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邊城》小說最後兩章用了不少筆墨寫了楊馬兵,用意何在
小說中的楊馬兵是一個孤獨者的典型代表,楊馬兵在小說中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但正是因為楊馬兵讓小說故事的結局增添了幾分美,從楊馬兵與爺爺的談話過程中,可以知道爺爺離去了,想像著一戶人家最後只剩下翠翠自己一個人,我們多不願看到翠翠失去甜甜的笑,頓覺悲從心來,替翠翠著急,而楊馬兵恰恰為我們解除了這般的顧慮。雖然最後並不知道儺送是否真的會回來,但楊馬兵對翠翠的守護卻給了我們另一種安慰。
『貳』 《邊城》裡面那人到底叫楊總兵還是楊馬兵啊
確確實實的說 小說里邊寫的是 楊馬兵!!!
『叄』 務虛筆記,命若琴弦,紅樓夢,邊城
http://www.tianyabook.com/xiandai/shitiesheng/wxbj/
務虛筆記
『肆』 下列有關名著的說明,正確的兩項是 [ ] A.《邊城》中作者賦予了老船夫、楊馬兵、順順
A、E |
『伍』 誰看過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 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情節,我沒怎麼看懂。 比如說那個楊馬兵是誰他
他之前喜歡過翠翠的母親,但是沒有追求成功,老船夫死後就是他照顧翠翠
『陸』 邊城 章回簡介 不要多 每章100字左右。。
第一章:
小說的開篇介紹了小說的主人公:翠翠和爺爺,還有他們的一條黃狗住在名叫「茶峒」的小山城的溪邊白塔下。七十歲的爺爺以擺渡為生,她的外孫女翠翠本是個私生女爹娘早逝,爺孫二人結伴為生,過著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紹了故事的地點――茶峒,並以白河為導引,引出城內居民們的生活。同時也描寫了駐扎在城裡的軍人們的生活。以及這個小鎮的和諧和它所體現的商業氣息。那裡人們也是很淳樸、渾厚的,即使是那些娼妓。
第三章;
描寫了當地端午節的習俗。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從小在山裡的長大的翠翠的興趣。
第四章:
爺爺帶翠翠看龍舟,自己卻因為要掌舵而中途離且沒有去接翠翠。單純的翠翠心裡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觸到了別人,體驗到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兩年以後,爺爺和翠翠一起過了一個中秋節。因為鴨子想起了過去的時光。
第六章:
翠翠隨著年齡的增大慢慢開始接觸到了外界的事情。但這些事和她小時候的生活卻完全不同,發覺外界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像山裡人一樣朴實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長大了,成了當地一個漂亮的女孩,和她母親一般。爺爺開始為翠翠的長大而感到擔心,不想讓翠翠和她媽媽一樣也離開自己。
第八章:
節日就快要結束了,卻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懷。爺爺開始讓翠翠掌舵。翠翠開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見各種各樣的都記在心裡,互相比較。
第九章:
順順家的老二說要翠翠和爺爺去他們家看船。翠翠並不認識這個人,只覺得他挺好。後來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邊說翠翠會被大魚吃掉的人。爺爺告訴翠翠那人也覺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爺爺去順順家看船,順順家的老大在眾人面前誇獎翠翠。他們船的時候被鄉紳女人叫到座位上去做。離開後爺爺告訴翠翠老二贊她長得美,翠翠羞得直說爺爺喝醉了。
第十一章:
順順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歡上了翠翠,派人來說媒。翠翠知道後臉紅到了脖子根。爺爺看到這樣的翠翠不禁有點感傷。想起了翠翠的媽媽。
第十二章:
說媒的再次來提親。翠翠不敢說自己的想法。爺爺就猜想翠翠愛老二不愛老大。兄弟兩個知道對方也愛上了翠翠,互相開始競爭起來。
第十三章:
爺爺去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爺爺叫翠翠要堅強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要學會自己面對事情。翠翠知道了很多媽媽的事情,爺爺卻開始悲傷起來。
第十四章:
翠翠忘不了爺爺說的話,爺爺也沒有把昨晚的事告訴翠翠。但翠翠同爺爺晚上聽到的歌聲其實是二老唱的,爺爺卻搞錯了。便進城和大老吵了一架,但也沒告訴翠翠。
十五章:
翠翠和爺爺坐在星空下聊天,爺爺拿翠翠開玩笑,翠翠也笑了,且沒有生爺爺的氣。兩個人接著聊到了二老。爺爺就想起一大堆關於二老的事情,心裡很亂。
十六章:
大老坐船到茨灘出了事。老船夫聽到嚇壞了,這門親事也就這么吹了。媒人說爺爺沒有答應這門親事很明智,二老卻以為他們家除了這種事是爺爺和翠翠他們分派的。翠翠聽到後很難過。
十七章:
爺爺笑容日益減少了,翠翠也覺得爺爺對她冷淡了,但又不知道為什麼。時間一長,爺孫兩個又恢復了很好的關系,並一起掌舵起來。二老去找可憐哥哥的屍骨,卻毫無所獲。翠翠上山采鞭筍,卻也只採了一把虎耳草。
十八章:
爺爺知道翠翠不討厭二老,卻不知道二老的近況如何。二老回來了,要來擺渡,爺爺就讓翠翠去掌舵。翠翠半天才過去,二老就抱怨他們速度慢。
十九章:
人們都在說順順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裡,這又觸痛了爺爺。爺爺身體不好,心裡卻惦記著要到城裡去。後來爺爺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園,心裡很不高興。
二十章:
翠翠發現白塔在一個雨夜塌掉後,很害怕也很吃驚,就去叫爺爺,但是爺爺已經死去了。人們知道這個消息後,都來安慰翠翠。
二十一章:
翠翠看著楊馬兵為爺爺主持了葬禮。之後,翠翠就和楊住在一起,彷彿少了個爺爺卻多了個伯父。白塔在人們的集資下又建好了,而二老卻可能回不來了。
●簡介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書為「世界文學名著」叢書中的一本,由著名作家劉心武主編,配合語文教學,對《邊城》這部名著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進行分析,並附有名家導讀、讀後感等,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地位與影響
