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沈從文《蕭蕭》賞析
轉帖而來: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情。」——小說《蕭蕭》,就從蕭蕭的出嫁開始。作者用這個平和的陳述句,定下了小說的基調。
這個女孩子才十二歲,生在長在種田的莊子上,出嫁,就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她的丈夫還不到三歲,不過她也不為這婚姻愁煩——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煩,在抱抱丈夫,做做雜事中,象棵蓖麻一樣長大起來。小說寫的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她沒念過書,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從來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中的自然的人性,卻與制度不可避免地沖撞在一起。
沈從文這樣寫道:「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於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現出來——在這個小說中,矛盾都被放在情節與細節之後,作者從不正面描寫沖突,但是蕭蕭在丈夫與花狗之間的關系,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象有了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走去反倒好一點。」這一句淡淡的點染,說出這個糊糊塗塗的女孩子心裡,隱隱地有了害怕與快樂的爭執。
因為沒有受過教育,蕭蕭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她沒有強烈的貞潔觀。——沈從文筆下的蕭蕭,是近乎完全自然的,聽從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喚。於是,在花狗的山歌聲中,她變成了個婦人。
變成婦人的蕭蕭,並不是因為失去了貞潔而痛悔,這種抽象的道德觀念倒並不使她恐懼,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讓她害怕,她也明白這是切實的罪證,於是打算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的那條路上城。」可是沒有動身,就被發覺了。
於是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家裡是「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不過沈從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象生氣流淚罵人也都是應盡的義務,盡完便也罷了。而對蕭蕭的懲罰措施,依法倒是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與她還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舊對她好,住到生了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沖撞,終於因為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地避了過去。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沈從文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於禮法,家人以農人純朴的天性來對抗。這樣的對抗,都是不自覺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樣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沈從文不動聲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愛與美的,永恆的「人性的希臘小廟」。
然而,既便沈從文是將矛盾都盡量淡化,在沖突的弱化中進展情節的,但他還是不得不寫進了殘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帶有這樣大的偶然性,她彷彿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卻只能服從於外在力量的擺布,從來沒有過對於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快樂里頭,潛伏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昧的面目,於是小說中還有另一個群與蕭蕭們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敘述完全是虛寫,她們就象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從莊子邊「過身」,農人有著關於她們的種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感情是復雜而有趣的,夾雜著歆羨與輕蔑,而對於這群他們不了解的人,他們不了解的生活,保持著距離與好奇。對蕭蕭來說,女學生完全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時候,她卻是要從「女學生走的那條路」走的,雖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這樣的旅程。
