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雍正王朝》中孫嘉誠到底是什麼人
孫嘉誠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錚臣。他雖然相貌醜陋,但他的出現,卻促成了殺死年羹堯的理由、以及事情的爆發點。第一次出場就因為新錢鑄造,頂撞了主管戶部的總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卻等來了張廷玉代表雍正對他的褒獎和重用(實補三品的都察院監察御史)的消息。
孫嘉誠只是一個普通的五品小官——監察院御史,以錚錚鐵骨的形象出現,憑著自己正直無私的品格取得雍正帝信任。他不畏年羹堯權勢,一而再,再而三的參劾年羹堯,誓死跟他斗到底。可是,年羹堯已經狂妄到了極點,故而非但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反而變本加厲,甚至連孫嘉誠都給殺了。
人物原型——孫嘉淦
歷史上的孫嘉淦,同樣是一位敢於直諫的諍臣。雍正繼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對老八、老九實行打壓,可孫嘉淦卻給雍正上了摺子,勸誡雍正「親骨肉」。事實上,作為御史言官,可以參劾朝中一切官員,但卻不得干預皇室事務。
結果,當雍正見到孫嘉淦的奏摺後,不禁勃然大怒。好在當時有帝師朱軾為其求情,加之孫嘉淦所言倒也指出了雍正的問題所在,作為新君也不便發作,這才保住了孫嘉淦的性命。
孫嘉淦以敢於直言進諫而著名,他在乾隆帝即位之初上疏《三習一弊書》被譽為清代「奏議第一」。
B. 《雍正王朝》中有哪些關鍵性人物
康熙、胤礽(太子)、胤禛(四爺)、胤禩(八爺)、胤祥(十三爺)、年羹堯、隆科多、張廷玉、李衛、田文鏡、鄔思道(鄔先生)、弘歷(乾隆)。
C. 雍正王朝的角色介紹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
D. 《雍正王朝》讓人百看不厭,裡面演技最好的演員是誰呢
雍正是清朝最會治國的皇帝,《雍正王朝》一部電視劇,將兩代立儲、吏戶整頓、攤丁入畝、耗羨歸公、軍機處等雍正時期的重大措施講述了一遍,對雍正在位期間的清朝做了一個梳理,《雍正王朝》讓人百看不厭,裡面演技最好的演員是誰呢?
李衛(演員趙毅飾演)《雍正王朝》是一部歷史小說,在遵循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運用小說的敘事和寫作手法,使作品更通俗易懂,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讀性。整部作品遵循創作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這八個字就是對這個問題的一個簡要回答。
作品中對重大的歷史事件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基本能確保其歷史的真實性,但為了戲劇沖突的需要,對有些人物的生卒時間、出身、職務的改動也不少。也有一些人物是虛構的,比如:鄔思道、劉墨林、喬引娣等等。
在小事上的虛構就太多了,以嚴格的歷史態度要求這部作品,其實是沒必要的,想看歷史的,可以買本歷史書去讀,《雍正王朝》本身是一本雅俗共賞的通俗讀物。書中有歷史史實,也有麻衣神相、奇門遁甲、三教九流、才子佳人、宮廷秘聞等等。如果整部書沒有穿插這些「小事」,那麼那些「大事」將多麼的枯燥無聊啊。
E.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在雍親王府與年秋月曖昧,但是雍親王為什麼要忍
《雍正王朝》是一部經典的電視劇,改編自著名作家二月河的同名歷史小說。也就是說其劇本來源於小說,小說不是歷史,文學虛構的成分很多。
以劇中鄔思道為例,他被描繪成一個深諳登龍術和帝王心術的縱橫家,能謀善斷、深謀遠慮,堪稱諸葛亮第二,儼然是一位代表智慧化身的黑袍宰相角色,對雍正順利繼承大統起了關鍵作用。
鄔思道被田文鏡聘請入幕後,承辦一系列棘手案件而廣為人知。他經手的案件,往往順利通過刑部復核,而不象以往那樣屢遭駁回,於是鄔思道就聲名遠播,田文鏡對他也相當禮遇。後來,他以田文鏡的名義編撰了一本《撫豫宣化錄》,被不少後世師爺當做執業的《葵花寶典》。
一些野史里把鄔思道渲染得神乎其神。說有一次鄔思道和巡撫田文鏡鬧掰,鄔思道直接炒了田文鏡魷魚,然後田文鏡自己上的摺子往往難合聖意,屢遭批駁或斥責。無奈之下,他又低聲下氣地請求鄔思道重新回府佐幕。
這一次鄔思道開了「天價「,一天給他一個五十兩重的銀元寶才肯提筆辦差。看到他替田文鏡捉刀的奏摺,雍正果然非常高興,田文鏡的「聖眷復隆如初」。乃至鄔思道的大名後來為雍正皇帝所知曉,皇上曾經有一次在田文鏡給他上的請安折里批示:「朕安。鄔師爺安否?」。
F. 請問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王朝>裡面的情節都是真的歷史事實嗎
不是,作者杜撰的這么個人物
但是大體的故事走向是真實的,比如康熙出遊,太子多次被廢,雍正秘密建儲.....等等
這些歷史事件是真實的
G. 《雍正王朝》中的圖里琛,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嗎
