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九齡的生平、作品、名人故事。
張九齡的作品有《曲江集》。
1、張九齡的生平:
張九齡678年在韶州曲江出生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是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
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
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2、張九齡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四年,張九齡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 相傳,張九齡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癘就是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葯用植物熬制的涼茶得以見好。
從此,人們為了表達張九齡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命此涼茶的為張九齡涼茶。後者稱之此涼茶為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涼茶。
(1)張九齡歷史人物小說擴展閱讀:
青年時期的張九齡,才智過人,勤奮好學,能詩善文。武則天長安二年,登進士第,為考功郎沈佺期所賞識,被授予校書郎官職。
長安三年,宰相張說因直言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昌宗,被流放到嶺南,過韶州,得閱張九齡文章,誇獎他的文章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一見而厚遇之。
張說博學多才,是當時文人的領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樹的重臣,他的激勵對剛剛走上人生道路的張九齡是很大的鼓舞。
神龍三年,張九齡赴京應吏部試,才堪經邦科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神龍四年夏,奉使嶺南,就便省親,他當了幾年秘書郎,得不到調遷,萌生歸鄉之念。
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為,舉天下文藻之士,親自策問,九齡應試道牟伊呂科,對策優等,升為右拾遺,李隆基即位為玄宗,張九齡改任左拾遺。
但是,張九齡與宰相姚崇的矛盾卻越來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執掌軍國大權。張九齡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
就上書姚崇,提醒他遠餡躁,進純厚。姚崇復書嘉納其言,在選官用人中消除過去緣親是舉的流弊,堅持以才取人,整頓吏治。
2. 小說名著里堅持不懈的人物 歷史人物也可以
保爾
海倫凱勒
居里夫人
...
3. 有沒有以歷史名人為主角的小說啊
《秀麗江山》劉秀、陰麗華
4. 以歷史人物為原型的小說
亮劍,歷史原型王近山將軍與鍾偉將軍。
5. 推薦幾本歷史人物傳記小說
史記,真的建議好好看,司馬遷的文筆真的很不錯啊。
明朝那些事兒,講了整整一個明朝,是白話文,十分幽默,讀後會發現,那是一個不一樣的明朝。
羅恩切爾諾的《罪惡與聖潔》,講的是洛克菲爾。
6. 歷史人物
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公元685-762年),姓李,名隆基,因為謚號突出一個「明」字,又稱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他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但從他開始唐朝也走上了下坡路,即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逐漸衰落下去。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正是武則天主政要做女皇的時候,所以他小時候就經歷了錯綜復雜的宮廷變故,這也許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堅定的性格。他小時候就很有大志,在宮里自詡為「阿瞞」,雖然不被掌權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見。
在他七歲那年,一次在朝堂舉行祭祀儀式,當時的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的將軍)武懿宗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馬上怒目而視,喝道:「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家騎士護衛!」弄得武懿宗看著這個小孩兒目瞪口呆。武則天得知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年小志高的小孫子備加喜歡。到了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在奶奶武則天死後,中宗懦弱無能,結果朝政大權落到了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崇俊被殺。韋皇後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在公元710年,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然後,韋皇後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
沒有等韋皇後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的生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准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著名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現在河北的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准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規,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縱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並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創了盛世之後,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小人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病死後,又是楊國忠掌權,致使政治更加黑暗。
這個李林甫最善於揣測唐玄宗的意思,在公元736年,唐玄宗想從洛陽回長安,但宰相張九齡等人說秋收還沒有結束,這樣上路會騷擾百姓,影響生產。李林甫在張九齡走後卻對唐玄宗說,長安和洛陽是陛下的東宮和西宮,陛下願意什麼時候來往就什麼時候來往,不必再等以後,至於妨礙了農民秋收,免了他們的稅收也就行了。
玄宗很高興,照計而行。後來,李林甫就找機會誣陷張九齡等人,終於使唐玄宗將這些敢於直言的宰相罷官,由他把持了朝政。李林甫掌權之後,凡是不聽從他、不和他站在一起的人都要想方設法地陷害。李林甫嫉妒賢能之人,嘴裡說的話很好聽,但心裡卻陰險毒辣。所以,人們背地裡說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他招進宮里,楊妃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為了掩蓋自己奪兒媳的丑惡行徑,唐玄宗讓楊妃自己請求進宮做女官,住進南宮,又賜號太真。為了安慰兒子壽王,唐玄宗又給他娶了個妃子作為補償。
