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要分析老舍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什麼可寫的呢
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為我們構築了一個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市民世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三類形象來構成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
A.「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現得最為深刻和成功的形象。這類形象的特點是: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只是「鄉土中國」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鄉下人」。這里所說的城裡人/鄉下人,不是他們的戶籍概念,而是表明他們身上的文化符號。城市和鄉村,從理論上說代表著現代和保守,所以有的人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的文化本性並沒有城市化,也就是說並沒有接受城市裡的現代觀念的影響,而固執地延續著鄉土中國的傳統觀念。他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舊派」的,保守而閉塞。
《二馬》中的老馬,是一個奴才式的人物,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生活得過且過……這個人物身上,表現出了和阿Q相近的品格。(注意和魯迅的比較:鄉村/城市;徹底否定甚至偏激/溫和、批判、眷戀;風俗畫/全方位)
《離婚》中的張大哥,知足認命,墨守陳規,他小心翼翼地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的「變」。他的使命和職責是「做媒人和反對離婚」,因為他認為離婚就是對既有秩序的破壞,而他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和矛盾,「湊合」著過日子。這種由婚姻觀念而延伸出的人生哲理和文化觀念就是封閉和自足。當然最後的失敗,實際上也就是「老中國的兒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學的破產以及他們想順應天命而不得的悲劇。
《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的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就是堵上自己家的院門,准備好糧食和鹹菜;依然准備過生日;依然不忘「禮節」;(P74)「逢節他要過節,遇年他要祭祖」,他沒有什麼奢望,只要求消消停停地過不愁吃穿的日子,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安度晚年和全家太平。甚至可笑地認為日本侵略是看上了盧溝橋的獅子,因為日本人愛佔小便宜。
應該注意的是教材中提到的《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也屬於老派市民形象這一點。這個形象跟巴金《家》中間的覺新的形象比較類似,他們雖然在年齡和知識結構上已經和老派的人不同了,但他們由於家庭的角色和身份的不同,(長房長孫),承擔的家庭的重任決定了他們的性格中包容了較多的傳統成分,因此往往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尖銳的矛盾,表現出了現代意識和傳統思想的困擾。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他能夠意識到為國盡力的責任,但又不得不忍辱偷生,他鼓勵和支持弟弟出走,去投入抗日斗爭,但自己卻不能同行,他得留下來「盡孝」。「他好象是新舊文化中的鍾擺,他必須左右擺勻,才能使時刻進行得平穩准確」。祁瑞宣的矛盾和痛苦是在「盡忠」和「盡孝」二者不能兼得,而本質是他內心深處的文化沖突,因而只能在徘徊矛盾中苟且偷生。
對於這些「老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過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態,批判傳統文化的落後性,也寫了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進程。
作者對於他們的態度是體現了對傳統文明的批判。這種批判主要是表現出對我們民族保守、落後、封閉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批判,是對國民性弱點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老舍的批判態度和魯迅不同,他沒有魯迅那樣偏執和鋒芒畢露,不激進,不追趕潮流,同時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也是抱著一種非常謹慎甚至排斥的態度。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張天真(《離婚》),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對於新派人物的描寫,主要寫其虛榮、淺薄、墮落,蘊涵著對西方文明包括對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後引進的新潮所進行的反思與批評;作者對這類形象的描寫,採用的是漫畫化,諷刺。因此,對於這類形象作者的諷刺意味十分濃重。
這與作者對老派市民的態度又不同,對於後者,老舍是抱著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態度來寫的,盡管有的帶有悲劇意味,有的具有強烈的矛盾心理,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十分生動,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對於前者,作者的鄙視和不屑的態度十分鮮明,傳統文明在他們手中失落了,道德失范、價值混亂,主要體現在他們這些洋派的人物身上,盡管這種批判比較膚淺,也不免類型化的傾向,但中間包含了他對傳統文明既是批判,又有失落感和對西方文明反思和憤激的心情。
C.「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趙四(《老張的哲學》),趙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這類形象,常常體現老舍傾向傳統的道德觀。老舍往往在對新派市民的描寫中表現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文化變異與分裂,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就表現在他所塑造的理想市民身上。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探尋一條中國文化轉型的出路,因此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就帶上了一定的啟蒙主義色彩,這一點也可以跟魯迅進行比較。
老舍對理想市民的塑造,就文化立場而言,是建立在傳統的道德觀基礎上的。一般表現為「俠客兼實幹家」的形象。鋤暴安良的俠客(《老張的哲學》中的王德、《四世同堂》中的錢吟秋等),身上帶有中國文化的道德力量(如《四世同堂》中的天佑太太、韻梅的形象。)民族骨氣和操守,成為老舍理想的化身。
關於老舍筆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和新派市民形象的用意,其內涵則在於他們寄託著老舍的一種理想,是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變遷與分裂的圖景時,在對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後,仍然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的結果,他希望這些"俠客兼實幹家"的正派市民能為社會鋤害,從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也使作品變得更有思想啟發意義。當然,這也正說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
D.「城市貧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洋車夫祥子、老馬、妓女小福子(《駱駝祥子》),老巡警(《我這一輩子》),拳師沙子龍(《斷魂槍》),洋車夫小崔、剃頭匠孫七(《四世同堂》),藝人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這個形象系列集中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之間的深刻聯系。
在這個形象系列中,同樣也貫穿了作者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的主題。《月牙兒》中表現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生活,是兩種文化觀念的悲劇。母親的「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的生活經驗與女兒「戀愛神聖」、「婚姻自由」的新潮觀念的矛盾,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環境中的演繹。但最終作者表現的結局,是女兒新潮理論的破產,向母親靠攏。這樣,老舍對西方文明中的所謂個性解放做出了他自己的獨特的判斷。——在沒有生存權的社會中,窮人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愛情就只能是買賣。女兒的悲劇表明了作者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而貧民形象的內涵,一方面貫穿著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來時興的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潮的主題,另一方面更是從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這一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認識,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分析《駱駝祥子》(注重祥子悲劇的多重含義)
在過去的一般評論中,祥子三起三落的命運,是作為一個小生產者想實現自己並不過分的理想,反映了他淳樸、安分的生活理想,但在社會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到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圖景。
但如果更深入一步進入到文化分析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破產了的農民不斷在城市中市民化,進而被拋入流氓無產者的行列,並不斷經歷精神的毀滅。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城市文明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樣子的命運就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淳樸青年在現代城市文明中經歷的道德墮落和心靈腐蝕的悲劇。樊駿在《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中就明確談到「祥子被剝奪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小說中重點表現的是他「精神上的毀滅」,是人物身心受到摧殘和折磨。
這是老舍「批判國民性弱點」總主題的集中表現。
