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鞠躬尽瘁是什么意思
引用别人的话,希望可以帮上你
出自诸葛亮的 《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鞠躬,表示谦恭谨慎;尽瘁,是竭尽辛苦的意思;已,完结、罢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普汉春秋》作“鞠躬尽力”,和“鞠躬尽瘁”一样,都是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前出师表》的最末一句是:“临表涕泣,不知所云”。意思是说:写到末了,我涕泪直流,痛哭失声,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些什么了。“不知所云”后来成为一句贬意成语,斥人说话或文章语无伦次、逻辑性太差为“不知所云”。
2. 河师大是一本还是二本
一本院校。
河南师范大学北依巍巍太行,南濒滔滔黄河,位于全国文明城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属重点大学。
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2015年实现省政府与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选国家“111计划”,三度蝉联全国文明单位。
(2)徐存是哪本小说的主角扩展阅读: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拔尖人才辈出。建校以来,曹理卿、郝象吾、孙祥正、赵新吾、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明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卢锦梭等数十位著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治学。
近年来,又涌现出王键吉、鲁公儒、徐存拴、郭宗明、常俊标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在岗教职工近2700人,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近千人,双聘院士8人。
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近百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实现了河南省该项荣誉的零突破。
根据近几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我校教师学术水平、教师绩效和办学性价比均位居河南省高校前列,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在河南省前三名。
3. 百家讲坛《风雨张居正》郦波的所有读史有感(全)
风雨张居正(一)最失败的教育我们知道,历史跟人生一样,总是充满了遗憾。
就大明王朝的历史而言,我觉得最大的遗憾既不是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执拗的儒生方孝孺,也不是亡国的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杀了边关大将袁崇焕,而是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曾经产生过一位明代历史上最好的老师,也曾经产生过一位明代历史上最好的学生,而且,这位学生的身后还有一位最好的家长和一位最好的陪读,当然,还有当世最好的教学条件,可这一切最好的元素加在一起的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你绝对想不到!一个最好的老师,加上一个最好学生,加上一个最好的家长,再加上一个最好的陪读,四个一加在一起的结果并不等于四,它甚至不等于三,也不等于二,也不等于一,它实际的结果竟然是等于零!等于一场几乎是有史以来的最失败的教育!这场最失败的教育在大明王朝1582年的夏天爆发出惊人的毁灭力,直接为明王朝的终结拉开了大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教育事件是不是特别值得我们来研究、分析一下呢?敬请关注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一)最失败的教育!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4 回复此发言 3风雨张居正(二)天才落榜之谜自大明王朝1471年以后,曾经产生过三位闻名天下的天才儿童。一个是唐寅唐伯虎,一个是徐渭徐文长,这两位小时候就是天才,大家都知道。但还有一位,后人往往并不知道他也曾经是个天才儿童,他就是后来的万历名相——张居正。
后人之所以不觉得张居正曾经是个天才儿童,是因为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和大多数的天才们的发展轨迹并不相同,就像王安石在他那篇有名的文章《伤仲永》里描述的一样,很多天才儿童的人生轨迹往往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注:东汉末年李膺评孔融语,见载于《世说新语》),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往往很神奇、很出众,可长大后,不论能力还是才干,往往和一般人没啥两样,按王安石的原话就是“泯然众人矣”,甚至有些天才成年后的才能表现还不如平常人。少年时是天才,青年时未必是人才;青年时是人才,壮年、中年时却又未必是治国之才、将相之才、国家栋梁之才。汉族知识分子那都是讲究“学而优则仕”的,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叫什么“才”啊?所以像徐渭与唐伯虎,一生狷狂愤世,郁郁而终,那都是因为他们没能施展人生的抱负,不能算作是标准的栋梁之才。就像《伤仲永》里说的那样,很多天才儿童最后都往往跟方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了。
