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主角 > 主角是唐李寬的小說

主角是唐李寬的小說

發布時間:2021-08-09 07:57:17

『壹』 主角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兒子的小說

所謂的天之驕子,指的就是唐高宗李治這樣的天潢貴胄。

李治的出生並不平凡。這不單單是因為他的父親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的唐太宗,母親是「賢哉長孫,母儀何偉」的文德皇後,更是因為他的甫一降世就讓父親欣喜萬分,有幸在這一天出生的人都因此得到了賞賜,隨後唐太宗又大宴五品以上的大臣。甚至據說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後的「洗三朝」時,長孫皇後將當年丈夫從晉陽宮中得來的玉龍子與綴滿珍珠的襁褓一並賜給了這個小兒子。從此,這枚「廣不數寸,而溫潤精巧,非人間所有」的玉龍子就成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們代代相傳。

等到貞觀五年李治受封為王的時候,李治的獨特地位更是凸顯了出來。因為唐太宗將這個小兒子冊封為了晉王,隨後又授予了並州都督一職,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舊唐書·地理志》的記載,並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說李治得到的是太原這塊封地。但凡對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會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貴為北都,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可謂是地位全面超然。因為太原不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更是李唐的龍興之地!所以唐太宗將晉王這個封號給了李治,又將地位如此獨特的太原封給了他,對這個幼子的寵愛之心可見一斑了。

當然,李治也很不辜負父親的厚愛,從小就很聰慧。據說李治剛會走路的時候就能抓著筆寫下一個「敕」字,想來是唐太宗批閱奏摺時經常抱著他,聰慧的李治過目不忘,才會依葫蘆畫瓢地將之寫出來。史書還記載了李治對父母十分孝順,對兄弟也很友愛,唐太宗曾經考察他對《孝經》的理解,李治是對答如流,唐太宗聞言更是高興萬分。

但隨著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後崩於立政殿,年僅七歲的李治自此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曾經父慈母愛的和暖時光也就此一去不復返了。不過幸運的是,唐太宗以加倍的父愛彌補了這個最疼愛的小兒子,他沒有因為妻子的去世而讓李治出宮或在皇宮某處單獨居住,而是將李治兄妹留在自己的寢殿一同照料,於是《唐會要》上便留下了這樣一筆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褚遂良也親口說過:「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而放眼整個大唐王朝,被皇帝親自撫養長大的皇子唯有李治一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深情鍾愛和殊榮!

不過唐太宗對這個小兒子的偏愛並不止於此。在李治已經遙領並州都督的情況下,唐太宗又加封他為右武候大將軍。等到貞觀十六年的時候,李治更是連自己的封地都沒去就直接上朝參與政事了。對此,史書上特別用了「特深寵異」這四個字來形容唐太宗對李治的溺愛之情。

原本李治可以就這樣,作為一個備受寵愛的皇子親王在父親的膝下逍遙度日,然而貞觀十七年的易儲風波卻將李治也卷了進來。

李泰為了盡快得到皇位的繼承權,對父親表示自己願意百年之後殺子傳弟。結果褚遂良一針見血地指出:「此次太子的叛亂,說白了就是您不懂節制的寵愛造成的。前事不遠,吾屬之師,如果您打算立李泰為太子,那麼就將李治打發到自己的封地去吧,免得最後一個都保不住。」然而唐太宗在聽了褚遂良的話後,反應卻是非常的特別,既不是對李泰謊言的恍然大悟,也不是沉默不語,更不是痛罵指責,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了褚遂良向他提出的要求上——讓李治去自己的封國。面對這樣一個要求,唐太宗做出了一個出乎世人意料的回答。《舊唐書》寫到:「太宗涕泗交下曰:『我不能。』」

唐太宗捨不得離開他的這個小兒子,捨不得與李治分離,甚至一想到以後他與李治每年只能見到屈指可數的幾面,就忍不住潸然淚下了。所以唐太宗為了同時保證這三個愛子的生命安全,將李治一手扶上了儲君的寶座,冊立為太子,而此時的李治只有十五歲。

不過在立了李治大半年後,唐太宗突然擔心起這個由自己捧在手心溺愛著長大的兒子能否在自己走後撐起大唐的江山?憂慮的想法一開頭,自然就要往下想,如果他撐不起,那麼又該選誰呢?這時唐太宗將自己年長的幾個兒子們統統排了一遍。

