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德提出的三個哲學階段分別是什麼意思
這是……課本上有的內容啊。問這個問題,說明樓主不是哲學系學生,那麼又是怎麼了解到孔德的社會學內容的呢?言歸正傳:
一、神學階段,又名虛構階段,人們自由幻想,企圖探索萬物的內在本性;尋找現象的根源,追究事物的最後原因,要求獲得絕對的知識,但這是辦不到的事。於是他們便求助於超自然的力量——神來解釋,因此這時宗教在各種思想體系中佔主導地位。
二、形而上學階段,又名抽象階段,是神學階段的變相。這時人們以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來解釋一切,要求獲得關於事物本質的絕對知識,並獨斷地把這些抽象概念當成是絕對知識。
三、實證階段,又名科學階段。人們在實證階段承認不能獲得絕對的概念,於是不再探索宇宙的起源和目的,不再求知各種現象的內在原因,而只是藉助於推理和觀察,以便發現現象之間的不變的先後關系和相似關系,把一切事物的研究和解釋都局限於現象世界的范圍。
② 請從以下社會學家名單中選擇一名作者,查找並閱讀由其撰寫的一篇論文或一本圖書,人物:米德、孔德、哈維
額,論文不是在這里可以得到的。你想要專業的論文,那是需要花錢的。
個人建議:你自己去網路搜索,不要一起搜,1:你先搜人名,看網路,復制些有用的東西放在桌面。
2.搜他的一本知名的書籍,看看網評,然後找出書籍中非常經典的段子,繼續復制到桌面
3.這些經典段子,你自己的感受。(這個一般都是做最後總結的時候用的)
4.去網路找一篇現成的類似的文章,你看看人家的布局怎麼做的
5.在網上搜素你需要的一些素材,繼續復制到桌面
6.把這些東西按照你自己需要的順序或者是覺得應該的順序排列起來,一點點復制到WORD里
7,刪選和添加,把你覺得需要完善的東西加上。
8.署名。。。額,這個就算是你的原創了。
③ 奧古斯特·孔德的人物概述
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孔德」舊一譯「喀謨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和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為著名的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的秘書。1830年,《實證哲學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後其他各卷(共四卷)陸續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1844年孔德遇到對其理論發生重大影響的德克洛蒂爾德·德沃。受德沃影響,孔德創立「人道教」,並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實證主義學會」。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指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會應該是人人都有實證思想,企業家或科學家當主管,科學用來指導生活,沒有戰爭,很有秩序的工業社會。在那兒,大家有統一的信仰,教權很重,人人都輕視世俗中按才智區分的地位,而重視精神上的地位。
過去的社會和此時的社會是不完美的。但會進化到理想社會中去。進化的動力是差異性。個人無法改變歷史。社會大於個人,語言、宗教、所有制、人數與財富,都在傳承、支撐著社會。分工對社會有利有弊,社會現象之間彼此聯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會會自動實現。
④ 近代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有 多選 A.孔斯坦 B.邊沁 C.孔德 D.斯賓塞 E.羅爾斯
參考\x0949、你永遠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時候的樣子,因為只有你不在我身邊的時候,我才最寂寞.
⑤ 小說裡面的英雄人物是作家如何捏造的
人物的性格都是現實生活中有的,他們都是有人性的。他們的英雄事跡也是來自於真正的英雄。一切都是借鑒現實而後經過加工寫出來的,絕對不是捏造。
你試著想想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你絕對想不出來,你即使想出來了,試著對比一下,他絕對存在於現實中。
⑥ 人文主義發展的階段特徵
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可大約分為:西塞羅時代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
這三個階段的人文主義——差異:具體內容
共性:然就它們的基本性格而言,皆不能擔當領導西方文化生命的使命。
——因為它們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與不足。
①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一概念,成立在西塞羅時期的羅馬,故西塞羅是西方文化史上第一個意識到人文主義內容及其價值的人。
他之所以有這種自覺的意識,牟宗三認為:「是由於羅馬原是一野蠻民族」,故西塞羅的人文主義自覺「正表示野蠻無文的民族開始自覺到自己之野蠻,自己之純為赤裸裸的原始生命之不足,反省到自己之寒傖,而想要過一種有文化的生活。……西塞羅的人文主義,正盡了這個責任。」但因這個責任只落實在「現實生活之重自由、尊理性、富美感,這種廣泛意義的生活情調」之上,因此,這時的人文主義只注意到廣度方面的禮儀規范之上,並沒有由此復向內向深處開發,以彰顯出人文主義得以成立的文化生命的最後根據。
