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魯迅作品簡介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母親魯瑞、父親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其中雜文700多篇.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作品:這篇文章寫於1925年春末。當時,中國社會新舊斗爭十分尖銳,一方面,中國幾千年的舊文化、舊制度、舊傳統層層因襲,到這時,已經是黑暗、反動、腐朽無比,它像一個巨大的毒瘤,長久地寄生在國民身上,禁錮著國民的身心,使國民畏懼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數先驅者已經從黑暗中醒來,他們已開始大聲疾呼,喚醒「鐵屋子」里沉睡的人們,並開始荷戟奮戰,要「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正是這少數覺醒的先驅者之一。他從舊的營壘中走來,對中國的歷史有過深刻的研究,對中國社會「吃人」的本質,看得十分清楚;他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更是一眼看穿。在這篇課文中,魯迅深入解剖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特點,指出封建暴君的殘酷統治,造成了中國社會的落後和國民的愚昧麻木。
⑵ 魯迅的生平事跡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
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反動當局所通輯,南下到廈門大學任教。
1927年1月到當時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事變以後,憤而辭去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其間,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響,徹底放棄了進化論幻想。
1927年10月到達上海。
1930年起,魯迅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不顧國民黨政府的種種迫害,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運動。
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從1927—1936,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這些作品收錄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學,批判地繼承了祖國古代文化遺產,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
⑶ 魯迅的資料作品和其他的也行
編輯本段魯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人稱「文教思革」.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縣。兒時享受著少爺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敗變得貧困。青年時代受達爾文進化論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898年魯迅從周樟壽更名為周樹人。1902年公費至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理想以自己的雙手去治病救人,後因戰亂奮起改行為作家,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見《吶喊》自序)。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廣州、紹興任教。1918年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1927年與許廣平女士結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嬰。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著作收入《魯迅全集》,作品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後於1981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魯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小說中《祝福》、《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較為知名。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編輯本段魯迅與章士釗的官司
1925年8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學生運動如火如荼……。由於魯迅支持革命,立場堅定,因而被公推為校務維持會委員。此事將出,激怒了北洋軍閥政府,他們經過緊鑼密鼓的策劃,由「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章士釗出面,於8月12日向臨時執政府執政段祺瑞呈請免去魯迅的「教育部僉事」職務。……8月22日,魯迅以正義在胸、真理在手的「原告」身分,向當時專門處理政府官員違法亂紀行為的「平政院」投遞了《起訴書》,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違反了《文官懲戒條例》和《文官保護法草案》。
……
章士釗的答辯軟弱無力且漏洞百出,魯迅抓住其破綻無情駁斥,他在《互辯書》中尖銳指出:
1.章士釗妄指樹人(魯迅自稱)「勾結該校教員、搗亂分子、少數不良學生」,卻「全不明言勾結何等搗亂分子乃何等不良學生」又「主張何事」,這純屬「信口虛捏」,「全無事實證據」!