沈從文先生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內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一戶人家。獨門獨院里,只有爺爺老船夫和孫女翠翠兩個人,還有一隻頗通人性的黃狗。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是個灑脫大方,喜歡交朋結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樣豪放豁達,不拘俗套小節。老二的氣質則有些像他的母親,不愛說話,秀拔出群,叫儺送。小城裡的人提起他們三人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先儺送一步托媒人提了親。兄弟兩人都決定把話挑明了,於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訴了弟弟,說這愛是兩年前就已經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著把話聽下去,且告訴哥哥,他愛翠翠也是兩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著實吃了一驚……
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爺爺自然是曉得孫女的心事,卻願讓她自己做主。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斗論勝負,而是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弟弟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夫忍不住去問,到了城裡,人們卻告訴他:原來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也忘不了兒子死的原因,所以對老船夫變得冷淡。老船夫操心著孫女的心事,後終於耐不住去問,儺送卻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責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總順順也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畢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爺爺說,翠翠莫怕,翠翠說不怕。兩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聽那雨聲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嚇得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思想內容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相關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I
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朴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盪盪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柒』 急需邊城讀後感
1.《邊城》讀後感
中篇小說《邊城》,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寫於1933年的一篇作品,這座《邊城》,最為濃郁地飄繞著沈從文先生的湘西風情。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朴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河街上,就連妓女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盪盪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 、「船夫」 、「妓女」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裡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痴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2.讀沈從文《邊城》之隨想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裡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 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朴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為邊城的一員,呼吸著那裡純凈的空氣。
其實,了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系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系,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秘吸引,中間隔著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裡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著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夫,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為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斗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 最後,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岩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著千山萬水、隔著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為,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著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為想到了翠翠。
3.《邊城》讀後感
