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基督山伯爵》與《三個火槍手》哪個好看
兩個都是通俗小說。兩篇都還不錯。《三》情節比較容易猜到。並且結局個人認為版沒有什麼。主要是兄權弟情的刻畫不錯。
《基》情節比較出人意料,並且愛恨情仇比較合理。也是大仲馬最得意的作品了。 三個火槍手。氣氛更加舒緩。達達尼昂性格很突出活潑。更適合年輕人看。。
⑵ 三個火槍手讀書筆記
三個火槍手》和《歐.亨利短篇小說選》。
一
雖然三部都是小說,但形式與風格各不相同。《母親》是高爾基的作品,這部長篇小說以俄國第一次革命時期為背景,主要塑造了青年工人巴維爾和他的母親尼洛夫娜的形象,反映了俄國人民在革命浪潮激盪下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感人過程。全書讀起來朴實無華,但情感卻在不經意間被調動起來,彷彿自己的心已經和書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動了。讀完全書,仍然能感到心潮劇烈地澎湃。以前讀書,尤其是讀這類題材的小說時,決沒有感到如此強烈的震撼。主人公算不上偉大,事情也談不上轟轟烈烈,在高爾基的筆下,一切都那麼的自然,就像我們自己的生活,就好象書中的一切都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書中的情節,彷彿能夠左右我的喜怒哀樂,這大概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吧。總之,我覺得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就是很能調動讀者的情感。
《三個火槍手》盡管和《母親》同屬長篇小說,但讀後給人的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母親》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那麼這部大仲馬的名著則是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
小說同樣有真實的歷史背景。17世紀初,法國統一,政權鞏固,其中一次重要事件就是消滅胡格諾派建立的國中之國,故事就是在法國紅衣主教黎塞留指揮軍隊圍攻拉羅舍爾的大背景下展開的。
然而大仲馬有句話:「歷史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他決不會讓小說僅僅拘泥於歷史。小說的主人公是達爾大尼央和他的三個火槍手同伴,他們來自法國不同的地區,每個人都性格鮮明:達爾大尼央機智、勇敢,診視友誼;阿多斯冷靜、干練,正氣凜然;波爾朵斯大膽魯莽,頭腦簡單;阿拉密斯則舉止文雅,紳士風度十足。他們緊緊抱成一團,為了路易十三和王後的利益敢於赴湯蹈火,這樣的英雄形象,體現出浪漫主義的審美情趣。
小說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表現出很高的成就,作者以人物一連串的動作和富有個性的語言,代替了冗長的敘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而展現其鮮明的性格。
由於小說最初以連載方式發表,因而情節曲折,層次分明,從頭到尾充滿了懸念,再加上書中妙趣橫生的語言,連一向對「名著」不太有興趣的我也捨不得放下,一氣把它讀完了。
《歐.亨利短篇小說選》中共有五十九篇短篇小說,它們共同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
歐.亨利的作品向來以構思巧妙著稱,設置懸念、結局突變等手法,在令人驚嘆的同時也平添了幾分對作者的欽佩。
這部《小說選》中的作品不少都充滿了幽默詼諧的氣息,很多地方都進行了有意的誇張,有些看似荒誕不經的東西,讀完後仔細一想,卻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和生活背景。
這些作品中,既有反映資本主義罪惡的,如《黃雀在後》、《我們選擇的道路》;也有反映下層人民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的,如《麥琪的禮物》、《最後的長春藤葉》。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讀過這本書的感覺,就是:讀完了想笑,笑過了想哭。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⑶ 電影《三個火槍手》里的反派主教大人最後怎麼沒死呢
因為即使原作小說里黎塞留也沒死。
文學作品大大醜化了這位紅衣主教的聲版望,總是把他塑造成權試圖篡位的奸臣。實際上,他是路易十三的王權穩固的根本原因。沒有他,國王根本坐不穩王位。
要知道,他被認為是法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具謀略、也最無情的政治家
⑷ 三個火槍手的讀後感。
在古希臘人看,道德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有始終不渝的愛,對於敵人有不可磨滅的恨。
劍術超群的鄉下青年達達尼安,為了成為火槍手,便帶著父親寫的一封信,前往巴黎尋找國王的火槍衛隊隊長——德-特雷維爾——他的同鄉。
在巴黎,性急而又天不怕地不怕的達達尼安先後與「冷麵槍手」阿多斯、「紅斗篷」波爾托斯、「美男子」阿拉密斯不打不相識,並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後,他們又一同去拚命——為了王後奧地利安娜的名譽到英國倫敦給白金漢公爵送信,並取回那串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為了和平,又奉國王的命令參加了拉羅舍爾圍城戰......
