题材小说、革命题材小说和历史题材小说的作家们也未见得向这本书借鉴了多少。从这点看,巴人和李劼人两位先生虽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却没能成为奠基人。这是国人的遗憾。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子夜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李自成》 姚雪垠著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共五卷,其中第二卷于1982年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瞎虚茄广泛的历史知识。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程序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胡适的《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花新诗集

《尝试集》
PS:是白话新诗集,现在怎么这么多人习惯写别字……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什么?

  1. 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2. 《狂人日记 》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上。这篇文章也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当中。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郭沫若《凤凰涅磐》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古代的是《水浒传》!
现代的应该是《李自成》,记得是这样!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尝试集》(胡适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4.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谁写的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日本的著名作家紫氏部的作品。

紫式部(978-1015),本姓藤原,名字不详。因其兄任式部丞,故称为藤式部;又因她所作《源氏物语》的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所传颂,又称作紫式部。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随父亲学汉诗,熟悉中国古代文献与作品,特别对白居易的诗,造诣颇深。家道中落后,嫁与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后不久即守寡后入宫当女官,给彰子皇后讲解《日本书纪》与白居易诗作。她在宫中供职期间,还写了《紫式部日记》,记叙了在宫中的见闻与感受,流露了对现实的不安忧愁与苦恼的心情及其反抗的精神。

另一种介绍:
紫式部出生年有九七八、九七○两种说法,卒年也有一○一三与一○一四的分歧。曾祖父堤中纳言兼辅,三十六歌仙之一;父亲藤原为时,名和歌诗人,历任越前、越後国守(地方官)。因为藤原为时曾做过式部丞,所以紫『式部』,後二字便是取自老爹的官名。在日本古代,女孩子大多没有正式的名字,多以父亲或是先生的官职名称呼。像是有个倒楣的女作家就只叫做『藤原孝标女』,顾名思义是藤原孝标的女儿。至於紫式部当中的『紫』,根据推测,是从《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紫之上的名字取来的。紫式部的生母早逝,少女时期与继母度过。
九九九年(长保元年),紫式部二十七岁, 与藤原宣孝结婚。夫婿可能是再婚,除紫式部外,另有三位妻子。紫式部和孝宣之间生有一个女儿贤子,为後冷泉天皇乳母。根据後来流传下来夫妻间往来的和歌判断,两个人的感情应该是很不错,是紫式部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不过,结婚才三年,宣孝就因当时的流行疾病,一命呜呼,紫式部顿成了寡妇,这件事情带给她很大的打击。一○○五年十二月出仕中宫彰子。
工作内容可能不离为中宫整发、洗脸、和歌、音乐等赏玩对手,访客安排、接待等等,似乎相当忙碌。也曾应中宫之请讲解白乐天的《乐府》,担任类似家庭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就性质而言,属於比较个人的、私密的工作,相对地时间上比较自由。
受藤原道长、中宫彰子、道长室伦子等的特别照顾,紫式部在後宫的日子应该是很自由,受重视才对,不过,日记中却显露出厌恶感,或许是出自作家内向的个性与洞悉人性、社会阴暗的结果吧!

