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主角 > 以庄子为主人公的鲁迅小说

以庄子为主人公的鲁迅小说

发布时间:2021-01-22 09:00:05

1. 鲁迅《起死》赏析,答得好追加30分,急!!!!!!!!

庄子一时兴起,给蓬草间的一个骷髅起死。大概,也无非是想让他跟自己“谈谈闲天”罢。不料,这竟是商纣王时候的陈死人,被人一闷棍打死,不但抢走了财物,而且剥去了衣服。复活过来的,乃是赤条条一个大汉。凭庄子怎么解释,汉子拒不接受自己已经死了五百年的事实。他没有聊天的闲心,只关心自己的衣服和随身物品的去向,并进一步推论这些东西是庄子谋了去,抓住庄子不放。庄子宣讲等生死齐贵贱,所以有衣服也就是没衣服的道理无效,于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是《起死》前一半,故事从《庄子》外篇的《至乐》取材。原材料并不长,全文照录:

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
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①

对照小说,鲁迅的改造,举其大者有三:
第一,把髑髅复活,在原文里仅只是一个设想,小说里却当真实行了。
第二,这段文字里,庄子有意降低了自己的水准,发出一通稷下学士式的夸夸其谈,然后才借髑髅之口说出了自己真意。鲁迅不容他这么扮猪吃老虎,小说里的庄子虽然滑稽,嘴里的议论,却是《齐物论》里的精义。
第三,不论怎么说,原来髑髅和庄子之间的辩难,总还是两个知识分子之间的对话。小说里,死而复生的这位杨家庄的杨大,却不幸并不是读书人。



把知识分子(尤其是哲学家)置诸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超卓的思考水准和拙劣的处世能力之间的强烈反差,常能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此种桥段,往往既为阅读者所乐见(泰勒斯仰观天文时掉进坑里,而为婢女所笑的故事,流传何其之广),复为写作者所擅长(既然捉笔弄墨,知识分子气多少总是有些的)。平庸如《封神演义》的作者,写起姜子牙受老婆的气来,也多了些风趣,何况鲁迅这样了不起的小说家?这自然是令人忍俊不禁的一段。
比照鲁迅的其他小说,且套那个被说滥了的“孤独者/庸众二元对立模式”罢,似乎也套得上。这复活的汉子,已经身在五百年后,却仍然“尸祝往事” ②,拒不承认早已改朝换代,可谓昧于天下大势,又“专管自己的衣服,真是一个澈底的利己主义者”,自然也是“庸众”或“看客”中的一员。庄子对这汉子摆事实讲道理,然而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又何尝不是一位“清醒的孤独者”?
于是,问题来了。
鲁迅写愚民,是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而写孤独者,又历来“笔锋常带感情”。何以这一回,《起死》里的汉子似乎只见其可怜可笑而未见可恨,鲁迅并未给他“顺手一枪”?而对庄子的狼狈处境,鲁迅则不说有几分幸灾乐祸,至少也绝不同情?



《起死》写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这一年,鲁迅写了七篇《论“文人相轻”》,另外还有一系列的文章,极论写为文做人,非有“是非”不可。如:

昔之名人说“恕”字诀;——但他们说,对不知恕道的人,是不恕的;——今之名人说忍字诀,春天的论客以“文人相轻”混淆黑白,秋天的论客以“凡骂人的与被骂的一古脑儿变为丑角”抹杀是非。冷冰冰阴森森的平安的古冢中,怎么会有生人气?③

不消说,鲁迅的论敌们,为了说明争论之无谓,是热爱引用庄子的“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或者,这便是鲁迅写《起死》的一个重要动因。一团和气则无生人气,那便从《庄子》里拿过一个死人来。看看用生死齐一的高论面对现实,是怎么一个结果。
不论是读鲁迅的作品或传记,都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印象,便是他身上极少传统上所谓的“文人气”。重实干而恶“高论”,大概也算少文人气的表现之一。《故事新编》中关涉先秦诸子的三篇,《起死》写庄子,固然多是挖苦,《出关》中对老子的态度也是戏谑为主。唯独《非攻》里的墨子,几乎可以说是鲁迅笔下最正面的形象。
大概,诸子中唯独老庄最多高论,而墨子却是实干家。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如夏瑜,如吕纬甫,如魏连殳,结局或以死亡,或以消沉,然而,他们都曾经是行动者。即使后来外表上不得不泯然众人,内心仍有极强烈的痛苦。这痛苦,便是鲁迅与他们的同情所在。
至于像庄子这样从根本上就拒绝行动的孤独者,鲁迅就是另一种态度了。



