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介紹.
1、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描寫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孔乙己,他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淪落為小酒店裡人們嘲笑的對象,從而暴露了當時的社會問題。
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徵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舉一條出路的悲慘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儒家獨尊下科舉制度「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
2、阿Q
阿Q是魯迅創作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貧苦農民,受盡剝削壓迫。他原以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當看到統治者在革命面前驚慌失措時,便要求參加革命,最終阿Q被殺。
3、瘋子
瘋子,吉光屯人,他不是一般的瘋子,他憂國憂民;不僅如此,他還具有改革者的勇氣和堅定。他敢於去吹熄長明燈,在被群眾欺騙了一次以後,他堅決要自己去吹熄長明燈,闊亭說要代替他去吹,他堅持自己去熄並說現在就去,這說明他辦事很堅決,上過一次當,不會再被騙。
他知道結局——即使吹熄了長明燈,那些東西也還在,但是他陰鷙的笑容說明他內心很深邃,「我知道的,熄了也還在。然而我只能姑且這么辦。我先來這么辦,容易些。我就要吹熄它,自己熄」;在沒有辦法打開大門的時候,他想出的辦法是放火,這是一種暴力革命,即使是革命失敗後,他也依然在喊這句話。
4、陳士成
他是科舉時代沒落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出自魯迅《吶喊》中的《白光》。因為好幾次落榜科舉後最終因為受不了失敗和無人賞識的悲痛,精神而異常失足落水。 從中反映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殘害和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
5、愛羅先珂
《鴨的喜劇》通過蘇聯盲詩人愛羅先珂在池中放養蝌蚪想聽蛙鳴,後又收養小鴨,結果蝌蚪被鴨吃光這一鴨的喜劇,同時也是蝌蚪的悲劇的故事,揭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規律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
愛羅先珂到北京後,一直哀嘆北京如沙漠般的寂寞,所以買了蝌蚪和小鴨以期造就池沼自然音樂打破人生的沉寂,而蝌蚪被小鴨吃掉的結局,暗示了主人公愛羅先珂最後悄無聲息的離去。
B. 魯迅的作品裡的經典人物(三個以上)
藤野先生:1、幫「我」添改講義——認真負責
2、糾正「我」畫的解剖圖的錯誤—回—嚴格要求,循循善誘,親切和藹答,尊重科學
3、關心我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總評:沒有狹隘民族偏見,失學嚴謹,正直熱誠
阿q:阿Q他是一個追求「精神勝利法」的一個人,通常輸家都是自己,但是他就是能夠找到無限的理由來贊同自己才是贏家。他順應時勢而作出他"認為"對的事情,透過了這樣的行為、這樣的想法讓大家覺得他是有存在的價值的,但是有時候想要表現出一個完美的自己他就必須以欺騙的方式來告訴自己自己是存在的,但是這樣表現出的自己卻是一個虛假的、不真實的自己。
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懶惰而又死愛面子。
點評: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於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C. 如何理解魯迅小說中的「偷」
我看過一篇文章,專門寫魯迅筆下的「偷」,給你打上來。
高明的畫師能用一支畫筆繪出千姿百態的人物肖像;出色的演員可以用高潮的演技全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巧用「偷」字寫活了各式各樣的人物。
《故鄉》中的楊二嫂是魯迅筆下用「偷」些活得一個人物。故事中人物前後變化之大,除了閏土就數楊二嫂了。當年她擦著白粉,白白嫩嫩的,光鮮水靈,整天在豆腐店裡坐著,因為她,豆腐店的生意特別好,人們叫他「豆腐西施」,其姿容可見一斑。二十年後,當我回到故鄉時,昔日的「豆腐西施」以面目皆非,「凸顴骨,薄嘴唇」「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變得非常潑辣、尖刻、粗俗、自私、愛佔小便宜。小說中兩次寫道楊二嫂順手牽羊式的偷:先是在灰堆掏出十多個碗碟,自以為有功,拿了我家的狗氣殺,飛也是的跑了;然後是在我家「一面絮絮地說」,毫不羞澀的「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兩次「偷」的描述把楊二嫂的後期的形象寫的栩栩如生,其性格變化寫的入木三分,生動形象的折射了黑暗的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現實,極具震撼力,發人深省。深化了作品內涵。
