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黎明的河邊這篇文章是怎麼寫出來的
短篇小說集。峻青著。1959年出版。共收入十三個短篇小說,都是描寫膠東革命根據地人內民優秀品質的。第一輯容有《老水牛爺爺》等六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各種英雄人物的面貌。第二輯有《黎明的河邊》等七篇,描寫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故事。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怎樣用鮮血和生命奪取和保衛勝利的革命斗爭。所寫的英雄人物具有一種崇高的、悲壯的美。其中《黎明的河邊》一篇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短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功力。小說發表於1955年。它生動地描寫了1947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從昌濰撤退後,通訊員小陳及其一家為護送兩個武工隊長過河而獻出生命的故事。作品以熾熱的感情和詩一樣的語言,成功地刻畫了小陳及其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現了膠東人民的斗爭生活和英雄性格。事件單純而主題深刻、鮮明。是一篇充滿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優秀之
② 峻青的簡介!!!!
【峻青】(1922—),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山東海陽縣人。幼年家貧,只讀專了幾年小學,13歲便去工廠當屬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建國後歷任中南文聯專業創作人員、作協上海分會代理黨組書記、書記處書記、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榮譽委員等。1941年寫出了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後寫了著名短篇小說《馬石山上》。從1954年後,寫了《黎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水落石出》、《黨員登記表》、《老交通》等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出版有:短篇集《海燕》、《最後的報告》、《怒濤》,長篇小說《海嘯》、《決戰》。
③ 我要 第一場雪 的背景資料!!快!!
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本文原題為《瑞雪圖》。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孫俊卿,山東海回陽縣人、幼時家貧,只讀了答幾年小學,十三歲就到鄰村一家工廠當童工。抗戰爆發後參加革命,從事創作。1941年寫出了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以後又陸續寫了《黎明之戰》《馬石山上》《小偵察員》等短篇小說,1944年任膠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前線分社隨軍記者,敵後武工隊小隊長。1948年隨軍南下,任中原新華社記者,中南人民廣播電台宣傳科長及編委。1952年從事專業創作。後調到上海作家協會工作。他的優秀短篇小說有《黎明前的河邊》《老水牛爺爺》《黨員登記表》《老交通等》,他還寫了大量的散文分別收集到短篇小說集《海燕》、《最後的報告》散文集《秋色賦》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聯想到了「瑞雪兆豐年」,心裡無比喜悅,寫下了這篇散文——《第一場雪》。
④ 峻青簡介
峻青,(1922——1991),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山東海陽縣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13歲便去工廠當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寫出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後擔任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工作。解放後任文藝界領導工作。從1954年起寫了一系列優秀短篇小學,如《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等。本文選自散文集《秋色賦》,節選了原文開頭、中間和結尾幾個描寫海濱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峻青是擅長寫革命斗爭題材的有成就的作家。他18歲投身革命,參加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戰斗中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他,便他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已經過去了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斗爭生活再現出來。他說:"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邊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兒女的壯烈事跡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每一想到這些為了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而慷慨地貢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的人們,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動起來,發生了一種要用文學創作來表現他們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促使我寫出了這些作品。"正是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憶"了同故鄉山東老區人民戰斗的崢嶸歲月,描寫了戰爭年代中所熟悉所難忘的英雄人物,相繼發表了《馬石山上》《黨員登記表》、《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是,作者善於用濃重的筆墨,從正面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刻畫在艱苦的環境中解放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貞,以及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崇高的自我獻身精神,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動形象的傳統教材。
