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絕世高手達摩,在原著中真的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嗎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武俠世界當中每一個時代必然都會涌現出那麼幾位超凡入聖的蓋世豪傑,大家都知道,江湖一直流傳一句話:天下武功出少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達摩祖師在少林寺留下了一些絕世武功,今日小編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金庸筆下六位武功勝過達摩的人物,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無名無姓!他們究竟是誰呢?且看下文分解!
六、獨孤求敗(排名不分先後)
在金庸先生後面的版本中,達摩祖師的定義更接近一位對佛法領悟極深的高人,而武學造詣就低了不少,畢竟許多書里的絕技已經不再是他所創造的了,因此以上六人的武功其實都比達摩祖師強!不知各位大俠意下如何?
⑵ 金庸武俠世界裡,這個門派每個人都是絕世高手,喬峰都害怕
網友你還記得在金庸的筆下有哪些個門派?估計最著名的就是少林,武當,華山,丐幫,峨眉這些了吧。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門派其實也是相當厲害的。
其實像逍遙派的小無相功、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等等,這些武學都是最頂尖的。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這些神功被一個有心計的人學會了。那他吊打少林不是不可能的事。
⑶ 金庸武俠世界裡,此人是唯一有能力戰勝張三豐的絕世高手!
相信金迷們對張三豐這個人並不陌生吧,讀過金庸小說的朋友都知道,在金庸筆下的他算是武學修為極高的一人。今天小編來說說另外一個高人。
我們都知道張三豐一生所學的武功有很多,比如他的太極劍法。但張三豐並沒有學過什麼絕世武功,他都是能過自創而證明自己的武學修為之高。如果與黃裳相比,相信黃裳的武功還是比張三豐要高出許多。他能創出影響整個武林這種層次的武學,足以證明黃裳自身的武學修為是達到頂峰的。
⑷ 找現代武俠小說,玄幻的也可以,不過要寫完的,要主角一開始就無敵的,還有不要異世界的不要,謝謝大家了
至尊血帝
大話秦始皇
神子天使
⑸ 在金庸的筆下,拜絕世高手為師卻不學神功的高手都是誰
武俠世界大多數人都有一個簡單直白的夢想,那就是成為武林高手甚至天下第一,這也是讀者心中的武俠夢。通常讀者可以從書中主人公的角度來體驗這個過程。例如,金庸筆下的各種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類似的經歷,從默默無聞到偶爾變魔術。最終在立萬,
張無忌, 段譽, 虛竹, 郭靖, 楊過,等地成名。雖然這是老生常談,但總是讓人激動。
而且都是符合吟遊詩人收入標準的,天性極其有天賦。即使星河不傳魔,他從石那裡謀得一招半,只怕半死不活,無崖無崖,但他們也嘲笑可惜的是,他們也沿襲了星河的氣質,壓根就沒提過這件事。
可以說,岳老三,裘千仞,蘇星河和函谷八友,這十一個人物是金庸作品中最愚蠢的人。如果別人拜了絕世高手,任用他們為師,就要傳功。他們真的不懂得珍惜機會。
⑹ 金庸小說的武功排名
第一、阿青:千軍萬馬何足道哉,阿青劍術何等神奇。阿青教了越國的武士三天劍法,八十名越國武士沒有學到阿青的一招劍法,他們將一絲一毫捉摸到的劍法影子傳授給了旁人,單是這一絲一忽的神劍影子,越國武士的劍法便無敵於天下。
第二、石破天:石破天在學了俠客島武功之後,其武功之高不可思議。張三、李四攪得中原武林天翻地覆,而他們只不過是龍、木二位島主很普通的兩個弟子。龍、木二島主聯手攻擊石破天,後者並不還手,最後兩人居然力竭而死,而石破天毫發無損。
