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說塑造人物的常見方法有什麼描寫
小說塑造人物的常見方法有:
肖像描寫
動作描寫
語言描寫
心理描寫
細節描寫
這些方法在寫作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靈活運用,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
② 微型小說的人物特徵
微型小說人物描寫的特點是,寫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側面,或寫主要人物的情緒心態。
1、 一般來說應刻劃出鮮明性格,具體方法是寫性格的閃光點。
一是集中一點,突出強調。
如《瞎說》,抓住一個教師膽小逢迎這一點。此人見人就笑,「文革」後更善於重復別人的話並連稱「對對」。在一次報告會上,勞模對他謙稱「我那是瞎說」,他應聲附和:「對對,瞎說,瞎說!」引起人們驚詫,他也驚出一身冷汗。
二是勾勒輪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敘代描,寫人物內在和外在的主要特點。
三是顯微放大,誇而不誣。抓住人物特殊點進行誇張,甚至塗上荒誕色彩,只要對准生活的焦點和本質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辯證》,醫生說「請坐」,病人卻說「為什麼要坐呢?難道你要剝奪我的不坐權嘛」,如是等等。對「文革」中盛行的強辭奪理、咄咄逼人的「病症」進行了藝術的誇張。契訶夫的《一個小公務員的死》也是這樣。
2、注重情緒化描寫。這是微型小說創作的一個趨向,反映了西方現代派手法的影響。不重視性格刻劃的傳統寫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詞稱呼,寫出來也是縹緲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緒氣氛籠罩全篇,有意識地作深層意識的剖析和細微感覺的刻劃,產生一種朦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遠的蝴蝶》,沒有描寫事件過程,反復地寫懷戀之情,刻劃細微感覺和幻覺,蘊含著生死、愛情的永恆哲理意味。情緒心態要盡量帶有普遍性。如《那團雲霧》,「他」游黃山買了高價茶葉便敗了游興,即使認識到這種心理的低下也無法快樂,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虧時才莫名歡悅,峰頂那團雲霧都不見了。這種情緒心態概括了人們慣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類的劣根性
呵呵,答了這么多,滿意請加分,加精啊!
③ 孔乙己這本小說應用了哪些描寫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
1、肖像描寫 也叫外貌描寫,是對人物的外部特徵:容貌、姿態、舉止、風度、神情、衣飾等進行具體而生動的描摹和刻畫。
「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捋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不用介紹,大家也知道,這是《孔乙己》中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描寫。站著喝酒的都是短衣幫,穿長衫的都是踱進屋內坐著喝,孔乙己卻是介乎兩者之間。「唯一」二字,看似普通,然而正是這兩個字道出了孔乙己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徵。這是總寫一筆。人物的身份、地位已蘊含其中了。接下去是肖像描寫,身材高大,本可自食其力,但臉色的青白,正是不得溫飽的寫照。那「傷痕」又引起讀者對人物的多方猜測,後文已回應了他的偷竊和被打傷。花白鬍子,暗示了年齡,「亂蓬蓬」和「又臟又破」點明了他的懶惰、貧困、潦倒。這一精彩的肖像描寫,不僅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的外部形態,而且也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徵。從而成為讀者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的一把鑰匙。
2、語言神態描寫: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說明他以讀
書人自居,賣弄學問,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說明他死
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
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於』說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
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說明孔乙己「惟有
讀書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裡說
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說明孔乙己深受封建
科舉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斷,跌,跌……」明明是丁舉人打斷的卻不敢說
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殘了他的肉體,他卻至死不悟,死要
面子 。
3、動作描寫
①「便排出九文大錢」既表現他桔據而窮酸的本相,又對酒店賣弄
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並對短衣幫的恥笑表現出若無其事,這
一排」的動作,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說明窮困潦倒到
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識字,表現他的熱心善良。
以讀書人自居,貧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懶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
偷竊,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孔乙己》中有好幾次寫到孔乙己的「臉色」,這些「臉色」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出場的時候:孔乙己「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孔乙己是一個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殘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一生窮愁潦倒,既未能進學,又不會營生,再加上他好喝懶做,不願以自己的勞動去爭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連溫飽都得不到保障,窮得「將要討飯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會達官豪紳那種「紅光滿面」、腦滿腸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臉色」。這「青白臉色」的描寫,再配合他那件「又臟又破」的長衫,不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而且為下文進一步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作了鋪墊。
第二次寫「臉色」是在有人揭發孔乙己偷了書的時候:「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臉色」,但當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時候,他就「漲紅了臉」,竭力爭辯,企圖維護自己「讀書人」的面子。這「漲紅了臉」的描寫,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內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慣偷,而只是不得已偶爾為之。
