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沈從文是哪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沈從文是京派的代表人物,與之相同派的人物還有周作人、廢名、林徽因、曹禺、漢園三詩人等
Ⅱ 魯迅和沈從文代表了哪個文藝派別
在上世紀30年代群星璀璨的文藝家中,魯迅和沈從文分別是「為人生」派和「為藝術」派的傑出代表。他們差不多在同一時段居住在北京和上海,可彼此從未謀面,從未交往,且多次有過誤會,發生爭論;但是在波譎雲詭的文壇斗爭中,也有過默契,有過聲援,還以非常確定的語言互相肯定彼此的文學成就。這種時有論辯而又彼此認同的微妙關系,跟他們的個人經歷、文化背景、政治態度和文學思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魯迅公開承認文學的社會功利性和參與社會改革進程的作用。魯迅小說的第一關懷是國民精神的改造,他的小說突出了「改革國民性」的文學主題。「啟蒙主義」文學思路的形成跟他少年時代「家道中落」的人生體驗密切相關,「從小康墜入困頓」的經驗使他較早地感受到世態炎涼,深刻地悟徹「人性惡」的一面,他從「逆子貳臣」的角度看取人生,批判現實,就像瞿秋白所形容的那樣:「他是野獸的奶汁所喂養大的」,「他從他自己的道路回到了狼的懷抱」。
沈從文在山高林密、蠻野荒僻的湘西邊城度過了人生的金色歲月,血管里流淌著漢、苗、土家族的血液,苗族好俠尚義、勇武強悍的民風讓他心儀。山水自然的風華將沈從文塑成只為生命沉迷與痴狂的歌者,他希望釋放所有的生命熱情和創造力,為「神性」的生命著書立傳,像偉大詩人但丁和曹雪芹那樣,能用文字,為「神性」的生命而歌唱。他以「鄉下人」的眼光看世界,一再聲稱他「對政治無知識,對生命極關心」,探究生命的意義和人性的光輝,是沈從文藝術創作的終極關懷。
倘說魯迅是啟蒙主義者或許並不全面,事實上魯迅和沈從文一樣,同是生命意志和悲劇生命的探究者。魯迅早年接受過尼采、叔本華「生命意志」學說,極為重視個體生命的價值和尊嚴,特別強調人對於自然和社會的能動性、創造力。他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提出了「生命第一義」的觀點:「依據生物界的現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後來在《兩地書·二十四》中,他用「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相消長」來描述自己在「五四」退潮期的思想矛盾。所謂「個人主義」,絕非狂飆時代要求人性解放、個性自由的昂揚意識,而是充滿了黑暗與虛無的生命體驗和「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悲愴情懷。魯迅的文學創作既是直面人生的啟蒙文學,也是直面自我的心靈自傳,他的創作並沒有停留在啟蒙理性的認知層面,而是向生命美學層面突進了。
沈從文對文學與人生的關系也有所肯定。他並不認為文學可以脫離人生,只是不肯苟同「為人生」派強調文學對人生的絕對制約作用,不能贊同作家要抱著為人生的目的去創作。和「為人生」派作家偏重於表現人的社會生活狀態不同,沈從文著意於表現人的自然生命狀態:「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
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種廟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的藝術觀是超功利的,卻不是超現實的;他要求文學掙脫「政治」、「宗教」和「商業」束縛,追求人性的美好和人類生存價值的明悟。他所憧憬的藝術,是高於人生、超脫人生的生命藝術;是一種把實用人生轉化為審美人生,和人生接觸又從人生中升華起來的人類精神想像的藝術。
沈從文視文學為人生的感悟和解脫,反對將文學作為實用工具,卻不否認文學具有美善人的情操,提升人類道德的社會作用。他明確提出用小說進行「民族品德的重造」,還希望自己的工作「在歷史上能負一點兒責任」。蘇雪林從他的作品看出了拳拳愛國之心和揮之不去的社會責任,肯定他「想借文學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態龍鍾,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們興奮起來,年輕起來,好在20世紀舞台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的權利」。
誠然,沈從文給出的通常是「生命」、「人性」、「愛」和「美」這樣一些抽象原則,他渴望興起一場「美與愛」的新宗教以激發青年人對於生命「神性」的搜尋,他對於人類美好未來的種種設計,帶有人道主義的空想色彩,在那個風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代,他的文學夢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沈從文自己也看出這劑葯方不過是一個過於認真的「傻頭傻腦的鄉下人的打算」,他時常嘲弄自己好像「發了瘋」,「簡直是在同人類本來惰性爭斗,同上帝爭斗」。