「女學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給小說一個時代的背景,她們暗示著一種對於制度的自覺的反省與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小說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處於不同的系統之中,可是它們是否有可能相結合?在天性的自然發展中,同時以教育使人脫離蒙昧?從而人能夠對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對抗的能力。小說不是條理如此明晰的論說,沈從文也不可能是在觀念的指導下安排結構,但小說家的感性直覺卻可能是與理性結論相通的。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說的原作結尾是這樣的:
「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而一九五七年較改字句的時候,沈從文加了這樣的一句關於女學生的話: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著他:
『哪,毛毛,看,花轎來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不許鬧,不講道理不成的!不講理我要生氣的!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了,我們也討個女學生媳婦!』」
在一種輪回之中,新的變數也正在醞釀與萌芽。
作為小說,《蕭蕭》是與眾不同的。它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里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感受,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帶給人新的啟示。在《蕭蕭》中,種田的莊子里聞得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生機。沈從文用《蕭蕭》譜出了一曲牧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與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貳』 沈從文蕭蕭的人物形象
蕭蕭的形象在沈從文的湘西系列中具有典型代表性。蕭蕭是美麗,淳樸,清純,透露出無限鄉土氣息的湘西女孩,同時她有著一份對命運的堅韌,她有著自然的天性和純美愛情的熱烈嚮往。
蕭蕭是個孤兒,她沒有享受到父母對她的愛,而她也不像翠翠一樣,盡管沒有爸爸媽媽的疼愛,但是從小就是在爺爺的呵護下長大的。所以她渴望一份愛,渴望一份呵護。
然後蕭蕭從小是在伯父種田的莊子上長大的,在她只有十二歲的時候她就做了別人的童養媳,而且還是嫁給了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因為沒有什麼是值得蕭蕭牽掛的,所以蕭蕭的出嫁並沒有讓她很難過,她只是換了一個環境生活。
就在她還懵懂無知之中,她人生的道路已經被鋪好了。從出嫁再到生孩子,完成「承宗接祖」的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說,她又是湘西一般女子命運的典型代表,走著一般女子共同的人生道路。
(2)小說蕭蕭的人物塑造擴展閱讀:
1934年完成的《邊城》,是這類「牧歌」式小說的代表,也是沈從文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繼續與楊振聲編選中小學國文教科書。11月,任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國後,沈從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壓力而自殺,獲救。
1960年發表《龍鳳藝術》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寧五七幹校勞動。1978年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出版了歷時15年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
