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為例,分析小說《三國演義》所具有的悲劇性質
諸葛亮在三國里的很有亮點的~ 這眾所周知, 然而所有的亮點都是基於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忠誠。忠是一種品德,正是這種忠即導致了諸葛亮在人們眼中的萬般光芒,也導致了他最後的悲哀命運,諸葛亮很有才華,他躬耕於南田,有若隱士般生活,這既是懷才不遇,也是他的眼光高!
㈡ 鍾氏 有什麼歷史人物
鍾馗,傳說中的閻王。
鍾儀,被晉國範文子稱贊為「仁、信、忠、敏」
鍾繇,三國時曹魏書法家
鍾離昧,項羽部將
鍾繇(151-230),字元常,三國魏大臣、大書法家。
鍾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後,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後就不復鼓琴。
鍾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人。三國時魏國謀士、將領,曹魏大臣鍾繇的兒子。
鍾嶸,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仿漢代「九品論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寫成詩歌評論專著《詩品》。以五言詩為主,
鍾若玉(1737-1802)字文貞,號元圃。工寫墨梅。畫臨崔白,字學鍾、王,詩宗韓、柳。
鍾天緯: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
榮光:廣東香山人,清光緒22年加入興中會,並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
鍾世銘:直隸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緒進士。光緒三十二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充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英語教員、教務主任。1921至1925年間,先後任北洋政府鹽務署署長、財務處長及總代長。後調任奉天交涉員,未幾辭職。
鍾芳禮:清代廣西人,一說廣東花縣人。一說原名芳球。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為御林侍衛。咸豐三年,在天京被封為丞相。
鍾穎:清代滿州正黃旗人,愛額覺羅氏。曾充四川陸軍小學工程處提調〉光緒三十三年繼任四川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統,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總辦。辛亥革命後奉調入藏,為辦事長官。數年後回川。
鍾離春:戰國時期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後。本來就是齊國人,相貌奇醜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於是她自己去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被齊宣王採納,並立為王後。
鍾紹京:鍾嶸之弟鍾嶼的玄孫,唐代宰相、書法家、藏書家,善書直鳳閣,時號小鍾。
鍾芳(1476~1544),字仲實、中實,號筠溪。是明代著名的學者、政治家,是一位在明代當過文官、武官、法官、學官和財官的著名人物。
㈢ 李廣利是什麼人(西漢人物)
李廣利(?~前88),中國西漢時期將領。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武帝聞西域大宛產良馬,名為汗血馬,遣使前往購買,使者被殺,錢物被搶。武帝乃封廣利為貳師將軍,於太初元年(前104),率眾數萬攻貳師城。但路途遙遠,又多高山大漠,所過諸城皆閉不給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分之六七。廣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來去2年。武帝聞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門關者立斬。三年,武帝命復攻大宛,派精兵6萬,牛10萬頭,馬3萬匹,驢、駱駝萬余運糧草軍資,又增調甲卒18萬以為後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大宛以漢退兵為條件,送良馬3000餘匹。漢軍返至玉門關人僅萬余,馬剩千匹。廣利被封為海西王。征和三年(前90),復率7萬騎出五原擊匈奴,兵敗投降,旋為單於所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廣利將軍出師西域,堪稱奉命「萬里覓封侯」,將軍封號「貳師」,意在買馬不得,索性自己來取。浩侯王恢使道軍(前次助趙破奴,得封侯,不知今次收獲幾何。)。於此同時,浞野侯趙破奴也踏上了前往浚稽山對匈奴的征程。二人又幾乎在同一時間敗軍,貳師將軍萬餘人僅存十之一二,敗退敦煌。漢武帝使使遮玉門關,曰:「軍有敢入,斬之。浞野侯自身被俘,全軍投降。於太初二年秋,將一個難堪的局面擺在了漢武大帝面前。
「天子業出兵誅宛,宛小國而不能下,則大夏之屬漸輕漢,而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台易苦漢使,為外國笑。」。武帝決意開通西域(前次買馬,是否真的因愛馬而成行,是一次單純的商業行為?還是有試探成分,不敢臆測。總之,結果是自取其辱)。貳師將軍再返西域。
時當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前度將軍再復來」,聲勢與前不可同日而語。朝廷「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鄧光等。赦囚徒扞寇盜,發惡少年及邊騎,歲余而出敦煌六萬人,負私從者不與。牛十萬,馬三萬匹,驢、橐駝以萬數齎糧,兵弩甚設。天下騷動,轉相奉伐宛,五十餘校尉。宛城中無井,汲城外流水,於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而發天下七科適,及載糒給貳師,轉車人徒相連屬至敦煌。而拜習馬者二人為執驅馬校尉,備破宛擇取其善馬雲。」於是貳師後復行。四十餘日圍城,虜宛貴人勇將煎靡。大宛貴族以國王毋寡的頭為籌碼,與將軍訂城下之盟,給馬,供食,退兵,否則大宛、康居內外夾擊。於是漢軍取其善馬數十匹,中馬以下扎牡三千餘匹,而立宛貴人之故時遇漢善者名昧蔡為宛王罷兵。終不得入中城。