第三、張無忌:在倚天中,除了張三豐,張無忌的武功明顯比其他高手高出許多,以玄冥二老之能,並肩子齊上也是枉然。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太極功、聖火令武功四大神功都達到很高層次,而且到最後,他還得了屠龍刀中的九陰真經。五大神功合為一體,怎一個強字了得。
第四、段譽、虛竹、喬峰:段譽的當家功夫是天殺的六脈神劍,通俗講就是短程激光武器,指哪兒打哪兒,這玩藝誰受得了,難怪蕭峰天不怕地不怕,也對此門功夫著實忌憚。段譽還吸收了鳩摩智的功力,鳩摩智何等樣人,比諸段譽、蕭峰、虛竹也只差一籌半籌而已。再加上神出鬼沒的凌波微步、北冥神功,段譽的武功實在驚人。虛竹集逍遙三老功力於一身,精通逍遙派的天山折梅手、小無相神功、天山六陽掌、北冥神功,而且會煉制叫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生死符,其武力極為強悍。蕭峰身負降龍十八掌、打狗棒法、擒龍功等絕技,更兼智勇足備、遇強愈強,戰績赫赫,實戰能力極強。
第七、郭靖、楊過:不要忘了,郭靖有一門神奇功夫——雙手互搏。然而奇怪的是,每每在關鍵時刻,或者是郭靖頭腦遲鈍忘了使這門奇功,或者是金大俠有意不讓他使出來。比如他與楊過在蒙古大營遇險,郭靖如果使出雙手互搏,憑金輪法王、瀟湘子、尼摩星、尹克西四人肯定攔他不住,莫非金大俠只為了讓楊過捨命救他回來。兩個郭靖,使著九陰真經、降龍十八掌,哦買糕的。還有一件,郭靖的實戰經驗沒有幾個人比得上。楊過的功夫,《神鵰〉的最後一本渲染得很厲害,大事統統讓他辦了。其黯然銷魂掌威力也太大了吧,舉重若輕便把龍象般若功練到極致的金輪法王打死。
第九、狄雲:狄雲對付花鐵桿手拿把掐,絕對是書中絕頂高手。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神照經功夫居然能把死人醫活(丁典救狄雲)。
第十、令狐沖:令狐沖身具獨孤九劍、吸星大法等神功,最終又修習了《易筋經〉,保證他的武功在笑傲中可以傲視群雄。
第十一、胡斐、袁承志、陳家洛:在各自書中,他們不愧是高手,但跟其他主人公比,就顯得遜色了。
第十四、李文秀、蕭中慧、韋小寶:這幾位屬於有一點點功夫的,跟普通人也差不多少。
⑺ 武俠世界中,有哪些人雖然沒有得到父親的真傳卻很厲害
在武俠劇中有很多的師徒,想要拜一個名師是很困難,而想要得師父的真傳更是難上加難。偏偏武俠劇中有一類高手很特殊,沒有得到師父的真傳,卻成為了絕世高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武俠劇中未得師父真傳的絕世高手。
10袁承志
出自:碧血劍
袁承志被送上華山做了穆人清的弟子,穆人清號稱神劍仙猿猴,穆人清對於袁承志倒也是很用心,把混元功、混元掌、鐵指訣、破玉訣、伏虎掌法等都傳授給了袁承志,不過這位最為強大的兩門武功並未傳授給袁承志,那就是狂風快劍以及十段錦。
袁承志雖然沒有得到穆人清的真傳,但是別有奇遇,得到了金蛇郎君的金蛇秘籍和金蛇劍,學成了金蛇劍法,成為了一代絕世高手,實力直追穆人清。
⑻ 教出三個絕世高手的金庸人物,為何存在感很低
金庸小說中,唯有此人教出了三個超級高手!滿身絕學卻沒幾人知道他的名字
金庸小說中只有這個人教出了三個絕頂高手~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金庸小說里沒有提到名字,不過貌似公認為是天龍八部里的逍遙子。
金庸小說里說他教三個徒弟個個都是絕頂高手,跟全真七子武當七俠相比完全不在一個檔次。雖然教出來的徒弟性格都有點扭曲,但這也不能說師父沒教好,有可能人家就喜歡這樣呢?
金庸筆下江湖上的武功,只能強身健體,保持健康。而天龍八部逍遙派的武功則直接改造人體,讓你獲得不敢想像的強大力量。在金庸小說中,江湖上是習武之人,稱俠客;而在天龍八部中,逍遙派是修煉之人,稱仙俠。
金庸小說里能創出這樣門派的逍遙子,你說牛不牛!
⑼ 哪位大俠能把秦時明月的小說發給我 謝謝啦!