祥子的形象是一個個人奮斗者的形象,他在不斷的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斷為金錢所腐蝕,因此他才會形成自身固有的缺點: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P79),因此也就孤獨、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對於祥子來說,他所處的環境是人倫畸形的環境,人和車廠——虎妞;大雜院——二強子;白房子——小福子;構成祥子生活軌跡的每個點,而每個變態的人倫和人性扭曲,都使得祥子不斷向地獄靠近,最終他只有沉淪,只有徹底地在放縱和墮落中完成自身的最終命運。
實際上,老舍在作品中是從兩個側面表現他的文化審視的,那就是城市文明中的「慾望」——情慾、財產貪欲;和城市中的人倫關系中的「丑惡」——自私、貪婪、麻木、變態……因而表現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憂慮。
掌握的要點在於"城與人"的關系,也就是說,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沖突"。在老舍看來,祥子的悲劇在於病態的城市文明對人性的傷害,因而在這部小說中,老舍又正是通過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時,又試圖?從道德審視"的角度對現代文明病的病源進行了探討。
Ⅱ 從文化分析角度舉例分析老舍小說中市民形象
在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庸人俗氣;既集中了我們民族數千年來的各種特質,又活生生的凸現著我們民族的時代個性。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豐富多樣的,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員、校長、商家、車夫、棚匠、司機、江湖醫生、唱戲的、說相聲的、打鼓兒的、窩脖兒的、剃頭的、看墳的、巡警、流氓、妓女、漢奸、特務等四五十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王國。他筆下的人物沒有太濃的「洋」味,沒有張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樣燃燒著往上爬的慾火,他筆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不象葉聖陶筆下的潘先生那樣苟且偷生。他筆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禮教、家風、古訓的束縛,愛面子、講禮節、謙恭隨和、古道熱腸,另一方面是受混亂時世的影響而中庸守舊、安貧樂命、點頭哈腰、圓滑混世。可以說,在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庸人俗氣;既集中了我們民族數千年來的各種特質,又活生生的凸現著我們民族的時代個性。
不同的市民形象體現著老舍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同層面的分析與判斷,在他的筆下有「舊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層市民形象」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
「舊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著東方封建傳統美德的溫順、善良、講禮節,但又極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國的兒女」們。③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個系列。他們雖然是城裡人,但仍然是鄉土中國的子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們幾乎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說是這種寬厚卻保守,熱誠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們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Ⅲ 老舍作品中的老市民形象人物都有哪些
老舍先生作品中老派市民有: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四世同堂>等等。
Ⅳ 能否幫我找找有關:"論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的材料
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
內容提要:作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家,老舍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優秀的作品,而尤其讓我們關注的就是他作品中那些與我們非常貼近的市民形象。
這一特殊的對象世界,既形成了他的創作個性,也成了他不倦寫作的動力,因此也是我們研究了解老舍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旨在探討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的類別。
老舍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上一位有重要貢獻的作家。他以獨特的創作題材和藝術風格而成為人所共知的「人民藝術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於通過對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樸素描寫,藉助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表現生活本身內在的巨大力量和豐富內涵。老舍筆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見到的,他們在平淡之中演繹著悲劇或喜劇,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藝術上的享受。
老舍,滿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個貧苦市民家裡。父親是滿清皇城的一名護軍,一家七口就靠父親的一點微薄收入過著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父親陣亡,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便落到母親肩上,母親靠給人縫洗衣裳和在小學里當傭工勉強維持生活,那時老舍還不到兩歲。可以說,正是這種遭遇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道路。
老捨生活在下層勞動人民之中,下層勞動者的苦難,他感同身受;他們的願望,他體會得最為深切。他不僅熟悉他們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們的生活「心態」。他作為苦難大眾的一員承受著這種苦難生活對他身心的磨難,這種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現實激起了他對那些受屈辱受損害的人們的同情和對上層社會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筆抒發心中的不平之鳴,說說勞苦大眾的心聲。
他十九歲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之後,長期生活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由小學校長到中學校長,到大學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與下層勞動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來的聯系,並沒有因為地位的長高而中斷,反而因為思想認識的提高和閱歷的增長,他對下層社會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筆觸也更深入到下層社會,代受屈辱者鳴不平。
1919年的「五四運動」成為老舍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飽受帝國主義迫害和封建勢力壓迫的老舍,一旦接觸到反帝反封的呼聲,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種子便立即萌芽、生長。他說:「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①這兩種認識就成為了老舍長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礎,也是他進行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出發點。
1925年,老舍開始正式進行創作,那時他正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在倫敦的五年裡,他寫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長篇,都是寫一般市民的生活,寫這些市民的遭遇、夢想、掙扎和相互的傾軋。作品透過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到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封建帝制雖然已經被推翻了,而存在於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卻並沒有解決,中國依然沒有從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中解脫出來。老舍揭開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層社會的一角,讓人們親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現實。。
1930年老舍回到了國內,他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從事文學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時間寫出了長篇小說《大明湖》(此稿在商務印書館付排時被「一?二八」大火焚毀)、《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短篇小說《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說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劇色彩的話,那麼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則大多是寫的悲劇。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國社會,解剖各類市民人物的心靈,解剖我們民族精神在時代上的缺陷和造成這種種缺陷的根源。②
中國的市民階層,就其成員來說,主要包括小業主、小商販、個體勞動者、城市貧民、無業遊民、家庭婦女和中小知識分子等。由於中國的近現代都市(除東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歷史發展胎盤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較濃厚的封建主義性質的傳統文化。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與商品的大量傾銷和西方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兩種文化的沖突、對抗與滲透中,現代都市社會特別是沿海商埠的經濟結構與文化觀念都發生了變異、帶有明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國市民階層中的小業主、小商販等,很難象歐洲那樣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的前身;而個體勞動者、城市貧民等,也與無產階級有區別。再加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以農村為中心的,採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形式,市民階層也就很少感受到轟轟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氣氛,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故其覺醒也就比較緩慢。凡此種種,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後、保守、軟弱、妥協等弱點。這些弱點,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體現,並且他也對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諷,老舍對他們的審美關照不是從抽象的認識和理論的觀念出發,而是來自於對市民階層生活的實際體驗。