沈從文解放後從事中國紡織服飾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腦血栓,住院治療。1984年大病一場。搶救脫險後,說話、行動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臟病復發,搶救無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從文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叄』 怎樣看待蕭蕭這一人物形象
蕭蕭是一個童養媳,她比自己的丈夫大十幾歲,這就註定在丈夫還未成人的十年中蕭蕭是要一個人度過的,她沒有一個知心的朋友,沒一個真心關愛自己的人。因此她的內心潛意識里是渴望有一個人愛她和懂她的人的。因此,當花狗出現並向他示愛時,一個像她從沒有談過戀愛的小姑娘必定很難抗得住男人溫柔的誘惑,又加之她長年以來的孤獨寂寞促使她認定花狗就是那個關心她愛她的好人,孰不知花狗對她只是一種生理需求。她上當了,但這種上當全然不是她的錯,她也只不過是個小姑娘,她還什麼都不懂只是被人利用了。如果評論是誰的錯,錯的只是那可笑的童養媳的習俗和某些男人不負責任的生理需求。但當蕭蕭有了花狗的孩子被族裡的人發現時,以那個時候的道德規范,她是應當被淹死或嫁到外地的。在那個年代的人眼裡,這個規范是神聖而不可逾越的,但在我們看來,這種規范是可笑而沒有人情味的。這就是時代與規范的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不合理的道德規范是一定會被社會淘汰的。因此,就現在而言,我們現在所崇尚的某些道德規范,將來也未必能成為真理,這就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當蕭蕭生下了兒子,全家人忙裡忙外,從內心裡漸漸的接受了就因為兒子將來可以做苦力。可見任何道德規范的遵守都抵不過現實的沖擊。當人們面對現實的利益時,那些不通人情沒有道理的道德規范會漸漸被人忘卻了。蕭蕭後來嫁給了小丈夫,公公和婆婆不計前賢接受了她。大多原因因為她多年來辛苦勞動任勞任怨博得了公公婆婆的信任,又加之與小丈夫多年來相處的感情日深,小丈夫已經越來越離不開她,即便是婆婆公公也對她有了感情,產生了親情。因此,她沒有被趕出家門,反而被正式的娶進了門。這說明任何道德規范都不外乎人情。道德規范制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人情,可是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也隨之改變時,那些舊的道德規范也許就會存在破壞人情的因素,因此最終它們是會在歷史長河中消逝的。然而,蕭蕭的過門並不意味著她真正得到了幸福,她的小丈夫也會有長大和懂得愛的那一天,他也會有自己喜歡的女孩,因為他對蕭蕭的感情只有親情而沒有愛情,為了得到常人所應有的愛情,他必然會拋棄蕭蕭。這對於蕭蕭其實是一場悲劇。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並沒有長篇大論的寫封建社會舊習俗如何害死人,而是給讀者留下一個看似美滿的結局讓讀者去回味,但當人們細想其後果時才意識到作者的用意,這種以喜襯悲的寫法使故事更悲。但其最悲的還不是蕭蕭未來的遭遇,而是又有一個童養媳嫁給牛兒時,大夥依然樂呵呵的慶祝著,就連身受這種舊習俗迫害的蕭蕭也站在一旁笑著,這就更讓人心痛。因為這個悲劇將一次次重演下去並會造成更多的受害者,然而一個個受害者卻全然不知。這樣的木訥讓讀者不禁為他們心痛。作為小說,《蕭蕭》是與眾不同的。它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里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感受,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帶給人新的啟示。在《蕭蕭》中,種田的莊子里聞得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生機。沈從文用《蕭蕭》譜出了一曲牧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與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肆』 閱讀沈從文的《蕭蕭》可以從主題,結構,語言,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入手自選角度,寫一篇論文
假如我們從人物的結構也和性格各個方面都需要的話其實是從文的消消這篇文章當中能夠很好的把人物的性格塑造的栩栩如生那這種情況對西就顯得優為重要所以作為
『伍』 小說蕭蕭中作者從鄉下人的視角塑造了什麼這一意象
《蕭蕭》是沈從文於1929年以湘西農村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描述了鄉下一個童養媳的遭遇與悲劇性的命運。小說中作者從鄉下人的視角塑造了「女學生」這一意象。
『陸』 以《蕭蕭》為例簡述沈從文小說表現的」人性「
蕭蕭》賞析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會有的事情。」——小說《蕭蕭》,就從蕭蕭的出嫁開始。作者用這個平和的陳述句,定下了小說的基調。
這個女孩子才十二歲,生在長在種田的莊子上,出嫁,就是從這家轉到那家。她的丈夫還不到三歲,不過她也不為這婚姻愁煩——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煩,在抱抱丈夫,做做雜事中,象棵蓖麻一樣長大起來。小說寫的蕭蕭的成長,是一種原生的、自然的成長,她沒念過