秦時明月
秦時明月 百步飛劍
《百步飛劍》小說原著
秦時明月 百步飛劍
[序]
提劍追夢 (溫世仁)
從小我就很喜歡聽大人講武俠的故事,進入小學以後,看武俠漫畫是主要的消遣。1960年初,我進入初中,班上同學大多開始看武俠小說,當時的台灣正是武俠小說鼎盛的年代,武俠小說的作家和作品多不勝數。最初是下了課或是放假開始時,大夥馬上到武俠小說出租店報到,後來看得著迷了,連上學也在書包中放很多武俠小說,帶到教室看,記得有一次被老師發現,還集體被罰站了一個下午。
當時武俠小說的作家很多,比較出名的有如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上官鼎、蕭逸、慕容美等,多是我們比較常看的,後來金庸集各家大成,並加入以歷史年代和人物為背景的寫法,使武俠小說到了金庸的時代,幾乎定於一尊。
七○年代初期,金庸封筆不寫新的武俠小說,而著手整理和修訂已完成的十五部武俠名著。那時電視媒體也逐漸成為人們娛樂的主流,小說的熱潮已不如以往,看武俠小說的新讀者逐漸減少,傳統和新派武俠小說的發展,至此也告一段落,因此稱金庸的武俠著作為「空前絕後」,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那個年代,還有一位令人難忘的作家,就是古龍。古龍早期的武俠作品乏善可陳,但大約在金庸封筆的前後幾年,古龍的寫作有了變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他將偵探小說的手法融入武俠世界裡。古龍名著《小李飛刀》系統故事已運用了偵探小說的手法,後來古龍筆下的楚留香、陸小鳳、柳長街等主角,本質上是大俠也是大偵探。在古龍的武俠偵探小說(我如此形容它們)中,通常主角登場時,就有了很高的武功和智慧,在古代的時空背景中,與江湖中的邪惡勢力對抗,破解許多撲朔迷離的奇案。武俠小說刻畫的是鮮明的人物,偵探小說看重的是懸疑的布局和故事的發展。古龍中期的小說將這兩大特色融合得非常之好,寫出很精彩的小說,古龍是在金庸達到傳統及新派武俠小說的巔峰之後,第一個在武俠小說中有所突破的作家,尤其在處理人物之間的情感和對話上,古龍顯然有自己獨到的風格,可惜古龍英年早逝。
古龍過世後的十三四年間,由於各種媒體的大力發展,尤其是電子媒體的無遠弗屆,穿過國界,跨越文化,使小說的發展更加困難,新的武俠小說創作要超越金、古兩位大俠,談何容易!雖然有以溫瑞安為首的幾位新銳武俠小說作家仍在努力耕耘,但武俠小說卻很難回到當年的盛況與榮景。
自從成立明日工作室以來,我一直想寫武俠小說,一方面是自己的興趣,一方面武俠小說的確是中國的一種國粹,而最近(2003年)我在進行的一部武俠小說《秦時明月》預計分為八部來進行,主要歷史背景在秦代,我花了許多時間先進行歷史的閱讀、考證與情節布局,從荊珂刺秦開始講起,將當時的儒道和諸子百家思想融入其中,一直寫到秦亡。這是一次重大的嘗試,我始終深信,武俠是全世界華人共通的語言,值得發揚光大。
[秦時明月武俠系列]
第一部 荊珂外傳 二○○五年十二月七日出版
第二部 百步飛劍 二○○六年十二月七日出版
第三部 夜盡天明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第四部 諸子百家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第五部 萬里長城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第六部 焚書坑儒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第七部 始皇之死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第八部 亡秦必楚 陸續出版,敬請期待。