2. ……
魯迅與章士釗互辯後,平政院依法進行了裁決。《裁決書》中指出:章士釗未能提供魯迅反抗教育部的具體事實;假使魯迅反抗教育部的事被證實,章士釗也應依法起訴,而不應無視法律程序先行呈請免職——因此,章士釗擅自免魯迅職屬於違法,應予取消。……(節選自《應用寫作》雜志1994年第4期《讀魯迅的<互辯書>》)
編輯本段生平和創作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歲那年,他的原來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此後他的父親又長期患病,終至死亡,家境敗落下來。家庭的變故對少年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家庭的長子,上有孤弱的母親,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親一起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天真活潑的童年生活結束了,他過早地體驗到了人生的艱難和世情的冷暖。他經常拿著醫生為父親開的葯方到葯店去取葯,拿著東西到當鋪去變賣。在過去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里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但現在他家窮了下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臉上帶著鄙夷的神情。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在魯迅心靈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對他心靈的打擊也太大了,這使他感到在當時的中國,人與人之間缺少真誠的同情和愛心。人們是用「勢利眼」看人待物的:對有錢有勢的人是一種態度,對無錢無勢的人又是另一種態度。多年之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吶喊〉自序》
家庭的變故和變故後的人生體驗,也使魯迅從少年時候起就親近下層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農村,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和了解農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祖父入獄的前後,他不得不到農村的親戚家避難,長時期住在農村。在那裡,他與農村的孩子們成了朋友,與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劃船,一起看戲,有時也一起到他們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們之間,沒有相互的歧視和仇視,而是相互關心,相互友愛。魯迅一生都把他與農村小朋友這種樸素自然、真誠單純的關系當作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而懷念著,描寫著。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做官的道路。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假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的。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的欺凌。
魯迅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他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他之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魯迅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歧視。在他們的眼睛裡,凡是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魯迅的解剖學成績是59分,就被他們懷疑為擔任解剖課的教師藤野嚴九郎把考題泄露給了他。這使魯迅深感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悲哀。有一次,在上課前放映的幻燈畫片中,魯迅看到一個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一群中國人卻若無其事地站在旁邊看熱鬧。魯迅受到極大的刺激。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在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
在留學日本期間,魯迅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和感情不但為當時大多數的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的響應。他翻譯的外國小說只能賣出幾十冊,他籌辦的文學雜志也因缺乏資金而未能出版。家計的艱難使魯迅不得不回國謀職。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 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個時期,是魯迅思想極其苦悶的時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昏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五四運動之後,他的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這是他第一次用「魯迅」這個筆名發表文章,《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這篇小說,凝聚了魯迅從童年時起到那時為止的全部痛苦的人生體驗和對於中華民族現代命運的全部痛苦思索。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之後,魯迅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的小說作品數量不多,意義卻十分重大。魯迅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這樣的社會難道是一個正常的社會嗎?這樣的人際關系難道是合理的人際關系嗎?最令我們痛心的是,他們生活在無愛的人間,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們彼此之間也缺乏真誠的同情,對自己同類的悲劇命運採取的是一種冷漠旁觀甚至欣賞的態度,並通過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來宣洩自己受壓迫、受欺侮時郁積的怨憤之氣。在《孔乙己》里,有惡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顧客;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魯迅對他們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愛他們,但希望他們覺悟,希望他們能夠自立、自主、自強。
魯迅對權勢者和偽君子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魯迅的小說寫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沒有離奇的故事,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卻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這種魅力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他對人、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對人的內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畫帶來的。讀魯迅的小說,時時有一種「發現的喜悅」。畫面是普通的畫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卻在這么普通的畫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隨時都能注意到我們平時注意不到的特徵,覺察到平時覺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動。正是由於這種細致入微的描寫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畫,使魯迅小說的藝術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徵。在青年時期,我們涉世不深,北方的中小學生對故事中所描寫的魯鎮等江南水鄉、三味書屋等風土人情還不夠熟悉,對人生還沒有更多的親身體驗,魯迅小說是作為一個整體進入我們的感覺世界的,但在我們感覺到的人物和畫面中到底潛藏著多麼豐富的內涵,我們還不可能盡數感覺到,隨著我們社會經驗的增加和人生體驗的深化,這些人物和畫面的內涵就會不斷從中生發出來。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詩集《野草》。前者出版於1928年,後者出版於1927年。如果說《吶喊》《彷徨》中的小說是魯迅對現實社會人生的冷峻的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則是魯迅溫馨的回憶,是對滋養過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懷念。幼時的保姆長媽媽,在備受歧視的環境中給予過他真誠的關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羈的老友范愛農,給過他無限樂趣的「百草園」,吸引著他的好奇心的民間戲劇和民間娛樂活動……所有這一切,都是在這個險惡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們,滋養了魯迅的生命。這些散文,把抒情、敘述、議論結合在一起,有時如平靜的港灣,有時如波濤翻滾的大海,有時如湍急奔流的河水,有時又像蜿蜒曲折的小溪,千姿百態,體現了魯迅散文創作的藝術成就。同《朝花夕拾》中那些明凈細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詩則呈現出迷離恍惚、奇詭幻美的意境,它們像一團團情緒的雲氣,在空中旋轉飄盪,變幻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形狀。魯迅內在的苦悶,化為了夢,化為了超世間的想像,使《野草》成了中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朵奇葩。魯迅曾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里。」魯迅最內在的情緒體驗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過這種奇特的藝術手段傳達出來。魯迅的藝術創造力是驚人的。