當時李承乾被廢,李泰奪嫡被貶,李寬、李祐已死,李愔、李惲的品行之差唐太宗心知肚明。李貞跟李治差不多大,唯一適合的人選只有年長李治九歲的李恪。

唐太宗一旦冒出了想法,以他的急性子來說必然要向人吐露,於是就找來關系極為親密的長孫無忌單獨商量,然而他對立李恪只是處在一時興起的階段,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否則怎麼也要拿到朝上廷議或從此培養支持李恪的勢力,而不是去找最不可能支持李恪的長孫無忌商量,更不可能被長孫無忌的一席話就此說服,並且從此再不轉此念。

而唐太宗之所以會這樣,也是由父子之間的感情深淺所造成的。李恪貞觀7年就去封地之國了,不過是因為一點點小錯就被接連罰去實封600戶(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以及兩次被罷去官職,與被唐太宗親自撫養百般溺愛著長大的李治相比,完全就是天壤之別。

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對李治的寵愛一如既往,甚至可以說是更甚以往。就在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李治的長子李忠出生,雖然只是庶出,但唐太宗仍十分高興,不僅在宴會上「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

而唐太宗先前一直將寶貝兒子安置在自己的寢宮里,盡管李治在宮外有一座「盡一坊之地」的晉王宅,但即便是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也沒有讓他按制出宮居住或住到東宮去。直到貞觀十八年劉洎上書說:「古時的太子,向父親問安後就退下;與父親分住在不同宮殿,以此避免嫌疑。如今太子進入陛下的寢宮侍奉,動不動就是十天一個月,太師、太傅以下無法得到接見。……希望陛下遵循前人的經驗,稍微抑制自己的私愛,擴大長遠的規劃。」於是唐太宗令劉洎和岑文本同馬周按日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結果維持了沒多久,唐太宗又讓兒子回到了身邊,貞觀二十年褚遂良也忍不住上書說:「陛下這樣不讓太子離膝下,常年住在深宮,師傅教導十分不便,幾乎無法講論經籍。況且朋友不可深交,深交必然產生怨恨;父子不可一味溺愛,一味溺愛難免會出現差錯。希望陛下遠觀殷、周,近遵漢、魏培養太子的做法,即使不能馬上糾正,也須逐漸改變。可以嘗試十天之中,一半時間送太子返回東宮,專心學習修養自身,一半的時間仍留在陛下身邊。」唐太宗這才答應了讓李治每半個月回東宮一次。

不過相比唐太宗征高麗時那些更令人不可思議的肉麻事件,這些溺愛的事跡已經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而說到征高麗時的肉麻事,首當其沖的便數那封《兩度帖》了。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貞觀十九年的時候唐太宗親征高麗,李治身為太子留守後方。自幼與父親朝夕相伴的李治非常不舍,連日哭泣,唐太宗便對他說道:「你自幼在我身邊,像嬰兒一樣,我此番出征,你正好可以借機鍛煉一下,為什麼要哭呢?」李治則回答道:「我7歲時母親便去世了,父親你一直把我帶在身邊,朝夕相處,從來沒有分開過,一想到我們要分開,我就忍不住傷心。」唐太宗聞言也淚流滿面。於是唐太宗為了彼此能夠及時了解對方的狀況,首創了飛表奏事制度,李治還要求父親在收到他的信後要立即回信。

這封《兩度帖》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因為有段時間唐太宗都收到來自大內的兩次奏表了,卻還不見李治這邊的來信,於是他焦急萬分,後來在得到李治的來信後立即回信向兒子表達自己的擔憂之情,並將遼東戰場方面的狀況告訴了他。

不僅如此,李治在聽說唐太宗征戰期間一度距離「賊城不逾百步」後,緊張到「魂飛膽戰,莫知自處」,連忙向自己的父親表示「伏願思宗社之重,以億兆為心」,告訴他打仗別那麼勇猛,做兒子的很擔心。於是唐太宗立即回了一封《克高麗報皇太子書》,表示自己自從收到他的信後,因為想著自己的兒子會擔心,「所以不執斧鉞」,而且「此後必不親行陣,勿為憂慮也。」

