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說大全 > 巴金小說人物論

巴金小說人物論

發布時間:2021-03-14 07:38:29

『壹』 巴金的長篇小說《家》入選中文小說100強,小說中各個人物的性格分析是什麼

覺慧:覺慧是進步青年,思想新潮,行事大膽。蔑視等級制度與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版大膽揭穿迷信的捉權鬼、血光之災等邪說。

高老太爺:思想頑固,剛愎自用,行事自私。以封建的禮教專制地管理大家庭,給年輕的一代和下層的僕婢帶來種種的不幸。

覺新:一個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覺民: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有打破封建主義的願望。

李瑞珏:善良賢惠,善解人意,深愛著覺新。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1)巴金小說人物論擴展閱讀

《家》,中國作家巴金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為《春》、《秋》。最早於1931年在《時報》開始連載,原篇名為《激流》。開明書局於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單行本。

該小說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腐朽,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爭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貳』 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長篇小說《家》,是文學大師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長篇巨制。在小說中作者以嫻熟的藝術手段,塑造了眾多的富有典型意義的文學形象。書中人物不下七十餘個,下面就是我對其中幾個重要人物塑造的剖析。
首先,我要談談高家的三個孫子——高覺新、高覺民、高覺慧。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叄』 急求「結合作品談談魯迅看與被看的敘述模式」或者「巴金小說《家》中的覺新人物分析」論文一篇!!

「被看」是魯迅小說的基本敘事模式之一。「看」,既指一般層面上的觀察者的目光所在,也指根據一定的價值評判標准對某人或某類人的言行加以評判。「被看」,不僅指的是通常意義上的被觀察,而且更重要的是側重於抽象意義上的「被看」或「被鑒賞」,即看客出於特殊的「審美」嗜好,以欣賞的目光「凝視」被看者,或者根據一定的價值評判標准對被看者的言行做出某種評判。「被看」是「看」的對立面,「看」與「被看」兩者之間實際上是二元對立的關系。「看」與「被看」這種二元對立的圖景在魯迅的很多小說中都存在。在《阿Q正傳》中,阿Q和其他未庄人對觀看「殺革命黨」有著濃厚的興趣,當阿Q向趙庄的人們講述在城裡看到殺革命黨的情景時,「聽的人都凜然了。」就因為阿Q在城裡「看」過殺革命黨,他在未庄人眼裡的地位和趙太爺差不多了。阿Q不是革命黨,但他的被殺同樣引發了看客們濃厚的興趣:當阿Q臨刑前遊街示眾時,周圍是「許多張著嘴的看客」和「螞蟻似的人」,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去看阿Q是怎樣被槍斃的,以致出現萬人空巷的場面。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人們對孔乙己表現出極度的「關心」。
(不是原創)

『肆』 對巴金小說<家>其中一個人物的評價,500字左右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由於他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後,他並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後回房蒙頭大哭一場,與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後,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珏在家裡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著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著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嚮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於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於他受封建傳統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不自覺地扮演著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總之,覺新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
是這個嗎
網路好還有好多
自己去看看吧