[秦時明月]荊珂外傳 故事提要
荊軻與麗姬,原是青梅竹馬,但麗姬的美貌,驚動天下,讓秦王得知而令齊王交出麗姬。麗姬被擄至秦宮後,方才得知懷有荊珂之子,為保荊軻血脈,麗姬委身秦宮。荊軻因失去麗姬而意志消沉,卻在山上遇見異獸而開竅頓悟,練成「驚天十八劍」。春去秋來,麗姬於秦宮產下荊珂之子——荊天明,秦王愛屋及烏,也視如己出。荊軻接受燕太子丹的刺秦重任,提了樊於期將軍的項上人頭與督亢地國獻給秦王,並欲籍此機會刺殺秦王。不料刺秦一事早被隨行的秦王首席護衛——衛庄通報秦王,任務失敗,荊軻與麗姬雙雙死於秦王宮殿,韓申受兩人所託攜其子荊天明逃出秦宮,秦王下令追殺昔子愛子荊天明,派出秦王四大護衛風林火山,日夜追趕。易水之寒,烏江之畔,蘆葦叢中一戰,韓申被四大高手之雙錘山刺殺身亡,幸賴天下第一劍——蓋聶及時趕到,施展百步飛劍後誅殺四大高手,荊天明始暫逃此劫。然經此一戰,蓋聶亦深重重傷,秦王的追殺動不因此而中斷,故人遺願,烈士重託,長夜無語,故情不滅,蓋聶挽著故人之子——荊天明,踏出了燕國邊境,向著不可知的歸處,前進……
第一章 濮陽之血
日昏黃,暮蒼茫。彤雲如絮,掠過黯淡的蒼穹,將天空劃出一道血口,染紅垂天雲翼,一隻淌血的孤雁,盤旋在瘡痍滿目的大地之上,悲涼靜肅地凝視著即將頹傾的濮陽樓堞。
名城遭戮,天地寂寂。
濮陽城門下,倉皇出逃的人群你擁我擠,人人帶著驚恐的神色與絕望的沉默,匯聚如灰色蟻陣,沿著晦澀的暮色流向蒼莽的荒野。即便攜家帶眷、托兒拽女,臉上流露著無盡的悲憤與不安,卻誰也不敢大聲喘口氣,彷彿因此便會招來數十萬強秦鐵騎的踐踏屠殺。
大難將至,人命如蟻。
「誰說亂世百姓最苦?他們至少還有逃難的機會,嗯哼,依我看,真不知強過咱們這些等死的小兵小卒多少倍哩!」一個頭倚牆角,眼瞥著逃難人潮的守城士兵嘲諷地向他身旁的同伴努了努嘴。
從他疲憊的面容向上望去,城樓門洞上方正中不偏不倚地刻著「濮陽」二字,古樸而飽經滄桑。
另一個士兵梛過身子,湊上去悄聲低語:「聽說這次秦國派來的大將是蒙驁,號稱百戰百勝,其人手段兇殘無比,曾攻下韓國十三座城池、魏國二十座城池呢。咱們濮陽如果落到他的手中,只怕是凶多吉少啊!」
先前那位士兵嘆道:「嘿,秦國無論誰來都夠咱們受的!聽說連大王都逃到野王去了!」
後一士兵驚道:「是嗎?連大王都逃離濮陽了?那咱們還守在這兒幹嘛?」
「當然要守!」一個長官模樣的人突然閃過身來,面如寒霜地盯著兩個士兵,口中一字一句凝肅定然地道,「大王雖走,當年我們還有公孫先生!」
他口中的「公孫先生」,正是當年濮陽城的軍事統帥公孫羽。此人本系衛國貴族,又是兵法名師鬼穀子的嫡傳弟子,不僅精通韜略,在劍術上也極有造詣,為當時劍術名家之一。秦軍攻衛,他是衛國將士中極少數決定戰到底的將領之一,所以衛君蟄居野王之前,已將守衛都城的重任交託給他。此時此刻,他卻是衛國所有不願屈從強秦之將士與民眾的最後希望所系。
城樓上的軍士相挑默然之際,推擠的城門邊隱隱掀起了一陣騷亂。一輛馬車自遠處隆隆疾馳而來,沖撞了慌亂不安的人群,馬車夫瘋了似的趕車,一鞭鞭落在嘶叫飛奔的馬背上,人群如潮水般向兩旁退縮。就在馬車即將沖過狹窄的城門口時,人群中有一個三四歲大的孩子,嘴裡叼著果子,一手甩脫了母親的牽絆,搖搖晃晃地向著疾馳的馬車沖過去,彷彿是要去摸摸飛揚矗立的馬鬃。那車夫看不見幼小孩子的身影,蒙眼疾奔的駿馬收剎不了腳步,眼看高舉的馬蹄即將落在孩子稚弱的身上,所有人都停下腳步,屏息驚視這慘不忍睹的一刻。
孩子在巨大的馬蹄陰影下驚惶地張大了嘴,果子從口中滾落在地。尖叫的人群瞬間一片死寂,只剩下孩子母親尖厲的驚喊聲劃破天際。血色殘陽也在這當口倏忽隱去,大地陷落在一片陰霾之中。
突然,一個人影如同閃電般滑過街心,利落地一手輕撥急撲而下的馬蹄,一手抄起驚魂未定的孩子,在眾人還來不及驚呼之際,霎時旋迴街角。此人是一青衿少年,他傲然佇立,彷彿未曾移動過半步,懷里卻多了個孩子。那疾馳的駿馬卻在同一瞬間躓踣了數步後,最終仍拖著車搖晃地離去。
