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莫泊桑作品特點
莫泊桑繼承了福樓拜、巴爾扎克、斯湯達等現實主義大師的寫實傳統,同時又追隨左拉等自然主義先驅人物,在寫作中他正視現實、尊重歷史,特別是不讓自己在作品中出現。他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平鋪直敘的說教,他的創作最大特點就是善於隱藏自己。同時,他更巧妙地掌握了如何在隱藏的同時,傳達給讀者自己的觀點,最終給讀者以啟迪和教育。這種隱藏並不是真正的隱藏,他恰到好處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題,比那些平鋪直敘的陳述和冗長的道理更耐人尋味。他與美國歐`亨利,俄國契柯夫合稱之為世界3大短篇小說家。
相關課文
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從小酷愛寫作,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是平平常常的,沒有什麼特色。莫泊桑焦急萬分,於是,他去拜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為師。
一天,莫泊桑帶著自己寫的文章,去請福樓拜指導。他坦白地說:「老師,我已經讀了很多書,為什麼寫出來的文章總感到不生動呢?」
「這個問題很簡單,是你的功夫還不到家。」福樓拜直截了當地說。
「那——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莫泊桑急切地問。
「這就要肯吃苦,勤練習。你家門前不是天天都有馬車經過嗎?你就站在門口,把每天看到的情況,都詳詳細細地記錄下來,而且要長期記下去。」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門口,看了一天大街上來來往往的馬車,可是一無所獲。接著,他又連續看了兩天,還是沒有發現什麼。萬般無奈,莫泊桑只得再次來到老師家。他一進門就說:「我按照您的教導,看了幾天馬畫,沒看出什麼特殊的東西,那麼單調,沒有什麼好寫的。」
「不,不不!怎麼能說沒什麼東西好寫喲?那富麗堂皇的馬一回事,跟裝飾簡陋的馬車是一樣的走法嗎?烈日炎炎下的馬車是怎樣走的?狂風暴雨中的馬車是怎樣走的?馬車上坡時,馬怎樣用力?車下坡時,趕車人怎樣吆喝?他的表情是什麼樣的?這一些你都能寫得清楚嗎?你看,怎麼會沒有什麼好寫呢?」福樓拜滔滔不絕地說著,一個接一個的問題,都在莫泊桑的腦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門口,全神貫注地觀察過往的馬車,從中獲得了豐富的材料,寫了一些作品。於是,他再一次去請福樓拜指導。
福樓拜認真地看了幾篇,臉上露出了微笑,說:「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進步。但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福樓拜繼續說:「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如你要描寫一堆篝火或一株綠樹,就要努力去發現它們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樹木不同的地方。」莫泊桑專心地聽著,老師的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福樓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著說:「你發現了這些特點,就要善於把它們寫下來。今後,當你走進一個工廠的時候,就描寫這個廠的守門人,用畫家的那種手法把守門人的身材、姿態、面貌、衣著及全部精神、本質都表現出來,讓我看了以後,不至於把他同農民、馬車夫或其他任何守門人混同起來。」
莫泊桑把老師的話牢牢記在心頭,更加勤奮努力。他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積累了許多素材,終於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的名著。
漸漸地,人越來越多,擠滿了小客廳。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這時只見福樓拜做著大幅度的動作(就像他要飛起來似的),從這個人面前一步跨到那個人面前,帶動得他的衣褲鼓起來,像一條漁船上的風帆。他時而激情滿懷,時而義憤填膺;有時熱烈激動,有時雄辯過人。他激動起來未免逗人發笑,但激動後和藹可親的樣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驚人的記憶力和超人的博學多識往往使人驚嘆不已。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思想一下子飛躍過縱觀幾個世紀,並從中找出兩個類同的事實或兩段類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較。於是,就像兩塊同樣的石塊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出來。