孔乙己是巧用「偷」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孔乙己是封建文化的產物,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他讀了半輩子的「四書五經」卻「連半個秀才都撈不到」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既不會賺錢賺錢的營生,有「好吃懶做」,落到要討飯的地步,於是常常做些偷竊的事。他臉上常添的新傷痕,成了咸亨酒店顧客嘲笑的話題。當初「偷」筆墨紙硯,還爭辯說「切書不算偷」,後來偷了丁舉人家,竟然被殘忍地打斷了腿,他只能凄苦得求別人「別取笑了」。同是讀書人,「中了舉的」竟對「沒中舉的」下如此毒手,令人震撼。這里「偷」的描寫,把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悲劇人物的「這一個」——孔乙己描繪的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將封建教育的罪惡演繹得淋漓盡致,折射了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反動腐朽,對人們的靈魂的殘害,凸顯了的那個是社會環境,升華了作品主題。
同樣是寫「偷」,在魯迅的《社戲》中又不同,在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農家少年他們陪著遠客「迅哥」從平橋村搖著大船,到趙庄看戲,在月夜歸途中,他們感到疲乏,相偷點羅漢豆煮著吃。其實這怎麼能說是偷呢?江南水鄉的民風淳樸,正如《故鄉》中說「走路的人口渴了,摘個瓜吃,在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何況文中阿發還說要摘自己家的,這就更能不能算偷了,再說偷了六一公公田裡的,而第二天六一公公還特意為迅哥送來一大碗精心挑選的煮好了的羅漢豆!這里的「偷」描繪的是一群農家孩子的天真可愛,熱情好客。你看,夜航歸來,月光下,河岸邊,朦朧的景色,烏油油的羅漢豆,天真的孩子……簡直是一副極美的風光畫,一道極富詩意的風景,一部情趣盎然的兒童影片!反映了,農家好客的淳樸民風,表現了農家少年勤勞善良,聰穎能幹,熱情好客的品格,以及真誠的友誼。
——————————————————
終於打完了,看我這么辛苦,怎麼也要給我個最佳答案吧!
D. 《魯迅小說集》的篇目、人物主題、細節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
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吶喊》中的第八篇小說是大家所熟悉的《風波》,這篇小說創作於1920年,描寫了1917年7月,封建餘孽張勛乘北洋軍閥內部爭權奪利之際,帶兵入京,捧出清廢帝宣統(溥儀)復辟上台。這個反革命陰謀激起了廣大人民的義憤。各地紛紛聲討張勛。作者以張勛復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農村中一場風波。作品圍繞「辮子」的危機,提示了這一事件的實質,即復辟終究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步伐,沉滓短暫泛起之後,終究要被重新淘汰。小說通過一個偏僻鄉村的場景,喻示了整個中國的狀況。本篇製造的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七斤愚昧麻木馴服盲從無知,是當時中國農民的典型,趙七爺無政治主見,報復心重,是一個陳腐守舊的頑固派形象。其他如七斤嫂的精明潑辣九斤老太的固執保守等等,眾多人物都是性格鮮明,語言極富個性,真實體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雖然所花筆墨有限,而其中人物如九斤老太,趙七爺等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不朽典型形象。
《故鄉》作於1921年,小說通過一次回故鄉的經歷,描繪了一幅五四時期中國農村調整破敗的真實情景,深刻提示了農村危機背後的社會危機。小說在藝術上偏重抒情,基調是沉鬱、悲涼、壓抑的,面對中國農村的破敗和凋敝,作者以感傷的筆觸淡淡的寫來,有看見故鄉蕭索的悲涼,有重逢少年時代的朋友時的喜悅,有與閏土隔起的障壁的困惑,有對下一代新生活的憧憬。作者流露出的濃烈、深切的悲涼之情真摯動人,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者筆下真實的農村圖景及特有風情,構成了作品極大藝術魅力,以致作家群起仿效;從而形成了「鄉土文學」的第一次創作高潮。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取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寫故鄉二十年前後的對比,反映了兵匪官紳給農民帶來的沉重災難;寫閏土二十年前後的對比,反映了在殘酷的階級壓迫下的農民的悲慘命運;寫迅兒哥和閏土之間感情前後二十年的對比,反映了貧困農民因生活的折磨而導致的精神上麻木、愚昧。