说鲁迅不喜庄子,当然也不尽然。《汉文学史纲要》里的极高评价: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④

自然是显证。另外,鲁迅推崇魏晋,对嵇康尤其还有些偏爱,而论魏晋时代,总不可能扣除掉庄子的影响。
大概,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艺范围以内的和文艺范围以外的,正该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若谈到政治人格,则秦晖的见解,几可为不刊之论: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我国传统时代的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相容的“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⑤

先秦的那位蒙漆园吏品性如何,基本无从讨论。但后世确实往往由人格卑劣之徒,拿庄子作自己的挡箭牌。汉朝人讲道家的时候多说黄老,庄子很被冷落。一直到东汉末的马融提倡,庄学才大兴。

(马)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⑥

放弃做人操守的理由,就是“老庄所谓”。后世这样的例子,从来也不少见。



《起死》的后半部分,大有深意。旁的孤独者面对庸众,往往是彻底的无奈和绝望。庄子却只是一时的狼狈,很快,他便有了对策,——“一面支撑着,一面赶紧从道袍的袖子里摸出警笛来,狂吹了三声。”
巡士闻声而来,和庄子套起了近乎,因为他们的“局长也是一位隐士,带便兼办一点差使,很爱读您老(指庄子)的文章”。听说庄子此行是要去见楚王的,那敬意就更了不得,于是汉子被吓得退走到乱蓬里,借助官府的权力,庄子轻轻松松的脱了身。
还是鲁迅自己的话:“登仕,是饭之道,归隐,也是饭之道。”⑦隐与官,原是一伙的。

2. 鲁迅先生曾称赞庄子的文章是“ ”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庄子的《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意思是: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广博深厚,纵横开阖,挥洒恣肆,周朝后期诸子百家的文章,没有一篇能比得过它。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上,而且表现在文学上。他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相反,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

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鲁迅高度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2)以庄子为主人公的鲁迅小说扩展阅读:

《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高层知识分子中间,更有无可比拟的影响。除鲁迅外,闻一多认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顾颉刚则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秦汉以降,特别是魏晋之后,有关《庄子》的研究越来越多,或重文字考证,或重义理解释,或以玄学解《庄》或援《庄》解佛,更多的是借注《庄》、释《庄》获得一种人生解脱。庄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庄子》进行诠释和发挥而形成的一门学问。

它不仅自身形成了一个十分浩繁博大的学术系统,而且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密切相关。

3. 鲁迅的《故事新编起死》的寓意和大致内容是什么

寓意:

《起死》是作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讴歌了光明,鞭挞了丑恶,从而激发了人们的爱和憎。

大致内容:

《起死》取《庄子·至乐》篇中讲的一个寓言构思而成。作品写庄子去楚国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请司命天尊还原了他的生命,原来他是死于五百年前的汉子。

他赤身露体向衣冠整齐的庄子要衣服遮盖时,遭到庄子拒绝,并对他大讲“相对主义”哲学:“衣服是可有可无的……”汉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响唤来巡士驱赶汉子。

他以自己的前后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无是非观”的相对主义哲学的内在矛盾和欺骗性。


(3)以庄子为主人公的鲁迅小说扩展阅读:

《故事新编》文学意义:

《故事新编》 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地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出关》、《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6年。

《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有点难懂。

4. 从战国的庄子到近的鲁迅,以写文章著称的第一人是谁

个人觉得是李白,李白留下了几千首的好诗,其诗歌留给后人们的精神财富是不可估量的,小小的年纪就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的。再到后来,越发多的领悟到了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及高超的写诗比拟的技巧,平常人都很难达到那样的高度的。