三十萬人口,六萬士兵的西域強國大宛俯首,西域諸國無不看清了形勢。康居出郁成王(上次斬殺校尉王申生)與上官桀,上邦騎士趙弟拔劍擊斬郁成王。諸所過小國聞宛破,皆使其子弟從人貢獻,見天子,因為質焉。而軍還,入玉門者萬餘人,馬千餘匹。後行,非乏食,戰死不甚多,而將吏貪,不愛卒,侵牟之,以此物故(死了)者眾。(興師動眾,所得幾何?)「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如此狠話,恰適用於此種狀況。(別管是不是為了一匹馬,反正咱有的是人。)
封廣利為海西侯,食邑八千戶。「又封斬郁成王者趙弟為新畤侯;軍正趙始成功最多,為光祿大夫;上官架敢深入,為少府;李哆有計謀,為上黨太守。軍官吏為九卿者三人,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餘人,千石以下千餘人。奮行者官過其望,以適(謫)過行者皆黜其勞。士卒賜直(值)四萬錢。寫到這里,想起了霍去病將軍,二人之境遇於此時何其相似。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威名即使不如驃騎將軍那樣彪炳史冊,但也夠輝煌,尤其考慮到,這是一個新鮮出爐的「典型」人物。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李廣利率兵3萬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同時派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將樓蘭兵擊車師;出征匈奴。因杅將軍公孫熬與強弩都尉路博德出西河回合於涿邪山;騎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居延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進擊匈奴中部作為輔攻,以牽制匈奴本部主力回援右賢王。但在此役中,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卻吸引了更多的眼球。起初,他不甘心在李廣利手下做一名輜重護衛軍,請求自帶一路。結果漢武帝不給他馬,讓他帶五千步兵出征。在不放心這五千人的情況下,又指派強弩都尉路博德作為李陵的後援。路博德估計也看不上李陵這毛頭小子。上書要求明春尋機再戰。武帝以為李陵後悔,串通路博德。發下最高指示:「以九月發,出庶虜鄣,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從浞野侯趙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騎置以聞。所與博德言者雲何?具以書對。」命令李陵獨立率軍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今圖音河)上,偵察匈奴動靜,若不見敵,則歸於受降城休整。當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在草深馬肥的草原上行軍時,匈奴大軍好像失去了蹤影。他沿著趙破奴將軍走過的路,順利抵達浚稽山。秋天的草原是危險的,這是個屬於匈奴鐵蹄的季節。
李廣利將軍得益於匈奴右賢王分兵救車師(當時正被匈奴叛王介和王成娩率領已降服的樓蘭兵進攻),斬殺一萬人,凱旋而歸。途中遇到了數倍兵力的單於主力救援部隊,代理司馬趙充國率敢死隊作為箭頭,李廣利率兵隨後沖擊,漢軍損失達二萬人,趙充國受傷二十處幾乎喪命,敢死隊傷亡殆盡,殘兵敗將終於突出重圍。而李陵的平靜旅程,到此結束。
大敗李廣利的單於在穿越浚稽山的一個山谷時,包圍了李陵的五千步兵。挾勝而來,數萬騎兵,包圍了五千沒有後援的步兵,結局似乎早已確定。但此後整個戰斗過程卻讓許多人始料未及。
且鞮侯單於非常郁悶,這支漢人步兵軍隊,就像梗在喉頭一根堅硬的骨頭,怎麼也吞不下去。以至於連日苦戰,損兵折將的單於萌生了退兵的念頭。結果,軍候管敢因犯錯被校尉責罵,投降匈奴,盡報漢軍虛實(沒有箭了)。於是,李陵沒有懸念的失敗了,並且投降。(是不是假投降,我說不清楚)。
此役李廣利先勝後敗,李陵全軍僅四百人生還。(但歷史不是他們寫的,所以李陵的投降,還有功績等等,暫時以司馬遷先生為准)。
李廣利將軍此次西域之戰,足以證明其實力(如果他有的話)。
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敗軍之將李廣利再率大軍,將近十三萬,自朔方出塞,雙方打了一場虎頭蛇尾,乏善可陳地接觸戰。大概在這個時間段,漢武帝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接應李陵(大概還抱有一線希望)。公孫敖回報「李陵為匈奴製造兵器,以防備漢軍」,漢武帝殺李陵全家。後來證實:那人是降將李緒。李陵回家的路斷絕了,他刺殺了李緒,為了躲避大閼氏,他藏在北方,直到大閼氏死後,才回到王廷。之後,李陵就是匈奴的右校王了。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春季,正月,公孫敖因其妻以「巫蠱」害人而被腰斬。(為信道聽途說者戒)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卜諸將,貳師最吉」。李廣利再度掌軍,此次戰役先前形勢一片大好,但從後方傳來了一個不幸的消息:內者令郭穰告發,丞相(劉屈氂)夫人詛咒武帝並與李廣利共禱詞,欲令昌邑王為帝.
劉屈氂被腰斬於東市,妻子梟首於華陽街。李廣利妻子受罪下獄。李廣利深入匈奴以圖立功,將功贖罪。漢軍節節勝利,李廣利家屬被拘消息軍中傳開,軍心動盪。軍長史與決眭都尉煇渠侯謀捕李廣利,中止冒險。李廣利殺二人。軍心不穩,李廣利撤。狐鹿姑單於追。李廣利寨前被掘成一條壕溝。匈奴自後攻擊。
李廣利降。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下「輪台罪己詔」,從此不再征戰。
征和五年(公元前88年)衛律害貳師之寵,會匈奴單於母閼氏病,律飭胡巫言:「先單於怒曰:『胡故時祠兵,常言得貳師以社,何故不用?』」於是收貳師。貳師罵曰:「我死必滅匈奴!」遂屠貳師以祠。(胡故時祠兵,常言得貳師以社,真得讓敵人如此仇恨,將軍可以含笑)。
㈣ 水滸傳 三篇針對故事人物或語言方面的評論文章 急急急!!!!!!!!!