50年代以後,峻青也寫了一些反映膠東人民在和平建設時期的英雄業績的小說,如《老水牛爺爺》、《蒼松志》、《山鷹》、《丹崖白 雪》等,但總的來看,都不如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成就高,影響大。而正是這些革命斗爭題材小說的創作,確立了峻青在20世紀後半期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寫革命歷史斗爭生活的小說從不迴避革命斗爭的艱苦、殘酷,甚至流血犧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尖銳復雜的矛盾旋渦中去經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使人物性格閃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展現蘊積在人物身上的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邊》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創作特色。小說描寫的是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時,通訊員小陳一家為掩護武工隊隊長通過敵人封鎖區,而英勇獻身的事跡。作品始終把小陳置於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他危難中受命,要帶領兩名武工隊負責人連夜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到濰河東開展工作。這必然要遇到種種艱難險阻,對於一個18歲的小戰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濰河狙擊戰"是小說情節的高潮,也是展現小陳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動人的章節。當敵人卷土重來,捆綁住他的母親和弟弟作人質,步步向他逼進的時候,他能聽從母親的召喚,開槍向敵人射擊;母親和弟弟犧牲後,他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抱住還鄉團頭子跳下了濁浪滾滾的濰河,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描寫,展現了他勇敢機智,忠於革命事業,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小說創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特色,其美學風格是悲與壯的高度融合,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所以說,悲壯的格調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峻青的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環境總是十分險惡嚴峻的,人物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又總是驚心動魄的。作者就善於把人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他們在血與火、生與死面前的舉止、抉擇等一系列矛盾沖突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質。《黨員登記表》寫的是女共產黨員黃淑英母女為保存一張全區黨員登記表,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小說以一張"黨員登記表"作為中心線索來安排組織矛盾沖突: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敵占區海萊山區,敵人為破壞這個地區的黨組織,利用叛徒黃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計要想得到這張黨員登記表,在敵人連續十個晝夜的嚴刑拷打下,黃淑英堅貞不屈,最後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黎明的河邊》更能體現這一悲壯的風格。小說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尖銳激烈的矛盾之中:河東的武工隊由於叛徒告密被打垮,隊長和副隊長都壯烈犧牲,"我"和老楊必須連夜過河,整頓隊伍,堅持斗爭。任務是這樣的緊迫,斗爭是這樣的艱險。小陳為掩護"我"和老楊過河,在被敵人發現、包圍的嚴峻形勢下,在敵人採取誘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壓力下,大義凜然,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壯烈犧牲。這種把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尖端,通過人物在危難關頭的一系列行動的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物在艱難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濃筆重彩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時,始終都在作品中洋溢著一種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正義的力量。盡管人物的處境險惡,斗爭殘酷,為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在這種悲壯的氣氛中,帶給人的卻是振奮激昂、信心和力量。無論是《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軍戰士,《黨員登記表》中的黃淑英,還是《黎明的河邊》中的小陳,《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們的身上,分明充溢著一種面對困難和險惡而具有的無堅不摧的力量,面對凶惡狡猾的敵人而表現出來的蔑視它、戰勝它的英雄氣概,面對死亡而大義凜然與視死如歸的精神。
為了突出這種悲壯的風格,峻青還常常在小說創作中著力於場面的烘托和氣氛的演染,把自然環境的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他的小說故事性強,場面驚險,情節曲折緊張,真可謂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黎明的河邊》寫"我"和老楊、小陳三人夜間經過敵占區從永安到河東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況就很驚險:小說先渲染了"暴風雨之夜"的嚴峻的斗爭環境,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埋了了伏線。然後寫他們三人和敵人的遭遇戰。由於天黑,他們走進了荒草窪,迷失了方向。天快亮時意外地發現了河邊,不料擺渡的船又被暴漲的河水沖走了。後來,慶幸地找到了小陳爹,正准備渡河,敵人又追上來了,步步向他們逼進。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小陳娘、小陳弟弟相繼犧牲,小陳也負了重傷,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故事情節迴旋起伏,緊張驚險,有力地烘託了小陳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
⑤ 18 第一場雪資料