守城的士兵個個看得張口結舌,這時,那孩子被少年從肘間放了下來,撲向路邊欣喜若狂的母親。此刻眾人方才看清那出手救人的青衿少年,竟不過十七八歲模樣,頭戴斗笠、身著布衣,雜在人群之中毫不起眼,就如逃難的普通農家少年一般。然而在暮色之中,卻隱隱可見他濃眉如劍,面容清癯,唇上一道短短的黑髭,竟透顯一番逼人的英氣。
那少年安撫過千恩萬謝的母親後,回首低聲輕語道:「走吧。」
「嗯」的一聲輕應,自少年身後閃出另一頂斗笠,斗笠下是一張稚氣未脫的臉。此刻眾人才注意到,少年身旁還跟隨著一位同樣打扮樸素的少女。這少女看來約莫十四五歲,眉目清秀,身姿婀娜,雖也是布衣斗笠,卻難掩其月貌花容。更難得的是其氣質嫻雅、落落大方,倚在少年跟前宛若一對璧人,看得眾人目醉心迷,一時竟忘了逃難的悲苦。少年便在眾人欽敬的神色中,由她拽著自己的衣擺,一路向城外而去。
兩人走出濮陽城約有里許,不約而同回過頭來望向遠處的城堞。迷茫的夜色之中,濮陽城上旌旗翻卷,籠罩著一片肅殺之氣。少女忽然低聲道:「不知道爺爺現在怎樣了?真希望他能隨我們一同去齊國……」
少年默然緩緩將頭側向了逐漸溶入墨色的西面,明亮的雙眸映著濃墨般的天色,凝視著茫茫荒野。
兩人隨著逃難的人潮一路向東迤邐而行,那正是去齊國的道路。
「戰國七雄」之中,齊國其時正是秦、楚之外最為強大的國家,又因遠離秦國,所以相對較為安定,衛國的百姓為避兵禍,首先考慮的便是逃往齊魯之地。
人群離開濮陽二十幾里地,正行到一處山口,忽然前方煙塵大起,蹄聲如雷。少年神色大變,沉聲道:「不好,想不到秦兵來得如此之快!」話音未落,只見扶老攜幼雜沓而來的逃難人潮,剎那間如大水沖激的蟻群般零落四散,疾行而來的秦兵鐵騎所經之處,嚎啕呼救聲不絕,許多不及閃避的老弱婦孺紛紛慘死在呼嘯飛馳而過的馬蹄之下。
少女緊拽著少年的衣袖驚叫道:「那些秦兵又在殘殺百姓了!」少年牙關緊咬,抓起少女的手腕施展輕功,幾個提縱便沖到了前面,閃身避入道旁的一株大樹後。
只見迎面而來的有近千名秦軍士卒,一個個如狼似虎、黑盔黑甲、戈戟如林、勢若瀑洪,正式遠途奔襲而來的最精銳的先鋒部隊。隊伍疾行,除了兵士的馬蹄聲外,竟再無一絲聲息,紀律之嚴整,令人驚嘆。
少年心中暗嘆:怪不得這些年秦國軍隊所向無敵,只看眼前這些訓練有素的秦兵,就遠非衛國軍隊可比。眼看秦兵越圍越多,四下秦軍猶在源源不斷地涌來,只怕再耽擱一會兒,後續大軍殺到,那時再想脫身就更是千難萬難了。那少年攜少女沿著小路匆匆奔向夜色。
兩人走了一個時辰,暮色漸濃,又走了一個時辰,只見月光下有一座山神廟,廟門虛掩,靜寂如死。少女臉色蒼白,偎著少年臂膀的身體微微瑟縮。少年上前扣了扣門環,無人應門。少年便伸出手去推,廟門「吱扭」一聲便開了。
他們二人躡手躡腳走入大殿,只見四處都是破敗的庭柱、幕簾,地上積灰盈寸,顯是久已斷絕香火。
少年又在大殿之中喚了兩聲,除了自己長長的迴音,這座陰森森的廟宇無任何回應。少年倚在少年身邊顫聲道:「大概、大概沒有人吧!我們就在這里坐坐。」少年在殿旁找到一個石墩,扶著少女坐下。隨即四處搜找了一些破木爛板,生起一堆火來,然後從自己身上拿出一瓶葯粉敷在少女腿上,又在自己的衣襟上撕下一片布條,為她綁扎傷口。
置身於這凄清的廟宇之中,少年身子打顫,心頭的恐懼之意總揮之不去。她抱膝獃獃看著火苗,半餉方才幽幽說道:「秦軍到底是來了,不知爺爺他們怎樣了。」
那少年聽出了她的擔心,雖然自己亦是憂慮滿腹,但他在少女面前卻不敢流露分毫,只好勸慰道:「先生用兵如神,濮陽城內還有十萬精兵,況且還有韓申大哥一旁相佐,秦軍遠襲疲憊、糧草難濟,如果攻城不下,很快就會退兵的,到那時我們再回濮陽去。」
這少年正是公孫羽門下弟子荊軻,少女則是公孫羽的孫女,名叫麗姬。麗姬幼時便隨祖父學習劍術,與荊軻以師兄妹相稱。
麗姬嘆口氣說道:「師兄,你看剛才那些秦軍有半點疲憊的模樣嗎?我們真的還能有回到濮陽的一天嗎?」荊軻道:「你不必多想,師父只是命我送你去齊國暫時避居,只等秦兵一退,我們自然要回濮陽。」