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豐富多樣的,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員、校長、商家、車夫、棚匠、司機、江湖醫生、唱戲的、說相聲的、打鼓兒的、窩脖兒的、剃頭的、看墳的、巡警、流氓、妓女、漢奸、特務等四五十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王國。他筆下的人物沒有太濃的「洋」味,如張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樣燃燒著往上爬的慾火,他筆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葉聖陶筆下的潘先生那樣苟且偷生。他筆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禮教、家風、古訓的束縛,愛面子、講禮節、謙恭隨和、古道熱腸,另一方面是受混亂時世的影響而中庸守舊、安貧樂命、點頭哈腰、圓滑混世。可以說,在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庸人俗氣;既集中了我們民族數千年來的各種特質,又活生生的凸現著我們民族的時代個性。
不同的市民形象體現著老舍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同層面的分析與判斷,在他的筆下有「舊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層市民形象」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
「舊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著東方封建傳統美德的溫順、善良、講禮節,但又極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國的兒女」們。③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個系列。他們雖然是城裡人,但仍然是鄉土中國的子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們幾乎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說是這種寬厚卻保守,熱誠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們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早在1929年於英國寫成的小說《二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個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的奴才式人物馬則仁。他「一輩子不但沒有用過他的腦子,就是他的眼睛也從來沒有一回盯在一件東西上看三分鍾。」他的人生哲學就是「好歹活著」,至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別的他就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角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只不過阿Q 是個生活在封建落後的中國農村的孤兒,而老馬則是在大英帝國繼承了遺產的富裕華僑。其實,將老馬放在異國情景之下去刻劃,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對照之下這種「國民性」的荒謬之處。
最引人注目的是《離婚》中的張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徵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某些本質特徵,而且也以他與黑暗的舊社會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與腐敗官僚機構的相通,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弊病。張大哥是一個知足認命、墨守成規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發生變化。他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凡是經小篩子一篩,永遠不會走到極端去;走極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頭的。」張大哥不喜歡摔跟頭。「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煙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過半年多,而頑固佬還要再思索三兩個月才敢用的樣式和風格。」④不論對什麼人,他都不說一句傷人的話,因為在他看來,罵一句人都是有負於禮教的。而最後他的兒子卻因「共產黨」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絕望的哀嘆:「我得罪過誰?招惹過誰?」這個財政所的庶務科長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顯微鏡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網路全書的生活經驗,被同僚和朋友視為常識的結晶。他什麼都懂都會,走到哪裡人緣都好,所以自嘆「有宰相之才,沒有宰相之命」。通過這一系列典型情節,作家所揭示的是張大哥的聰明才智並不是什麼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為了維護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盡可能平安無事的生存的一種本能,是庸人的小聰明。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爺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於當日本人侵略軍佔領北平時,在他看來只要准備三個月的糧食與鹹菜,堵上自家院門,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當亡國奴了,他還在想著自己的生日,「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禮節!」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平頭百姓,可心裡卻總不忘把人嚴格的劃分尊卑貴賤,忠誠而真實的按照祖傳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他奉行著「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他對來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藹的領收「訓示」 ;他非常同情鄰居錢默吟受日軍凌辱的遭遇,但又怕連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這個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徵就是懦弱、拘謹、苟安,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種性格,是老馬先生、張大哥那一類型的延續。
在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種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會進步的障礙並不是來自於個別人的道德敗壞或惡劣品質,而是一種彌漫與滲透於整個社會和民族肌體的習慣。相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每一個人的品質都是無可指責的。無論是馬則仁和張大哥,還是祁老人、趙姑母,大都是誠篤忠厚或熱情仗義。他們本身是此類觀念所鑄造的「合模主義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種雙重的悲哀,而他們卻還要用此類觀念去澆鑄別人(如張大哥)、去辱沒國格(馬則仁)與凋蔽民族經濟的時候,這就構成了三重悲哀。⑤通過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要醫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與經濟的變革外,還必須有一場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完成。
「新派市民形象」就整體而言寫的不如舊派豐滿,但也有許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老舍理想中的「國民楷模」。老舍雖然致力於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卻並沒有忘記理想人格的構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觀念之後,看到了英國文化比中國文化要先進的多,很自然的將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認同的西方觀念中。他認為「一個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做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國國民為參照塑造了李景純、李子榮這樣的青年。李景純有知識、有理想、有愛國熱情,也有為國捐軀的精神。情急之時,他以刺殺軍閥的行動試圖來警醒國民。李子榮可以說是李景純的信從者和遺願的實際繼承者。他是一個用英國現代科學知識、民主理想和獨立精神武裝起來的現代青年,具有現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優秀品質:獨立、務實、求真、敬業、愛國,有美好的理想,有腳踏實地的行動。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俠義行動為貧民百姓除害而獲得了團圓式的大結局。這些形象背後都隱藏著「儒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們都是知識分子,都有強烈的「憂時傷世」的儒學心態與「內聖外一」的「士」意識。另一方面,他們介入社會解決問題的方式大都採取「俠義」之舉――劍客式的行刺與自我犧牲。如果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政治理想,那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正是他們以獻身來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審美觀中對俠義英雄的欣賞構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這樣一種「忠義觀」。