選自散文集《秋色賦》,本文原題為《瑞雪圖》。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縣人、幼時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十三歲就到鄰村一家工廠當童工。抗戰爆發後參加革命,從事創作。1941年寫出了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以後又陸續寫了《黎明之戰》《馬石山上》《小偵察員》等短篇小說,1944年任膠東《大眾報》記者,新華社前線分社隨軍記者,敵後武工隊小隊長。1948年隨軍南下,任中原新華社記者,中南人民廣播電台宣傳科長及編委。1952年從事專業創作。後調到上海作家協會工作。他的優秀短篇小說有《黎明前的河邊》《老水牛爺爺》《黨員登記表》《老交通等》,他還寫了大量的散文分別收集到短篇小說集《海燕》、《最後的報告》散文集《秋色賦》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聯想到了「瑞雪兆豐年」,心裡無比喜悅,寫下了這篇散文——《第一場雪》。
文章是按時間順序記敘的。先寫下雪前天氣驟然變化,再寫下雪中的情景,然後寫下雪後的壯美景色,最後寫作者的聯想。
寫作特點主要有以下2點:
(1)描寫細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在寫雪景和人們活動後適當地展開了聯想,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喜悅之情。
作者抓住了下雪時雪下得很大的特點從看到的和聽到的兩個方面寫出了雪大的特點。
「鵝毛般的」「一會兒就白了」這是看到的,「簌簌」「不斷」「咯吱」枯枝斷了,這是聽到的,這些詞語都說明雪下得又急又密,。這段中作者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結合起來具體生動地寫出了雪大。
作者主要抓住了雪後「美」的特點寫的。雪後的景象是全文的重點。分雪後壯麗景色和人們活動二層意思講的。
第一層中先概括地寫雪後壯麗的景色。然後具體地描寫了柳樹、松樹、柏樹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第二層通過描寫人正踩在雪上發出的聲音,孩子們堆雪人、擲雪球、發出的歡樂叫喊聲,表達了大雪給人們帶來的歡樂。
這一段的描寫,從整體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從靜態到動態,運用了比喻和象聲詞,疊詞等,有聲有色,有詩情,有畫意,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作者又從三個方面說明「瑞雪兆豐年」的科學道理:
1. 冬雪能凍死害蟲。
2. 雪水能供應莊稼生長需要的水分。
3. 厚雪能保護莊稼過冬。
這一部分是作者的聯想,通過聯想議論,直接抒發了作者對這場雪的喜愛之情。
⑥ 黎明的河邊的小說評價
小說信息短篇小說集。峻青著。1959年出版。共收入十三個短篇小說,都是描寫膠東版革命根據地人民權優秀品質的。第一輯有《老水牛爺爺》等六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各種英雄人物的面貌。第二輯有《黎明的河邊》等七篇,描寫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故事。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怎樣用鮮血和生命奪取和保衛勝利的革命斗爭。所寫的英雄人物具有一種崇高的、悲壯的美。其中《黎明的河邊》一篇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短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功力。小說發表於1955年。它生動地描寫了1947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從昌濰撤退後,通訊員小陳及其一家為護送兩個武工隊長過河而獻出生命的故事。作品以熾熱的感情和詩一樣的語言,成功地刻畫了小陳及其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現了膠東人民的斗爭生活和英雄性格。事件單純而主題深刻、鮮明。是一篇充滿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優秀之作。
⑦ 黎明的河邊
短篇小說集。峻青著。1959年出版。共收入十三個短篇小說,都是描寫膠回東革命根據地人答民優秀品質的。第一輯有《老水牛爺爺》等六篇,反映了現實生活中各種英雄人物的面貌。第二輯有《黎明的河邊》等七篇,描寫的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對敵斗爭的故事。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怎樣用鮮血和生命奪取和保衛勝利的革命斗爭。所寫的英雄人物具有一種崇高的、悲壯的美。其中《黎明的河邊》一篇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短篇小說創作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功力。小說發表於1955年。它生動地描寫了1947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從昌濰撤退後,通訊員小陳及其一家為護送兩個武工隊長過河而獻出生命的故事。作品以熾熱的感情和詩一樣的語言,成功地刻畫了小陳及其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現了膠東人民的斗爭生活和英雄性格。事件單純而主題深刻、鮮明。是一篇充滿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優秀之
⑧ 有誰知道峻青這個作家
峻青,(1922——1991),原名孫俊卿,當代作家。山東海陽縣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貧,只讀了幾年小學,13歲便去工廠當童工。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革命工作。1941年寫出第一篇作品《風雪之夜》,後擔任報紙的記者和編輯工作。解放後任文藝界領導工作。從1954年起寫了一系列優秀短篇小學,如《黎明的河邊》《黨員登記表》等。本文選自散文集《秋色賦》,節選了原文開頭、中間和結尾幾個描寫海濱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峻青是擅長寫革命斗爭題材的有成就的作家。他18歲投身革命,參加過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戰斗中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他,便他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將已經過去了的那段令人難忘的斗爭生活再現出來。他說:"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邊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兒女的壯烈事跡深深地刻在我的記憶里,每一想到這些為了黨和人民的共同事業而慷慨地貢獻了自己的寶貴生命的人們,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動起來,發生了一種要用文學創作來表現他們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促使我寫出了這些作品。"正是這種難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憶"了同故鄉山東老區人民戰斗的崢嶸歲月,描寫了戰爭年代中所熟悉所難忘的英雄人物,相繼發表了《馬石山上》《黨員登記表》、《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說。這些小說的共同特點是,作者善於用濃重的筆墨,從正面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刻畫在艱苦的環境中解放區人民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堅貞,以及他們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主義和崇高的自我獻身精神,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色彩絢麗、氣吞山河的歷史畫卷,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動形象的傳統教材。