陰暗的廟殿里,火光明滅,麗姬想起了前一夜爺爺在自己的房中,就有閃爍的燭火,對她的殷殷囑咐:
「明天你就要跟著你師兄離開爺爺了,你年紀也不小了,爺爺有些話你要牢牢記住心裡。」公孫羽在麗姬的身旁坐下,凝視著麗姬輕柔卻沉穩地說著。
麗姬望著公孫羽凝重的表情,踹踹不安道:「爺爺的話,孫女一定不敢忘記……」
公孫羽點點頭說道:「此次秦國大軍來襲,爺爺身受衛君厚恩,不能不忠心以報。但是爺爺不想騙你,這一戰勝負難卜,爺爺並沒有多大的把握。」
「不會的,爺爺……」麗姬擔心地看看公孫羽。
公孫羽搖搖頭打斷了麗姬的話:「聽我說下去!秦王狼子野心,衛國又積弱不振,就算這一戰僥幸保全,秦國必定也會卷土重來。我們公孫家數代以來,子息單薄,你父母早逝,如今爺爺就剩你這么一個孫女,你一定不能再讓爺爺為你憂心了,懂嗎?」
麗姬點點頭,淚水悄悄滑落。
公孫羽假裝沒看到麗姬的淚水,輕輕撫著麗姬的額頭:「你知道爺爺為何把你託付給你師兄嗎?」
麗姬拭了拭淚,抬起頭來望著公孫羽。她突然發現一向嚴肅的爺爺,眼中流露著對她無微不至的關懷與了解。
「荊軻這孩子品行才能都好,就是性子急躁了些。你日後要好好規勸於他,知道嗎?」公孫羽不等麗姬答話,自顧自地說著,「切記,隱姓埋名,遁跡江湖,這輩子都不要再回到衛國來,萬一爺爺有什麼不測,也千萬不要妄想報仇,懂嗎?」
麗姬搖搖頭:「爺爺,您別再說了……」她心中感動萬分,沒想到自己隱藏已久的少女情懷,連荊軻都沒察覺到,爺爺卻都看在眼裡了。
「爺爺一定要說,因為再不說,也許就沒機會說了。」公孫羽深情地看著麗姬說道,「爺爺看得出你對荊軻的心,荊軻這孩子也值得爺爺託付,爺爺希望你們能夠平靜地度過一生,不要被國仇家恨所累,明白了嗎?」
麗姬緊抿雙唇,低頭不語。
公孫羽仰首長嘆:「天下紛亂,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已經太多了,爺爺不想你才剛剛開始的人生也陷入這樣的仇恨之中。」公孫羽說著從懷中取出一塊布帛,放在麗姬手中,「這是我公孫家家傳劍譜,還有爺爺一生武功心得的記載,你好好保存,千萬不要遺失了。」
麗姬想到這兒,轉身看看一旁的荊軻。荊軻卻神思恍惚,也正深陷在自己的回想之中。
荊軻想起的是此刻正伴隨在公孫羽身旁的,他的至交好友韓申。韓申是一位四處漫遊的墨家劍客,也是荊軻唯一的知己。他與韓申結識時的情景清晰如昨,那是一個落花滿地的秋晨。
那時候荊軻正跟著公孫羽先生習劍,那一天,他正在清掃門階上的落花,眼前突然出現一雙干凈的布鞋,順著布鞋衣衫看上去,他看到了一張青年人的笑臉。
韓申的笑容不燦爛,但很誠懇;他的眼睛不銳利,但很有神采;他看起來似乎不聰明,但有一種大智若愚的氣質,荊軻幾乎在剎那間便喜歡上了這個陌生人。
韓申看著這個掃地的少年,從他的勤勞里看出了他的執著。韓申喜歡執著的人,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持義不移、堅持到底的人。他為了追求理想,甚至不惜摩頂放踵、赴湯蹈火。
韓申對這個少年說,他來拜訪公孫羽先生。荊軻說師父就在書房裡。韓申道謝而去,不多時便走了出來。大約他覺得公孫羽過於嚴肅,不如面對這個年輕人那麼令人輕松。
荊軻看到韓申出來,便把掃帚放下,對這韓申天真地笑了。於是,他們就在這滿地的落花中坐下,席地暢談,直到日上三竿。荊軻要留韓申吃午飯,韓申從背囊里取出一壺酒,練劍的人聞到酒香,頓時精神大振。一個青年,一個少年,談著各自的所憎所愛,談著練劍的心得,以及對人生的感悟,不知不覺間,那酒壺全空了。
此時已是夕陽西下。院中的兩個年輕人談興正濃,彷彿久別重逢的知己。
過了幾日,韓申又來了。這樣的會面充滿了激情與喜悅,原來人與人之間的結交是講究緣分的。後來,韓申索性就在濮陽住了下來,為的是能與荊軻朝夕相處。
現在面臨強敵,韓申決定公孫羽一起死守濮陽,而他荊軻卻不能與朋友一起同生死、共患難,思之怎不令人悵然?