而且就在唐太宗親征高麗之前,李治是一路送到了定州。直到不能再送了,面對依依不捨的愛子,唐太宗就指著自己身上的衣服說:「不到我們父子二人再相見的時候,我絕不會換下這身衣服。」 所以唐太宗的這件衣服是穿臟了又穿破了,連大臣都看不下去了勸他換一件,他卻死活不肯答應。後來唐太宗聽說李治正在趕來迎接自己的路上,於是迫不及待地帶領三千護衛率先飛奔進入了臨渝關,途中正好與李治相遇,直到此時李治進獻了新衣服,唐太宗這才換下了身上這件已經穿爛了的袍子。

等到唐太宗征遼回來後又准備巡幸靈州,本打算帶著李治一起前去,結果張行成上疏說:「臣聽說皇太子要陪同陛下一起去靈州,不過臣認為與其陛下因私愛而讓太子陪同巡幸,不如趁此時讓太子留下來監國,接待百官商議朝政決斷眾事,熟悉朝廷事務,這樣既可安定京師重鎮,而且又可向四方顯示太子的聖德。」唐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便將他加封為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李治親自照料自己的父親,鬢邊的頭發都變白了。唐太宗感慨道:「你這些天吃不好睡不好,親奉湯葯不離左右,就是為了照顧我,年紀輕輕兩鬢就有了白發,比古時候的文王還要孝順。就算我死了,想來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就在這一年五月己巳,唐太宗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六月甲戌朔,李治即位,是為高宗皇帝。

縱觀李治前二十二年的人生,可謂是在唐太宗的呵寵下長大的。即便是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仍對這個愛子寵溺異常,種種待遇都有違常制,對李治處理政務的能力也可以說是手把手地言傳身教。

史書中就有記載,唐太宗每次上朝時就讓李治在一旁學習,有時候還讓他親自參議政事;考慮到李治自幼長於深宮,對民間疾苦並不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抓著了一些細枝末節,唐太宗也會充分利用起來進行教導,比如吃飯的時候就告訴他,只有不奪農時才能保證一日三餐的供給正常。更有一次唐太宗在大怒之下要斬苑西監穆裕,李治挺身而出犯顏進諫,結果唐太宗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得意地說:「皇太子自幼在朕膝前,常常看到朕虛心納諫,所以潛移默化之下,便有了今日之諫。」也正是在唐太宗的悉心教導下,李治才能夠繼貞觀之後開創出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所以我們今人雖然只能透過冰冷的史料來回顧這段父子情深,但是從這些白紙黑字中,依然能感受到唐太宗對李治的拳拳父愛,以及正是在這拳拳父愛中成長起來的唐高宗李治。

『貳』 曾經看過一個穿越唐朝的小說,主角穿越成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是在回京的路上被截殺昏迷瞭然後主角

話說永徽四年的時候,年輕的新皇唐高宗李治為了震懾宗室中那群輩分高而又蠢蠢欲動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兩個大頭出來殺雞儆猴。而這兩個不幸撞上槍口的,一個是唐高祖李淵的庶長子李元景,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長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餘辜,因為高陽公主等人試圖謀反就是為了擁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無辜牽連的,因為李恪既不是被擁立的對象,也沒有參與謀反。只不過因為李恪身為唐太宗的庶長子,這樣的輩分在宗室中僅次於皇叔李元景,再加上唐太宗臨終前只一心叮囑大臣們要保護好長孫無忌,對李恪這個曾經提名未果的庶長子卻沒有任何的保護措施,李恪這才悲劇了。

唐高宗登基後,曾將宗室中輩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時加封為三公——李元景為司徒,李恪為司空,然後為了永絕後患,在高陽公主、房遺愛等人謀反事泄後趁機借題發揮,將這叔侄二人一網打盡。當然,也有人認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孫無忌,而不是唐高宗,但事實上通觀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唐高宗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冊府元龜》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唐高宗曾召見房遺愛,並問他:「你身為皇親國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的行為罪該萬死,但請陛下看在我告發了吳王李恪的份上饒恕我一命。」唐高宗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現在才告發李恪,不是太晚了嗎?」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賜死後沒過幾天,唐高宗就在觀德殿里將這幫謀逆之人的財物分成五垛陳列出來,令諸位親王大臣們舉行射禮,然後又將剛空出來的司徒、司空的頭銜分別封給了徐王李元禮(李元景、李恪死後宗室中輩分最高者)與功臣李績,以此給宗室立威。