這個時期的封建倫理觀念還沒有南宋末年朱熹理學出來之後那麼嚴格,男女觀念雖然是不平等,但對於女性的貞操觀念和改嫁等方面還是比較寬容的,封建社會對於婦女的壓制是元朝之後的明朝和清朝。武則天之所以能做女皇,和這時的這種寬容的社會心理有關,所以,到了清朝末年,同樣掌握國家政權的慈禧太後就不敢稱女皇了,社會輿論和社會心理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後來,唐玄宗封楊妃為貴妃,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楊貴妃。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但這時候沒有皇後,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後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贊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系,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為了討貴妃的歡心,唐玄宗可謂費勁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玄宗還下令開辟了從嶺南到長安的幾千里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因為荔枝摘下後五天內會變味兒。而楊貴妃生在南方,喜歡吃這種東西。
有了楊貴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貴妃所好,結果讓她高興的人都升了官,這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爭獻美味佳餚、珍異珠寶。
在妹妹的關系影響下,哥哥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二姐封為虢國夫人,三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可以說,唐朝的轉向衰落固然有唐玄宗的過失,但楊氏兄妹特別是楊國忠這個哥哥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他的為非作歹,也沒有給妹妹帶來好運,反而把妹妹送上了不歸路。美麗並不是罪過,但美麗卻是一個起因。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在暴雨造成災害時,玄宗詢問災情,楊國忠卻拿著大個的粟穗子給玄宗看,說雨大但沒有影響收成。下邊有的官員報告災情,請求救助,他大發雷霆,命令司法機關進行嚴懲。楊國忠能力不高,但喜歡胡亂處理朝政,正事做不好,壞事卻很在行,接受賄賂、拉幫結派等等應用自如。
朝政混亂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均田制在這個時期瓦解,稅收急劇減少,但朝廷的花費卻因為玄宗和楊貴妃的奢侈而逐漸增多,國庫入不敷出。政治的腐敗還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為招募的兵士都是一些無賴之徒。這些人在後來玄宗發動的戰爭中不但沒有奪得勝利,反而招致了更多的失利。
玄宗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政治腐敗與黑暗,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玄宗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
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系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有好關系。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沖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朝兵達二十萬之多
簡介
李隆基 (685-762),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玄宗能詩通音律。他一向崇尚經術,屏棄浮華,注意改革學風。登帝位後,更憑借天子權利在政治上加以號召,對盛唐質朴文風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7. 歷史上的上官婉兒和張九齡之間有什麼感情嗎因為看了一本小說有說張九齡的感遇其一是為上官婉兒寫的,是
你說的小說是《永安調》吧。在裡面張九齡寫的詩不是給婉兒寫的,只不過相當於是婉兒給張九齡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罷了。
8. 找一部小說名字,主要人物有中山狼等歷史人物名字,之前在天涯上連載。
中山狼不是歷史人物。
9. 有誰知道歷史文學史上的人物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
一 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 阮元 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 全四十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注 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注 楊伯峻 中華書局1981年修訂重印
論語新解 錢穆
孟子譯注 蘭州大學中文系 中華書局1660年版
孟子正義 焦循
墨子閑詁 孫詒讓 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 魏源 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 馬敍倫 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 高亨 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 朱謙之 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譯 任繼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莊子解 王夫之 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 郭慶藩 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 楊伯峻 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 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 陳奇猷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 陳奇猷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 許維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 杜預注 孔穎達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 沈玉成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 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國語韋昭注二十一卷 顧廣圻 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注 士禮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顧廣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 王先謙
毛詩正義 孔穎達 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 姚際恆 中華書局1958年版
詩義會通 吳闓生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詩選與校箋 聞一多 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 余冠英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詩經選譯(增補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詩經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 孫作雲 中華書局1979年重印
詩三百篇探故 朱東潤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詩經韻讀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詩經研究論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辭章句 楚辭補注 王逸注 洪興祖補注 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
