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沈從文小說人物meijin

沈從文小說人物meijin

發布時間:2021-07-26 07:03:58

⑴ 淺談沈從文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標準是什麼

邊城裡 也有提到 但僅僅是提到而已
丈夫 寫的就是這樣的人 通篇圍繞她寫

但是 還有一些作品 比提到要多 但不是主角 算嗎?

⑵ 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性格特點

1.翠翠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2.爺爺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3.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

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4.儺送

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5.順順(配角)

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

⑶ 分析:沈從文小說《丈夫》中丈夫的人物形象!

如果說丈夫的第一次心理變化,還只是一種淡淡的迷茫。那麼,水保的粗暴插入則直接觸動丈夫第二次的心理變化,丈夫簡直是「出離憤怒」並且「轉去」的念頭愈發的強烈。
水保是水上一霸,一方面他們站在官府的角度協助管理花船,另一方面則是「名義上」的保護花船,負責清除到花船取鬧找碴的「歹人」。因而水保受花船老鴇的尊敬程度不下於官差,但又是令老鴇及女人們所厭惡的。厭惡在於水保可以任意憑借自己的職權玩弄女性,並且可以比闊少們更為瀟灑地對女人們說道「今晚上不要接客,我要來」。女主人公老七為了能夠更大程度地得到水保這個靠山,還認水保做了「乾爹」。爬出艙口的丈夫是仰視著水保的那副嘴臉:
先是望到那一對峨然巍然似乎是用柿油塗過的豬皮靴子,上去一點是一個赭色柔軟麂皮抱兜,再上去是一雙回環拴著的毛手,滿是青筋黃毛,毛上有顆其大無皆黃金戒指,再上去才是一塊正四方形象是無數桔子皮拼合成的臉膛。
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水保在根本上就是一個外表正義而且合法的「強盜頭子」,他靠搜刮來滿足其自身的物質慾望,靠霸道來滿足其丑惡的獸欲。水保可以當著丈夫的面要他轉告女人們陪他過夜,不管丈夫是否接受,盡管語言上看似平和,但他們的介入是強暴的,沒有絲毫可以商量的餘地。這就從外部給丈夫以極大的刺激,使得老實本分的他只能以謙卑恭敬的態度來迎合水保的駕臨。作者的細致描寫將水保的丑態展露無遺。水保那聲「我們是朋友」實際上也是一種謊言,不過是逢場作戲而已,反映出了統治階級欺騙下層人民的本性。然而,本性善良的丈夫卻把水保當做「尊貴的客人」,還和他聊起家常,因為知道「他是老七的熟客,並且老七一定得了這人許多錢」。「他忽然覺得愉快,」便飄飄然,有此得意洋洋,還唱起了山歌。然而,短暫的愉悅之後,丈夫敏感的思維讓他意識到了水保的丑惡。他覺察到這個所謂的「乾爹」同其他男人一樣,也是一直揶揄妻子的美色的,於是丈夫便開始咒罵有著一張「吃紅薯的大口」的水保。
為所欲為,粗暴的方式來打斷丈夫看妻子的美夢,促進了丈夫心理變化的再一次升潮。丈夫與老七、五多、大娘等人在船中自娛,男琴女頌,歡歌笑語。兩個醉熏熏的士兵攪了他們的歡愉。他親眼看到了「老七急中生智,拖著那醉鬼的手,安置到自己的大奶上」,「這一個在老七左邊躺下去後,另一個不說什麼,也在右邊躺了下去」情景。對於此,他的內心更加地難以平靜,外界的一切包括三元宮的戲都難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一切都沉默了。」他的憤恨已經在心裡不斷地積聚膨脹。
半夜的查船,最終毀滅了丈夫的迷夢。丈夫要求與老七獨處本無可厚非,而老鴇的暗示「巡官就要來的」對其來說是巨大的打擊,這句話無疑撕碎了丈夫的想法,把丈夫的心靈變化推向最高潮。此時,與妻子在一起的權利都被無端剝奪了,丈夫還有什麼慾望繼續呆在花船上呢?於是,「乾爹家的酒席,火鍋,三元宮的戲,葷油包子,」等這此新鮮玩意兒對他來說都徹底地失去了吸引力。
小說的最末幾節猶為精彩,形象逼真,蘊涵深邃。老七出來賣身掙錢是丈夫的本意,而當老七把自己掙的錢交到他手中時,「男子搖搖頭,把票子拋到地下去,兩只大而粗的手掌捂著面孔,像小孩子那樣莫名其妙地哭了起來」。擲錢於地,說明錢對他來說已不重要,而那「莫名其妙的哭」也正是其心靈壓抑下的感情大爆發。這連日來的所見所聞讓他感到的是幾多痛苦和幾多悔恨,這是他的心酸之淚痛楚之淚,也標志著做為丈夫自然人性的覺醒與人格尊嚴的勃發。可喜的是,在最後,老七和她的漢子一齊回轉到鄉下去了。