這些都有效地增強了作品的振撼力,顯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廣憂憤。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作者創作這部小說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寫出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來。」「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個集中體現中國國民性弱點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對於落後農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胸臆。作品採用了改造過的章回體小說的形式,分九章講述了一個個即獨立又關聯的故事,形象的刻畫了「阿Q」的性格特徵,其中最突出的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往往能引起讀者會心一笑。但笑過以後卻又不禁同情憐憫阿Q,作者揭露了國民的弱點,從而也就引起了療救的注意。作者語言修養極深,獨具匠心使用的詞彙自然又恰到好處,如「阿Q」調戲了小尼姑而「十分得意的笑」,酒店裡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從城裡發財回來,大名從「淺閨」傳到「深閨」里去了。相對於「深閨」的「淺閨」和相對於「十分」的「九分」,用得十分形象而幽默。作品中魯迅使用的詞彙即新穎又妥帖,常給人以新穎別致之感。
《端午節》這篇小說作於1922年,其最為顯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諷刺手法。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國人的風俗是逢年過節大家歡天喜地,大凡討債一類事,都在年關前解決。本篇寫了政府欠薪和教員索薪,「索薪」的時間從年關提前到端午節前,還從教員索薪寫到官員索俸,這是對當局莫大的諷刺。作者的筆法從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聲色的描述中,暴露了政府的腐敗。對政府的官員,如方玄綽之流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無情的諷刺。方玄綽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說挾帶私心,但偏要戴上憂國的花環。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認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經濟拮據,他也贊同索薪了。方玄綽口頭上責備太太提出的買彩票「無教育」,但對「頭彩幾萬元」的廣告也是動心的,方玄綽表裡不一的虛偽相,被作者刻畫的惟妙惟肖。作者對於方玄綽的內心描寫,以及通過方玄綽與方太太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這個可憐又可惡的小官僚塑造的活靈活現。
《白光》作於1922年,此文通過一個瘋狂追求功名利祿的舊知識分子的遭遇,控訴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陰鷙。為揭露這種陰鷙,作者營造了一個陰冷,詭秘的氣氛,並在陰森森,凄慘慘的氛圍中展開情節,描述主人公的悲慘命運。作者通過四個方面來描寫小說獨特的氛圍:一是陳士成的幻覺,這種幻覺極易感染讀者;二是環境描寫,月光的陰冷,默認的靜謐,都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三是祖母講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寫,白光將陳士成一步步導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功名利祿的形象化身。就寫作風格而言,這篇小說明顯受到安德列耶夫的影響,但更帶有魯迅小說那特有的犀利,敏銳之風格。
《兔和貓》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凶惡,並由此寓視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作者以極強的觀察力,傳神的筆致把白兔的外形、動作、神態描繪的栩栩如生,語言生動准確,從而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鴨的喜劇》是一篇帶有紀實性色彩的小說,作者與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在北京有過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為素材,作品結構簡單明了,但內容豐富深廣。作者塑造的主人公愛羅先珂對世界充滿愛心,那是一種趨勢博大的愛,他愛一切生物,愛充滿活力的生命,愛歡樂的世界,但世界並非盡如人意的。