最充分體現魯迅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還應該首推他的雜文。「雜文」古已有之,在外國散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例證,但只有到了中國現代文化史上,到了魯迅的手中,「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這種文體才表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潛力。魯迅的雜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化的一部「史詩」,它不但記錄了魯迅一生戰斗的業績,同時也記錄了魯迅那個時代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當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要創造適應於中國現代發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時,遇到的是從各種不同的階層,各種不同的人物,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的誣蔑和攻擊。魯迅的雜文就是在這種沒有固定不變的戰線、沒有固定不變的論敵的思想文化斗爭中自然形成的。從五四起,魯迅就開始用雜文的形式與反對新文化的各種不同的論調進行斗爭,但那時他還是不自覺的。到了後來,有些人開始嘲笑他是一個「雜文家」,他才更明確地意識到「雜文」的力量,並且開始自覺地從事雜文的創作。魯迅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它能夠「對於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從而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發展在舊文化、舊思想的荊棘叢莽中開辟出一條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夠存在,能夠發展,能夠壯大。魯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有些還採取了古今交融的寫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現代人發生直接的對話。魯迅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我們能夠通過對現實人物的感受和理解,還古代人物一個鮮活真實的面貌,也通過對古代人物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地感受和了解某些現實人物的真實面目。通過《故事新編》中的小說,魯迅實際重構了中國的文化史,揭示了中華民族存在和發展的根據,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國封建文人聖化了的歷史人物的形象。《補天》可以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世紀」, 在魯迅的觀念中,真正體現中華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聖先賢和帝王將相,而是創造了中華民族的女媧,她是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徵;《奔月》寫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劇,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類,但那些自私狹隘的世人並不想繼承、發揚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實現自己自私狹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學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拋棄;《鑄劍》表現的是被壓迫者向壓迫者復仇的主題;《理水》《非攻》歌頌了中國古代那些身體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式的人物。孔子、老子、莊子、伯夷、叔齊這些歷史人物也在魯迅的筆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愛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魯迅的《故事新編》以荒誕的手法表現嚴肅的主題,創立了一種完全新型的歷史小說的寫法。
魯迅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他的一生是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掙扎奮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筆尖持社會正義,反抗強權,保護青年,培育新生力量。在前期,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生前,他立下遺言:「一、不能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⑷ 魯迅的所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 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 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 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 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 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 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 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 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 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 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 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 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 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 《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 《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 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 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 《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 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 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 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 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 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魯迅先生年譜 許壽裳
凡例
一、先生自民國元年五月抵京之日始,即寫日記,從無間斷,凡天氣之變化如陰晴 風雨,人事之交際如友朋過從,信札往來,書籍購入,均詳載無遺,他日付印,足 供參考。故年譜之編,力求簡短,僅舉犖犖大端而已。
二、先生著作既多,譯文亦富,另有著譯書目,按年排比,故本譜於此二項,僅記 大略未及詳焉。
三、先生著譯之外,復勤於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譜中亦不備舉。
四、先生工作畢生不倦,如編輯各種刊物,以及為人校訂稿件之類,必忠必信,貢 獻亦多,譜中亦從略不述。
五、本譜材料,有奉詢於先生母太夫人者,亦有得於夫人許廣平及令弟作人、建人 者,合並聲明。
(民國)二十六年五月許壽裳記
民國前三十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已、西歷一八八一年) 先生一歲
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至三 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前二十六年(十二年丙戌,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前二十四年(十四年戊子,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 答曰:「為妹妹啦。」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 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前二十年(十八年壬辰,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 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 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 《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 小皋步等處。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前十九年(十九年癸己,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