『伍』 巴金作品家中人物分析

全分析是不可能的 這里貼不下 分析下高覺新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於他承受著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里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嘆,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其實, 覺新的思索結果常常是源於長房長孫的所謂「責任」,處在那樣一個時代里,「責任」往往是封建制度的一種無形的工具,其不合理的部分讓覺新倍嘗心酸,屢受滄桑。而也是這種責任感的驅使,當弟弟要離開這個「家」,奔向光明時,他又掏出了與死去的瑞珏共同為三弟准備的盤纏。不要小看這一筆的處理,他使整個高覺新的思想軌跡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使人物的層次變得豐富而,統一。難怪當三弟怒斥大哥無能的時候,瑞珏挺身而出說:「他不是這樣的」。理解他的人知他是顧全大局,頂天立地的男兒絕不是無能無用之輩,看過全劇,觀者當與瑞珏一樣理解了覺新吧?趙志剛在這部戲中的表演穩中推進,真實樸素,層次分明。再贊!還有一個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人物是鳴鳳,鳴鳳的純潔美好,歷來是《家》中頗受喜歡的人物。而青年演員陳是的表演沒有之前一些演員的輕浮和過分的卑微,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她的清純,不著點染的神情以及舒展自然的形體處理,也成為了該劇的一個亮點。
覺新是封建制度的繼承者,同時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作為在「五四」之前成家立業的人,她接受了封建正統觀念,奉為行動的准則。被克明選為接替他挽救高家命運的人。同時,他又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受害者,雙方父母的小小意見,毀滅了他和梅的婚姻,愚昧的封建迷信,又奪去了他愛妻的生命,雖然五四運動的新思潮對他有所觸動,但他難以擺拖封建思想的束縛。(他本來跟梅是青梅竹馬的一對,有一天梅的母親在牌桌子上跟現在的覺新的母親有了意見,自以為受了委屈,才拿拒婚的事來報復,他們也沒有反抗,痛苦的接受了,覺新娶了瑞珏,梅後來鬱郁而死;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這件事情引起了陳姨太、四太太、五太太、和幾個女傭的焦慮,起初她們還背著人暗暗地議論。後來有一天陳姨太就帶著嚴肅的表情對克明幾弟兄正式講起「血光之災」來:長輩的靈柩停在家裡,家裡有人生產,那麼產婦的血光就會沖犯到死者身上,死者的身上會冒出很多的血。唯一的免災方法就是把產婦遷出公館去。遷出公館還不行,產婦的血光還可以回到公館來,所以應該遷到城外。出了城還不行,城門也關不住產婦的血光,必須使產婦過橋。而且這樣辦也不見得就安全,同時還應該在家裡用磚築一個假墳來保護棺木,這樣才可以避免 「血光之災」。五太太沈氏第一個贊成這個辦法,四太太王氏和克定在旁邊附和。克安起初似乎不以為然,但是聽了王氏幾句解釋的話也就完全同意了。克明和大太太周氏也終於同意了。長一輩的人中間只有三太太張氏一句話也不說。總之大家決定照著陳姨太的意見去做。他們要覺新馬上照辦,他們說祖父的利益超過一切。這些話對覺新雖然是一個晴天霹靂,但是他和平地接受了。覺新回到房裡,把這件事情告訴了瑞珏,瑞珏也不說一句抱怨的話。她只是哭。後來瑞珏難產,她叫著覺新,要他進來,可是封建思想和兩扇大門卻把他關在了外面,瑞珏終於死了。) 他終於明白了,這兩扇小門並沒有力量,真正奪去了他的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的肩上,把他壓了這許多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兩個女人。
高覺新形象是巴金的獨特創造和發現。這一形象有極其深刻的典型意義。高覺新是巴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樹立的一個痛苦的靈魂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表現出新舊社會交替嬗變中的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揭穿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極端腐朽、殘酷和虛偽。高覺新是一個受害者,同時他又間接損害和毀滅自己所愛的人。他的悲劇命運說明,在反封建斗爭中,妥協、調和、屈從是絕無出路的,從而宣告了作揖主義、不抵抗主義的徹底破產。2002年全國文藝界為了在今年祝賀巴金老人100歲華誕,籌措拍攝20集電視劇《家·春·秋》,曾征詢巴老的意見,巴老說:「壞人別太壞,覺新要活著。」巴金理想中的高覺新是慈善的、性情的,他理想中的家庭是溫馨的、互愛的。我國古語雲:人之將老,其言也善。誠哉斯言。

『陸』 誰幫我分析巴金小說<<家>>中高家覺字輩分的三位少爺的任意一位的形象特點~~~~ 急!!!