此時的人文主義自覺,正如唐君毅所說,是基於由外在的觀解而來的補漏救弊,並非直接從人之自身而要求自立起來。
這實際上並不是自覺,而是他覺,依他而覺。
這樣一來,此時的人文主義則既有其成就,亦有其限制。
其成就在:這種人文主義能極成有教養、合規范的社會政治生活;
其限制在:這種有教養、合規范的社會政治生活,只是外在的重秩序、尚和諧,實不能凝聚收攝於人的生命中而得以最後的貞定。
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所成就只是外在的、形式的、美的人間境觀,而這種美的人間境觀因是外在的、形式的,因而是鬆散的、虛脫的,隨時可以滑墜墮落。
這是因為,人文主義若只落實在現實的生活情調之上,即是鬆散的、無「本」的,而無「本」,則自身並不能挺立得住。
②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
在這個時期人文主義之得到世界的意義。
但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依然承繼了人文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的發展傳統——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桎梏的對峙和超脫。
故此時的人文主義還是停留在外在比照之後的補救,而不是人自身的自覺自立。
Renanissance的本來意思是「人的再生」,即把人從神的蟄伏之下解救出來。
所謂「再生」——就是:「對於現實的人生,現實的自我,個性的自我,有一種春天之情的喜悅感,而且有一種現實的人間愛」。
這樣,因重視個性的自我,人的普遍的理性的一面被忽略,而特別重視人的氣質性的一面。
因此,可以說,此時的人文主義因對治基督神學而標舉的人的再生,實乃對人的才情等氣質之性的肯定。
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有很多在才情上表現其創造力的科學家、藝術家。對人的特殊的氣質之性的肯定,同西塞羅時期的人文主義尚只停留在外在的和諧的社會政治生活的美的境觀之上,可以說是更進一步地收攝到人自身上來,這是人文主義發展中的一大進步,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最大成就,因為對於人文主義來說,這是逐漸回歸到「人」這個「本」上來了。
但必然指出的是:人文主義對生命的反省若只到這種程度,而把人文主義得以成立之「本」建基在人的氣質之性上,則依然有其不可克服的限制。
這種限制——主要表現在:此時的人文主義尚不能由個性之我進一步內透反顯出一個與「神」通的普遍的自我。
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總是同基督教神學對顯而成立,其個中關鍵是:此時的「人」,即個性自我只是一個渾淪的整全,尚缺乏反省的破裂、超越的分解的內在工夫,而見一個超越的普遍自我,以作為個性自我的領導原則。
這樣一來,「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雖表示人性的覺醒,個性自我的覺醒,然其所謂人性仍只是對自神本落下來而說,而落下來自其自身而觀之,又只是一個渾淪的泛說,而個性自我亦只是一個渾淪的整全,因此亦只偏於就才情氣而說」。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彩由此出焉,其流弊亦由此出焉。其精彩處乃在:能盡人之才情的個性創造,而產生出偉大的科學和藝術;而另一方面,正如唐君毅所言,也使得「人之一切自然本能,蠻性的權利意志,向外征服欲,得一盡量表現之機會;而形成近代文化中另一種人之神性與其獸性之糾纏」。這便是其流弊之所在。
③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是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的知性」的反抗而成立。
而啟蒙思想則是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反省而作的凝斂、收縮與沉著。前面說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執著於生命個性的歡欣而成就了偉大的科學和藝術,但這種成就是基於個體生命對大自然的愛好與追逐,它並沒有收縮回來在主體內作一超越的反省與分解。
因此,這個時期的科學成就大多尚處於經驗層面,而科學之所以為科學的知識之學並沒有成立。啟蒙思想就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那種個體生命的愛好中收縮回來,沉著而為知性的精神。所謂知性,就是邏輯數學所規定的「思想主體」(注意,這個「思想主體」並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因為它——若按康德的哲學來講——實只是一些先天形式,如時空或范疇,如質、量、關系、模態的范疇等,故它是普遍的、客觀的、抽象的。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
這樣一來,「知性」一出現——「則人之心靈之具體而渾全的活動即被破裂分解而為各方面的形態。知性與直覺分開。
因此,了解人的本質亦以『抽象的理性』視為人之本質」。主體為純知性,客體為純自然,知性為知識得以可能的條件,這種收縮回來的基於主體的超越的反省與分解,使得「學之為學」的知識之學得以成立。這是啟蒙思想的最大貢獻。