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前十六年(廿二年丙申,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前十四年(年四年戊戌,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前十三年(廿五年己亥,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 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前十一年(廿七年辛丑,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前十年(廿八年壬寅,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 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前九年(廿九年癸卯,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前八年(三十年甲辰,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前六年(三十二年丙午,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前五年(三十三年丁未,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前四年(三十四年戊申,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前三年(宣統元年己酋,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前二年(二年庚戌,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前一年(三年辛亥,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 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註:以上月份均系陰歷。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五月, 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 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 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二年(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八月由海道返京。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三年(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四年(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是 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五年(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 志拓本。
六年(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是年仍 搜集研究拓本。
七年(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 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 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八年(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 後收入雜感錄《熱風》。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 弟作人俱移入。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 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 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九年(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 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 師。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十年(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十一年(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 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十二年(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 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 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十三年(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 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七月住西安講演,八月返京。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 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 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十四年(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 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十二月譯成 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 副刊及《莽原》雜志。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 師,黎明中學教員。
十五年(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 復,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 等,至五月始回寓。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八月底, 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 辭職。
十六年(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 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 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同月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 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 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八月開始編纂 《唐宋傳奇集》。十月抵上海。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 居。同月《野草》印成。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 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 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十七年(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 《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六 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 成。
十八年(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 社。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 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 《藝術論》譯成出版。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 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十二 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十九年(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二月「自 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 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 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五月十 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 小說《十月》訖。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同月十七日,在 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 「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十 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二十年(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同月二 十八日回舊寓。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四月往同文書院 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為增田涉講 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 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 本成。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 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 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五月自錄譯著書目。九月編譯新俄 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十 月排比《兩地書》。