覺新就是介於高家封建家長和叛逆青年之間的一個地位特殊、性格復雜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也萌生過理想和追求,憧憬過婚戀自由,卻屈於封建家長的專制而斷送了個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們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不滿長輩們荒唐行徑,但又固守「承重新」的「責任」幫長輩們勸阻弟弟們反抗,以維護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義」和「作揖主義」只能換到一時的苟安,但最終使自己和親人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覺新的性格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漸漸趨向崩潰時期某些舊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兩面性——他們理論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還未能擺脫舊家庭、舊道德的羈絆,行為上軟弱妥協。覺新的性格還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讓、委屈求全」等本質。本文試從覺新性格反映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淺析高覺新人物形象。
一、高覺新是巴金寫的《激流三部曲》中性格最為鮮明的人物。作者認為「我應當在覺新身上花費更多的筆墨」,使他「那樣的人看見自己已經走到深淵的邊緣,身上的瘡開始潰爛。」在覺新身上,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積累和體驗,細膩的表達出他現實主義識力。然而,在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這一形象的探討十分欠缺,多數人對起性格否定性一面批判不夠,傾注了過多的同情,這就掩蓋了他的處世哲學的反動性,而難以作出公正的評價。高覺新的性格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普遍性及其悲劇意義。
二、作品通過覺慧等人的態度,對覺新遭遇產生憐憫甚至同情,這是事實;然而,作品不時地展開對其性格的批判,這也是事實。我認為,正是通過這些諒解和同情,使讀者產生與我們同類的情感體驗。當其軟弱被當做軟刀子殺人時,我們不就能很自然得引起深刻和強烈的反思嗎?這樣對其性格的否定,以及產生這些這些性格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認識,就會有更進一層的體會。文學藝術的魅力正是通過這樣的真實性得以實現。
從生活出發,塑造人物,這是巴金一貫的藝術追求。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類,就不能進行簡單的定性和分類。當我們把覺新的性格放在形成這些弱點的具體環境中,把人類基本性格加以考察,就會發現那些相互矛盾的性格特點,實際上都是有其深刻的原因,內在的必然性。藝術的概括化,就是提示事物的特徵之所以為起特徵的必然性。覺新的性格主要特徵是:善良忠厚、懦弱順從、逆來順受、得過且過。它的產生,有很深的歷史根源和現實主義的社會根源。
覺新的性格集中體現了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1)、孔子仁學思想為主體構成的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把整套「禮」的血緣實質性地規定為「孝悌」消溶滿足在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的世間關系中,使仁學的觀念,情感和意識與世俗的倫理和日常心理綜合統一,而沒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導向外在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通過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的傳播,滲透與人們的生活、習俗、行為和思維中,在塑造漢民族性格上留下重要痕跡。其缺點和弱點的一個突出表現是,儒家的「安知天命」,「守道安貧」的觀點同莊子對世俗的「超越」和自足等結合,經常克制和壓排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形成逆來順受,自欺欺人,得過且過的奴隸性格起到十分惡劣的作用。覺新的性格即集中體現這種特點。(2)、人的性格是受一定的思想、意識、信仰、世界觀的影響和制約的。這種影響和制約是通過環境和教育,結合個人需要的積極活動得以實現。高覺新主要活動是「家」。作為初級社會群體,「家」對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具有初步的作用,對人的行為的形成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正是通過這樣的環境作用於覺新性格。「他在愛的環境中漸漸長成」,當父親用抓鬮的婚姻使他失去自己的戀人時,他「沒有反抗的思想」,為了雙親的遺命,便把扶助弟妹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高家非要我來撐門面」。溫情脈脈的孝道親子之愛的「新政」,就使覺新自覺地套上封建禮教的枷鎖,把封建倫理道德視為生活的自覺理念,唯封建家長之命是從,而且以此律人,把自己的行為完全裝入封建階級思想模式。(3)、同時,他的社會角色決定了他們行為規范的特點。高家四房,他是長子長孫,沒落階段的現象通過他的性格得以反映,大家庭內部重重矛盾糾葛必然集中體現於他這個矛盾旋渦中心。他的性格的矛盾是必然的。大家庭特殊的人際關系,使他感到「不斷地跟長輩沖突有什麼好處呢?」他的敷衍處世乃出於無奈。