但另一方面,使得啟蒙思想脫離了人文主義的母體,而成為「非人文的」。因為,若僅以「抽象的知性」視為人的本質,則勢必將人的豐富而質實的內容拉空,而人文主義必須從整全性、豐富性和質實性來看人。這是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者起來反抗啟蒙思想的根本原因。
十八世紀德國的人文主義起初是由一批文學家所發起,被稱為狂飆運動。
他們從一種新的生命感情出發,而反對啟蒙思想的「抽象知性」的僵化、空疏。
盡管狂飆運動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一樣,均是從一種生命之情而進入,但狂飆運動有進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地方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與中世紀的神本對立,與宗教不相融;而狂飆運動則通過對生命的深深體驗,則見出了宇宙大生命的無限性與彌漫性,從而有一種泛神論的傾向。
盡管這與真正的宗教精神尚有很大的距離,但可以見出此時的人文主義與神本並非絕對地不相容了。
但這,正如牟宗三所言,畢竟是基於文學情調的主體主義的浪漫精神,這是一種絕對的主觀主義,然人文主義必須由主觀主義而進到客觀主義,主體的客觀主義。
後來的萊辛、歌德適時地提出「人格」的概念,就是要把人文主義由主觀主義向客觀主義牽引。 他們借用柏拉圖哲學中的Idea(理型)概念,把「人格」作為生命的理型而內在化於生命之中,導入人文主義之中,從而使人文主義克服主觀主義的浪漫精神而走向客觀主義。
這樣,人在其自身之中有其內在的形成法則,各個人都是從內的無限發展達到其整嚴規定的個性。
「有了人格概念,先把自己的生命內在地客觀化,然後始能肯定人間的一切人文活動,見出其能完成人格的教養作用。這就是移向客觀主義」。
所以,在歌德的基於人格的人文主義看來,人格的發展是個性,同時也是整全性。完全的個性,不能不是「全人」,但不是全知全能,而是人的一切能力都得到充分而健全的發展。
這便克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因對單純個性的喜悅,而使得人的能力雖得以充分發展,卻又與獸性相糾纏的弊端。
這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最大貢獻。
然而,歌德等人根據柏拉圖哲學的「理型」而提出「人格」的概念來進入人文主義,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的。生命誠然要客觀化,從而開出其意義與價值。但歌德等人取途於柏拉圖的「理型」,則是不夠的,因為柏拉圖的「理型」是從對象方面,以一種美學情調的觀解,再佐以邏輯思辯,而把握的「體性學的有」,一種純「形式的有」。
這是一種思辯哲學,由此而進入人文主義並不能盡其全蘊,因為人文主義必須依仗生命自身的覺悟而開啟一個質實的居間領域。
也就是說,依據柏拉圖的「理型」而提出的「人格」概念並不能盡人性主體之切義,不能樹立人之為人的「道德主體性」,並以之真正開辟出價值之源與理想之源。
⑦ 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
一、文藝復興時代
以佛羅倫薩為中心.拉丁文是共享文字.
一般來說,西方思想分成三種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種模式是超越自然的,焦點在上帝,人是上帝創造的一部份;第二種模式是自然的,焦點集中於自然,即科學的模式,人是自然秩序的一部份;第三種模式是人文主義的模式,焦點是人,以人的經驗作為人對自己、對上帝、對自然了解的出發點.
這種區分只是可以用多種方式組合的三種傾向之間的區分,沒有嚴格的界線,更不是如孔德的三階段規律的另一個翻版:人文主義模式超越神學模式、科學模式又超越人文主義模式,因為這三種模式都陸續有代表,繼續發揮影響力,它們之間的關系在競相自稱壟斷真理與不同形式的共存之間搖擺.
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尖銳攻擊經院哲學的,是它們一心撲在邏輯范疇和形上學的問題,其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脫離人的日常生活.不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並不想用另一種哲學思想來代替經院哲學,他們只想把經院哲學所忽略的作用復活起來.
人文主義討論中最喜歡談到的話題,就是積極活躍的生活、和沈思默想的生活孰優孰劣?沈思默想的生活不再像中世紀占據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個話題是命運的無常,和拒絕對之屈服的精神.這種要制服命運的決心,產生對人的個性和自我意識的興趣,因此肖像畫、自畫像、傳記和自傳數目越來越多,而且是用寫實筆法,而不是象徵或比喻風格.
我們無法迴避奧古斯丁筆下充滿罪惡的存在,與文藝復興時期對人的看法之間的沖突.大多數文藝復興人沒有對這沖突困擾,繼續把信仰基督教視為理所當然.
至於少數感到困惑的,可以採取兩條道路:新伯拉圖主義和聖經人文主義,它們以不同方式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中的宗教因素.
新伯拉圖主義認為和諧勻稱是宇宙的根本原則,人通過沈思默想這種最高的人類活動,可同這兩個原則求得一致,這種信念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宇宙的等級層次中,人是創造的中心,同所有已被創造的東西聯系的環節,是屬於物質的較低層次,但仍能夠再提高自己與上帝求得相通.
從新伯拉圖主義很容易走到神秘主義,所以文藝復興對魔術、占星術也很著迷,並有興趣於畢達哥拉斯式數字象徵主義、神話及寓言,這都對歐洲的文學藝術產生深刻的影響.