最後,他的朋友們一個個地陸續走了。他分別送到前廳,最後再單獨和每個人講一小會兒,緊緊握握對方的手,再熱情地大笑著用手拍打幾下對方的肩頭……
⑵ 歸來莫泊桑中兩人的性格
內容簡介
《歸來》[2] 的主人公是法國一個普通的下層勞動婦女,普通得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嫁給一個姓馬丹的水手後,人們喊她馬丹大嬸。婚後兩年,馬丹出海捕魚,船隻失蹤,船上的水手一個也沒有回來,人們認為水手們肯定全部遇難了。
馬丹失蹤後,馬丹大嬸等了馬丹10年,含辛茹苦地把兩個女兒拉扯大。後來,當地一個姓萊維斯格的漁夫,死了妻子,拖著一個男孩,向馬丹大嬸求婚,她嫁給了他,在三年裡又給他生了兩個孩子。盡管「馬丹大嬸能夠吃苦耐勞,萊維斯格捕魚的本領誰也比不上」,這個重新組合在一起的七口之家日子仍然很艱難,從沒有吃過肉,還常常在麵包店裡賒賬。這種貧窮而又平靜的生活不久隨著一個人的出現而被打破—水手馬丹歸來了,原來馬丹沒有死,當時船隻觸礁沉沒之後,馬丹和另外兩個水手僥幸脫險,但被野人捉住,扣留了12年,後被一個英國人救出並帶回法國。馬丹歷經艱辛,滿懷喜悅地回到家鄉,渴望與妻子、女兒團聚,可等待他的卻是妻子已另嫁他人,並為別人生了孩子。[1]
作品評價
馬丹大嬸自從丈夫馬丹出海觸礁未歸,就成了一家的主心骨,孤兒寡母相依為命,苦熬苦撐,含辛茹苦把兩個孩子拉扯了十年,才嫁給漁夫萊維斯格,並在三年裡又替他生了兩個孩子。再婚並沒有給馬丹大嬸帶來幸福。憑這對勤勞夫婦的雙手,一個打漁一個織網,不管他們如何夜以繼日地幹活,還是入不敷出,家裡從沒見過肉,連麵包也得賒賬。然而就在馬丹大嬸憑著能夠吃苦耐勞硬挺過來的時候,前夫出現了,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個善良的女性、先是驚怕,繼而悲喜交加,最後是無所適從,心裡充滿矛盾。她那原本就傷痕累累的心又被撒上一把鹽。她無處訴說苦哀,只有把痛苦化淚水揮灑。作家通過這個典型的下層婦女的悲劇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公平。[3]
作品鑒賞
《歸來》中,馬丹、萊維斯格、馬丹大嬸三人見了面,都很感慨,面對未來的生活,馬丹說:「我有兩個孩子,你有三個,各人的孩子歸各人。孩子們的媽是歸你呢,還是歸我,我完全聽憑你;不過,房子是我的,因為它是我爹留給我的,我生在這所房子里,房契存在公證人那兒。」萊維斯格則說:「應該去找神父,他會替咱們決定的。」沒有爭吵、打鬥,雖然內心都波濤洶涌,卻都盡量為別人考慮。這篇小說充分體現了莫泊桑並未對人類失去信心,盡管他在許多小說中描繪資本主義社會是金錢至上,世態炎涼,人們缺少同情心,變得越來越冷酷。《歸來》卻讓人們在普通勞動者身上看到了希望,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看到了一線光明。[1]
《歸來》用了西方小說中焦點敘述手法。它省略了開端、發展部分,也沒有擂敘。作品一開始就把故事推到高潮,把矛盾沖突的焦點攤在主人公面前,只讓人物在旋渦里著急、恐慌、傷心、捶胸頓足地坳哭一陣子,就把故事突然剎住。[3]
作者簡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國作家。1850年8月6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4]
⑶ 莫泊桑短篇小說的特點
莫泊桑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寫實方法是與他的現實主義典型化的藝術思想不可分的。他嚴格地把「逼真」和「真實」區分了開來,他摒棄照相式的真實,而致力於「把比現實本身更完全、更動人、更確切的圖景表現出來」。
在表現形式上,莫泊桑是爐火純青的技藝的掌握者。他不拘成法,不恪守某種既定的規則,而是自由自在地運用各種方式與手法。在描述對象上,有時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有時是事件的某個片斷,有時是某個圖景,有時是一段心理活動與精神狀態。既有故事性強的,也有情節淡化的甚至根本沒有情節的,既有人物眾多的,也有人物單一的,甚至還有根本沒有人物的。
