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有哪些影射諷刺現實的內容
笑傲江湖 就是影射政治黑暗。具體看金庸的笑傲江湖 附記
㈡ 金庸各小說對儒釋道是怎麼影射的
儒家思想。儒家講求積極入世,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禮儀教化要求人謙恭有禮,做人應當做到翩翩濁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是《書劍恩仇記》,故事中的主角陳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首先他的父親就是當時大儒,學問非凡,在這種熏陶下他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金庸有意或無意的總是在其中穿插著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為,處事的原則,甚至是他微笑的樣子,金庸都盡可能的帶著「有禮」二字,再加上這部作品是金庸的處女作,我國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裡,他當然會盡量運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貫穿在作品當中。陳家洛是紅花會的領導者,最大的願望就是反清復明成功,為此他積極努力,聯合霍青桐的族人一起對抗清軍,但是由於我本人並不喜歡他所以所說不多。
接著是道家思想。這個完全不用考慮就是《倚天屠龍記》,因為道教的最富盛名的武當派開山鼻祖即在此,張三豐當年於三峰之前忽然頓悟,於是創立了武當派,之後,短短的幾十年間,就趕上少林,與之其名,《倚天》一書就在此基礎上開展。在張無忌身上可以明顯的看出道家思想的痕跡,他凡事沒有主見,總是事情來找他,他再硬著頭皮去解決。道家講求凡事不強求,一切是天意,張無忌深諳此道,完全沒有積極主動的意思,答應娶殷離是因為她的主動要求,再後來面對謝遜的要求,他又娶周芷若,再者,面對小昭的暗自傾心,趙敏的大膽熱情,他都招架不住,希望全娶了。練成乾坤大挪移,成為明教教主,也是如此。他的一生就如太極掌法一般緩慢漸進。不過或許如此,他的結果還算可以,可以說是道家遁世思想救了他吧,使他免於被朱元璋搶奪地位而殺死,是幸也是不幸。
最後是佛家思想。首推《天龍八部》,不為其他,最關鍵的是此作品中的第一高手是少林的掃地僧。天龍八部之名本就取自佛教經典,此書完全是一本佛教寓言故事,叫人如何做真正的人,標准就是那結拜三兄弟,蕭峰,虛竹,段譽,此三人或多或少都受過佛教思想的洗禮,蕭峰的授業恩師玄苦大師就是少林玄字輩的智者。虛竹從小在少林寺長大,與佛是密不可分,段譽是生在大理,那裡是佛教盛行之國,如此一來,佛家思想理所當然是這本書的主心骨。如蕭峰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他最後為了救遼宋子民免於戰爭,自刎而死。可敬可佩。我不如地獄,誰入地獄。
㈢ 金庸小說中的表哥角色大多不是很正面,真的是在影射他的表哥徐志摩嗎
金庸小說中的表哥角色確實有點兒影射他的表哥徐志摩,他把自己表哥的形象寫了進去。
㈣ 金庸小說人物原型
蕭峰《天龍八部》
蕭峰(1030-1065)遼朝大臣,契丹乙室部人。道宗(耶律洪基)即位後, 歷文班太保,同知樞密院事。重熙十七年(1048年),從耶律仁先伐阻卜 部,破之。十八年,討敵烈部,為敵烈部節度使。二十年(1055年),同 知南院宣徽使事,遷北面林牙。清寧九年,密奏耶律重元父子有陰謀。及重元叛,同耶律仁先起兵平叛,追耶律重元至北漠,逼重元自殺。以功封 南院大王。咸雍元年,病死。遼道宗諡號文忠,追封遼西郡王。
楊過《神鵰俠侶》
楊過(1236-1267年)南宋末將領。字改之,北宋名將楊延昭(楊六郎) 六世孫。寶佑二年(1254年),年十八,從王堅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築 釣魚城,以御蒙古,城築就,升都統制。善騎射,軍中號「飛將軍」。開 慶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率軍圍合州,他與王堅並力堅守,使蒙 古攻九月之久而不能下。七月,射殺蒙古大汗蒙哥,大敗蒙軍,以功調任 向陽城守備使。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軍圍襄樊,戰死。
郭靖《射鵰英雄傳》
郭靖(?-1269年)南宋末士兵。為宋京湖安撫制置使呂文德龍衛兵小卒, 咸淳五年(1269年),蒙古軍圍襄陽城三年餘,一日,呂文德讀丘睿<<感 事詩>>有「郭靖楊過張無忌」語,見其名列楊過之前,於是被召用,他勾 結茅山道士黃葯師(桃花島主?),偽稱能施六丁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人,可生擒忽必烈而退蒙古兵。呂文德深信不疑,授以官職,賜金巨萬。 郭靖募城中市井無賴為六丁六甲之兵。又曰:「擇日出兵三百,直襲蒙古 大都(今北京)」。及開城門作戰,與黃葯師坐城樓作法。蒙古軍蜂擁入 城,不守。呂文德大嘆:「誤國家者,你也;誤國家者,我也。」將郭靖和黃葯師斬首,爾後,呂亦自刎死。