他清醒时写诗,醉酒时亦写诗,清醒时写诗妩媚多姿,醉酒时写诗倒更显得侠义忠肝。李白在人们的心中就是天下第一大诗家,也是第一大最会写文章的人,虽然他的文章是短小精悍的诗歌,但这诗歌朗朗读起,犹如千钧,读后,都会令人唇齿生香,心清目明,畅快得很呢。


所以说从战国的庄子到近代的鲁迅先生,以写文章著称的第一人个人觉得是李白。另外,近代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是我非常欣赏与喜欢的。

以写文章著称的第一人是以写文章著称的第一人是

5. 鲁迅在起死一文中对死亦可乐做了怎样的改编

这个题目就很有意思:所谓“起死”就是让彼时彼地的古人复活,与此时此地的现代人对话,这其实就是鲁迅写《故事新编》的本意,整本《故事新编》就是一篇“起死”。具体到这篇文本,是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故事中的那个骷髅,是五百年前的一个乡下人。当年是条汉子,夹着一个包裹,拿了雨伞去看亲戚,走在半路,被一棍子打死了,而且被剥光了衣服。现在,这个骷髅被庄子施法术,复了生,不过却是赤条条的,没衣服穿。他只看到旁边有一个老头,当然这老头就是庄子。于是他一把抓住庄子说:
“你把我弄的精赤条条的,活转来又有什么用?叫我怎么去探亲?”
庄子说,这跟我没关系呀!不是我弄你的。
“我不信你的胡说。这里只有你,我当然问你要!我扭你见保甲去!”
这时,庄子就开始和他讲起自己的哲学来:“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又毛,然而黄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也一是非,此也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能说有衣服对呢?”
这是鲁迅的神来之笔。庄子大谈他的哲学,汉子大怒:“放你妈的屁,不还我的东西,我先揍死你!”
哲学家的相对主义,遇到了乡下人的现实主义,就一筹莫展,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
汉子说,既然你说衣服可有可无,那你把衣服剥下来给我穿吧。庄子说,不行,不行,我要见楚王,怎能不穿衣服去呢?可见这样的玄而又玄的相对主义哲学是连哲学家自己也不准备认真实行的。汉子死死揪住庄子不放,庄子没办法,只好吹警笛,请巡警帮他解围。
这也是鲁迅和庄子开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古代文化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就是庄子了。鲁迅说过:孔孟之道对我没多大影响,真正对我有影响的一个是庄子,一个是韩非子。实际上,鲁迅对庄子怀有很复杂的一种情感。作为学者的鲁迅,他对庄子的评价,和作为一个杂文家的鲁迅对庄子评价是不一样的:在《汉文学史纲》中,鲁迅对庄子的文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作为杂文家的鲁迅关注的则是,庄子这种哲学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学者的鲁迅和杂文家的鲁迅,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任务的时候,对庄子有不同的评价,这是我们在读鲁迅著作时应该注意的。

6. 鲁迅先生的《起死》的主人公是谁

是 庄子

1934年12月《起死》是鲁迅从《庄子》《至乐》篇的寓言故事里演义出来的;鲁迅回在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答“古为今用”的原则,借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素材,以“新编”的“故事”为躯壳,将古代和现代生活错综地交融在一起,讴歌了光明,鞭挞了丑恶,从而激发了人们的爱和憎。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曾为漆园吏,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有《庄子》三十三篇;《起死》主要即采自《庄子·至乐》中的一个寓言。

7. 求郭沫若的《庄子与鲁迅》的全文

郭沫若写过一篇解释毛泽东诗词的文章,说毛把“‘黄粱’写作‘黄梁’”
是“无心中把粱字简化了”。“龙岩多写一个龙字。‘分田分地真忙’下没有
句点。这就是随意挥洒的证据。”还总结说:“ 那就是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
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抓活的思想第一,‘四个 第一’的原则,极其灵活、
极其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段话常被人用来讥讽郭沫若是“文学弄臣”。