期間,沒有一個人喊苦,沒有一個人叫屈,每一個人都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莎士比亞說;「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真正友誼。」
這句話放在這里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主人公達達尼安與他的好朋友——阿多斯、波爾托斯、阿拉密斯就是四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莫逆之交,生死朋友。誰有錢都拿出來大家花,遇到事情也一起行動。不管是出入槍林彈雨,還是拿著腦袋去冒險,每一個人都毫無怨言,甚至積極主動。
達達尼安多想當官,可當他拿到空白的火槍隊副隊長的委任令時,還是先去逐個請求了三個朋友的接受。在大家都拒絕,而阿多斯填上達達尼安的名字後,達達尼安禁不住流下了眼淚,說他今後再也沒有朋友了。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是啊,友誼多麼珍貴啊!「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我若能得到一份珍貴純潔的友情,讓我少活十年,我也干。
沒有了友誼,哪會有高山流水的佳話?俞伯牙若沒遇到知音——鍾子期,也許早就摔琴了,也許早就因憂郁而見閻王了。
沒有了友誼,哪會有管鮑之交的千古傳奇?管仲若沒遇到鮑叔牙這般知心朋友,這惟位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幫助齊桓公建立霸主地位的英雄,也許早就成了刀下之鬼了。
沒有了友誼,哪去找《X宣言》的成就?誰來塑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情真諦?
友情被人比喻成「嚴冬里的炭火」、「酷暑里的濃蔭」、「湍流中的踏腳石」,又被人譽為「世上唯一可以通心的良葯」。這樣美好的一種情感,誰不想得到呢?
孫中山與李大釗,舒伯特與貝多芬,契訶夫、柯羅連柯與高爾基......
哪一個彼此間不是聖潔的友情?
友情是至清至純至美的,它像眼睛裡容不得沙子一樣容不得任何功利性的東西和一切虛假的,丑惡的東西。
⑸ 《三個火槍手》小說概括
法國王後奧地利的安娜,因把自己的項鏈送給英國情郎白金漢公爵,最後被紅衣主教黎塞留抓住把柄,逼她在生日宴會那天戴上國王給她的這條項鏈,企圖讓她姦情敗露,從而借國王路易十三之手除掉她,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榮譽,這個女人派人送信去給情郎,索要項鏈,又派四個特雷維爾隊長的火槍隊隊員,前往英國追討.
她之所以信任他們這些來自紅衣主教的手下,最主要因為王後的忠實而美麗的女僕波那雪太太 ,又名康斯坦絲。
一天,波那雪太太帶著王後的情書悄悄溜出凡爾賽,紅衣主教知道她是皇後的人,就派人刺殺她,火槍隊隊長達達尼昂剛好是波那雪太太的房客,達達尼昂聽到了樓下打鬥和呼救的聲音,就沖下去救了她,並被她的美貌迷住了。
雖然她一再逃避,不想讓不相乾的人知道她的行動,但後來達達尼昂猜透她的身份,以此逼她與自己相愛.康斯坦絲很高興,就把他介紹給皇後。
紅衣主教也不甘示弱,面對政敵派出的特種部隊,他派了一個羅斯福伯爵去刺殺他們,可惜先後三次被達達尼昂打敗,最後伯爵被關進巴士底獄.主教又派了一個更美麗的女間諜 名喚米拉蒂,去勾引達達尼昂。並且非常成功。達達尼昂毫不猶豫就咬鉤了,並幾乎徹底忘記了過去的愛人波那雪太太。
可惜,非常不幸,這個更美麗的女間諜雖然很可能改變達達尼昂的決心,可她卻惹怒了她無數個前任丈夫之一的,也是這次行動的另一個火槍手---達達尼昂的好朋友阿托斯.並且堅決要與前妻的主人紅衣主教決裂.
阿托斯決心將她殺死,他請來一個劊子手想用私刑了結自己的恥辱,雖然達達尼昂捨不得這個女人,但為了兄弟情義,最後達達尼昂只好答應不插手。當然,這個劊子手也是米拉蒂的丈夫,劊子手死去的修道士弟弟也是,所以,丈夫們同仇共慨地殺害了邪惡的米拉蒂,(這件事讓阿多斯在續集中非常內疚和悔恨)
於是,最後他們成功地搶回了項鏈.白金漢公爵卻死在獄卒手上,因為米拉蒂生前曾勾引了那個獄卒,命令他去殺死那個英國人,另一方面,她的情敵博納希厄太太也被軟禁在修女學校,最後死在米拉蒂的手裡.