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過景陽岡。在岡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蹌著向岡上走去。興不多事,只見一棵樹上寫著:"近因景陽岡大蟲傷人,但有過岡克上,應結伙成隊過岡,請勿自誤。"武松認為,這是酒家寫來嚇人的,為的是讓過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繼續往前走。太陽快落山時,武松來到一破廟前,見廟門貼了一張官府告示,武松讀後,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話,又繼續向前走。由於酒力發作,便找了一塊大青石,仰身躺下,剛要入睡,忽聽一陣狂風呼嘯,一隻斑斕猛虎朝武松撲了過來,武松急忙一閃身,躲在老虎背後。老虎一縱身,武松又躲了過去。老虎急了,大吼一聲,用尾巴向武松打來,武松又急忙跳開,並趁猛虎轉身的那一霎間,舉起哨棒,運足力氣,朝虎頭猛打下去。只聽"咔嚓"一聲,哨棒打在樹枝上。老虎獸性大發,又向武松撲過來,武松扔掉半截棒,順勢騎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頭上的皮,右手猛擊虎頭,沒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處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動彈。武松怕老虎裝死,舉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陣,見那老虎確實沒氣了,才住手。從此武松威名大震。
記敘了武松在陽谷縣的一家酒店內開懷暢飲後,趁著酒興上了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現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機敏的英雄性格。
先講了武松進店飲酒,不聽勸告,執意要過岡,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和神態進行描寫。接著講武松上岡後,見了官府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決定繼續上岡。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心理進行描寫。然後講了武松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終於打死了老虎,這段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動作進行描寫。最後講武松打死老虎後一步步挨下岡來。
三國演義之赤壁之戰譯文
當初,魯肅聽說劉表已死,(便)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國鄰接,地理形勢險要、堅固,土地肥沃、廣闊,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為已有,這是開創帝王之業的憑借。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又不和協,軍隊中的那些將領,有的擁戴劉琦,有的擁戴劉琮。劉備是天下驍悍的雄傑,與曹操有仇,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劉備和劉表的部下們同心協力,上下一致,就應當安慰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離心離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們的)大事。請讓我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同時慰勞軍中掌權的人物,並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必定高興而聽從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天下大勢可以決定了。現在不趕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佔了先。 」孫權即刻派魯肅前往。(魯肅)到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於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撤退,魯肅直接去迎他,與劉備在當陽縣長坂坡相會。魯肅轉達孫權的意思,(和他)討論天下大事的勢態,表示懇切慰問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劉豫州現在打算到哪裡去?」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為人聰明仁惠,敬重、禮待賢才,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順、依附他,已經占據了六個郡,兵精糧足,足夠用來成就大業。現在為您籌劃,不如派遣親信主動去結好東吳,以共建大業。(但是您)卻打算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處在偏遠的郡地,很快被人呑並,難道能夠依靠嗎?」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個人隨即(也因子瑜的關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江東避亂,是孫權的長史。劉備採納了魯肅的計謀,率兵進駐鄂縣的樊口。
曹操將要從江陵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危急,請讓我奉命去向孫將軍求救。」於是與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在柴桑見到了孫權,勸孫權說:「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的漢南招收兵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於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豫州逃遁到這里,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如果能用江東的兵力同中原對抗,不如趁早同他絕裂;如果不能,為什麼不放下武器、捆起鎧甲,向他面北朝拜稱臣呢!現在將軍外表上假託服從的名義,而內心裡懷著猶豫不決的心思,局勢危急而不能決斷,大禍沒幾天就要臨頭了!」孫權說:「假若如你所說,劉豫州為什麼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還能恪守節義不受屈辱;何況劉豫州(是)漢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所有的當代人,眾人敬仰、傾慕他,就象水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於其下呢?」孫權發怒說:「我不能拿全東吳的土地,十萬將士,來受人控制,我的主意決定了!除了劉豫州就沒了(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了,可是劉豫州在剛打敗仗之後,怎能抗得住這個大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但是)現在歸隊的士兵加上關羽率領的精銳水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攏江夏的戰士也不也於一萬人。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疲憊不堪,聽說追逐劉豫州,輕裝的騎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這就是所謂『強弓發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樣做,說『一定會使主帥遭到挫敗』。況且北方的水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還有,荊州的民眾所以歸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勢所逼,不是發自內心的順服。現在將軍當真能派錳將統領幾萬大軍,與劉豫州協同規劃、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軍隊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軍隊被打敗,勢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這樣,荊州、吳國的勢力就會強大,三國分立的形勢就會出現。成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聽說非常高興,就同部下們謀劃這件事。
這時,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住說:「近來我奉皇帝命令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投降。現在訓練了水軍八十萬之多,正要同將軍在東吳會戰。」孫權將這封信拿給部下的眾人看,沒有一個不象聽到巨響而失去了常態。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猛虎,挾持著皇帝來征討天下,動不動以朝廷(的名義)為借口,現在抗拒他,事情更為不利。再說將軍抗拒曹操的主要憑借是長江;現在曹操得到荊州,佔有了那裡的全部領地,劉表組建的水軍,大小戰船甚至用千位數計算,曹操將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同時還有步兵,水陸一齊進攻,(這樣一來)長江的險要地勢已經同我方共同佔有了。而實力的大小、強弱又不能相提並論。我以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順他。」(這時)只有魯肅沉默不語。孫權起身去廁所,魯肅追到屋檐下。孫權知他來意,握著他的手說:「您要說什麼?」魯肅說:「剛才我察看眾人的議論,(是)專門想貽誤將軍,不值得與(他們)謀劃大事。現在我魯肅迎順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品評我的名位,還少不得(讓我做一個)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車,吏卒跟隨,交往士大夫們,然後逐漸陞官,仍然不低於州郡一類的職位。將軍您迎順曹操,會得到一個什麼歸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採納那些人的意見!」孫權嘆息說:「這些人所持的議論,非常讓我失望。現在你闡明利害,正與我的想法一樣。」