那么,为什么张居正能跳出这个怪圈呢?他为什么既能够“小时了了”,而“大时”又能一展鲲鹏之志,开启一段中兴的万历王朝呢?这都要归功于这个天才的第一次“落榜”。究竟是怎样特别的原因,让本该痛苦的落榜却成为了成就张居正的第一动力?敬请关注,大明名称系列风雨张居正(二)天才落榜之谜!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5 回复此发言 4风雨张居正(三)少年恩怨我们经常会问一个问题,爱一个人到底会爱多久?我觉得啊,这取决于你是怎么爱上他的,而他又给过你怎样的震撼,这不仅限于男女之情,就像张居正一生都敬爱顾璘一样,不仅是因为顾璘在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视为忘年交,也不仅是因为顾璘第一次碰到他就一见既许以国士,是因为顾璘对张居正中举的阻挠,是因为这种阻挠背后的关爱和期望给了张居正,给了年少的张居正以莫大的震撼。所以张居正终其一生,都视顾璘为他的人生精神导师。
同样,我觉得我们要是问一个人恨一个人到底会恨多久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拿张居正来做一个典型案例。这就要提到我们在上一讲中留下的那个疑问了。我们曾经说过,张居正的爷爷张镇年轻的时候是个游手好闲的人,可是后来突然就变好了,原因是他找了一份好工作,到荆州的辽王府谋了一份护卫的工作,这个护卫也就是做保安,但是因为是到皇室宗亲那儿做保安,所以多少也有一点公务员的性质。所以因此张镇的家境改善了,而张镇也从此突然变得兢兢业业起来,最后还死在了工作岗位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3岁的张居正面对乡试落榜的挫折表现出了超出寻常的睿智和心理素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积极进取的张居正,而且似乎这也和他今后的人生息息相关,他以自己小小的年纪理解了顾璘的一番苦心,成就了自己今后的辉煌一生,可是在张居正少年的时光里,爷爷的惨死让他不仅看到了人生积极美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丑陋、邪恶的一面,并且在他的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那么张居正的复仇计划又显示了他怎样的心机呢?敬请关注,大明名称系列风雨张居正(三)少年恩怨!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6 回复此发言 5风雨张居正(四)直面奸相严嵩上一讲我们说到,张居正进入官场后,第一个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国计民生的大事。那么是什么呢?跟所有刚进官场的人一样,张居正要面临的是人事关系,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事关系,而是如何面对明代最大的奸臣严嵩的问题。
为什么张居正一进官场就和大奸臣严嵩发生了关系呢?我们说他刚进官场的时候,肯定还只是个小官儿,事实上张居正确实在五品以下的位置上做了十几年,而严嵩一直都是内阁首辅,是宰相,张居正怎么跟他搭得上边儿呢?
这就要说到张居正当的是什么官儿了。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47年,张居正考中了进士,然后当了个什么官儿呢?当了个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个庶吉士取自《尚书》里的“庶常吉士”这个词儿,是对青年才俊的一种美称。明朝设这个官职,其实是为了让那些刚进官场的青年才俊,先别急着折腾,先旁观、学习一下国家行政工作是怎么展开的,所以它只是一个见习的位置。这就像我们现在大学生分配工作之后到单位都有个见习期、试用期一样。
等到三年见习期满,你就可以正式进入翰林院当编修了。张居正就是嘉靖二十九年正式当上了翰林院的编修。
这个翰林院在明代那可是非常不一般的,它基本上相当于国家行政学院,《明史?选举志》(卷70)里说翰林院里的知识分子,官场上是“群目为储相”,也就是说但凡能进内阁的人,都要有过在翰林院的工作学习经历,所以这里的人都被当成是有可能成为将来的宰相的。这样,翰林院其实就是一个国家高层干部的培养基地。因为翰林院这么重要,所以按明朝的规定,内阁首辅,也就是宰相,必须同时兼管翰林院,也就是兼任这个国家最高学府的校长,这样作为翰林院编修的张居正就和作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发生了关系:一方面他们可以算是一个单位的同事,另一方面他和严校长之间也有了一层师生的关系。
我们常说,人很简单,事也很简单,但人事,就不简单了。张居正这样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一进入官场就这么靠近权力中心,所以他要在人事关系上做出考虑,并跟当朝宰相严嵩适当地套点近乎,这也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事实上,张居正在掌权之前,也就是在他的万历新政之前,明代嘉靖朝到隆庆朝,也就是明代第10到11个皇帝之间,有名的政治斗争还不只这两场,嘉靖朝是严嵩的两起,隆庆朝还有两起,分别是徐阶跟高拱的斗争,以及高拱跟张居正的斗争。这四场斗争中,张居正的卷入程度越来越深,甚至最后也成了政治斗争的主角,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我一直认为,张居正之所以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他之所以能在后来的政坛上那么如鱼得水,一方面固然跟他的政治天赋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跟他在这几场政治斗争中所接受的“岗前培训”有关。