⑷ 沈從文人物小傳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沈從文作品

沈從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集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表現者和反思者,他認為「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偽、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突出,單純而又厚實,朴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采。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

小說分類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類,一種是以湘西生活為題材,一種是以都市生活為題材,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贊美人性美;後者通過都市生活的腐化墮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喪失。其筆下的鄉村世界是在與都市社會對立互參的總體格局中獲得表現的,而都市題材下的上流社會「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與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燭照下獲得顯現,正是他這種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內涵的哲學思辨,構起了沈從文筆下的都市人生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由於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以及對理想浪漫主義的追求,使得沈從文寫出了《邊城》這樣的理想生命之歌。

代表作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涼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鳳凰古城

鳳凰,了解鳳凰,是從沈從文開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國著名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沈從文先生誕生在鳳凰古城中營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從文先生曾任清朝貴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於同治五年(1866年)購買舊民宅拆除後興建的,是一座火磚封砌的平房建築。四合院分前後兩進,中有方塊紅石鋪成的天井,兩邊是廂房,大小共11間。房屋系穿斗式木結構建築,採用一斗一眼合子牆封砌。馬頭牆裝飾的鰲頭,鏤花的門窗,小巧別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築具有濃郁的湘西明清建築特色。二十年代就蜚聲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流的現代文學作家,僅次於魯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從文論》)的沈從文先生在這里度過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童年。
沈從文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沈從文的生平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寫作謀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兼《大公報》、《益世報》等文藝副刊主編;1931年至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講師;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編全國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學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1978年至1988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還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他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等學術專著,特別是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里,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里去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一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第二天,他硬著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里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裡去了。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乾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你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沈從文墓地
沈從文先生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考古學家,鳳凰縣人,生於一九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病故於北京,終年八十六歲。
先生一生中,著有五百萬字的著作文章,《邊城》、《長河》、《從文自轉》是他的代表著。他晚年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我國物質文化史上的一頁空白。先生從鳳凰走向世界文壇,為家鄉為民族爭得了榮譽。
家鄉人民非常崇敬他,縣委、縣政府與其家屬商議,決定將先生骨灰安葬在「聽濤」山下。沈家主動自理安葬費。
杜田村「聽濤」山距離縣城中心一公里半,遠則積山萬丈,爭氣負高,含霞飲景,參差岱雄;近則圭壁聯植,環美幽麗,沱水通脈,清瀅秀澈,岩澤氣通,如珠走鏡,似仙境也!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狀如雲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跡,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背面,為先生姨妹張充和撰聯並書,聯曰:「不折不從,星斗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由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鐫。
先生一生,淡名如水,勤奮、儉朴、謙遜、寬厚、自強不息。先生愛祖國、戀故鄉,時刻關心國之安、鄉之勃興、民之痛癢、人之溫愛,堪稱後輩學習之楷模,特立墓地,以示永遠懷念!