作者通過鴨的喜劇——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劇,提示了生存競爭,弱肉強食的生命現象所折射出的社會現象,委婉的表達了人間不可能無所不愛,唯有反抗強暴,才能保護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寫作上有散文化特色,情節性不強,但語言朴實、親切、雅緻、別有一翻韻味。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於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時代在農村看社戲經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戲卻索然無味。作者在回憶對比中贊美了農民子女的優秀品質,給讀者留下了質朴,溫厚,可愛的農村小朋友的形象,農村是作者少年時代的樂土,可以不必讀書,可以釣魚放牛,可以看社戲,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實心理。同時,作品的心理描寫也非常出色,如對看社戲雇不到船時的急切和有船時的輕松兩種心情,刻畫的真切動人。作品對人物的刻畫,相當生動形象,展示了其個性:雙喜熱情、機靈,直率;阿發無私、能幹;六一公公純朴,大度,都只用寥寥幾筆便勾畫出了他們各自的特徵。作者用抒情的筆語寫自然山水景緻,諸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月色的朦朧,笛聲的宛轉悠揚,營造了一種恬靜淡雅的夜景,給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還描寫了淳厚的民風。演社戲看社戲的習俗風情都發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民風的描述起了陪襯作用,使作品讀來饒有情趣,親切感人。
魯迅的《吶喊》共收錄以上一篇自序和十四篇小說,現已介紹完畢,希望廣大同學能參照原文進行進一步的體會。
小說集《彷徨》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部小說集,其中收入了作者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所創作的11部短篇小說,魯迅有感於這一時期文壇上的黯淡,曾作了一首小詩,詩曰: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座,荷戟獨彷徨。本集的題目即由此而來。
《彷徨》中收錄的第一篇小說是膾炙人口的《祝福》,《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善良、勤勞的農村勞動婦女。她對生活的要求是很低微的。只要能用辛勤的勞動換來起碼的生活,她便感到滿足了。可是這個微薄的希望也因為她守寡後被迫再嫁,繼而再次喪夫並喪子而遭到完全破滅。作者通過對祥林嫂一生悲慘遭遇的描寫,向人們展示了舊中國受迫害、被愚弄、被冷落的農村婦女的典型,控訴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極端野蠻性和殘酷性。小說將祥林嫂的一生緊緊扣在「祝福」這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傳統祭禮活動中:從祥林嫂的出現,到她被剝奪生存的權力,最終在祝福氣氛最濃時被吞噬,這種構思手法營造了強烈的悲劇氣氛,令人難以忘懷。小說對人物肖像的精細描摩,不僅深化了人物的表現力,使人物更為傳神,而且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在酒樓》創作於1924年。當時「五四」高潮後,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及其道路是魯迅在這個時期所著重探求的問題,也是這篇小說所反映的主題。魯迅以低沉傷感的筆調,展示了呂緯甫這類曾意氣風發,但在「夢」醒之後卻失去了新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恰如「蜂子」或「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很可笑,也很可憐」的知識分子形象。小說中充滿矛盾的人與事,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的彷徨,苦悶和無奈的心態:「我」剛訪家鄉不到兩個時辰,就「頗悔此來的多事」,「北方固不是我的舊鄉,但南來又只能算一個客子」;「感到孤獨,但又不願別的酒客上來」,呂緯甫實在不願把剪絨花送給阿昭,但是也就送了;本來會去拔掉神像的鬍子,議論改革的方法,現在竟為每月20元教起「子早詩雲」來,而且「連明天怎麼樣也不知道……」等等。作者對於呂緯甫抽煙與喝酒的細節多次描寫,不僅避免了敘述音調呆板的情形;同時藉此刻畫出呂緯甫內心充滿矛盾這一特徵。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我與呂緯甫反向前進雖然爽快,但「羅網」在籠罩呂緯甫的同時也籠罩著我,這與後面《孤獨者》的結尾有很大差別,讀者可細心體會。