聖經人文主義,就是把人文主義的治學方法應用到聖經的文本、以及教會元老著作的研究.對他們而言,文藝復興盡管以人為中心,但宗教性不一定就弱.聖經人文主義以北歐為主,也因此,北歐就成為宗教改革運動最主要的泉源之一,許多基督教人文主義者開始都抱有改革教會的目的,他們認為精通古典研究,並把它用於聖經,是恢復基督教導的本來面目的鑰匙.而且,路德對牧師的中間角色,以及他堅持個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很可以被看做是人文主義的自然發展,正如他堅持把聖經譯成各國當地語言一樣.
日耳曼境內,路德對初生的民族感情有吸引力,但出了日耳曼,其它基督教人文主義者要追隨他,至少得排除兩大障礙:1.路德在放棄教會傳統與信念方面,越來越走極端,最後乾脆與教會決裂.2.路德和卡爾文復活了對人的罪惡本性 的強調;這最後會與人文主義徹底不兼容.
布克哈特有句名言:文藝復興,是在發現世界、發現人.回歸自然、回歸古人,是一切看的見的景物的模仿者.
他們描繪具體而普遍的東西,把普遍真理與具體經驗結合.
1527羅馬遭到洗城之劫後,那布勒斯與佛羅倫薩繼之遭到圍城之難,接著又是飢荒與鼠疫.義大利剩下最後的一個共和國是威尼斯,它能倖存是因為善於適應時勢的變化.
當布勒哲爾畫《死神的勝利》之時,早期人文主義對人的尊嚴和創造力的信心肯定,成了對實際狀況的一種諷刺.這種諷刺會在十八九世紀對進步的信心,到二十世紀瓦解後,再度出現.在這種幻滅中若仍要堅持信念,就得安於悲劇.這就是出現莎士比亞悲劇的背後原因.莎士比亞不再相信勇氣、美德能掌握命運,人所能做的,不過是以堅毅不拔的態度面對他的失敗.
共和國公民精神的失敗,也導引出馬基維利的《君王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他們看待人物,不再如新伯拉圖:像神,或米開朗機羅:像英雄.不過,盡管如此,人仍位居中心.
宗教戰爭期間,不管新教改革、或天主教反改革,都著手壓制人的精神自由,也不再強調今生今世的生活.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按其性質來說,是屬於個人主義的,因此作為歷史力量,它有明顯的軟弱性,而當某些人組織起來把它當作異端邪說或虛妄幻想加以壓抑時,這種軟弱性就更加明顯了,但是,它所代表的思想,他對人的經驗和價值的中心地位,對人的尊嚴的堅持,力量是太大了,它們一旦被恢復和重新提出,就無法加以永遠的壓制,盡管在十六世紀末要認識到這一點是困難的,但是未來站在它們這一邊.
二、啟蒙時代
文化批評家、宗教懷疑派、政治改革派的鬆散、非正式、完全無組織的聯合,巴黎是中心,法語是共享語言.
啟蒙時代開啟之前,已經有哥白尼與伽利略、培根,探險航海.
宗教戰爭,使所有思想開始跟神學分家.笛卡耳、史賓諾沙,以及霍布斯.霍布斯把道德社會的基礎置於自我保存,最能看出英國內戰造成的焦慮感.
啟蒙時代開始的十八世紀,開始從宗教戰爭的懷疑論走出,其樂觀,是建立在試驗性科學.培根曾在十七世紀時預料到此點,他於1626年去世,結果牛頓誕生了.牛頓生於1642年,死於1727年.大自然開始從神秘中走出,變成可知.
啟蒙運動影響力最大的,是運用自然科學的沖擊力,讓人文學科也脫離神秘的宗教啟示.
洛克:政府是一種契約關系,信託是可以撤回的.因此幫英國革命提出辯解.洛克反對笛卡耳所說的人類思想來自天生,他認為來自我們的感官印象.他像牛頓發現自然世界的科學規律一樣,發現人心的科學規律.
牛頓和洛克都是英國人,他們在啟蒙運動第一期發揮很大的影響力.這是英國比較早享受到自由的結果.
啟蒙時代開始攻擊笛卡耳的唯理論.他們談到理性,都是在談對智力批判性、破壞性的運用,而不是它建立邏輯體系的能力.他們是經驗論者.
因此啟蒙時代和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是有連續性、而不是同一性的.他們的解決辦法不同.文藝復興仍可把古典思想和哲學,跟基督教信念、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或多少互相容納起來,神聖,仍是他們的中心主題.
而啟蒙時期,宗教復興已經失去了勢頭了.盡管宗教建立起來的權力結構仍舊存在,包括財富、迫害異己、剝奪思想自由、壟斷教育等等.因此啟蒙人士,對教會用盡力量攻擊的.
如今他們可以得到自然主義的宇宙觀、成功的科學方法,以及批判、懷疑、經驗主義的支持,這種用新的思想方法擴大到人類狀況和人類社會的改造,是一門人和社會的科學.