沈從文孩童趣事

1915年,沈從文由私塾進了鳳凰縣立第二初級小學讀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沈從文天性活潑好動且貪玩,常常逃學去街上看木偶戲,書包就藏放在土地廟里,有一次,他照樣把書包放在土地廟,看了一整天的戲,戲看完了,別的孩子早已放學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廟里去書包,才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他急了,但轉念一想:書包不見了,也不是什麼大事。第二天,他硬著頭皮照樣上學,剛走到校園里一株楠木樹下,就遇見了他的級任老師毛先生。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那株楠木樹下,大聲責問沈從文昨天到哪裡去了。沈從文知道隱瞞不住,乾脆回答:「看戲去了。」毛老師見沈從文貪玩逃學還如此理直氣壯,便狠狠地批評說:「勤有功,戲無益,樹喜歡向上長,你卻喜歡在樹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爭氣了!」大約跪了半個小時,毛老師才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和的口吻問沈從文恨不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恨,恨你不該在同學面前罰跪侮辱我。」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說:「樹木是往上長的,你卻要往下跪。人必須要求進取,不能自輕自賤而要自尊自貴。」經毛老師耐心地說服教導一番後,沈從文知恥而後勇,一改以往的頑劣脾氣,勤奮學習,成績提高非常快。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似水姻緣

蘇州一個名叫張吉友的富商,除了擁有萬頃良田,熱心於結交蔡元培這樣的教育界名流、投資教育事業,還因四個才貌雙全的女兒而盡人皆知。後來,這個大戶人家的二女兒張允和嫁給了頗有建樹的語言學家周有光,三女兒張兆和則嫁給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從文。
就在張允和與周有光喜結良緣後不久,她的妹妹張兆和也在名作家沈從文的長時間進攻下舉手投降,成為這個情書聖手的俘虜。
沈從文來自風景秀美的湘西。玲瓏剔透的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人性甜美的鳳凰小城賦予他柔順多情的個性。這位傑出的小說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一生共出版過三十多部短篇小說集和六部中長篇小說,是少數幾個擁有世界性聲譽的現代中國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因寫過一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由於詩人徐志摩的介紹,他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教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第一堂課就洋相百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學生中,就有以後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18歲的張兆和在中國公學曾奪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聰明可愛,單純任性。兆和身後有許多追求者,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二姐張允和取笑說沈從文大約只能排為「癩蛤蟆第十三號」。自卑木訥的沈從文不敢當面向張兆和表白愛情,他悄悄地給兆和寫了第一封情書。
老師的情書一封封寄了出去,點點滴滴滋潤著對方的心。女學生張兆和把它們一一作了編號,卻始終保持著沉默。後來學校里起了風言風語,說沈從文因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張兆和情急之下,拿著沈從文的全部情書去找校長理論,那個校長就是胡適。
兆和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說說,做個媒。兆和連忙說:不要去講,這個老師好像不應該這樣。沒有得到校長胡適的支持,張兆和只好聽任沈老師繼續對她進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轟濫炸。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
1932年夏天,張兆和大學畢業回到了蘇州的老家。沈從文帶著巴金建議他買的禮物——一大包西方文學名著敲響了張家的大門,二姐允和出來招呼了這位不速之客。弄堂很窄,允和對站在太陽底下的沈從文說:你進來吧,有太陽。沈從文不進來,允和就告訴他三妹上圖書館去了,不在家,讓他進來等。沈從文聽完說了聲「我走吧」回頭就走了。沈從文回到了旅館,一個人躺在床上胡思亂想,滿腦子盡是張兆和的音容笑貌。
三妹回來後,允和把她罵了一頓:你假裝用功,明明曉得他今天要來。兆和說:我就是用功,哪曉得他這個時候來啊。允和讓妹妹大大方方地把老師請到家裡來,兆和終於鼓起勇氣回請了沈從文。心潮澎湃的沈從文回到青島後,立即給二姐允和寫信,托她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
他在信里寫道: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兆和的父親開明地答:兒女婚事,他們自理。
兆和的電報則是: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
帶著這份喜悅,兩姐妹便一同去了郵局,給沈從文發電報。允和擬好的電報是: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允。很簡單。兆和的則是: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白話文電報了,但郵局沒有收,而收下了允和的。
與沈從文訂婚之後,張兆和為了和心愛的人靠得更緊,隻身來到青島,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專心於寫作的沈從文在生活上一塌糊塗,一次洗衣服時,兆和發現了一張揉碎了的當票。原來沈從文把兆和的一隻戒指當了,卻忘了取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與張兆和在當時的北平中央公園宣布結婚,但並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新居是北平西城達子營的一個小院子,這個媒人是允和做的,所以沈從文一看見二姐允和就叫她「媒婆」。
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新婚不久,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回故鄉鳳凰探望。他在船艙里給遠在北平的張兆和寫信說:我離開北平時還計劃每天用半個日子寫信,用半個日子寫文章,誰知到了這小船上卻只想為你寫信,別的事全不能做。
不幸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歷次政治運動都沒有放過沈從文。一次又一次來勢洶涌的打擊,使憂郁過度的沈從文陷入了病態的迷狂狀態,他不斷念叨著「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張兆和無言地面對此情此景,眼淚禁不住滾滾而下。後來,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葯物治療下,沈從文漸漸恢復了健康,這些難忘的經歷使他的心靈產生了對苦難的免疫力,使他和妻子堅強地度過了艱辛清貧的歲月。1988年5月10日,飽經滄桑的沈從文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把無限的眷戀留給了白發蒼蒼的妻子,就如同留給了人間無限柔美的湘西。