5. 我先更多的了解一下老舍 望各位赐教 谢谢

老舍(1899~1966), 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青、鸿来、□予、舍、非我等笔名。满族,正红旗人。
生平经历和创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名守卫皇城的护军,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从此,全家依靠母亲给人缝洗衣服和充当杂役的微薄收入为生。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6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1912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1920年 9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汉语讲师。为了提高英文水平,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书本都向他打开一个比原先见到的更为宽广多彩的世界。阅读作品进一步激发了他的文学兴趣。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又需要寄托和发泄。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促使他把见到过的人和事用文艺的形式写下来。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又写下了长篇《赵子曰》(1926)和《二马》(1929)。三部作品陆续在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上连载,立刻以文笔轻松酣畅,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于刻画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并且从语言、笔调到内容、主题,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他终于在文学事业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献身的工作和充实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国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途中因为筹措旅费,在新加坡的一所华侨中学任教半年。在英国时,他为国内的北伐战争的进军感到兴奋。到了新加坡,从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他因此中断了一部描写男女青年爱情的小说的写作,另写了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国。同年 7月,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翌年夏,与后来成为国画家的胡□青结婚。1934年,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他在这两所大学,先后开设过《文学概论》、《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以及写作方面的课程。课余继续长篇小说的创作。《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旧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出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作家的特点,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从街头巷尾摄下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于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于人间不平的抨击,饱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鼓书艺人》叙述的是抗战风暴中旧式艺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现了革命者的真实形象,呼唤新中国的到来。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3日,老舍即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 9日抵达天津。"离开华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与河岸上的黄土地,我的泪就不能不在眼中转了"(《从三藩市到天津》)。这个出生于北京、一向以描绘北京著称的作家,从1924年离家以后,一直到这时,才在自己热爱的故乡重新定居下来。
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创作热情。1950年 1月,回国不到一个月,就发表了第一篇歌颂新中国的作品——大鼓书《过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热诚,从事传统艺术的改革,包括改造旧式艺人的工作。话剧《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后的艺人经历为题材,前半部分内容与《鼓书艺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后,话剧《龙须沟》上演,引起文艺界和社会的强烈反响。剧本取材于解放初期,百废待兴,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贫民窟生活条件的真实事迹。老舍把对于北京和城市贫民的熟悉和热爱,同对于他们获得新生的兴奋和喜悦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献给新北京新中国的一曲颂歌。一个来自旧中国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部歌颂新中国的优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赞叹,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从50年代初起,老舍陆续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兼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注意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辅导;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先后访问过朝鲜、苏联、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国。他以较之抗战时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他也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正如他说的,"我注视着社会,时刻想叫我的笔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笔墨》),他努力了解、体验新的生活,并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并不是每个尝试都取得成功。象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业绩的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颂建筑工人劳动竞赛的话剧《青年突击队》(1955)等,由于生活实感不足而缺少艺术力量。写得好的,是表现北京市民生活悲欢离合的作品,如话剧《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等。它们都可以看作是《龙须沟》的续编:描绘了古老的北京和经受过苦难的、守旧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这些人物及其变化,他含着泪与笑,通过解放前后的对比,写出了历史的跃进,使人在欢笑之中悟出一点生活的真谛。话剧《西望长安》(1956),根据震动全国的李万铭案件写成。李万铭能够到处招摇撞骗,暴露出某些干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剧作对此作了揭露和嘲讽。如何写好新社会的讽刺作品,是个议论不少、实践不多的课题。以幽默讽刺著称的老舍的这个尝试,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后期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是话剧《茶馆》(1957)和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据时期和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前后半个世纪。上场人物60多个,全剧没有中心的故事线索,各幕之间缺少前后呼应的情节联系,却能结构严密,一气呵成,再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并且通过旧中国的日趋衰微,穷途末路,揭示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后者带有自传的性质,却写出了大清帝国行将灭亡时五光十色的社会风貌,特别是作为清朝统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会在大动荡中的分化和没落。两部作品都充分发挥了老舍作为北京风俗世态画家的特长。《正红旗下》涉笔成趣,再次显示出幽默的风格,嬉笑怒骂,都能耐人咀嚼,说明他的幽默变得深沉和含蓄了。它们描写的虽然都是旧中国,《茶馆》还有浓厚的悲剧意味,却都跳跃着时代的脉搏,显示出人民的力量和历史前进的趋势,具有一种内在的历史乐观主义精神。这标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又有了重要发展。《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见彩图老舍剧作《茶馆》剧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作品众多,思想上艺术上也都有新的进展。20、30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个。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学业绩 老舍先以长篇小说著称。当他开始创作时,新文学作家中还很少有人撰写长篇,他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后来,他又以剧作闻名,作品数量众多,而且成为50、60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老舍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这除了作家的勤奋和善于同时从中国传统的和外国的文学汲取营养以外,还有思想上艺术上更为深刻的原因。抗战爆发时,老舍已经是著名的小说家了,鉴于迫切需要以人民群众理解和喜爱的文艺形式进行抗战鼓动,他中断小说创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艺的利用改造,并且身体力行地"大胆去试验(通俗)文艺的多种体裁"(《三年写作自述》)。随后,又出于"抗战需要戏剧,戏剧必须抗战"的考虑(《抗战戏剧的发展与困难》),转向戏剧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自己又刚刚回国,写作《龙须沟》时,他深知从旧中国的批判者到新中国的歌颂者,意味着多么艰巨的变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中,写《龙须沟》是个最大的冒险";"我的感激政府的热诚使我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在他取得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后,仍然继续进行"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向强调时间、地点、人物线索和情节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传统的戏剧规律挑战,写出了别具一格、被人称为"画卷戏"的《茶馆》。在老舍身上,"不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最可宝贵的政治热情,而且也表现了同样可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周扬《从〈龙须沟〉学习什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创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永不满足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能够不断取得重要的进展和突破。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和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还有长篇小说《文博士》(又名《选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贫血集》(1944)等;戏剧《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大地龙蛇》(1942)、 《归去来兮》(1942)、 《谁先到了重庆》(1942)、《柳树井》(曲剧,1952)、《春华秋实》(1953)、《十五贯》(根据十五贯传奇改编的京剧,1956)、《红大院》(1958)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从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选的和别人编选的选集多种,主要收录短篇、中篇小说和剧作。他翻译的萧伯纳的剧作《苹果车》,收入《萧伯纳戏剧集》(1956)。
老舍生前没有随时将作品结集出版。散佚的篇章为数较多。30、40年代,出现过不少未经作家本人同意的盗版书,内中错误颇多,间或夹杂别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对有些作品(如《骆驼祥子》、《离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从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陆续出版了《老舍诗选》(1980)、《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老舍论创作》(1980)、《老舍论剧》(1981)、《老舍曲艺文选》(1982)以及《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见于报刊的篇什。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老舍文集》,收录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学著述,按文学体裁分类和写作年代编次,并且根据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简单的注释,是迄今为止老舍著作比较完整准确的汇编。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6. 鲁迅漂流记是世界上第一部什么小说