而伏爾泰或牛頓,其實都是對上帝虔敬的人.只是他們從人類是墮落救贖的面向,轉到上帝的慈愛,一種更跟自然宗教(我們或可稱為創造論,韻琳注)結合的觀點.
當然這種批判理性,也就用於權威、傳統、習俗,不管它們是來自宗教、法律、政府、還是社會習慣方面的.提出問題、要求進行實驗、不接受過去一貫所作所為或所說所想的東西,就是啟蒙時代的方法論與時代精神.
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有雄心,想為人類和社會研究,做牛頓在十七世紀為自然研究做的事,這樣一個設想的形成本身,就是他們最大膽、最有影響的思想之一,已經成為人文主義傳統的一部份.啟蒙運動成敗參半的紀錄,對後世是有預言效果的.
經濟學:杜爾戈、亞當‧思密
孟德思鳩:「法意」可說是現代社會學的啟蒙,對氣候、法律、宗教、治理原則、過去事例、習慣風俗等等形成社會總精神的一切進行了比較性的研究.盡管這會導致社會決定論、歷史相對論,他卻將自由在道德上的必要性,置於決定論相對論之上,而他也違反自身前後邏輯的,堅持反對專制統治,認為它是不合道德的.對英國憲法分析出「分權」的基礎.
在人性的心理和道德分析方面,沒有取得像在社會分析方面那樣多的成功.
十七世紀的理性時代和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最大的差別,就是啟蒙時代推翻理性前提,提出經驗論.
休謨使用理性一詞,只限於得出思想關連的推論和辨別真假,同道德判斷所關心的行動、價值、動機和感情,都沒有關系.道德的前提,是感情——追求快樂幸福、迴避痛苦不幸,我們認可動機行為,均來自感情,而非理性或天啟.任何信念或價值,除了人類經驗,沒有別的.因此要找到最大多數人都想要的幸福.「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比之「契約」,對政治、政府、法律來說,是個更好的基礎.
休謨影響了下一代的邊沁,他在法國大革命1789年出版的《道德原則與立法工作入門》中提出,立法和制度的試金石,是能否最大限度的增進最大多數的幸福,後來就成為他和哲學界激進份子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鼓吹的立法、政治、經濟改革的動力.
啟蒙時代的新轉折,是魯索.魯索聲稱,從感情、感覺、心靈學到的經驗的教訓,是理性心智永遠學不到的真理,也是唯一能提供正確行動指導的真理. 魯索刺激了情感的復活和對感性的崇拜.
道德的根源不是理性,也不是自我利益與公共利益的一致、或功利原則,而是「內心的呼聲」.痛恨文明社會的腐蝕性,要回返自然,人性本善是大自然的意志,道德來自沒有教化的良心.因此跟人是墮落有罪的徹底對立.
根據他的觀點創作的「社會契約論」,推導而出:主權在民、全體人民,全體人民要盡力表達普遍意願.他是第一個闡釋人民主權的人,其它啟蒙思想家矚目於開明的君主政體,不信任民主政體.魯索的政治觀點和他的人性論一致.
鮑姆加登美學史,讓美學獨立出來.
溫克爾曼開創了藝術史.
十八世紀七零年代,在德國出現了狂飆運動,反對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譴責理性主義把感情的自發性、人的個性、天才的靈感從屬於冷冰冰的古典主義理性化規則和不自然的趣味.他們也反對法國霸權.
代表人物是哥德.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赫德.將科學研究的理性方法,跟人類現象研究分開,研究人類,英通過歷史科學:群體和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法律、文學、宗教信仰、神話和象徵、制度等,認為每一個時期、民族、文化、社會按期特點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普遍理想與普遍人性,有的只是多元性,強調個別性、多樣化.
這種知識領域需從內部掌握,透過想像性的同情,把自己放在其活動的人類群體或社會之中.
最後是康德,康德書房中的肖像是魯索.
康德溝通了理性與經驗.他的哲學研究一樣集中於人,而不是超驗的或自然的世界.人的思考、人的經驗、人的想像力創造.我們所能知道的只是在人的經驗中接觸到的東西,人的思考能力對待經驗不是隨便任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范疇,這就是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之間的橋梁.
而後出現了美國獨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啟蒙運動是思想革命,他的對象是知識分子,除了魯索,對群眾並不信任,但它對舊制度的破壞,使革命成為可能.法國革命主要並不是意識型態的,是很多現實因素的結合,但激進派用了啟蒙運動的思想,把它變成了口號:公民、社會契約、普遍意願、人權、以及自由平等博愛.
文藝復興時代以反人文主義的宗教戰爭做結.啟蒙時代以反人文主義的恐怖統治做結.