王後非常高興地戴上項鏈,參加她丈夫的生日宴會,路易十三也很高興,他以為他老婆很愛他,對他很忠實.紅衣主教很生氣,但也只好裝出高興的樣子為國王和王後祝福。
而火槍手們則因為他們倒戈相向的行徑而被他們的主人紅衣主教彈劾,失去了仕途,從此各奔前程。
而背信棄義的皇後 奧地利的安娜 則由於此事牽扯到自己的隱私,而在所有公開場合避開火槍手們,並且拒絕接見他們,她裝得好像從來沒有這回事,直到二十年後她又遇到麻煩,才想起有這4位英雄。
⑹ 大仲馬《三劍客》中三個火槍手怎麼幫助安娜王後找回鑽石的
最著名的是《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客》。他曾自己主編過一份文學性質的報紙,名為《火槍手》,上面刊登了他自己的很多小說和漫談錄。它是當時法國家庭婦女深深喜愛的讀物。 大仲馬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他也是馬克思 「最喜歡」的作家之一。 這部小說,取材於歷史,但並不描摹歷史。他說:「歷史是什麼?是我掛小說的釘子。」《三個火槍手》就是以17世紀20年代法國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的歷史事件為框架,通過自由想像,編織的通俗小說。小說描寫達達尼昂對王後的心腹侍女一見鍾情,便同他的莫逆之交--三個火槍手一起為王後效勞。王後與英國首相白金漢公爵有私,將國王給她的一串金剛鑽墜子送給了白金漢。法國首相黎世留建議國王舉行舞會,讓王後佩戴鑽石墜子出席,以使王後名譽掃地。達達尼昂和三個火槍手沖破黎世留部下的重重阻截,終於取回了金剛鑽墜子,在舞會前不到一小時,交到王後手中。這時黎世留和路易十三圍攻新教徒的最後堡壘羅歇爾城。城裡新教徒得到英國的援助。黎世留派女間諜米狄去英國剌死了白金漢,以打破新教徒與英國的聯盟。米萊狄回到法國後,達達尼昂等人將她抓住處死。黎世留看中了他們的才幹,任命達達尼昂做火槍隊副隊長,另外三個火槍手也各得其所。小說情節驚險曲折,富有浪漫傳奇色彩,頗能吸引讀者。大仲馬曾宣稱:「在文學上我不承認什麼體系,我不屬於什麼學派,不樹什麼旗幟。娛樂和趣味,這就是唯一的規則。」《三個火槍手》充分地體現了通俗文學娛樂性、趣味性的特點。 追問: 大哥,我要主要內容的簡介,不是推銷詞 回答: 《 三劍客 》(又名《三個火槍手》)是以17世紀初期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和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紅衣主教的矛盾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爭暗鬥,圍繞宮廷里的秘史軼聞,展開了極饒趣味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少年勇士達達尼昂,懷揣其父留給他的十五個埃居,騎一匹長毛瘦馬,告別鄉親,遠赴巴黎,希望在同鄉父執特雷維爾隊長的國王火槍隊里當一名火槍手。在隊長府上,他遇上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三個火槍手,通過歐洲騎士風行的決斗,四人結成生死與共的知己。 其實,國王路易十三,王後安娜·奧地利,以及首相黎塞留三分國權,彼此有隙。國王對達達尼昂幾次打敗首相部下暗自褒獎,而首相卻懷恨在心。恰逢安娜·奧地利王後的舊時情人英國白金漢公爵對她情絲未斷,王後便以金剛鑽墜相贈以表懷念。主教遂利用契機構陷,向國王屢進讒言,要國王派人組織宮廷舞會,讓王後配帶國王送給她的那條金剛鑽墜以正虛實。王後眼見舞會日期逼近,惶然無計,幸得心腹侍女波那瑟獻計設法,請達達尼昂幫忙相助。達達尼昂對波那瑟一見鍾情,頗感相見恨晚,便不顧個人安危,滿口答應,在三個朋友的全力支持下,四人分頭赴英。經過一路曲折離奇的磨難,唯有達達尼昂如期抵達,向白金漢說明原委,及時索回金剛鑽墜,解救了王後的燃眉之急,粉碎了紅衣主教的陰謀詭計。 紅衣主教黎塞留對安娜·奧地利也早已有意,但一直未獲王後垂青。於是他妒火中燒,移恨於情敵白金漢公爵,利用新舊教徒的矛盾引發的法英戰爭,妄圖除掉白金漢以解心頭之恨。為達此目的,他網羅一批心腹黨羽,其中最得力的親信便是佳麗米拉迪。