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 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二月十七日蔡元 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 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五月十三日至 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 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七月, 《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 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五月,先生編序 之木刻《引玉集》出版。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 離寓避難。十月《木刻紀程》印成。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 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四月《十竹齋 箋譜》第一冊印成。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九月高 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十一 月續寫《故事新編》。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 畢,即出書。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四月七日 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五月十五日再起 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 甚危。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 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七月,先生編印之《凱 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十月, 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 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同月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延至十九日上午五 時二十五分逝世。
小說集
吶喊 野草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雜文集
而已集 二心集 墳 花邊文學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補編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集外集拾遺補編 南腔北調集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附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熱風 三閑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其他作品
故事新編 古籍序跋集 文序跋集 漢文學史綱要
中國小說史略 阿金 魯迅詩集
http://www.easysea.com/xiandai/index1/001.htm
⑸ 魯迅主要作品有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
魯迅主要作品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墳》、《熱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集外集》;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5)魯迅小說人物百圖擴展閱讀
魯迅文學特點
魯迅小說文體的突出特點,是富有開創精神。
以《吶喊》、《彷徨》而論,作者根據不同小說內容的需要,為每篇作品精心尋找恰到好處的體式和手法:有的截取橫斷面,有的直現縱剖面,有的多用對話,有的近乎速寫;有的採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記、手記體,有的採用由見證人回述的第一人稱,有的則用完全由作者進行客觀描繪的第三人稱;有的抒情味很濃,有的諷刺性很強,有的專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種類極為多樣。
正像沈雁冰當年《讀〈吶喊〉》一文所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後來的《故事新編》,更屬全新的大膽嘗試。作者運用古今雜糅、時空錯位乃至荒誕、誇張的手法,將神話、傳說、歷史上的人物還原於凡俗的環境中,寄託或庄嚴、或滑稽、或悲哀、或憎惡的諸種心態,這是魯迅借鑒國外表現主義作品而做出的重要創造。
⑹ 魯迅先生的作品 及內容簡介
魯迅[1](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字豫才、豫亭,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出生在浙江紹興府城內東廠房口,漢族。他幼年喪父,生活寒苦,就靠母親和姐姐幫人洗衣服維持生計。曾有過百來個筆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故鄉》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其中《少年閏土》就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的第17課),小說《祝福》《阿Q正傳》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種文字。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
其中《故鄉》、《風箏》、《孔乙己》《詩二首》選進二期課改教材初二下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風箏》《雪》《藤野先生》《社戲》等都被選入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
《少年閏土(節選《故鄉》)》選入小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
1918年起,先後發表《狂人日記》《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後來收入小說集《吶喊》。
⑺ 求關於魯迅的所有資料,謝了。
魯迅(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字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弟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出身於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魯迅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後與《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毛澤東主席評價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2]魯迅是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一生的著作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有:《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22——1933);〈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4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
中文名魯迅
外文名Lu Xun
別 名周樟壽(曾用名)、周樹人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職 業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革命家
畢業院校仙台醫科專門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主要成就深刻影響五四後的中國文學
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
身高 159厘米
血型 O型
星座 天秤座
妻子 朱安(原配)、許廣平(側室)
家庭背景
魯迅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東昌坊口新台門周家。周家做官經商,人丁昌盛,至魯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處,彼此照應,儼然大戶。魯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縣知縣,後任北京任內閣中書,對魯迅教育十分開通。魯迅的父親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閑居在家。後因肺結核而死。魯迅的母親魯瑞(1858~1943)是紹興當地舉人魯希曾孫女,思想頗為開通,沒念過書,但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能力。
早年經歷
魯迅於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 塾,從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誦《鑒
略》。其五六歲時,大人都稱魯迅為「胡羊尾巴」。贊揚魯迅小而靈活。1892年正月,魯迅12歲時,往三味書屋跟從壽鏡吾先生讀書。在塾中,喜歡趁空餘時間描畫,並搜集圖畫。魯迅外公家在安橋頭,聚族而居。1893三月魯迅曾祖母去世,魯迅祖父從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為科場舞弊案犯事下獄,父親周伯宜公又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當鋪及葯店間很多年。後來搬遷到皇甫庄、小皋步等地方。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親伯宜去世,年三十七。父親去世後,家境越發艱難。1898年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改名為周樹人。
