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
鑒賞小說,主要是鑒賞典型性格。鑒賞典型性格,要扣住故事情節的發展,著意體會作品對人物所作諸多描寫的表現力量。要在腦海中展開故事情節,展現生活圖景,浮現人物形象,展開人物活動,鋪開相關人物語言、行動所體現的矛盾斗爭,著意體會典型人物在這矛盾斗爭中的語言、行動……的表現意義,深刻理解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徵;從接觸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當中受到形象的感染,從體會人物個性當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義,理解作品的主題及其社會意義。
② 如何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形象
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寫的回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答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
③ 如何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套話)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是為表現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題思想服務的。閱讀時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入手。
1.從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寫入手。
人物直接描寫(也叫正面描寫),就是通過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質和性格特點,反映作品的主題。
肖像描寫(也叫外貌描寫)
它的作用不只在於勾畫出這個人物的外部特徵,而是為了以「形」來傳「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徵。例如《故鄉》中對閏土的描寫:「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項帶銀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這是一個活潑、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閏土卻變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戴破氈帽,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提一個紙包和一隻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這是一個飽經憂患,受盡勞累、飢寒交迫、麻木遲鈍而又自卑的人了。魯迅先生通過閏土的肖像描寫,生動地表現了他性格的巨大變化,從而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給人民造成了苦難。
行動描寫和語言描寫
人物行動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也體現著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如《范進中舉》中寫胡屠戶的貪婪相:……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遞與他道:「方才費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錢來。這六兩多銀子,老爹拿了去」。屠戶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道:「這個,你且收著。我原是賀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進道:「眼見得我這里還有幾兩銀子,若用完了,再來問老爹討來用。」屠戶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這里通過胡屠戶的語言和動作描寫,暴露了這個市儈嗜錢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寫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寫,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的思想活動描寫,它往往和外貌、語言、行動交叉在一起。有時描寫了人物的外貌、行動、語言,同時也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比如,孔乙己買灑時「排出九文大錢」這一動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幫面前炫耀的心理。
2.從側面描寫人物。
側面描寫,概括地說就是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寫主人公。如用有關人物的對話,心理活動,事件敘述等烘托所要描寫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如《我的叔叔於勒》關於於勒的敘述和結尾景物描寫,都屬於側面描寫。
3.從細節描寫入手。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服飾、神情變化以及事物、環境的細微處進行具體描寫。分析細節描寫,首先要注意細節的真實性,要經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義,看其是否經過精心選擇,巧妙安排。上面提到的《故鄉》一文的肖像描寫和《范進中舉》中的語言、動作描寫,實際也都是出色的細節描寫。
④ 小說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1.小說概念及三要素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說中的人物,我們稱為典型人物,這個人物是作者把現實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煉加工而成的,他不同於真人真事,而是「雜取種種,合成一個」。通過這樣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小說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說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
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有如下幾種: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正面描寫(直接描寫),側面描寫(間接描寫)。
3.小說的情節結構
小說主要是通過故事情節來展現人物性格、表現中心的。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為了介紹人物和背景在開頭加上「序幕」,為了深化升華主題在結尾加上「尾聲」。故事情節都是虛構的。故事來源於生活,但它通過整理、提煉和安排,就比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
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小說的環境描寫跟人物的塑造與中心思想有極其重要的關系。環境描寫中,社會環境是重點,主要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長的歷史背景等等;自然環境指人物活動的具體場景,如地點、氣候、時間、景色、場面等,描寫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對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氣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5.小說的分類
(1)按篇幅分:長篇小說(深刻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中篇小說(展示人生長河中的一個片斷)、短篇小說(截取一個生活片斷,以小見大)和小小說(也叫微型小說,聚集生活的一個小「鏡頭」,見微知著)。
(2)按題材分: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推理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偵探小說、武俠小說等。
(3)按體制分: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
(4)按表現手法分:現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小說、革命現實主義小說。
(5)按語言形式分:文言小說、白話小說。
■題型及解題技巧
唐山市友誼中學 王淑東
1.故事情節的把握。
分析故事情節是深入理解小說的基礎。所謂情節,是指小說中用於表現人物性格發展變化的事情,它既是生活片斷的有機剪輯,又是小說中矛盾沖突發生、展開、發展的過程。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尖銳緊張的矛盾沖突最能凸現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而人物性格的變化發展往往又是在情節的推進中逐步完成的,所以把握情節能為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依據。
把握好故事情節,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容的試題,其中最為典型的題目是概括故事情節,實現整體感知。
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種題型: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對這種試題,我們該如何下手呢?