麗姬突然開口打斷了他的思緒:「爺爺的劍譜還在你懷中嗎?」荊軻聞言急忙伸手到懷中探摸,掏出一方寫滿小篆的素帛來,才鬆了一口氣道:「幸好剛才與秦兵交手時沒弄丟。」
麗姬點了點頭,她自出城之際,就將爺爺託付給她的劍譜交給了荊軻。荊軻沒有多問,理所當然地以為那是先生托她轉交給自己的。荊軻並不知道,在麗姬的心底,當她把劍譜慎重地交到荊軻厚實的掌心上時,她所交付的不僅僅是一部代表公孫家世代相傳的武功絕學,其中更安放著她一腔忐忑不安的少年情懷。
然而這一切,荊軻卻毫不知情。他永遠想著師父、想著國家、想著天下,他的心總是停駐在遙遠的理想之中,從而總在不經意間,和麗姬熾熱的眼光相錯而過。
知道劍譜未失,放下心來的麗姬早已疲憊不堪,擋不住深深倦意,靠著荊軻沉沉睡去。荊軻看著她清秀明媚,卻雙眉緊鎖的面容,不禁輕輕嘆息了一聲。
兩人在山中躲了幾日,因為不知山外情況如何,生怕遇到秦軍,不敢隨便走動,只得暫時棲身在山神廟中,幸好隨身帶了干糧,渴了飲些山泉,倒也一時無憂。
荊軻心中焦急,卻也無可奈何。這晚,兩人在大殿之中正睡意朦朧,忽聞廟外蹄聲紛亂、人聲嘈雜,兩人大吃一驚。荊軻急拉麗姬跳上龕台,躲入神像之後。
只聽許多人吵吵嚷嚷走入院中,一人道:「他娘的!一口氣跑了幾十里,老子的腿都快要跑斷了,到這兒喘口氣吧。」
荊軻聽他操著衛國口音,而且聲音很熟,正感驚疑,殿門已被踢開,一群人亂哄哄地闖了進來。荊軻偷眼看去,但見來人都是衛國士兵的打扮,身上大多血跡斑斑,甚是狼狽。為首一人濃眉大眼、相貌粗豪。荊軻看見他,大喜過望,立時從神像後跳了出來。
那伙人見大殿空盪無人,正自鬆了口氣,忽見半空中跳下一個人來,不禁驚惶失措,「嘩啦」一聲向後急退,手持兵刃准備迎敵。
此時麗姬也從神像後面跳出,歡叫道:「彭將軍!」
為首那人借著月光看清了兩人面目,也是驚喜萬分,叫道:「荊兄弟!麗姬小姐!」
此人名叫彭布,乃濮陽守城的一名軍官,經常到公孫府上去,三人早已相熟。
荊軻上前問道:「彭將軍,你怎麼到這里來了?」彭布「嘿」了一聲,頹然道:「濮陽已經失守,我們現在無家可歸啦!」
荊軻聞言大驚,抓住彭布的手叫道:「怎麼會這樣快?」彭布恨恨道:「西城先破,濮陽城隨之陷落!」荊軻顫聲道:「那……那我師父呢?」
彭布瞄了一眼一旁的麗姬,低頭不語。荊軻厲聲道:「到底怎麼了?你快說!」彭布嚇了一跳,他從未見過荊軻的眼神如此兇狠,囁嚅道:「公孫老先生已與城共亡了!」
荊軻只覺眼前一黑,險些栽倒,又聽得「撲通」一聲,原來麗姬聞言已昏死過去。荊軻急上前將她抱起,用手握住她的虎口,將自己的內力輸入其體內。
良久,麗姬才緩緩醒來,痴獃獃地看著荊軻的臉,突然抱住他放聲大哭。荊軻將眼淚吞下肚去,又問呆在一邊的彭佈道:「那韓申又如何了?」
彭佈道:「韓申兄弟與我們一起殺出城外後,就與大夥兒失散了。」荊軻悲痛之情稍緩,他知道憑韓申的武功,只要能出城就無大礙;而對公孫先生的殉國,他雖有心理准備,仍忍不住心痛如絞。
當下彭布緩緩講述了城破當日發生的慘劇。
公孫羽深知蒙驁乃秦國名將,擅用奇兵,故而命全城將士小心提放,加強戒備。熟料秦軍來勢迅猛,幾乎是剛剛出現在濮陽城外,後一刻已發動如狂潮般的猛攻。
戰塵蔽日,殺聲震天。
公孫羽指揮將士,依託高牆,奮力抵擋。怎奈敵眾我寡,十萬秦軍在震天動地的隆隆戰鼓聲中,一波一波地湧上來。戰至午時,西城守將戰死,副將臨陣逃亡,於是城牆被秦兵攻破,黑盔黑甲的秦軍大部隊從缺口處如潮水般涌進來。
公孫羽邊打邊退,直至無路可退,最後巍然挺立在內城城牆之上,衣袍帶血,面色慘白。他手中緊握一把銅劍,銳利的目光直視城下大呼殺來的敵軍。那股敵軍約有數百人,為首的是一名滿面胡須的彪形大漢,此人行動快捷如風,出手更是兇狠無比,無論面前的守軍如何拚命攔截,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