在對人物的描繪上,莫泊桑並不追求色彩濃重的形象、表情誇張的面目、誇張的生平與難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於描寫「處於常態的感情、靈魂和理智的發展」(《論小說》),表現人物內心的真實與本性的自然,通過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狀態與在一定情勢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動、舉止、反應、表情,來揭示出其內在心理與性格的真實。
(3)莫泊桑小說人物特點擴展閱讀
總的來說,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創作體現了一整套完整的現實主義小說藝術,這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它的補充與豐富。應該指出,莫泊桑雖然基本上恪守寫真實的原則,但也並不放棄對非現實主義的藝術效果的追求,他有時在細節上加以浪漫主義的誇張。
當然,莫泊桑的短篇小說較之傳統的現實主義,還有一種更為引人注意的新成分,即自然主義的成分。盡管莫泊桑否認自己是自然主義作家,但由於他處於自然主義文學思潮興盛的時代,出入自然主義文學的圈子,深受這種思潮的熏陶,他的寫實藝術自然就帶上了自然主義的特點。
這種特點表現在他的短篇中,主要是他對人的生理本能、對人的「肉體」和「肉慾」的觀察與表現。莫泊桑短篇小說中的自然主義特點,在他的長篇小說里有更多的表現。
⑷ 對莫泊桑的小說的人物的具體分析
《項鏈》是一篇構思精巧,題旨鮮明的精品。從小說內容看,用「項鏈」這個題目好,因為它是整篇作品的線索,而「首飾」的概念包括范圍太大,指代不明。
小說按事件的自然進程敘寫,以「項鏈」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主人公瑪蒂爾德為了參加一個舞會,向朋友佛來思節夫人「借項鏈」;舞會上,主人公大出風頭,卻樂極生悲,「丟項鏈」;為了賠償別人的項鏈,路瓦栽夫人含辛茹苦,「賠項鏈」;湊足了項鏈的價錢,卻欠下了一筆需整整十年拚命勞作、省吃儉用才能償還的債務,於是她不顧一切「還債務」;最後,當她鬆了一口氣,卻得到這樣一個消息,她借的項鏈原來是假的。小說以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的情節,讓嚮往豪華、追求舒適的瑪蒂爾德從夢幻的雲端結結實實地被摔了下來,並為此付出了十年青春。小說通過這樣一個十分巧合而又真實自然的故事,尖銳諷刺了小資產階級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同時,對受盡生活愚弄的主人公又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學習這篇小說,要深刻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重視小說的現實意義。
《項鏈》構思十分精巧。項鏈原是贗品直到最後才通過路瓦栽的女友道破,不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驚,而且讀者也會感到意外。其實仔細想想,看來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卻也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為在描寫中作者已作了三處必要的鋪墊和巧妙的暗示:一處是借項鏈時,她的女友佛來思節夫人表現得相當大方,毫不遲疑地說:「當然可以!」二是當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去還項鏈時,佛來思節夫人竟「沒有打開盒子看」,這已說明項鏈本不是什麼貴重首飾。當路瓦栽夫人去買項鏈時,珠寶店老闆「查看了許多賬薄以後」說:「……我只賣出這個盒子!」這也說明項鏈與盒子本不是原配的。這樣描寫就更能增加情節的波瀾,引人入勝,令人回味、深思。
小說《項鏈》的人物形象,極具典型性。路瓦栽夫人是個小職員的妻子,生活並不富裕,但身處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又有同資產階級上層社會交往的機會,因此倍受資產階級風氣的熏陶,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榮華富貴懷有無限羨慕之情。由於對婚姻的不滿意,便感到痛苦,看望一個有錢的女友回來,甚至會「傷心、悔恨、失望、困苦」好幾天。她是一個艷羨虛榮、追求奢華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婦女。為了在夜總會上出風頭,以滿足她的虛榮,她想方設法准備衣著,並向她的女友借來項鏈。不料樂極生悲在歸途中竟丟失了借來的項鏈。為了賠償項鏈,她不得不下決心忍受精神上的痛苦,承受經濟上的壓力,「顯示出一種英雄氣概」,去過窮人才懂得的艱苦生活。