我們知道,對事件的完整敘述,我們必須按照何時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萬萬不能粗枝大葉,丟失了本該有的要素,此為其一;其二,由於事件的復雜性,我們在概括故事情節時,要避免前後情節的相互交錯,還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對象,做到前後一脈貫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分析人物形象是讀懂小說的關鍵。小說主要通過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來打動讀者、感染讀者。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這一切都是為了刻畫、塑造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形象。我們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須准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准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命題者自然會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面對這些題型,我們該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從四個方面揣摩:第一,重視小說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教養、氣質等,因為他們直接決定著人物的言行,影響著人物的性格。第二,將典型人物置於典型環境中去理解;第三,通過人物的肖像、行動、語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過人物間的關系分析人物性格。
3.環境描寫的作用
分析環境描寫是全面理解小說的重要環節。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動的指定場所和范圍。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時是為了表現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社會條件,用於烘託人物活動的時代意義,有時是為了渲染氣氛,從側面表現人物的性格,它是整個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構成部分,對於增強故事的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也要分析環境,要連帶寫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中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有三種:①在文中准確地找出描寫環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環境描寫說出其作用;③依據文章內容發揮想像續寫一段環境描寫。
面對這種題型,我們可從五方面進行思考:①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②暗示社會環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現人物性格;④渲染氣氛;⑤推動情節的發展。
4.作品主題的挖掘
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是作者的寫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價值意義之所在。主題的深淺往往決定著作品價值的高低,因此,欣賞小說必須欣賞小說的主題。
在中考閱讀測試中常見的題型有:①找出體現小說主題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話概括作品的主題);②讀了全文後,文章讓你明白了什麼道理(本文對你有何啟迪?談談你的一點體會);③結合全文主題,談談你對某一句話的理解和看法。
那麼,如何把握小說的主題呢?
①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境描寫;③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5.精妙技巧的捕捉
小說離不開精妙的寫作技巧,在中考試卷中,捕捉精妙技巧的題型有:①文中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時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是如何為作者表情達意服務的;③在語言運用上有何特點。
解答這類題目,平時要注意掌握小說的各種表現手法,如細節描寫、象徵、對比、襯托、鋪墊、照應、懸念等及其特點;而在語言方面,也要善於概括其特點:如語言精煉、句式整齊而有節奏感、用詞准確而形象、詞語豐富而多樣等。
⑤ 如何分析和賞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語文試題,小說類文本閱讀受到重視。廣東、寧夏、海南、江蘇和浙江卷都在文學作品閱讀中考查了小說閱讀的,而賞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說閱讀的必考題目,因此,熟練掌握一些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賞析人物形象的答題技巧
1、從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及作用入手,賞析人物形象。