當時,周瑜奉命到番陽去了,魯肅勸孫權召周瑜回來。周瑜回來,對孫權說:「曹操雖然在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其實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憑著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還繼有父兄的功業,占據著江東,土地方圓幾千里,軍隊精良,物資豐裕,英雄們都原意為國效力,正應當橫行天下,替漢朝除去殘暴、邪惡之人;況且曹操是自來送死,怎麼可以迎順他呢?請允許(我)為將軍謀劃這件事。現在北方還沒有平定,馬超、韓遂還在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的軍隊放棄鞍馬,依仗船隻,與東吳爭高下。現在又天氣嚴寒,戰馬沒有草料。驅趕著中原的士兵很遠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帶,不服水土,一定會生疾病。這幾項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卻都貿然實行。將軍捉拿曹操,應當正在今天。我周瑜請求率領幾萬精兵,進駐夏口,保證替將軍打敗他!」孫權說:「老賊想廢除漢朝自立為帝(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罷了;現在那幾個雄傑已被消滅,只有我還存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你說應當迎戰,很合我的心意。這是蒼天把你交給我啊。」於是拔刀砍斷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說:「各位文武官員,敢有再說應當迎順曹操的,就和這奏案一樣!」於是散會。
這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兵八十萬而個個害怕,不再考慮它的真假,便發出投降的議論,是很沒道理的。現在按實際情況查核,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早已疲憊;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七八萬罷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憊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軍隊,人數雖多,也很不值得畏懼。我只要有精兵五萬,已經足夠制服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您說到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雜著個人的打算,很讓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與我一致,這是蒼天讓你二人輔助我啊!五萬兵難在倉猝之集合起來,已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戰斗用具都已辦齊。你與子敬、程公就先行出發,我會繼續派出軍隊,多多裝載物資、糧食,作您的後援。您能對付曹操就同他決戰,倘若萬一戰事不利,就撤回到我這里,我當和孟德決一死戰。」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正、副統帥,率兵與劉備同力迎戰曹操;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計劃作戰的策略
㈤ 古代有那些姓鍾的傑出人物....
1、鍾無艷,又名鍾離春、鍾無鹽,齊宣王之妻 ,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一,但很有才華。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
外貌極丑,四十歲不得出嫁,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齊宣王採納,立為王後。於是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
人們常用「貌似無鹽」來形容醜女,這「無鹽」就是指戰國時代齊國無鹽縣(今山東東平縣東部)的醜女鍾離春,鍾離春又名鍾無艷,鍾無鹽,古書上說她「四十未嫁」,「極丑無雙」「凹頭深目,長肚大節,昂鼻結喉,肥頂少發」。
但其志遠大,飽讀詩書,有治國的抱負。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綱紀不振,全國上下人心惶惶,怨聲載道。
2、鍾明亮,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在位時期),卒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廣南東道循州長樂縣龍江堡(今廣東省五華縣轉水鎮)人,其後裔多遷居紫金、博羅等地,今五華河南岸的鐵爐壩(華城鎮)鍾氏,非其後裔。
3、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4、鍾會,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市)人。三國時期魏國軍事家、書法家,太傅鍾繇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
出身潁川鍾氏,才華橫溢,精通玄學。出仕魏國,官居要職,累拜中書侍郎,封關內侯,深得魏帝和群臣賞識。隨從司馬師征討毌丘儉,典知機密。獻策於司馬昭,粉碎魏帝曹髦的奪權企圖。隨平諸葛誕叛亂,屢出奇謀,時人比為張良,拜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遷司隸校尉,插手朝廷大小事務,設計殺害嵇康。
景元年間,力挺司馬昭伐蜀計劃,拜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配合鄧艾分兵進取,最終滅亡蜀漢,拜司徒,封縣侯。功成之後,萌生不臣之心,勾結蜀將姜維,圖謀據蜀自立,打壓太尉鄧艾。
景元五年(264年)正月,以郭太後遺命之名,矯詔討伐司馬昭,為部將胡烈所害,死於亂軍,時年四十歲。
5、鍾嶸(約468—約518), 中國南朝文學批評家。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市)人,魏晉名門「潁川鍾氏」之後。齊代官至司徒行參軍。入梁,歷任中軍臨川王行參軍、西中郎將晉安王記室。
以五言詩為主,全書將兩漢至梁作家122人,分為上、中、下三品進行評論,故名為《詩品》。《隋書·經籍志》著錄此書,書名為《詩評》,這是因為除品第之外,還就作品評論其優劣。後以《詩品》定名。
㈥ 歷史上姓鍾的名人故事
1、鍾子期
鍾子期(前413年—前354年),鍾氏,名徽,字子期,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集賢村)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拿板斧的樵夫。
歷史上記載伯牙探親回國時,在漢江邊鼓琴,鍾子期正巧遇見,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興趣相投,兩人就成了至交。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生不再鼓琴。
4、鍾明亮
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年間(1228年~1233年,元太宗窩闊台在位時期),卒於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七年(1290年),元代中期農民起義領袖。13世紀80年代,相繼起事的有廣東陳良臣、黎德、歐南喜和福建黃華等。
至元二十四年(1287)冬,福建汀州(今福建長汀)鍾明亮起義,把斗爭推向高潮。汀州一帶,山深林密,廣東、江西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千百成群,移居到此,開荒種地,稱為畲民。鍾明亮就是畲民之一。
他發動起義後,義軍很快發展到十萬人,活躍於福建、江西、廣東三省邊界地區。在他的影響下,廣東董賢舉、江西丘元、謝主簿、劉六十、盧大老、福建泉州陳七師、興化朱三十五等,紛紛起義,互相呼應,對元朝統治形成很大的威脅。
元朝政府集中大批軍隊圍攻,鍾明亮採用流動作戰的方法,出沒無常,東擊則西走,西擊則東逸,使元軍疲於奔命。為了在軍事上取得主動,他曾兩次假降,但一當形勢有利,便重新舉事。
元軍圍剿數年,始終未能取勝。至元二十六年(1289),丘應祥被月的迷失俘獲。月的迷失請以其人等為元官吏。不允,詔押往京師。至元二十七年,鍾明亮病逝,起義趨於失敗。
5、鍾芳禮
鍾芳禮 太平天國官員。清廣西桂平(立武宣縣東南)人,一說是廣東花縣人。天京事變發生,鍾芳禮與楊秀清關系密切,但同時他又是洪秀全姐夫,故此得留性命。為了避免牽涉進政治風波里。他隨石達開出天京。他這一決定是正確的,沒隨他出走,仍然留在天京的族人,在天京淪陷後被屠殺殆盡。
石達開兵敗後,鍾芳禮走昆明。娶當地富女為妻,學打金技術。學成,攜家遷至廣東韶關始興縣,開利源金鋪,成為良民。他兒子中進士,為大學士,受軍機大臣賜匾,匾現今仍在始興縣鍾家手中。
㈦ 1、小說寫了兩家米店,詳寫』豐裕『,略寫』永昌『,這樣安排情節有什麼好處
因為故事情節都是圍繞「豐裕」的老掌櫃和四媳婦兩位主要人物展開的,詳寫「豐裕」,使得故事重點突出,人物形象鮮明。略寫「永昌」,以「永昌」的衰落反襯「豐裕」的興盛,從而更好地突出誠實是致富之本這一主題。
㈧ 問大家一下「鍾」姓的由來和史上有名的鍾姓人物!