《幸福的家庭》是一部極肯喜劇性的諷刺小說,它是針對當時的一些幫閑文人而寫作的。這些「文人」不顧當時軍閥割據,連年混戰,廣大群眾生活在困苦之中的社會現實,卻在報刊上大力討論什麼婚姻,家庭、幸福,企圖粉飾太平,引誘人們走向歧途。小說敘述了一個貧困青年作家為了撈點稿酬而迎合時尚,構思創作以「幸福家庭」為題的小說。而他自己的家庭貌似幸福,實則不幸。在敘述中,作者以心理描寫為主,客觀寫實為輔的手法來提示主題:任何脫離實際的幻想,必然遭到現實的無情嘲弄。在這同時,小說的喜劇性手法也不容忽視,這表現在細節的描寫上和幻想與現實之對比上。例如作家正在構思男女主人公用餐的情景時,忽然傳來女婦人計算劈柴數的「五五二十五」的聲音來,喜劇手法的引入,不僅增強了感染力,也增強了諷刺的力度。小說在寫作上融入「意識流」這種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使讀者不自覺的進入角色,隨同主人公一起幻想,一同經受現實的嘲弄,從而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肥皂》從四銘先生買肥皂的動機為焦點,融匯現代與中國古代典型的寫作手法,層層剝露四銘這個以「端風俗正人心」為己任的「正人君子」在堂皇外表下所隱藏的骯臟卑瑣的靈魂,辛辣地諷刺了封建守舊勢力竭力鼓吹的封建道德的虛偽性,以及他們崇尚復古言行的欺騙性。
多重的對比是本篇寫作的特色。這些對比主要從四銘在不同場所持的不同語言和行動之間的矛盾來進行的。如四銘在太太和兒女面前,道貌岸然;而當他與兩個所謂「移風文社」的好友一起時,卻一再重復著兩個光棍的下流語言。尤其是名叫「道統」的人肆無忌憚,高聲重復下流語言,諷刺性的揭露了道統的虛偽性。而此時四銘的反應,表明他與何道統的區別只在於他不敢直截了當的說出自己骯臟的心思,從而進一步揭露四銘這個所謂「正人君子」的虛偽和無恥。小說中大段的對話情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以四銘太太在餐桌上斥責四銘的一段對話最為精彩,它將四銘在骯臟的靈魂暴露後,極力掩飾的狼狽神態描摹的惟妙惟肖。
《長明燈》和《狂人日記》一樣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和象徵意義。在這篇小說中,為了維護象徵著封建制度和封建傳統的長明燈,在吉光屯,不但是老人,而且包括「以豁達自居的青年人」都在為此而奔忙。而象徵著反封建的先覺者的「瘋子」——他雖然已不同於先前的狂人,發出燒了吧,和「我放火」的叫戰聲——但他仍然是這個社會的孤獨者,並且他的境遇比已往更為堅難。連各庄〈小說中——地名〉已有一個瘋子被打死,他雖逃脫了厄運,但也終於被關進了一個「只有一個小方窗」而且「決計挖不開」的空屋內。小說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反封建斗爭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具有驚醒人世的震撼力。小說對孩子的幾處描寫,以及用孩子嬉笑聲結束全篇,喻示著先驅者的奮斗並沒有取得成功;同時也隱約透露出作者對於社會進化論的疑惑。魯迅將現代主義的象徵融入現實主義創作之中,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而人物主觀的意念,愛憎的著重表現,以及想像力的發揮,更使單一的矛盾沖突得以多側面,多層次的體現,令小說產生了一種無法阻擋的穿透力和感梁力。
魯迅曾在《吶喊·自序》中寫道:「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示眾》這篇小說揭示的便是這樣一個主題,它描寫了「首善之區」各色人物,爭相圍看「白背心」示眾這一場景,鞭撻了愚弱國民麻木的精神狀態。小說中沒有主要人物,他們人人都是看客,又人人都是示眾的材料,所有的人都在看,所有的人又都怕被看。小說結構勻稱單純,從寂靜開始,又歸於寂靜,如同一幕啞劇,沉默中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令人無法抗拒,無法呼吸,掩卷而沉思。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於亭,被牌友們戲稱為「老桿」,因為發表了一篇關於整理國史的所謂「膾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為學貫中西了,「因抑慕俄國文豪高爾基之名,而更名為「高爾基」,其實他是一個只會打牌,聽書,跟女人的無賴,他為了去賢良女校看女學生,便應聘去教書,而因為胸無點墨而當眾出醜便辭去職務,大罵新式教育,小說設置了三個場景,將「高老夫子」虛偽,污穢的靈魂,如同三面放大境般展示給讀者。同時又極為完美的運用了各種諷刺手法。如:前後呼應——當年因偷吃桑椹而撞破了頭,而令卻因偷看女生而被桑枝打的暈頭轉向;客觀寫實——「兩次」久仰久仰打招呼的場面,人各諧音——請高老夫子去教書的女校長是萬淑真(莫說真),而說學生馴良的則是教務長「萬瑤圃」(莫要怕)等等。讓人忍俊不禁。
《孤獨者》中魏連殳(shū)的形象是魯迅筆下的知識分子中最突出的。魏連殳由於有新的思想而深刻地眼光卻無法實現,便選擇了對社會病態的報復。在生活變得安逸時,他內心依舊苦悶,掙扎和絕望,只好將那群達官貴人,幫閑文人玩弄於沒掌之間,讓孩子們磕響頭,學狗叫等,而他所得到的也只是「新的冷眼與惡心」,「新的失眠與吐血」,最終只有落得個「以送殮始,以送殮終」的悲劇命運。作者對魏連殳是懷有誤切同情的,作者曾用這樣的筆墨來描寫他:「忽然,他流下淚來了,接著就失聲,立刻又變成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小說的結構,典型不境及人物的塑更是筆力卓絕,是現代小說的典範。」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主人公子君和渭生藉助「五四」大潮,以極大勇氣沖破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家庭。然而婚後,涓生終日奔波於生計,子群向家庭婦女方向發展,激情之後的隔膜,社會舊勢力的打擊,便他們的愛情如同縣花一現只是流下無盡的悔恨和悲哀。涓生和子君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但同時又有普遍意義:在他們的時代,婦女沒有經濟收入,生活迫失愛情枯萎,只靠激情是不夠的。