「一個人的本性,總是不可避免地帶有社會性因素。」統治階級的社會控制,通過群體成員的指導和約束,也通過社會成員的相互影響。高覺新的「情感、儀表、行動」,一切都能證實他的教養和生活環境。這對他的影響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是能深刻的提示覺新性格存在著發展的社會本質,這完全得力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他把人物放在整個歷史背景上,從更深一層的生活本質加以反映。作者是在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上,在創作上敏感地感受到這一人物的普遍性和性格深厚的社會基礎。
三、高覺新的悲劇具有典型意義。
覺新性格內在邏輯以及矛盾沖突的歷史必然性,便展示在社會歷史特點中。黑格爾說過「藝術作品所提供觀照的內容,不應該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現,這普遍性須經過明晰的個性化,化成個別性的東西。」覺新的性格的復雜性層次,表現在他作為藝術個性的悲劇矛盾沖突之中。
基於階級和思想局限,他始終認為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不可動搖,這就是他悲劇性格的思想基礎。軟弱的性格,在聽命婚姻和承受家庭重擔時,表現為順從;梅表姐特別是瑞鈺的慘死,使他明白「真正奪去他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迷信、整個禮孝、整個制度」。然而,他只選擇了苟且:「我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只有犧牲的資格。」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殉道精神,不僅使自己丟失了梅表姐、瑞鈺,更是軟弱的把她們送上舊禮教的絞刑架,置身於理想與現實、思想和行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糾葛之中無法自拔,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悲劇的沖突是覺新性格內在邏輯的必然結果。
作為一個對舊社會有切膚之恨的作家,巴金對覺新的性格進行批判的同時,深刻體察了那個造成其「自殺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歷史根源——看出了這個空報善良願望,有理事才能的大好人,如何在舊制度沒落過程中,不敢斗爭,憚於矛盾。而一步步被逼得幾乎精神崩潰的邊緣。苟且於令人窒息的灰色生活中,從而顯示出性格的悲劇意義。因為他的遭遇,並不是由於罪惡,而是由於某種過失或弱點。故對其言行感到可恨之時,亦會對其與時代相悖而被撕破的善的稟性產生憐憫。
確切地講,巴金對覺新是「愛而知其惡」。這重的同情和憐憫,不僅因為覺新的原型是他的哥哥,在當時作家的思想中,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復雜因素使然,使得作家的某些憐憫,不能被我們所接受。然而,藝術家忠實以人一生的命運長河作為總體來衡量,以其社會、歷史根源來觀察,其目的是讓讀者從其創作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全部豐滿,多彩的現象中,從「自己看著自己死亡」這樣強烈的體驗中,去看出它復雜,深邃的社會歷史的內容,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這就啟到了通過教訓,就同時產生凈化的作用,達到了改造人類這個藝術最高的目的。
覺新性格的悲劇意義就在於,透過其悲劇性格的偶然性,深刻地提示了其所以為悲劇的社會歷史必然性。覺新性格不同於被封建規范壓制到了習慣成自然的阿Q精神勝利法,明知所作所為害人害己,卻不敢也不想改變這灰色的命運。同時,無奈中製造他人的悲劇,所以也就覺得特別可悲、可嘆、可憐、可恨,使讀者於強烈的震撼之後開始反省。阿Q為自己奴隸的地位辯護和粉飾的精神勝利法,暴露了國民劣根性。高覺新做奴隸而不得的性格悲劇,則深刻地展現了民族文化心理缺陷的沉重歷史痕跡,同樣警示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中,進行更高的要求,文學形象是作家對生活的真實的描寫和對生活評價的深刻性的統一。高覺新形象的價值是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揭露和攻擊。
四、傑出的藝術家的審美意象,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於客觀現實的某些內容和必然規律。巴金不同於魯迅從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的角度提出問題,闡發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而是更多從受傳統思想影響這一側面的揭露,意識到正因為象覺新那樣的人太多,高老爺才能夠橫行無礙。通過覺新性格批判舊制度,洞悉民族文化的心理底蘊,體察是深切的,封建傳統的道德沉澱與民族文化心理中中有相當強固的承受力量。在今天社會巨變的歷史時期,清除結構中的陳垢,塑造健全的民族性格,覺新以自己的哀號,告戒著人們,這仍不失其認識價值。