一、 姓氏來源 鍾姓來源有三:
1 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代,以邑為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所載,相傳上古帝的妃子中有一個叫簡狄的,因揀到一隻燕子蛋,簡狄吃了以後生下了契。後來契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傳至商紂王時,有一庶兄名啟,被封於微,見商朝管理不好,尚書商王,商王又不聽,於是出走。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投奔周武王,後來他被封為宋。至宋桓公時,宋桓公的兒子敖在晉國任職,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因勇於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他的兒子州犁逃到楚國,任楚太宰,食采鍾離,他的後人於是以地名為氏或單稱鍾氏。代代相傳。
2 出自嬴姓,為鍾離氏改鍾氏。周代伯益的後人封鍾離國,春秋時被楚國吞並,國人稱鍾離氏。是為安徽鍾氏。
3 鍾氏源流始於西周,康王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孫名建,為昭王司樂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採食之地鍾賜姓.到東漢建公十二世孫興甫,已延續到穎川,興公被光武帝召拜為中郎將,敕封為關內侯,謚贈穎川公.穎川公傳到四十五世維處,維處次子伯琰,自南宋紹興年間遷居萬載康樂之西,已有八百四十年.(江西省萬載縣雙橋牟村鍾氏族譜譜序介紹)
二、遷徙分布 無論是復姓的鍾離還是單姓的鍾,都發源於今安徽省境內。而後,大致於漢晉之際,則以河南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遷入穎川的鍾氏從一開始就著稱於世。後來成為全國各地鍾氏的主要來源。先秦時期的鍾氏,主要居住在楚國境內(今湖北、湖南一帶)。從漢代開始到以後得數百年間,穎川長社一直是鍾氏發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許多姓書都說鍾氏發源於穎川。東漢時,長社人鍾皓隱居不仕,其七世孫鍾雅西晉時隨晉室渡江,居於建康(今江蘇南京)。與此同時,鍾氏還有遷居至今浙江紹興的,鍾雅的7世孫鍾嶼為南朝梁永嘉縣丞,他的兒子鍾寵為臨海令,為避侯景之難徙居至南康贛縣(今江西贛州市)。南朝末有鍾士雄,曾為南朝陳伏波將軍,史書稱其為「嶺南酋帥」。唐初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辟漳州,隨從將佐有鍾德興,後在福建安家。唐代的鍾氏還分布於今四川、山西、廣東廣州、安徽合肥一帶。宋、元、明時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寧化等地,廣東的南海、南雄、蕉嶺、湖州、梅州、興寧等地均有鍾氏的聚居點。從乾隆開始,閩、粵鍾氏陸續有人遷台灣,後又有人遷海外。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1 穎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穎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縣。相當於今河南登封、以東,尉氏以西,密縣以南,葉縣、武縣以北的地區。
2 竟陵郡:秦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西晉時封江夏郡置,治所在石城。南朝宋時相當於今湖北鍾祥、天門、京山、潛江、沔陽等地。
【堂號】: 1 四德堂:春秋楚、鄭交戰的時候,楚國鍾儀被鄭國俘虜,獻給了晉國。晉國公在軍府見到了他,晉國公問:「那個被綁著、戴著楚國帽子的人是誰?」鍾儀說:「楚國的俘虜。」景公又問:「你姓甚?」鍾儀說:「我父親是楚國的大臣。」景公命令手下的人松綁了鍾離,給他琴叫他彈,他彈了一首楚國的音樂。景公又問:「楚王是一個怎樣的人?」鍾儀說:「王作太子的時候,有太師教導他,太監伺候他。清早起來以後,象小孩子一樣玩耍;晚上睡覺。其他的我不知道。」範文子對景公說:「這個楚國俘虜真是了不起的君子呀。他不說姓名二說他父親,這是不忘本;彈琴只彈楚國的音樂,這是不忘舊;問他君王的情況,他只說楚王小時侯的事,這是無私;只說父親是楚臣,這是表示對楚王的尊重。不忘本是仁、不忘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敬。他有這四德,給他的大任務必定能辦得很好。」於是晉景公以對外國使臣的禮侍他,叫他回楚國談判和平。
四、 歷史名人:
1 鍾興 詔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諸藩王子地敕封閣內侯謚好曰:穎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 文榮.