她千辛萬苦地度過了十年的艱辛歲月,片刻的虛榮換來的卻是十年的辛酸。這正是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的一個強烈諷刺。但她仍對那片刻的虛榮念念不忘。誰知用十年辛酸還清債務以後,才發現原來項鏈是假的,這對路瓦栽夫人的虛榮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小說《項鏈》的心理描寫,細膩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態。通過對主人公心理直接和間接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揭示主題。作者極善於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細節來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想著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現她擺脫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於上流社會、成為生活優裕,受人奉承的高貴夫人的夢想;通過「她陶醉於自己的美貌勝過一切女賓」,表現她自覺頗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的家庭,爬進上流社會的資本的自信心。這種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預示了路瓦栽夫人悲劇的必然性。
人物心理描寫
開篇對瑪蒂爾德的 「夢想」以及「夢想」與現實矛盾給她帶來痛苦的描寫是直接心理描寫;對人物特定環境中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的描寫是間接心理描寫,如「狂熱地摟抱女友」,舞會上的「陶醉」等都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二者均突出了瑪蒂爾德嚮往豪華、愛慕虛榮的性格。而她一系列的遭遇均源於這種愛慕虛榮的性格特點。
⑸ 莫泊桑小說結局的特點
是一位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深受叔本華的影響內,滲容透了濃厚的悲觀主義。莫泊桑在自己的短篇里,總是滿足於敘述故事、呈現圖景、刻畫性格,在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價值,是對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批判與諷刺。他揭露得較多的是資產者的道德淪喪、生活放盪;他還比較多地揭示了資產階級家庭中的冷酷,這種冷酷有時表現為漠然與隔閡的關系,有時則演化為深刻的仇恨與尖銳的矛盾。
莫泊桑短篇小說思想性的另一頗具特色的內容,是對小人物、公務員、雇員的人道主義的同情。由於莫泊桑本人就是公務員行列中的一員,他對小公務員雖不乏諷刺與嘲笑,但基本上抱憐憫的態度。
莫泊桑力求逼真自然的寫實方法是與他的現實主義典型化的藝術思想不可分的,善於以白描的筆法進行勾畫是他的特長,而以豐富鮮明的色彩進行細致的描繪,亦是他才能之所在他摒棄華麗的辭藻,使用最規范的語言,追求「一個字適得其所的力量」。他的文學語言清晰、簡潔、准確、生動,像一池透明的清水。他的語言不僅與他精練的敘述方式、簡明的白描手法相得益彰,巧合天成。
希望對你有用
⑹ 莫泊桑的性格特點
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國作家,是一位19世紀後半期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讀法學,適逢普法戰爭爆發,遂應證入伍。退伍後,先後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職。19世紀70年代是他文學創作的重要准備階段,他的舅父和母親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樓拜是他的文學導師。 莫泊桑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除了《羊脂球》(1880)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莫泊桑一生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說。他的文學成就以短篇小說最為突出,被譽為 「短篇小說之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