此人正是秦王四大侍衛之一的霹靂火。
公孫羽心中暗暗一沉。他知道霹靂火的武功十分了得。為了奪取濮陽這座城池,秦王嬴政除了派出大將蒙驁和十萬精兵之外,還專門派了貼身侍衛霹靂火率領一對侍衛督陣,可見他對公孫羽十分忌憚。
公孫羽深嘆一口氣,轉頭沉聲道:「韓兄弟。」
韓申大部走上前來。他神情嚴肅堅毅,一雙眼睛炯炯有光,他顯然是那種無論面臨何等困境,皆不輕言放棄之人。
公孫羽神情凝重,道:「濮陽陷落在即,韓兄弟請速帶這些弟兄離開。」說著,他用手一指彭布和僅存的數十名親兵。
眾人無不變色。韓申沉聲道:「公孫先生不和我們一同離去嗎?」
公孫羽斷然道:「城在人在,今日就是公孫羽以死報國的時候了。」韓申濃眉一皺,正欲勸說,公孫羽已經跳上台階,高聲道:「我拖住他們,你們快走。」
說完,他一挺手中銅劍,大步迎向敵人。
韓申一咬牙,他明白公孫羽的心意。公孫羽是一心求死,但卻不願讓那些朝夕相處的親兵也葬身戰場,故而讓他們火速撤離。
四下里秦軍正蜂擁而來,再稍遲片刻,恐怕誰都走不了。但韓申卻不忍舍下公孫先生,遂大喝一聲:「公孫先生,且讓晚輩來斷後!」
公孫羽見韓申如此,不由怒目圓睜,大聲喝道:「韓兄弟還不速速退下,莫讓老夫死不瞑目!」說著躍入秦軍兵陣之中,揮劍狂劈,秦兵紛紛倒下。
正當此時,隨著一聲怪嘯,秦軍中一個魁梧碩壯的身形越眾而出,手執長劍,連擋公孫羽一十九劍。此人即秦王四大護衛「風林火山」中的老三「霹靂火」。
霹靂火生得熊腰虎背,氣勢逼人,手中長劍舞得虎虎生風,向公孫羽逼來。公孫羽腳踏奇步,閃電挪移,大喝一聲,手腕一震,青銅劍如蛇吐信,化出萬道寒芒,想霹靂火刺去,霹靂火橫劍一擋,雙劍相交,登時迸出一串驚心動魄的金鐵之聲。
這邊,秦兵已將韓申圍住,另一隊秦兵則從四面將公孫羽包圍。公孫羽四方受敵,暗呼不妙,長劍上擋下封,左擋右格,配合祖師鬼穀子的奇妙步法,施盡渾身解數,一邊應付霹靂火連綿不斷、馳名江湖的騰雲劍式,另一邊又要提放秦王衛兵左右偷襲。
兵刃相擊聲不絕於耳,激戰更為慘烈。
鬥了半個時辰,雙方依舊不分勝負。公孫羽久經沙場,經驗豐富,雖然體力上不宜久戰,但仗著步法靈妙,招式精巧,不僅一人擋住了霹靂火的瘋狂進攻,而且也纏住了秦國士兵的襲擊。霹靂火正當壯年,力大如牛,戰了百多個回合,早已感到焦躁,猛然劍鋒兜轉,化作無數劍圈將公孫羽的青銅劍裹住,企圖以此纏住公孫羽的劍招,讓身旁的衛士能以多取勝。公孫羽凝神應戰,輕抖數朵劍花化解霹靂火的劍圈。就在這時,背後一陣鞭風襲來。公孫羽忙側身閃躲,銅劍猛不防被霹靂火的劍圈卷落,卻也在這危急之際,堪堪避過那來襲的凌厲一鞭。這時,公孫羽才知道,秦王為了攻打小小的濮陽,不但派了霹靂火,還派來了「風林火山」中的另一高手——蟒鞭林。
蟒鞭林眼見自己這神出鬼沒的一鞭未能擊中公孫羽,大吃一驚,他緊接著手腕一抖,長鞭迴旋,卷向公孫羽。與此同時,霹靂火的長劍也隨之橫掃過來。
公孫羽手中沒有兵器,已是吃了大虧;而且還是孤身面對兩個絕世高手,身邊又有秦兵圍攻,霎時他便身處絕境。然而,公孫羽此刻卻分外沉著冷靜,他右肘一擊,擊倒一個秦兵,順手奪過長戟,腳尖一點,身體凌空而起,長戟斜刺,已然撂倒三個秦兵,隨後戟柄向後一送,正好點在霹靂火的劍尖上。霹靂火只覺一股大力涌來,立即變招卸去勁力。而公孫羽毫不停頓,長戟一抽,以戟尖刺向蟒鞭林的胸口。蟒鞭林大驚,急忙回轉長鞭,捲住了公孫羽的長戟,用力向旁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