不過李恪雖然是冤死,史官也稱其是「海內冤之」,看似評價很高,但實際上所謂的「海內冤之」不過是史官的慣用語言罷了。比如格輔元、劉晏被殺都是「海內冤之」,比如盧崇道父子被杖斃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寧被縊殺後「中外稱其冤」,再比如安思順兄弟被誅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構陷同樣是「天下以為冤」。而且當時的人真的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嗎?我們可以來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時是怎樣的態度。

睦州刺史夏侯絢的墓誌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謀反案時就明確寫道「荊吳構逆」,認為荊王李元景與吳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謀反,這樣的態度與史官所說的「海內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絢的身份,夏侯絢曾是蜀王李愔的長史,而李愔不是別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謀反被殺後,李愔也因此被廢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絢這樣的身份,在提及頂頭上司的胞兄被誣陷謀反時理應是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構逆」。連原本最該為李恪喊冤的人都認為李恪就是謀反,當時能有多少人認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雖然有後世的史官拚命地為李恪掙同情分,又是說他「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說他的死「以絕眾望,海內冤之」,但就史實而言卻並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擔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長官,結果就在李恪被誣陷謀反後,且不說同樣出身安州的許圉師與郝處俊這兩位朝中重臣對此是未發一言;也不說安州境內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夠為朝廷的軍隊捐助大量的絹布了,卻沒想到要為自己「海內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資減罪;單說事過境遷多少年後,朝中根本沒有一人想過要請求皇帝將李恪被流放的兒子和幽禁的女兒給赦免了。

從民間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見有人為這位「中外所向」「海內冤之」的吳王求過什麼情,更沒有人打著李恪的名號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殺的這一年,民間有位陳碩貞起義,卻壓根提都沒提要為冤死的吳王李恪復仇;而章懷太子李賢死後,徐敬業舉兵時就特地打出了李賢的旗號。

李恪死後過了7年,顯慶五年時,唐高宗想要顯示一下皇恩浩盪,於是追封了當年謀反案的幾個主謀,其中就包括李恪。雖然追封的只是從一品的鬱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親王降了整整兩個檔次,但好歹也算是有個爵位可以留給兒孫了。只不過李恪死後,他的4個兒子被流放嶺南,女兒被幽禁獻陵,所以繼承李恪香火和鬱林縣侯一爵的,是與之毫無關系的河間郡王李孝恭的孫子李榮。直到又過了24年,光宅元年的時候,李恪的長子李千里遇到武則天的大赦終於能夠重返京城,正好這時李榮因罪被貶,李千里作為李恪的長子,這才撈到了機會繼承回這個從三品的鬱林縣侯。

等到李唐王室復辟後,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這些宗室時,只贈了一個司空的頭銜給李恪,然後改葬一下就完事了,並沒有將他陪葬昭陵。至於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沒有記載,而且因為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鬱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至於唐太宗為什麼沒有安排任何措施以保護因為庶長子身份而岌岌可危的李恪,這就要從李恪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說起了。

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後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其次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么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至於唐太宗會如何在書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麗時給李治寫的一封信,簡直堪稱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對李恪的嚴厲告誡,或許唐太宗給李治的這封信才更似尋常間的父子之情吧。

《兩度帖》原文:
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

譯文:
兩次收到大內送來的文書,卻還不見稚奴你的書信。爸爸我擔心的要死。剛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親筆手書,說娘子生病了,我的擔心害怕頓時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復生一樣。從今以後,只要你的頭風病發作,就立刻寫信告訴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會一一寫信告訴你。今天得到遼東(戰場)消息,抄錄一份給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要說的就這些。爸爸,敕。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甚至有人聲稱,如果唐太宗不喜歡李恪的話又怎麼會要立他為太子?那麼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唐太宗為什麼會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為太子。

貞觀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覺得這個小兒子只有15歲,一直養在自己的身邊沒有經過什麼歷練,作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還不夠強大有力,擔憂他無法很好地駕馭朝政,畢竟「國賴長君」。於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換儲一事,而當時的李恪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人選,因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幾位皇子:

第二子李寬,早夭
第四子李泰,奪嫡被貶
第五子李佑,貞觀十七年謀反被誅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罵為禽獸不如
第七子李惲,好斂財,被有司彈劾
第八子李貞,僅比李治大一歲
第十子李慎,年紀比李治還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囂、李簡、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紀太小。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歲的李恪,唐太宗還有別的選擇嗎?