50年代以後,峻青也寫了一些反映膠東人民在和平建設時期的英雄業績的小說,如《老水牛爺爺》、《蒼松志》、《山鷹》、《丹崖白 雪》等,但總的來看,都不如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成就高,影響大。而正是這些革命斗爭題材小說的創作,確立了峻青在20世紀後半期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寫革命歷史斗爭生活的小說從不迴避革命斗爭的艱苦、殘酷,甚至流血犧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尖銳復雜的矛盾旋渦中去經受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使人物性格閃現出燦爛奪目的光彩,展現蘊積在人物身上的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邊》就鮮明地體現了這一創作特色。小說描寫的是1947年國民黨軍隊進攻膠東解放區時,通訊員小陳一家為掩護武工隊隊長通過敵人封鎖區,而英勇獻身的事跡。作品始終把小陳置於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他危難中受命,要帶領兩名武工隊負責人連夜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到濰河東開展工作。這必然要遇到種種艱難險阻,對於一個18歲的小戰士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濰河狙擊戰"是小說情節的高潮,也是展現小陳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動人的章節。當敵人卷土重來,捆綁住他的母親和弟弟作人質,步步向他逼進的時候,他能聽從母親的召喚,開槍向敵人射擊;母親和弟弟犧牲後,他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抱住還鄉團頭子跳下了濁浪滾滾的濰河,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小說就是通過這一系列描寫,展現了他勇敢機智,忠於革命事業,富於自我犧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作家。他小說創作中所顯示出來的這種特色,其美學風格是悲與壯的高度融合,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所以說,悲壯的格調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寫革命歷史斗爭題材小說的又一個顯著特點。
在峻青的小說中,人物活動的環境總是十分險惡嚴峻的,人物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又總是驚心動魄的。作者就善於把人物放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他們在血與火、生與死面前的舉止、抉擇等一系列矛盾沖突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質。《黨員登記表》寫的是女共產黨員黃淑英母女為保存一張全區黨員登記表,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小說以一張"黨員登記表"作為中心線索來安排組織矛盾沖突:在白色恐怖籠罩的敵占區海萊山區,敵人為破壞這個地區的黨組織,利用叛徒黃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計要想得到這張黨員登記表,在敵人連續十個晝夜的嚴刑拷打下,黃淑英堅貞不屈,最後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共產黨人的正氣歌。《黎明的河邊》更能體現這一悲壯的風格。小說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尖銳激烈的矛盾之中:河東的武工隊由於叛徒告密被打垮,隊長和副隊長都壯烈犧牲,"我"和老楊必須連夜過河,整頓隊伍,堅持斗爭。任務是這樣的緊迫,斗爭是這樣的艱險。小陳為掩護"我"和老楊過河,在被敵人發現、包圍的嚴峻形勢下,在敵人採取誘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壓力下,大義凜然,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最後壯烈犧牲。這種把人物置於矛盾沖突的尖端,通過人物在危難關頭的一系列行動的描寫,充分地展現了人物在艱難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濃筆重彩描繪革命斗爭的艱難殘酷時,始終都在作品中洋溢著一種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精神。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革命激情和正義的力量。盡管人物的處境險惡,斗爭殘酷,為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但在這種悲壯的氣氛中,帶給人的卻是振奮激昂、信心和力量。無論是《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軍戰士,《黨員登記表》中的黃淑英,還是《黎明的河邊》中的小陳,《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們的身上,分明充溢著一種面對困難和險惡而具有的無堅不摧的力量,面對凶惡狡猾的敵人而表現出來的蔑視它、戰勝它的英雄氣概,面對死亡而大義凜然與視死如歸的精神。
為了突出這種悲壯的風格,峻青還常常在小說創作中著力於場面的烘托和氣氛的演染,把自然環境的描寫、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性格的刻畫結合起來。他的小說故事性強,場面驚險,情節曲折緊張,真可謂波瀾起伏,險象環生,扣人心弦。《黎明的河邊》寫"我"和老楊、小陳三人夜間經過敵占區從永安到河東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況就很驚險:小說先渲染了"暴風雨之夜"的嚴峻的斗爭環境,為後面情節的發展埋了了伏線。然後寫他們三人和敵人的遭遇戰。由於天黑,他們走進了荒草窪,迷失了方向。天快亮時意外地發現了河邊,不料擺渡的船又被暴漲的河水沖走了。後來,慶幸地找到了小陳爹,正准備渡河,敵人又追上來了,步步向他們逼進。在這個萬分危急的時刻,小陳娘、小陳弟弟相繼犧牲,小陳也負了重傷,矛盾沖突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故事情節迴旋起伏,緊張驚險,有力地烘託了小陳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動著讀者的心。
⑨ 我國革命歷史小說作家峻青的代表作有哪些
峻青在1954年後,發表了一組寫40年代山東膠東半島戰爭(包括抗日戰爭和後來的內戰)的版短篇,如《黎權明的河邊》、《老水牛爺爺》、《黨員登記表》等。這些小說著力於渲染險惡的生活環境,通過安排偶然因素。為人物設置酷刑、死亡等情節,以此來突出主人公的堅定的革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