張無忌《倚天屠龍記》
張無忌(?-1366年)元末北方紅巾軍領袖。父祖皆為白蓮教教主,其父起 義失敗犧牲後,他與母殷氏逃奔杭州,後匿東海居碭島上。至正十五年(1355年),被劉福通迎至毫州(今安徽毫縣),建宋政權,改元龍鳳,稱 帝,號「小明王」。以楊逍、范遙為左右丞相;劉福通、羅文素為平章, 劉六知樞密院事。未幾,劉福通殺楊逍,任丞相,進封太保,改行中書省, 轄毛貴、趙均用、朱元璋等部。及遣三路軍北伐,龍鳳五年(1359年)五月,移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八月,退居安豐(今安徽壽縣)。九年二 月,張士誠命呂珍襲安豐,朱元璋率軍解圍,迎他至滁州(今安徽滁縣)。十二年,被朱元璋部將常遇春溺死於瓜步江中。
段譽《天龍八部》
段譽,後理國主,又名段和譽。1108-1147年在位。年號日新、文治、永嘉、 保元、廣運。宋大觀三年(1109年)遣使至宋京師,貢麝香、牛黃等方物, 宋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避位為僧。諡號憲 宗宣仁皇帝。
段正淳《天龍八部》
段正淳,後理國主,段思廉孫。1095-1108年在位。宋紹聖元年(1094年),高升泰奪其兄段正明皇位,次年升泰卒,遺命以國還段氏。升泰子泰明立他 為王,改國號為後理,年號天授、天明。但大權仍操高氏之手。封泰明為中 國公,其鄯闡領地中國。高氏世代為大理國相,稱高國主。崇寧二年(11 03年)曾遣使高太入宋求經書、葯書。宋大觀二年(1108年)避位為僧,諡號中宗文安皇帝。
王重陽《射鵰英雄傳》
王重陽(1112-1170年)金朝道士,全真教創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學道後改名吉,字知明,號重陽子,世稱重陽真人。咸陽(今陝西咸陽)人。天眷初曾應武舉,中甲科。大定元年(1161年)穴居終南縣南時村,號「活 死人墓」。七年赴山東寧海(今山東牟平)傳道,築全真庵,遂創全真教。主張道佛儒三教合一,又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其徒馬鈺、譚處端、劉處玄、 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號全真七子,北七真。著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立教十五論》等。元世祖贈號「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加贈「重陽全真開化輔極真君」。
袁承志《碧血劍》
袁承志(?-1651年)明末家民起義首領,遼東巡撫袁崇煥之子,崇禎三年(1130年)崇煥被冤殺於京師,其為崇煥部將左輔救出。投王嘉胤。四年四 月王死,代領其眾。至八年(1635年),有眾數萬,為「十三家」首領之一 。崇禎十一年,起義軍普遍受挫,多受撫降明。他與賀一龍、馬守應、劉希 堯、賀錦等轉戰至英、霍山區,堅持斗爭,號「左革五營」。十四年與張獻 忠聯合。十五年,李自成起義軍席捲河南地。又率部附自成。大順政權建立 ,受封制將軍。順治二年(1645年)與李錦、高一功等入湖南,聯合南明永 歷帝共同抗清,因受南明朝廷排擠、歧視。隨高一功退入廣西。八年,由黔 入蜀途中,遭孫可望阻擊,犧牲。
陳家洛《書劍恩仇錄》
陳家洛,清朝武士。江寧(今浙江海寧)人。少時以武聞名。康熙間,客於 京師顯貴之家,以武術技藝聞名當世。雍正中,因浙江總督李衛鎮壓顧雲清 反清案受株連,但未被處死。至乾隆間,八十餘終於家。舊時江湖間流傳其俠義之事頗為廣泛
㈤ 金庸小說人物分析
首先復我要說的是,他說的不對。制 我解釋下為什麼:在<鹿鼎記>這個書中,金庸一改往日的俠義精神,與狹隘的民族情結,把一個不會武術的普通人寫的那麼神奇,而天地會卻是一事無成,武功已經不成為武俠小說的主流,這點與老舍的《斷魂槍》是異曲同工的妙處。而康熙最後放掉韋小寶,完全是出於朋友情,兄弟義,與當時社會的形勢共同作用的結果,康熙並沒有把韋小寶當奴才,這都是海大富作為一個「資深太監」奴才思想作祟的結果。 看金庸小說,直到《鹿鼎記》才是筆鋒一轉,由武俠轉為無招的江湖,沒落的江湖,這個妙處必須要領會到。整部小說,不僅沒有了以往抗金,反清,抗蒙等等的狹隘民族情結,反而把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清國寫的如此國富民強,這是金庸的創新,也是我們必須領悟到的。 所以,我們要看到康熙這個帝王平凡人性的一面,也要看到金庸筆下,一代明主的風采,所以忽略海大富的那句話吧,韋小寶到最後也是康熙的朋友···
㈥ 金庸的《笑傲江湖》映射了什麼
從《笑傲江湖》中,我看不出金庸這部小說中存在影射,金庸說:「我寫武俠專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屬大多數小說一樣。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劃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劃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我認為,他說得非常好。