三、十九世紀(1789-1914)
理性、自由在政治和經濟上的運用,使這個階段永遠的影響了二十世紀.當時的人相信,讓所有的人的能量徹底釋放,世界會永遠進步向前,充滿了樂觀的心情.
科學替代哲學和收到挑戰的宗教,提供精神上的保障和對大自然的掌握,牛頓當年尋找的「原動力」,被從神學中釋放,而用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來解釋.
孔德企圖把自然科學中奏效的方法,應用到社會和道德研究.思賓賽和馬克斯都自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得出了可以與牛頓的運動定律相比的一套決定論定律,不容有偶然性、神的干預或個人選擇的餘地.達爾文則廢除了自然科學與人的研究的分界線.
達爾文的理論基礎是進化和進化過程中的自然選擇過程觀點,這結束了人的特殊地位,把人與動物等同.
法國:政治上的運用
第一個預見到平等的要求是無法抗拒的,並且繼續提出民主將會有什麼後果的,是年輕的諾曼貴族托克維爾,1825出版《美國的民主》,從他對美國的觀察,他預見到「為了要保障平等,人們會要求增加國家的中央集權,從而即使出於無心,也會造成新的形式的暴政,他們為了要平等而謀求自由,但是平等越是藉自由之助而確立,自由本身就越難獲得,這適成反比.」「人們越來越指望國家,為他們提供安全,預見到他們的需要而供應他們必需品,便利他們的娛樂,指導他們的工業,規定他們財產的繼承和遺產的分配,只差沒有為他們代勞省得他們思想和生活了.」「或許這正是上帝的意旨,寧可讓全體人類得到程度稍差的幸福,不讓少數人達到十全十美的邊緣.」托克維爾認為擁護自由就是擁護人類的尊嚴,因此他終生致力於參與反對黨、強調分權.但他親眼目睹短命的第二共和國1848-1852 之後,政府被拿破崙的政變推翻,他以拿破崙三世的稱號建立了第一個全民表決的獨裁政體,第二共和國把選民從二十萬擴大到九百萬,但是新選民心甘情願的把權力交給那個對人人許諾一切的人,而他唯一的本錢就是有一個偉大的名字.他代表了條件平等和暴政權力的結合.
托克維爾因此寫書證明,中央集權化政府機構不是革命創造的,而是革命之前的舊制度建立的,法國革命不但沒有推翻它,反而繼續了它,政權變異,但中央集權的結構依然故我.
社會主義則更往前進一步.原先社會主義者基於人道主義一直強調財富和機會的不平等,但馬爾薩斯闡明工資不能調高到超過維持生活的水平,否則任何增長都會因為它帶來的人口增長而抵銷掉.
直到馬克斯才把社會主義放到另一個不同但堅實的基礎上,他引用的是歷史決定論.其實這基礎跟人文主義傳統正好背道而馳,但馬克斯創造了對待社會和歷史的全新態度,給人類知識一個新途徑.
德國:藝術上的運用
德國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在藝術中找到表現途徑,音樂達到了完美的古典形式,把人類的深刻感情和新形式發展中的無與倫比的創新力量做了完美的結合.
哥德可以代表這個時期的特點.刻意培養平衡與和諧,讓文學和其它學科結合,研究自然科學,用客觀世界來制約過度主觀的時代通病,因著科學研究,也就有了有機體的觀念,不相信機械原理可以用到任何活的東西,也不相信可以用分析的方法,把有機生命本體存在分解開來.
制約自然中的形式規律,和制約一首詩、一支曲子或者一件藝術品的形式規律是一樣的.人應當把所有能力——感官、理性、想像力、理解力——發展成為一種真正的統一體,他對其中任何一種能力本身都不信任,不論是想像的、還是抽象的、或者是意志的.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席勒.
在他們的影響之下,德國對思想塑造生活的力量、以及個人自我修養的能力有著共同的信仰.
席勒特別相信,藝術形式——在他身上自然是詩歌和戲劇——的經驗比別的東西更能喚醒人們,「通過美的晨門,我們進入真的領域.」
德國因著重視自我修養,所以被托克維爾和彌爾批評不關心不投入時局.
洪堡投入教育.
至於施萊馬赫,對日耳曼新教影響僅次於路德.
他提出一種人文主義觀點的宗教,對上帝的信仰不是通過神學論據或者基督教教條——通過基督的受難而獲贖罪——而是來自個人的人性意識:「個人內心中神的最高指示,邀請到時間領域之外去過不朽的生活,不受時間的嚴格規律的約束.」要發現人內心中會起作用的神,也就是人性最崇高的發現,需要有意識通過培養一個人的內心生活,並在行為中表現出來.這是「感覺的神學」. (赫德、黑格爾、馬克斯)
英國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英國詩歌的偉大主題.隨著工業化的污染,這主題更被加強了.雪萊、濟慈、華茲華斯.