⑸ 沈從文人物形象分析

沈老筆下的人物很多,要看是寫哪個的。

⑹ 沈從文蕭蕭的人物形象

沈從文小說人物蕭蕭形象小析

沈從文的小說多表現湘西下層民眾特異的生命形式;對故鄉的農民、兵士、水手、吊腳樓下的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與關注。正像作者在《甲辰閑話•一》中所說的「我的文章,是羨慕這些平凡,為人生百事所動搖,為小到這類職業(指刻字工,小銅匠)也非常傾心才寫出的。」因而作者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不把人的情感引向極度悲傷或極度喜悅,不大肆渲染,只讓讀者在尋常人事中琢磨人生的滋味。
20世紀20、30年代,作為舊時中國的一種婚姻陋俗,童養媳常常成為文學作品題材被作家所關注。中國鄉土作家對童養媳血跡斑斑的苦難史、對童養媳陋習的殘酷及其對人性、對生命的摧殘進行了揭露和批判。沈從文同樣關注此類題材,但作家所揭示的不僅只是童養媳境遇及其不幸自身,其筆觸更多的是對准這些卑微人物「卑微里放光的靈魂」。
蕭紅在《呼蘭河傳》里也描寫小團圓媳婦12歲時就開始的非人童養媳人生。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惟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說的是婆婆可以對小團圓媳婦任意地鞭打,揭示的是野蠻婚俗對個體生命的蔑視。可見,作者對這種扭曲人性的批判是明顯的。然而沈從文《蕭蕭》所表現的童養媳,卻是另一種人生樣式。
魯迅揭示病苦的目的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因而側重於揭露人性丑惡的一面,沈從文則側重於建構自己理想中的自然健康的人性。因此,作者《蕭蕭》中一方面同情主人公蕭蕭的生存境遇,否定她的愚昧無知,另一方面,則通過對主人公純真樸素的心靈的揭示,以及對主人公身處逆境然而生命力尤為旺盛這一情境的描述,肯定了主人公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其「放光的靈魂」。
蕭蕭自然自在的生命意識,主要表現為她對自己的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蕭蕭從小沒有母親,寄養在伯父家,缺少母親的教養,比起其他的女孩子,自然少了對母親、對家的眷戀,所以嫁到夫家時沒有哭,「那一天這小女人還只是笑」,「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媳婦」。蕭蕭嫁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小丈夫,她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快樂,她每天帶「弟弟」玩,對她來說嫁人只不過是從這家搬到了那家。蕭蕭的快樂是一種簡單的快樂,簡單到什麼都不想,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子過日月。蕭蕭嫁人做童養媳的全過程,作者一筆輕輕帶過,一方面表明這類事件的常見,不值得渲染(這是作者的態度);一方面表明主人公本人的態度。
蕭蕭的態度是對嫁人做童養媳自然地接受,對自己身份的轉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關於這一點,從兩個方面可看得出來:一是她做了童養媳後依然能夠健康地成長,一是似乎沒有什麼憂心事,還做著充滿樂趣的夢。
總之,蕭蕭好像在蓬勃地生長著,對此,小說作這樣的描寫:
蕭蕭嫁過了門,做了拳頭大丈夫的小媳婦,一切並不比先前受苦,這只看她半年來身體發育就可明白。風里雨里過日子,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這小女人簡直是全不為丈夫設想那麼似的.一天比一天長大起來。
幾次降霜落雷.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婆婆雖生來像—把剪子,把凡是給蕭蕭暴長的機會都剪去了,但鄉下的日頭同空氣都幫助人長大.卻不是折磨可以阻攔得住。