他所刻劃的這類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誠、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對現實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第二類是老舍先生含著淚鞭撻的「過渡人」形象,如《離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們也都是接受過新思潮洗禮的知識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來,但情感上卻仍身陷過去的泥潭而難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為張大哥形象的補充,他思考精密細膩,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吃飯,他從不過問別人的事,他追求一種神秘的「詩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個還未被實際給教壞了的女子,情熱象一首詩,愉快象一些音樂,貞純象個天使」;他厭惡張大哥他們那中等階級的熱鬧與無聊,以自己靈魂深處有「貴族氣」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尋找一些刺激,哪怕做個悲劇式的人物……但歸根結底,老李畢竟是老李,他雖然不是一個卑瑣的市井小人,卻連離婚的勇氣都沒有。祁瑞宣接受過現代教育,具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畢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家族的長孫,因此當民族敵人侵入家門、家鄉淪陷的嚴峻關頭,他卻陷入了盡忠還是盡孝的兩難矛盾。雖然他最後還是「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但從這個愛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憂郁到斗爭的性格發展史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們民族的「國民性弱點」以及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過程。這類人物有些類似於巴金的《家》中的高覺新,他們作為一個飽蘊著情感矛盾的「過渡人」出現在老舍的筆下,其歷史背景又正是中國市民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過渡,便有了特定時代的豐富內涵。
第三類人物是「洋派」與「新派」的市井無賴,他們生長於封建宗法、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卻又沾染了許多西方的壞毛病,集中西糟粕於一身。《離婚》里的張天真就是此類人物:高身量、細腰、長腿、穿西裝。愛看跳舞,假裝有理想,皺著眉照鏡子,整天吃蜜柑。拿著冰鞋上東安市場,穿上運動衣睡覺。每天看三份小報,不知道國事,卻專記影戲院的廣告。總之,這是一個新潮而又淺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豐也是這一類的被嘲諷的「洋青年」,不過更可恥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帶有漢奸味。他原本不過是一個貪圖享受的無聊小人,北平淪陷之後,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當一個連敵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幫凶。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喪失了人格。老舍在對他們無情的嘲諷中昭示著世人,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們改革的最危險的敵人。
「底層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數最多、讀者也最熟悉的一個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佔有顯著的位置。《駱駝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貧民悲劇命運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實的反映了舊中國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個破產的農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劃為社會流氓無產者行列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經歷的精神毀滅的悲劇。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他把買一輛自己的車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幻想著憑自己的勞動換取安穩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會現實使他的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老舍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軍閥和官僚統治對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壓與迫害,使他最後墮落成一個從肉體到靈魂都散發著腐爛氣味的無業遊民。同時,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賺錢,不得哥們兒,這就決定了他的孤獨與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老舍選取他們而不是一般的窩囊廢作主人公有兩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認為他們這類人是構成市民社會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們為溫飽而奮斗的慘敗深刻地提示了這個社會已沒有希望和小生產者「個人奮斗」之路的不通。當然,隨著老舍世界觀的變化,他筆下的這類人物終於不再全是這種「絕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艱難時世中不斷的成長起來的覺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僅歌頌了這些「低賤者」的傳統美德,還表彰了他們的義烈行為,如車夫小崔拒絕給漢奸拉車,剃頭匠孫七被活埋時大聲痛斥漢奸,並進一步寫他們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長順的覺悟,棚匠劉師傅的出走等。在這當中還有一類就是「悍婦類」的虎妞和「娼妓類」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劇人物,尤其是《月牙兒》中母女兩代為娼的故事。其實,老舍,不僅僅是用他的筆在寫這些下層人民的苦難,更是要追究出這些窮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
在老舍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這樣三種勢力在殘酷地摧殘著中國人民,尤其是下層勞動者:一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造成了一種國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態;二是中國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因襲的封建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智慧和能動性;三是當前黑暗制度給廣大人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損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具有光榮傳統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曾放射過燦爛的異彩,然而,三方面的勢力,卻給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脫。因此,老舍從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開始就一直把改造國民精神作為他創作的一個重大課題。
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說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本文涉及到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領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並走向世界,與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鮮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說魯迅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在於他以傳神的筆觸畫出了國人的靈魂,那麼,老舍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則在於「把城市底層社會這個不怎麼為人們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貧民這個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社會階層的命運,引進藝術的領域,並獲得了成功」。⑦
http://www.lun-wen.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470
Ⅳ 老舍小說中的人物
舍作品作者我構築豐富獨具特色市民世界世界通三類形象構:派市民、新派市民、派市民
A.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馬(《二馬》)張哥(《離婚》)牛四(《牛賜傳》)祁太爺、祁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舍市民形象系列表現深刻功形象類形象特點:雖城市鄉土部城市鄉所說城/鄉戶籍概念表明身文化符號城市鄉村理論說代表著現代保守所雖城市文化本性並沒城市化說並沒接受城市現代觀念影響固執延續著鄉土傳統觀念身負載著沉重封建宗思想包袱態度式都舊派保守閉塞
《二馬》馬奴才式物迷信、庸、馬虎、懶散且……物身表現阿Q相近品格(注意魯迅比較:鄉村/城市;徹底否定甚至偏激/溫、批判、眷戀;風俗畫/全位)
《離婚》張哥知足認命墨守陳規翼翼要保住自康害怕切變使命職責做媒反離婚認離婚既秩序破壞事業調矛盾湊合著種由婚姻觀念延伸哲理文化觀念封閉自足失敗實際循保守庸哲破產及想順應命悲劇
《四世同堂》祁太爺身集北京市民文化精髓怯懦避政治與切紛爭甚至本打北京堵自家院門准備糧食鹹菜;依准備;依忘禮節;(P74)逢節要節遇要祭祖沒奢望要求消消停停愁吃穿高理想安度晚全家太平甚至笑認本侵略看盧溝橋獅本佔便宜
應該注意教材提《四世同堂》祁瑞宣屬於派市民形象點形象跟巴金《家》間覺新形象比較類似雖齡知識結構已經派同由於家庭角色身份同(房孫)承擔家庭重任決定性格包容較傳統往往身體現種尖銳矛盾表現現代意識傳統思想困擾難刻能夠意識盡力責任忍辱偷鼓勵支持弟弟走投入抗斗爭自卻能同行留盡孝象新舊文化鍾擺必須左右擺勻才能使刻進行平穩准確祁瑞宣矛盾痛苦盡忠盡孝二者能兼本質內深處文化沖突能徘徊矛盾苟且偷
於些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揭示物精神病態批判傳統文化落性寫些弱點社變革改造歷史進程
作者於態度體現傳統文明批判種批判主要表現我民族保守、落、封閉態度式批判民性弱點揭露批判舍批判態度魯迅同沒魯迅偏執鋒芒畢露激進追趕潮流同西資本主義文明抱著種非謹慎甚至排斥態度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張真(《離婚》)蘭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於新派物描寫主要寫其虛榮、淺薄、墮落蘊涵著西文明包括西文明包括五四引進新潮所進行反思與批評;作者類形象描寫採用漫畫化諷刺於類形象作者諷刺意味十濃重
與作者派市民態度同於者舍抱著既批判同情態度寫盡管帶悲劇意味具強烈矛盾理物性格理十表現作者矛盾理於前者作者鄙視屑態度十鮮明傳統文明手失落道德失范、價值混亂主要體現些洋派物身盡管種批判比較膚淺免類型化傾向間包含傳統文明既批判失落西文明反思憤激情