楚辭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辭通釋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帶閣注楚辭 蔣驥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屈原賦注十卷 通釋兩卷 戴震 萬有文庫第一集
楚辭書目五種 姜亮夫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屈原賦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屈賦通箋 劉永濟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屈賦新編 譚介甫 中華書局1978年版
離騷纂義 游國恩 楚辭註疏長編第一編 中華書局1981年版
離騷語義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版
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問論箋 林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辭論文集 游國恩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辭論文集 蔣天樞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辭韻讀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辭選 馬茂元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辭研究論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國古代神話 袁珂
山海經箋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選注 羅根澤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鍾凡
鹽鐵論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論衡集解 劉盼遂 中華書局1959年版
潛夫論箋 汪繼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賈誼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版
晁錯集注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馬長卿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揚子雲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張河間集 漢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備要本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後漢書 范曄
史記三家注 史記集解 裴駰
史記索引 司馬貞
史記正義 張守節
漢書補注 王先謙 商務印書館1959年重印
漢書管窺 楊樹達 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
後漢書補注 惠棟
後漢書集解 王先謙 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淮南子高誘注 《諸子集成》中華書局本 世界書局本 第七冊
說苑 劉向 四部叢刊影印明鈔宋本
新序 劉向 四部叢刊影印明刻本
文選李善注(有關部分) 中華書局1977年縮印本
文選六臣注(有關部分) 四部叢刊影宋本
古詩十九首集釋 隋樹森 中華書局1955年版
玉台新詠(有關部分) 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趙氏刊本1958年重印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郭茂倩 中華書局1979年點校本
古詩源(有關部分) 沈德潛 中華書局1977年重印本
古詩紀(有關部分) 馮惟訥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丁福保 中華書局1959年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逯欽立 中華書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有關部分) 嚴可均 中華書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中國歷代詩歌選(有關部分) 林庚、馮沅君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 北大中文系
-- 作者:tecdai
-- 發布時間:2004-3-2 19:30:58
-- 二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書目
孔北海集評注 孫至誠 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孔少府集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曹操集 中華書局1959年版
魏武帝魏文帝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曹子建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曹集銓評 丁晏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
建安七子集校注 吳雲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三曹研究資料滙編 河北師院中文系 中華書局1981年版
王粲集 中華書局1980年版
諸葛亮集 中華書局1960年版
阮籍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阮步兵詠懷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陸士衡詩注 郝立權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陸機集 中華書局1982年版
靖節先生集 陶澍 集注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
陶淵明集 王瑤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陶淵明集校注 逯欽立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陶淵明研究資料滙編 中華書局1962年
陶淵明詩文滙評 中華書局1961年
陶淵明 中華書局1965年
謝康樂詩注 黃節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謝靈運\\集校注 顧紹柏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鮑參軍集注 錢仲聯增補、集說、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增訂
謝宣城集校注 曹融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謝宣城詩注 郝立權
庾子山集注 倪璠 中華書局1981年版
庾信詩賦選 譚正璧、紀馥華選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漢魏六朝賦選 瞿蛻園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1979版
漢魏六朝小說選 徐震堮
漢魏六朝文絜箋注 許櫣評選 黎經誥箋注
漢魏六朝散文選 陳鍾凡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 北大中文系 中華書局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上) 北大中文系 北大出版社
水經註疏 楊守敬 熊會貞 科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
洛陽伽藍記校注 范祥雍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修訂重版
洛陽伽藍記校釋 周祖謨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舊小說(甲集) 吳曾祺 輯 商務印書館1914初版1957年重印
