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說霸王別姬中虞姬選擇自殺經歷了怎樣的心裡歷程
項羽在帳中悲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專虞兮奈若何?屬」而此時在一旁的虞姬更是心如刀絞,拔劍起舞,她知道自己必須做點什麼,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這首歌便自刎,希望項羽不要因為她而左右為難,希望激起項羽奮戰之鬥志
2. 關於項羽與虞姬的小說
項羽二十四歲和叔父項梁發事起兵,身經七十餘戰,每戰必身先士卒,親自抄戈殺敵。當初項羽為解鉅鹿的趙國之圍,由於作戰策略上的分歧,不惜殺了自己的上司"卿子冠軍"宋義,威震楚國,隨後領兵渡黃河救鉅鹿,過河後,皆沉船,破釜,燒營舍,持三天口糧。意思很明白,不解鉅鹿之圍,沒有打算再回去。這種氣概亘古鮮有。從這一點去解讀後來的項羽不肯過江東,英雄性格使然!
當初,援救鉅鹿之圍的諸侯營壘有十幾座之多,但諸侯之間不是爭吵就是懼怕,沒有一家敢輕進,都想坐收魚翁之利。及楚擊秦,諸侯將皆作壁上觀。項羽領兵九戰秦軍,殺聲動天地,泣鬼神,楚軍無不以一當十。作壁上觀的諸侯軍看了,人人驚恐。及楚軍敗秦,項羽召見諸侯將領,這些將領們進入轅門,沒有一個是站著走進去的,怎麼進去的?跪著爬進去的,沒有人敢仰視項羽。身經百戰的諸侯將領,不敢仰視的人物,這個人物是何等地英勇?這個人就是項羽。
當楚漢兩軍在滎陽對峙時,項王對劉邦說:自秦以來,天下紛爭久矣,原由皆因兩人起,現我願意單獨和你決一雌雄,無論勝敗,就此不要讓黎民百姓跟著倒霉了。劉邦笑曰:我肯鬥智,不能鬥力。項羽大怒,天下哪還有這等無懶。即三次命勇士挑戰,結果,都被漢軍中神射手樓煩射殺。最後,項羽親自披甲挑戰。樓煩欲射之,項羽瞪大眼睛怒斥樓煩。項羽怒斥的威力如何,用韓信的話來說:項羽怒斥呼喝時,上千的人嚇得不敢動一動。這時的樓煩是目不敢視,手不敢發,即回營壘,不敢復出。漢王使人問之,項羽也。劉邦這一驚非同小可。這就是連對手也吃驚的項羽。
虞姬的情形史書記載甚少,史記記載也不過渺渺幾筆:項則夜飲,有美人名虞,常幸從……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視。至於虞姬的結局,《楚漢春秋》作了補充:漢兵已掠地,四方楚歌起。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後來人對虞姬的演繹,可能更豐滿一些,象京劇《霸王別姬》里她的唱詞: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復年年,何日里,方免得,兵戈擾亂?消卻了,眾百姓,困苦顛連……這就是真實的虞姬,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虞美人已知項王已很難倖免,死亡算什麼,面對死亡,我可以笑著跳舞給你看,面對死亡,不願獨生,不願後死,這就是虞姬;死亡算什麼,我可以先死給你看,死給我的英雄看,死給我的情人看,這就是美人虞姬!這是一種浪漫和凄美的死法,為英雄!
虞美人徇情之後,項羽當夜率八百壯士突圍南下。烏江岸邊,是英雄的歸宿,烏江亭長已經把船停在岸邊等他,對他說:江東雖小,地方也有千里,亦足做王。項羽笑道:上天亡我,我渡又何謂?當初我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今天已經沒有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父兄仍然以我為王,難道我心中能安穩嗎?我有何面目再見江東父老呢?愛馬一匹,名曰"騅",隨籍五年,不忍殺之,送與亭長,再無牽掛。
西楚項籍被諸侯兵重重包圍了。他太兇悍了,徒步殺死漢兵幾百,即使身受重傷,漢軍將士也不敢輕易近他。當他看見自己過去的舊將呂馬童時,笑著說:你不是我過去的老朋友嗎?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購我人頭,並賞萬戶封地,我就成全你吧,語罷自刎而死。這是何等地蔑視,這是何等的悲壯!他自殺了,死亡算什麼?死給敵人看,死給朋友看,死給天下人看。這就是項羽。
這就是最完美的英雄和美人的故事,一個落寞於定遠荒冢,一個遺恨於烏江故渡。曾經的楚河漢界,都在世局的起落中泯滅了,只有這英雄美人的故事,有時還令人掛念。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就是英雄項羽和美人虞姬。為這樣的英雄美人,我悲歌!
