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國三大短篇小說之王的作品分別是什麼
沒有俄國短篇小說之王之說,只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是指法國的莫泊桑(1850-1893),俄國的契訶夫(1860-1904),美國的歐·亨利(1862-1910)三位文學大師。
莫泊桑(Maupassant1850~1893)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年僅43年生命歷程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精巧合理。典型細節選用真實可信、敘事抒情的手法如行雲流水,充分體現了這種的文學傳統。莫泊桑的最出色的短篇代表作是《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於勒》;其作品在我國影響很大,近幾年來,一直被作為中學生必課的文學作品。
歐~亨利(1862~1910)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歐~亨利一生創作了270多個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還有數量很少的詩歌他頗善情節設計,處處留下玄機,結局常常以出人意料出外而收場。讀後使人不禁使人豁然開朗,拍案叫絕,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又因描寫了眾多的人物,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網路全書」.黑色幽默,「含淚水的微笑」。代表作有《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傢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葉子》等。
契訶夫(1860-1904)他常以十九世界俄國社會中所常見的凡人小事為素材,用語言簡練、諷刺尖刻筆觸描寫小人物和知識分子兩類人的命運。代表作有《小職員之死》《變色龍》。《套中人》等。契河夫是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劇作家和短篇小說家,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
2. 俄國的短篇小說大師是誰
你是小學生嗎?
契訶夫qi he fu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契訶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 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 (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 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3. 被譽為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的人物是
世界四大來短篇小說巨匠是:
法國源的莫泊桑;
俄國的契訶夫;
美國的歐·亨利
美國的馬克·吐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戲劇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他的早期寫作諷刺和揭露了俄國社會官場人物媚上欺下的丑惡面目,寫得諧趣橫生,發人深思。八十年代中期,他創作了既幽默又富於悲劇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不幸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苦惱》、《凡卡》、《第六病室》、《套中人》《假面》 《牡蠣》 《必要的前奏》《脖子上的安娜》 《乞丐》 《彩票》《小公務員之死》 《名貴的狗》等。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
4. 《安娜·列妮娜》是俄國的誰寫的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列尼娜
是彼得堡上流社會一位美麗,純潔而熱情洋溢的貴婦人。她16歲時即由姑媽作主,下嫁給比自己年長10歲的高官列寧。列寧只是一架官僚機器,除了投機鑽營,別無所長。結婚十餘年,安娜從未體會到愛情的滋味。她只能將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傾注在兒子謝遼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官渥倫斯基,被他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了。渥倫斯基也一見鍾情,狂熱地愛上了安娜。本來,**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會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倫斯基的愛情卻遭到了上流社會的唾棄。
其原因並不在於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彼得堡上流社會虛偽、不道德的生活構成了挑戰,是因為他們違反了上流社會的「游戲規則」。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會雖然是一個男盜女娼的淵藪,但是維持表面上的「體面」卻是人人信守的法則。而安娜卻在從馬賽場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與渥倫斯基的私情,並且要求離婚!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當然為上流社會所不容,更為列寧所不容。為了不影響自己仕途發達,也為了懲罰安娜,他堅不離婚,並且不讓安娜得到自己心愛的兒子。 更有甚宅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渥倫斯基也動搖了。他開始頻繁出入貴族議會,並漸漸將安娜的愛情視為束縛。所以當安娜聽說渥倫斯基的母親正為他擇親的時候,她母於絕望了。兒子與**,她生命的兩大支柱,相繼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盡頭。
小說的另一條主線是圍繞列文展開的。列文與安娜一樣,也在生活中追尋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後不僅得到了愛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可以說,他的結局是對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5. 俄國的短篇小說大師是誰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契河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6.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是誰
契訶夫qi he fu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契訶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 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 (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 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7. 契科夫短篇小說 醋栗 套中人 農民 掛在脖子上的安娜 簡介梗概!!!急求!!
《農民》(1897)極其來真實地描述了源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
《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8.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里描寫了安娜的丈夫渥倫斯基是個偽君子。
我覺得這樣的評價無論是對安娜的丈夫卡列寧還是情人沃倫斯基都有點過了,卡列寧是一個好丈夫,只是安娜跟他在一起體會不到真愛,卡列寧是政治人物,要求體面也是正常人的心裡,所以說他有正常人的虛偽。陰險狠毒對卡列寧來說就更談不上了,卡列寧在安娜背叛他之後還多次的原諒她,安娜生病了他還老遠跑去看她,看不出半點狠毒的影子。 沃倫斯基風流倜儻,與美麗動人的安娜真心相愛,他們敢於拋棄世俗眼光,談不上虛偽。我覺得安娜之所以自殺,完全是因為她的猜忌心太重把她弄得精神恍惚了。安娜離開家庭與沃倫斯基同居,兒子也沒有得到,那她就什麼都沒有了,她唯一擁有的就是她的沃倫斯基,所以她整天擔心深愛她的沃倫斯基會變心,一有風吹草動她就胡亂猜忌,把沃倫斯基看得死死的,沃倫斯基作為一個瀟灑的男人喜歡自由也是正常的,整天跟愛的人在一起也有想出去走動的時候,就這,安娜也會胡思亂想,想他是不是不愛我啦,他是不是有別的女人啦之類的,神經錯亂最後卧軌自殺,火車來的時候她又反悔可是來不及了,她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自殺。這能怪沃倫斯基嗎?要怪呀只能他太笨,沒有看出安娜的心思,沒有給安娜上政治課。安娜死後,沃倫斯基不是也一度精神萎靡,只想尋死嗎。所以我覺得,陰險狠毒對他來說也是根本談不上的。
9. 契訶夫的《掛在脖子上的安娜》講些什麼
《脖子上的安娜》講述了一個淳樸少女的墮落!安娜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因家境貧困,版父親將她權嫁給了一個又老又丑的有錢人。由於她的美麗,她的丈夫獲得了上流社會的上席地位並得到了一枚「安娜」勛章。而丈夫對安娜的父親及弟弟卻「一毛不拔」,使她的父親不得不變賣房子……
小說《掛在脖子上的安娜》是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名著。針砭了追求虛榮、庸俗、無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學。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1904)是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後一位偉大的作家。他是傑出的小說家和劇作家,對俄國文學,特別是對短篇小說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