書,對於身處其中的婚姻制度、禮法制度從來沒有過自覺的反抗,但是成長中的自然的人性,卻與制度不可避免地沖撞在一起。
沈從文這樣寫道:「幾次降霜落雪,幾次清明穀雨,一家人都說蕭蕭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礪飯,四季無疾病,倒發育得這樣快。」於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暗暗呈現出來——在這個小說中,矛盾都被放在情節與細節之後,作者從不正面描寫沖突,但是蕭蕭在丈夫與花狗之間的關系,卻有了微妙的變化:「她有時覺得害怕,不許丈夫走開;有時又象有了花狗在身邊,打發丈夫走去反倒好一點。」這一句淡淡的點染,說出這個糊糊塗塗的女孩子心裡,隱隱地有了害怕與快樂的爭執。
因為沒有受過教育,蕭蕭不可能去反抗她的婚姻,也因為沒有受過教育,她沒有強烈的貞潔觀。——沈從文筆下的蕭蕭,是近乎完全自然的,聽從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喚。於是,在花狗的山歌聲中,她變成了個婦人。
變成婦人的蕭蕭,並不是因為失去了貞潔而痛悔,這種抽象的道德觀念倒並不使她恐懼,可是她有了孩子,具體的身體變化讓她害怕,她也明白這是切實的罪證,於是打算逃走,「收拾一點東西預備跟了女學生走的那條路上城。」可是沒有動身,就被發覺了。
於是蕭蕭此刻要面對的是禮法制度。出了這樣的事情,自然家裡是「生氣的生氣,流淚的流淚,罵人的罵人」,不過沈從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話:「各按本分亂下去。」好象生氣流淚罵人也都是應盡的義務,盡完便也罷了。而對蕭蕭的懲罰措施,依法倒是十分嚴厲:「沉潭」或「發賣」,伯父不忍將蕭蕭沉潭,而發賣也找不到人家,蕭蕭就又住下了,丈夫與她還是象姐弟一般。家人依舊對她好,住到生了個兒子,「照規矩吃蒸雞同江米酒補血,燒紙謝神」。
蕭蕭在與禮法制度的沖撞,終於因為家人的消極執行,也有驚無險地避了過去。
在人性與制度的對抗中,沈從文寫的是人性的勝利。對於婚姻,蕭蕭以天然的人性來對抗,以於禮法,家人以農人純朴的天性來對抗。這樣的對抗,都是不自覺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這樣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卻隱藏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在這些「種田的莊子」里,沈從文不動聲色地在搭建的是,是他心中愛與美的,永恆的「人性的希臘小廟」。
然而,既便沈從文是將矛盾都盡量淡化,在沖突的弱化中進展情節的,但他還是不得不寫進了殘酷的現實與制度。——蕭蕭的命運帶有這樣大的偶然性,她彷彿是幸運的,可她的一生卻只能服從於外在力量的擺布,從來沒有過對於自己的命運的自主的權力。她的快樂里頭,潛伏著無知與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卻帶著蒙昧的面目,於是小說中還有另一個群與蕭蕭們完全不同類的人,「女學生」,是這群人,引進了自覺的反省反抗的力量。
在《蕭蕭》中,對女學生的敘述完全是虛寫,她們就象是小說的後景,不停地從莊子邊「過身」,農人有著關於她們的種種荒誕不經的傳聞,他們對女學生的感情是復雜而有趣的,夾雜著歆羨與輕蔑,而對於這群他們不了解的人,他們不了解的生活,保持著距離與好奇。對蕭蕭來說,女學生完全就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在她要逃走的時候,她卻是要從「女學生走的那條路」走的,雖然她不可能真正地踏上這樣的旅程。
「女學生」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給小說一個時代的背景,她們暗示著一種對於制度的自覺的反省與反抗的力量,這種力量與小說的前景中的人性的力量象是處於不同的系統之中,可是它們是否有可能相結合?在天性的自然發展中,同時以教育使人脫離蒙昧?從而人能夠對不合情理的制度,有更大的對抗的能力。小說不是條理如此明晰的論說,沈從文也不可能是在觀念的指導下安排結構,但小說家的感性直覺卻可能是與理性結論相通的。有趣的是,一九二九年小說的原作結尾是這樣的:
「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卻在屋前榆蠟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
而一九五七年較改字句的時候,沈從文加了這樣的一句關於女學生的話:
「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著他:
『哪,毛毛,看,花轎來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不許鬧,不講道理不成的!不講理我要生氣的!看看,女學生也來了!明天長大了,我們也討個女學生媳婦!』」
在一種輪回之中,新的變數也正在醞釀與萌芽。