此女天生麗質,艷若桃李,但卻兩面三刀,口蜜腹劍,心狠手辣,毒如蛇蠍。達達尼昂為其美貌所動,巧構計謀,潛入內室,誘她失身。就在雲雨交歡之中,達達尼昂偶然發現米拉迪肩烙一朵百合花,那是當時歐洲女子犯罪的恥辱刑跡。隱藏數年的這個機密的暴露,使她對達達尼昂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幾次設陷阱暗害,但均未成功。 在以圍困拉羅舍爾城為戰事焦點的法英對壘中,黎塞留和白金漢各為兩國披掛上陣的主帥。黎塞留暗派米拉迪赴英卧底,乘機行刺白金漢;米拉迪提出以殺死達達尼昂為交換條件。她一踏上英國的土地,即被預先得到達達尼昂通知的溫特勛爵抓獲,遂遭其軟禁。囚禁中,她極盡賣弄風騷和花言巧語之能事,誘惑了溫特勛爵的心腹看守費爾頓,後者自告奮勇救米拉迪出獲,並僥幸刺死了白金漢。米拉迪在歸法途中,巧進修道院,找到了受王後派人庇護的達達尼昂的情婦波那瑟,將她毒死。達達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四位朋友晝夜兼程,苦苦追蹤,會同溫特勛爵和一名劊子手,終於在利斯河畔抓到企圖潛逃比利時的米拉迪。六位仇人齊討共誅,揭開了米拉迪的老底:原來她早已遁入空門,但她不甘青春寂寞,誘惑了一個小教士與其同居。因敗壞教門清規,教士身陷囹圄,她也被劊子手——小教士的胞兄烙下了一朵百合花。教士越獄逃跑,攜帶米拉迪私奔他鄉,劊子手因受株連入獄,替弟頂罪。在異鄉,米拉迪嫌貧愛富,又拋棄了小教士,和當地一位少年拉費爾伯爵結婚,弄得後者傾家盪產又棄他而去。拉費爾伯爵恨之切切,便化名阿托斯投軍,進了國王火槍隊,以慰失戀受騙之苦。米拉迪逃到英國,騙取溫特勛爵兄長之愛成婚,並生有一子。但為了獨占丈夫及其兄弟之遺產,她又謀害了第二個丈夫。她罪惡累累,天怒人怨,當即在利斯河畔被處決正法。至此,達達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溫特勛爵和劊子手各自都報仇雪恨,了卻夙願。 黎塞留得知心腹米拉迪遇害一事中,達達尼昂是主謀,便命親信羅什福爾將他捉拿。達達尼昂不卑不亢,坦言相陳,明示原委。黎塞留見他視死如歸,義勇無雙,少年有為,深為感動,非但不加罪行誅,反而擢升其火槍隊副隊長之職。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三人或歸鄉里,或娶孀婦,或皈教門,萍飄絮飛,全書就此結局。 《三劍客》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作者大仲馬不拘泥於歷史,在此基礎上添加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使它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俠士小說,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⑺ 《三個火槍手》的故事梗概
《三個火槍手》故事內容是沒落貴族出身的達達尼昂到巴黎投軍,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手衛隊,和其他三個火槍手成為好朋友。
他們為了保護王後西班牙公主安娜·奧地利的名譽,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置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裡取回王後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後的陰謀。
《三個火槍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於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托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
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於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7)三個火槍手小說結局擴展閱讀:
《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故事主角為達達尼昂,三個火槍手分別是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這部歷史小說以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三朝代和權傾朝野的紅衣主教黎塞留掌權這一時期的歷史事實為背景,描寫三個火槍手阿多斯、波爾朵斯、阿拉宓斯和他們的朋友達爾大尼央如何忠於國王,與黎塞留斗爭,從而反映出統治階級內部勾心鬥角的種種情況。小說時間起止是1624-1628年。
大仲馬被稱為寫作的奇才,他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受過特別的寫作訓練,21歲闖巴黎之前,甚至沒有聽說過拉辛、高乃依等作家的名字。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湧泉般地噴出了80多部小說及大量的劇本、游記。
「大仲馬學」從來不是一門「顯學」。在他的作品中,小說《三個火槍手》、《基督山伯爵》、《瑪戈王後》等,幾乎被譯為世界所有文字;話劇《亨利三世及其宮廷》、《安東尼》一上演就引起轟動,成為19世紀法國話劇改革的先聲。
⑻ 三個火槍手讀後感
友誼——生活中的一盞明燈
——讀《三個火槍手》有感
在古希臘人看,道德的偉大就在於對朋友有始終不渝的愛,對於敵人有不可磨滅的恨。
劍術超群的鄉下青年達達尼安,為了成為火槍手,便帶著父親寫的一封信,前往巴黎尋找國王的火槍衛隊隊長——德-特雷維爾——他的同鄉。
在巴黎,性急而又天不怕地不怕的達達尼安先後與「冷麵槍手」阿多斯、「紅斗篷」波爾托斯、「美男子」阿拉密斯不打不相識,並與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此後,他們又一同去拚命——為了王後奧地利安娜的名譽到英國倫敦給白金漢公爵送信,並取回那串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為了和平,又奉國王的命令參加了拉羅舍爾圍城戰......
期間,沒有一個人喊苦,沒有一個人叫屈,每一個人都是發自內心的開心。
莎士比亞說;「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真正友誼。」
這句話放在這里真的是再恰當不過了,主人公達達尼安與他的好朋友——阿多斯、波爾托斯、阿拉密斯就是四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莫逆之交,生死朋友。誰有錢都拿出來大家花,遇到事情也一起行動。不管是出入槍林彈雨,還是拿著腦袋去冒險,每一個人都毫無怨言,甚至積極主動。
達達尼安多想當官,可當他拿到空白的火槍隊副隊長的委任令時,還是先去逐個請求了三個朋友的接受。在大家都拒絕,而阿多斯填上達達尼安的名字後,達達尼安禁不住流下了眼淚,說他今後再也沒有朋友了。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
是啊,友誼多麼珍貴啊!「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我若能得到一份珍貴純潔的友情,讓我少活十年,我也干。
沒有了友誼,哪會有高山流水的佳話?俞伯牙若沒遇到知音——鍾子期,也許早就摔琴了,也許早就因憂郁而見閻王了。
沒有了友誼,哪會有管鮑之交的千古傳奇?管仲若沒遇到鮑叔牙這般知心朋友,這惟位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幫助齊桓公建立霸主地位的英雄,也許早就成了刀下之鬼了。
沒有了友誼,哪去找《X宣言》的成就?誰來塑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友情真諦?
友情被人比喻成「嚴冬里的炭火」、「酷暑里的濃蔭」、「湍流中的踏腳石」,又被人譽為「世上唯一可以通心的良葯」。這樣美好的一種情感,誰不想得到呢?
孫中山與李大釗,舒伯特與貝多芬,契訶夫、柯羅連柯與高爾基......
哪一個彼此間不是聖潔的友情?