「影射性的小說」,是那種為影射而影射、以影射為目的的小說。《笑傲江湖》當然不是的,也就當不起「影射性小說」的名義。金庸寫《笑傲江湖》,應該不是要發泄私憤或公憤。更多的是對三千年舊制度的質疑與反思。
《笑傲江湖》這部小說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
在《笑傲江湖》這個世界裡,野心家和政治權謀,讓隱士沒有生存之地。沒有一點主角光環,你根本無法在這個波譎雲詭、權力紛爭的世界上好好活下去。再怎麼躲,可怕的、可恥的、殘忍的、恐怖的權力斗爭,以及參加斗爭的那些梟雄野心家,總還是會找上你的。
㈦ 如何像經典名著和金庸小說中的人物一樣鮮明
要刻畫出生動形象,就離不開描寫。包括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肖像回描寫,外貌描寫,內心答描寫,側面描寫等,只有通過這些描寫才能讓讀者更清晰的了解這個人物的性格和本質。至於過目不忘,就必須做到人物鮮明的性格特點的突出,也就是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是獨一無二的。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㈧ 金庸所寫的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中,影射了哪個時代
《笑傲江湖》的寫作從1967年開始。當時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從年開始,1966年、1967年、1968年這三年是高潮期。或者根據一部分學者的看法,這三年是「真正的文革」。
中共九大以後,其實已經和前面很不一樣,進入了一個比較平穩的時期。文革不僅在中國大陸進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場的《明報》受到左派的圍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關心著天下大事,關注著中國的政治風雲,所以他把當時對「文革」的思考,自覺不自覺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說創作。
其實與此同時,金庸每天寫的社評,本來就在一刻不停地評論著中國的現實,特別是他對「文革」中政治局勢的判斷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結果也被證明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此書是在「文革」時期寫的,但它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影射文學」,而是受「文革」啟發,以生動的藝術畫面濃縮了一部中國政治斗爭史。
(8)金庸小說影射人物擴展閱讀: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1994年,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2000年,獲得大紫荊勛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榮譽教授 。
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㈨ 金庸所寫的政治寓言的《笑傲江湖》中,影射了哪個時代的哪些真實政治人物
如作者在這部書的《後記》中所說:
這部小說並非有意的影射文革,而是通過書中的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現象。
影射性的小說並無多大意義,政治情況很快就會改變,只有刻畫人性,才有較長期的價值。不顧一切的奪取權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會是這樣。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這些人,在我設想時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大、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這種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個時代中都有,每一個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別的國家中也有。……因為想寫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政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所以本書沒有歷史背景,這表示,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