作為小說,《蕭蕭》是與眾不同的。它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寫人性,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豐富而微妙——這里體現出一個藝術家的感受,這種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種固有的思想的藩籬,而帶給人新的啟示。在《蕭蕭》中,種田的莊子里聞得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生機。沈從文用《蕭蕭》譜出了一曲牧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與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柒』 《蕭蕭》中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和反應的社會現象
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和《蕭蕭》中,都十分的純真、善良、美麗,她們的童年、愛情、她們慈祥的爺爺和身邊寬容仁厚的人們,都是那樣驚人地相似.從生存環境看:她們都出身於山野田間,是大自然的女兒。是湘西山水間櫛風沐雨掬霧追雲的「野丫頭」。鮮明的地域特徵,令兩個少女充滿野趣。她們順乎自然規律,從小不受管束,健康活潑、聰明伶俐且帶點嬌憨,無拘無束,自生自滅。融人性於山水,寄情思於命運。略有差異的是——勞動性質或分工選擇。翠翠與爺爺屬水上人家,蕭蕭與家人屬庄戶人家。 從人際關系看:雖然她們的父母都隱身幕後沒有出到前場,但是她們的身邊都有一位慈祥仁厚並對她們呵護有加的老祖父。爺爺既給了她們生活中長輩的關愛,還給了她們許多生活的樂趣。不同的是——家庭結構和生活習慣。翠翠的人際交往更社會化一些,有眾多過往船客與小鎮人物;蕭蕭的人際交往更家庭化一些,有丈夫、兒子、情人、婆婆、公公、伯伯等。 從人物性格看:她們都是那種懂事、乖順、勤快、討人喜歡的女孩。區別在於——翠翠性格內斂,心事較多地裝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夢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臨;蕭蕭性格外露,做人家媳婦、替情人養孩子、與丈夫拜堂成親入洞房,都水到渠成地做出來了,沒有多少藏之匿之的地方,更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感覺,似乎生活得更現實一些。 從命運結局看:她們都身不由己地屈從或順應了自然或社會環境加之於身的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後來景況懸殊——翠翠身邊,白塔倒了,爺爺死了,雖愛情尚有渺茫的等待和寄託,然婚姻似乎已經沒有多大可能,她成為孤女,被無可奈何地遺棄在山腳水邊,仍然是少女的她,留給讀者的牽掛要多許多;蕭蕭雖為膽小不負責任的情人拋棄,卻有了兩個兒子和一個丈夫,還有一個挺不錯的家,她的可以親近的人基本上都還生活在她的身邊,她成了少婦,牛兒已定了親,若無意外,且終將會兒孫滿堂,讀者對她的牽掛要少得多,如果有,也只是祝願而已
『捌』 從蕭蕭的人物形象上學到了什麼
從蕭蕭的人物形象上學到了什麼從小小的人物形象上學到了一些他的為人儀表各方面東西
『玖』 沈從文的《蕭蕭》人物分析
關於這個,網上資料很多,樓住可以去查閱參考,這里給你些獨家的……
「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這是全文之首,及其平和的語調,看起來一個太正常的故事,一個關於湘西山水人情的故事。這便是沈從文的最大風格----朴質、平淡、抒情』並帶有濃郁湘西鄉土風情,平和敘說著關於生命,關於愛的故事。沈從文在文中執意要追尋的是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想要構在一個奉養「人性」的「希臘小廟」
作為小說,《蕭蕭》和沈從文大部分小說一樣,是與眾不同的。它們的著重點不在於沖突、矛盾以及應之而來的高潮,而是在描寫人性上,態度寬和、筆致從容,情節是舒緩的,細節卻是豐富而微妙的。在《蕭蕭》中,種田的裝置里聞到草料的香,聽得到山歌在唱,農人們的生活是勤苦而狹隘的,但卻又有質朴的升級。沈從文「湘西」小說里常常出現山歌,因為那是那片土地上最為質朴的表達方式,也最為熱烈的宣洩。它用《蕭蕭》普出了一曲山歌,雖然調子中也有沉痛和疑問,但總體卻是明朗的、優美的,在湘西那方自然的土地上回響。
「美麗中是令人憂愁的」,無論是《邊城》里的翠翠,還是《蕭蕭》里的蕭蕭,沈從文筆下的它們都是美麗的,看起來是輕快的、優美的、恬淡的。只是這份美麗、輕快、柔美、恬淡中,夾雜著些許的憂愁,這些憂愁又很是增添了幾分人物的迷人之處,而對於她們或許並不自知。當蕭蕭抱著新生兒,看這自己的私生子取進大齡媳婦,又一個「蕭蕭」誕生時,她仍然懵懂不知。文章末,仍舊是輕描淡寫的一句「這一天,蕭蕭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卻在屋前榆臘樹籬笆看熱鬧,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而這清單的筆墨,卻點處令人心顫的故事,一個所不出滋味的十年春秋,一個周而復始的輪回。
除樓主外,謝絕復制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