3. 求大神幫忙翻譯下《詠虞姬道》
清 謝啟昆 《詠虞姬道》
八千子弟失江東,止有虞兮效始終。
死共烏騅埋駿骨,生憐紅粉是英雄。
花間名字留芳體,帳下悲歌泣曉風。
若使當年成帝業,寧同呂雉禍深宮。
這是贊寫虞姬對項羽不離不棄、同生共死,贊她那種忠貞不屈、大義凜然的精神。贊賞她是個有膽識有才智的女子,可與呂後的才能相比(當然,呂後是「禍深宮」的,這一點排除啦)。
附文:
虞姬,也稱虞美人,秦末西楚霸王之寵姬,有人稱她美人虞。她常隨項羽出征。公元前202年冬,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其時,劉邦已有天下大半,劉邦匯合韓信、彭越等並力擊楚,項羽被劉邦圍困垓下,兵少食盡,腹背受敵,大勢已去。項羽夜聞四面漢軍楚歌,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飲帳中,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哀嘆大勢已去。此時此刻,忠於項王的虞姬面對四面楚歌的困境,聽了項王的悲歌,深知自己應當激勵自己丈夫的意志,不可就此消沉下去,更不能為一己之私,為自己心愛的烏騅馬,為兒女情長而放棄戰斗。她試圖以歌來喚醒項王的鬥志,以死來斷絕他的兒女情絲。於是她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見張守義《史記·正義》引《楚漢春秋》)虞姬歌罷,對項羽說,你忠心為國的意志已經殆盡,我還為什麼要活下去呢!你應該想到當年歷時八載,身經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的英雄氣概。只要有一線希望,也應該想到東山再起的可能,要頑強地堅持戰斗,直到最後勝利。說罷,拔劍自刎而亡。
虞姬未作漢之階下囚,先項羽而死。她是一位忠貞於項羽,有膽略有才識的女子。「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正是她忠貞不屈精神之體現。可惜的是,項羽辜負了虞姬對他的一片忠心,他從此一蹶不振,一發而不可收拾。甚至,當烏江邊老叟勸他渡江再戰時,他卻說出令人失望的話「無顏見江東父老」。
4. 有人說,烏江邊上,虞姬並不是自己心甘情願自殺,是這樣嗎
在小說、戲劇中,抄有虞姬自刎而死的橋襲段,後來演化成「霸王別姬」的故事。那麼,歷史上,虞姬到底是怎麼死的?
那麼,為何有了虞姬自刎之後,而後演繹成「霸王別姬」的傳說呢?這與後人的臆造有關。後人為了營造項羽的悲壯情懷,根據那首著名的《垓下歌》,臆造了虞姬在楚營內自殺的事情。如此,留下了一個千古悲壯的傳說。
既然,虞姬之死,史料都不敢說是自刎,那麼虞姬是不是心甘情願自殺就無從談起了。
5. 傾世皇妃小說版結局,她和誰了(真的好想、好想知道!!!)
