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歐陽修的採桑子閱讀答案
(一)採桑子·群芳過後西湖好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 飛絮蒙蒙,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 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賞析 這首詞寫穎州西湖暮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閑淡自適的胸臆。格調清麗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寫穎州暮春之景,層層皴染出一幅「殘春圖」。作者卻又以「西湖好」的贊語統攝全詞,一反南唐詩人的低沉情調,熱情贊揚殘春之美,寫出退居時閑適心情。 下片寫遊人散去,西湖顯得格外幽靜,「春空」二字創造出空曠、寂靜、閑適的意境。在這寂靜中詩人驀然發現:暮春也有「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天然之美,閑靜之境,也有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退隱田園之情韻。「雙燕歸來」則是暗喻了歐陽修的退居穎州,身心獲得了官場沒有的自然閑適,在寂寞之中讓燕子軟語呢喃與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 全詞既寫繁華美景的失落,也寫空靜美景的發現,雖有惆悵,更多的是曠達,有「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高曠情致,充分展現了歐陽修寄情山水的曠達胸懷。 (二) 採桑子·輕舟短棹西湖好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三) 採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試把金觥舊曲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賞析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前,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後移守揚州,又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在仁宗嘉佑中,很順利的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加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徵出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個人的感覺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十年後的生活。這一期間,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弱病殘,更增添他的悲慨。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有因為對新法持有異議,收到王安石的彈劾。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至。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朴實無華,斬截有力。 此詞下片成上片意脈,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逐漸變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他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語言雖豪邁感情卻沉抑。詞人一縱酒尋歡來慰藉餘生,其中滲透著人生的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更突出豪邁的氣概。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里,」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呼應,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此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像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里。
⑵ 閱讀歐陽修的《採桑子》,回答問題。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1.西湖好 2.以動襯靜,寫漣漪微動難免驚動沙灘上的水鳥,使之掠過湖岸飛去 ,愈顯西湖之幽靜。 3.綠水蜿蜒曲折,長堤芳草青青,春風中隱隱傳來柔和的笙歌聲。 (意思對即可) |
⑶ 《採桑子》歐陽修練習及答案
【評解】
這是詞人晚年退居潁州時寫的十首《採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寫了作者寄情湖山的
情懷。雖寫殘春景色,卻無傷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輕快的筆墨描繪了潁州西湖的暮春景
色,創造出一種清幽靜謐的藝術境界。而詞人的安閑自適,也就在這種境界中自然地表
現出來。情景交融,真切動人。詞中很少修飾,特別是前後兩結,純用白描,卻頗耐尋
味。
【集評】
劉永濟《詞論》: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於結句得之,自然有神
韻。如永叔《採桑子》前結「垂柳闌干盡日風」,後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
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
之中,真味無窮,辭意高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上片言遊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
通篇於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並可想像而知也。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西湖在宋時,極游觀之盛。此詞獨寫靜境,別有意
味。
-----------------------------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採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後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 ,由此引出「群芳過後」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於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 笙歌散盡 」,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遊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後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後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於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後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 ,本是開簾待燕 ,「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後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製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
作者寫西湖美景 ,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後 ,群芳凋零 ,殘紅狼藉。常人對此 ,當覺索然無味 ,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後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於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
⑷ 採桑子晏殊 答案
1 西風急,高樓雁一聲 2運用了聯想,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嘆流年,悲遲暮,傷離別的復雜情感
⑸ 採桑子 重陽答案
1。告誡我們:要珍惜生命,有所作為。體會:因為在這個地方取得的勝利作者心情無比的激動。
2.因為作者有著崇高的革命理想,在他眼中,強勁的秋風,遍地的白霜,代表的是各種考驗,代表的是他們能夠經受住考驗取得革命勝利,所以說「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保證完全對!!
⑹ 採桑子辛棄疾閱讀答案
1、「少年」「愛上層樓」的原因是為了寫出新詞,沒有愁而硬要說愁,結果是嘗遍了愁的滋味卻說秋天很美好。「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滿了愁苦,卻無處訴說,只好找個話頭,說說這天涼的秋天吧!
2、《丑奴兒》中詞人以「愁」為線索,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復雜的心情。從整首詞來看,作者所說的「愁」絕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憂民,憂慮國家存亡的報國之仇。
3、對比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請寫出本詞兩對對比的內容。
答:第一組:「少年」和「而今」對比;第二組:「強說愁」與「欲說還休」對比。第三組:「不識」與「識盡」對比。
滿意望採納
⑺ 採桑子歐陽修閱讀答案 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此詞是作者宋神宗熙寧四年退居潁州後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感情發身世之慨,讀來沉鬱頓挫,盪氣回腸,極一唱三嘆之致,《六一詞》中屬豪放一路。全詞以情語勝,寫情疏雋深婉,自然真切。
此詞開頭是回憶。十年以前,是一個概數,泛指他五十三歲以前的一段生活。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徜徉山水之間,寫過著名的《醉翁亭記》。後來移守楊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泉賞花;特別是仁宗嘉祐中,很順利地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遷參知政事,最後又加了上柱國的榮譽稱號。這期間,多少人生況味,他只以「月白風清」四字概括。「月白風清」四字,色調明朗,既象徵處境的順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悅,給人的想像是美好、廣闊的。至「憂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現十年以後的生活。這一時期,他的好友梅堯臣、蘇舜欽相繼辭世。友朋凋零,引起他的哀痛。英宗治平二年,他又患了消渴疾。老病羸弱,更增添他的悲慨。後來英宗去世,神宗即位,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這對他個人來說,可謂種種不幸,接踵而來。種種不幸,他僅以「憂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虛代實,更有千鈞之力。接著以「老去光陰速可驚」,作上片之結,語言朴質無華,斬截有力。「速可驚」三字,直似從肺腑中發出。
此詞下片承前片意脈,有如藕斷絲連;但感情上驟然轉折,又似異軍突起。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得詞人容顏漸老,但他那顆充滿活力的心,卻還似從前一樣,於是他豪邁地唱道「鬢華雖改心無改」!他是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心底,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鬱。這里,詞人久經人世滄桑、歷盡宦海浮沉的老辣性格,似乎隱然可見。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其中滲透著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感情。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大酒杯。《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本來就有銷愁的意思;但此詞著一「把」字,便顯出豪邁的氣概。
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往日的豪情盛慨里。這個結尾正與起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這里,詞人說「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便補足了前面的意思,首尾相應,運轉自如,於是便構成了統一的藝術整體。曲既舊矣,又復重聽,一個「舊」字,一個「重」字,便把詞人的感情和讀者的想像帶到十年以前的環境里。
這首詞以情語取勝,即使談到十年前後的景況,也是抒發感情時自然而然地帶出來的,因而情感充沛,有一氣呵成之勢;又沉鬱頓挫,極一唱三嘆之致,已頗具豪放派之詞風。
⑻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如圖,求閱讀答案
12-C 13-B 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