柯立芝矯正之前邊沁的觀點,認為邊沁觀點只能用於經濟,但對社會與歷史與文化的哲學,柯立芝強調有機的觀點,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已嚴重忽略了人之身為人的價值.
彌爾非常欣賞柯立芝.彌爾的「論自由」.
如果僅僅強調一般男女能夠達到尊嚴、善良和偉大的潛在能力,而忽視我們大多數人是有分裂人格的,很少人能夠達到人應當達到的程度,那麼,這樣一種人文主義就是淺薄、說不通的.
小說家就是在扮演這個角色.透過小說呈現出醜陋人性與苦難世界.
女作家喬治‧愛略特,和詩歌、評論家阿諾德.
評論家拉斯金、莫里斯對社會中產階級的批判.
一般稱呼一八七0到一九一四年這個時期是自由主義的頂峰時期是完全有理由的,人文主義傳統對此做了不少貢獻.但是此後它就喪失了繼續成長的力量和氣勢.貿易保護主義、社會主義、帝國主義紛起.
四、二十世紀
1883年,丹麥批評家布蘭迪斯(George Brandes)出版《取得現代突破的人們》(Men of the Modern Breakthrough),從此「現代」一詞流行起來. 尼采激起對非理性的著迷,伯格森的直覺主義、索列爾的暴力說、弗洛伊德對無意識和夢境的探索.以及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崇拜,進行各種試驗,一場感官的混亂.這一切都對人文主義傳統造成混亂,因為沒有客觀性對主觀性的制約.
瑞典戲劇家斯特林堡(1849-1912),劇中的人物:「 由於他們是現代的角色.比以前更強烈的歇斯底里、分裂的、動搖的,他們是過去和現代的結合、書本和報紙的點滴、人性的殘片、上等服裝的破爛、拼湊在一起,就像在人的靈魂中一樣.」他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場地獄危機、一場精神崩潰.(他影響了伯格曼)他的讀者群在戰後大量出現.
簡而言之,開始出現異化、無連續性、非理性、分裂化、經常絕望的世界觀,來代替理性、樂觀與秩序.
人類學、社會學和歷史學是不能分家的,否則各自都有偏狹化的危險.
現代社會學的兩個領袖人物,塗爾干按照法國理性主義傳統,對歷史表現出不信任,偏向以定義和分析來進行研究;韋伯則按照德國的歷史主義傳統,對定義表現出不信任,偏向於根據歷史情況來進行理論探討.前者是讓社會學變成實證理性科學,要讓社會學超脫歷史人文的主觀性,後者則是要將它與歷史人文結合起來.
宗教心理學:威廉‧詹姆士,容格
心理學:弗洛伊德、阿德勒
現代藝術文學透過他們的新形式,實現雙重革命:一是承認人類的分裂本性和非理性因素,在個人生活和社會所起的作用,二是承認意識的破碎性、經驗的曖昧性和真理的相對性.
於是,構成人文主義的新版本出現了.
但文人主義的核心要素不變:那就是1.人為中心,2.人有價值與尊嚴,為了讓人有價值與尊嚴,需透過教育和爭取自由,讓人有選擇能力與意志自由.3.重視思想,既不讓思想孤立於社會和歷史背景,也不想簡單的歸因,不管是歸因於階級利益、經濟利益、性或其它本能沖動.
理性既成為人文主義的核心,也成為辯論的主題,它一再被拿出來辯論:到底它的范圍和成就是什麼?魯索和哥德就已對過份高抬理性提出質疑了.極端的理性和非理性都有違人文思想所需要的平衡性.
人文思想核心要素的三點,都不妨害人文主義擁有宗教向度.歷史以多次證明教跟人文思想的結合.人文思想跟宗教最不同可畫出界線的地方,其實不在世俗性,而是在人類墮落的理論、和人文主義對人類能力的信任.這兩個極端的例子,顯現在神學家巴特堅持人和上帝之間沒有通路、和羅素堅持人類必須完全依靠自己,在對人類充滿敵意的宇宙中,為理想奮斗,也只有理想是值得尊敬的.
在這兩種極端之間,充滿宗教與人文思想的結合.從伊拉斯膜斯的人文主義治學方法,到自然宗教、感情宗教,甚至會跟不可知論結合.
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和尼布爾的基督教現實主義、史懷哲的尊重生命、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全都兼容,甚至是他們哲學思想中的必要成分.
任何形式的人文主義者,若相信宇宙中存在一個比我們自己偉大的力量,並可以指望他給我們幫助,就結合了宗教信仰.
二十世紀的人文主義還要面對的另一個大課題,就是它跟科學之間的關系.研究人永遠不能等同於研究人的生理載體. 最初由維科提出,而後伏爾泰、卡西爾等德國思想家,到克羅齊、柯林烏發展的觀點,一再提出自然世界以外的人類文化世界,它需要用人文學,也就是社會科學來掌握和了解.哥德主張的平衡,正是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統一.