『柒』 巴金小說《家》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網路而來。
若有用,望採納,謝謝。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捌』 巴金小說《家》中人物分析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在小說中,作者著重描寫刻畫了他這個形象。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典型人物。覺新雖接受過五四新思潮的激盪,但又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位置,深受封建倫理綱常特別是「孝」道的熏染,於是,作者付與他委曲求全的怯懦順從性格。他在高家的事務上兢兢業業,辦得僅僅有條,但在自己的婚姻、願望上,總給讀者一種無奈的感覺。他喜歡遠房表妹梅,但又無法違抗老太爺的旨意,來放棄自己的妻子瑞珏,他只有把痛苦留給自己;他既同情支持弟弟們的反封建斗爭,但又無法放手掉高家的事業,他只能選擇「作揖主義」哲學。全篇小說他給我一種非常痛苦的感覺,簡直是一個悲劇形象。在我認為,作者之所以塑造覺新這個悲劇人物,不但是為了喚起讀者對這一時期這類人不幸的同情,而且主要是對這種人的嚴厲批判。由此可見,作者的用意是如何了。但我要補充的是高覺新在這個中國社會新舊交替和轉型時期,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

高覺民與高覺慧,他們很幸運,沒有他們大哥那樣活得那麼累,還能在高等學府成就大業。那麼作者為何要把他們放在人物塑造的首要地位呢?因為,在當時,他們又是典型的一類人,但他們兩兄弟又有著不同。首先來看覺民,雖然他在外和弟弟覺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動,來開導當時內地有著迂腐思想的人們,但在自己家裡卻又無法抗拒來自高老太爺的封建禮教的束縛。在他對遠房親戚張太太女兒琴的愛情上表現出一種想愛又不敢愛的情緒,只是再默默地煎熬罷了,最後作為家中反封建的一員,卻還是沒走出這個家,還是深陷在這個泥潭中;覺慧,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可以說他是小說中的一個亮點,也可以說他是覺新的另一個極端。在小說中,高家經歷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願就是能走出這個家,走出這個滿是封建禮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爺是至高無上的,惟有他會在老太爺面前因感到不滿而沖撞他,也正是這次他被禁閉了很長一段時間,從而堅定了他走出這個家的信念。他愛丫鬟鳴鳳,他恨老太爺,與覺民相比他敢愛敢恨,毫不掩飾。最後,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作者塑造這兩兄弟,可以看出也花了很多心思。我以為,覺慧的氣質、願望、行為等,幾乎都是作者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從覺慧身上,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猜測,作者是因為自己在反封建運動當中不希望看到一代青年沉淪下去,便在對封建禮教的憎恨中塑造了這幾個人物,表現出作者對年青一代充滿了信心和希望。這兩個人物的塑造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

下面讓我來說說小說中的幾位女性。

瑞珏,覺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為高家的長孫媳,又為了照顧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只能在這個家中和覺新一起維護著封建禮教的權威,但在某些事情上,還是可以看到她對新生活的嚮往;梅芬,高家的親戚,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著舊禮教的無情惡果。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在對覺慧的愛意下她並沒有因主僕差異而感到不可能,最後,她為了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專制發出了強烈的抗議。

這三位女性在作者筆下竟是如此悲慘,都成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實屬無奈,但我以為,作者這樣塑造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不反抗的結果是悲慘的。這一類人在當時婦女中是占絕大多數的,具有歷史意義。而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等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嚮往自由平等、大膽爭取個性解放、敢於向封建禮教反抗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家》這部小說正因為有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和感人的故事情節,使我感受頗深。

閱讀全文

與巴金小說人物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類似重生校草艷遇江湖的小說 瀏覽:624
輝夜姬重生小說 瀏覽:379
秦初白羽小說全文 瀏覽:519
醜女復讎校園小說 瀏覽:966
19小說網邪欲之皇 瀏覽:686
玄幻小說拳法分層 瀏覽:699
雪鷺小說閱讀 瀏覽:921
家庭幻想小說全集蝕骨 瀏覽:422
網路小說簽約後怎麼辦 瀏覽:946
有關童養媳的完結小說 瀏覽:418
求一本SM小說名字女主角叫凌秀 瀏覽:876
假面騎士eternal同人小說 瀏覽:308
陸雲主角的小說全文 瀏覽:763
火影穿越小說打包下載 瀏覽:432
希靈y囯同人小說 瀏覽:416
綰青絲第三部有聲小說 瀏覽:975
冷刺有聲小說 瀏覽:828
魔道祖師小說好看的章節 瀏覽:667
家庭倫txt小說合集網盤 瀏覽:606
小說排行榜完結現代小說 瀏覽: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