邊城此文讀來鄉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因為從小也是長在鄉土氣息重的縣城有關。讀此文,就如聞到了故鄉的氣味。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葯,冰心的小桔燈等其他現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徵,且善用象徵,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但是作為一個水平有限的學生,分析它的象徵,實在一件過於高難度的行為,況,70年來,人們所通讀透解,加上沈從文先生自己也提過一二,具體他指的是何物,所以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徵,去努力發現新的象徵,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故此,我將試著談論我的感受,沈先生的作品所彌漫出的沁人泥土味道。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不為功利所染的淳樸風土人情。文中所出現背景和事物大都為自然物或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東西――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產物,河流,山,渡頭,渡船,竹林,茅屋,小鎮。文中的人也是不功利的。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小鎮里婚嫁自由,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麼新聞。可見,邊城,這樣一個地方,是重義輕利的,不為商業氣息所熏染變質。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物,小鎮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不點出邊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的重義輕利。孫女倆生活拮據,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觀,所以為人們所推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於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翠翠不願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麼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權威性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文中描述了當事情與錢發生關系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般,在這些爭執里,誰要是最後佔了錢的便宜,誰就是輸家。這倒是讓我想起了故鄉的風情,有時也是如此。互相推諉前遍,來來去去沒個停,有時甚至擲錢與地上,而人奔走開了。
文中也安排了幾個推錢的場景,讀來就如生活中發生的事般真實。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沈先生對此類場景津津樂道,可見他對這種風情的喜愛。人人以情義為重,一不要錢為榮,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風情。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地風情。當然,我並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並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看看我們周圍的世界,翠翠所象徵的文化,到了今天,真的得到好的出路了嗎?或許,得到了拯救,或許,只留下了殘跡而已。
或許,只有沈先生的碑文永留世間-------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
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朴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或許,為先生寫點悼念的話,只能寫三個字。
——美永存
4.《邊城》讀後感
生活是活動的,圖畫是靜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圖畫供以人欣賞。
農村山城是一幅靜止的圖畫。千年萬年不變。生活裡面的人叫畫中人。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計。然而畫中一切於畫外的人永遠充滿嚮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記載:問今是何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些無論魏晉的人的生活在別人眼中卻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怡然自樂。
沈從文也有文《桃源與沅洲》說:「千百年來讀書人對於桃源的印象既不怎麼改變,所以每當國力衰弱發生變亂時,想做遺民的必多,這文增添了許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許多人的酒量。至於住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自以為是遺民或神仙,也從不曾有人遇著遺民或神仙。」
農村的確只是失意人酒後的談資或閑暇人的雅興。至於生活在那裡的人呢,卻無人以為自己是神仙和遺民。他們生存在所謂的世外桃源,承載著圖畫的完美與歷史的厚重。他們無法擺脫如畫般靜止的命運與生活。這潛在流動的悲劇命運。
《邊城》里那一種沉重古老靜止的邊城風景,以及邊城小人物的生活狀況,如畫。而畫中的人物呢?
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裡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生活無形中就構成了一幅圖畫,有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意象與味道。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凄婉的悲壯。
作為圖景,有永不褪色的鑒賞價值,濃厚的鄉土氣息。作為真實,卻有它無法承載的厚重。作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種悲涼,無奈。
翠翠的母親與一個軍官私生下她就早死去,父親她剛誕生起就遠去。從小相伴翠翠的是黃狗,爺爺,渡船,渡口以及對母親依稀回憶。成年累月感受的是臨溪石頭,天光日月,河風。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的黑黑。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一隻小動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儼然圖景中一道風景。她生活在這亘古不變的圖畫里。
風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裡很多年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裡吹迎親送女的曲子……
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花轎到岸拉,翠翠必站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
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實。
然而翠翠卻是敏感脆弱,孤獨憂傷的。