最後她沒跟誰一起。。他們都死了。。哭泣。。祺佑對陣時,連曦對祺佑放暗內箭,她想替他擋劍,容連城卻擋在她前面,連城死了。。。。她懷著連成的孩子回到祺佑身邊,為了彌補對連成的愧疚,她想把孩子生下來。但是最後孩子還是流產了。。連曦登上皇位,找和她復仇,最後兵敗被俘,她為了保他性命,答應嫁給連曦,但是在她一出牢門,祺佑就自盡了。。成婚當日她知道情況,吐血而亡。。。悲劇。。。。。哭泣。。。虐死人了。。。。
6. 關於虞姬的故事
虞姬,秦末虞地(今江蘇省吳縣)人,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姬,善舞劍。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項羽入關後,自立為西楚霸王,虞姬
與項羽形影不離,感情甚篤。
秦亡,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被劉邦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壁),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飲酒帳中,
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虞姬起舞,含淚唱出《和垓下歌》,歌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
清朝詩人何溥的《虞美人》詩雲:「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瘦腰(指虞姬)。」
「霸王別姬」是戰國時期最為動人的故事之一。虞姬忠於愛情,為讓項羽盡早逃生,拔劍自刎,其情,驚天地!其義,泣鬼神!作者在畫中運用
動感很強的渦輪線、誇張的衣袖以及視覺沖擊力很強的桔紅色來表現虞姬剛烈的性格。這里的霸王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京劇霸王臉譜,為了不奪虞姬的形
象,只把霸王隱在虞姬舞動的袍子中,霸王細密的胡須直線和虞姬身上的渦輪曲線形成靜與動的對比,更襯托出虞姬舞劍時旋轉的動感。
畫內題詩用的是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7. 在霸王別姬中虞姬的為什麼自殺、、這樣死壯烈嗎
這個問題,可以看成「偶然」與「必然」兩方面。
偶然,是指程蝶衣回當時使用了真劍,而答京戲《霸王別姬》最後有虞姬自刎的動作,演戲時一般用的是假劍,自然不會出事;而那一次卻使用了真劍,可謂「誤傷」。其實,文革前,他和袁四爺在一起探討戲時,當時拿的就是真劍,要不是袁四爺提醒,估計也就死了。
必然是指程蝶衣死了才足以表現他對藝術的追求,所以這是電影藝術效果的要求。電影要表現的就是程蝶衣「人戲無分,從一而終」的道理。而這一死最能體現這一點,而且為人物增添了悲情色彩,讓人回味無窮,扼腕嘆息啊。讓人不由的認同「程蝶衣就是虞姬」。
另外電影所說「虞姬怎麼演都是一死」,也暗示了這一悲情結局。
呵呵,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博文《觀霸王別姬》,我專門為《霸王別姬》寫了影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秦時明月小說最後結局是什麼
小說和抄動漫是完全不同的,動襲漫秦時明月是另一個故事。結局只有導演自己知道。原著小說中,大boss徐讓一直等待端木蓉和月神烏斷煉制的長生不老葯,每當即將老死時都被端木蓉用其他葯物延長壽命。卻不知天下垂涎長生不老葯的人都在煉葯密室外等待。葯成之後,天明與月兒在衛庄的幫助下闖了進去。而後各派人馬均來搶奪。最後葯物被毀,徐讓大怒,單挑各位高手。殺的最後只剩下天明月兒。天明打不過徐讓。然而正當徐讓要擊殺天明之時,大限已到,老死了。最後天明月兒金盆洗手,開了一家客棧。項羽之前已與天明決裂。
9. 虞姬是怎麼死的
按相傳的故事來講,虞姬是拔劍自刎的。
文學杜撰: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項羽被劉邦困在了垓下,劉邦手下有不少人會唱楚歌,項羽幾番突圍失敗,兵孤糧盡,夜晚聽到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楚營里的將士們聽見家鄉的歌聲,軍心渙散,都紛紛逃跑了。楚霸王看見大勢已去,心如刀絞,他什麼也不留戀,只惦記著美人虞姬。兩人飲酒帳中,不由悲傷地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凄然起舞,忍淚唱起《和垓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的這一首《和垓下歌》,既是歷史(待考證)上少見的絕命悲歌,也是愛情的悲歌,虞姬為了讓項羽不再有牽掛,唱完《和垓下歌》,拔劍自刎。
(9)道虞姬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影視文學創作:
電影《霸王別姬》
1993年該片榮獲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中國影片 ;此外這部電影還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國際影評人聯盟大獎等多項國際大獎,並且是唯一一部同時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 。1994年張國榮憑藉此片獲得第4屆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特別貢獻獎。2005年《霸王別姬》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
京劇《霸王別姬》
主角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此劇,又名《九里山》《楚漢爭》《亡烏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