由蕭蕭的健康成長,可看出她生命意識里自然自在的本性與隨遇而安的心境,亦證實她對自己生活環境與身份的轉變,沒有清晰和明確的認識。
其實,蕭蕭每日里的生活並不太平,也避免不了受苦,除了哄「弟弟」,還有繁重的家務勞動,甚至皮肉之苦也未可知,她的遭遇或許並不比小團圓媳婦的少,然而她的成長卻不是那種「風里雨里」的環境和人為的「折磨可以阻攔得住」的。應該說蕭蕭和小團圓媳婦的處境是相似的,兩人起初的個性也是相似的,小團圓媳婦剛嫁人時也愛笑,「她的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也大方,不害羞。然而兩人的不同也是明顯的,小團圓媳婦在折磨中日益的消瘦,直到最後的慘死;蕭蕭卻頑強的生活著,還保持孩童的快樂心情,和對美好事物的本能嚮往。探究其中的原因不難發現,蕭紅的《呼蘭河傳》側重寫的是外在環境對主人公的窒息,所以小團圓媳婦的悲劇主要是外部環境造成的;沈從文的《蕭蕭》主要表現人性,表現自然人性的強大生命力,表現人的自然本性即使在惡劣環境中也會放出生命的光彩。
沈從文的小說還常常寫到夢。作者認為,寫小說「必須把『現實』和『夢』兩種成分相混合」,通過記夢更能表現理想的人生形式,夢中的景象更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蕭蕭夢到自己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東西」、「爬樹」夢到「自己變成魚在水中個處溜」、夢到自己「飛到天上眾星中」,這些充滿孩子氣的自由夢想,是蕭蕭白日里快樂游戲的繼續。作者如此落筆,目的在於對主人公自然本性和「光彩」人生進行隱喻性描述。
蕭蕭由於對「女學生」充滿好奇與嚮往,還做了關於「女學生」的夢:
蕭蕭從此以後心中有個「女學生」。做夢也便常常夢到女學生,且夢到同這些人並排走路。彷彿也坐過那種自己會走路的匣子,她又覺得這匣子並不比自己跑路更快。在夢中那匣子的形體同谷倉差不多,裡面有小小灰色老鼠,眼珠子紅紅的,各處亂跑,有時鑽到門縫里去,把個小尾巴露在外邊。
這種充滿情趣、活潑的描寫,使一個天真爛漫的鄉下小姑娘的情態躍然紙上;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蕭蕭的童養媳身份,且從一個側面突出蕭蕭完全是一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個體,復調式地表明生活的殘酷並不影響蕭蕭健康地成長和快樂天然的本性。
這里,試著把快樂的蕭蕭與《邊城》中的翠翠作比較。翠翠有著淡淡的憂愁,憂愁來自她意識到的少女心事,對愛情的明確選擇。蕭蕭有著簡單的快樂,快樂來自她對自身生存狀態的無意識。從而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種無意識的生命狀態,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異樣環境中的表現形式。
這種無意識的生命情態,還表現在蕭蕭失身這件事上。在蕭蕭的經歷中,做童養媳本已不幸,失身於別的男子更是不幸中的不幸。若說做童養媳,在蕭蕭看來,只不過是從一家搬到另一家,生活並沒有改變多少,她依然是一個不乏小兒女情態的活潑的生命個體,因此她自然而然接受了童養媳身份。那麼,她對失身事件又是如何應對呢?
「蕭蕭十五歲時高如成人,心卻還是一顆糊糊塗塗的心。」身體上的暴長,與心理上的不協調發展,使蕭蕭對愛情懵懂無知,更不會有明確的選擇。因此,對愛情的需求只能深藏於心,要等外界的激發才能顯露出來。花狗的歌就是一個外界的刺激,喚起了蕭蕭對男女情事的朦朧意識,再加上情感上本能的需求,可以說這是蕭蕭自然本性的一次釋放。然而,蕭蕭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對她意味著什麼,等待她的將會是什麼,只是朦朧的感覺到她做了一件「糊塗的錯事」。小說中寫蕭蕭讓花狗賭咒,「賭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盡他了。」蕭蕭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把一個無關痛癢的賭咒作為一個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當一個人不知道要把握什麼,也無可把握什麼時,寄希望於佛、神、上帝,這些好像遠在蕭蕭的思想意識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於一個賭咒。這說明蕭蕭感受到了命運的無可把握。