这话的确是挺肉麻的。但我还是有点疑问。在郭之前,好像并没有人指出毛
泽东手迹的错误之处,或许有人发现了也不敢说。聪明如郭沫若,何必向人们揭
示毛泽东头上的疮疤然后再夸奖疮疤灿烂辉煌呢?他写这段话的“醉翁之意”恐
怕不在媚毛。真要吹捧毛的“四个第一”的话,什么例子不好用?偏要用错别
字为例,岂不是哪壶不开提那壶嘛!我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郭沫若作为一个
严谨的学者,不能不指出这几处笔误,这其实是他写这段话的主要动机。但为了
维护为毛的面子,他又不得不为这些笔误进行辩解。

1940年,郭沫若在一篇题为《庄子与鲁迅》文章中也有过类似的写法。该文
列举了鲁迅引用庄子的完整的词句共十一条,指出“好几条都不免有些小小的错
误。尤其象第九条的把庄子引成老子;第十条的把两处的辞义误合成一个;而且
都误到两次,是值得注意的。”紧接着又辩解说,“但这,并不证明鲁迅对于庄
子读得生,而是证明鲁迅对于庄子读得熟。…鲁迅作文时,虽是自己有些耽心
‘记不真确’,但也不愿意一查,这儿正表现着鲁迅的坚毅的性格的一面——虽
略耽心,却有自信;因要摆脱,率性不翻。”

看来这种形式的“评论”是郭沫若独特的方式,令人分不清他到底是在捧还
是在骂。我猜毛泽东读了那段“四个 第一”心里不会很痛快。鲁迅若活着读到
《庄子与鲁迅》或许会要反唇相讥的。

8. 急需关于孔子,庄子,蒲松龄,鲁迅的经历、作品和思想

孔子:

经历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作品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思想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庄子:

经历
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做过蒙城漆园(在今县城涡河北岸的漆园故址)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 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竞相而起,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畔,相距仅百里,故又称他们的学术思想为“老庄涡河之学”。
庄子晚年常垂钓于濮水(今城南芡河)、涡水,游于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观鱼,与鱼鸟共乐,甘于清静闲居的生活。

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思想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蒲松龄

经历
(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

作品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9. 如何赏析鲁迅的《起死》

对鲁迅的作品《抄起死》看法如下:

1、明日寒衣节——重要的鬼节之一,又有谁敢援骷髅,枕而卧;

2、庄子、鲁迅、王蒙,本没有关系的三个人通过一个作品解读了不同的智慧和感受,个人比较赞同王蒙的看法:这里骷髅所说的死之至乐,或许不失为一种说法,一种忽悠,一个思路;

3、人多时恋生畏死得,不须为此进行雄辩发挥。单是死亡是不是也有解脱休息这一面呢。如达芬奇所说:“辛劳的一天带来愉快的睡眠,勤劳的一生带来愉快的死亡”;

4、《至乐》中庄子还只是做了一个梦,有了和骷髅的对话,而鲁迅干脆让骷髅起死回生,哲学家的相对主义遇到了现实主义,弄得一筹莫展,甚至陷入非常狼狈的境地,这是我看过鲁迅文章中最有意思最好玩的一篇。

10. 鲁迅评价庄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要告诉你,不抄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你自己的理想,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不管你活的多么卑微。
就算有的梦想不能去实现,也要保持那份美好。
我只是尝试着说一下,鲁迅大师的作品在什么时候都是好的读物,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好好拜读的。

阅读全文

与以庄子为主人公的鲁迅小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自己写对话小说的软件红豆 浏览:205
藏家小说网猪圈里 浏览:724
写东三省的小说 浏览:483
斗破之系统类小说 浏览:589
重生门将的小说 浏览:53
这个漫画系统不太冷小说 浏览:697
与兽恋有关的小说全集 浏览:94
一个男人开车穿越古代小说 浏览:12
有关重生唐门的小说下载 浏览:970
类似卡牌变身系统的小说 浏览:145
男女主角是17岁16岁的小说 浏览:648
小说作者艾米 浏览:705
神武战王大书包小说网 浏览:18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网盘下载 浏览:41
总裁小说女主卖身救母 浏览:911
重生之不做豪门妻小说阅读网 浏览:39
免费听小说武神空间 浏览:639
厕所激情有声小说 浏览:539
古代gl小说宫廷 浏览:105
诸葛青云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