C.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趙四(《張哲》)趙景純(《趙曰》)李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類形象體現舍傾向傳統道德觀舍往往新派市民描寫表現城市資本主義化程所產文化變異與裂並沒放棄自理想追求種理想表現所塑造理想市民身主要目探尋條文化轉型路文化批判文化選擇帶定啟蒙主義色彩點跟魯迅進行比較
舍理想市民塑造文化立場言建立傳統道德觀基礎般表現俠客兼實幹家形象鋤暴安良俠客(《張哲》王德、《四世同堂》錢吟秋等)身帶文化道德力量(《四世同堂》佑太太、韻梅形象)民族骨氣操守舍理想化身
關於舍筆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用意其內涵則於寄託著舍種理想舍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程所產文化變遷與裂圖景派市民新派市民都失望仍放棄理想追求結希望些"俠客兼實幹家"派市民能社鋤害既使作品能"團圓"結局使作品變更思想啟發意義說明作者思想平庸幼稚
D.城市貧民形象系列:
主要洋車夫祥、馬、妓福(《駱駝祥》)巡警(《我輩》)拳師沙龍(《斷魂槍》)洋車夫崔、剃匠孫七(《四世同堂》)藝寶慶(《鼓書藝》)等
形象系列集體現舍與層民間深刻聯系
形象系列同貫穿作者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主題《月牙》表現母兩代煙花兩種文化觀念悲劇母親肚餓真理經驗與戀神聖、婚姻自由新潮觀念矛盾同文化同環境演繹終作者表現結局新潮理論破產向母親靠攏舍西文明所謂性解放做自獨特判斷--沒存權社窮處於飢餓狀態候情能買賣悲劇表明作者西文明批判貧民形象內涵面貫穿著作者批判排斥西文明甚至包括"五四"興西資產階級性解放思潮主題另面更城市文明病與性關系角度體現作者二三十代城市社認識層勞民關注同情
析《駱駝祥》(注重祥悲劇重含義)
般評論祥三起三落命運作產者想實現自並理想反映淳樸、安理想社現實實現悲劇社造意義看二三十代城市社黑暗圖景
更深入步進入文化析我難發現破產農民斷城市市民化進拋入流氓產者行列並斷經歷精神毀滅意義我進步考察城市文明與性間關系命運自農村淳樸青現代城市文明經歷道德墮落靈腐蝕悲劇樊駿《論〈駱駝祥〉現實主義》明確談祥剝奪僅車、積蓄作勞者美德奮發向意志目說重點表現精神毀滅物身受摧殘折磨
舍批判民性弱點總主題集表現
祥形象奮斗者形象斷城市化程斷金錢所腐蝕才形自身固缺點: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P79)孤獨、脆弱、終完全向命運屈服步步走向墮落深淵於祥說所處環境倫畸形環境車廠--虎妞;雜院--二強;白房--福;構祥軌跡每點每變態倫性扭曲都使祥斷向獄靠近終沉淪徹底放縱墮落完自身終命運
實際舍作品兩側面表現文化審視城市文明慾望--情慾、財產貪欲;城市倫關系丑惡--自私、貪婪、麻木、變態……表現作者城市文明給性帶傷害憂慮
掌握要點於"城與"關系說城市文明病與性"沖突"舍看祥悲劇於病態城市文明性傷害部說舍通力車夫(祥)眼光看待城市作者批判同試圖?道德審視"角度現代文明病病源進行探討
Ⅵ 老舍中的市民形象分析
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
老舍是中國現當代文壇上一位有重要貢獻的作家。他以獨特的創作題材和藝術風格而成為人所共知的「人民藝術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於通過對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樸素描寫,藉助平凡瑣碎的生活細節,表現生活本身內在的巨大力量和豐富內涵。老舍筆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以見到的,他們在平淡之中演繹著悲劇或喜劇,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藝術上的享受。
老舍,滿族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在北京城的一個貧苦市民家裡。父親是滿清皇城的一名護軍,一家七口就靠父親的一點微薄收入過著困苦的日子。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父親陣亡,從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擔便落到母親肩上,母親靠給人縫洗衣裳和在小學里當傭工勉強維持生活,那時老舍還不到兩歲。可以說,正是這種遭遇影響了他一生的創作道路。
老捨生活在下層勞動人民之中,下層勞動者的苦難,他感同身受;他們的願望,他體會得最為深切。他不僅熟悉他們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們的生活「心態」。他作為苦難大眾的一員承受著這種苦難生活對他身心的磨難,這種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現實激起了他對那些受屈辱受損害的人們的同情和對上層社會的反抗。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筆抒發心中的不平之鳴,說說勞苦大眾的心聲。
他十九歲從北京師范學校畢業之後,長期生活在知識分子的圈子內,由小學校長到中學校長,到大學教授和著名作家。但他與下層勞動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來的聯系,並沒有因為地位的長高而中斷,反而因為思想認識的提高和閱歷的增長,他對下層社會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筆觸也更深入到下層社會,代受屈辱者鳴不平。
1919年的「五四運動」成為老舍思想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飽受帝國主義迫害和封建勢力壓迫的老舍,一旦接觸到反帝反封的呼聲,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種子便立即萌芽、生長。他說:「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①這兩種認識就成為了老舍長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礎,也是他進行創作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出發點。
1925年,老舍開始正式進行創作,那時他正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教。在倫敦的五年裡,他寫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長篇,都是寫一般市民的生活,寫這些市民的遭遇、夢想、掙扎和相互的傾軋。作品透過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到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真實面貌:封建帝制雖然已經被推翻了,而存在於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卻並沒有解決,中國依然沒有從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中解脫出來。老舍揭開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層社會的一角,讓人們親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現實。。
1930年老舍回到了國內,他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從事文學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時間寫出了長篇小說《大明湖》(此稿在商務印書館付排時被「一?二八」大火焚毀)、《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短篇小說《黑白李》、《微神》等。如果說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劇色彩的話,那麼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則大多是寫的悲劇。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國社會,解剖各類市民人物的心靈,解剖我們民族精神在時代上的缺陷和造成這種種缺陷的根源。②
中國的市民階層,就其成員來說,主要包括小業主、小商販、個體勞動者、城市貧民、無業遊民、家庭婦女和中小知識分子等。由於中國的近現代都市(除東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長期的封建社會歷史發展胎盤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較濃厚的封建主義性質的傳統文化。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資本與商品的大量傾銷和西方觀念與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兩種文化的沖突、對抗與滲透中,現代都市社會特別是沿海商埠的經濟結構與文化觀念都發生了變異、帶有明顯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國市民階層中的小業主、小商販等,很難象歐洲那樣成為近代資本主義的前身;而個體勞動者、城市貧民等,也與無產階級有區別。再加上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以農村為中心的,採取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形式,市民階層也就很少感受到轟轟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氣氛,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響,故其覺醒也就比較緩慢。凡此種種,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後、保守、軟弱、妥協等弱點。這些弱點,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體現,並且他也對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諷,老舍對他們的審美關照不是從抽象的認識和理論的觀念出發,而是來自於對市民階層生活的實際體驗。
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豐富多樣的,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員、校長、商家、車夫、棚匠、司機、江湖醫生、唱戲的、說相聲的、打鼓兒的、窩脖兒的、剃頭的、看墳的、巡警、流氓、妓女、漢奸、特務等四五十類,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市民王國。他筆下的人物沒有太濃的「洋」味,如張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樣燃燒著往上爬的慾火,他筆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葉聖陶筆下的潘先生那樣苟且偷生。他筆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禮教、家風、古訓的束縛,愛面子、講禮節、謙恭隨和、古道熱腸,另一方面是受混亂時世的影響而中庸守舊、安貧樂命、點頭哈腰、圓滑混世。可以說,在老舍筆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有庸人俗氣;既集中了我們民族數千年來的各種特質,又活生生的凸現著我們民族的時代個性。
不同的市民形象體現著老舍對中國傳統文化不同層面的分析與判斷,在他的筆下有「舊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層市民形象」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