《兄弟》是魯迅小說名篇之一,主人公張沛群欽羨「兄弟怡怡」(怡怡:和睦而快樂),同時也自以為他自己與弟弟便是如此。可當弟弟的重病將他的生活,思想搞得一團糟時,他平時靈魂所深藏的東西也就——顯露了出來,專愛破除迷信的他,竟被烏鴉叫嚇得心驚肉跳;對中醫不滿的他,此刻也對中醫充滿了希望。所謂兄弟怡怡只不過是建築在金魚關繫上的一個假面具而已,作者用強烈的對比,達到了「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的境界。
《離婚》和《明天》《祝福》三篇小說是魯迅筆下中國婦女命運的三部曲。同處於封建勢力強大的農村,「愛姑」雖與祥林嫂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她最終也抵擋不了強大的封建勢力,她提出離婚只是仗著娘家的一點勢力,而她本人又勇敢,潑辣,但她畢竟不敢對「四大人」無理,被「四大人」一個噴嚏便嚇得不敢離婚了,小說將悲劇用喜劇寫出,讓人讀罷,哭笑不得,掩卷嘆息。
小說集《故事新編》
第一篇小說《補天》,原名「不周山」,最初收在《吶喊》之中,由於當時的批評家成仿吾<曾任東北師大校長>批評《吶喊》「庸俗」,只推《不周山》一篇為佳作,魯迅便索性將《不周山》在《吶喊》再版之際刪除,後改名《補天》,收入本集,《補天》取材於女媧造人。補天等神話,歌頌了她的勤勞美麗和非凡的創造力,全文色彩絢麗,極度誇張,並勾畫出二十年代生活中卑鄙上渺小,微不足道的群形像,即深刻又不失幽默。
《奔月》取材於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話,但作者不拘於史實,隨手拈來,融會貫通,演繹成了身日英雄被妻子拋棄,又險遭暗算的故事。情節起伏,耐人尋味。文中的英雄後展羿已推動了昔日的光彩,處處倒霉,只能為生計而勞碌,又得面對徒弟和妻子的背叛,但他並不氣餒,繼續追趕。作品同時又充滿了「人情味」和「戲劇性」,賦予人物以現代特徵,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狀物寫人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理水》是一篇融古代生活與現低生活為一體的諷喻小說。它取材於大禹治水的傳說,以大膽的藝術手法,喜劇化的藝術交果,歌頌了大禹似的「中國的脊樑」,鞭撻了作威作福的官僚紳士和助紂為虐的幫閑文人。作者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讓古人用現代人的思維去行動。萬其是對文化山上的知識名流的描寫,以畸形的語言和行動展示他們的荒謬,其對於各國語言的運用技巧,是相當高明的。
《採薇》是以《史記·伯夷列傳》的記敘加以擴展而成的歷史小說,將古人「化腐配為神奇」,注入了濃厚的時代氣息。是一篇現實主義的傑作。此文最大特色是「通體都是矛盾」:伯夷叔齊二人即保守又反抗,即反對商王無道,又反對武王伐紂,這就必然使他們最後落得個餓死首陽山的下場。另外,作者對於阿金,小丙君,小究奇等人雖著墨不多,但都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故事性。
《鑄劍》取材於《列異傳》中的古代民間傳說,魯迅說比文「是寫得較認真的」,通過對兩個復仇者形像的著力刻畫,揭示了小說:「血債血償」和「以火與劍」反暴力的主題。眉間尺和黑色人(宴之數者)都是復仇者,尤以後者。魯迅沈墨重彩。將其憤世嫉俗,不怕犧牲的精神表達了出來。作品意境「神異詭奇」,例如「以狼試劍」,和「三頭大戰於水中」以及那三段看似不通的歌詞都使作品帶有神異色彩,其語言之精美,在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
E. 魯迅寫的《吶喊》中各篇小說的主要人物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除上述作品外,《吶喊》中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件小事》、《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其中《端午節》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方玄綽;《白光》講述了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於墜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貓》中,作者從兔子遭受黑貓「毒手」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現實生活上的無足輕重;《鴨的喜劇》記述了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為排遣寂寞養鴨子的故事。