莫泊桑出身於一個沒落貴族之家,母親醉心文藝,並有很深的文學修養,尤其喜愛詩歌,在其影響下,莫泊桑少年時代便憧憬作一名詩人。他13歲開始寫詩。
在魯昂讀中學時,他又受老師、詩人路易·布那影響,開始多種體裁的文學習作,後在福樓拜親自指導下練習寫作,參加了以左拉為首的自然主義作家集團的活動。1870年,莫泊桑參加了普法戰爭,退伍後,在工作之餘,依然從事文學寫作。
他以《羊脂球》(1880)入選《梅塘晚會》短篇小說集,一躍登上法國文壇,其創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間,他創作了6部長篇小說:《一生》(1883)、《俊友》(1885)、《溫泉》(1886)、《 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我們的心》(1890)。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國的黑暗內幕:內閣要員從金融巨頭的利益出發,欺騙議會和民眾,發動掠奪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國主義戰爭;抨擊了統治集團的腐朽、貪婪、爾虞我詐的荒淫無恥。莫泊桑還創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說,在揭露上層統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
短篇的主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諷刺虛榮心和拜金主義,如《項鏈》、《我的叔叔於勒》;第二是描寫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贊頌其正直、淳樸、寬厚的品格,如《歸來》;第三是描寫普法戰爭,反映法國人民愛國情緒,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說布局結構的精巧。典型細節的選用、敘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都給後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另外,他敏銳的觀察也是令人稱道的,自從他拜師福樓拜之後,每逢星期日就帶著新習作,從巴黎長途奔波到魯昂近郊的福樓拜的住處去,聆聽福樓拜對他前一周交上的習作的點評。福樓拜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首先要求他敏銳透徹的觀察事物。莫泊桑遵從師教,逐漸善於「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後來,當他在談到作家應該細致、敏銳的觀察事物時,說:「必須詳細的觀察你想要表達的一切東西,時間要長,而且要全神貫注,才能從其中發現迄今還沒有人看到與說過的那些方面。為了描寫燒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樹,我們就需要站在這堆火或這棵樹的面前,一直到我們覺得它們不再跟別的火焰和別的樹木一樣為止。」
一次,福樓拜還建議莫泊桑做這樣的鍛煉:騎馬出去跑一圈,一兩個鍾頭之後回來,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記下來。莫泊桑按照這個辦法鍛煉自己的觀察力有一年之久。
法國作家莫泊桑一生短暫,在近10年的創作生涯事,共出版27部中短篇小說集和6部長篇小說。法國傳記文學家特洛亞在《風流作家莫泊桑》里,披露了莫泊桑一些鮮為人知的秘聞,重現了他嬉戲荒唐的一生。
「和不正經的女人交往太多!」
1893年7月,左拉在莫泊桑葬禮的悼詞中說:「他文思敏捷,成就卓著,不滿足於單一的寫作,充分享受人生的歡樂。」這人生的歡樂,指的是莫泊桑喜歡劃船、游泳和追逐女人。對於這個終身未娶的作家來說,女性在他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他筆下的人物,都是如此。
莫泊桑是在愛情和運動中度過他的青年時代的。他最喜愛劃船和游泳。18歲時,他在家鄉海灘上看到很多來自巴黎的穿泳衣的女郎。他貪婪地盯著她們,設法結識了一位名叫法妮的姑娘。法妮媚人的笑容和優雅的風度迷住了莫泊桑,他毫不遲疑地寫了一首表達心意的詩獻給她。但是幾天後,莫泊桑去拜訪法妮時,她正和幾個男青年嘲笑著朗讀他的詩。羞慚憤怒之餘,他認定女人是虛假、輕浮和令人鄙視的生靈。她們在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理由是滿足男人的情慾。從此,他對女人有了成見。