倘使爺爺死了……吊腳樓上的曲聲與這幽怨的心思相對應。倘使爺爺死了,會有戶人家等著她?這是她唯一透破這圖畫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隱秘幽暗的一段愛情故事。筆觸冷靜平淡,語句沒有任何宣染艷麗。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結果的厚重。隱秘憂傷的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始就消失。翠翠不做聲,心中只想哭,可是沒理由可哭。祖父再問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親……老人說了一陣,沉默了……
原來來做媒的是為老大。而站在對溪高岸竹林里為她唱歌的卻是老二。老二想做雲雀,老二有詩人性格。翠翠喜歡老二不喜歡老大。文字總在二老是為要一座碾水房還是一隻渡船著游動,在渡船上爺爺反復詢問中延續。老二愛翠翠,喜歡翠翠,他在碧溪阻為她唱了一十七個晚上的歌。他認定自己命中就是個撐船的。翠翠感覺生活太平凡了,感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涼,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翠翠夢見在夢中被一個人的歌聲浮起來,上懸崖摘了一把虎耳草。
而先說媒的是老大,老大卻死去了。翠翠還不知怎麼回事就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老二因為家庭的阻力,舍棄翠翠下桃源去。翠翠的愛情破滅。爺爺死了,她仍與黃狗來弄渡船。
整個只在一幅平靜滄桑的的圖畫中。給人無以承受的悲嗆,無以承載的重量。畫外多少人對這種白描的圖畫不感興趣?不會想像那裡是個世外桃源?但有多少人真正去過文中所表敘的生活?生活不是圖畫。生活需要流動。
到了冬天,那個塔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茶峒。凄涼樸素,憂傷結束了。
所有心思浮動,所有山川日月沉靜入畫中,凝結畫中。沉積它厚重的背景:世外桃源還是小山城?小山城是世外桃源,可那種生活卻不是想像的。所謂無論魏晉的人從不知自己是神仙和遺民。生活不同圖畫。
5.《邊城》讀後感
《邊城》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凈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邊城》也許是作者努力建構的充滿自然人性與牧歌情調的世外桃源。
一、人性的張揚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現代文明已經滲透進邊遠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寧靜和諧的生活環境與淳樸善良的民風將難以維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所能做到的不過是在文學作品中構築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廟而已。」在這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這也許是作者對人性美的熱著與熱愛的表現,作者是極力張揚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在小說中人性中庄嚴、健康、美麗、虔誠等都有所展現,一切都充滿了善,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環。
二、命運的無奈
小說中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一個順乎自然的愛情故事以悲劇告終。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作者自己曾說:「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故事中5月中的斜風細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來時悶人的熱沐浴著濕潤與和諧的水邊小城,朴實、率真的人們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地生活著。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樣的單純,沒有任何雜念,氣質中透著自然美。所以「文明」社會古舊的禮法與習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難以施威。然而,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展時,卻有著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與偶然,彷彿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運的安排。現在和過去的、生存和死亡、恆久與變動、天意與人為等諸種命題,常人都是無法解釋而又無法擺脫。所以說籠罩在整部小說之上的是一種無奈的命運感。
處處閃耀人性光環的小說卻是個悲劇的結局,生活在純自然的狀態下的湘西人卻處處受命運的擺布,快樂、自由生活的人們都有一種難解的凄涼……也許就是這一點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才提升了這部小說的閱讀價值吧。
鄉下人
沈從文筆下的「鄉下人」並非現實鄉下人的寫照,而是沈從文在回憶湘西時,對鄉下人的一種理想化描寫,沈從文自稱「我是一個鄉下人」, 對鄉下人的想像基本囊括鄉下人的所有方面。
自然的性愛觀,鄉下人對性的直言不諱,是沈從文寫他們的原由之一,鄉下人的性愛熾熱、真誠,哪怕是水手和妓女的性愛同樣充滿生命的激情,柏子勞累一月所的工錢全給了妓女,妓女對水手的愛同樣是一種畸形的忠誠。在《阿黑小史》中,阿黑與五明的性愛得到父親的認同,年輕人,非要變成一個人,似乎沒有不可以的理由。這與城市人形成鮮明對比,不注重物質。
自然的人生觀,《三三》《蕭蕭》等文章中,人物生活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約束。
6.《邊城》讀後感
水令/文
一條溪,
淌了千年,
卻沖不淡那一份幽柔的愛。
一首曲,
唱了千年,
卻道不盡那一段纏綿的情。
一個是豪放豁達,
一個是溫柔美麗,
卻同是一種相思,一處哀愁,
而這愁的對面,
卻是一份割捨不斷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柔韌澄清,
茶峒山淳樸而堅定。
依山傍水的緣啊,
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虎耳草采一把,
傳情曲唱一夜。
你,卻在夢里將淚流盡。
坍塌的白塔,
擋不住墜落的流星。
一生的親情啊,
也隨著這一場濁雨落入碧溪遠去。
不曾回來的歌聲啊,
是誰為你把靈魂浮起,
是誰為你將命運囚禁。
是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
是這一首翠雨相憐的曲。
來來回回的渡船隻為找尋
那曾經的一片磬香,
可終究離不了那擺渡的繩索,
只得翹首遠方的凶灘,
守望這一溪水,
守望這一首曲。
愛情無悔,
幽幽水令。
7.《邊城》讀後感
儺送的離開和沈從文的離開方式有什麼不同?