對未來的命運不能把握時,在等待未知厄運的過程中,「懸梁,投水,喝毒葯,被囚禁的蕭蕭,諸事漫無邊際的全想到了,究竟年紀太小,捨不得死,卻不曾做。」 在這過程中除了感到恐懼,蕭蕭也想到解決的辦法:逃去城裡。這是她主動為自己的未來打算,然而也僅是想到而已,並沒有付諸行動。
但蕭蕭終於沒有被沉潭或被發賣,一切都不過是短暫的插曲而已。蕭蕭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與「弟弟」又能有說有笑了,生下個兒子,受到夫家老小的喜歡與精心的照顧。就蕭蕭而言,這個偶然的結局,是她所期望的,但並不是蕭蕭所能奮力求得的。這樣最終的皆大歡喜便包含了無奈的成分,只不過蕭蕭沒有意識到罷了。命運在蕭蕭的頭頂上風雲變幻,一會兒陰雲堆積,一會兒陽光燦爛,可怕而不可把握,蕭蕭沒有行動的行動,蕭蕭的無助,卻都沒有導致出什麼悲劇。這種頗具僥幸色彩的結局,極具反差效果,從一個側面彰顯了主人公無意識的生命狀態。
最後,小說結尾預示了蕭蕭的未來,甚至是未來的未來。蕭蕭抱著小兒子,看著為十二歲的大兒子新娶的一個年長六歲的新娘,此時的情景是這樣的: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蕭蕭真正恢復了以前的生活,可以想像蕭蕭十來年中,也應該是快樂的。生活似乎還很長,也似乎還不錯,蕭蕭的思想裡面,生活就是這樣子的,自然而然的無限延長下去,在這種簡單的快樂中無限延長下去。而蕭蕭的未來,也在她的兒媳婦身上延續下去,這又是一個「蕭蕭」,又是一篇故事。
蕭蕭的人生的確是個悲劇,她的悲劇在於她對自己的註定了的悲劇命運沒有清醒的認識。換句話說,她幾乎是個自然自在的生命存在。對童養媳身份自然而然的認同,沒有覺悟到自己所處環境的不合理,更想不到要改變這種環境;對自己失身後受罰命運的不覺悟,也並不知道自己躲過的厄運僅僅是一個偶然,命運遠在自己的掌握之外。但就蕭蕭而言,既然意識不到自己的悲劇,那她的人生就不算是悲劇的。然而,蕭蕭這種無意識的、自然自在的生命形式,並不是作家筆下批評的對象;沈從文也並沒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沈從文在「規避」什麼;應該說,這是一種美學意義上(不是意識形態意義上)的「真實」。由此,我們在《蕭蕭》中看到了人的一種本真、淳樸而又略顯美麗的人性。這是沈從文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沈從文小說人物meijin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蕭瑟良寫的小說 瀏覽:598
好看的仙田小說 瀏覽:251
鬼馬星小有聲小說全集 瀏覽:384
車禍夫妻共同穿越小說 瀏覽:229
單女主非種馬歷史小說 瀏覽:235
雙腿緊緊鎖住他的腰玄幻小說 瀏覽:932
女主母親是穿越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瀏覽:865
天道名字的小說 瀏覽:556
寫小說讀者群體選男生還是女生 瀏覽:922
醫生病人言情現代小說 瀏覽:325
毒吻小說好看嗎 瀏覽:892
穿越到自己寫的小說和反派在一起 瀏覽:234
火藍刀鋒第二小說全文閱讀 瀏覽:778
寫一篇微型小說50字 瀏覽:205
好看的總裁小說排行榜出版 瀏覽:585
小說地道戰txt 瀏覽:119
重生女叫圓圓的小說 瀏覽:146
隱秘的角落小說作者三部作品 瀏覽:732
關於布萊克所有小說全集 瀏覽:445
主角叫天月的小說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