2 鍾瑾 字延瑜 漢建和間為博士 子一: 璽 璽後裔 秀 遷隴西.
3 鍾皓 字季明,漢建和年間舉為孝廉,遷穎川郡功曹越數年詔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讀經史子書談琴樂道嘯傲林壑以陳實等齊名當時號稱穎川四長. 配劉氏, 子一: 繇.
4 鍾繇 字元常 (151-230年)魏黃初間擢為太傅善草隸二體 至今海內宗之 配吳氏,子二: 毓 會. 5 鍾毓 字秉衷,智慧機敏,議論侃匕,頗有文風,為魏青龍間中書令 配荀氏,子一: 司顗.
6 鍾會 字士季 (225-264年)為魏鎮西將軍 後為鄧艾爭功為司馬昭所害。
7 鍾司顗 字異常,晉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 熹, 燾, 照.
8 鍾熹 字日暉,晉大康無年召為司隸校尉. 配晏氏, 子一: 穎.
9 鍾燾 字星曜,西晉建興二年為焦州刺史. 配司馬氏後裔顓遷居山西太原府.
10 鍾照 字容光,東晉永昌元年授司隸校尉. 配陶氏, 子二: 顏 項.
11 鍾穎 字超群,晉永嘉六年召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暉.
12 鍾顏 字惟淵,東晉建武四年為江州司馬. 配陶氏,後裔明遷居成都.
13 鍾項 字繼祖,為東晉大寧三年荊州別駕, 配謝氏,子一: 晟.遷居凌江南雄府.
14 鍾昭 字紀明,晉建武二年授陳留太守, 配劉氏, 子一: 雅.
15 鍾暉 字孔光,東晉大寧三年召為俆州刺史, 配司馬氏,子一: 稚. 遷居江夏.
16 鍾雅 字彥胄仕,東晉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劉氏,封夫人.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遷居青州.
17 鍾隆英 字崇高,東晉隆和三年授散騎常侍.配董氏.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純 景賢. (景純遷居山西貴陽府)
18 鍾景冬 為東晉安帝元年柳州長史. 配徐氏.後嗣志堯遷居雲南大理府.
19 鍾志學 字尚書東晉咸興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遷居滇南昆陽州.(其兄志元遷居廣西桂陵府) 20 鍾志淳 字以朴宋文帝時官授中郎將. 配張氏.子一: 輔 遷居南陽. (志淳弟 志沖遷居青州壽元縣)
21 鍾朝 字維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輻.
22 鍾輻 字士衡,號靖節,博通經史學富二酉,為金陵才士,孝建間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祿大夫,見時政日下遂致仕歸田隱居於終南山. 配梁氏.子一: 嶸.
23 鍾嶸 字仲偉,號陶恭,少思理敏慧,工於詞賦比齊建武初年授記室掌文翰內史,後勒樞密史. 配齊氏子一: 宿宗.
24 鍾宿宗 字繼先,性恬靜寡,欲不願仕進,惟陶情於山水間,號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5 鍾世翰 字紱堂,陳大建二年辟為國子祭酒不就,隱居桃源之陽,自號葛天逸士. 配湯氏, 子五: 國珍國寶 國器 國棟 國翰. (國寶後裔遷居兗州之鉅野)
26 鍾世藩 字牧之,隋大業二年舉為鎮江太守. 配楊氏,子一: 國楨.遷居廣州新寧縣.
27 鍾國珍 字上選,公性瀟灑,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紹祖父之風,隋煬帝屢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開泰 開秦遷居柳州.
28 鍾國器 字君選,唐武德元年授中書舍人. 配李氏,子一: 開和 遷居晉州之趙城.
29 鍾國翰 字良材,唐永徽二年舉為國子監正, 配唐氏,子一: 開祥 遷居汀州之清流.
30 鍾士貞 字以正.唐貞觀己酉年為郁台從事, 配唐氏,子二: 侃 偃 二兄弟遷居舒州.
31 鍾士廉 字介夫,唐貞觀乙已年以人材選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2 鍾侗 字思願.唐永微間征為博士不就.配張氏, 子二:嘉謨 嘉猷. (嘉猷遷居思明府下石西州)
33 鍾嘉謨 字對揚.唐景龍年間舉文儒優等者,公學富才優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書郎中.配周氏,子一: 紹京.
34 鍾紹京 字可大.號靜軒.公性至孝事親以禮,有宗聖養志之風,且善書法有右軍鐵書銀鉤之美.唐開元乙卯年受樞密省直,學士後值玄宗有內患之憂,公竭力以平定之,詔封公為越國公. 配裴氏,封越國
夫 人.子一:羨.
35 鍾羨 字洪喬.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配李氏.子四: 文柄 文燦 文煜 文耀. (文煜遷居西安府)
36 鍾文柄 字慧然.唐永泰乙己年國子監.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7 鍾文燦 字煥采.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經登第累官給事中.配許氏.子一: 雱.遷居山西太原府樂平縣.
38 鍾文耀 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燦以明經全部第授江州通判.子二: 雯 壠 (壠遷居京山長壽縣. ( 雯遷居河南汝寧縣)
39 鍾霖 字宇瑞. 唐大歷間證為侍讀不就. 配裴氏.子一: 秉聯.
40 鍾雰 字雨興. 唐大歷壬子年間授銅陵尹. 配劉氏.子一: 秉達.遷居山東臨淄縣,即濟南府.
41 鍾茂松 字長青.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經書擢進士第. 配馬氏,字一: 一鳴.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遷居印州蒲江縣. 茂椿遷居岳州府巴陵縣.茂楠遷居荊州公安縣.
42 鍾一鳴 字翔飛.唐大和戊申年國子監. 配秦氏.子一: 紳.