古小說鉤沉 魯迅 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1973年版
太平廣記(有關部分) 李昉 中華書局1961、1982年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有關部分)嚴可均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丁福保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郭茂倩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有關部分) 逯欽立
古詩源 (有關部分) 沈德潛
古詩紀(有關部分) 馮惟訥
古謠諺(有關部分) 杜文瀾
玉台新詠(有關部分) 徐陵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蕭滌非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中古文學史論 王瑤 北大出版社1986年版
漢魏六朝詩論叢 余冠英
漢魏樂府風箋 黃節
樂府詩論叢 王運熙
樂府文學史 羅根澤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曹道衡
八代詩史 葛曉音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錢志熙 北京大學出版社
魏晉玄學 湯用彤 中華書局1985年版
理學、佛學、玄學 湯用彤 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 中華書局1983年版
搜神記 干寶
搜神後記 陶潛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張溥
漢魏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北史
南史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唐長孺 三聯書店1978年重印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唐長孺 三聯書店1978年重印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拾遺 唐長孺 中華書局1983年版
東晉門閥政治 田余慶
魏晉南北朝隋初唐史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楊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文心雕龍注 範文瀾
詩品注 陳延傑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王子安集注 蔣清翊 光緒間刻本
王元功文集五卷本會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楊烱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盧照鄰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駱臨海集箋注 陳熙晉箋注 中華書局1961年版
陳子昂集 中華書局1960年版
陳子昂研究 韓理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曲江集 張九齡 四部備要本
孟浩然集 四部備要本
孟浩然詩選 陳貽焮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王右丞集箋注 趙殿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重印
王維詩選 陳貽焮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重印
李太白全集 王琦 中華書局1981年修訂版
李白集校注 瞿蛻園 朱金城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杜詩詳注 仇兆鰲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錢注杜詩 錢謙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再版
杜臆 王嗣奭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影印
讀杜心解 浦起龍 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杜詩鏡銓 楊倫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排印本
讀杜詩說 施鴻保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1964年印
杜甫研究 蕭滌非 山東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961年印
杜甫評傳 陳貽焮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8年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滙編:杜甫卷 中華書局1964年版1982重印
王昌齡詩注 李雲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劉開揚 中華書局1982年版
岑參集校注 陳鐵民 侯忠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元次山集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0年版
錢考功集 四部叢刊本
韋蘇州集 四部叢刊本
劉隨州集 四部叢刊本
李君虞集 席氏本
盧綸詩集校注 劉初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華陽集 席氏本
孟東野詩注 陳延傑 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孟東野詩集 華忱之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張籍詩集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張籍詩注 陳延傑 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
長江集 四部叢刊影印本
王建詩集 中華書局1959年版
韓昌黎文集校注 馬其昶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錢仲聯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柳宗元集 中華書局1979年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滙編:柳宗元 中華書局1964年版
劉禹錫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白居易集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白香山詩集 汪立名編注 四部備要本
白居易詩評述滙編 陳友琴 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元氏長慶集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影印
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 中華書局1959年版
李賀詩集 葉蔥奇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1980年重印
樊川詩集注 馮集梧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樊川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校點本
玉溪生詩箋注 馮浩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標點本
樊南文集詳注 馮浩 四部備要本
樊南文集補編 錢振倫 錢振常注 四部備要本
溫飛卿詩集箋注 曾益 顧予咸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校點本
孫可之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影印宋蜀刻本
羅昭諫集 四庫全書著錄
皮子文藪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校點新本
唐甫里先生文集 四部叢刊影印本
聶夷中詩 杜荀鶴詩 中華書局1959年斷句排印本