最近在看沈從文的《邊城》無聊的時候看著看著就想起了沈從文的生活經歷來。沈從文在他的一生中就知道的,就有兩次逃離。第一次是他還處在初戀的年齡的時候經常向沈從文借錢 的兩姐弟,最終並導致了沈從文的母親的離開,也使她從「以後或者成為一個紳士,娶一個有點臉面的人家的女兒」的生活軌道中逃離出來。這次初戀,筆者認為,這里有很多和翠翠挪送的愛的原形。或者是在描寫這感情的時候,沈從文是參照了他年少時候的這段經歷的。
第二次應該是,在和張兆和結婚的時候出現的「偶然」。其實「偶然」就是高青秀是一個很崇拜沈從文的,關於他們的交往,在人大的現當代文學評論上面2004年五月版有一篇專門介紹的文章。她出現的時候正是沈從文寫邊城的時候,如果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說的話,在邊城裡面,應該有她的影子。
沈從文對《邊城》的描述是很矛盾的,在《水雲》里沈從文談到了邊城創作的原因:
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將熱情注入故事中,使他人得到滿足,而自己得到安全,並從一種友誼的回聲中證實生命的意義。可是生命真正意義是什麼?是節制還是奔放?是矜持還是瘋狂?是一個故事還是一種事實?」
當時若能寫個長篇小說,照《邊城題記》中所說來寫崩潰了的鄉村一切,來消耗它,歸納它,也許此後可以去掉許多困難。但這種題目和我當時心境都不相合。我只重新逃避到字帖賞玩中去。我想把寫字當成一束草,一片破碎的船板,儼然用它為我下沉時有所准備。我要和生命中一種無固定性的勢能繼續掙扎,盡可能去努力轉移自己到一種無礙於人我的生活方式上去。
之前沈從文在邊城的提記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而事實上,邊城的美學意義是建立在一個虛幻的愛情上面的,這個愛情或者是不現實的,但是,卻存在沈從文的心中,是一個混合體。他的主人公,間或有張兆和的影子,有沈從文的影子,但是卻少不了他的出逃的經歷在裡面這是一個膽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現實者最大的成就。
『捌』 《邊城》的簡介及主要人物
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翠翠: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爺爺: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8)楊馬兵這個人物出自於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
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藝術特色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託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在作者筆下,啼聲婉轉的黃鶯、繁密的蟲聲、美麗的黃昏、如銀的月色……奇景如畫,美不勝收。這些又都隨著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動而自然展開。
『玖』 沈從文《邊城》章節概括
第一章:
小說的開篇介紹了小說的主人公:翠翠和爺爺,還有他們的一條黃狗。主要描寫了主人公一家的生活環境,過著平凡的日子。
第二章:
第二章介紹了故事的地點――茶峒,並以白河為導引,引出城內居民們的生活。同時也描寫了駐扎在城裡的軍人們的生活。以及這個小鎮的和諧和它所體現的商業氣息。那裡人們也是很淳樸、渾厚的,即使是那些娼妓。
第三章;
描寫了當地端午節的習俗。這些有趣的事引起了從小在山裡的長大的翠翠的興趣。
第四章:
爺爺帶翠翠看龍舟,自己卻因為要掌舵而中途離且沒有去接翠翠。單純的翠翠心裡便有了很多奇怪的想法,也第一次接觸到了別人,體驗到了山外的生活。
第五章:
兩年以後,爺爺和翠翠一起過了一個中秋節。因為鴨子想起了過去的時光。
第六章:
翠翠隨著年齡的增大慢慢開始接觸到了外界的事情。但這些事和她小時候的生活卻完全不同,發覺外界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像山裡人一樣朴實的。
第七章:
翠翠慢慢的長大了,成了當地一個漂亮的女孩,和她母親一般。爺爺開始為翠翠的長大而感到擔心,不想讓翠翠和她媽媽一樣也離開自己。
第八章:
節日就快要結束了,卻令翠翠久久不能忘懷。爺爺開始讓翠翠掌舵。翠翠開始注意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看見各種各樣的都記在心裡,互相比較。
第九章:
順順家的老二說要翠翠和爺爺去他們家看船。翠翠並不認識這個人,只覺得他挺好。後來才知道他就是很多年前在湖邊說翠翠會被大魚吃掉的人。爺爺告訴翠翠那人也覺得她很好。
第十章:
翠翠和爺爺去順順家看船,順順家的老大在眾人面前誇獎翠翠。他們船的時候被鄉紳女人叫到座位上去做。離開後爺爺告訴翠翠老二贊她長得美,翠翠羞得直說爺爺喝醉了。
第十一章:
順順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喜歡上了翠翠,派人來說媒。翠翠知道後臉紅到了脖子根。爺爺看到這樣的翠翠不禁有點感傷。想起了翠翠的媽媽。
第十二章:
說媒的再次來提親。翠翠不敢說自己的想法。爺爺就猜想翠翠愛老二不愛老大。兄弟兩個知道對方也愛上了翠翠,互相開始競爭起來。
第十三章:
爺爺去接翠翠晚了,翠翠就哭了。爺爺叫翠翠要堅強勇敢,不要遇到事情就哭。要學會自己面對事情。翠翠知道了很多媽媽的事情,爺爺卻開始悲傷起來。
第十四章:
翠翠忘不了爺爺說的話,爺爺也沒有把昨晚的事告訴翠翠。但翠翠同爺爺晚上聽到的歌聲其實是二老唱的,爺爺卻搞錯了。便進城和大老吵了一架,但也沒告訴翠翠。
十五章:
翠翠和爺爺坐在星空下聊天,爺爺拿翠翠開玩笑,翠翠也笑了,且沒有生爺爺的氣。兩個人接著聊到了二老。爺爺就想起一大堆關於二老的事情,心裡很亂。
十六章:
大老坐船到茨灘出了事。老船夫聽到嚇壞了,這門親事也就這么吹了。媒人說爺爺沒有答應這門親事很明智,二老卻以為他們家除了這種事是爺爺和翠翠他們分派的。翠翠聽到後很難過。
十七章:
爺爺笑容日益減少了,翠翠也覺得爺爺對她冷淡了,但又不知道為什麼。時間一長,爺孫兩個又恢復了很好的關系,並一起掌舵起來。二老去找可憐哥哥的屍骨,卻毫無所獲。翠翠上山采鞭筍,卻也只採了一把虎耳草。
十八章:
爺爺知道翠翠不討厭二老,卻不知道二老的近況如何。二老回來了,要來擺渡,爺爺就讓翠翠去掌舵。翠翠半天才過去,二老就抱怨他們速度慢。
十九章:
人們都在說順順家老大竟然淹死在水裡,這又觸痛了爺爺。爺爺身體不好,心裡卻惦記著要到城裡去。後來爺爺得知二老坐船下了桃園,心裡很不高興。
二十章:
翠翠發現白塔在一個雨夜塌掉後,很害怕也很吃驚,就去叫爺爺,但是爺爺已經死去了。人們知道這個消息後,都來安慰翠翠。
二十一章:
翠翠看著楊馬兵為爺爺主持了葬禮。之後,翠翠就和楊住在一起,彷彿少了個爺爺卻多了個伯父。白塔在人們的集資下又建好了,而二老卻可能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