43 鍾傳 字繼先.公少業負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眾萬人依山為堡與義兵討仙芝後撫州詔為州刺史,進江西觀察史後以討黃巢屢陷賊鋒巢誅,拜受鎮南節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爵穎川
公,郡王余詳邑乘傳,唐僖宗賜宅產於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實鈐陽康樂縣置有產.後裔散居四邑讓宜陽集二百篇祥郡志.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公甍後,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樓墓表詳通志. 配吳氏,浩封穎川夫人.子三: 名儒 名俊 名傑. 傳公弟芹,蘭,芷,蕙遷居浙江紹興.荃遷居敘州府興文縣
44 鍾英 字奇彥.唐光啟已酉以明經擢進士蕪湖刺史後,致仕逐留籍而家於蕪湖.配劉氏.
45 鍾名儒 字匡昭.號博齊.嗜讀古史書經傳怡情林壑之間,不榮懷於富貴自為契皇居士.配伍氏.子三: 金聲 金亮 金揚. 金亮遷居咸寧縣. 金揚遷居辰州府瀘溪縣.
46 鍾名俊 字匡時.號承動.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參軍後,湖南馬殷陷其旁邑將有並吞時,遣將克復, 封洪都侯.光化間賜宅產於南昌西山映霞樓後傳卒於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7 鍾名傑. 字匡雄.襲父爵仍鎮江西.配陸氏.
48 鍾名寧 字安行.唐光啟初年擢高第累官給事中.配江氏,子二: 金鳳 金凰. 金鳳遷居常德府龍陽
縣. 金凰遷居河南府陝州.
49 鍾金怡 字干謀.官至吉州刺史官籍於吉州.
50 鍾金情 字上友.後唐時授永豐縣令,仍居西山.
51 鍾金博 字能文.唐時以明經登第官至御史.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後裔具祥南昌譜.
52 鍾藝古 字多才.後漢乾佑年間授淮安撫史參軍.配石氏,子一: 建.
53 鍾振綸 字經初.宋祥符初以明經擢進士.治平二年授池州銅陵刺史後解組而家於斯.配謝氏,子二: 流 源. 源後裔遷居江寧府上元縣.
54 鍾清 字濂溪.宋治平丁末明經選授中書令,熙寧初後遷為給事中.配文氏,子一: 鏐.
55 鍾澄 字瑩川.宋元豐庚申年為處州尹. 配蘇氏.子二: 鏞 鈐. 鏞隨父任家於處州. 鈐貶於徽州. 56 鍾流 字文明.宋元豐甲子明經擢第. 配魯氏.子一: 鏜.
57 鍾奭 字周良.宋寶元年間為陝西招討副史. 配程氏,子一:瑋.隨父任命而家於沔縣龍門山.
58 鍾鉉 字弘量.宋嘉裕戊戍年間為吉州刺史. 配歐陽氏,子一: 巒.隨父任家於吉州.
59 鍾鏐 字良玉.宋熙寧壬子擢為國子監正. 配賈氏,子一: 峰.
60 鍾鏜 字聲遠.宋紹聖初年以明經擢為進士累官至汀州司馬,性至孝友治家以義方撫下,以慈愛一
堂上下和睦肅然一十餘世,內外毫無異議無分家之意,,鄉黨稱之曰:義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門曰:
義門鍾氏.配田氏.淑慎溫恭幽間貞靜婦道無慚姆儀可師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課子有孟母之風賓
媲廬妮之美處妯娌以慈惠待族鄰無怨無恫.當時稱之曰賢.子三: 秀芝 廷芝 瑞芝.
61 鍾峰 字九我.宋紹聖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後任滿致仕逐卜地於洪都之西山開疆啟族而為我江西鍾氏始祖. 配朱氏, 子五: 友忠 友仁 友義 友智 友信.
62 鍾友仁 字善長 性渾厚質朴實掏情於塢遣興於山水覓形挹勝遨遊至南安之上猶,見其山川美麗,逐攜妻與子卜築家焉而為上猶之始祖. 配張氏,子二: 鼎 爵.
63 鍾友信 字敦實.宋建中靖國年間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子一:受.
64 鍾鼎 字名器.宋建炎年間以明經擢進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撫養成立及日新長凡爵所余留產盡付之毫無偏曲後與侄倡置義產並構書院廷師以教鄉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從鄉黨稱公為一鄉善士. 配張氏.子一: 日貞.
65 鍾希和 字永叔.宋靖康末年授臨川教諭. 子一: 存敬.
66 鍾日貞 字德耀.號陽明.宋元裕年間選授淮安節度副使. 配趙氏,子三: 維寅 維處 維恭.
67 鍾日新 字湯明.宋元裕年間明經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歐氏, 子二: 維清 維祺.
68 鍾存敬 字惟直.宋建炎年間為蔡相中書.配羅氏.子二: 傑 俊.二人仍居西山.
69 鍾伯琮 字巷璧.公少而穎慧,智略過人,凡諸子百家,以及經傳稗官史書無不博覽,而志向尚怡靜不願仕進,且性辟山水瀟灑若陶處士而磊落過之不以方隅自囿好遍覽名山大川遨遊至袁州之分宜見一山突兀崢嶸不知其名受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為鍾山亦自有由余祖父相傳晉時雨後大鍾山流出驗其銘仍秦時所造,公聞言維匕既而嘆曰此山名鍾予亦姓鍾,想鍾氏其將興祥於此涉其嶺恍惚登天溯其願頭若蜿蜒之積蓄其下之長江若天河長塹波瀾不驚澄澈瀠回有斯地之靈秀何患不出人傑逐攜家而卜築啟宇於斯山之原,凡袁郡鈐陽之有鍾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 大用.