韋庄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韋庄詞校注 夏承燾 劉金城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南唐二主詞校訂 王仲聞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花間集評注 李冰若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全唐詩
樂府詩集(有關部分)
全唐文
說郛
唐人小說 汪辟疆校錄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唐宋傳奇集 魯迅校錄 文學古籍刊行社印本
本事詩 孟棨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唐語林 王讜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雲溪友議 范攄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唐摭言 王定保 古典文學出版社
唐國史補 李肇 古典文學出版社
唐詩紀事 計有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五代史
新五代史
文獻通考
歷代詩話正續編 何文煥 丁福保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清詩話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一版
清詩話續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詩話總龜 阮閱 四部叢刊影印本
苕溪漁隱叢話 胡仔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標點本
詩人玉屑 魏慶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重印
詩藪 胡應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歷代詩話 吳景旭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隨園詩話 袁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點校本
甌北詩話 趙翼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點校本
昭昧詹言 方東樹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校點本
帶經堂詩話 王士禎 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
宋詩話輯佚 郭紹虞 中華書局1980年版
原詩 葉燮
飲冰室詩話 梁啟超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宋詩話考 郭紹虞 中華書局1979年版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陳寅恪
元白詩箋證稿 陳寅恪
唐詩雜論 聞一多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隋唐五代史綱 韓國磐
中國通史簡編 範文瀾
唐代科舉與文學 傅璇琮
中國文學簡史 林庚 北大出版社1988年重印
唐詩綜論 林庚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唐詩論叢 陳貽焮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唐代詩人叢考 傅璇琮 中華書局1980年版
唐詩人行年考 譚優學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唐人行第錄 岑仲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程千帆詩論選集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 程千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人選唐詩(十種)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版
全唐文紀事 中華書局
唐才子傳
唐人說薈
唐音癸簽 胡震亨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排印本
舊唐書
新唐書
唐會要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 羅宗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漢唐文學的嬗變 葛曉音 北大出版社1990年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 葛曉音 北大出版社1998年版
唐詩小集(叢書)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tecdai
-- 發布時間:2004-3-2 19:31:50
-- 三 宋元明清書目
小畜集 四部叢刊本
小畜外集 四部叢刊本
河東先生集 四部叢刊本
珠玉詞 晏殊 宋六十名家詞本
範文正公集 四部叢刊本
樂章集 宋六十名家詞本
梅堯臣集編年校注 朱東潤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蘇學士文集 四部備要本
蘇舜欽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新一版
歐陽文忠全集 四部備要本
歐陽文忠公文集 商務印書館1958年重印
六一詞 歐陽修 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嘉佑集 蘇洵 四部備要本
司馬文正集 司馬光 四部備要本
元豐類稿 曾鞏 四部備要本
臨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 中華書局1959年版
王文公文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校點本
王荊公詩文沈氏注 沈欽韓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1962年排印本
王荊公詩箋注 李璧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
王安石 鄧廣銘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施注蘇詩 施元之 四庫全書著錄
補注東坡先生編年詩 查慎行 乾隆間刻本
蘇詩合注 馮應榴 光緒九年刻本
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王文誥 嘉慶間刻本、光緒間刻本
蘇詩補注 翁方綱
蘇軾文集 中華書局1986年標點本
蘇軾樂府箋 龍榆生 商務印書館1958年
蘇軾評傳 曾棗庄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欒城集 蘇轍 四部叢刊本
豫章黃先生文集 黃庭堅 四部叢刊本
山谷詩集注 四部備要本
豫章黃先生詞 龍榆生校點 中華書局1957年版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滙編:黃庭堅和江西詩派卷 中華書局1978年版
淮海居士長短句 龍榆生校點 中華書局1957年版
淮海詞箋注 楊世明注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光年增注 中國書店1985年版
晁氏琴趣外編 龍榆生校點 中華書局1957年版
濟北晁生雞肋集 四部叢刊本
後山居士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後山詩注 任淵 四部叢刊本
後山詩注補箋 冒廣生 商務印書館1936年
張右史文集 張耒 四部叢刊本
柯山詞 龍榆生校 中華書局1957年
片玉集 陳元龍集注 強村叢書本
清真集 中華書局1981年版
東山詞 鍾振振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李清照集校注 王學初 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李清照研究資料
陳與義集 中華書局1982年
增廣箋注簡齋詩集 胡穉 四部叢刊本
10.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同人小說
《鳳囚凰》《秦時明月》《秦始皇殘忍的繾綣》《皇後之路》《穿越時空之情迷五胡亂華》
暫時就想到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