(1)人物描寫的方法:①正面描寫,一般包括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事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
(2)各種描寫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態、動作描寫:更好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徵。②語言描寫:A、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省去,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B、描摹人物的語態,使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③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思想和內在情感(矛盾、焦慮、擔心、喜悅、興奮等),表現人物思想品質,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④細節描寫:更細膩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徵。
2、從分析人物活動的環境入手,探究人物命運與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
環境是人物活動和故事發生發展的場所。特定的人物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所以對小說環境描寫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有時起渲染氣氛的作用。社會環境主要是渲染時代特徵。另外環境對人物性格的體現也起著強化作用,作者為了表現人物豐富復雜的性格,往往為人物設置各種不同的環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出性格。例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所選小說《烏米》,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寫就為我們提供了主人公烏米的生活環境,突出了她孤獨無助的處境,暗示了人物的命運。
3、從分析情節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
情節是人物性格的歷史。情節一般是通過描寫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慾望的沖突以及同此引起的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命運的變化來展開的。在情節的展開中,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行為和心理狀態,再現活生生的鮮明個性。因此,欣賞人物形象,可以從情節入手,據情論人。
根據故事情節分析人物性格特徵,必須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全面、恰當、實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徵是從情節中引出的結論,反過來可以解釋情節。只有全面而恰當的結論才能正確解釋全部情節。
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多重性,多角度進行分析。
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徵。
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
4、從人物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許多小說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准確分析幾個人物之間的關系,確定主次,從他們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江蘇卷所選小說《侯銀匠》,雖然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可是小說的主要文字卻是寫侯菊。如果考生不能准確地把握二者之間的關系,就很難全面總結出侯菊的形象特點。
5、從分析小說的主題入手,揣摩作者的評價。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小說的主題往往是通過作品中人物的活動體現出來的,因此通過分析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可以正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文章語言含蓄,內容抽象,考生需認真分析小說的主題,敏銳地認識到作者對「父親」的選擇是肯定的,才能夠正確分析出「父親」的性格特徵,從而准確地分析「母親」的人物形象。
二、高考中人物賞析題設題類型
命題者從分析人物形象這一角度設置試題,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三種題型:
①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具體方法;②根據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徵;③對文中人物進行客觀公正的評析(包括作者自身對人物的態度和讀者對人物的評價)。
三、高考中人物形象賞析題答題思路
1、總體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徵。
2、具體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4、得出全面完整的結論。