那么在前三场斗争中,张居正是怎么介入的呢?他在这前三场的“岗前培训”中又学到了哪些斗争技巧呢?敬请关注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四)直面奸相严嵩!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7 回复此发言 6风雨张居正(五)向左走向右走严嵩和夏言之间的斗争,最终以夏言的惨死,严嵩的胜利而告终。严嵩成为了内阁首辅其后二十年一直把持朝政。严夏之争让张居正真正见识了官场斗争的残酷,虽然此时他不过就是一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到斗争的核心阵营之中,但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场发生在蒙古和明朝之间的战争,却使得一心想为国家出一份力的张居正,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那我们不禁要问了,张居正一个七品芝麻官,他凭什么到执政大臣的面前去表态、去进言呢?他哪儿来的这份自信?你还别说,张居正就是有这自信。这是因为这个时候他和两位执政大臣,也就是两位嘉靖所依赖的重臣私人关系都非常好。一个就是严嵩,这时候是内阁首辅。
我们上一次讲了,严嵩在斗倒夏言之后,张居正适时的向严嵩伸出了政治的橄榄枝,所以严嵩和他的关系这时候非常好。严嵩虽然说还没有提拔张居正,但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另一个就是徐阶,这个时候是礼部尚书。说夏言倒台之前意识到严嵩的奸诈,可惜为时已晚,但夏言还是留了一个后手,他迅速提拔了一个他认为是一个正直的,而且将来是可以对抗严嵩的人,这个人就是徐阶。但我们说,嘉靖二十九年的夏天,这个时候年轻的张居正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应该走向哪个政治阵营。所以啊,这位急急忙忙从湖北赶回北京来的年轻人这时候站在北京的十字街头,站在北京六月的大太阳底下,就面临着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关键的问题。
人这一生都经历过这种看似简单却又艰难,却又关键的难题,这个难题的名字就叫选择。那么张居正究竟会怎样选择呢?他的选择又会对当时的政局和他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南京大学郦波副教授带我们走进张居正的内心世界,讲述风雨张居正第五集“向左走 向右走”!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8 回复此发言 7风雨张居正(六)决胜三字真经我们上一讲讲到张居正在加入徐阶的政治阵营后,细心学习徐阶的政治智慧,而同时又以一种接触艺术保持着跟严嵩的关系。他在徐阶与严嵩之间走钢丝,还走得特别稳,一方面徐阶把他视为接班人,另一方面严嵩也很器重他,这使得张居正的身影在嘉靖末期的政坛中迅速突显出来。
嘉靖末年,政坛上最大的一件大事就是徐阶在隐忍了十几年、也积蓄了十几年的力量之后,开始对严嵩发动了政治反攻,在这场政治搏杀中,张居正的作用始终是一个谜。虽然还是个谜,可我认为张居正至少没理由置身事外。这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虽然没有可信的历史材料明确地提到过张居正参与过这场政治大决战,但以张居正当时特殊的身份而言,他没理由对这场大决战不闻不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在这场政治大决战之后,也就是在徐阶集团获胜之后,徐阶立即开展了拨乱反正的工作,给曾经受严氏父子陷害、打击的官员平反昭雪,这个拨乱反正的工作就是由徐阶和张居正两个人一手主持的。关于这一点,张居正在后来给徐阶的亲笔信里明确提到过,他说:
“丙寅之事,老师手扶日月,照临寰宇,沈几密谋,相与图议于帷幄者,不肖一人而已。”(《张太岳集书牍十四答上师相徐存斋》)
这里的“丙寅之事”就是指这段拨乱反正的工作,这话的意思是推崇徐阶徐老师这事儿做得功德无量,但其中也有一点自得,那就是在这件功德无量的工作中,我是您唯一的一个参与谋划的人。请注意,张居正这里并没有谦虚地说“我是您当时唯一的助手”,而是说“相与图议于帷幄者”,就是共同的策划人,是团队合作的伙伴,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属关系。
要知道,张居正给人写信向来谦虚,尤其是对他的老师徐阶,《张太岳集》中保留了很多他给徐阶的信,不论是当权前还是当权后,语气都是一样的谦恭。如果说这地方说得不是不谦虚的话,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年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张居正起到的作用确实仅次于徐阶,也就是起到了很大的领导作用,而不是只是一个助手的作用。
既然张居正能在后半段工作中担负那么重要的责任,没理由他在前半段工作中一点儿都没参与。
第二,退一万步说,就算徐阶完全“雪藏”了张居正,也就是根本没让他参与任何与严嵩集团的冲突与斗争,但作为既认清了严嵩奸臣的本质、又一心要“兼济天下”的张居正,面对这样一个决定大明王朝发展命运的重大的政治斗争事件,以他的政治热情而言,他会置若罔闻吗?人天生都是喜欢凑热闹的,只不过不同的人凑不同的热闹罢了。对于这样的政治“热闹”,你让张居正这样心系天下的人不去凑这热闹都不可能。就算没参与,他也一定会密切地加以关注,从中来总结学习,积累经验。这从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就可以看出来,他明显向他的老师徐阶学习过,而这个学习内容就来自于徐阶战胜严嵩的这一场政治斗争。徐阶战胜严嵩的手段,我称之为“三字经”。怎么说呢?其实就是三种手段,每种手段各一个字,所以叫做“三字经”。那么这个神秘的“三字经”究竟是什么呢?敬请关注,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六)决胜三字真经! 作者:leyang114228 1位粉丝 2009-10-16 12:49 回复此发言 8风雨张居正(七)是敌人还是朋友每个人都有朋友,但朋友和朋友还不一样。有的朋友是面子上的,平常跟你挺热乎,关键的时候他就会掉链子;有的朋友则属于里子上的,看上去跟你没什么热乎劲儿,可你遇着个事儿,他就能雪中送炭。