「舊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著東方封建傳統美德的溫順、善良、講禮節,但又極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國的兒女」們。③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個系列。他們雖然是城裡人,但仍然是鄉土中國的子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他們幾乎可以看作是整個中國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說是這種寬厚卻保守,熱誠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因此,他們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早在1929年於英國寫成的小說《二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個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的奴才式人物馬則仁。他「一輩子不但沒有用過他的腦子,就是他的眼睛也從來沒有一回盯在一件東西上看三分鍾。」他的人生哲學就是「好歹活著」,至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別的他就沒有想過。這樣的一個角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只不過阿Q 是個生活在封建落後的中國農村的孤兒,而老馬則是在大英帝國繼承了遺產的富裕華僑。其實,將老馬放在異國情景之下去刻劃,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對照之下這種「國民性」的荒謬之處。
最引人注目的是《離婚》中的張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徵反映了我們民族的某些本質特徵,而且也以他與黑暗的舊社會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與腐敗官僚機構的相通,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的弊病。張大哥是一個知足認命、墨守成規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發生變化。他待人處事的原則是:「凡是經小篩子一篩,永遠不會走到極端去;走極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頭的。」張大哥不喜歡摔跟頭。「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煙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過半年多,而頑固佬還要再思索三兩個月才敢用的樣式和風格。」④不論對什麼人,他都不說一句傷人的話,因為在他看來,罵一句人都是有負於禮教的。而最後他的兒子卻因「共產黨」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絕望的哀嘆:「我得罪過誰?招惹過誰?」這個財政所的庶務科長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顯微鏡兼天平。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網路全書的生活經驗,被同僚和朋友視為常識的結晶。他什麼都懂都會,走到哪裡人緣都好,所以自嘆「有宰相之才,沒有宰相之命」。通過這一系列典型情節,作家所揭示的是張大哥的聰明才智並不是什麼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為了維護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盡可能平安無事的生存的一種本能,是庸人的小聰明。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爺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他怯弱的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於當日本人侵略軍佔領北平時,在他看來只要准備三個月的糧食與鹹菜,堵上自家院門,就可以逢凶化吉。都快要當亡國奴了,他還在想著自己的生日,「別管天下怎麼亂,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禮節!」雖然自己也是一個平頭百姓,可心裡卻總不忘把人嚴格的劃分尊卑貴賤,忠誠而真實的按照祖傳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他奉行著「和氣生財」的人生哲學,善良到了逆來順受的地步。他對來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藹的領收「訓示」 ;他非常同情鄰居錢默吟受日軍凌辱的遭遇,但又怕連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這個老朋友。他的性格特徵就是懦弱、拘謹、苟安,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種性格,是老馬先生、張大哥那一類型的延續。
在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種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會進步的障礙並不是來自於個別人的道德敗壞或惡劣品質,而是一種彌漫與滲透於整個社會和民族肌體的習慣。相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的每一個人的品質都是無可指責的。無論是馬則仁和張大哥,還是祁老人、趙姑母,大都是誠篤忠厚或熱情仗義。他們本身是此類觀念所鑄造的「合模主義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種雙重的悲哀,而他們卻還要用此類觀念去澆鑄別人(如張大哥)、去辱沒國格(馬則仁)與凋蔽民族經濟的時候,這就構成了三重悲哀。⑤通過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達了這樣的思想:要醫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與經濟的變革外,還必須有一場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完成。
「新派市民形象」就整體而言寫的不如舊派豐滿,但也有許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老舍理想中的「國民楷模」。老舍雖然致力於國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卻並沒有忘記理想人格的構建。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觀念之後,看到了英國文化比中國文化要先進的多,很自然的將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認同的西方觀念中。他認為「一個中國人能象英國人那樣做國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他就是以英國國民為參照塑造了李景純、李子榮這樣的青年。李景純有知識、有理想、有愛國熱情,也有為國捐軀的精神。情急之時,他以刺殺軍閥的行動試圖來警醒國民。李子榮可以說是李景純的信從者和遺願的實際繼承者。他是一個用英國現代科學知識、民主理想和獨立精神武裝起來的現代青年,具有現代青年所應具有的優秀品質:獨立、務實、求真、敬業、愛國,有美好的理想,有腳踏實地的行動。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俠義行動為貧民百姓除害而獲得了團圓式的大結局。這些形象背後都隱藏著「儒俠身兼」的背影。一方面,他們都是知識分子,都有強烈的「憂時傷世」的儒學心態與「內聖外一」的「士」意識。另一方面,他們介入社會解決問題的方式大都採取「俠義」之舉――劍客式的行刺與自我犧牲。如果說「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文人的傳統政治理想,那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正是他們以獻身來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⑥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審美觀中對俠義英雄的欣賞構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這樣一種「忠義觀」。他所刻劃的這類人物也正反映了他的人生理想,也反映了老舍真誠、天真的一面,反映他在對現實的批判方面缺乏真正的深刻性。
第二類是老舍先生含著淚鞭撻的「過渡人」形象,如《離婚》中的老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等。他們也都是接受過新思潮洗禮的知識分子,在理智上都瞻望未來,但情感上卻仍身陷過去的泥潭而難以自拔。老李的形象,可以理解為張大哥形象的補充,他思考精密細膩,靠自己的力氣掙錢吃飯,他從不過問別人的事,他追求一種神秘的「詩意」,渴望「哪怕是看看呢,一個還未被實際給教壞了的女子,情熱象一首詩,愉快象一些音樂,貞純象個天使」;他厭惡張大哥他們那中等階級的熱鬧與無聊,以自己靈魂深處有「貴族氣」為高超;他也很想在灰色的生活中尋找一些刺激,哪怕做個悲劇式的人物……但歸根結底,老李畢竟是老李,他雖然不是一個卑瑣的市井小人,卻連離婚的勇氣都沒有。祁瑞宣接受過現代教育,具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畢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家族的長孫,因此當民族敵人侵入家門、家鄉淪陷的嚴峻關頭,他卻陷入了盡忠還是盡孝的兩難矛盾。雖然他最後還是「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但從這個愛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憂郁到斗爭的性格發展史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們民族的「國民性弱點」以及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過程。這類人物有些類似於巴金的《家》中的高覺新,他們作為一個飽蘊著情感矛盾的「過渡人」出現在老舍的筆下,其歷史背景又正是中國市民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過渡,便有了特定時代的豐富內涵。
第三類人物是「洋派」與「新派」的市井無賴,他們生長於封建宗法、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卻又沾染了許多西方的壞毛病,集中西糟粕於一身。《離婚》里的張天真就是此類人物:高身量、細腰、長腿、穿西裝。愛看跳舞,假裝有理想,皺著眉照鏡子,整天吃蜜柑。拿著冰鞋上東安市場,穿上運動衣睡覺。每天看三份小報,不知道國事,卻專記影戲院的廣告。總之,這是一個新潮而又淺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豐也是這一類的被嘲諷的「洋青年」,不過更可恥的是在他的洋味中又帶有漢奸味。他原本不過是一個貪圖享受的無聊小人,北平淪陷之後,他便受不了困苦生活的煎熬,甘心充當一個連敵人看都不看的小小幫凶。這些人物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而喪失了人格。老舍在對他們無情的嘲諷中昭示著世人,這些「假洋鬼子」就是我們改革的最危險的敵人。
「底層市民形象」是老舍作品中人數最多、讀者也最熟悉的一個系列,在老舍的市民系列中佔有顯著的位置。《駱駝祥子》就是一部城市貧民悲劇命運的代表作,它成功而且真實的反映了舊中國城市底層人民的生活,揭示了一個破產的農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劃為社會流氓無產者行列的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經歷的精神毀滅的悲劇。祥子從農村來到城市謀生,他把買一輛自己的車作為自己的生活目標,幻想著憑自己的勞動換取安穩的生活,然而黑暗的社會現實使他的理想永遠不可能實現。老舍以極大的同情描寫了軍閥和官僚統治對他的一次又一次的欺壓與迫害,使他最後墮落成一個從肉體到靈魂都散發著腐爛氣味的無業遊民。同時,作家也揭示和批判了他自身所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自私、死命要賺錢,不得哥們兒,這就決定了他的孤獨與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老舍選取他們而不是一般的窩囊廢作主人公有兩方面的用意:一是一般人認為他們這類人是構成市民社會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正是他們為溫飽而奮斗的慘敗深刻地提示了這個社會已沒有希望和小生產者「個人奮斗」之路的不通。當然,隨著老舍世界觀的變化,他筆下的這類人物終於不再全是這種「絕望型」的人物了,而是在艱難時世中不斷的成長起來的覺悟者。在《四世同堂》里,作者不僅歌頌了這些「低賤者」的傳統美德,還表彰了他們的義烈行為,如車夫小崔拒絕給漢奸拉車,剃頭匠孫七被活埋時大聲痛斥漢奸,並進一步寫他們加入了抗日的行列,如程長順的覺悟,棚匠劉師傅的出走等。在這當中還有一類就是「悍婦類」的虎妞和「娼妓類」的小福子等女性悲劇人物,尤其是《月牙兒》中母女兩代為娼的故事。其實,老舍,不僅僅是用他的筆在寫這些下層人民的苦難,更是要追究出這些窮苦人物生活和生命的根源。