唐太宗欲立李恪歸根究底就是因為除了李恪外,別的年長一些的皇子不是因為奪嫡被貶、被殺,就是實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盡管也曾因為踩莊稼和賭博這些小事被連續貶官和削戶過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經別無選擇。

不過很顯然,唐太宗欲立李恪這個想法並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一時沖動下的心血來潮之念。因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慮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換儲了,那麼長孫無忌是絕對沒有「密爭之」的機會的,更不可能只憑他一家之言便一錘定音。畢竟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長孫的。貞觀十七年時的長孫無忌雖然位極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統而言,司徒位高卻只是個虛職。在根本沒有實權的情況下,長孫無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時的魏徵固然已死,但房玄齡李靖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壯年手握兵權,怎麼可能任由一個既無實權又無兵權的長孫無忌操縱朝政?

何況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不是兒戲,唐太宗若是下定了決心要換太子,肯定會把這件事拿到朝上廷議,再不濟也要找幾個心腹大臣一起來商量商量,就像當初要立李治一樣,「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計議」,而不會只跟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商量,甚至被長孫無忌反駁後就此立刻作罷。

而從正史中對改立李恪這件事一筆帶過的記敘來看,很明顯唐太宗只是一時心血來潮,突然間有了這么一個想法,然後對長孫無忌露了個口風,長孫無忌反對,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徹底打消這個念頭了。更不要說什麼長孫無忌反對立李恪是因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實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並不是長孫無忌,而是唐太宗本人。畢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因為當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保全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

唐太宗改立太子時,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與李治之間搖擺不定,決定立李治也是因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會對自己的兩個親兄弟不利。而在這期間,唐太宗自始至終都沒有想到過還有庶出但年長的李恪可以考慮,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見一斑了。因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還算是有些分量的話,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時候絕對會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塵埃落定後又過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發現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庶長子可以考慮,而且還只是曇花一現的想法。

至於說什麼李恪遠離京城和朝中大臣沒有交情,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保舉他做太子。事實上朝中大臣的意願怎樣並不重要,關鍵仍在於唐太宗自己的態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這個太子可謂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為了冊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劍欲在大臣面前自盡;在正式立了李治為太子後,唐太宗又傾力打造了一個強大可靠的東宮班底以輔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太子太師,司空、梁國公房玄齡太子太傅;特進、宋國公蕭瑀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英國公李績為太子詹事,仍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太宗本紀》)
「又以左衛大將軍李大亮領右衛率,前詹事於志寧、中書侍郎馬周為左庶子,吏部侍郎蘇勖、中書舍人高季輔為右庶子,刑部侍郎張行成為少詹事,諫議大夫褚遂良為賓客。」(《資治通鑒》)

同時,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宮缺少歷練,便開始加強對他處理政務能力的培養,時常把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言傳身教。

「太宗每視朝,常令在側,觀決庶政,或令參議,太宗數稱善。」(《舊唐書·高宗本紀》)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誨諭。』」(《貞觀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為太子的話,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時的舉動照搬過來,而不只是口頭上提那麼一提,被否決後既不見有過失落後悔的時候,更不曾見對李恪這個改立未果的兒子有什麼內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兩天,唐太宗就因為李治長子李忠的出生而舉行了盛大的筵席,不僅在宴會上高興地「酒酣起舞」「盡日而罷」,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了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反觀劉邦欲立趙王如意失敗後,為戚姬母子的未來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長吁短嘆,甚至「心不樂,悲歌」,不僅特意讓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國,而且一聽說樊噲要在自己百年之後誅殺戚姬母子,當即下令要陳平等人去殺了樊噲。

而同樣提名未果的李恪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護措施,反而被唐太宗嚴厲地告誡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紀守法,西漢的燕王劉旦就是你的下場,就算你是我兒子我也救不了你!」雖然有人認為這是唐太宗在「保護」李恪,要他小心謹慎一些,但李恪作為親王,他的性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掌握在皇帝手裡,光是告誡李恪自己謹言慎行是沒有用的,只有讓未來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達到保護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為明白這樣的道理,所以漢高祖劉邦臨終前特地留了封手詔給太子劉盈,要他日後一定要照顧好他曾經欲立未果的趙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為太子時也反復強調過立李治的原因是為了能同時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兒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後安危做打算,又為什麼沒為李恪日後的安危做出同樣的安排呢?想來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話,又如何會遭此待遇?