张居正这人比较孤傲,一般都以为他没多少朋友,《明史》本传里就说他“深沉有城府,人莫能测。”就是说敢跟他套近乎的人不多。可事实上,张居正很擅于交朋友,他交朋友之道是属于我们说的那种里子上的,不细细揣摩,还真不容易看出来。
比如说,从嘉靖末年到隆庆朝结束,这其中有几场著名的政治斗争,各方的主角,像严嵩、徐阶和高拱,不论人好人坏,不论身处哪一个政治阵营,张居正和他们之间多少都谈得上是有朋友情谊的。
徐阶不用说,本来就是张居正的老师,又是张居正在政治上的引路人,他跟张居正的关系亦师亦友,那是铁板一块,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但说起严嵩、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交情,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他们之间不是对头吗?怎么会谈得上友情呢?这奇怪的一切的背后真相究竟怎样?敬请关注,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七)是朋友还是敌人! 详情请看: http://tieba..com/f?kz=655994779 转自: http://tieba..com/f?kz=655994779
4. 汉文帝受言的翻译
白话释义:
汉文帝即位的第十三年,齐地担任管理接收漕粮的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得受刑罚,他的女儿缇萦,才14岁,随着押淳于意的差役一同到了京城长安。缇萦上书汉文帝,愿自己去充当官婢,以换取免除父亲的刑罚。
文帝怜悯她的孝顺,免了她父亲的罪,并下令废除肉刑。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请重新制定刑律,结果,本来应当砍去右脚的,反而改为杀头的死刑,该定拷打的,要在脊背上打五百或三百了,亦多有被打死的。空有减轻肉刑的名义,实际上反而多杀了人。
至于株连三族的大罪,又不趁修订刑律时加以改变确定,结果实在是辜负了皇帝怜恤犯人的好意,张苍和冯敬真可谓是不称职的臣子了。
史书上称汉文帝能停下车听取百官和人民的意见,如今以一个女子上书,能亲自批阅,并因此立即废除沿用了几千年的肉刑,没有一点留难,如像这样去处理天下的事,还有什么事会拖拉不决的呢?如果皇帝要用装意见书的囊袋来做宫殿前的帷幕,那么装有奏书的袋子就会源源不断地收到了。
原文:
汉文帝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女缇萦,年十四,随至长安,上书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帝怜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
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议,请定律,当斩右止者反弃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轻刑之名,实多杀人。
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时建明,以负天子德意,苍、敬可谓具臣矣。史称文帝止辇受言,今以一女子上书,躬自省览,即除数千载所行之刑,曾不留难,然则天下事岂复有稽滞不决者哉?
所谓集上书囊以为殿帷,盖凡囊封之书,必至前也。
此文出自南宋洪迈所写的《容斋续笔》。
写作背景:
洪迈,1123年出生,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绝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
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淳熙六年,授予赣州知州的官职,兴建学宫,建造浮桥,士人百姓安居乐业。郡兵素来骄横,稍不如意就蛮横强暴。
郡里每年派上千人戍守九江,这一年,有人害怕去后就会被留下而不再回来,众人于是反戈。人们以谣言相警,百姓非常害怕。洪迈不为所动,只派遣一名校官好言劝说他们,使他们回到营中,众人都听从了劝说。
他挂着空箭袋进入,慢慢审问出什五长两个人,带上刑具押送浔阳,在市上斩首。辛卯年间闹饥荒,赣州正值中熟,洪迈拿出粮食去帮助邻郡。
有个僚属进谏阻止,洪迈笑着说:"秦地和越地的贫弱丰肥不同,是做臣子的道理吗?"不久任建宁府知府。有个因小事情杀人而持刀越狱的富人,长时间拒捕,洪迈治他的罪,施黥刑后流放岭外。
5. 《喜宝》:“顶级捞女”喜宝,是如何一步一步套住男人心的
电影有很多经典片段都在翻滚,按照拍电影的“传统美德”,这些经典片段所传达的人生思想和哲理,必然会被导演按照群众的潮流去改变,符合群众的三观,所以西宝的形象也必然会改变。
于是,我就去仔细看了原著。原著中的第一个西宝就像一个傻桃。如果我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液会像闪电般弹出,香味瞬间溢出。
希望所有女生都能像江希宝一样拥有自己的“美”,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活力”,锻造自己的男性斩首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