1899年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課余閱讀譯本新書,尤其喜歡小說,有時候會外出騎馬。1901年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這一年1月至3月間,魯迅先生撰有名詩《自題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課余喜歡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其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1903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醫科專門學校肄業。1906年六月回家,與朱安女士結婚。同月,再次去日本[5],在東京研究文藝,棄醫從文。1907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因為預算不夠而沒有印刷,後來為《河南》雜志撰文。1908年和章太炎先生炳麟,為「光復會」會員,並與周作人一起翻譯國外小說。1909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1910年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工作經歷
1911年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2年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的招募,任教育部部員。五月,航海到達北京,住宣武門外南邊的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1917年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亂平之後就返回了教育部。1920秋季,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1923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1925年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魯迅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的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隨後魯迅向專管行政訴訟的平政院投遞訴狀,控告章士釗濫用職權。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總長易培基取消過去對魯迅的免職處分,教育部僉事恢復。二月,平政院開會作出裁決,正式取消章士釗對魯迅的處分,判定魯迅訴勝。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十二月因對學校不滿,辭職。
革命斗爭
1927年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後辭職。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七月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二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十月到達上海。上海教育界聽說魯迅來了,紛紛請魯迅去演講,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
1928年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會」。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魯迅離寓避難。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魯迅離寓避難。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七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八月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這個時候也有魯迅將被暗殺的傳聞,有人勸魯迅少露面,魯迅不聽,出門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魯迅筆名
1898年 戛劍生
1902年 樹人
1903年 庚辰 自樹 索子 索士
1907年 令飛 迅行 周逴
1910年 樹
1912年 黃棘 周豫才
1913年 周樹
1918年 魯迅 唐俟 俟 迅 神飛 庚言
1921年 風聲 尊古 巴人
1922年 某生者 小孩子
1923年 雪之
1924年 敖者 宴之敖者 俟堂 「……即魯迅」
1925年 L.S. 冥昭 杜斐
1927年 楮冠 華約瑟 中拉
1928年 旅滬一記者 旅滬記者 葛何德 記者 許霞 封余
1929年 許霞
1930年 L 隋洛文 洛文 樂雯
1931年 唐豐瑜 冬華 長庚 曼敖 它音 風瑜 阿二 佩韋 明瑟 不堂
病重逝世
1934年八月二十三日,由於有熟人被抓了,魯迅離開公寓避難。十二月十四晚上脊肉作痛,盜汗。1936年一月肩及肋都疼得厲害。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五月十五日病情又嚴重,醫生說是胃病。從這之後一直發燒,
三十一日,史沫特萊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情非常危險。六月,從委頓中逐漸好轉,稍微能坐起來看書,寫幾十個字。八月,痰中見血。十月,體重八十八磅,比起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十八日天還沒亮,又發病了,氣喘不止。魯迅寫了一封信,委託內山完造請醫生過來,這是魯迅的絕筆。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魯迅逝世。
魯迅在1936年10月因積勞成疾逝世於上海,上萬名上海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2]。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人物作品
編輯
1915年一月 《會稽郡故書雜集》刻《百喻經》 1931年三月 雜志《前哨》
1918年四月 《狂人日記》 1931年十一月 校涵芬樓景印宋本
1919年一月 《隨感錄四十》(《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 1931年十二月 《十字街頭》(與友人合編)
1919年十月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 1932年四月 《三閑集》《二心集》
1920年一月 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譯本 1932年九月 《豎琴》
1920年十月 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譯本 1932年十月 《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偽自由書》
1923年十二 《中國小說史略》上卷 1934年一月 《北平箋譜》
1924年六月 《中國小說史略》下卷 1934年三月 《南腔北調》
1924年十月 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譯本 1934年五月 《引玉集》
1925年十二月 《出了象牙之塔》譯本、《國民新報》副刊、《莽原》雜志 1934年八月 《譯文》創刊號
1926年 小說集《吶喊》《故鄉》《故事新編》 1934年十月 《木刻紀程》《准風月談》
1926年七月 《小約翰》(與齊宗頤同譯) 1935年一月 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譯本
1926年九月 《彷徨》 1935年二月 果戈理《死魂靈》譯本
1926年十二月 《毀滅》譯本 1935年四月 《十竹齋箋譜》第一冊
1927年八月 編纂《唐宋傳奇集》《野草》 1935年六月 《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
1929年五月 《壁下譯叢》 1935年九月 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
1929年六月 《藝術論》譯本 1935年十二月 《海上述林》上卷
1929年十月 校訂中篇小說《二月》、《文藝與批評》譯本 1935年十一月 《故事新編》
1930年一月 《萌芽》(與友人合編) 1935年十二月 《死魂靈百圖》木刻本
1930年四月 《現代文藝叢書》(神州光社訂約) 1936年一月 《海燕》半月刊(與友協辦)
1930年八月 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譯本 1936年二月 《死魂靈》第二部
1930年十月 《葯用植物》譯本
1936年六月
《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花邊文學》
⑻ 誰有關於魯迅的資料啊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原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身高1.61米.「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於上海。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為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魯迅曾因為母親的安排娶朱安為妻,但朱安其貌不揚,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思想很陳舊,魯迅的家鄉紹興有一種風氣,看不起離婚的女人,魯迅心善,不想讓朱安淪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為由,離開了朱安,後另娶了許廣平,生下了海嬰。朱安一生都沒有和魯迅圓過房,生不了孩子。魯迅死後,是朱安為他守靈,但朱安死後卻沒人為她守靈,朱安終其一生始終是不幸的。
⑼ 魯迅的全部資料
周樹人(1881年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中年以後的魯迅先生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
人物概述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1881年9月25日出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場面非常壯觀。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⑽ 魯迅的作品
《彷徨》、《吶喊》、《朝花夕拾》、《野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