如此,應該看到,這部《笑傲江湖》果真是一部奇書,而且是一部傑作。
首先,這部小說並非形射之作---小說的創作年代,正值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奪權斗爭如火如荼之際,而作者則又每天都要為《明報》書寫冷靜客觀而又情緒激烈的社評,按說此時的小說,尤其是寫政治寓言小說,其影射的現象在所難免。---從中我們並不能看出來「這是某某人」或「那是某某事件」。這在政治寓言小說中對可以說是極為難得的。
其次,這部小說並未將政治人物及政治事件寫得簡單化、概念化與公式化。它只是一種廣義而又極為深刻的寓言。它的政治人物及其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只是一些普遍現象及普遍人性的必然而又獨特的反映和表現。這對於小說,尤其是政治小說或寓言小說的創作,可以說是極為困難的。歷史與傳奇,江湖風波與政治斗爭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是極其明顯的,甚而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天差地遠的。然而這部小說卻在這二者之間---通過描寫和刻畫永恆的人性及其在特定情境中的必然表現---架起了一座堅實而卻隱蔽的橋梁。
最後,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你即便是已經領會到這部小說是一部政治斗爭的寓言小說,然而依舊可以將它看成是一部極為精彩、純粹、熱鬧、緊張的武俠傳奇故事。亦即,你可以看其「熱鬧」(它有熱鬧可看),亦可以看其「門道」(它更有門道可看);你可以是純粹的消譴為目的地看而覺得它「好看」,同時亦可以抱著一種嚴肅的研究態度去看它而覺得它「耐看」。只怕有不少的讀者並未知覺它是---或不承認它是---一部政治斗爭的寓言小說也同樣會覺得它熱鬧而又深沉,好看而又大有文章。
金庸創作《笑傲江湖》的年代正是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的年代,此時香港受到影響,也發生了「香港式的文化大革命」,金庸在這場運動中受到不公正的批判,萌發了創作沖動。在《笑傲江湖》的具體創作過程中,金庸充分借豐富的人物性格和精彩的故事表達了自己的政治觀點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看法,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如今,岳不群作為偽君子的代言人,左冷禪作為懷有野心、企圖建立霸業者的代言人,令狐沖、劉正風、曲洋等作為無心權勢的隱士的代言人,這種觀點已深入人心,有的甚至成為習語廣為流傳。
如果說最初的10年,查良鏞寫武俠小說更多是為了賺錢、為了支撐《明報》報業的話,那麼到了60年代後期,查良鏞寫武俠小說,則更多是為了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面做一些嘗試,試圖把武俠小說創作推上另一巔峰,並且通過武俠小說表達自己的一些政治取向和對現實社會的一些看法。
「逃亡潮」、「核褲之爭」、「文革」、「六七暴動」,這些大事都把查良鏞深深地卷進去。尤其是「文革」發生後,查良鏞作為一個社評家,他每天都在關注著中共政局的變化。對社會的反思,使得查良鏞不可能不把這些反思寫進自己的武俠小說之中。也正因為這樣,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笑傲江湖》終於誕生。
《笑傲江湖》開始寫於1967年,那正是中國大陸「文革」進行得轟轟烈烈的時期。
實上,查良鏞也曾承認,在他的構思中,任我行、東方不敗、岳不群、左冷禪,甚至是林平之、向問天、方證大師、沖虛道人、定閑師太、莫大先生、余滄海等人,都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
查良鏞在他的武林小說中,第一次把強烈的政治意識滲透進去,第一次把武林高手當成政治人物來寫,主要是因為寫這部小說時,適逢國脈危難。
但查良鏞認為,《笑傲江湖》並非有意的影射文章,而是通過書中一些人物,企圖刻畫中國三千多年來政治生活中若干普遍現象——可能,也正是這個原因,查良鏞一反過去的寫法,摒棄他最擅長的歷史背景和虛構故事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在《笑傲江湖》中沒有任何歷史背景——正如他所說,「不顧一切地奪取權利,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基本情況,過去幾千年是這樣,今後幾千年恐怕仍是這樣。」
不管怎麼說,《笑傲江湖》畢竟與查良鏞過去的武俠小說已明顯不同,它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