例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第17題答案:(總體概括)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想過幸福生活但又守舊的家庭婦女。(具體分析,舉例說明)她對父親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親的行動後,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對於父親的澮,她覺得羞辱。但她雖不理解父親,在物質方面卻又是支持他的,她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⑥ 求一篇小說人物鑒賞1500字以上
紅樓夢人物賞析
《紅樓夢》的文字善於騰挪跌宕,波瀾起伏,不但大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是如此,在許多局部描寫中也處處表現出這種特色來。在描寫了王熙鳳出場後,賈母即命「帶黛玉去見兩個舅舅去」,而結果是賈赦說:「連日身上不好,見了姑娘彼此傷心,暫且不忍相見。」賈政也因今天「齋戒」去了,故都沒見著。在禮規上,兩位舅父大人是必須見的,但在文章上如果一個個見面伺候,敘說一番,則不但文字枯燥,而且這兩次舅甥的暗談,文字上也是很不好寫的,結果作者採用避難就易,避實就虛的方法,既做到了理之所必見,又避免了實見時描敘的困難。而且這里的虛見又和前後必須要有的實見相互配合,使文章的氣勢顯得抑揚頓挫,波瀾起伏。
此後,作者用了相當多的文字寫黛玉從寧府回到榮府的一路所見,回榮府後王夫人與黛玉的談話,黛玉與賈母一起進餐,等等。賈府的面貌與生活習慣也都一一寫來,作者的筆鋒似乎已從寫人物出場轉向對賈府其他方面的描繪去了。然而這一切的描寫,恰恰是作者在為另一個更高潮的人物出場作鋪墊,因此,當吃完飯,賈母命令其他人「你們去吧」,只剩下她和黛玉二人之後,剛要說幾句話時,「只聽見外面一陣腳步響,丫鬟來報道:『寶玉來了』。」這樣,小說掀起了這次人物出場的最高潮。作者這樣安排寶玉的出場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一般情況下,整天在「內幃廝混」的賈寶玉,當林黛玉一進賈府時,是馬上就會碰面的,然而作者卻偏偏打發他今天「往廟里還願去」了,一直拖到晚飯後其他人都不在場了,才讓他回家。這種安排,有兩點用意,一是要讓寶、黛二人單獨相會(唯一的賈母在場是當時條件下所不可避免的)。寶、黛最後才相見,就可以把其他該寫的人和事都寫了,然後集中筆墨來寫此二人的相會,以掀起最後的高潮;遣散的人,是為了不發生其他干擾,避免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以突擊這書中的二位主角,這有如舞台上為突出主要人物而時常使用的「凈場」手法一樣。這樣做的結果,就能有力地加強二人的形象,在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賈寶玉的出場,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是,他剛一露面,「黛玉一見,便吃一大驚」之後,又進去換了另一副裝束打扮出來。除衣飾的不同外,第一次主要描寫了他的面、色、鬢、眉、鼻、睛等外貌特徵。第二次則寫到了他「轉盼多情,語言若笑;天然一段風韻,全在眉梢;平生萬種情思,悉堆眼角」,——完全是傳神之筆了。在古代小說中,使其主人公只這樣出場亮相的,可說是十分少有的。賈寶玉這個藝術形象給讀者的印象如此深刻,是和作者對他初次上場時運用的這種著意刻劃的獨特手法分不開的。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寫這些人物的出場,有的先,有的後,有的是本來在場的,有的是賈母叫人去「請」出來的,有的是黛玉去拜見的,有的是自己趕來的,有的是單個到來,有的是多人出來,有的寫得詳,有的寫得略。有實寫,有虛寫,文章變化多姿,而又合情合理,都體現了作者精密的藝術匠心。
第二,作者對第一次出場的人物,善於用簡潔的筆墨准確描繪其形態外貌,又深刻揭示其性格特徵,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印象,使人物的基本特性在第一次露面時,就深深扎在讀者的腦海中。
如迎春、探春、惜春、雖然「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裝束」,可是迎春的「溫柔沉默,觀之可親」,探春的「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采精華,見之忘俗」,寥寥數語,就已概括出這二人的整個性格特徵。
至於其他主要人物就更是這樣了。文中王熙鳳的出場,描寫的非常出色。作者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她的外貌。先總寫她「彩鎊輝煌」,「恍若神妃仙子」,而後細寫她頭上戴的,綰的;項上帶的,裙邊系的;上身穿的,下身著的及外面罩的。真是滿身珠光寶氣,闊綽絕倫;遍體花團錦簇,艷麗無比。這身穿戴,配上她那「丹鳳三角眼」,「柳葉吊梢眉」的俏麗相貌,風騷、苗調的體態,威而不露的神情,再加上丫頭、婆子,眾星捧月似地前呼後擁,這位年輕、風流、得勢、有權的主兒,就從文中活脫脫地站了出來。
再看她的言談舉止,一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人未到,笑先聞,已初步展示了她放任的性格。這王熙鳳,不出則已,一出則「喧賓奪主」,看她,攜了黛玉的手,就那麼細細打量起來,故作驚嘆道:「天下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才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三句話,於誇贊黛玉嬌美容顏,同情黛玉不幸身世之中,蘊含著對賈母不失時機的阿諛逢迎。這王熙風不僅會說,還很會做。她感情極豐富,而目變化迅速,說著、哭著,賈母一制止,立刻就「轉悲為喜」,自我解嘲,說自己勾起老祖宗傷心,該打。作品通過這樣很精煉的外形描寫和一件小事,就把王熙鳳這個人物由表到里的主要特點十分精確地勾畫出來了。