F. 魯迅吶喊里所有小說涉及到的人物…求全的!
<狂人日記》是《吶喊》的那一篇,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發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發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是《吶喊》中的名篇。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盡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困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松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葯》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葯,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除上述作品外,《吶喊》中的短篇小說還有《一件小事》、《故鄉》、《端午節》、《白光》、《兔和貓》、《鴨的喜劇》、《社戲》。其中《端午節》塑造了一個懦弱、自私、一味逃避現實的知識分子形象——方玄綽;《白光》講述了落第知識分子陳士成聽信祖宗傳言,在院子里挖銀子未果,終於墜湖而死的故事;在《兔和貓》中,作者從兔子遭受黑貓「毒手」這件事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生命在現實生活上的無足輕重;《鴨的喜劇》記述了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為排遣寂寞養鴨子的故事。
G. 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紹
1、阿Q
《阿Q正傳》中的阿Q——中國國民劣根性的典型代表,他的性格是充滿著矛盾的。魯迅後來曾經說過:阿Q「有農民式的質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一方面,他是一個被剝削了勞動的很好的農民,質朴,愚蠢,長期以來受到封建主義的影響和毒害,保持著一些合乎「聖經賢傳」的思想,也沒改變小生產者狹隘守舊的特點。
另一方面,阿Q又是一個失掉了土地的破產農民,到處流盪,被迫做過小偷,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裡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裡人,又瞧不起鄉下人;
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里典型的性格。出現在阿Q身上的「精神勝利法」是其最為典型的性格。
2、閏土
《故鄉》中的閏土——為苦難的生活現實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碾碎了的農民的典型形象。作者藉助於三個對比,透過肖像、衣著、心理、神態、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前後兩個不同時期里閏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國農民的多災多難、凄苦悲涼的不幸厄運。
少年閏土:健康、活潑、天真、勇敢、機智、無憂無慮、聰明伶俐,且飽含著生命力。而三十年後,閏土變得呆滯、麻木、沉默、遲鈍、早衰、自卑。
3、華老栓
《葯》中的華老栓——中國20世紀初長期生活在封建統治者「愚民政策」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無知、落後的民眾形象。他勤勞、善良、儉朴,生活十分艱辛,地位低下,蓋的是「滿幅補釘的夾被」,「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為了給兒子治病。不惜拿出長期辛勤積攢下的錢;他愚昧、無知、麻木,深信著人血饅頭能治病,為能買到這種「葯」感到「爽快」、「幸福」,只關心著兒子的癆病。
完全對革命者的犧牲無動於衷,對劊子手卻畢恭畢敬;這一形象令人既同情他的處境和悲慘遭遇,又悲嘆他的愚昧落後,從而使人們對封建統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罪惡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4、父親
在《五猖會》中,魯迅塑造的「父親」形象似乎不近人情,與現實有些出入,主要是為表達主題而設置。
父親利用孩子愛玩的天性強迫孩子背書,使孩子深受打擊,留下心理陰影,從而揭示了封建家長制對於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5、祥林嫂
《祝福》中人物。祥林嫂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勞善良,朴實頑強,但在封建禮教和封建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社會,她被踐踏、被迫害、被摧殘,以至被舊社會所吞噬。
封建禮教對她的種種迫害,她曾不斷地掙扎與反抗,但並不是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為了順從封建禮教而反抗,祥林嫂從始至終都選擇了對封建禮教的屈服,最後還是被社會壓垮了。
祥林嫂的悲劇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封建禮教對勞動婦女的摧殘和迫害,控訴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H. 魯迅作品裡面所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孔乙己 華小栓 ,雙喜、阿發是《社戲》中的人物;阿Q;祥林嫂;《狂人日記》中的「狂人
I. 「竊書不能算偷」這句話是魯迅生生筆下的什麼人物說的
孔乙己 魯迅先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說的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
J. 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的中的孔乙己偷書被人說,他自己狡辯說「讀書人的事……」後面怎麼說來這!
讀書人的事,這不叫偷,這是借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