70 鍾大海 字鉅瞻,宋隆興年間明經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嚴氏,子三: 愨 慧 恕.
71 鍾大用 字宏深 宋隆興年間以人材選授雲間教諭. 配盧氏.子二: 思 意. 意遷居贛州信豐縣之香山下.
72 鍾恕 字守安 宋乾道年間以人才選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子二: 明德 明善.
73 鍾道 字步端 宋紹興年間以明經選授吉州教諭. 配鄭氏,子二: 日堯 日舜.
74 鍾明善 字本初 宋紹興年間以明經選授維揚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 日武.
75 鍾明經 字博知 宋紹熙年間選授長寧主薄. 配林氏.子七: 日誥 日詔 日詠 日詩 日諄 日誌 日詢
76 鍾日禹 字夏基, 宋紹熙末年明經擢國子監. 配林氏,子二: 芳型 芳升.
77 鍾芳杶 字步程,宋慶元年間為龍泉教諭. 配黃氏,子一: 顥.
78 鍾世傑 字碩彥,公生平忠厚,秉性鋼柔相濟嚴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讀左史公彀等書不求文達惟樂情於林泉自號為葛天氏之遺民. 配嚴氏,子二: 箕范 丹書.
79 鍾丹書 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覽子史有濟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懷及明大祖遣大將軍常遇春徵友諒,余黨至於康因軍中乏糧,是時公家富厚儲積豐裕,見軍士張惶仍出其困栗千餘石以抒其急,後於太祖嘉公之義封公為中憲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配梁氏,封夫人.子三: 應 庭 庠. 庠遷居攸縣,後又遷居於萍川大安鄉宣風渡.
80 鍾伯琰 字肇盛 號發基.公性豪邁智略過人,遍覓山川與堂兄伯琮遨遊至袁郡見袁之有鈐陽山水秀麗文峰疊障兄伯琮攜家肇基於鈐陽後不數年遨遊至康城教授生徒,見邑中風俗淳樸文藪嚴集公思此地必有發祥於茲,公由鈐陽而開基於斯,即今之萬載邑西之有鍾氏者皆公之苗裔.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歿宋慶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龜形.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歿宋慶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鳳形.子三: 大鯤 大程 大智 女一: 適藍.
81 鍾華 字華興,號松軒.性至孝友,治家有義,慈愛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見隅坊差遙甚重置莊田於牟村.子二: 禧 受.
82 鍾憲鼎 字玉鉉 任南京應天府高淳縣訓導,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配彭喜香,胥秋蘭.子三: 棟 楷 相.
83 鍾美 號念泉 由選貢任饒州府余干縣教諭,生平好學,凡諸子史書無不密觀,公年十八游泮次年歲試補入郡廩屢戰棘闈文以呈堂後應選廷試考授余干教諭以致仕歸家懸車築室於劉家市名曰守廬堂瀟灑林泉弄孫自樂邑中紳士稱之鍾博學者即公之別號壽至七十有三無疾而終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歿明天啟癸亥九月初六辰.配宋氏.子一: 宗廷 女一: 適張.
84 鍾梧 號白崖.由選貢任浙江紹興府餘姚縣教諭,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配周安英,龍戴貞.子一: 廣 女一: 適宋.
以上摘自江西萬載縣雙橋牟村鍾氏族譜.文公世系.萬公始世輩次排列順序; (萬代久興,樹煥增錦.善維良基,明選朝庭,泰正嘉升,長發其祥,宏德輝英,盛昌壽齡).
85 鍾榮光:廣東香山人,清光緒二十二年加入興中會,並創辦宣傳革命的報紙。1928年嶺南大學收歸國人自辦,任第一校長。次年改任嶺南大學榮譽校長。
86 鍾世銘:直隸天津人,字蕙生。清光緒進士。光緒三十二年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獲碩士學位
回國後,充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英語教員、教務主任。1921至1925年間,先後任北洋政府鹽務署
署長、財務處長及總代長。後調任奉天交涉員,未幾辭職。
87 鍾芳禮:清代廣西人,一說廣東花縣人。一說原名芳球。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後,為御侍衛。咸豐三年,在天京被封為丞相。
88 鍾子期:春秋時期楚國人。精音律。相傳伯牙鼓琴,他能分辨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因被伯牙引為知音。他死後,伯牙在他的墓前彈了一次琴後就不復鼓琴。
89 鍾離春:戰國時期齊國人,她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才取勝的皇後。本來就是齊國人,相貌奇醜無比,40歲了還沒有嫁人。於是她自己去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的狀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被齊宣王採納,並立為王後。
90 鍾天緯:江蘇華亭人,清代著名翻譯家,譯書數十種,著有《則足集》。
91 鍾人傑:道光年間湖北崇陽農民起義領袖。
92 鍾懿蓉:號鏡人,廣西蒼梧人,同治丁卯科亞魁、甲戌科進士,任刑部貴州清吏司、廣東肇慶典陽羅分巡道、惠陽嘉兵備道刑部主政兼監試官。
93 鍾麗軒號丕世:國學生,廣西蒼梧念村人,置稅米一百餘石,教子有方;三子天貴字育剛乾
隆庚子科第六名武舉,四子天貢字育嘉慶甲子科第二十五名武舉;曾孫家蘭字超國優貢生道光六年(18歲)明經進士。
94 鍾期光:(1908-1991)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平江縣區委書記、游擊隊黨代且,平江縣蘇維埃政府文委主任,湘鄂贛省軍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中共湘鄂贛省委秘書長,湘鄂邊中心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十六師政治部主任,湘鄂贛省軍區宣傳部部長。參加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政治處主任、支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蘇北指揮部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蘇中軍區、蘇浙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部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戰史研究部部長、顧問。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