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萧红的《小城三月》中翠姨是怎样的形象
一个身在牢笼中向往自由的女人
聪明、内敛、勇敢却又不够勇敢
小城三月是萧红生命晚期最后一件作品
所以翠姨多少带点悲剧色彩,带点遗憾
⑵ 请告诉我将以下的人物是出自哪一本小说
翠姨 《小城三月》 萧红的作品,很棒的
魏老头子《在其香居茶馆》
张三监爷《山峡中》
鲁四老爷 祝福
赵太爷 阿Q正传
眉间尺 铸剑
曾树生 寒夜
张裕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曾沧海 子夜
匡复 上海屋檐下
天宝 边城
郑袖 屈原
⑶ 萧红散文集代表作有什么
1、《呼兰河传》
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2、《生死场》
《生死场》是中国三十年代东北文学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
3、《马伯乐》
《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4、《旷野的呼喊》
《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5、《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
翠姨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同时又受着中国封建文化的束缚,她想爱而不能爱,她想反抗而无力反抗,最后只能用死来了却她的一生,然而她所爱的人——“我”的堂哥却至翠姨死后也不知其为何而死,这对于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飘然而过,乃其追溯,难寻其影。
⑷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是部什么题材的作品
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
描述了萧红的家乡呼兰河那一群蚊子似生,蚊子似死的人民,以及他们愚昧、落后的生活。萧红从呼兰河人民对老中国的病态文明的继承、集体无意识的杀人两方面对他们身上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但她也通过作品展现了未被这愚昧的社会淹没的生命力。同时她通过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混沌生活状态,揭示出人应该确立主体意识,主动地追求人生存的价值,唯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会发展进步。
巜呼兰河传》是一本童年回忆录,是艺术风格独特的长篇小说,是萧红作品中最成功的篇章是一部文化散文小说史诗.
巜呼兰河传》比之于《生死场》,情感上要细腻得多,文字也打磨得比较漂亮,三十岁的萧红用一种较为包容的眼光看待愚昧的故乡,看待那些麻木的心灵,当她写到童年的记忆,写到后花园中的小黄瓜、大倭瓜,那些蝴蝶、蚂蚱、蜻蜓时,笔触仿佛还有了一些温暖、一些阳光的气息, 但它与《生死场》在本质上的凄冷、荒寒是一致的。这些许温暖更映衬了心灵荒寒、灵魂死灭的存在的可怖。叙述者变得更为深藏不露,仿佛没有了生死场里那种撕心裂肺似的直接呐喊,但我们仍旧能感受到作者悲悯的眼光在文字之上流淌,在那些表面温和平静的故事里头,有着她泣下的血泪:“人生何如,为什么这样的悲凉?”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呼兰河传》是她家乡的事,这个含泪而出走的娜拉漂泊一生,不肯承认自己是有家的人,然而,她的心底是多么依恋家乡,思念着她的祖父啊。
萧红的一生凄惨。童年时期没有享受到正常的父母之爱,少女时期感情受骗,被人抛弃在旅馆做人质,这种打击是毁灭性的。后来跟萧军相依为命,但是性格不合,常常产生矛盾冲突。
⑸ 萧红的小说和鲁迅一样,也揭示了国民劣根性。这道判断题对吗
我可以肯定这话是对的。我读过她的不少作品,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写到小团圆媳妇的那一段。只是萧红的批判是含泪的倾诉,鲁迅是忍住泪水做坚强状。
她是30年代最接近鲁迅的,尤其是对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揭示,写出了善男信女们善良的残忍。而且她还发展了鲁迅没有涉及的民族觉醒,讽刺抗战中的不良现象,帝国主义铁蹄下人民的苦难及反抗
⑹ 萧红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萧红的第一部作品是中篇小说《生死场》,描写的是东北农村死气沉沉的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她也有此一举成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枝奇葩。萧红的第二部著名作品是唱片小说《呼兰河传》,小说也作者自己的家乡作背景,描述了呼兰人民的生活,北方的风土人情,沦陷区人民的生活等等。
1、《呼兰河传》:这部作品以作者自身的童年回忆为线索,通过描写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2、《生死场》:《生死场》是中国三十年代东北文学作家群中最著名的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
3、《马伯乐》:《马伯乐》描写了抗战初期国统区的混乱和狼狈,刻画了马伯乐等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惊慌失措纷纷逃跑的投降主义者的嘴脸。在当时给世人一个警醒,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幅难得的战乱世俗图。该作品揭露了中国抗战现实中“一方面庄严,另一方面却荒淫无耻”的状况。
4、《旷野的呼喊》:《旷野的呼喊》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为诗化小说的精品。
5、《小城三月》:《小城三月》讲了一个关于“我”的姨——翠姨的爱情故事,作者以一个家族小辈的角度,用淡淡的笔调、平稳的口气讲述了这样一个无疾而终却又透着无尽悲凉的故事。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⑺ 萧红有哪些作品
抵港初期,萧红参加了香港几所女校联合举办的“女学生与三八妇女节”座谈讨论。4月,她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员身份,登记成为“文协香港分会”会员。文协香港分会于8月3日举行“鲁迅先生六十诞辰记念”晚会,萧红应邀创作了哑剧《民族魂鲁迅》。萧红说:“鲁迅先生一生,所涉至广,想用一个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尤其不讲话的哑剧。所以,这里我取的处理的态度,是用鲁迅先生的冷静、沉定,来和他周遭世界的鬼祟跳嚣作个对比。”这部哑剧以象征性的独特构思,融汇了鲁迅作品中的众多形象,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及少年鲁迅等,剧情以实际和幻想各自参半的形式展开,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部哑剧的原著到了同年10月,才在杨刚主编的《大公报·文艺》和《学生界》发表,成为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性的作品。
萧红在香港的生活,既贫困又孤寂,并且重病缠身,然而她以惊人的毅力,写作了短篇小说《后花园》、《北中国》、《小城三月》,以及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第一、二部。
《后花园》连载于1940年4月10日至4月25日的《大公报·文艺》及《学生界》,作品主要描写作家对她童年生活的回忆。《小城三月》发表于1941年7月《时代文学》第1卷第2期,是萧红生前创作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再婚的寡妇翠姨爱上一个“不相干”的外甥,由于门户不对恋情自然无法玉成。结果翠姨被许配给一个又丑又瘦小的男人,就在即将举行婚礼之际,翠姨却因抑郁寡欢而香消玉殒。而那位外甥每逢提及翠姨时便会伤心落泪。“据萧红的堂弟妹说,《小城三月》中许多人和事都是真实的。萧红此时已体验到绝望和悲惨,便十分留恋地回忆起自己的青春,那些已经逝去的生活场景居然对她产生一种感情上的诱惑,使她以往认为可憎的人物,也变得有些可爱了,那大家庭的生活也变得有情趣,她后期对故家对亲人的怀念,同样是真诚的,这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事实上,在萧红以往的小说中所出现的那个异常冷酷,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和怜悯心的父亲,以及凶狠、阴险的继母、伯父等人,在《小城三月》里却被抹上了一层脉脉温情的色彩,这可能是萧红当时的一个良好的愿望。