二十世紀人文主義面對的未來,正是需要把這種大分家的情勢結束,二者結合、又能不失各自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五、人文主義的未來
在十九世紀八零年代到二十世紀三零年代之間,一種新版本的人文主義開始出現,打破了較早時期的樂觀假定,認為出發點應該是承認人性的雙重性質,承認個人和社會身上的非理性力量,這是由易卜生、弗洛伊德、韋伯這樣的先驅者早就闡明了的.
任何一種關於人的哲學,在經過了二十世紀中期以後,沒有一種能保持完整無損的,同人文主義的觀點一樣,基督教、馬克斯主義、科學的觀點都是這樣,都要經過一番斗爭,才能認識到這一歷史時期的經歷所揭示的人類苦難的深沈和人性邪惡的不可測.因此勢必會有新版本出現.
有人宣稱人文主義是屬於資產階級個人主義階段的一種意識型態,但這種情況只在人文主義歷史中的某個階段出現,不僅古代世界的人文主義、或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都無法套入這種說法中;它還明顯忽略掉人文主義中對經濟個人主義的批判態度,這種經濟個人主義,終於在一再被批判後,出現了政府幹預的政治綱領.
因此實在沒有理由把經濟個人主義,和具有根本意義的人的個體性等同起來;而後者對人文主義傳統具有核心意義的重要性.個體性並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相反的,按照人文主義的觀點,社交的沖動、發展人際關系的願望、關懷和合作的需要、要想屬於某個人群團體的需要,這一切都是人的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這些要求,個人的身份仍是不完全的.
與別人結合在一起採取行動是人類最大的潛在資產之一,人不僅是各有不同特性的個體,而且是社會的存在.
六百年來人文主義傳統代表的東西:拒絕接受決定論或簡化論的關於人的觀點,堅持認為人雖然並不享有完全的自由,但在某種程度上仍掌握著選擇的自由.但是人文主義態度並不保證大家都會做出好的選擇,正確的預見結果,或者避開災禍,而只保證,如果我們能找到勇氣和意願來作選擇,那麼仍有很多選擇供我們去作.
⑧ 西方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及學術觀點
西方社會學創立與形成時期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法國社會學家奧古斯特·孔德和英國社會學家赫伯特·斯賓塞。
1、奧古斯特·孔德
簡介:奧古斯特·孔德(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
學術觀點:實證主義學說。他認為人類社會有統一性。
觀點闡述:他認為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工具。
2、赫伯特·斯賓塞
簡介:赫伯特·斯賓塞(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國哲學家、社會學家。
學術觀點:普遍進化原理和社會有機體論。這也是後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基礎。
觀點闡述:認為社會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由能量守恆定律來調適的;這種調適既表現在社會與其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中,也表現在不同類型的社會之間,以及構成某一社會的個體的人之間的生存斗爭之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由競爭、自然淘汰是有機界的普遍法則,也是推動社會進
化和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因。
3、這個時期的社會學特點:
①比較重要的學術觀點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有機體論、人種中心論、社會進化論、機械論以及社會統計學派等。
②這一時期的社會學具有經驗主義色彩,拒斥抽象思辨,主張從整體角度研究社會。
③在方法論上,堅持統一的科學觀,反對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作明確的區分;主張社會學沿用自然科學方法並以自然科學研究模式為社會學研究的理想模式。
④主要強調社會學是一門純粹經驗的科學,應以實然存在為研究對象,而不涉及應然價值的問題,也就是主張在事實與價值之間作出明確劃分。
⑤在對社會結構的認識上,基本沿襲孔德的秩序——進步亦即結構——過程的二分法,以整體均衡和秩序為前提預設,強調社會學以調適人際關系、醫治社會弊病為目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改良主義色彩。
⑥在對社會過程的解釋上,尤其是對社會變遷的原因和動力的認識,還帶有歷史唯心主義的因素。
⑨ 孔德墉的人物經歷
孔德墉先生是第76代衍聖公孔德成的堂弟,現任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會長,生於濟南,抗日戰爭爆發,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應國民政府蔣中正之命隨國民政府南遷武漢,孔府事務遂全權委託孔德墉先生之父代為主持,為避戰亂搬至曲阜孔府居住。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到北京讀書工作,1980年遷居香港並開始從商。
1998年,經孔德成許可,他在香港注冊成立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主持第五次大修孔氏家譜。
由他主持的修譜工作,在歷經十三年艱辛後完成。從這部80冊共2000多萬字的全球家譜可以發現,孔家的後裔已多達300多萬人,分布在世界各地。這次續譜第一次收入了女性後裔、少數民族後裔和海外後裔,相對於民國時期的全國譜而言,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