友情是至清至純至美的,它像眼睛裡容不得沙子一樣容不得任何功利性的東西和一切虛假的,丑惡的東西。
我真得感謝大仲馬,他通過《三個火槍手》告訴我,朋友是什麼,友情是什麼。
最後,請讓我用偉大的別林斯基的話來結尾吧:
「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誼掛在口上,他們並不為了友誼而互相要求一點什麼,而是彼此為對方做一切辦得到的事。」
⑼ 三劍客的結局是什麼
《三劍客》是以17世紀初期法國國王路易十三[1]和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的首相黎塞留紅衣主教的矛盾為背景,穿插群臣派系的明爭暗鬥,圍繞宮廷里的秘史軼聞,展開了極饒趣味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少年勇士達達尼昂,懷揣其父留給他的十五個埃居,騎一匹長毛瘦馬,告別及親,遠赴巴黎,希望在同鄉父執的特雷維爾為隊長的國王火槍隊里當一名火槍手。在隊長府上,他遇上阿托斯,波托斯和阿拉米斯三個火槍手,通過歐洲騎士風行的決斗,四人結成生死與共的知己。
其時,國王路易十三,王後安娜·奧地利,以及首相黎塞留三分國權,彼此有隙。國王對達達尼昂幾次打敗首相部下暗自褒獎,而首相卻懷恨在心。恰逢安娜·奧地利王後的舊時情人英國白金漢公爵對她情絲未斷,王後便以金剛鑽墜相贈以表懷念。主教遂利用契機構陷,向國王屢進讒言,要國王派人組織宮廷舞會,讓王後配帶國王送給她的那條金剛鑽墜以正虛實。王後眼見舞會日期逼近,惶然無計,幸得心腹侍女波那瑟獻計設法,請達達尼昂幫忙相助。達達尼昂對波那瑟一見鍾情,頗相見恨晚,便不顧個人安危,滿口答應,在三個朋友的全力支持下,四人分頭赴英。經過一路曲折離奇的磨難,唯有達達尼昂如期抵達,向白金漢說明原委,及時索回金剛鑽墜,解救了王後的燃眉之急,粉碎了紅衣主教的陰謀詭計。
紅衣主教黎塞留對安娜·奧地利也早已有意,但一直未獲王後垂青。於是他妒火中燒,移恨於情敵白金漢公爵,利用新舊教徒的矛盾引發的法英戰爭,妄圖除掉白金漢以解心頭之恨。為達此目的,他網羅一批心腹黨羽,其中最得力的親信便是佳麗米拉迪。此女天生麗質,艷若桃李,但卻兩面三刀,口蜜腹劍,心狠手辣,毒如蛇蠍。達達尼昂為其美貌所動,巧構計謀,潛入內室,誘她失身。就在雲雨交歡之中,達達尼昂偶然發現米拉迪肩烙一朵百合花,那是當時歐洲女子犯罪的恥辱刑跡。隱藏數年的這個機密的暴露,使她對達達尼昂恨之入骨,不共戴天,幾次設陷阱暗害,但均未成功。
在以圍困拉羅舍爾城為戰事焦點的法英對壘中,黎塞留和白金漢各為兩國披掛上陣的主帥。黎塞留暗派米拉迪赴英卧底,乘機行刺白金漢;米拉迪提出以殺死達達尼昂為交換條件。她一踏上英國的土地,即被預先得到達達尼昂通知的溫特勛爵抓獲,遂遭其軟禁。囚禁中,她極盡賣弄風騷和花言巧語之能事,誘惑了溫特勛爵的心腹看守費爾頓,後者自告奮勇救米拉迪出獲,並僥幸刺死了白金漢。米拉迪在歸法途中,巧進修道院,找到了受王後派人庇護的達達尼昂的情婦波那瑟,將她毒死。達達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四位朋友晝夜兼程,苦苦追蹤,會同溫特勛爵和一名劊子手,終於在利斯河畔抓到企圖潛逃比利時的米拉迪。六位仇人齊討共誅,揭開了米拉迪的老底:原來她早已遁入空門,但她不甘青春寂寞,誘惑了一個小教士與其同居。因敗壞教門清規,教士身陷囹圄,她也被劊子手——小教士的胞兄烙下了一朵百合花。教士越獄逃跑,攜帶米拉迪私奔他鄉,劊子手因受株連入獄,替弟頂罪。在異鄉,米拉迪嫌貧愛富,又拋棄了小教士,和當地一位少年拉費爾伯爵結婚,弄得後者傾家盪產又棄他而去。拉費爾伯爵恨之切切,便化名阿托斯投軍,進了國王火槍隊,以慰失戀受騙之苦。米拉迪逃到英國,騙取溫特勛爵伯兄之愛成婚,並生有一子。但為了獨占丈夫及兄弟之遺產,她又謀害了第二個丈夫。她罪惡累累,天怒人怨,當即在利斯河畔被殺正法。至此,達達尼昂、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溫特勛爵和劊子手各自都報仇雪恨,了卻夙願。
黎塞留得知心腹米拉迪遇害一事中,達達尼昂是主謀,便命親信羅什福爾將他捉拿。達達尼昂不卑不亢,坦言相陳,明示原委。黎塞留見他視死如歸,義勇無雙,少年有為,深為感動,非但不加罪行誅,反而擢升其火槍隊副官。阿托斯、波托斯、阿拉米斯三人或歸鄉里,或娶孀婦,或皈教門,萍飄絮飛,全書就此結局。
《三劍客》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作者大仲馬不拘泥於歷史,在此基礎上添加自己豐富的想像力,使它成為一部引人入勝的俠士小說,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