至於李恪不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具有前朝血統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李恪的兩朝血統並不是什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時就有許多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如後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後,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麼不用這么好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為後,大臣首先就用武家與李唐皇室有仇為由勸阻唐玄宗,而李恪這里卻壓根沒人提及所謂的血統這一點。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於唐太宗的緣故。

還有人因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認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賢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說的那樣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選擇了李治作為繼承人是懵懂一時(事實上看看某毛自己選定的繼承人就知道他是什麼眼光了)。然而通觀李恪的生平,實在看不出他有什麼文功武治的政績。《舊唐書》中對李承乾的治國才能好歹還有一句「太宗居諒暗,庶政皆令聽斷,頗識大體」的介紹,對李泰至少還能知道他「少善屬文」,也的確編修了一部《括地誌》,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為處理地方政務出色而被當地百姓稱贊的。

然而關於李恪卻只知其有文武才,相當籠統的一句贊美之詞,至於具體有什麼雄才偉略的事跡可以展現其賢能的,史書中便再無一字了。就連李恪的「善騎射」也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而已,在唐朝這個連後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騎射」卻根本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

李恪所謂的文才更是如此,就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毫無記載,而同樣因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於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後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後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誌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所以若只因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類己」,便斷定了李恪之賢,也著實武斷了些。畢竟唐太宗只是覺得李治性格仁厚溫和,並沒有說他不如李恪賢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斷出李恪便是大唐眾望所歸的賢王呢?

事實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個普通的皇子,只不過是近年來的一些電視劇與小說將歷史篡改戲說得太厲害了,以至於誤導了很大一部分觀眾,認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愛的兒子唐朝最賢明的皇子。但凡願意認真讀一讀正史的,看看史書上所記載的唐太宗是如何寵愛他的三個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愛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相比三位嫡子數不勝數的得寵事跡,僅憑唐太宗心血來潮之下的「欲立吳王恪」,以及立儲這種環境下的一句「類己」(在立太子這種情況下,不說「類己」難道要說這個兒子「不類己」?),便要妄圖證明李恪的受寵,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舊唐書》中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嘗,意思是唐太宗曾經說過李恪類己,而不是經常說李恪類己——如果唐太宗經常說李恪類己卻又不給他任何保護措施,那麼此舉根本不是在愛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別是貞觀2年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卻明顯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不僅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達22州!

且先不說單就數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幾乎是李恪的兩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帶,在唐朝時可絕對不是什麼香餑餑,「揚一益二」的說法還得等到安史之亂以後。蜀地自古地勢天險,古時候交通又不發達,想想當初唐高祖李淵私下許諾唐太宗要改立他為太子時就曾說過,要將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見蜀地在唐初時候人們的心中是怎樣一種存在了。而揚州的富庶則不必多言,更何況封地里還包括了蘇杭一帶。

更不用說李恪受封的不過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樣都是大都督。根據《唐會要》的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於「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個月,唐太宗就將益州由大都督降級為了都督。所以貞觀二年五月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為了益州都督——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後來李恪在貞觀11年的時候,不過是因為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職為安州刺史,還被削戶300(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看上去封地還是在一個地方,但實際上所管轄的地方卻大大減少了,因為作為都督時,李恪可以「督安、隋、溫、沔、復五州」軍事,然而作為刺史就只能管轄安州這一州之地。後來李恪又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博,再次被罷官削戶,自此一直到貞觀23年共12年的時間里,李恪再也沒有官復原職過。這樣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個被唐太宗斥為「不如禽獸鐵石」的胞弟李愔同樣享有了,而其他犯過遠比踩莊稼更嚴重錯誤的皇子們,也從來沒有遭受過如此嚴厲的懲罰。

唐太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在面對自己的愛子時,仍舊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尋常人家是怎麼疼愛兒子的,唐太宗就是怎麼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謀逆這等殺頭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設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奪嫡失敗後,唐太宗仍舊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甚至被貶後不到四年的時間就又重新晉封為濮王;所以李治雖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劉洎為了這事上諫過多少次,也沒見唐太宗以「家國事殊」為理由,把李治打發出宮去住。

對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些愛子們寵溺至極,以至於一次又一次招來了魏徵這些朝臣的上疏與進諫,偏偏對李恪這些兒子該罰的罰,該殺的殺,一個都沒手軟。就這樣,還能說李恪是唐太宗的「愛子」嗎?