19歲時,莫泊桑中學畢業,同年在巴黎法律學院注冊入學。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他棄學從軍。戰後,他在海軍部謀得一個抄抄寫寫的小職員職位。繁瑣的公務和與那些唯唯諾諾的人共事,他感到厭煩和惱火。一到假日,他就到塞納河畔散步,在河裡游泳。這期間,他與5個酷愛水上運動的夥伴購買一艘遊艇,並取名「玫瑰之葉號」。他們成立了小社團,常常是吃喝無度、私通濫交直至精疲力竭。他們常常在遊艇上帶幾個女子,一起尋歡作樂,每次劃船後總以和女人睡覺完事。他們經常交換性伴侶,互相攀比情愛業績。莫泊桑最喜歡鄉間漂亮姑娘,她們打扮樸素,體態豐滿而頭腦簡單。他在一篇題為《繩子姑娘》的小說里就講到了這段荒唐經歷,這位繩子姑娘毫不動情地與5個小夥子上床,懷了孩子也不知道是誰的。這種放盪行為終於給莫泊桑帶來了惡果:他染上了梅毒。雖然在初期他並不在意,仍舊吃喝玩樂,嫖妓宿娼,但最後正是這種疾病送了他的命。
沙龍貴婦和小姐的寵兒
莫泊桑來自諾曼底農村,習慣與平民女子和妓女交往,剛到巴黎時,甚至跟貴夫人打交道的禮節、稱呼都要請教福樓拜。莫泊桑成名後,不但在國內名聲大震,在國外也很受歡迎。財源滾滾而來,購別墅、買遊艇,同時擴大社交圈子。莫泊桑體魄健壯,風流瀟灑,儀表堂堂,頗得仕女們的青睞。隨著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上流社會的女士對他也愛慕和追求了。閨閣小姐甚至寫信給他表示景仰和愛慕。莫泊桑討女人的喜歡,除了才華橫溢、相貌出眾外,在性格上也有特點。在莫泊桑身上,既有野蠻的獸性,又有對人的憐憫,既天真又狡詐,既胡鬧又真誠,既善良又愚蠢。這個多才多情又魯莽的鄉下人,很討女人的喜歡。
在莫泊桑交往的貴婦人中,最親近的、被稱作「友誼守護神」的是埃爾米娜·勒孔特·杜努伊,是他的同鄉。在風和日麗的季節,他一有空就到她家,在別的地方從沒有像在她身邊那樣感到慰藉。這是一位金發披肩、笑容可掬、性格剛毅、富有膽識、愛好文藝的女子,丈夫在羅馬尼亞工作,她獨自在家撫養兒子,分居的生活令她寂寞。當莫泊桑患眼疾時,她為他朗讀文藝作品。她對這位作家的愛慕是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
對上流社會的貴婦,莫泊桑一方面為之傾倒,一方面認為她們都是「加了奶油的麵粉團……講的都是那種話,用的都是那些詞,就像是麵粉團。她們在那種社會里的俗套,那就是奶油」。
沒有一個女人值得終身相許
1886年1月,比莫泊桑小10歲的弟弟埃爾維結婚了,此時莫泊桑已經36歲。聽到弟弟結婚的消息,他茫然不知所措。他自己是否也應該決定終身大事了?但對他來講,這件事是空中樓閣,他認為沒有一個女人值得終身相許。母親不願意他與平民女子聯姻,而他追求的名門閨秀卻可望而不可即。莫泊桑是一個性慾極強的人,於是他不斷變換性伴侶。他承認:「我不愛她們,但她們逗我高興。我覺得她們把我迷住了……」他被女人弄得暈頭轉向,因為他缺不了她們。莫泊桑走到哪裡,無論在巴黎、戛納還是在國外,他都少不了找女人。
莫泊桑是否真有所愛?據說他愛著一位從未透露姓名的女人。他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我想馬上見到您,無論是在茫茫的大海上,無論是穿過崇山峻嶺,或是漫步在城市或鄉村,我希望您依偎在我身旁,聞著您頭發散發的芬芳。我特別想看到您的眼睛,您那充滿柔情蜜意的眼睛……」看來,莫泊桑是真正愛她,但始終沒有結婚。
莫泊桑風流一輩子,「農庄姑娘、飯館侍女、半推半就的寡婦、欲壑難填的太太、阿拉伯女人、黑人婦女、成熟的女市民,他佔有過這么一大堆尤物……」結果呢?他因梅毒加上精神病,在1893年7月6日11時離開了人間,享年43歲。
最擅長的就是
把人物復雜的生活經歷濃縮到短小的篇幅中,用巧妙的情節表現出來。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法國作家。他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實。他的短篇小說側重摹寫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和故事結尾均有獨到之處。
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莫泊桑在諾曼底的鄉間與城鎮度過了他的童年,只是在1859年至1860年隨父母到巴黎小住就讀於拿破崙中學,後因父親無行、雙親離異而隨母又回到諾曼底。故鄉的生活與優美的大自然給莫泊桑的影響很深,成為了他日後文學創作的一個重要源泉。
莫泊桑的母親夢爾·勒·普阿特文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學修養的婦女,莫泊桑從小就深受她的熏陶,而夢爾的哥哥在青年時期曾是著名作家福樓拜以及巴拉斯派詩人路易·布耶的同窗好友,深遠的世交使莫泊桑在盧昂城高乃依中學念書的時候,就結識了舅舅的這兩位好友。這是他早已是一個喜愛文學並已開始詩歌創作的青年。他從這兩個前輩那裡聽到了「簡明的教誨」,獲得「對於技巧的深刻認識」與「不斷嘗試的力量」。可惜的是路易·布耶於1869年去世了。同年,莫泊桑來到巴黎大學改修法律,不久普法戰爭爆發,莫泊桑被征入伍。在軍隊里擔任過文書與通訊工作。在這場災難中,他目睹了法軍可恥的潰敗,當權者、有產者的卑劣,普通人民愛國主義的熱情與英勇抗敵的事例,感觸很深,日後成為了他文學創作的又一個重要源泉。