賈寶玉的出場,不僅排在最後,而且事先作過一番渲染,主要是王夫人對黛玉的交底,說賈寶玉是一個「孽根禍胎」,是家裡的「混世魔王」,他的嘴裡「有天沒日,瘋瘋傻傻」。加上黛玉幼時聽母親說過,這個寶玉「頑劣異常,不喜讀書,最喜在內幃廝混」等等。這樣,讀者也就和黛玉一起,事先對賈寶玉形成了一個先入之見:「這個寶玉不知是怎樣個憊懶人呢。」當作者完成了這樣一番鋪墊之後,送到黛玉和讀者面前的寶玉卻完全是另外一個青年公子的形象,尤其是使寶玉接連兩次亮相,由形到神的描繪,不僅使黛玉見了吃一大驚,就是讀者也因前後截然不同的對照,而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此外,作者還托用後人的兩首「西江月」詞,從另一側面揭示了他的性格特點,點破他以後的身世遭遇。從表面看,這里句句都顯示著對寶玉其人的嘲諷;但透過字面,卻又處處看到作者對寶玉性格的贊美。這種欲贊還諷,寓褒於貶的新穎手法,在這里是顯得十分別開生面的。它也是《紅樓夢》刻劃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所謂「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這常常是賈寶玉外形特徵的表現,而「行為偏僻性乖張」,「古今不肖無雙」,「於國於家無望」,卻是賈寶玉內在性格的核心所在。從這里我們也可看出,作者所要寫的主要人物主要是封建社會的叛臣逆子,而不是一個風月場中的情痴情種。
作者在描寫林黛玉時,筆觸深入到這位少女的心靈深處,多次直接、間接地描寫黛玉的內心活動,細膩地刻劃了黛玉的精神世界。
作者概述她初到賈府時的心理,說她抱定:「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意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的主意。在這種心情支配下,她處處仔細地觀察,事事認真地思考,時時謹慎地行動。作者極寫了她如履薄冰的心理狀態,及反映這種心理的細微表情。
黛玉初到賈府,她人地生疏,需要正確地分析,敏捷地判斷,並且迅速地反映到行動上來。這一點在人物描寫上,勢必表現為精煉扼要的心理描寫和人物言行的緊密結合。黛玉幾次選擇座位的情景,就表現了這一特點。黛玉選擇座位時,總要先「度其位次」,然後選擇適合自己身份的位置就坐。文中四處用「一一」修飾黛玉的行動。從這許多的「一一」中,我們看到了黛玉那唯恐性子有不當之處,「被人恥笑了去」的要強性子。
林黛玉雖是出身貴族家庭,但她不是「四大家族」的成員,她寄人籬下,孤苦伶仃。寧、榮二府的赫赫聲勢,這鍾鳴鼎食之家的封建宗法、封建禮教,使林黛玉一踏進賈府大門,就感到一種具大的壓力,她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就是這種壓力的反映。作者要與黛玉這個處在特殊地位的「心較比干多一竅」的少女,突出地描寫她的心理,是再好不過的表現方法了。
第三,寫人物出場與介紹兩府環境交插進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在寫黛玉與眾人會面時,作者還穿插寫了不少黛玉所見賈府房舍的結構,豪華的陳設,貴族家庭的禮規家法以及生活習慣等等。安排這樣的穿插,即使人物的出場能夠有波瀾起伏,文章可以做得變化多姿,同時這些穿插內容的本身又是不可少的,因為通過第十七回「試才題對額」後面有對大觀園的系統介紹,而兩府的環境這樣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則主要是從這里的穿插來反映的,因此這些穿插又不是處於一種附屬的地位,而是有其獨立的重要意義。同時這里所寫的一切,又很符合林黛玉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養。因此對賈府環境的描繪,實際也是從一個特定的側面表現了剛剛進入這個環境的人物林黛玉。從這里也可看到,《紅樓夢》的文字不但沒有一處閑筆,而且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的寫法都不是隨意寫出來的,其中的關聯和脈絡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學習。
⑦ 小說人物賞析
深刻的思想蘊涵,雋永的藝術魅力
——魯迅的《風波》賞析
辮子,曾是清王朝統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裡,又是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徵,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徵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〇主題:
小說描寫1917所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帝制餘孽還在向農民肆虐,農民還處於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於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〇人物:
七斤:是當地著名的見過世面的"出場人物",甚至於受到眾人尊敬,有"相當的待遇"的.然而他聽到皇帝坐龍庭的消息後的垂頭喪氣,對妻子責罵時的隱忍,遷怒於女兒時的內心郁悶,實際上卻顯示著他是一個麻木膽怯,愚昧鄙俗,毫無民主主義覺悟的落後農民的典型.
作品通過這樣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缺乏堅執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眾,與革命仍然極其隔膜,離革命實在還很遙遠;民眾這樣不覺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變革終將失敗的根本原因,也是類似辮子風波的悲劇不斷上演的現實基礎.