『叄』 小說 風格 是重生 唐朝的。 主人公名字 李寬。 而且還娶了媳婦。 不會

都市驅魔人

作者: 小葉

簡介:

繁榮的都市無端的出現了種種異象:妖狐縱橫人間、僵屍橫行於陰暗的角落。凡間的力量已經難以阻擋早已被魔人打開的地底深淵。每個人的生命都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陳家小子,三尺青峰卻欲學驅魔之術是成是敗,他 ...

『肆』 小說內容是主角穿越成了李世民的第二個兒子的小說書名是什麼啊

楚王李寬:

唐太宗第二子,生母後宮某氏,武德年間過繼給唐高祖李淵之子李智雲為後,被封為從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貞觀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寬為正一品的楚王,因為無後,國除。

『伍』 唐太宗後妃名單

唐太宗的後妃有:

1、陰妃:

長孫皇後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六月,崩逝於立政殿,年僅三十六歲,謚號文德皇後,十一月葬於唐昭陵。咸亨五年,加謚號為文德聖皇後。

『陸』 恕小人駑鈍,」國除」翻譯成現代文是什麼意思啊

國除:基本上就是因為功勛而獲得的爵位被剝除了,不可以再被繼承。

這段講的是唐朝的李智雲,封楚王,高祖第五子,謚號「哀」。

李智雲開始名叫稚詮。擅於騎射,書法和棋藝也很精湛。隋朝大業末年,跟隨李建成留在河東保護家眷。高祖初年,建成在太原起兵反隋,李智雲被當地官吏抓住,送往長安了,被陰世師殺害,年僅十四歲。唐武德元年,追封為楚王,並加了謚號。
他的母親萬貴妃,性格恭順,為高祖李淵所禮遇,後宮中的事情都徵求她的意見。
武德三年,以唐太宗的兒子李寬做為智雲的子嗣,並封為涼州總管和司徒。但是李寬死的很早,死後王的爵位被剝除了。貞觀二年,又以濟南公李世都的兒子李靈龜做為他家的子嗣,做過魏州刺史,為官很有威嚴,當地盜賊都銷聲匿跡。開鑿永濟渠,開通新市,使老百姓紛紛獲利,很得民心。去世以後兒子李福承嗣,繼承爵位,降為公。李福死後,兒子李承況承嗣,中宗神龍(年號)中,官居右羽林將軍,和節愍太子李重俊一起死於反對武氏的戰斗中。

陰世師 (565—617)
隋武威(今屬甘肅)人。陰壽子。少以父功拜儀同,遷驃騎將軍。煬帝時歷仕張扒太守,擊退吐谷渾、黨項癘等的進攻,為一方懾服。官至左翊衛將軍,與代王楊侑留守西京。大業十三年(617),他勒兵拒守,抵禦李淵入長安,城破被殺。

『柒』 這是哪篇文言文

好像是成語牛角掛書
新唐書卷八十四 列傳九 李密

密趣解雄遠,多策略,散家貲養客禮賢不愛藉。以廕為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煬帝見之,謂宇文述曰:「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曰:「蒲山公李寬子密。」帝曰:「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它日,述諭密曰:「君世素貴,當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間哉!」密大喜,謝病去,感厲讀書。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嘗私自密曰:「上多忌,隋歷且不長,中原有一日警,公與我孰後先?」密曰:「決兩陣之勝,噫嗚咄嗟,足以詟敵,我不如公。攬天下英雄馭之,使遠近歸屬,公不如我。」

閱讀全文

與主角是唐李寬的小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找一部有點黃的穿越小說 瀏覽:65
耐看的都市異能小說 瀏覽:377
奪天帝位的玄幻小說 瀏覽:434
誡子小說排行榜 瀏覽:405
主角叫段羽的小說 瀏覽:690
求好看搞笑的小說推薦經典小說 瀏覽:971
女穿男攻略女配快穿小說免費下載 瀏覽:780
名著百度雲小說網 瀏覽:9
主角會俠客行的小說 瀏覽:588
茱倩小說絕色美人txt 瀏覽:232
重生大明地主家小說 瀏覽:479
番茄小說最好看的游戲小說 瀏覽:217
老書小說主角長青 瀏覽:266
免費穿越小說女生完結本 瀏覽:627
重生三國當太守小說 瀏覽:9
小說閱讀之環境描寫的閱讀題 瀏覽:605
蘇簡安小說全文免費閱讀 瀏覽:628
都市放縱小說全集 瀏覽:291
女主女兒叫晴兒的小說全集 瀏覽:343
都市超級醫仙頂點小說蘇塵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