在老舍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這樣三種勢力在殘酷地摧殘著中國人民,尤其是下層勞動者:一是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造成了一種國民精神和民族心理上的病態;二是中國千百年積累下來的因襲的封建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智慧和能動性;三是當前黑暗制度給廣大人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造成的損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具有光榮傳統的古老民族,她的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曾放射過燦爛的異彩,然而,三方面的勢力,卻給我們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創傷,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得不到解脫。因此,老舍從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開始就一直把改造國民精神作為他創作的一個重大課題。
市民形象在老舍小說中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本文涉及到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即便如此,我想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領悟到:老舍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並走向世界,與他作品中所塑造的那些鮮明的市民形象具有很大的關系。如果說魯迅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在於他以傳神的筆觸畫出了國人的靈魂,那麼,老舍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則在於「把城市底層社會這個不怎麼為人們所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貧民這個常常為人們所忽視的社會階層的命運,引進藝術的領域,並獲得了成功」。⑦
參考資料:
1.<<老舍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
2.<<老舍研究縱覽>>天津教育出版社
3.<<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學林出版社 宋永毅著
4.<<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老舍專集)
5.<<老舍研究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注 釋:
①見《「五四」給了我什麼》
②見孟廣來《三十年代老舍研究初探》
③見吳小美《市民社會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劇》
④見《老張的哲學》
⑤見《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
⑥同上
⑦見樊駿:《論<駱駝祥子>的現實意義》
Ⅶ 老舍小說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幾類人物他們各有什麼特點
在老舍的作品中,作者為我們構築了一個豐富而獨具特色的「市民世界」,這個「世界」又是通過三類形象來構成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
A.「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這是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表現得最為深刻和成功的形象。這類形象的特點是: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只是「鄉土中國」的一部分,是生活在城市中的「鄉下人」。這里所說的城裡人/鄉下人,不是他們的戶籍概念,而是表明他們身上的文化符號。城市和鄉村,從理論上說代表著現代和保守,所以有的人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的文化本性並沒有城市化,也就是說並沒有接受城市裡的現代觀念的影響,而固執地延續著鄉土中國的傳統觀念。他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舊派」的,保守而閉塞。
《二馬》中的老馬,是一個奴才式的人物,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生活得過且過……這個人物身上,表現出了和阿Q相近的品格。(注意和魯迅的比較:鄉村/城市;徹底否定甚至偏激/溫和、批判、眷戀;風俗畫/全方位)
《離婚》中的張大哥,知足認命,墨守陳規,他小心翼翼地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的「變」。他的使命和職責是「做媒人和反對離婚」,因為他認為離婚就是對既有秩序的破壞,而他一生的事業就是調和矛盾,「湊合」著過日子。這種由婚姻觀念而延伸出的人生哲理和文化觀念就是封閉和自足。當然最後的失敗,實際上也就是「老中國的兒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學的破產以及他們想順應天命而不得的悲劇。
《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爺的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他怯懦地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甚至當日本人打到北京時,他也就是堵上自己家的院門,准備好糧食和鹹菜;依然准備過生日;依然不忘「禮節」;(P74)「逢節他要過節,遇年他要祭祖」,他沒有什麼奢望,只要求消消停停地過不愁吃穿的日子,他的最高理想就是安度晚年和全家太平。甚至可笑地認為日本侵略是看上了盧溝橋的獅子,因為日本人愛佔小便宜。
應該注意的是教材中提到的《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也屬於老派市民形象這一點。這個形象跟巴金《家》中間的覺新的形象比較類似,他們雖然在年齡和知識結構上已經和老派的人不同了,但他們由於家庭的角色和身份的不同,(長房長孫),承擔的家庭的重任決定了他們的性格中包容了較多的傳統成分,因此往往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一種尖銳的矛盾,表現出了現代意識和傳統思想的困擾。在國難當頭的時刻,他能夠意識到為國盡力的責任,但又不得不忍辱偷生,他鼓勵和支持弟弟出走,去投入抗日斗爭,但自己卻不能同行,他得留下來「盡孝」。「他好象是新舊文化中的鍾擺,他必須左右擺勻,才能使時刻進行得平穩准確」。祁瑞宣的矛盾和痛苦是在「盡忠」和「盡孝」二者不能兼得,而本質是他內心深處的文化沖突,因而只能在徘徊矛盾中苟且偷生。
對於這些「老派市民」形象,作者主要通過揭示人物的精神病態,批判傳統文化的落後性,也寫了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進程。
作者對於他們的態度是體現了對傳統文明的批判。這種批判主要是表現出對我們民族保守、落後、封閉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批判,是對國民性弱點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老舍的批判態度和魯迅不同,他沒有魯迅那樣偏執和鋒芒畢露,不激進,不追趕潮流,同時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也是抱著一種非常謹慎甚至排斥的態度。
B.「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張天真(《離婚》),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對於新派人物的描寫,主要寫其虛榮、淺薄、墮落,蘊涵著對西方文明包括對西方文明包括五四後引進的新潮所進行的反思與批評;作者對這類形象的描寫,採用的是漫畫化,諷刺。因此,對於這類形象作者的諷刺意味十分濃重。
這與作者對老派市民的態度又不同,對於後者,老舍是抱著既有批判,又有同情的態度來寫的,盡管有的帶有悲劇意味,有的具有強烈的矛盾心理,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十分生動,表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而對於前者,作者的鄙視和不屑的態度十分鮮明,傳統文明在他們手中失落了,道德失范、價值混亂,主要體現在他們這些洋派的人物身上,盡管這種批判比較膚淺,也不免類型化的傾向,但中間包含了他對傳統文明既是批判,又有失落感和對西方文明反思和憤激的心情。
C.「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趙四(《老張的哲學》),趙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這類形象,常常體現老舍傾向傳統的道德觀。老舍往往在對新派市民的描寫中表現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文化變異與分裂,但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就表現在他所塑造的理想市民身上。當然主要目的是為了探尋一條中國文化轉型的出路,因此文化批判和文化選擇就帶上了一定的啟蒙主義色彩,這一點也可以跟魯迅進行比較。
老舍對理想市民的塑造,就文化立場而言,是建立在傳統的道德觀基礎上的。一般表現為「俠客兼實幹家」的形象。鋤暴安良的俠客(《老張的哲學》中的王德、《四世同堂》中的錢吟秋等),身上帶有中國文化的道德力量(如《四世同堂》中的天佑太太、韻梅的形象。)民族骨氣和操守,成為老舍理想的化身。
關於老舍筆下的老派市民形象和新派市民形象的用意,其內涵則在於他們寄託著老舍的一種理想,是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變遷與分裂的圖景時,在對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後,仍然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的結果,他希望這些"俠客兼實幹家"的正派市民能為社會鋤害,從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也使作品變得更有思想啟發意義。當然,這也正說明了作者思想上的平庸和幼稚。
D.「城市貧民」形象系列:
主要有洋車夫祥子、老馬、妓女小福子(《駱駝祥子》),老巡警(《我這一輩子》),拳師沙子龍(《斷魂槍》),洋車夫小崔、剃頭匠孫七(《四世同堂》),藝人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這個形象系列集中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之間的深刻聯系。