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又译作鲁宾逊漂流记,直译作鲁宾逊·克鲁索)是一本由丹尼尔·笛福59岁时所著的第一部小说,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这本小说被认为是第一本用英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小说,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
作品结构第一部分: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 第二部分:第四次出海,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第三部分:回到英国后的种种遭遇重要情节挖独木舟、制作瓦罐、开导星期五、自封总督鲁滨逊[1]是个英国人,1632年出生在英国约克市。

7.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倪焕之》是作者叶圣陶192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28年连载于《教育杂志》。它的问世是新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文艺界的星星之火。

内容简介:

倪焕之是一个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就热情奋发,富有理想。经过“五四”的洗礼,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他想用教育改造社会,拯救民族,但他的雄心只能以幻灭告终。与此同时,新的爱情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一方面。

他的恋爱是幸福和美好的,但他的婚姻却令人捻。虽然在革命者王乐山影响下,他参加过一些实际斗争,但终于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愁闷病死。

(7)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的作者扩展阅读:

《倪焕之》这部作品应该归为悲剧。作品讲述了倪焕之为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其间穿插着他的爱情故事,但不管开始得多么美好,最终都以悲剧结尾。尤其是小说最后,倪焕之经受不住好友王乐山被捅死丢入河中的打击而患病身亡,将这个悲剧推向顶峰。

《倪焕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教育的小说,它比较完整地写出了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满怀热情上下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不断遭遇失败的命运。

《倪焕之》写于1927年北伐军胜利攻占南京以前,成章在1928年以后,全篇后来得以发表在当时的《教育杂志》第二十二卷第一至第十二号刊上。

8.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出自哪个国家

出自日本。
作者简介: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日本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的著名女文学家紫式部(973-1015),紫式部本姓藤原,字不详。按照日本古代妇女没有名字的惯例,紫式部只是后人给她写的作品上加题上的名字。因其长兄任式部丞,而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其父兄的官衔为名,以显其身份,所以称为藤式部;后来因她所写《源氏物语》中的紫姬深为世人喜爱,遂改称紫式部。作者生卒年月不详,普遍认为是生于978年,死于1015年。紫式部出身于充满书香气的中等贵族家庭,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女子,其祖父等辈及兄长都是当时有名的歌人,父亲更是长于汉诗和歌,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习。作者因此自幼得以随父学习汉诗,并熟读中国古代典籍,她不仅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十分了解佛经和音乐。紫式部家道中落,曾给藤原宣孝做过继室(或侧室),生女藤原贤子;丈夫去世后,依赖父兄生活,寡居十年。后由藤原道长聘为一条天皇中宫藤原彰子的侍读女官,讲解白居易的诗,在宫中供职期间,紫式部写了《紫式部日记》、《紫式部集》等作品,《源氏物语》是她写给天皇与中宫供消遣的读物(也有的说是其对其父的作品整理加工完善得到)。
因为有宫廷生活的直接体验,对当时日本贵族阶层的淫逸生活及男女间的情爱之事有全面的了解。加上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所以《源氏物语》读来令人感动,就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挽的“言情小说”.
小说简介: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风貌,揭露人性与宫廷斗争,反映了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
影响力:
《源氏物语》是一部让日本民族整整骄傲了十个世纪的著作。川端康成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所做的讲演上也曾指出:《源》是日本小说创作的最巅峰,他自己也不能与其相比较。这虽有几分自谦的成分,但是这数千年来《源》确实影响着日本文学的发展,至今,仍无人能超过这部著作。
《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物哀”即见物而生悲哀之情。此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阅读全文

与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的作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3位人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浏览:857
平凡的荣耀是谁写的小说 浏览:833
站少熊猫血哪个小说名字 浏览:726
好看的恶搞玄幻小说 浏览:436
小说闪婚神秘老公免费作者杨一 浏览:209
俄国小说红帆是谁写的 浏览:490
蔡锷有声小说 浏览:96
西方哲学史小说下载txt下载 浏览:753
男主重生小说txt百度云 浏览:54
主角叫真吾的小说 浏览:425
带肉肉的重生古言小说 浏览:664
小说远山在线阅读 浏览:749
魔兽题材穿越的小说排行榜 浏览:541
绝对无双txt小说全集下载 浏览:311
博总的替嫁娇妻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430
北京看穿越小说饿死了 浏览:900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英雄性格 浏览:354
哪部小说里的女主是胎穿 浏览:577
小说鬼妻有在线阅读 浏览:821
女男主订婚的校园小说 浏览: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