老年人的思維年輕的軀體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看過幾遍《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不得不佩服二月河先生的文化造詣之高。裡面每一個人物似乎被二月河先生賦予血肉,活靈活現彷彿那個時代的人離我們並不遠。
就說說《雍正王朝》里的圖里琛。做事果斷,處事圓滑。有那麼幾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其一 在十三阿哥被圈禁時,皇上命圖里琛去宗人府給十三阿哥送火取暖,他還帶上一壺上好的酒孝敬十三爺,而對一同圈禁的大阿哥不聞不問,這就充分體現出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因為他相信十三阿哥有出頭之日,果不其然。十三阿哥在雍正朝,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H. 雍正王朝:有哪些劇情或人物,與歷史事實不符
《雍正王朝》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劇,但並非歷史。這部劇以“奪嫡之爭”和“除舊布新”為主線,有很強的現實寓意。劇中,許多人物、時間、事件,與真實歷史有所出入。
二十、歷史上,弘時與張廷璐沒有參與過科舉舞弊,張廷璐也沒被雍正問斬。在雍正五年,弘時就已經去世,至於具體死因,一直都是一樁歷史懸案。
秋媚說:歷史是過往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雍正王朝》通過演繹的手法,大致上展現出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I. 雍正王朝中八爺的人物特點
有城府,做事穩重,心態不亂,處事權衡利弊。
但利慾熏心,凡是觸及皇權,做事自私自利。
J. 雍正王朝的重臣有哪些
1、陳廷敬
字子端,號說岩,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後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
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王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陳廷敬工詩文,器識高遠,文詞淵雅,有五十卷《午亭文編》收入《四庫全書》,其中詩歌二十卷,還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
2、張廷玉:
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
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凄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3、田文鏡
字抑光,清朝康熙、雍正時大臣。原隸籍漢軍正藍旗,雍正五年(1727年)因功抬入漢軍正黃旗。監生出身。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十二歲的田文鏡出仕縣丞,升知縣、知州,歷二十餘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官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帝即位後,深受寵待。
雍正元年(1723年),署山西布政使,次年調任河南布政使,擢升巡撫。田文鏡憑借多年擔任地方官的經驗,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針,以整飭弊政。清查積欠,實行耗羨提解;限制紳衿特權,嚴限交納錢糧;嚴行保甲制度等。
4、年羹堯
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懷遠縣),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
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時,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但翌年十二月,風雲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於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賜自盡。
5、姚啟聖
姚啟聖,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隸漢軍鑲紅旗。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台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
姚啟聖前往依附族人,被列籍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1663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前任知縣因財政虧空數萬而被下獄,姚啟聖代為償還。不久後因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