戰後退伍,由於家庭經濟的拮據,莫泊桑於1872年3月開始在海軍部任小職員,7年之後,又轉入公共教育部,直到1881年完全退職。在小職員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莫泊桑不幸染上了無行的惡習,私生活放盪,這種下了他過早身亡的禍根。但另一方面。他又勤奮寫作,並且以福樓拜為師,在他的具體指導下刻苦磨礪達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於1876年又結識了阿萊克西,瑟阿爾、於斯曼等作家,他們都共同以左拉為崇拜對象,經常在左拉坐落在巴黎郊區的梅塘別墅聚會,是為「梅塘集團」。1880年,「梅塘集團」六作家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合集《梅塘之夜》問世,其中以莫泊桑的《羊脂球》最為出色,這個中篇的輝煌成功,是莫泊桑一夜之間即蜚聲巴黎文壇。
除了《羊脂球》這一短篇文庫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還創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於勒》(1883)、《米隆老爹》(1383)、《兩個朋友》(1883)、《項鏈》(1884)等在內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長篇小說也達到比較高的成就。他共創作了6部長篇:《一生》(1883)、《俊友》(又譯《漂亮朋友》,1885)、《溫泉》(1886)、《皮埃爾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堅強》(1889)和《我們的心》(1890),其中前兩部已列入世界長篇小說名著之林。
莫泊桑早就有神經痛的徵兆,他長期頑強的與病魔斗爭,堅持寫作,巨大的勞動強度與未曾收斂的放盪生活,使他逐漸病入膏肓。直到1891年,他已不能再進行寫作,在遭受疾病殘酷的折磨之後,終於在1893年7月6日逝世,享年僅43歲。
莫泊桑名言
你明白,人的一生,既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好,也不是那麼壞。
莫泊桑最擅長的題材是他親身參加過的普法戰爭、長達十年的小職員生涯和青少年時代在諾曼底故鄉的生活,這三種環境為他的短篇小說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題材。這些作品歌頌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表現了農村的習俗和世態,真實地反映了小職員的單調刻板的生活。它們在藝術上各有特色、並不雷同,猶如寶石上的各個校面,共同折射出燦爛的光芒。 趙少侯先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開始發表譯作,尤以五十年代的成果最為豐碩。他的譯作除了一些長篇小說和莫里哀的劇本之外,以莫泊桑、法朗士和都德等的中短篇小說居多,其中莫泊桑的中短篇小說選譯了二十二篇,它們基本上都是集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精品。 小說里沒有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刀光劍影的搏鬥,然而它通過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敵人獻身的遭遇,刻畫了各具特色的人物,特別是勾勒了有產者們為了私利而不顧民族尊嚴的丑惡嘴臉。羊脂球自尊自強、不甘屈服,表現了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結果卻被那些偽善的同胞推入火坑。他們為了迫使羊脂球就範,個個巧舌如簧、軟硬兼施,就連道貌岸然的修女也沉瀣一氣。莫泊桑以真實的細節、精練的語言和爐火純青的技巧,使這篇小說構成了一幅戰爭時期法國的社會圖景。作品中的善與惡時時形成不露痕跡的對照,使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對戰爭的憎恨、對人民的同情和對所謂上等人的蔑視,因而不愧為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都堪稱楷模的名篇。
⑺ 莫泊桑《珠寶》中主人公的性格