魯迅與沈從文都是有「夢」的作家,魯迅「國民性改造」的「夢」和沈從文「民族品德重造」的「夢」相互輝映;魯迅經歷過「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痛苦,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沈從文通過「現實和夢境兩種成分的混合」,書寫自己愛與美的理想。不管他們在文學思想和政治態度上有多大距離,並不妨礙他們對彼此藝術造詣的欣賞和客觀公正的評價。他們共同的對於「生命意志」的張揚和對於生命價值的關懷,他們共同的對於「人性解放」的嚮往和對法西斯文化專制主義的揭露,他們對於30年代海上文壇「商業化」弊端和浮靡、虛偽風氣的抨擊,還有他們一脈相承的對於鄉土文學的開拓、探索與創新,表明他們在文學尋「夢」的道路上總是大方向一致,文心相通。可以說,魯迅和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異途同歸」的尋夢者,他們不僅給中國文學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也給新世紀中國文學和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極為有益的思考。
Ⅲ 沈從文是哪個派的代表人物
沈從文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Ⅳ 沈從文是什麼文學的代表人物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 14歲高小畢業後入伍,看盡人世黑暗而產生厭惡心理。接觸新文學後,他於1923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起他開始用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文明在進入中國的過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這種與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觀念大大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現范圍。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個。早期的小說集有《蜜柑》《雨後及其他》《神巫之愛》等,基本主題已見端倪,但城鄉兩條線索尚不清晰,兩性關系的描寫較淺,文學的純凈度也差些。30年代後,他的創作顯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說有《龍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駿圖》《如蕤集》《從文小說習作選》《新與舊》《主婦集》《春燈集》《黑鳳集》等,中長篇《阿麗思中國游記》《邊城》《長河》,散文《從文自傳》《記丁玲》《湘行散記》《湘西》,文論《廢郵存底》及續集、《燭虛》《雲南看雲集》等。 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鄉村生命形式的美麗,以及與它的對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結構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創作要負載的內容
Ⅳ 沈從文是____著名作家 選項1:「京」派
沈岳煥邊城湘行散記鄉土文學之父
Ⅵ 沈從文是那一個文學派別的代表
沈從文是京派的主要代表
京派小說 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學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稱「北方作家」派。「京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只是一種名稱的沿用。「京派」作家創作的小說被稱為「京派小說」。京派小說文風淳樸,貼近底層人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的創作中融入浪漫主義的、表現主觀個性的多種藝術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從文、廢名、蘆焚等。沈從文的小說《邊城》、《蕭蕭》、《長河》等是其中較為出色的作品。
夢幻鄉土。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鄉土夢幻的。基於此,他們對宗法制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美,靜穆的自然美。沈從文的湘西世界,廢名的鄂東山野,蘆焚的河南果園城,老向的河北農村,汪曾棋的蘇北鄉鎮,蕭乾的京華貧民區等無不表現了這一特色。兩部《新編》同樣繼承了這一風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寫;母矮腳虎回鄉的描寫;保定府的描寫;客棧的描寫;青樓的描寫;批八字的描寫,母矮腳虎出嫁的描寫,顛轎的描寫等等。總之,不論是對強悍生命力的描摹,還是表現女性的溫婉純美、兒童的純潔稚嫩,都突出地牽動著作者的一種夢幻之情,用沈從文在《舊作選集·代序》中的話來說就是對「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神往。