第三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有人問他「你怎麼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時候:「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的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這「灰色」臉色的描寫,表現了孔乙己因撈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內心隱痛時那種失望、頹唐的悲涼心理,顯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舉制度毒害所產生的頭腦僵化、迂腐不堪的習性。
小說最後一次寫孔乙己的臉色,是在他被丁舉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時候:「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這「黑而且瘦」的臉色,加上用手爬著「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樣在受盡了折磨之後死裡逃生,苟延殘喘活下來的。當掌櫃取笑他時,孔乙己只是低聲應答掌櫃的訕笑,露出「懇求」的眼色,顯現出他橫遭摧殘後那種畏縮、害怕、絕望無告的心境。這里,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慘畫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劇形象也就大體完成了。
孔乙己的「臉色」由「青白」而「紅」,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邏輯發展。作者通過對人物神態變化的描寫,形象地刻畫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徵。在教學時,我們不妨抓住孔乙己「臉色」變化這個特殊的細節,來分析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求採納,求採納
④ 小說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一、 小說從肖像、行為、語言、心理、和細節等方面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寫是指用精確、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人物外形各個方面的特點。如容貌、服飾、姿態、神情、風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寫不僅能夠使人物凸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遭遇,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 下面就肖像描寫的特徵、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進行分析。 1、 肖像描寫關鍵在於以形傳神,做到形神兼備。如:曹雪芹《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肖像描寫: 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含情目。態生兩靨,嬌柔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柔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這段肖像描寫顯示出林黛玉孤獨、苦悶、深沉、陰郁的氣質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時也刻畫出林黛玉容貌嬌美,體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寫要善於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徵。要極省儉地刻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義。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畫眼睛,能夠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能夠表現性格特徵。如《祝福》中對祥林嫂的描寫極為成功。作者通過她眼睛的變化,反映她精神的變化,表現她被害的過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禮教壓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見的肖像描寫方法。 概括起來,中外小說家在肖像描寫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種形式。即整體的描繪,局部性的描繪和烘雲托月式的描繪。 所謂整體式的描繪,是作家對所寫人物的全面介紹。即並不局限於人物的一眼一眉的描摹,而是寫出人物的全貌,包括人物的衣著、手腳、神態等等。例如:魯迅在《故鄉》中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描繪,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沒系裙帶,兩腳張開,像圓規。 所謂局部性的描繪,是作者對所寫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徵性部位的著意描摹。有點像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對老姑娘虎妞的形象描繪。 所謂烘雲托月式的肖像描寫,是作家不直接描繪人物,而是通過別人的口述或是言論、行動來曲折地加以表現,這樣寫不僅省力甚至有時比正面描寫的效果更好。
⑤ 小說是怎麼樣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藝術特色:虛構、烘托、渲染、誇張、諷刺、對比、抒情、議論、敘述、描寫等。
小說:
1、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
2、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小說按尺襪和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科幻、公案、傳奇、武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陵盯按照語言形式可分好笑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4、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5、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小說的奠基歷經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八百多年的積累和沉澱,當歷史進入唐代小說才正式形成。追溯八百多年的奠基,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寓言故事。如《孟子》、《莊子》、《韓非子》、《戰國策》,等書中都有不少人物性格鮮明的寓言故事,它們已經帶有小說的意味。
二是史傳。如《左傳》、《戰國策》、《史記》、《三國志》,描寫人物性格,敘述故事情節,或為小說提供了素材,或為小說積累了敘事的經驗。
三是文人筆記。這一點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尤為明顯,文人筆記大都記載一些軼事、掌故、素材。
四是民間娛樂消閑。各朝代都有茶館飯店常駐的說話人、說書人,以話本為基礎,每天把故事小小的說一段(小說),以吸引客人每天回來聽書,希望保證生意興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