在這方面表現得相當突出的是《珠寶》。小說刻畫了一對平庸的「小人物」夫婦,他們愛金錢勝過愛一卻。小說布下兩個疑陣:開始是夫妻「恩愛」,接著是丈夫「愛名譽」。小說開篇多方面渲染夫妻間感情融洽、篤厚。妻子出嫁前是「一位賢妻良母的典範」、「具有一種安琪兒式式的純潔風范」。婚後憑「巧妙的經濟手腕制家」,使丈夫「過著一種難於相信的幸福生活」「以至於相遇六年後,他之愛他甚於初期」。隨後,輕輕點出妻子的缺點:愛看戲和愛假珠寶。但突然之間,她看戲著了涼。「第二天,他咳嗽了。八天後,她害肺炎死了」。於是,一卻都由這關鍵的一筆而發生變化。丈夫失掉妻子,不但情感空虛,而且經濟窘迫。過去尚可充裕度日的工資,現在只供他一人花銷都不夠。他無措了,借債,追求金錢只好在發薪前去賣妻子留下的「假」珠寶。不料,卻驅散了夫妻「恩愛」的迷霧。原來妻子愛他是「假」,「假」珠寶貨真價實,是妻子用愛情和色相的代價換來的。故事到此也許可以結束了,但作者的解剖刀沒有放下,它又深入到丈夫的靈魂。第二個假象又出現了:他知道珠寶是真之後,對妻子的貞潔產生懷疑,竟昏倒在地。真是痛苦已極、羞愧難當。然而,當他走在街上,看到有錢人悠悠然的樣子,羨慕之情,悠然而生,他不顧一卻的把妻子的項圈和另外的珠寶全買掉,得到近二十金法郎的巨款。這時,先前的震驚、羞愧、傷心、全被他對金錢的貪欲掃光了。他不但心安理得地接受妻子用欺騙手段所獲得的珠寶,而且恬不知恥地以此誇耀於人。至此,愛情、家庭、名譽……一卻都是假的,惟有珠寶,惟有金錢才是真的,他能夠主宰和役使一卻。
「珠寶」所揭示的事實和道理,本來是資本主義社會司空見慣的最尋常的生活現象和邏輯,莫泊桑的本事是化平淡為新奇,寫出了這篇真真假假,以假襯真的故事,而且剖析了人物的靈魂,所以才會令人讀了「啼笑皆非」,慨嘆不已,這就是作者運用疑筆進行構思所產生的藝術力量。
⑻ 莫泊桑人物介紹
http://..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莫泊桑
⑼ 莫泊桑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莫泊桑法國作家。他出生在諾曼底破落貴族家庭,母親頗有文學修養,對他影響很大。後到巴黎讀法學,曾參加普法戰爭,退伍後,在福樓拜指導下開始創作。1880年,因中篇小莫泊桑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描寫一個妓女為解救同行的法國旅客而受到普魯士軍官的侮辱,譴責了體面的上層人物的自私和虛偽。之後,發表了《項鏈》《菲菲小姐》和《我的叔叔於勒》等300多篇短篇小說。他的小說側重描摹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和故事結尾都有獨到之處,因而獲得了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另外,他以《一生》和《俊友》(一澤《漂亮朋友》)為代表的長篇小說也有較高成就,後者通過出身低微的杜洛瓦向上爬的歷史,成功塑造了一個冒險家的形象,揭示了當時政界和新聞界的某些黑幕。
⑽ 莫泊桑的特點
一、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後半葉法國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人稱「短篇小說之王」,與契訶夫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莫泊桑去世時,愛彌爾·左拉致悼詞,並預言莫泊桑的作品將永垂不朽,將是「未來的學生們作為無懈可擊的完美典範口口相傳」的作品。
二、他的低表作有《項鏈》、《俊友》、《羊脂球》、《一生》等等。
三、他的性格特點:一是父母對他的影響:他的母親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其母影響,培訓了愛國、善良、對大自然親近等特點,審美感很好,但是,由於他童年時父母不和,經常斗毆,對莫泊桑的性格形成有很重要的影響。父母離異的往事,給莫泊桑的刺激是如此強烈,以至他一直有一種慘遭遺棄的孤零之感。這直接反映在他小說創作中。據統計,他以棄兒和私生子的悲劇為題材的小說作品竟達32篇之多。當然在這樣環境中他也形成了其性格堅強、果斷的一面。
二是在做職員的十多年時間里,他對底層有深入了解,表現出的性格特點是善良,但是到了後期,受自已身體健康惡化的影響,尤其受到當時法國文學藝術中頹廢傾向的影響,他的性格轉向內向。三是出名前,他的性格是比較陽光的,但是到了後期,受到自身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他開始流戀於女人,他身上的性格表現出來的是相互矛盾、又讓一些女人為之著迷的特點:比如說有農民的朴實、天真,但又含有一種狡詐;既有真誠又魯莽。
編輯於 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