悲憫人生 。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地贊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文明的淳厚朴實,又看到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沈從文和廢名都十分鄭重地把自己作品中悲劇的美學特質的一面指出來,在他們看來,人的神性存在與悲劇性存在有著必然性的聯系,由此決定了京派小說的悲劇性往往是人性的悲劇;另一方面,京派作家對人性的單純信仰又使得他們的悲劇是「明快的」,又帶著「悲憫的微笑」的情懷。這樣,他們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所寫的人事上不為故事中卑微人事失去明快,總能保持一個作家的平靜,淡淡的諷刺里常常有一個悲憫的微笑影子。沈從文的《月下小景》中的少男少女在月光中走向美麗的死亡,並藉此使情愛升華到崇高境界。這些作品在對愛、美遭罹毀滅的無可奈何的嘆息、悲憫中,表現出京派作家「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的努力。京派小說中尚有一類表現美醜、善惡對立較為強烈的社會批判傾向和鮮明的愛憎取捨的人生悲劇,如沈從文的《菜園》、《丈夫》等;蕭乾的作品這種特點更明顯,他崇尚雖敗尤榮的人與命運的搏戰,因此,他的悲劇中具有一些英雄主義的因素,這在《鄧山東》、《小蔣》、《印子車的命運》中都可以看到。
詩意抒寫 。
京派作家的文體都帶有一種抒情性。他們小說的文體形態是與他們的敘事態度、價值選擇、文化情致相聯結而存在的。在敘述中融入詩性的追求,在寫實中彌漫著浪漫的氣息是京派小說文體的突出特徵。沈從文喜歡用「詩的抒情」方式作小說,如《邊城》有現實的憂傷,也有桃園般的浪漫,還有水的恬靜蘊藉,清麗雋永的詩意撲面而來。廢名善用「寫絕句的方法」寫小說,還常把詩的象徵手法移用在其小說中。京派作家往往都有著意境營造的自覺。他們的小說或以景結情,或以象寓意,用空白和空靈構成立體的藝術空間,給讀者以極大的想像空間。兩部《新編》很多處運用詩歌、歌曲、散文、舞蹈,其中「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的愛情、婚事」「可視為這方面的代表。這一情節從多個視角描摹了西柏坡的自然風光和人性之美,從而為主人公「母矮腳虎與老馬聊齋」 設置了一個「恰當」、「和諧」的生活背景,於是古樸寧靜的自然脫化出了西柏坡人的達觀自如與世無爭的生存觀念,這樣母矮腳虎就成為了整篇小說的核心,而且作者還把禪境中的靜觀、頓悟等引入到小說中,進一步推動了小說的意境化。伴隨詩性意境而來的是京派作品結構上的疏朗和散文化傾向。京派小說往往取一種形散而神聚的結構,而這正是典範的散文體結構,人們稱京派作家都是遺像文體家,主要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Ⅶ 沈從文是什麼流派
沈從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
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沈從文以鄉村為題材的小說是典型的鄉村文化小說,它不僅在整體上與都市「現代文明」相對照,而且始終注目於湘西世界朝現代轉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規定的鄉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跡及歷史命運。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Ⅷ 沈從文的簡介哪些作品比較著名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代表作品主要有《邊城》、《長河》、《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般來講最著名的就是《邊城了》,現在應該是中學必讀名著中的一個吧?
小說集
《老實人》
《蜜柑》
《雨後及其他》
沈從文及其作品(5張)
《神巫之愛》
《龍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雛》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駿圖》
《如蕤集》
《從文小說習作選》
《雪晴》
《新與舊》
《主婦集》
《春燈集》
《黑鳳集》
《阿麗思中國游記》
《邊城》
(其中《端午日》選入江蘇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章,第十三章選入上海市高中一年級教材,第3~6節選入人教版高中必修5)
《長河》
散文集
《沈從文散文選》《記胡也頻》
《從文自傳》
《記丁玲》
《湘行散記》
《湘西》
《廢郵存底》
《燭虛》
《雲南看雲集》
學術著作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從文賞玉》
Ⅸ 沈從文是京派小說的代表他被稱為什麼
沈從文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版南鳳凰縣人,漢族,但有部分苗權血統,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