在這個形象系列中,同樣也貫穿了作者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的主題。《月牙兒》中表現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生活,是兩種文化觀念的悲劇。母親的「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的生活經驗與女兒「戀愛神聖」、「婚姻自由」的新潮觀念的矛盾,是不同文化在同一環境中的演繹。但最終作者表現的結局,是女兒新潮理論的破產,向母親靠攏。這樣,老舍對西方文明中的所謂個性解放做出了他自己的獨特的判斷。——在沒有生存權的社會中,窮人處於飢餓狀態的時候,愛情就只能是買賣。女兒的悲劇表明了作者對西方文明的批判。而貧民形象的內涵,一方面貫穿著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來時興的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潮的主題,另一方面更是從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這一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認識,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分析《駱駝祥子》(注重祥子悲劇的多重含義)
在過去的一般評論中,祥子三起三落的命運,是作為一個小生產者想實現自己並不過分的理想,反映了他淳樸、安分的生活理想,但在社會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看到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黑暗圖景。
但如果更深入一步進入到文化分析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這是一個破產了的農民不斷在城市中市民化,進而被拋入流氓無產者的行列,並不斷經歷精神的毀滅。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城市文明與人性之間的關系。樣子的命運就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淳樸青年在現代城市文明中經歷的道德墮落和心靈腐蝕的悲劇。樊駿在《論〈駱駝祥子〉的現實主義》中就明確談到「祥子被剝奪的,不僅是車子、積蓄,還有作為勞動者的美德,還有奮發向上的生活意志和人生目的」。小說中重點表現的是他「精神上的毀滅」,是人物身心受到摧殘和折磨。
這是老舍「批判國民性弱點」總主題的集中表現。
祥子的形象是一個個人奮斗者的形象,他在不斷的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斷為金錢所腐蝕,因此他才會形成自身固有的缺點: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P79),因此也就孤獨、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一步一步走向墮落的深淵。對於祥子來說,他所處的環境是人倫畸形的環境,人和車廠——虎妞;大雜院——二強子;白房子——小福子;構成祥子生活軌跡的每個點,而每個變態的人倫和人性扭曲,都使得祥子不斷向地獄靠近,最終他只有沉淪,只有徹底地在放縱和墮落中完成自身的最終命運。
實際上,老舍在作品中是從兩個側面表現他的文化審視的,那就是城市文明中的「慾望」——情慾、財產貪欲;和城市中的人倫關系中的「丑惡」——自私、貪婪、麻木、變態……因而表現了作者對城市文明給人性帶來傷害的憂慮。
掌握的要點在於"城與人"的關系,也就是說,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沖突"。在老舍看來,祥子的悲劇在於病態的城市文明對人性的傷害,因而在這部小說中,老舍又正是通過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眼光來看待城市的。因此,作者在批判的同時,又試圖?從道德審視"的角度對現代文明病的病源進行了探討。
Ⅷ 老舍小說中老派市民有哪些特徵,如何體現他文化批判的意圖
請你參考下面的一篇文章,你會找到你需要的結果,如果你不願意總結,我可以幫你,但是你需要追問一下。
可愛又可恨的「老中國兒女們」
——試論老舍長篇小說中「老派市民」 系列形象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老舍始終堅持用作品來關注「城與人」的關系,特別是在他的長篇小說作品中,這一點表現得相當地突出。
老舍一生筆耕不輟,他執著地專注於描寫「城與人」的關系,用自己豐厚的創作構築了一個廣闊的「市民世界」,幾乎包羅了舊中國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所有方面,特別是對於生活在老北京這座文化古城中的普通中下市民階層命運、心理與思想的展現,更是他這種創作關注點在文學上的成功表現。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同是表現人物形象的創作,二三十年代的主流文學慣於採用「階級」視角;而老舍卻獨辟蹊徑,採用的是「文化」的視角,因為在他的眼中,「文化」才是劃分「人」最重要因素,所以他堅持用「文化」的視角來表現「市民世界」。因此在他的長篇小說作品中,「他始終用『文化』來分割人的世界,他關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運,以及在『文化』制約下的世故人情、作為『城』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因素的『文化』蛻變。」[1]這種創作視點決定了老舍的對「市民世界」的表現是在「文化」批判視野中展開的,而這富有獨創性的創作模式的成功,更是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問題的格外關注,他的作品承受著對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靜的審視,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對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風俗描寫來達到的。」[2]
在老舍的長篇小說作品中,他文學地再現了「鄉土中國」社會在現代性變革中城市中下市民階層的命運、心理與思想,而且還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老舍將他所熟悉的老北京中下市民社會作為作品的表現對象,作品為現代文學提供了豐富而完整的市民社會的生活圖景。因此,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創作成就,特別是他的長篇小說創作成就,關鍵之處應該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筆下的「人」,即筆下的「市民世界」。在老舍用作品所建構的「市民世界」中,活躍著「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與「城市貧民」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但各式人物的性格構成往往都在闡釋著某種文化內涵。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老舍寫「人」的關節點就是寫「文化」,通過文化視角從而出色地描寫市民生活,這可以說是老舍對於現代文學市民生活小說的一大貢獻。老舍以文化的視角觀察市民生活,使得他的創作視野更為開闊。所以,他所寫的市民生活小說,「其意義不僅在於展現了市民生活的圖景,使作品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且通過市民形象的描寫,解剖了國民性。」[3]
要想理解、把握老舍的創作成就,關鍵之處是要理解、把握好他筆下的「市民世界」。現在大多數現代文學史著作一般都認為,在老舍所寫的幾大人物類型中,寫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對老舍長篇小說作品中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的探討,或許會是切入和把握老舍筆下「市民世界」的最佳角度。相信從這個角度來切入對老舍長篇小說作品的研究,能夠較為直觀、准確地把握老舍長篇小說的整體特色和對於現代長篇小說創作的貢獻,理解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
在老舍的長篇小說創作中,其實始終都貫穿這樣一個基本主題,即: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關於「國民性」的批判性思考,應該說早在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魯迅的一系列短篇小說作品中就有很出色的體現,老舍只不過是繼續沿襲了這種創作傳統,但是他在繼承的基礎上還有創新,在某些方面還表現了自己的新開拓與特色。可以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與老舍同為最徹底堅持「國民性」探討與批評的作家。前者的最大貢獻在於其深刻的原創性思想,但作品的風格過於正經、內容較為晦澀,一般水平的讀者閱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而後者的突出成就則在於通過寫社會中的任務來反映時代、文化的民族風習和歷史變遷,兩者豐富、和諧地交織並融,使得作品更加通俗易懂、更具有經典
Ⅸ 老舍小說中四類市民的形象特徵是什麼
老舍的市民形象分為四類,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理想市民形象、城專市貧民形象。屬
城市貧民形象,就是第四類。
城市貧民形象以北京的平民或貧民等城市中下等的百姓為主,有拉車的、賣菜的、縫補漿洗衣服、娼妓、乞丐等等。
希望能夠幫到你。
Ⅹ 老舍筆下的市民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系列:老馬(《二馬》),張大哥(《離婚》),牛老四(《牛天賜傳》),祁老太爺,祁天佑,祁瑞宣(《四世同堂》)等.
"新派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張天真(《離婚》),蘭小山,丁約翰,祁瑞豐,冠招娣(《四世同堂》)等.
"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主要有趙四(《老張的哲學》),趙景純(《趙子曰》),李子榮(《二馬》),丁二爺(《離婚》)等.
"城市貧民"形象系列:洋車夫祥子,老馬,妓女小福子(《駱駝祥子》),老巡警(《我這一輩子》),拳師沙子龍(《斷魂槍》),洋車夫小崔,剃頭匠孫七(《四世同堂》),藝人方寶慶(《鼓書藝人》)等.
人物形象內涵
所謂人物形象內涵,是指作者描寫這些人物的用意.
老舍筆下的正派市民形象,其內涵則在於他們寄託著老舍的一種理想.是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變遷與分裂的圖景時,在對老派市民和新派市民都失望之後,仍然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的結果,他希望這些"俠客兼實幹家"的正派市民能為社會鋤害,從而既使他的作品能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貧民形象的內涵,一方面貫穿著作者批判和排斥西方文明,甚至包括"五四"以來時興的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思潮的主題,另一方面更是從城市文明病與人性的關系這一角度,體現了作者對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社會的認識,對下層勞動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老舍的創作視點
文化對人性與人倫關系的影響
與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通常採用的對現實社會進行階級分析的方法不同,他關注的始終是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
對老舍來說,市民社會中階級的劃分或者上流下層的劃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對於人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這就是老舍的基本的創作視點.
老舍在批判傳統文明時所表現出來的失落感與對"新潮"憤激之情交織的復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