趙七爺:是一個不學無術,精神貧乏,空虛,善於韜晦且陰險兇狠,時刻夢想復辟的封建遺老.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語,恫嚇,欺騙的舉動,說明封建復辟勢力企圖卷土重來的慾望與野心.他雖與七斤等人處於不同的社會階層,但在一定意義上,他與七斤等人一樣,同是專制統治下無信仰,無特操的子民,他的被人尊敬,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七斤嫂:潑辣粗俗,伶牙俐齒,"恨棒打人",出語刻毒;好勝壓人,強詞奪理,不為人後,並無一般農村婦女的誠厚.她與八一嫂,九斤老太等其它人物一樣,依然自私,落後,愚昧,麻木,生活在渾渾噩噩的不覺悟狀態之中.
〇藝術:
①結構特色:作品以辮子事件為中心線索,描述了事件的起因,發展和消解.風波是由"皇帝坐了龍庭了","皇帝要辮子",可七斤沒有辮子引起的.趙七爺的出場使風波驟然強化.趙七爺的盤在頭頂上象道士一般的辮子放下來了,且幸災樂禍地質問七斤的辮子哪裡去了,使七斤,七斤嫂感到如同受了死刑似的,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事件驟變,發展.最後又以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皇帝沒有坐龍庭"而矛盾消解.
②運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通過富有個性色彩和鄉土氣息的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展開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選擇生動貼切且富有表現力的細節來揭示人物的內在心理,暗示深刻的主題內蘊;作品開頭的環境描繪和場面描寫,不僅是一幅充滿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的風景畫和風俗畫,而且以其場景的恬靜,與結尾相呼應,對辮子風波的波瀾起伏起到了對比襯托作用.
③作品在人物描寫上,善於藉助性格化的對話和特徵性的動作描寫,細節描寫,揭示人物潛在的心理活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徵,展現復雜深微的人際關系.在環境描寫上,空間環境,自然環境的描繪,為事件的發生和主題的實現起了對照,映襯的作用;社會環境的描寫由借人物之間的矛盾,爭斗作了成功的展現,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⑧ 如何鑒賞小說人物形象
1、藉助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2、藉助描寫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藉助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
4、藉助作者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
解題思路分四步走:
1、總體把握小說人物形象特點,確定作者的感情傾向是褒還是貶,是頌揚還是諷刺。
2、畫出小說中關於這個人物言行的語句,以及作者的議論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性的語句。
3、看用了什麼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歸類概括。
4、選擇恰當的詞句表述出來。
⑨ 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生問:您在10月11日的《小說閱讀要點》里提到:人物、情節和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最為重要。請問,怎樣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呢?
師答: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樣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的描寫,形象而廣泛地反映現實生活。人物、情節、環境被稱做小說的三要素。在中學語文學習中,一般把小說當做記敘文,但它和一般的記敘文不同。小說可以虛構人物、情節,記敘文則是寫真人真事。小說中虛構的人物是反映生活的手段,同學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小說中的人物:
第一,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語言來分析。語言描寫,指人物對話和獨白。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應是他身份、經歷、思想感情的反映。例如,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中,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刻畫出警官奧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狡詐多變、趨炎附勢的卑劣形象。
第二,可以從人物自身的行動來分析。行動描寫,指人物的行為、動作。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動作活起來的,人物的行為是受其思想意識支配的,因此,人物的行動反映著人物的思想和內心世界。例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中寫道:「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這個「摸」的動作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窮困潦倒的境地。
第三,可以從人物的外貌來分析。對人物外貌的描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折射出人物的經歷、命運。例如魯迅的《故鄉》中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就反映了閏土性格和命運的變化,從而揭示出封建思想對人的毒害之深。
第四,可以從情節的發展來分析。所謂情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相互關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發展過程。人物性格總是在情節的發展中逐步展現的。例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中,對主人公菲利普夫婦的塑造就是通過情節的展現來完成的。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不同變化,展現了他們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的本質,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現實。
第五,可以從人物的心理活動分析。心理描寫,指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思想活動的描寫。心理描寫也是刻畫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質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泰格特的小說《窗》中有這樣的描寫:「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有幸能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麼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這段心理描寫,把人物極度膨脹的私慾和強烈的佔有欲表現了出來。
以上介紹了分析小說中人物的幾種方法,這些方法都不是孤立的,要注意綜合運用。
另:http://tieba..com/f?kz=53281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